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高考小说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高考小说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高考小说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高考小说知识点总结

高考小说知识点总结

导语:了解高考小说知识点,让自己考试更加得心应手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考小说知识点总结,供大家阅读。

一、考纲和命题解读

1.《考试说明》对小说结构(情节)有何要求?如何理解这一要求?

分析作品结构: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和安排。

《考试说明》要求“分析作品结构”,就小说而言,主要指分析小说情节结构。它要求考生能概括情节,分析情节安排的特点和作用。

2.高考小说情节题命题有何特点?

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也是小说阅读的起点和基础,因此是高考小说命题的重要内容,其命题特点主要有: (1)命题角度有二:一是立足于情节本身,如梳理、概括故事情节,分析情节的内在关联及情节构筑特点和技巧;二是着眼于情节为表现主题、塑造人物服务,如分析某情节的作用等。

(2)切口小:不大选择全篇情节考查,大都选择关键处的一句(或一段)文字,要求联系上下文,对情节作综合或单独分析。

(3)也可以把情节安排的作用和合理性作为探究题的探

究点。

二、小说情节的结构模式

小说情节的结构主要通过情节的推进或情绪的勾连、材料的组织来构成。传统小说通常是以时空为本位的线性结构模式。具体有三种:

①基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目前高考选文多为这样的结构模式。

②摇摆式: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魂的魅力。

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式:俗称“欧61亨利”式笔法。在结尾处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人意料,回扣前面的情节,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三、小说情节的结构要素

小说情节的结构除去情节本身,还有以下要素:

1.线索。它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某人、某物、某种情感、某个事件,还可以是时间、空间。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线索有单线和双线两种。双线一般分明线、暗线两种。

2.情节安排的技巧。基本技巧有照应、伏笔、过渡、

铺垫、点题等;常用技巧有悬念法、误会法、对比法、突转法、抑扬法等。

三、小说情节安排的作用

小说的情节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

一是内容上为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服务,为情节发展服务;

二是结构上呼应标题、设置悬念、照应文段、埋下伏笔、为后面情节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等。

1.小说开头段的作用

像散文那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分析时既要把握该段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又要结合下文的故事情节。

小说开头常用的两种方式:

①悬念式。在作品开头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回答疑问。

作用: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思考,吸引读者阅读下去;

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

②写景式。

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

渲染气氛;

烘托人物心情,奠定感情基调。

2.小说中间段(情节)的作用

从以下三点考虑:

①考虑某个情节与全文中相关情节的关系——主要是照应和伏笔。

照应就是文学作品前后文之间的呼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伏笔是指文学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在小说中使用伏笔,能使小说情节曲折,结构紧凑,构思精巧,前后呼应。

②考虑情节与主题的关系——暗示或突出了主题(某种社会现象)如《骆驼祥子》中暴雨狂泻,道路迷茫,“半死半活”的祥子,“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的情节,反映了旧社会人力车夫的凄苦生活和悲惨命运。

③考虑情节与人物形象性格的关系——变现了人物精神、性格等。如《水浒传》写武松打虎,多次提到哨棒,给读者以武松会依仗哨棒打虎的印象,接着安排哨棒被打断,手中的一半也被武松扔在一边,两手揪住老虎头皮,按在地上,提起铁锤般的拳头,打得老虎眼、口、鼻、耳七窍流血的情节,有力地彰显了武松徒手打虎的英雄本色。

3.小说结尾段的作用

小说结尾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

①出人意料式。这种结尾,从结构安排上看,能使平淡的故事陡生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

理之中。

②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这样的结尾能够让读者充分地驰骋想象,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③补叙式。这种结尾常有对上文情节的呼应和解释悬念的作用,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深化主旨。

④卒章显志式。这种结尾往往有解释悬念、揭示主题的作用。

⑤令人感伤式。这种结尾,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很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增强悲剧色彩;从表现效果上看,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⑥大团圆式。这种结尾,从表现效果上看,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从读者的感情体验上看,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美好的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四、小说中的环境作用

一考纲和命题解读

1.高考对小说环境考点有何要求?

分析小说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2.高考小说环境描写题命题特点是什么?常见的命题形式有哪些?

高考小说环境描写命题特点有:

(1)在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构成的环境中,重点考查自然环境描写。

(2)命题特点选材的切入口有两种方式:一是切入口较小,一般为一小段景物描写文字;二是对散见于文中的景物描写文字作综合性考查。

(3)环境描写题型具有综合性,即把景物特点、描写手法和描写作用放在一起考查(俗称“一景三考”),重点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

此类题目常见的命题形式有:

①文中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起什么作用;

②小说中几次写到某一景物,有什么作用;

③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分析其对塑造人物或表现主题起到的作用。

解答此类题目时,最关键的是要在文中找到环境描写的语句。考生要明确处于不同位置的环境描写其作用是不同的:

开头,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或增添、烘托某种气氛;

中间,起着衬托或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等作用,

有时有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作用;

结尾,一般起着揭示主旨的作用。

二自然环境

小说中的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和景物等。它的主要作用有:

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和文化,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②渲染故事气氛。作者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③烘托人物形象。环境是为人物活动提供场所和背景的,作者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而为人物设置多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用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其性格。

④推动情节发展。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环境描写要以情节为依据,情节发展离不开环境描写。

⑤暗示社会环境。优秀的作者,总是通过对特定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来展示独特的世态风情,为读者提供一幅社会历史图画。所以,小说中的自然环境,一般都带有作者的感情色彩,被当做是社会环境的暗示。

⑥深化作品主题。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环境的认真考察。

三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所处的时代、社会和生活环境等

的描写,包括城镇、农村、工厂、军营、机关、学校、商店等人物活动场所和地域风情、风俗习惯等社会风情的描写。

具体作用:

①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提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②交代人物身份,表明人物性格。

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深化作品主题。

四如何分析环境描写

对小说环境描写的考查,一般是就指定的环境描写(多是景物描写),分析其特点,鉴赏其技巧,概括其作用,俗称“一景三考”。“三考”中,景物描写技巧虽同散文中的景物描写技巧一样,但在小说里一般不是考查重点,而景物特点、作用是考查重点,尤其是景物描写的作用,是重中之重。 1.如何概括景物特点或寓意

概括景物特点首先要看描写的是哪些景物,其次看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特征,要特别注意能揭示景物特点的形容词。如果没有这些词语,则需要自己选用词语概括。

至于分析景物的寓意,则要关注它所运用的手法,或隐喻,或象征,并结合小说背景和主旨准确判定其寓意。

2.如何分析景物描写的技巧

(1)抓住特征,进行形、声、色等方面的描写;

(2)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进行描绘;

(3)写景有层次,讲究观察角度;

(4)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细节描写;

(5)白描和工笔。

3.如何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1)掌握景物描写的基本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背景;

②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③暗示人物身份、地位、思想、性格,或烘托衬托人物心理;

④象征、暗示社会环境(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⑤暗示、铺垫或展开、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场景转换);

⑥作为情节线索,勾连故事;

⑦揭示或深化主旨,增强意蕴,情景交融,营造意境。

简言之,①指向环境:交代……时间(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

②指向情节:推动……发展,暗示……转换,勾连……情节,为……作铺垫,为……埋下伏笔。

③指向人物:暗示……思想,侧面写……性格,烘托……心理。

④指向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深化……主旨。

(2)根据位置判定作用

如在开头,往往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在中间,推动情节发展,烘托气氛,衬托情感,表现心理。在结尾,升华主题,照应开头。

4、答题提示与模式

1.审题

(1)审清所给文字及所在位置,尤其要把散见的写景文字找足找全。

(2)审清问法:问的是景物特点还是景物作用。尤其区别好“景物特点”与“景物描写特点”的答题方向。

2.答题

(1)既要认真阅读所给文字,更要依据所给文字在文中的不同位置回答不同的作用。

①如果所给景物文字出现在开头,那么其作用主要是:

给全篇“定调”,或者定下感情基调,或者定下叙述基调,使得叙述更加舒缓自然、顺理成章。另外有营造特定的意境与渲染特定的气氛,以感染读者或主人公的作用。

②如果出现在人物出场前,那么其作用便是导引人物出场;如果置于小说的某个情节中,其作用可能是推动情节发展。

③如果置于人物的描写之中,那么其作用是揭示人物性格。

④如果景物描写作为小说的主背景,那么其作用很可能

是作为一种象征。

小说的景物描写作用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这要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2)所给的景物描写文字一般是集中的、具体的,对于那些散见的景物描写在答题前一定要找足找全,不得遗漏。

(3)掌握答题模式。

①环境(景物)的特点

常见的答题模式:a.描写了……景象,b.渲染了……气氛,c.呈现出……格调。

②环境描写的手法

常见的答题模式:运用了……手法,突出了(表现了)……

③环境描写的作用

常见的答题模式:

a.突出(烘托、描写、交代)了……,为……活动提供了背景,与……(情节)形成对比

b.烘托(衬托、映衬)了……(思想品质、精神世界),有助于塑造……的形象;

c.引发……思想(情感)转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知识点整理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知识点整理 一、情节 (一)一般情节的作用: 对于小说情节的作用进行分析,一般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内容上,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和主题思想表达有何直接或间接的具体作用;结构上,有无“设置悬念”“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照应前文”“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另外,还要注意有时从表达效果上进行分析,即从给读者的感受分析,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等。 (二)情节的具体作用: 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③引起下文,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④照应前文。⑤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⑥刻画人物性格。⑦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三)“情节题”的答题模式: (1)问句、段(或某种情景)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题模式:①为……情节发展作铺垫(提供依据,设置伏笔悬念)。②表现了……的思想品质(精神世界),有助于塑造……的形象。③揭示(表现、突出)了……,有利于深刻表现主题。 (四)情节安排方式的效果 (1)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3)就开头来说有 倒叙: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作用是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补充叙述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事情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同时发生,通常是先叙一件事,再叙一件。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4)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给读者想像,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式、喜剧式等。 (5)贯穿情节的线索。小说线索是贯串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小说的事件,还可以是故事中的空间、时间。如《药》中的“人血馒头”。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线索一般有单线和双线两种。寻找线索的途径有:小说标题和小说中的中心点。 (6)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和叙事策略,既表现生活本身的逻辑,同时又使情节曲折生姿,跌宕起伏,高潮或结尾平中见奇。 (五)情节结构具体题型设置及技巧点拨 1.小说常用的开头及作用 (1)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具体说,其作用有: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法。如《药》的第一段写秋天下半夜阴暗、凄清、恐怖的环境,暗示了小说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再如《荷花淀》开头写月下院子里的美景,以此来烘托水生嫂的美好心灵。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2.小说的结局及作用 (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项链》。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项链是假的,但前面已作了伏笔: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2)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如《药》,华小栓、夏瑜的死(悲剧),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没有发动群众。②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如《药》,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突现了群众(华老栓)愚昧的性格。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她死的原因。 (3)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喜剧性的结局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4)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留下了“空白”让读者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 二、鉴赏形象 1.描写人物的方法及其作用 ①外貌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身材、表情、衣着、姿态等的描写。作用: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透露人物的内心活动,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显示人物性格变化等。 ②心理描写: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或思想变化进行具体刻画。作用:细腻真实地突出了人物的思想,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 ③语言描写:包括对话描写、独白描写等。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同时也能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显示人物的身份、地位,间接地表现其它人物和景物,交代事情原委、推动或预示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等。 ④行动描写:对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动作的描写作用:刻画人物性格。 ⑤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作用:刻画人物性格,使形象栩栩如生,深化主题,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不借助于人和媒介物的烘托,直接刻画。侧面描写借助于对媒介物的描写,来烘托所要描写的人或物。 2.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主要是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首先要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然后结合社会现实分析人物形象折射的社会现象及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等。 3.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它的作用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1)为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 (2)揭示或凸显主旨;(3)若是线索人物,自然是贯串全文的线索。 4.物象的作用如果小说中引入特别重要的物件,其基本作用不外乎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等。有时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文章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分析人物形象身份(思想)B.社会背景(活动舞台)C.情节(活动过程) D.言行(心理)E.创作意图F.比较 三、赏析环境描写 1.分析环境描写的技法 环境分类及作用

小说阅读考点总结

小说阅读考点总结 一、关键词: 环境、情节、人物、主题。 二、具体考查角度: 1.把握故事情节; 2.揣摩人物形象; 3.赏析环境描写; 4.概括小说主题; 5.分析写作技巧; 6.品味语言特色。 一、文章构件的一般作用 1.题目①写作对象;②文章体裁;③其它重要内容。 2.开头⑴开篇点题;⑵总领全文;⑶引出下文;⑷烘托渲染 3.主体部分⑴过渡段:承上启下(过渡)作用;⑵段落总括句:总结上文;引出下文;表明观点态度 4.结尾 ⑴卒章显志(点明……的中心),画龙点睛; ⑵总结全文,深化(强调、升华)中心; ⑶首尾呼应(照应开头,呼应题目)。 人称选用的效果作用 第一人称 以身临其境的口吻叙述,显得真实,可以增强文章的可信度、真实感; 第二人称 以对话的口吻叙述,可起到拟人化的作用,拉近与抒情对象的距离,显得亲切自然,便于交流感情,用于抒情能增强感染力。 第三人称 以客观旁述的口吻叙述,可使文章张驰自由,便于多角度描述事物,表达感情 文学作品常见表现手法 与技巧概览 ①表达方式:叙述顺序、描写方法、抒情类型。 ②表现手法:悬念、铺垫、伏笔、烘托、渲染、衬托、对比、象征、想像、联想…… ③布局谋篇:线索选择、顺序选用、过渡照应、伏笔铺垫、卒章显志、详略剪裁 ④语言辞格: a.描绘类:比喻、夸张、拟人、借代—生动形象 b.结构类:对偶、排比、反复——强调突出 c.语气类:反问、设问——增强语气 特别注意:散文中的衬托(尤其是反衬)手法。 二、赏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1.人物描写的方法: ⑴正面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 ⑵侧面描写:侧面烘托、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2.常见题型 ⑴分析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与技巧; ⑵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⑶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形象刻画基本技巧 ——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与作用 ⑴肖像、神态、动作描写: 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⑵语言描写: 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⑶心理描写: 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

2020最新小升初语文文学常识知识点大全

2020最新小升初语文文学常识知识点大全 文学常识是小升初考试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年年考,且分值较高,题型基本稳定,分填空和连线题两种形式。考查成语典故、鲁迅、词牌、曲牌等知识。文学常识的知识点多而分散,且无系统性,复习难度极大。需要我们在平时多积累、多背诵。 一、考试范围: 语文课本1~~12册出现的名家、名篇;课文链接、资料袋中出现的内容;单元拓展中“日积月累”等相关内容;此外还有一些课外的,如四大名著、一些知名的国内外名著等,都是考试的重点。 二、如何复习: 文学常识的知识点多而分散,且无系统性,复习难度大。需要我们在平时多积累、多背诵。 1、收集、整理:考试范围之内的内容,要收集整理成册,方便自己及时地学习与复习。 2、巧妙记忆:利用谐音、记字头、联想、编顺口溜等方法去记忆,方法不论好坏,适合自己就行!

3、巩固复习:知识点多而零散,不要奢求一次就全部记完,要及时复习。建议做好计划,如每周记多少,每月完成多少,多久复习一次等。 三、四大名著: 四大名著是考试的重点。建议同学们有时间的话最好亲自看一看,青少年版本就好,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尝试读读原著。 考试时要求掌握记住原著的时代、作者、主要内容和主要人物(包括人物性格特点、对人物的评价及人物的主要事件)。 (一)、《三国演义》,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 1、作者: 作者是(朝代)。以及范晔《后汉书》元代《三国志平话》和一些民间传说写成。现所见刊本以明嘉靖本最早,分24卷,240则。清初毛宗岗父子又做了一些修改,并成为现在最常见的120回本。(答案;元末明初、罗贯中) 2、主要人物: 《三国演义》刻画了近20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

高考复习函数知识点总结

高考复习 函数知识点总结 一.函数概念的理解以及函数的三要素 (1)函数的概念 ①设A 、B 是两个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对应法则f ,对于集合A 中任何一个数x ,在集合B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 x 和它对应,那么这样的对应(包括集合A ,B 以及A 到B 的对应法则f )叫做集合A 到B 的一个函数,记作:f A B →. ②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值域和对应法则. ③只有定义域相同,且对应法则(函数关系式)也相同的两个函数才是同一函数. (2)区间的概念及表示法 ①设,a b 是两个实数,且a b <,满足a x b ≤≤的实数x 的集合叫做闭区间,记做[,]a b ; 满足a x b <<的实数x 的集合叫做开区间,记做(,)a b ; 满足a x b ≤<,或a x b <≤的实数x 的集合叫做半开半闭区间,分别记做 [,)a b ,(,]a b ; 满足,,,x a x a x b x b ≥>≤<的实数x 的集合分别记做 [,),(,),(,],(,)a a b b +∞+∞-∞-∞. 注意:对于集合{|}x a x b <<与区间(,)a b ,前者a 可以大于或等于b ,而后者必须a b < . (3)求函数的定义域时,一般遵循以下原则: ① 分式的分母不为0; ② 偶次根式下被开方数大于0; ③ 0y x = ,则有0x ≠ ; ④ 对数函数的真数大于0,底数大于0切不等于1 注意:①解析式为整式的函数定义域为R ; ②若()f x 是由有限个基本初等函数的四则运算而合成的函数时,则

其定义域一般是各基本初等函数的定义域的交集; ③对于求复合函数定义域问题,一般步骤是:若已知() f x的定义域 为[,] a g x b ≤≤解出. f g x的定义域应由不等式() a b,其复合函数[()] (4)求函数的值域或最值 常用方法: ①观察法:对于比较简单的函数,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直接得到值域或最值. ②配方法:将函数解析式化成含有自变量的平方式与常数的和,然后根据变量 的取值范围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 ③判别式法:若函数() =可以化成一个系数含有y的关于x的二次方程 y f x 2 ++=,则在()0 a y x b y x c y ()()()0 a y≠时,由于,x y为实数,故必须有 2()4()()0 ?=-?≥,从而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 b y a y c y ④不等式法:利用基本不等式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 ⑤换元法:通过变量代换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目的,三角代换可将代 数函数的最值问题转化为三角函数的最值问题. ⑥反函数法:利用函数和它的反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的互逆关系确定函数的 值域或最值. ⑦数形结合法:利用函数图象或几何方法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 ⑧函数的单调性法. (5)函数解析式 ①换元法;(用于求复合函数的解析式) ②配凑法;(用于求复合函数的解析式)

高考一轮复习小说知识点总结(上)

高考一轮复习小说知识点总结(上) ? 一、情节手法 情节手法包括叙述手法和结构手法:叙述手法包括叙述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和叙述方式(倒叙、顺序、插叙、补叙、平叙);结构手法包括悬念、抑扬、照应、伏笔、对比、衬托、铺垫、突转、线索。 例题1:(2019浙江卷《呼兰河传》)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侧重叙述手法) ①用第一人称,显得真实、自然、亲切。 ②通过孩子的视角,呈现天真有趣、温暖美好的一面。 ③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叙述散文化,节奏舒缓。 ④注重场景的细节描绘,细腻、生动、传神。 例题2:《怀念战队》:小说在情节构思上很有特色,请简要分析。(叙述手法和结构手法) ①场景的设置。挑选了“CS战队火拼”“军营射 击”“两退网吧”“无声流泪”等几个典型场景,就把“他”前后的态度和成长的历程表述得清晰、感人。 ②对比手法。将网络游戏与现实军营两种人生相互映照,体现人生的不同境界,突出主题。③采用第三人称叙述。更直白更真实,便于展开文章叙述,使文章娓娓道来,不矫情造作。

二、人物手法 塑造人物的手法,分为直接(正面)描写和间接(侧面)描写,直接描写有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神态描写等;间接描写有环境衬托、人物衬托、物象衬托。 例题:(2019全国卷2)请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①外貌描写(肖像),如老舞蹈师过时的穿戴、木偶似的舞姿等,表明他是一个怀旧的人; ②语言描写,如老舞蹈师与“我”的交谈,流露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③场景烘托人物状态,如被人遗忘的苗圃,村托了老舞蹈师失落的心态。 三、环境手法 环境手法分为描写技巧和描写角度:描写技巧有白描和工笔、以动衬静、虚实、点面、修辞等;描写角度有绘形绘声绘色、移步换景、远近高低等。 例题:三维设计《除夕雪》第一段是如何描绘除夕雪景的?请简要分析。 1. 比喻,将白雪覆盖的山比喻成刚出笼的白面馒头; 2.以动衬静,用“咔擦”一声,枝桠的断裂声和雪沫扑簌簌的落地声衬托除夕夜的静寂; 3.绘形绘声绘色,白雪覆盖的山写出了雪的颜色,雪沫扑簌簌的写出了雪的形状和声音。 四、语言特色 1.词语(叠词、动词形容词、文言词、成语) 2.句式(长短句、整散句) 3.修辞

(完整版)高中语文小说的知识点总结

表达技巧 1、 2、 联想、乐景衬哀情、渲染、虚实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顺叙、 倒叙、插叙、用典、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古讽今、以小见大、以动写静、烘托、对比 等 3、 4、 5、 小说 3 .白描: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以小见大,寥寥几笔勾勒出画面,表现了性格、主题。 D、表达技巧 1、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对偶、引用……) 2、表现手法(烘托、象征、衬托、对比、铺垫、欲抑先扬、先抑后扬……) 3、结构方式(前后照应、创造悬念、埋下伏笔、总结上文、点题) 小说阅读之情节 情节的作用 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刻画人物性格。 ③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④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⑤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⑥照应前文或总结上文。 ⑦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3、情节安排评价的解题技巧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⑤贯穿情节的线索,

4、情节安排顺序的解题技巧 ①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②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作用是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③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作用是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文章脉络清晰,结构更加严密、紧凑,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 ①.设置了悬念。 ②.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 ③.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④.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了人物矛盾冲突。 ⑤.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归纳小说主题方法 1.从小说的题目入手思考小说的主题 2.从情节发展看主题, 3.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4.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 5.是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作品主题概括的形式 作品主题概括的形式一般为:文章通过……的情节,表现了/暗示了/刻画了/抒发了/呼吁了/批判了/颂扬了……现象/ 性格/情感/思考。 主题的评价:以小见大,立意深远。 概括主题的基本术语 1、歌颂、赞扬、张扬什么。 2、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 3、揭示什么人生道理。 4、对什么现象的反思。 5、表达/表现了什么情感。 主题挖掘的基本途径 1、从作品题目看主题 2、从作者背景看主题 3、从人物特征看主题 4、从情节发展看主题 5、从精巧的构思中看主题6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学常识总结+基础知识

初二语文文学常识总结 1《藤野先生》作者鲁迅,选自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其日本老师全名是藤野严九郎。本学期我们还学过他的一首散文诗《雪》,选自他的诗歌集《野草》。 2《雷电颂》选历史剧《屈原》,作者郭沫若,我国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3《海燕》选自《高尔基全集》,作者高尔基,前苏联作家,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和剧本《小市民》等。 4《五柳先生传》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 5《马说》选自《韩愈文集》,作者韩愈,唐朝著名文学家。 6《送东阳马生序》选自《宋学士文集》,作者宋濂,明初文学家。 7《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选自《刘禹锡集》,作者刘禹锡,唐朝诗人哲学家,著有《刘宾客集》。 8《赤壁》选自《樊川诗集》,作者杜牧,唐朝著名诗人,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9《过零丁洋》选自《文山先生全集》,作者文天祥,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10《水调歌头》选自《东坡乐府集》,作者苏轼,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 11《山坡羊*潼关怀古》选自《全元散曲》,作者张养浩,元代散曲作家。 12《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13《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

文学家。 14《醉翁亭记》选自《欧阳修散文选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 15《满井游记》选自《袁中郎集笺校》。作者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代文学家。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被称为“公安三袁”。 16《行路难》选自《李太白全集》。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大诗人。 17《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诗详注》。作者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陵布衣”,唐代大诗人。 18《白雪送武判官归京》选自《岑参校注》。作者岑参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19《已亥杂诗》选自《龚自珍全集》,作者龚自珍近代思想家、文学家,是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

高考函数知识点总结

高中函数大全 一元二次函数 定义域区间 定 义 对应法则一元二次不等式 值域 指 根式分数指数 映射数 函 数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指数方程 对数方程 函 数 性 质奇偶性 单调性 对数的性质 积、商、幂与周期性 根的对数 对数 反函数互为反函数的 函数图像关系 对 数 对数恒等式 和不等式 函 数常用对数 自然对数 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函数概念 (一)知识梳理 1.映射的概念 设 A、B是两个集合,如果按照某种对应法则f,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 元素与之对应,那么这样的单值对应叫做从A到B的映射,通常记为f:A B,f表示对应法则 注意:⑴A中元素必须都有象且唯一;⑵B中元素不一定都有原象,但原象不一定唯一。 2.函数的概念 (1)函数的定义: 设 A、B是两个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对应法则f,对于集合A中的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 确定的数和它对应,那么这样的对应叫做从A到B的一个函数,通常记为y f(x),x A (2)函数的定义域、值域 在函数y f(x),x A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y f(x)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

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 f(x)x A称为函数y f(x)的值域。 (3)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值域和对应法则 3.函数的三种表示法:图象法、列表法、解析法 (1).图象法:就是用函数图象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2).列表法:就是列出表格来表示两个变量的函数关系; (3).解析法:就是把两个变量的函数关系,用等式来表示。 4.分段函数 在自变量的不同变化范围中,对应法则用不同式子来表示的函数称为分段函数。 (二)考点分析 考点1:映射的概念 例1.(1)A R,B{y|y0},f:x y|x|; (2)* A{x|x2,x N},B y|y0,y N, 2 f:x y x2x2; (3)A{x|x0},B{y|y R},f:x y x. 上述三个对应是A到B的映射. 例2.若A{1,2,3,4},B{a,b,c},a,b,c R,则A到B的映射有个,B到A的映射有个,A到B 的函数有个 例3.设集合M{1,0,1},N{2,1,0,1,2},如果从M到N的映射f满足条件:对M中的每个元素x与 它在 N中的象f(x)的和都为奇数,则映射f的个数是() (A)8个(B)12个(C)16个(D)18个 考点2:判断两函数是否为同一个函数 例1.试判断以下各组函数是否表示同一函数? (1) 2 f(x)x, 3 3 g(x)x; (2) x f(x), x g(x) 1 1 x x 0, 0; (3)212 1 n x n f(x), 2n x) 12n1 *);g(x)((n∈N 2 (4)f(x)x x1,g(x)x x; 2x2t (5)()2 1 f x x,g(t)t2 1 考点3:求函数解析式

小说知识点总结归纳

小说知识点总结归纳 1.小说的主要内容:【概括的形式】记叙了(讲述了)过程(来龙去脉、经过、事情、事件)。 2.小说的情节发展【借助四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辅以议论和抒情。 (1)各种表达方式的作用: 记叙、描写——生动形象的展示事件发展和人物形象。 议论、抒情——表达作者的情感、深化主题、升华人物形象、画龙点睛。 (2)记叙与议论的关系: 先叙后议:在叙述的基础上,升华主题。 先议后叙: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夹叙夹议:跟随作者的情感起伏,引起共鸣。 4.小说的人物: ①小说的主人公:表现主题的人物。 ②人物描写的方法:外貌(肖像、神态、衣着)、动作、心理、语言描写方法—抓住关键语句(动词、形容词、修辞)—性格或是心理—主题。 ③人物描写的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反面衬托 正面描写:生动形象、细致-----直接展现人物形象或者性格。 侧面描写:全面表现人物(角度不同)——更全面丰富人物形象。 反面衬托:以差写优———突出、强调,起到对比的作用。 ④主要人物形象的归纳总结:形容性的词语、概括而非描述。 ⑤小说中的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突出主题。 5.小说中的人称 ①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 ②第三人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多方面自由叙述。 ③第二人称:娓娓道来,仿佛在与读者交谈,亲切,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抒发感情更加强烈。 6.小说的记叙的顺序 顺叙:清楚明了,让读者随着情节的推进进入故事情境。 倒叙:果前因后,设置悬念,使文章有波澜,引起读者的兴趣。 插叙: ①内容:插叙内容+作用:丰富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②结构: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文章波澜起伏,吸引读者。 7.小说的线索 ①明线:时间推进、地点转移、人称变化、事件发展 作用:贯穿全文,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②暗线:情感变化 作用:情感起伏,突出中心,引起共鸣

初中语文文学常识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文学常识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文学常识知识点归纳 一、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

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 (fǔ)? 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 儒家:孔子孟子? 法家:韩非子? 道家:庄子、列子? 墨家:墨子? 16、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17、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 18、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

高中数学函数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函数知识点总结 (1)高中函数公式的变量:因变量,自变量。 在用图象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时,通常用水平方向的数轴上的点自变量,用竖直方向的数轴上的点表示因变量。 (2)一次函数:①若两个变量 ,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为常数,不等于0)的形式,则称是的一次函数。②当 =0时,称是的正比例函数。(3)高中函数的一次函数的图象及性质 ①把一个函数的自变量与对应的因变量的值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在直角坐标系内描出它的对应点,所有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叫做该函数的图象。 ②正比例函数 =的图象是经过原点的一条直线。 ③在一次函数中,当 0, O,则经2、3、4象限;当 0, 0时,则经1、 2、4象限;当 0, 0时,则经1、 3、4象限;当 0, 0时,则经1、2、3象限。 ④当 0时,的值随值的增大而增大,当 0时,的值随值的增大而减少。(4)高中函数的二次函数: ①一般式: ( ),对称轴是 顶点是; ②顶点式: ( ),对称轴是顶点是; ③交点式: ( ),其中(),()是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 (5)高中函数的二次函数的性质 ①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对称。 ②时,在对称轴()左侧,值随值的增大而减少;在对称轴()右侧;的值随值的增大而增大。当时,取得最小值

③时,在对称轴()左侧,值随值的增大而增大;在对称轴()右侧;的值随值的增大而减少。当时,取得最大值 9 高中函数的图形的对称 (1)轴对称图形:①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②轴对称图形上关于对称轴对称的两点确定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2)中心对称图形:①在平面内,一个图形绕某个点旋转180度,如果旋转前后的图形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叫做他的对称中心。②中心对称图形上的每一对对应点所连成的线段都被对称中心平分。

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技巧总结 材料

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知识链接 1.小说概念及三要素 2.小说的情节结构 3.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命题角度(一)情节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l、把握故事情节 分析小说故事情切时要注意两点: 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 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 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2.鉴赏故事情节 这类型的题目主要是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 常见题型: l、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2、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 内容作用+结构作用: 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3、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 4、照应前文。 5、推动情节发展。 6、刻画人物性格。 7、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8、起线索作用。 9、埋下伏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结构),突出了……,表现了……(内容)。 3、评价情节安排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 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行首尾呼应式。 作用: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 起到制造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效果。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解题技巧 l,找出情节线索,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 2、由事及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塑造人物服务。 3、见微知著,从场面和细节描写中分析情节对表现主题的意义。 4、赏析技巧,注意发现作者组织情节的艺术匠心。 命题角度(二)人物形象 常见题型: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解题思路: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然后据题目要求作答。 1、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 以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侧面等描写为切入点来分析方法并点出其作用,常用语就是“通过以上描写,充分表现了人物的某某特征,表达了作者对此的某某情感。 2、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要全文阅读,首先看文中有无对其人性格特征直接概括的词语,如乐观向上,自私等;然后要根据针对其人的描写和情节,来概括人物在其中所体现出未的性格特征。 在答题时要对性格特征进行归类整理,使答案更加清晰。对内与对外分开,正面与反面分开,前期与后期分开等。 3、对文中人物或人物的行为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本题一般情况下属于主观开放性题目,6分,很能拉开差距。 对此,一般可从以下四方面把握: 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小说知识点归纳

、小说文体常识 1.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 会生活 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 境和社会环境) 。 二、小说阅读三部曲 第一步:写什么? 1. 情节: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2. 主题 第二步:怎么写? 小说的写作技艺:怎样塑造人物?怎样设置情节?怎样描写环境? 第三步:写得怎样? 阅读要有独特的感受。 三、小说题目 1. 以主要内容或主要事件拟题。 比较适合内容或事件具体且单一的文章。 如:《祝福》 以贯穿全文的线索拟题。比较适合以实物为线索的文章。如: 《药》 1. 是一个怎样的人(形象)? 答:他是一个……(形象特点)的XXX (身份地位) 2. 这一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他是一个……(形象特点)的XXX (身份地位) 3. 塑造这一形象有何作用? 小说知识点 2. 3. 以有象征意义又暗含中心的实物为题。如: 《雁阵》 4. 以主要人物为题。如: 《侯银匠》 5. 以特定环境为题。如: 《荷花淀》 四、 人物设题

答: 1)次要形象:陪衬或线索人物:为主要任务服务,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揭示主题,贯穿全文的线索。 2)主要人物:反映社会生活。 是表现某种价值观、道德观、行为品行; 二是反映某种社会现状,讽刺或揭露社会不公; 三是表达某种主张或寄托某种情感。 4.刻画这一形象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或运用了哪些方法) 答:概括介绍(全景式描写)、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描写(对 人物形象特征、语言、动作、服饰等细致而富有表现力的细节做特写式的描 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他人的言行心理评价)衬托(正衬、反衬)。 5.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1)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2)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3)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 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4)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5)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形象。如:林教头的性格变化。 五、情节设题 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在开头加上幕”为了深化升华主题在结尾加上“尾声” 故事情节都是虚构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注意几点: 1)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是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突破。 2)分析人物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 3)答题必须按“何人、何事、何地、何时、何原因”的格式加以概括。 1.设题角度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文学常识知识点汇总

文学常识知识点汇总 1、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 (1)所谓神话,是指上古时代的人们,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所幻想出来的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叙的集体口头创作。 (2)上古神话的主要内容有: 解释自然现象: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盘古开天 反映人类同自然斗争: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精卫填海 反映社会斗争:黄帝战蚩尤 (3)记载上古神话的主要作品:《淮南子》、《山海经》、《庄子》等。 2、诗歌总集 第一部《诗经》: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2)在先秦,《诗经》统称为《诗三百》或《诗》,直到汉武帝时期,儒学者将其奉为经典,才名为《诗经》。 (3)《诗经》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形式上以四言为主,手法上分为“赋”、“比”、“兴”。 (4)《诗经》名篇有:《硕鼠》、《伐檀》、《关雎》等。 (5)《诗经》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基础。

(6)《诗经》名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靡不有初,鲜克有初。 第二部《楚辞》: (1)《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首的楚国人在本国民歌基础上创造的一种新的诗体。 (2)《楚辞》是汉人刘向将楚国屈原、宋玉以及汉代的东方朔、淮南小山和他自己的诗歌编成的一个集子。它是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有诗歌17篇,其中屈原的作品占绝大多数。 3、屈原与贾谊 (1)屈原: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出身贵族。他“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政治上主张修明法度,联齐抗秦,遭保守派反对,先后两次被放逐(前——汉北;后——江南洞庭)。公元前278年夏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诗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不能施展抱负的愤懑。 著名文章:《离骚》、《天问》、《九章》、《九歌》等。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一首不朽的浪漫主义杰作,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首抒情诗(第一首叙事诗是汉代的《孔雀东南飞》)。诗中的名句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它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的浪漫主义基础。我国诗歌史上常有“风骚”并称。“风”指的是《诗经·国风》,“骚”指的是《离骚》。 (2)贾谊: 贾谊,西汉初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世称贾生、贾长沙,33岁死。

高中部分三角函数知识点总结

★高中三角函数部分总结 1.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 设α为任意一个角,点),(y x P 是该角终边上的任意一点(异于原点),),(y x P 到原点的距离为22y x r += ,则: )(tan ),(cos ),(sin y x x y x r x y r y ?=== 正负看正负看正负看ααα 2.特殊角三角函数值: sin30°=1/2 sin45°=√2/2 sin60°=√3/2 cos30°=√3/2 cos45°=√2/2 cos60°=1/2 tan30°=√3/3 tan45°=1 tan60°=√3 cot30°=√3 cot45°=1 cot60°=√3/3 sin15°=(√6-√2)/4 sin75°=(√6+√2)/4 cos15°=(√6+√2)/4 cos75°=(√6-√2)/4(这四个可根据sin (45°±30°)=sin45°cos30°±cos45°sin30°得出) sin18°=(√5-1)/4 (这个值 3.同角三角函数公式: αααααααααα αtan 1 cot ,sin 1csc ,cos 1sec 1cos sin ,cos sin tan 22= ===+= 4.三角函数诱导公式: (1))(;tan )2tan(,cos )2cos( ,sin )2sin(Z k k k k ∈=+=+=+απααπααπα (2);tan )tan(,cos )cos( ,sin )sin(απααπααπα=+-=+-=+ (3);tan )tan(,cos )cos(,sin )sin(αααααα-=-=--=- (函数名称不变,符号看象限)

2021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清单汇总复习

2021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清单汇总复习 小说鉴赏总原则:四循环原则,即人物、情节、环境、主题四者之间的相互关联,考察其中任何一个要素的作用,都可从另外三个要素入手分析寻找答案。 第一讲:情节 一、情节梳理 1、叙述顺序梳理: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2、线索梳理:人物线索、事物线索、矛盾冲突线索 如:以“项链”为线索,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还债务——项链是假3、场面梳理: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酒店遇故交、市场买刀寻仇、看管草料场、山神庙复仇 通常可以用“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模板进行概括。 二、情节手法(叙述手法和结构手法) 1、题型:叙述手法在高考中常见的提问方式: (1)×××部分采用了第几人称叙述?有何效果? (2)本文在叙述手法上有何特色?请赏析。 情节结构手法在高考中常见的提问方式: (1)本文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 (2)本文在构思上别具特色,请赏析。 2、叙述手法 第一人称叙述,①有时“我”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②有时指所叙述事件的见证人。③有时指全文的线索人物。④便于作者抒发自己或人物的思想情感,有如袒露胸怀,使读者感到真实、亲切、自然。 第三人称叙述。①突破开篇以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的局限,较为自由地展现事件过程、人物心理,以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②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更具有客观性。 3、结构手法 ①线索。小说线索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小说的事件,还可以是故事中的空间、时间。小说线索可为单线和双线,明线和暗线。 一般来说,寻找线索应重点关注小说标题和小说中的中心词。 (2)悬念。 (3)铺垫。应具体地答出“用什么内容作铺垫”。 (4)伏笔。 三、情节作用 提问方式: (1)文中写了××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2)某段写的某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3)小说情节安排很有特色,请结合相关情节作简要分析。 1.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考虑

(完整版)初中文学常识汇总

6.《左传》,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旧传为春秋时期左秋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曹刿论战》 7.《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由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而成。《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 8.《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的历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陈涉世家》 9.史书:①编年体:《左传》《资治通鉴》;②纪传体:《史记》及其他二十四史;③国别体:《战国策》《国语》。 10.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观沧海》《龟虽寿》。 11.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五柳先生传》 12.《水经注》,作者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水经》是古代一部记我国河流水道的书,郦道元为之作注。《三峡》

13.王维,字摩诘,曾官至尚书右丞,故世人称"王右丞",晚年醉心佛学,被称为“诗佛”,作品多有空灵之感,擅长书画,苏轼赞之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使至塞上》《《送元二使安西》《竹里馆》 14.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后世尊为“诗仙”。其诗想象丰富,感情奔放,语言瑰丽活泼。《行路难》《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15.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世尊为“诗圣”,曾任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为"杜工部"。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作品风格沉郁顿挫。代表作为“三吏”“三别”。《江南逢李龟年》《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望岳》 16.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叫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反映人民疾苦,语言通俗易懂,作品收在《白氏长庆集》。《钱塘湖春行》《观刈麦》。 17.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积极提倡古文运动,恢复古代朴实文风。《马说》《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8.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和韩愈一起积极提倡古文运动。《小石潭记》 19.杜牧,字牧之,号樊川,晚唐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赤壁》《泊秦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