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复习小说知识点总结(上)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4
高三语文小说专题知识点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备考也需要这样持之以恒的精神。
小编为您提供高三语文小说专题知识点,快来练习吧!高三语文小说专题知识点1旧事土黄孙君飞那年冬天,父亲一声不响地递给我一把镰刀,磨出宽大刀刃。
我说有割草的镰刀,也刚刚磨过。
父亲说不是叫我割牛吃的草,而是荒地里的草。
我仍旧不懂,父亲终于说,他要开一片荒地,种黄豆油菜芝麻瓜果蔬菜……荒地里槐枝上的刺生得泼辣,艾蒿人高马大,刺蓟密密麻麻,真乃一块荒蛮宝地。
父亲一扭身,“刺刺啦啦”地割起来。
我掂着镰刀,却怎么也钻不进去。
刚一探手,刺蓟一下子刺中我,疼得我“咝咝”地吸溜了几声。
父亲放倒的艾蒿很整齐,我做不到,速度却要跟上。
两张镰刀在灌木丛里撒欢,它们的声音一个老辣,一个生猛,谁也不服谁。
草汁溅到衣服上,不怕,这件衣裳早就五颜六色。
十根手指头一会儿工夫变成青黑色。
碰到槐刺,不得不小心,但还是扎中手指手背胳膊。
父亲割刺槐也如割小麦,一直弯腰不直腰,茶不喝,烟也不抽,汗水太旺,如刚洗过头,脊梁上的衣裳湿透一大片。
我们一直割到天黑,一直不搭话。
我骨头发软、肌肉发酸,父亲拿毛巾擦脸,眼睛里的光竟还熊熊骇人。
收工前,他收回我的镰刀,我心里一紧:他担心我累得提不动一把缺口的镰刀?听母亲说,她在父亲的手上挑出七根槐刺。
我自己给自己挑,只挑出一根。
我出门上学,一周回家一趟,弟弟们还小,母亲要忙其它庄稼活和家务,开荒地的事情全交给父亲……又听母亲说,黄牛刚下荒地,还没动犁,就高亢地哞叫起来。
荒地的坚硬父亲早已料到,草根草须在土里面编织成实心的巢,他也早已料到。
然而只见黄牛的脖子忽一抖,皮褶子像拉开的手风琴眨眼间折叠起来,隆出一个大包,还没等吆喝出第二句,人和黄牛的步伐还没有迎合上,便听到一声脆响,半截入土的犁铧竟然折断了,这是父亲万万料不到的。
父亲带回折断的犁铧,黄牛也拴回牛屋,只扛了镢头、锹锨出来。
母亲没有讲述父亲是怎样全靠人力开荒的,我也不愿想,想出来的劳动场面又有什么意思?我从学校回家,第一眼要看的就是父亲开的荒地。
【知识体系建构】小说叙事艺术一、人称和视角(第一二三人称、全知视角、有限视角、特殊视角)二、叙述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三、情节安排技巧(悬念、抑扬、伏笔、照应、对比、衬托、铺垫、线索、突转等)四、某一篇章独特的叙事技巧(历史/回忆与现实的交织、场景集中、某种描写特别突出如心理描写或侧面描写或对话,由……切入、蒙太奇等)五、基于文体特征的艺术特色(散文化、诗化、故事与新编等)一.叙述角度也称叙述视角,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
(1)全知视角(上帝视角、全知叙述者、零视角)叙述者无所不知,可以不出现,也可以使用第三人称。
效果是叙述全面、灵活。
叙述者拥有全知全能的禀赋,不但通晓事件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而且可以来往于故事的任何空间;可以进入任何人物的内心,洞悉一切不管是人物自己已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的内心活动。
同时,叙述者总是把他自己插进读者和故事之间,把他对事件、人物、背景的感触、分析和议论自由地介入到作品中。
这样,作者完全是通过叙述者的叙述把故事传达给读者的。
(2)有限视角(角色叙述者、限知视角)第一人称、第三人称中的傻子视角、儿童视角等。
小说的叙述者以角色的形式参与到小说中去,比如故事中的某个人物,他始终是作品中事件的参与者或见证人,他只是在讲述自己所知道的,他的叙述视野被限制在人物自己的感官世界——他作为观察者所能发现、感受到的东西。
(3)儿童视角儿童视角要求小说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
之所以要用儿童视角,是因为儿童视角有着许多成人视角无法达到的优越。
总结概括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儿童纯洁的心灵和简单的阅历使得叙事内容更加客观真实;②儿童贫乏的词汇和特有的语句使得叙事语言更加平易亲切;③儿童丰富的想象和无知的状态使得叙事效果更加“陌生化”;④儿童的好奇心推动情节的发展;⑤儿童视听下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⑥用儿童天真善良的天性对比成人世界的丑恶,审视人性,凸显主题,直扣人心。
高考一轮复习之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专题小说2014-12-09 21:01:小说类文本阅读序列一文学类文本阅读之课内小说阅读知识概述目标:通过课本的复习,掌握小说的基本特点,了解小说鉴赏中的基本知识,为课本外的拓展阅读打好基础。
过程:一、回忆课本中的六篇小说,归纳小说及阅读鉴赏小说的基本知识;(一)小说概念;小说是文学体裁四分法中的一大样式。
它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
首先,在外表形态上,它是散文体的,不同于富于跳跃性、节奏感、音乐性的诗歌和对话体的戏剧文学;其次,内容是叙事的以创造人物为主的,这与散文不同,散文不一定有故事,更不一定有突出的人物形象,即使有人物也不是作家创造出来的而一般是对真人真事的叙写。
小说阅读与散文阅读在《考纲》要求上是一样的。
散文与小说的区别:1、散文重在抒情,小说主要是叙事;2、散文一般比较真实,小说多数是虚构;3、散文以第一人称为多,小说多种人称均有;4、小说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重在刻画人物形象,而散文没有这么突出。
(二)小说的主要知识点及相互关系情节、人物、环境、主题、艺术特色。
讲清楚各要素的内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打通各要素之间的联系,这是成功解读小说的理论基础。
1.情节知识:即在小说作品所提供的特定艺术描写的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
它通常由一组或若干组具体的生活事件组成,在一条基本情节线索的统领下包括许许多多的细节。
小说故事中的矛盾冲突是形成情节的基础,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冲突双方的人物性格,则直接决定了情节进展的趋向。
小说情节发展一般分为:开端、发展、、结局。
情节是小说的骨架。
举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情节,《祝福》的情节2.人物知识:人物形象是小说的核心,分析好人物形象是读懂小说的关键。
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物描写的角度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阅读知识点整理一、情节(一)一般情节的作用:对于小说情节的作用进行分析,一般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内容上,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和主题思想表达有何直接或间接的具体作用;结构上,有无“设置悬念”“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照应前文”“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
另外,还要注意有时从表达效果上进行分析,即从给读者的感受分析,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等。
(二)情节的具体作用: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③引起下文,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④照应前文。
⑤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⑥刻画人物性格。
⑦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三)“情节题”的答题模式:(1)问句、段(或某种情景)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①为,,情节发展作铺垫(提供依据,设置伏笔悬念)。
②表现了,,的思想品质(精神世界),有助于塑造,,的形象。
③揭示(表现、突出)了,,,有利于深刻表现主题。
(四)情节安排方式的效果(1)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
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
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3)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
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
作用是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来源:学。
科。
网Z。
X。
X。
K]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补充叙述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事情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同时发生,通常是先叙一件事,再叙一件。
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4)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小说学习资料★标题的含义★解题思路:(1)表层含义: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2)深层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3)原则:浅层含义+深层含义答题模板:1.解释字面义2.联系文章内容,结合文章主旨。
分析其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标题的作用★理解小说标题的内涵及作用题目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题:1.标题是否交代时间、地点、环境;2.标题是否设置悬念,吸引读者;3.标题是否是小说的线索;4.标题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5.标题是否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6.标题是否一语双关,是否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原则:(1)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点名时间、地点、环境,创设背景,渲染氛围。
突出小说主题。
线索作用、设置悬念作用。
(2)以物件为题:结构线索,文章结构严谨,设置悬念,引发联想。
概括故事情节,寄托作者情感,揭示主题,隐含比喻象征义。
(3)以人物为标题:突出人物形象,暗示故事情节,紧扣中心,突出主题。
(4)以形象特征为标题: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
(5)以事件为标题:突出主要故事情节,紧扣中心,突出主题。
(6)以问题为标题:设置悬念,引发思考。
★情节的概括★解题思路思路一:根据结构来梳理事件的发展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阅读时先给文章各段标上序号来划分文章层次,进而梳理情节。
思路二:根据场景来梳理一般一个场景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
小说中的场景就是不同时间下人物活动的场所。
思路三:根据线索来梳理线索是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某人、某物、某种情感、某个事件,还可以是时间、空间。
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
线索有单线和双线两种。
双线一般分明线、暗线两种。
高考考查的小说往往较简单,线索也趋向于单线式结构。
答题模板模板一:完整叙述的答题模板按照“何时+何地+何人+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应有的要素不能缺失,尤其是“何人”“何事”不能少。
“何事”一环中有时要包括“原因、经过、结果”。
一、高考文学常识1.高一语文备课组这学期开展了《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你读得认真吗?回忆一下,下面所列《红楼梦》中的信息,对应正确的一项是()A. 林黛玉潇湘妃子《葬花吟》脖子上有金锁共读《西厢记》B. 薛宝钗薛蟠之妹丰年好大雪金玉良缘魁夺菊花诗C. 王熙凤贾琏之妻弄权铁槛寺凡鸟偏从末世来协理宁国府D. 晴雯宝玉的丫鬟病补雀金裘拒绝给贾赦做妾撕扇子2.下面是吟诵我国四大名楼的诗句,诗句与所咏对象对应恰当的一项是()甲:吴楚乾坤天下句,江湖廊庙古人情。
中流或有蛟龙窟,卧听君山笛里声。
乙:南浦湍声流夕照,东皋春色带云锄。
王韩文焰冲牛斗,未信当年独愧卢。
丙:楚思渺茫云水冷,商声清脆管弦秋。
白花浪溅头陀寺,红叶林笼鹦鹉洲。
丁:天河一泻浪重重,滚滚黄波九曲盈。
弯际楼媚千树碧,炎炎烈日火斑红。
A. 甲——滕王阁乙——岳阳楼丙——鹳雀楼丁——黄鹤楼B. 甲——黄鹤楼乙——鹳雀楼丙——岳阳楼丁——滕王阁C. 甲——岳阳楼乙——滕王阁丙——黄鹤楼丁——鹳雀楼D. 甲——岳阳楼乙——黄鹤楼丙——滕王阁丁——鹳雀楼3.下列各项中,关于课文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寻梦者》感情真挚深沉,唱出了诗人戴望舒和他那一代知识分子寻求理想、憧憬光明、历经磨难而困顿彷徨的心路历程。
B. 《过去的年》是莫言回忆小时候过年时的几个重要日子,依次写了腊八、辞灶日、除夕,展现了极富地方特色的风俗习惯,寄托了作者对过去岁月的留恋之情。
C. 《警察与赞美诗》这篇小说语言方面最大的特点是幽默,小说通过夸张、比喻、拟人、反语等修辞来使语言达到幽默的效果。
D. 《语言的演变》属于语言学学术论文,文章从语音、语法、语汇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证。
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建安风骨”或称“汉魏风骨”,“风”偏重指精神气质,“骨”偏重指骨格形态,是指建安时代的作家摆脱了儒学的束缚,注意作品的抒情性,再加之处在战乱的年代。
思想感情更常常表现为慷慨激昂。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精讲精测——小说精讲讲义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综合运用语言艺术的各种表现手法,广泛地、形象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
高考选取的小说文本,以长篇节选和小小说(微型小说)为主。
一、小说三要素1.故事情节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思想的。
故事来源于生活,但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它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2.人物小说中的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往往“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
3.环境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小说的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
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
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
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小小说(微型小说)的特点1.小。
指篇幅短小、取材角度小。
正因为“小”,选材务必精粹,语言必须凝练。
2.新。
指的是立意新颖,风格清新,最好每一篇都能反映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独特感受。
3.巧。
指结构精巧、严密。
创作小小说(微型小说),特别要在剪裁和布局上下功夫,应力求使时间、场所、人物等尽可能压缩、集中。
4.奇。
指结尾新奇巧妙,出人意料。
许多优秀的小小说(微型小说)常常在结尾出奇制胜,使人拍案叫绝。
阅读步骤快速读懂小说“三步法”第一步:理解段落大意,梳理情节脉络。
考生先要逐段理解段意,明确整篇小说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即“什么人做了什么事”。
然后梳理情节脉络,即弄清楚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各部分的具体内容,并进行概括。
同时,还要弄清小说的线索是什么,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小说结构有什么特点等。
阅读时最好在旁边用简明的语句进行标注。
第二步:分析人物、环境,赏析表现手法。
阅读小说时一定要注意分析人物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还要注重侧面烘托,从而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
精品基础教育教学资料,仅供参考,需要可下载使用!2018届高考冲刺阶段语文系统复习资料(全国卷模式)【中】——各题型答题知识与方法体系II、散文阅读{1}读懂散文【一】根据四要素——内容、主题、结构、语言及四要素各自相应的艺术手法来阅读。
基本原理同小说。
【二】分类阅读。
根据内容来分类:1、分类:写景散文、状物散文、记事散文、写人散文当然一篇文章可能是单一的一种类别,更可能是两种、三种甚至四种的综合。
这个时候需要先读题,根据题干的信息判定考查的类别有哪些,就按照考查的类别阅读。
2、转化:如果是只考一种类别或者主要考查一种,而文章却是几种的综合,那么在阅读中要学会转化,比如考查状物,那么文章中涉及的其他类别如写人写事的内容表达的情感思想就需要转化到物上,让物去承载。
【三】阅读知识与技法1、写景——借景抒情1)景,即画面,需要弄清楚画面的构成及其特点。
注意:人及人的活动也是画面内容之一。
画面要分类并命名:分类可能按时空分类,也可能按性质来分类。
下面按照性质来分类:(1)自然景物——时空(2)人的活动——时空+人(3)人与自然(人活动的结果,如劳动成果)——自然+人2)景要体现一定文化,承载相应的情感——借景抒情。
(1)自然景物——内心的喜悦,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
(2)人的活动——对人的赞美与崇敬,对人改变自然、保护自然如劳动的赞美。
(3)人与自然(人活动的结果,如劳动成果)——表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景,对劳动成果的珍惜。
文化可能涉及人文关怀、敬畏自然、敬畏生命、传统文化之美如农耕文化、隐逸文化……如2015四川卷《太湖碎锦》第二题,就考查对画面的分类概括及其表达的情感。
3)对景的描绘:描写的角度、顺序和手法以及语言。
(1)角度与顺序:角度——时空、五觉;顺序——时空、逻辑(2)手法:描摹类——勾勒、细描、工笔、白描、浓墨重彩、绘声绘色绘形……衬托——烘托、反衬,对比,想象,联想,虚实,动静,声寂……(3)语言:语音、词语、句式、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设问、反问、排比……如2015四川卷《太湖碎锦》第一题就考到了对景的描绘,第四题就考到了写景的角度——近观与远眺。
【精品】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材梳理(小说专题)【精品】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材梳理(小说专题)【精品】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材梳理(小说专题)(1)抗争与毁灭-—《祝福》《祝福》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深刻揭示中国妇女悲剧命运的小说,小说揭示了祥林嫂的悲剧。
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看,病态的人们歧视她、蹂躏她。
马克思曾说过:“人,归根到底,……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从艺术构思上看,祥林嫂是一个生命里没有春天的苦命人儿。
从道具、服饰上看,“开裂的竹竿,破碎的心〞,“白头绳,表孝心〞。
从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上看,祥林嫂是一个时代悲剧。
祥林嫂生活在清末,祥林嫂的悲剧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个劳动妇女的悲剧。
课文素材可用于“环境与人生〞、“命运〞、“抗争〞等相关的命题作文、材料作文或话题作文中,从文章本身的写作上看,鲁迅先生刻画人物的简练笔墨,语言的精当都值得仔细揣摩。
(2)朴实与真挚——《边城〔节选〕》如果把各种书籍比喻成各式的饮品,那么,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就是一杯白开水,透明、纯粹,不含任何杂质。
入口的感觉虽然总是淡淡的,但你不会厌倦,反而会在一次一次的品饮中体会到它与众不同的风味。
作者那样云淡风轻的描写,就生动地重现了茶峒别具特色的人情风味、乡土世故。
还有翠翠,这个山泉一样清澈的女孩,她的爱情亦在字里行间不动声色地铺展开来。
遍览全书,可曾有一处明明白白地写出“爱情〞两字呢?但凡是用心读过的人就一定能体会出一个情窦初开的女孩对爱情的向往与执著。
看多了情感大剧里面的错综复杂,《边城》像清风一般吹拂着都市人那颗不安分的心。
简单决不意味着平淡,相反,简单的文字、简单的情节,蕴藏的正是强烈的情感.《边城》里的文字正如茶峒小镇的民风,淳朴、单纯、明了。
在平凡中看出伟大,在琐碎中透露深刻,这就是《边城》的风格.课文素材可用于“朴实〞、“真挚〞等话题作文、命题作文以及材料作文的写作中,作者讲故事娓娓而谈,那平淡的话语后面蕴含着真挚的感情,朴实的语言是洗尽浮华后的本真,是经过历练后的炉火纯青。
小说答题模板在做小说主观题之前,我们要清晰的知道小说的几种题型,分别是概括题、形象题、作用效果题、主题题、含义题、手法题、体裁特点题、探究题,其实每种题型的答题模板都是相通的,因为考试有时候不会单单考某一种题型,而是把几种题型混在一起来考,所以我们要熟悉并掌握每种题型的答题方法,并且学会灵活运用,不要过分依赖模板,应该以模板为基础,来形成自己的答题思维和答题语言。
概括题①确定陈述主体②分清层次③原文内容转述形象题性格:①人物对人对事表现出来的特点②作者或他人对人物的评价形象:性格特点+职业身份特点品格:人物能够做到的道德层面的特点作用题①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节令和地点②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④开宗明义,点题,引出话题⑤设置悬念⑥推动情节发展,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埋伏笔,做铺垫⑦起线索作用⑧照应全文(衬托或对比)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1.设置悬念。
2. 点明全文线索。
或交代主要的写作对象,概括小说主要事件3. 以小见大,对比鲜明,增强艺术感染力。
4. 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了人物矛盾冲突。
5. 提供人物背景环境或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
象征、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社会环境作用①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自然环境作用:①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节令和地点②交代代人物活动背景,烘托人物性格、心理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为刻画人物做铺垫;④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⑤暗示或象征社会环境,衬托主题引用的作用、好处:1、丰富文章内容,突出主体特点2、吸引读者,增强文章趣味性、可读性引用别人或名人的话:1、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掲示人物的精神面貌2、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增加真实性、丰富性。
(注意是否运用衬托、对比等手法)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表现和丰富主体特点,使文章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
高考一轮复习小说知识点总结(上)
❤
一、情节手法
情节手法包括叙述手法和结构手法:叙述手法包括叙述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和叙述方式(倒叙、顺序、插叙、补叙、平叙);结构手法包括悬念、抑扬、照应、伏笔、对比、衬托、铺垫、突转、线索。
例题1:(2019浙江卷《呼兰河传》)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
(侧重叙述手法)
①用第一人称,显得真实、自然、亲切。
②通过孩子的视角,呈现天真有趣、温暖美好的一面。
③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叙述散文化,节奏舒缓。
④注重场景的细节描绘,细腻、生动、传神。
例题2:《怀念战队》:小说在情节构思上很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叙述手法和结构手法)
①场景的设置。
挑选了“CS战队火拼”“军营射
击”“两退网吧”“无声流泪”等几个典型场景,就把“他”前后的态度和成长的历程表述得清晰、感人。
②对比手法。
将网络游戏与现实军营两种人生相互映照,体现人生的不同境界,突出主题。
③采用第三人称叙述。
更直白更真实,便于展开文章叙述,使文章娓娓道来,不矫情造作。
二、人物手法
塑造人物的手法,分为直接(正面)描写和间接(侧面)描写,直接描写有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神态描写等;间接描写有环境衬托、人物衬托、物象衬托。
例题:(2019全国卷2)请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①外貌描写(肖像),如老舞蹈师过时的穿戴、木偶似的舞姿等,表明他是一个怀旧的人;
②语言描写,如老舞蹈师与“我”的交谈,流露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③场景烘托人物状态,如被人遗忘的苗圃,村托了老舞蹈师失落的心态。
三、环境手法
环境手法分为描写技巧和描写角度:描写技巧有白描和工笔、以动衬静、虚实、点面、修辞等;描写角度有绘形绘声绘色、移步换景、远近高低等。
例题:三维设计《除夕雪》第一段是如何描绘除夕雪景的?请简要分析。
1. 比喻,将白雪覆盖的山比喻成刚出笼的白面馒头;
2.以动衬静,用“咔擦”一声,枝桠的断裂声和雪沫扑簌簌的落地声衬托除夕夜的静寂;
3.绘形绘声绘色,白雪覆盖的山写出了雪的颜色,雪沫扑簌簌的写出了雪的形状和声音。
四、语言特色
1.词语(叠词、动词形容词、文言词、成语)
2.句式(长短句、整散句)
3.修辞
4.语言风格(口语化、生活化、富有地方色彩、人物语言富有个性化、质朴、平实、清新、华丽、幽默、辛辣、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
5三个特色(时代特色、地域特色、语体特色)
(2019浙江卷《呼兰河传》)简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局部考察语言特色)
①使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出黄瓜蔓蓬勃的生命活力。
②句式上长短交错,使语言生动活泼。
③每句都用“了”字,反复强调黄瓜生长迅速。
④语调轻快,传达出叙述者的喜悦之情。
*分析这篇小说的语言特色。
(通篇考察语言特色)答案也是从积累的里面选
五.含义类
(一)标题含义
表达技巧(双关、象征、比喻)+表面义+深层义+主旨义
(2019天津卷《萨丽娃姐姐的春天》)文章的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1.呼伦贝尔草原大自然的春天;
2.羊羔生长期的春天;萨丽娃事业的春天;
3.以萨丽娃为代表的新一代牧民未来生活的春天。
(二)赏析句子含义
手法+关键词+表面义+深层义
(2019天津卷《萨丽娃姐姐的春天》)一年只有不足一百天的无霜期,春、夏、秋三个季节便挤在这一百天里奔跑,每一种植物都是百米冲刺的运动员,奔跑着发芽,奔跑着开花,奔跑着打籽,奔跑着完成生命基因的使命。
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1.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
2.突出呼伦贝尔草原无霜期短暂的特点。
3.生动形象地描绘植物竞相生长的情景,赞美大草原旺盛、顽强的生命力
六.概括类
(一)概括人物特点
(2019浙江卷《呼兰河传》)结合故事情节,概括“我”的形象。
①友善:给冯歪嘴子摘递黄瓜。
②调皮可爱:“故意的不出声”,逗冯歪嘴子说话。
③乖巧:想吃粘糕,又听话。
④矜持:想吃粘糕又呆在那里不说话。
(二)概括环境特点
(三维设计《一个诗人的生命》)概括小说首段环境的特点。
答案:环境特点:破败、阴冷、荒凉。
(三)概括或者梳理文章行文思路(情节)
(2018全国卷3《微纪元》)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梳理文章行文思路题)
①先行者着陆之前,已经知道地球灾难的发生,一方面心存侥幸,一方面又深知连侥幸也不过是幻想,心情复杂纠结;②着陆后亲身感受到地球的荒凉,自认是宇宙间最后一个人类,巨大的孤独感和绝望使他濒临崩溃;
③意识到画面有可能并非虚拟,感到震撼,重新燃起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