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8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二)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二) 教案教学设计1《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二)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解析小说《致女儿的信》中父亲对女儿的祝福和嘱咐。
2. 掌握小说《致女儿的信》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小说《致女儿的信》中父亲对女儿的祝福和嘱咐。
2. 掌握小说《致女儿的信》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学作品中隐藏的深层含义和性格塑造。
2. 发现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技巧。
四、教学方法1. 谈论法,通过讨论理解文学作品中隐藏的深层含义。
2. 演示法,通过演示对《致女儿的信》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的掌握。
五、教学内容1. 师生共同理解小说《致女儿的信》中父亲对女儿的祝福和嘱咐。
2. 学习分析小说《致女儿的信》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六、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通过问题导入,让学生了解教学内容和目的,激发学习兴趣。
1. 你了解过《致女儿的信》这本小说吗?2. 你觉得这本小说的主题是什么?Step 2 阅读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小说《致女儿的信》,重点理解父亲对女儿的祝福和嘱咐。
2. 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各自对小说的理解和感受,并向全班汇报。
Step 3 分析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1. 教师让学生在小说中深入挖掘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并让学生进行分类,如比喻、拟人等等。
2. 教师和学生合作,演示如何应用这些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Step 4 总结性评价教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评价并提出自己对未来学习的展望。
1. 你觉得本节课有哪些收获?2. 你觉得未来的学习中应该怎样去学习文学作品?七、教学效果评价1. 教师通过与学生的谈话、讨论等方式,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成效。
2. 学生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自我检测自己的阅读能力、文学欣赏能力等。
八、教学反思1. 教师需要更多的与学生互动,提高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
《致女儿的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致女儿的信》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和思想,分析和评价作者的观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本分析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发言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女儿的关爱和期望,理解父母对子女的无私付出。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致女儿的信》的主要内容及其情感态度。
2. 课文中的观点和思想,以及作者对女儿的期望。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某些生僻词汇和表达方式。
2. 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观点。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作者的观点和思想。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致女儿的信》的背景和作者。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其主要内容。
3. 内容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阐述作者的观点和思想。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堂发言:邀请学生发表对课文的理解和观点。
6. 案例分析: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7.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课后作业:1. 翻译课文《致女儿的信》中的重点句子。
2. 写一篇读后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父母之爱的认识和体会。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的学习效果。
3. 读后感:阅读学生的读后感,了解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审视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致女儿的信》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致女儿的信》,让学生理解作者对女儿的关爱和教诲,感受父爱的伟大。
2. 引导学生分析信中的主旨和观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珍惜父母的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致女儿的信》,感受作者的语气和情感。
2. 课文解析:分析信中的主旨和观点,引导学生理解父爱的伟大。
3. 讨论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信中的内容和父爱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致女儿的信》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信件,感受作者的语气和情感。
3. 解析课文:分析信中的主旨和观点,引导学生理解父爱的伟大。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信中的内容和父爱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5. 分享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课文理解: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信中主旨和观点的理解程度。
3. 感恩教育: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课后行动,评估学生对父爱的理解和感恩之心。
五、教学拓展1. 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后给父母写一封感谢信,表达对父母的爱和感激之情。
2. 课后讨论:鼓励学生在课后与父母交流对信件的理解和感受,增进亲子关系。
3. 长期观察:观察学生在课堂外的行为表现,评估学生对父爱教诲的实践和应用。
六、教学资源1. 《致女儿的信》原文2. 相关背景资料3. 父爱主题的视频或故事材料4. 感谢信模板5. 讨论问题指南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致女儿的信》中的主旨和观点,感受父爱的伟大。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父爱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八、教学方法1. 情感教学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父爱。
2. 案例分析法:通过解析信件内容,让学生理解父爱的内涵。
给女儿的信教学设计优秀9篇《致女儿的信》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复习书信的格式和特点。
2、学习本文用故事去阐释道理的方法,体会故事背后的寓意。
3、了解爱情的真正含义,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过程与方法:1、本文由于采用故事的形式去阐释道理,对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同时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对爱情等问题比较好奇和敏感,因而比较感兴趣。
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去教学,让学生积极大胆地开展讨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进一步养成有感情朗读课文的习惯,提高其朗读感知能力。
3、继续学习在语境中领会语句含义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4、配合优美动人的背景音乐,教师可以出示一些名言警句或者一些感人的爱情故事,让学生进一步受到启发和感悟,逐步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注意从正面去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析和讨论,培养其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同时也要体会文中作者作为父亲对女儿的深深的爱,通过学习使学生能以积极的态度去生活和学习。
2、引导学生理解爱情的本质,适当进行青春期教育。
二、教学重点:1、体会运用故事阐述抽象道理的写法的好处。
2、通过讨论去品味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3、理解爱情的真正含义,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三、教学难点:1、对一些含义较深的抽象的语句,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
这需要教师及时去引导,将问题分解变细。
2、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转变的特殊阶段,由于缺乏充分的生活经验,对于爱情本质的理解会有些困难。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多媒体播放“泰坦尼克号”主题曲):人类自有史以来,爱情一直被传唱不衰:地老天荒、海枯石烂,这是关于爱情的成语;牛郎织女、天仙配,这是关于爱情的传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是关于爱情的诗句;还有爱情的俗语: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同学们,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正困扰着你,那些令人魂牵梦萦的情思正等着你长大,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到底什么是爱情?大家也许能从苏霍姆林斯基致女儿的信中得到启示。
《致女儿的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致女儿的信》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对女儿的关爱和期望。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人、热爱生活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学会与家人沟通,增进彼此的了解和感情。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致女儿的信》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 学会与家人沟通,表达对家人的关爱和感激之情。
三、教学难点1. 深刻理解作者对女儿的期望,以及如何将这些期望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2. 学会在家庭生活中,如何处理与家人的关系,增进彼此的感情。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致女儿的信》的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学会与家人沟通和表达爱意。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化对家庭关系的理解,提高沟通能力。
五、教学内容1. 介绍《致女儿的信》的作者背景和写作背景。
2. 讲解信件的基本内容,分析作者对女儿的关爱和期望。
3. 讨论如何将作者的期望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家庭关系质量。
4.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与家人沟通,表达对家人的关爱和感激之情。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让学生深化对家庭关系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致女儿的信》的作者背景和写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信件内容:详细讲解信件的基本内容,分析作者对女儿的关爱和期望。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家庭成员的沟通方式,讨论如何改进沟通技巧。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就如何将作者的期望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讨论,并提出具体建议。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关爱的重要性。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回顾课堂教学过程,总结教学方法的优缺点,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收集学生对教学方法的建议,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
致女儿的信教案(精选8篇)教学过程:篇一一、设疑创设情境课一开始,我作了如下设计:无论哪个时代,爱情一直是人类传唱不衰、古老而新鲜的话题。
歌德也曾说过: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
但正处花季年龄的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到底什么是爱情?或许我们能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中得到些启示。
受我的问题的触动,学生开始思考了。
《致女儿的信》的优秀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了解“爱情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2、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爱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一次爱情教育,让学生真正明白只有懂得爱情的真谛,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教学步骤:导入课堂:大家都满十四岁了吗?你知道什么是爱情吗?有谁曾经问过你的父母“什么是爱情”?没有问过的,设想一下,如果你问了他们这个问题,你估计他们会怎么说?的确,在我们中国,很少有父母能够和孩子们探讨爱情这个话题,可是世界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14岁的女儿在问他这个问题时,你知道他是怎么回答的吗?读课文之前,我们先一起来了解一下苏霍姆林斯基。
播放苏霍姆林斯基生前的照片和事迹。
授课:一、大声将课文读一遍。
问题1、读完文章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问题2、大屏幕出示:上帝在创造了人后,3次来到人间,每次都分别看到了什么?每次看到的变与没变的又分别是什么?重点品读:他们一会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
重点分析: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重点研究:眼睛中那不变的美和力量总结:这就是爱情,这种美和力量使他们爱情忠贞,永恒,五十年不变,甚至连上帝也无可奈何。
二、品读上帝问题1、上帝在前两次看到爱情时是什么样的表现?课文中分别用了一个成语来形容。
试着把这种语气读出来。
问题2、第一次勃然大怒,第二次怒不可遏,照如此推理,第三次应暴跳如雷,可是上帝是什么样的表现?读一读,分析一下原因。
总结:上帝是被震撼了,他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都阻止不了人类的爱情,而且人死了,爱情没有死。
《致女儿的信》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致女儿的信》,让学生理解信件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对家庭、亲情和成长的思考和感悟。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致女儿的信》的内容和结构。
2. 分析作者的情感表达和写作技巧。
3. 引导学生思考家庭、亲情和成长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作者对女儿的关爱和期望。
2. 引导学生从信件中汲取人生智慧和启示。
四、教学准备1. 《致女儿的信》原文。
2. 相关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致女儿的信》的背景和作者。
2. 学生自读信件,理解信件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3. 教师讲解信件的结构和写作技巧,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4. 分组讨论:学生从信件中提取关键信息,讨论家庭、亲情和成长的意义。
5. 分享感悟:学生分享自己从信件中获得的启示和感悟,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6. 总结课程,强调信件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与家人沟通,珍惜亲情。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享环节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2. 阅读理解:通过学生对信件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评估其阅读理解能力。
3. 感悟分享:评估学生在分享环节中对家庭、亲情和成长的思考和感悟的深度。
七、拓展活动1. 邀请学生家长参与课堂,共同讨论家庭价值观和亲情的重要性。
3. 开展家庭作业,让学生采访家人,了解他们的成长故事和对家庭价值观的看法。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应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感悟分享的质量。
2. 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探索更多与家庭、亲情和成长相关的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九、教学计划调整1.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 在后续课程中,引入更多相关的文学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和分析。
《致女儿的信》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致女儿的信》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表达对亲情的理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朗读、讨论等方法,感受作者对女儿的关爱和期望。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亲情的珍视和感恩之情。
(2)培养学生对家庭责任和人际关系的认识。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致女儿的信》的基本内容和观点。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学生能够表达对亲情的理解和感悟。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2)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进行有效的表达和讨论。
三、教学准备1. 课文《致女儿的信》的文本或多媒体材料。
2. 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3. 学生分组合作的准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以引引起学生的兴趣,如:“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给父母写过信呢?今天我们要学习一封特殊的信,是一位父亲写给他的女儿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父亲对女儿有什么话要说吧。
”(2)教师展示课文《致女儿的信》的,引导学生关注题目。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合作探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总结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4. 朗读与讨论:(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感受作者对女儿的关爱和期望。
(2)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分享对亲情的理解和感悟。
5. 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以课文中的观点为基础,写一封信给自己的父母或亲人。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13篇《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13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书信的写法;继续完成词语、名言警句和文学常识的积累。
2、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3、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一次爱情教育;让学生明白只有懂得爱的真谛,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教学媒体】幻灯片、幻灯机。
【其他】1、让学生搜集有关苏霍姆林斯基的生平简介、重要著作,了解其教育思想。
2、搜集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
3、问问家长:“爱情是什么?”【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步骤设计意图一、设疑导入1、莎士比亚曾经在一首诗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她是怎样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是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可能也是同学们想知道的。
当你遇到这样的疑惑时,你问过你的父母吗?为什么?2、当苏霍姆林斯基14岁的女儿向他提出这个问题时,苏霍姆林斯基可能会怎样回答呢?激发探究兴趣。
二、调动积累,实现资源共享1、谁来介绍一下苏霍姆林斯基这位教育家的生平、重要著作、教育思想等等?2、大家很会学习,会搜集资料也是一种能力。
今天我们就有幸与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对话。
请大家看《致女儿的信》,看看这位教育家在信中是如何与女儿对话的,如何与处于花季中的我们对话的。
作者用书信的形式来回答女儿的问题,有哪些优势?鼓励学生多渠道地获取信息和资料,增强阅读积累,拓宽语文视野。
让学生体会到书信的特点。
三、浏览课文,整体感知内容1、请学生速读课文,思考:我们在朗读时要以怎样的语气才能表现父亲写信时的心理?(关爱、高兴)何以见得?2、我觉得大家是幸运的,这篇文章是第一次选入我们的语文课本。
《致女儿的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女儿的爱与期望。
1.3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主题。
2.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感悟、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父母对子女的爱,学会感恩。
3.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懂得珍惜亲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女儿的爱与期望。
1.2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
2.教学难点:2.1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主题。
2.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感悟、表达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以谈话方式引导学生谈论父母对自己的关爱,激发学生对亲情的思考。
1.2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2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标注出生词、短语,查找字典理解其意思。
3.合作探讨3.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主题。
3.2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4.课堂讲解4.1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重点解析课文中的关键词句。
4.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写作方法,如对比、排比等。
5.情感体验5.1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表达对父母的爱与感激。
5.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文中的对话,体验课文情感。
6.课堂小结6.2学生谈收获,分享学习心得。
7.作业布置7.2学生预习下一课,准备相关资料。
四、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1.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否深入,能否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3.学生对写作方法的掌握程度,是否能在作文中运用。
通过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绩。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情感态度。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复习书信的写法;学习通过生动的故事表现抽象道理的手法;继续完成词语、名言警句和文学常识的积累;
过程方法:独立思考与合作研讨相结合,复述课文内容,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圣洁与美好;
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教学难点:
学生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阶段,且无生活经历,理解爱情的本质有些困难,加之现实生活中对待早恋的观念,使得学生不太愿意就这一敏感话题发表看法。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新课标指出:教师是语文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教学本课,我将以问题为向导,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独立解读,同时与同学合作交流,获得审美体验与感受。
着力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与学生进行坦诚而审慎的交流与探讨,使学生对爱情有一种较为清醒和理性
的认识,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从而更好地把握自己今后的人生。
学法:独立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以独立学习为主。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导入的设计,意在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可以放下思想包袱,进行坦诚的交流与探讨。
应告诉学生,青春不时恋爱的时节,但讨论爱情不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
相反,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有理由搞清楚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爱情,人类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
提起它,我们敏感的心田总会泛起层层的涟漪。
一位哲人说过,在孩子开始劳动之前,应先教会他劳动;在孩子开始涉足爱河之前,应告诉他什么是真正的爱情,这也是我们学习本课的初衷。
今天,我们可以放下所有的包袱,坦然谈“爱”。
古老的中国,有许多关于爱情的诗词、成语,演义了许多动人心魄的爱情故事,同学们都知道哪些呢?(学生回答之后,大屏幕展示爱情诗词、经典爱情故事,渲染爱情的美好与圣洁。
)
(二)、整体感知
经过第一个环节,学生一定对爱情充满了好奇,一定想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爱情?”此时,教师因势利导,对学生说:“其实,不只是我们,一位14岁的异国女孩,同样提出了这个
问题,向她的父亲。
面对这个问题,她的父亲没有回避,也没有说教,而是通过一个巧妙的方式向女儿阐释了爱情的真谛。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向女儿阐释什么是爱情的,同时为复述作准备。
默读过程中将本课的生字词标出来。
”本环节将完成三项任务,即积累字词、了解作者、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字词积累。
忐忑( tǎn tè ) 繁衍(yǎn) 伫立(zhù) 凝(níng)视勃(bó)然大怒迷惑(huò)不解怒不可遏(è) 无与伦 (lún)比曙(shǔ)光
2、了解作者并请学生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教育家。
文章采用了书信体,讲述了一个生动的童话故事,借大天使加夫里拉之口,说明了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3、复述课文内容
师生共同确定要点:上帝三次来到人间的所见、所言、所行所感。
(三)问题研讨
本部分共设置了八个问题,环环相扣,通过这八个问题,引导学生精读课文,对文本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学合作交流,使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文本内容,同时进行朗读训练,发展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每个问题学生回答之
后,均用大屏幕展示答案。
1、针对女儿提出的这一敏感问题,身为父亲的作者,态度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感受和谐、融洽的父女关系。
作者把女儿提出的问题看成是女儿长大的标志,对女儿的长大表示高兴并给予充分尊重。
)
2、“我”为什么没有正面回答女儿的提问,却说到了我的少年时代和祖母玛利亚所讲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引导学生体会父亲教育女儿的智慧和通过故事讲道理的好处。
“我”用自己成长的经历和一个生动的故事告诉女儿关于“爱情”的话题,既给女儿一种亲切感,又能使抽象的概念变得深入浅出,形象生动。
3、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每次分别看到了什么?每他从人的眼神中分别读出了什么?
点名学生朗读相关段落,进行朗读训练,同时找出关键性的语句。
强调上帝所不理解的“美”和“力量”。
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4、文章中上帝对人的爱情有何表现?(从原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模仿上帝的口吻进行朗读)这说明上帝懂爱情吗?从什么地方还可以看出来?
(勃然大怒、女不可遏、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上帝不懂爱情;上帝在创造世界时┅┅生活下去,繁衍你们的子孙吧。
在
上帝眼里,人类和其它生物一样,只是生存、繁殖、传宗接代的工具)
5、文章多次提到上帝的态度有何作用?
(爱情是人类独有的,是人类文明的产物。
)
6、故事中为什么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中去表现?五十年里,是什么维系了他们的爱情?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
(经过讨论使学生明白:人在年轻的时候,异性之间很容易产生爱慕之心,但岁月和生命是对爱情的最大考验,只有经得起时间磨砺的忠诚,能超越死亡的心灵追念,才配得上是真正的爱情。
)
7、那么究竟什么是爱情?爱情的意义又何在呢?课文哪里作了概括的回答?
(使学生对爱情有一个初步的理性认识。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
是人类种族生命力永不衰退的纽带。
)
8、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告诉我们该怎样对待爱情?
(引导学生体会最后一段的深刻含义。
善待爱情,以人的方式去爱,爱情要给对方以幸福,爱情是一种责任。
人的爱情远远高于传宗接代的生理需要。
这是作者爱情观的精髓所在。
)(四)警句品读
(意在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发展思维,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
1、但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
候。
理解本句是本课的难点,学生很难理解“幸福”与智慧“的关系。
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明确:在异性或者爱人之间的交往中,只有保持一定的理性、慎重和机警,才可以和谐相处、守护幸福)
2、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
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
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通过对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对人态度变化原因的分析,使学生明确:最后,上帝终于意识到人与其它的生物不同,人必须主宰自己的精神与幸福。
而他最后的离去,就是对人性力量的认可和屈服。
连君临宇宙的上帝都无可耐何。
正说明了“爱情,它高于上帝”,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五)语言训练
写一段话,说一说什么是自己理想中的爱情,课堂上与同学进行交流。
(六)课堂小结
1、同学们至此应该明白了,爱情是人类最炽热的情感,最美好的情愫,每个人都渴望幸福,向往爱情。
然而过早摘取爱情的果实,我们能收获甜美吗?可以就早恋现象谈谈自己的认识。
(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点拨,最终明确:问题出在
一个“早”字上,因为“早”,学生还缺乏生活的智慧,还无法真正读懂爱情,无法把握爱情,无法对他人也对自己负责,爱本身就是一种责任;因为“早”,学生会错过学习的黄金时期,从而严重制约今后的发展。
)
2、“爱情是什么”是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作者用充满诗意的故事告诉我们: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但只有人类能够彼此忠诚,永远思念,这才是爱情,是人类特有的爱情。
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审慎的,它才是高尚的,才会使人感受到幸福。
青春不是爱情的季节,这时的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
(七)课外拓展
名人谈爱情
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审慎的,它才是高尚的。
爱情,是一种炽烈的感情,一定要让理智做心灵的主宰。
——苏霍姆林斯基那种用美好的感情和思想使我们升华并赋予我们力量的爱情,才能算是一种高尚的热情;而使我们自私自利,胆小怯弱,使我们流于盲目本能的下流行为的爱情,应该算是一种邪恶的热情。
——法国作家乔治·桑
爱情不会因为理智而变得淡漠,也不会因为雄心壮志而丧失殆尽。
它是第二生命,它渗入灵魂,温暖着每一条血管,跳动在每一次脉搏之中。
——英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艾迪生(八)布置作业
用你喜欢的形式,表现你对爱情的新认识。
可以写一首诗,可以是一篇小散文,也可以是一个动人的故事
五、说板书设计
一、相亲相爱
爱情是人类永恒二、彼此忠诚人类种族生
的美和力量三、心灵的追念力命永不衰
退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