我国人口增长表
- 格式:ppt
- 大小:134.50 KB
- 文档页数:10
36. 读材料,完成下题。
(20分)材料一我国人口及其自然增长率变化趋势图材料二国家统计局报告称:2011年,全国流动人口为2.30亿,同比上年年末增加 828万人,流动人口中很大一部分是新生代农民工。
材料三年龄中位数指将全体人口按年龄大小的自然顺序排列时居于中间位置的人的年龄数值。
下表示意2010年部分国家及世界人口平均年龄中位数(单位:岁)(1)材料一反映近年来我国人口变化有何特点?说明变化原因。
(8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现阶段我国农民工流动的主要原因(4分)(3)请预测我国年龄中位数未来的变化趋势,并说出原因。
(8分)37.(22分)根据图文材料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中国某区域图和鄂尔多斯高原内流区分布图材料二鄂尔多斯是内蒙古自治区一个比较富裕的煤矿中心。
2004年煤价飙升,煤价上涨带来的资金通过民间集资进入楼市,房价飙升制造了如潮水般上涨的财富。
当地政府2004年开始历时5年投资超50亿建设了供100万人居住的康巴什新城。
新城整体规划比较超前,城市建设欠下了巨额债务。
2011年鄂尔多斯民间融资和房价泡沫破裂后,又赶上了2012年的煤价下跌,资金链断裂,大量的现金沉睡到了路边的烂尾楼中,钱成为鄂尔多斯最为稀缺的东西,开酒店的用住宿卡抵债,房地产开发商用房子抵债,以物顶账开始成为普遍现象。
(1)比较河套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及表现形式。
(4分)(2)简析图中鄂尔多斯高原部分地区成为我国东部季风区中“内流区”的原因。
(8分)(3)简述鄂尔多斯经济衰落的原因及给我国城市经济发展带来的启示。
(10分)36. (20分) (1)总人口数逐年增加,原因:人口基数大,净增人口多;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原因:严格实行计划生育的政策,有效控制了人口增长过快。
(8分) (2)我国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人口流入地区的经济条件、生活水平、就业计划都优于人口流出地区。
(4分)(3)年龄中位数会变大。
19492019我国历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1949-2019我国历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与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自然(不包括移民、外来人口等)变动的指标,它由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异所决定。
以往70年间,中国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从不同年代的统计数据和相关政策等方面,探讨我国历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与自然增长率的发展变化。
194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年,这也是我们的起点。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战乱年代,人口出生死亡率的数据很难准确统计。
然而,随着新中国的建设与发展,人口出生率开始有所增加。
到1950年代末,中国人口出生率达到了一个高峰,约为35‰。
这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发展和农业改革,人民的需求得到了满足。
然而,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国人口出生率开始下降。
这主要是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限制了家庭的子女数量。
据统计,1982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20.1‰,而1992年下降到17.2‰。
在这个时期,计划生育政策得到了广泛的实施与推广,人口出生率的下降符合政府的人口控制政策。
进入21世纪后的我国,人口出生率继续呈现下降趋势。
尽管计划生育政策逐渐放宽,并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但由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观念的变化,家庭规模普遍变小,人口出生率持续低迷。
据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人口出生率约为10.5‰,进一步降低。
与人口出生率相比,我国的死亡率一直处于下降趋势。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卫生条件的改善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死亡率一直保持在较低的水平。
数据显示,上世纪50年代的死亡率约为20‰,而到了2019年仅为7‰。
通过计算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我们可以得到我国的自然增长率。
上世纪50年代,自然增长率约为15‰,而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下,这一数据逐渐下降。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人口出生率的持续下降,自然增长率也显著降低。
中国人口增长的预测和人口结构的简析摘要本文根据过去数十年的人口数据,通过建立不同的数学模型,对中国人口的增长进行了短期和中长期的预测。
模型一:从中国统计年鉴—2008,查找得到2000-2007年的人口数据,然后用灰色模型进行人口的短期(2008-2017)预测。
这里,我们采用两种算法进行人口总数的预测。
一种是用灰色模型分别对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进行人口预测,然后求加和得到总的人口数;另一种是用灰色模型对实际的总人口数进行预测,预测未来10年的总人口数。
通过比较相对误差率知道第二种方法预测得到的数据误差较小,故采用第二种方法预测的未来10年的人口数为:模型二:对于中长期的预测我们采用Leslie模型进行预测。
我们利用题中所提供的人口数据的比例,将人分为6种类型,在考虑年龄结构的基础上,对各类人中的女性人数分别进行预测,然后根据男女的性别比例,求出男性的人口数,再将预测得到的各类人数进行汇总加和,最终得到总的人口数。
由于我们是根据年龄结构进行的预测,所以可以对人口进行简单的分析,得到老龄化变化趋势,乡镇市的人口所占比例的变化等。
关键词:人口预测;灰色模型;分类计算;Leslie模型一、模型假设模型一的假设:1、不考虑国际迁移,认为国家内部迁移不改变人口总量;2、不考虑自然灾害、疾病等因素对人口数量的影响;3、文中短期预测到2017年4、大面积自然灾害、疾病的发生以及人们的生育观念等因素会对当年的生育率和人口数量产生影响,认为这些因素在预测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模型二的假设:1、每一年龄组的女性在每一个时间段内有相同的生育率和死亡率;2、在预测的时间段内男女的性别比例保持现状不变;3、不考虑人口的迁入和迁出;4、不考虑空间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不考虑自然灾害对人口数量的影响。
二、问题分析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力达到较高的水平,现在的问题已不是仅仅满足个人的需要,而是要考虑社会的需要。
中国未富先老,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应用时间序列分析》实验作业3班级:姓名:学号:习题5.5.4我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数据入下表所示:年份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1980 18.21 6.34 11.87 1981 20.91 6.36 14.55 1982 22.28 6.6 15.68 1983 20.19 6.9 13.29 1984 19.9 6.82 13.08 1985 21.04 6.78 14.26 1986 22.43 6.86 15.57 1987 23.33 6.72 16.61 1988 22.37 6.64 15.73 1989 21.58 6.54 15.04 1990 21.06 6.67 14.39 1991 19.68 6.7 12.98 1992 18.24 6.64 11.61993 18.09 6.64 11.45 1994 17.7 6.49 11.21 1995 17.12 6.57 10.55 1996 16.98 6.56 10.42 1997 16.57 6.51 10.06 1998 15.64 6.5 9.14 年份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1999 14.64 6.46 8.182000 14.03 6.45 7.582001 13.38 6.43 6.952002 12.86 6.41 6.452003 12.41 6.4 6.012004 12.29 6.42 5.872005 12.4 6.51 5.892006 12.09 6.81 5.282007 12.1 6.93 5.172008 12.14 7.06 5.082009 11.95 7.08 4.872010 11.9 7.11 4.792011 11.93 7.14 4.792012 12.1 7.15 4.952013 12.08 7.16 4.922014 12.37 7.16 5.212015 12.07 7.11 4.962016 12.95 7.09 5.862017 12.45 7.11 5.32(1)分析我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序列的平稳性。
一、 人口增长模型: 1. 问题下表列出了中国1982—1998年的人口统计数据,取1982年为起始年(t=0),…人口自然增长率14%,以36亿作为我国的人口容纳量,是建立一个较好的数学模型并给出相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人口数在1982—1998年是呈增长趋势的,而且我们很容易发现上述图像和我们学过指数函数的图像有很大的相似性,所以我们很自然想到建立指数模型,但是指数模型有个不妥之处就是没有考虑社会因素的,即资源的有限性,也就是人口不可能无限制的增长,所以有必要改进模型,这里我们假设人口增长率随人口增加而呈线性递减,从而建立起比较优越阻滞增长模型 模型一:指数增长模型(马尔萨斯模型)1.假设:人口增长率r 是常数.2.建立模型:记时刻t=0时人口数为0X ,时刻t 的人口为X (t ),由于量大,X (t )可以视为连续、可微函数,t 到t+t ∆时间段人口的增量为:)()()(t rX tt X t t X =∆-∆+于是X (t )满足微分方程:)1()0(0⎪⎭⎪⎬⎫⎪⎩⎪⎨⎧==X X rX dt dx3.模型求解:解得微分方程(1)得: X (t )=0X )(0t t r e- (2)表明:t ∞−→−时,t X )0.(>∞−→−r . 4.模型的参数估计要用模型2对人口进行预报,必须对其中的参数r 进行估计,这可以用表1通过Matlab 拟合: 程序:x=[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1998]';X=[ones(17,1),x]Y=[101654 103008 104357 105851 107507 109300 111026 112704 114333 115823 117171 118517 119850 121121 122389 123626 124810]';[b,bint,r,rint,stats]=regress(Y,X); %回归分析b,bint,stats%输出这些值rcoplot(r,rint);%画出残差及其置信区间z=b(1)+b(2)*x;plot(x,Y,'k+',x,z,'r'),%预测及作图运行结果:b =1.0e+006 *-2.84470.0015bint =1.0e+006 *-2.9381 -2.75130.0014 0.0015stats =1.0e+005 *0.0000 0.0455 0 1.9800图1各数据点及回归方程的图形 即回归模型为:y=-2844700+1500x从上图可用看出拟和得效果比较好。
我国人口老龄化结构历年变化表我国人口老龄化结构历年变化表1. 1980年:在1980年的时候,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结构相对较为年轻。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约占总人口的7.44%。
主要原因是当时我国还处于计划生育政策刚刚实施的初期阶段,人口规模相对较大,老年人口数量相对较少。
2. 1990年:到了1990年,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进一步实施,我国人口老龄化结构开始逐渐显现。
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上升到9.45%。
这一变化既是我国人口规模逐渐增长的结果,也与人口出生率的下降有关。
3. 2000年:在2000年的时候,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剧。
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上升到11.92%。
这一增长趋势主要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医疗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有关。
4. 2010年:到了201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增加明显。
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达到了13.26%。
与此我国人口总量也开始进入了负增长阶段,胎儿出生率下降明显,人口老龄化问题愈发突出。
5. 2020年:进入202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结构继续加剧。
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上升至18.1%。
这一变化对我国社会经济、养老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人口红利逐渐减弱,老龄化经济压力日益增加。
观点和理解: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龄人口比例的上升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这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养老保障、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人口老龄化也给我国带来了一系列机遇和需求,例如老年旅游、养老服务产业等。
我们需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实现老龄化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总结回顾: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年人口比例的上升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从1980年到202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结构历年变化表显示,我国的老年人口比例不断上升,从7.44%增加到18.1%。
一张图让你看懂中国百年人口变化(1950年-2050年)一张图让你看懂中国百年人口变化(1950年-2050年)高考年复一年,但2008年以来,4年间参加高考的人数减少140万,而且还将继续减少。
6月5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表示,将适时提出弹性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的政策建议,此表态随即引发广泛讨论。
两件事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前者的背后是从1987年以来人口出生率逐渐走低,后者的背后则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将产生巨大的社保基金缺口。
对应到当下则是,中国当前正处在人口红利消失以及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关键转折期。
而这将对未来中国的经济增长、资本市场等有着潜移默化但又很深刻的影响。
人口趋势:三低态势和三大高峰近来一张动态图在微博上传播颇广,这张图号称让你看懂中国人口百年变化(1950年~2050年)。
随着这张图从1950年起金字塔般的人口年龄结构逐步向不规则的锯齿形演变,观者能鲜明地感觉到劳动力人口的迅速减少,同时老年人口比例的迅速增长。
2011年4月发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至2010年11月1日,全国亿人,0~14岁人口占比%,15~59岁人口占比%,60岁及以上人口占%,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上升至%。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个百分点。
对比两次人口普查数据,可以发现我国自1950年以来的三次婴儿潮后,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
再结合生育率等数据来看,当前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已是三低态势,即低生育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态势。
三低态势在今年4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中体现无遗,该文件指出:我国人口增长势头减弱、主要劳动年龄人口达到峰值、老年人口出现第一次增长高峰、城镇人口历史性超过农村人口。
那么,在目前人口增长的三低态势下,中国人口顶峰会是多少,又将何时出现呢?根据联合国人口署的估算,中国人口将在2032年达到高峰,为亿。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其数据分析(总9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其分析摘要:本文收集了中国统计年鉴的一些数据,对中国2010年和之前的数据做了一下整理,主要是从全国人口、男女比例、城市化水平等方面做的个人评析。
关键词:全国人口、男女比例、城市化概念及中国城市化正文:2001~2010年人口数据及构成本表各年人口未包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的人口数据。
单位:万人数据分析:一、全国人口从全国人口角度考虑(不包含港澳台),2001-2010年间,中国总人口持续上升,其中:2001-2002年,人口增长826万,2002-2003年,人口增长774万,2003-2004年,人口增长761万,2004-2005年,人口增长768万,2005-2006年,人口增长692万,2006-2007年,人口增长681万,2007-2008年,人口增长673万,2008-2009年,人口增长672万。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2001-2010年期间,人口总数不断增加,但增长的人口数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
这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 3972 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
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出现这样的结果很大程度上与我国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制度有关,它对中国的人口问题和发展问题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但计划生育一味的只控制人口数量,忽略世代更替,造成国家严重的老龄化,未富先老的格局。
如今,我国对计划生育政策做了一些修改,有一定程度的放松。
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还与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综合国力的提升有莫大的关系。
如今我过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像以前那样“养儿防老”的现象愈来愈少,许多年轻夫妇都只生一胎甚至不愿生孩子,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发布人口概况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1953年6月30日,全国人口601,912,371 人。
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1964年7月1日,全国人口694,580,000 人。
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1982年7月1日,全国人口1,008,180,000 人。
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989年7月1日,全国人口1,133,680,000 人。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7月1日,全国人口1,242,600,000 人。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010年11月1日,全国人口1,339,724,852 人。
一、人口总量这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
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二、家庭户规模这次人口普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40152万户,家庭户人口124461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由于我国生育水平不断下降、迁移流动人口增加、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三、性别构成这次人口普查,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以女性人口为100.00)。
四、年龄构成这次人口普查,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 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 2.93个百分点,其中 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
1949-2010中国人口增长规律表一资料来源:国家统计资料库5101520253035404550图一:出生率与死亡率折线图-10-50510152025303540图二:自然增长率折线图20000400006000080000100000120000140000160000图三:总人口增长折线图折线图由表格数据所得现象:第一阶段:1949~1957年,人口加速增长阶段,人口出生率居高不下,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非常迅速。
第二阶段:1957~1961年,人口负增长阶段,人口出生率急剧下降,死亡率急剧上升,人口出现负增长。
第三阶段:1961~1970年,人口高速增长阶段,人口出生率急剧上升,死亡率稳步下降,人口高速度增长。
第四阶段:1970~1980年,人口减速增长阶段,人口出生率继续下降,死亡率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人口增长速度减慢,自然增长率最低。
第五阶段:1980~1991年,人口波动增长阶段,死亡率一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出生率则有两次较大的波动,因此人口呈波动增长。
第六阶段:1992年至今,人口低速增长阶段,出生率和死亡率都稳定在较低水平,人口呈缓慢增长趋势。
原因分析:1. 1958~1961年,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和国际环境的影响,国民经济出现大萧条,人们生活困苦,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
2.除1958~1961年因情况特殊外,尤其是1961年之后的四个阶段,出生率的波动是导致人口变化的直接因素。
3.出生率的变化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影响,尤其是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
4.20世纪70年代以前出生率居高不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宣传提倡晚婚,并由各地基层组织采取种种"土政策"限制结婚年龄。
之后又采取了每对夫妇限生二人的政策,出生率则迅速下降。
5.80年代以后两次小的增长高峰是60年代人口高出生带来滞后影响.1980年我国公布了新婚姻法,对结婚时间的控制一度有所松缓,转而采取进一步限制生育子女人数的办法,于是前些年因晚婚年龄限制而"积压"下来的未婚妇女纷纷结婚生子,事实婚姻也取得了合法手续,加上1956年至1958年的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口都已进入育龄期,于是1981年和1982年出生率回升。
1949年以来中国人口增长情况调查报告容摘要:作为当今中国开展面对的根本国情中三大问题之一,人口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开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本文查阅了从1949年到2021年来各年的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自然增长率,通过这些数据总结了人口数目变化的规律并探究了背后的原因。
关键词:人口问题自然增长率规律出生率〔也称粗出生率〕是指某年每1,000人对应的活产数。
出生仅仅是人口变动中的一个组成局部,人口出生率反映人口出生的强度,它是一年出生人口数与该年平均人口数之比。
不能把出生率和增长率混淆起来,后者考虑了所有导致人口变动的因素。
与出生率相对应的是死亡率。
死亡率,是用来衡量一局部人口中、一定规模的人口大小、每单位时间的死亡数目〔整体或归因于指定因素〕。
死亡率通常以每年每一千人为单位来表示;死亡率又有别于发病率,死亡率是衡量人口安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发病率是指一定规模的人口在一定时间罹患该病新增加例数〔发病率〕。
患病率是指一定时间一定规模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总和。
自然增长率,计算方法就是出生率减去死亡率。
它是指一年人口自然增长数与年平均总人数之比,通常用千分率表示。
用于说明人口自然增长的水平和速度的综合性指标,是反映人口开展速度和制定人口方案的重要指标,也是方案生育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它说明人口自然增长的程度和趋势。
一、数据的统计经过查阅图书馆相关资料和浏览国家统计局官网可以得出1949年到2021年以来各年的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自然增长率具体数据,制成图表结果如下:i自然增长率8.18 7.58 6.95 6.45 6.01 5.87 5.89 5.28 5.17 5.08年份2021年2021年2021年2021年2021年出生率11.95 11.9 11.93 12.1 12.08死亡率7.08 7.11 7.14 7.15 7.16自然增长率4.87 4.79 4.79 4.95 4.92表格中只能展示出具体的数据,不能直观地反映出各年来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自然增长率的变化,因此将表格1对应数据制成折线图如下列图:图1 1949年到2021年各年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数据折线图ii二、数据的分析上图直观地反映了1949年到2021年这65年以来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自然增长率的变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