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心脏猝死与复苏(新)
- 格式:ppt
- 大小:16.95 MB
- 文档页数:42
心肺复苏:中国专家建议(完整版)心脏骤停(SCA)是心脏性猝死(SCD)的主要原因。
高质量心肺复苏(CPR)对于SCA的救治至关重要。
CPR主要包括基础生命支持(BLS)和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ACLS)。
成功的CPR需要一整套协调的措施,各个环节紧密衔接,即组成5环生存链:(1)立即识别SCA并启动急救系统;(2)强调胸外按压的早期CPR;(3)快速除颤;(4)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5)综合的SCA后管理。
基于目前对CPR的认识,建议先进行胸外按压(C),再进行开放气道(A)和人工呼吸(B),即CPR的程序是C-A-B(新生儿除外)。
1 成人基础生命支持(BLS)BLS是SCA后挽救生命的基础,主要是指徒手实施CPR。
基本内容包括识别SCA、呼叫急救系统、尽早开始CPR、迅速使用除颤器/AED除颤。
1.1 立即识别和呼叫急救系统如果发现患者突然倒地且意识丧失,在确定周围环境安全后,施救者应立即拍打患者的双肩并呼叫患者,以判断患者的反应。
一旦发现患者无呼吸或异常呼吸(如叹气样呼吸)或无反应,施救者可假定患者发生SCA,应在最短时间内启动急救系统(即呼叫120等)后立即对该患者进行CPR。
1.2 脉搏检查非专业救援人员可以不检查脉搏直接开始胸外按压。
医务人员检查脉搏时间不应超过10秒,如果在10秒内无法明确感觉到脉搏,应开始胸外按压。
1.3 尽早开始CPR心肺复苏2011中国专家共识推荐CPR时应先进行胸外按压,再进行开放气道和人工呼吸(C-A-B),未经培训的普通施救者可实施仅做胸外按压的CPR。
1.3.1 成人胸外按压技术胸外按压是指在胸骨下1/2中部进行有节奏的快速用力按压,通过增加胸内压和直接压迫心脏而产生血流。
按压频率至少100次/min,按压深度至少5cm或胸廓前后径的1/3,在每次按压后要允许胸廓完全回弹。
当有两名或以上的施救者在场时,应每2分钟轮换一次以保证按压的质量。
尽可能减少中断胸外按压。
猝死与心肺复苏急诊科医学本科讲义猝死与心肺复苏急诊科医学本科讲义第一章猝死概述一、定义:指突然、意外发生的自然或人为因素引起的丧失意识、呼吸和脉搏的状况。
二、猝死的原因和分类:1. 心源性猝死:多由心电活动异常所致,如室颤、室速等。
2. 外源性猝死:多由窒息、溺水、电击等原因引起。
3. 非心源性猝死:多由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等引起。
第二章猝死急救与心肺复苏基础知识一、猝死现场评估:1. 判断安全和刺激性刺激:先确认自身安全,检查患者是否意识丧失。
2. 检查呼吸:观察胸廓起伏和听诊呼吸音。
3. 检查脉搏:检查颈动脉或股动脉是否有搏动。
4. 叫救命电话:拨打急救电话,通知相关机构前来救援。
二、基础生命支持(BLS):1. 确认心脏骤停,施行胸外心脏按压:双手掌根部重叠,压迫心脏下部。
2. 开放气道,辅助通气:抬头颏法使气道通畅,对不自主呼吸者可进行人工辅助通气。
3. 施行早期去颤: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进行电除颤。
4. 持续心肺复苏:按照30:2的比例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通气。
第三章心肺复苏的高级生命支持一、气管插管与人工通气:1. 气管插管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
2. 人工通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气囊呼吸机的应用和调节。
二、静脉通路建立与药物应用:1. 静脉穿刺的适应证和操作技巧。
2. 常用的静脉药物介绍和应用指南。
三、电复律与体外膜肺氧合(ECMO):1. 双步电复律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2. ECMO的适应证和操作技巧。
第四章猝死预防与复苏后护理一、猝死的危险因素与预防措施:1. 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措施。
2. 个人生活方式的调整。
二、心肺复苏后的护理:1. 抢救后的监护要点。
2. 抢救后紧急处理及转运。
第五章心肺复苏的进展与前景一、新一代心电除颤技术的发展:1. 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普及。
2. 非手动体外除颤技术的研究。
二、创新药物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1. 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研发。
心脏骤停的心肺复苏宋瑞蓂卿恩明北京安贞医院麻醉科心肺复苏是对心跳呼吸骤停在当场所采取的急救措施,抢救无效则称为猝死。
抢救的目的在于恢复心跳和自动呼吸,还要保证神智恢复。
近年有人提出称为心肺脑复苏是更为全面。
传统认为脑缺血缺氧的耐受时限为4-6分钟,超过此时限,则发生不可逆的脑损害。
但对超过上述时限的患者仍不应放弃抢救,还应给以及时有效的脑复苏措施,有些患者还有可能得到恢复。
心跳停止时间越长,复苏难度越大,我们必须分秒必争地尽快开始抢救,在四分钟内实施初级心肺复苏,直至心跳、呼吸和神智全部恢复。
心跳骤停常是心律失常的结果,也有少数患者临床上没有预兆。
猝死多见于多支冠状动脉硬化,引起心室纤颤。
也有少数猝死者尸检并无严重的冠状动脉硬化。
猝死的临床表现为病人突然昏迷、虚脱、神智丧失、呼吸停止,颈部大动脉摸不到搏动,则猝死的诊断即可成立。
一旦确诊,必须争分夺秒开始抢救,切忌再进行其它不必要的检查而浪费时间,延误治疗,影响预后。
心肺复苏可分为三个阶段:即(1)初级复苏处理(基本生命支持),(2)二期复苏处理(心脏复苏后处理),(3)后期复苏处理。
心肺复苏初期处理近年来提出存活链的概念,存活链包括早期诊断、早期心肺复苏、早期电击除颤及早期进一步治疗四项。
初期复苏的目的是对心、肺、脑等生命器官保持供血、供氧,以便使后继的进一步生命支持得以收到最大的效果。
初级复苏处理包括A、B、C三个步骤,即迅速完成气道通畅(Airway)、口对口人工呼吸(Breathing)及胸外心脏按压(Cardiac Compression)。
一、维持气道通畅:心跳停止后,由于意识消失,全身肌肉松弛,下颌及舌根后坠,导致上呼吸道堵塞(图2),因此,维持气道通畅是心肺复苏的首要条件。
具体方法:头极度后仰,托下颌或将颌部抬起,可保持气道通畅。
对误吸食物而致气管堵塞者,可采用在病人上腹部猛压,迫使肺部排除足量的空气,形成人工咳嗽,使气道内的堵塞物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