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乐观精神的由来
- 格式:pdf
- 大小:123.21 KB
- 文档页数:3
苏轼乐观的事例
苏轼(1037-1101)是中国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他的许多诗歌和文章都流传了千年。
苏轼在他的一生中经历了许多艰辛和挫折,但他从未放弃乐观的态度。
一个关于苏轼乐观的事例是,在他的一生中,他曾多次受到官方的打压和挫折。
他曾被贬为平阳县尉,并被关押在云南。
然而,苏轼并没有因此而放弃。
相反,他继续创作,在关押期间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歌,如《江城子》、《水调歌头》等。
另一个事例是,苏轼在他晚年患了重病,但他仍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
他写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这句话表明了苏轼对生命的乐观态度,他相信病痛是暂时的,最终会过去的。
总之,苏轼的乐观态度是他能够经历许多艰辛和挫折,并且依然保持创作动力的重要原因。
他的乐观精神也启发了后人,让我们也能在困难中保持乐观,坚持不懈。
苏轼乐观开朗的故事
苏轼,中国一代文学家、诗人、评论家,同时也是一位乐观开朗的感染者。
苏轼出生在家境隆润的贵族之家,除了学习知识,他也是艺术追求者。
他展现出一种在任何环境下都会坚持自己信仰的决心,充满了乐观开朗的精神。
苏轼在元朝末期,家道败落,政局动荡,家族分散。
他继续学习知识,同时保持乐观开放的态度。
此外,他不断创作,赋诗谵讧,乐此不疲,表达自己心中的理想,深入大家的心灵深处。
他的乐观开朗的气息,让他成功开启了一条奋斗之路,将文学与艺术抨击政治,并享受来自他追求的欢乐和他所拥有的境界。
经过了漫长的旅行,苏轼最终回到城镇,回到熟悉的山水、历史文化。
他深深感受到乐观的精神,仍然乐于战胜困难,执着于传播高尚的艺术观念,登上桂林秀丽的悬崖拜访,体验机遇的具体变换。
逃离事务的忙碌生活后,苏轼的乐观开朗势不可挡。
他为人设立典范,善待朋友,把自己的生活和艺术视为一种宗教仪式。
他从不放弃,坚持他的信念,不断探索自我价值,以达成他心中的理想。
苏轼受世人尊敬,其乐观开朗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时代的许多人。
他把平凡的生活变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用乐观开朗的心态和坚强的意志感召了世人的思想,用诗歌渲染出充满希望的精神。
苏轼实践乐观开朗的信念,与命运抗争,以自己绝无仅有的追求和潜质,创作出无数传奇,让人们从中领会不求回报、追求快乐的美德。
苏轼贬谪生涯中的乐观旷达心态成因分析作者:张海娇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5年第02期内容摘要:苏轼,北宋一代文豪,怀有一颗积极入市的报国之心,踏入官场,几经沉浮,领悟人生,成就了贬谪生涯中的乐观旷达。
关键词:苏轼环境影响屡遭贬谪乐观旷达一.家庭环境的深刻影响苏轼出生于一个极具文学氛围的封建知识分子家庭。
父亲苏洵,字明允,因屡试落地,愤而烧毁自己的文章,后又努力攻读,成为著名的古文家;苏轼的母亲也是一位很有政治见解的妇女。
生活在这样家庭中的苏轼,幼年时不仅受到深厚的祖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而且也接受了正统的儒家经世济时的政治思想的教育。
二.党派之争下的困顿失意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苏轼怀着报国之志离蜀赴京,找寻出路。
可当苏轼真正走进朝堂时,正是北宋危机四伏时期。
苏轼在途中见到了王安石的新法对百姓的迫害,善良的他同情百姓,两次上书反对新法。
但王安石是当权者,当权派捏造借口,将他陷于纠纷之中。
苏轼成为党派之争的牺牲品,最终只能到杭州上任。
年轻气盛的苏轼对御史的弹劾不屑于理会,连修表自辩也不愿意,直接到杭州上任。
在赴任杭州途中,苏轼写下了《游金山寺》,通过写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除了有对家乡的怀恋,还有对仕途奔波的厌倦和辞官归隐的决心,它是诗人抑郁不得志的内心情感的真实体现。
继杭州之后,苏轼又被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等地,虽然官卑职小,但他深得民心。
这样的生活大致持续了十年,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真可谓是死里逃生。
经过此劫,他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市),任职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此时的苏轼已经心灰意冷,不再对朝廷抱有过多的期望。
任职黄州,曾在闲暇时间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这样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乐观的故事苏轼,自号东坡居士。
也是我们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一位伟大诗人。
那么你们对苏轼背后的故事了解多少呢?本文的内容是苏轼乐观的故事,喜欢的话记得分享。
苏轼的一生颠沛流离,命运多舛。
他一再被贬谪,甚至下狱。
然而,豁达的苏轼无论在什么样的逆境下,都不悲声叹气、怨天尤人。
无论处在何时何地,他总是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登山览胜,临渊赋诗,总是努力寻找人生的快乐,寻找人生的休闲感,而这种寻找反过来又提升了他诗词文章乃至做人的境界,很多流芳百世的诗词都是他在逆境中创作出来的。
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苏轼受“乌台诗案”之累,首次被贬黄州。
*历十月十二日的晚上,温柔的月光洒进苏轼栖身的屋舍,还在疗伤的苏轼不能拒绝月光的邀请,披衣起床,走入月光的怀抱,接受月光的抚摸,“解衣欲睡,月*入户,欣然起行”。
柔美的月光,抚平了苏轼的所有伤痛。
享受当下的月*才是最真实的,苏轼的痛苦升华了,他因此感到了快乐。
而快乐的进一步延伸就是分享。
他想到了在承天寺的朋友张怀民,也贬谪在此地,于是,他把这位朋友喊了来,两人一起在庭园中,在月*中散步赏月,并给我们留下了最美的月*描绘:“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像水一样澄澈,庭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投*下来,好像水草交错。
于是,两位文坛巨子在人生境界的澄澈度上,有了交集。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58岁的苏轼被流放到广东惠阳,职务是宁远*节度副使,境况是“惠州安置”。
苏轼被贬谪至惠阳后,一间小小的寺庙,一片平凡的森林,居然让他醍醐灌顶,豁然醒悟:快乐就在当下!*传统的士大夫读书人都有一个习惯,就是爱好山水,无论在什么样的境况中,总要在山水中寄寓感情,抒发情怀,苏轼在惠州,自然也忘不了游赏山水。
当时,他没有专门的官邸,寄居在惠州嘉佑寺,听说东弥陀寺后面有座松风亭,风景不错,就准备去游玩一番。
这松风亭在一处高地上,亭子周边种了二十多种松树,清风一过,松涛阵阵,十分赏心悦目。
苏轼乐观向上的故事
你知道苏轼不?那可是个超级乐观的大才子呢!
就说他被贬到黄州这事儿吧。
一般人要是被贬到那种偏远的地方,早就垂头丧气,觉得自己这辈子算是完了。
可苏轼不一样啊。
他到了黄州,没什么钱,生活条件那叫一个艰苦。
但是他呢,竟然还能苦中作乐。
他发现当地的猪肉特别便宜,就自己琢磨着怎么把猪肉做得好吃。
你猜怎么着?他还真捣鼓出了一道流传千古的美食——东坡肉。
你看,这就是他的乐观之处,在困境里还能想着美食,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的。
后来啊,他又被贬到岭南那地方,岭南在当时可是很偏远很落后的。
可苏轼到了那儿,看到岭南的水果特别多,尤其是荔枝,他可高兴了。
他写了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啥意思呢?就是说要是每天能吃三百颗荔枝,他都愿意一直待在岭南这个地方。
你看,他被贬到那么偏远的地方,还能因为当地的水果就这么开心,这种乐观向上的态度真的太让人佩服了。
苏轼这一辈子,不管遇到多少倒霉事儿,他都能从生活里找到乐趣,就像黑暗里的一道光,永远都那么明亮。
2023年最新的苏轼旷达乐观的诗句苏轼是一位非常旷达乐观的诗人,那么你想了解一下苏轼旷达乐观的故事吗?下面一起去阅读一下吧,希望大家喜欢!苏轼旷达乐观的故事苏东坡的仕途之路异常坎坷,在42年的官宦生涯中,1/3的时间在“下放”中度过。
42岁时,他因“乌台诗案”受小人谗言,被宋神宗贬到黄州。
而他并没有自暴自弃、放浪不羁,而是将一腔悲愤化作了文学创作的动力。
此间,他寄情于山水、与古人神交,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流传千古的词作,在词坛开创了豪放之风的先河,也给自己的创作开辟了一方广阔天地。
“心烦手不闲,手忙心怡然。
”苏东坡在流放中,心中虽然烦闷,但却没有无所事事,反而事必躬亲,进而发展出耕地、烹调的爱好。
在劳动中,他的心情也变好了。
于是他成功地把“致君尧舜”的入世心态很快地转变为“聊从造物游”的出世心态,并激发出独特的创造力。
最典型的是,苏东坡在下放黄州、惠州期间,创造出20多种菜肴,如东坡肉、东坡鲫鱼、东坡豆腐等,这些菜品至今还被人们津津乐道。
、苏轼的故事 1、苏轼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立志读尽人间书:自幼聪明过人的苏轼七岁知书,十岁能文,常常出口成章,发言为诗。
许多年长的人都来苏家向小苏轼请教学问,渐渐苏轼的名声就传出去了。
听多了众人的夸奖,再加上自家书房中已经找不到没读过的书了,苏轼渐渐骄傲起来,他觉得自己从先秦诸子百家到汉代大赋、唐代诗歌都很精通,可以说到了“学富五车”的程度了。
在这种自满的情绪的支配下,他得意洋洋地在自己书房挂了一幅自己写的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就在小苏轼自满的时候,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一天,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拿着一本书上门求教。
他对小苏轼说:“我问了好多文人,但他们都不认识这本书上的字。
听说你博学多识,大家都把你叫神童,你肯定认识,所以我走了好多路专门来找你,希望能得到你的帮助。
”苏轼一听很自信地接过老人手里的书,心想:“不就是字吗?我肯定行!”但他翻开书看了一会儿就呆了,这本书不但没看过,就连名字都没听过,而且书中有很多字他根本就不认识。
对苏轼旷与达的理解(答李端书)摘要:一、苏轼旷达精神的来源1.苏轼的人生经历2.北宋文化背景的影响二、苏轼旷达精神的表现1.对人生挫折的乐观态度2.在文学创作中的旷达情怀3.与朋友之间的真挚友谊三、苏轼旷达精神的价值1.对于个人修养的提升2.对于文学发展的贡献3.对于后世的启示和影响正文: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的作品以豪放、奔放、旷达的风格闻名于世。
对于苏轼的旷达精神,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首先,苏轼的人生经历是形成旷达精神的重要来源。
他的一生跌宕起伏,曾多次被贬谪和流放,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将人生的挫折当作修炼自身的契机。
在流放期间,苏轼游历四方,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深厚的人民性,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其次,北宋时期的文化背景对苏轼旷达精神的形成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北宋时期,儒家、道家、佛家三种思想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苏轼深受这一文化氛围的熏陶,他的作品既有儒家仁爱、忠诚、正义的精神,又有道家的逍遥、随和、自然的品格,以及佛家的慈悲、宽容、超脱的境界。
在苏轼的文学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旷达精神的具体表现。
他的诗歌、散文、书法等作品都充满了豪放、奔放的气息。
他以超然物外的心态看待人生,将个人的荣辱得失置之度外,用诗意的笔触描绘出生活的美好和世界的广阔。
在与朋友交往中,苏轼也表现出真挚的友谊和无私的帮助,他写信鼓励朋友,用诗句互相赠答,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佳话。
苏轼的旷达精神具有极高的价值。
对于个人而言,旷达精神有助于提升自身的修养,培养良好的心态,抵御生活中的种种困境。
对于文学发展而言,苏轼的旷达精神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对中国古典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整个社会而言,苏轼的旷达精神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启示我们要笑对人生,拥抱世界。
总之,苏轼的旷达精神是他人生经历和文化背景共同作用的结果,他的作品和人生故事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崇高的典范。
诗人遭受贬谪后仍乐观的典故在中国古代,许多诗人遭受过贬谪的命运,然而其中一些诗人却能在逆境中保持乐观的态度,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信念。
以下是一些诗人遭受贬谪后仍保持乐观的典故:1.刘禹锡:在贬谪期间写诗自娱刘禹锡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因参与永贞革新而被贬谪。
在贬谪期间,他并没有消沉沮丧,而是以诗歌自娱,表达了自己豁达乐观的情感。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如《竹枝词》、《浪淘沙》等作品,展现了他豪放不羁的性格和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2.苏轼:在贬谪期间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苏轼是宋代文学界的巨匠,他曾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谪。
在贬谪期间,他并没有放弃文学创作,而是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
他的诗歌、散文、词作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水调歌头》等作品,展现了他博学多才的才华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3.杜甫:在贬谪期间仍然关心国家大事杜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
在贬谪期间,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仍然关心国家大事。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国家兴衰的关注,如《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作品,展现了他高尚的人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4.庄子:在贬谪期间逍遥自在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因政治主张不被采纳而放弃仕途,过着隐居生活。
在贬谪期间,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主张不被采纳而沮丧,而是逍遥自在,追求自由和真理。
他的著作《庄子》中充满了对人生哲理的探讨和对自然之道的领悟,展现了他豁达乐观的态度和对生命的热爱。
这些诗人在遭受贬谪后仍然能够保持乐观的态度,用诗歌或其他文学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信念。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诗人的经历和作品也告诉我们,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是克服困难、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之一。
苏东坡为什么总是那么乐观豁达?作为文坛顶流,苏东坡不仅诗词、文章全都一等一的好。
还被后世认为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要说他是古代抗挫折能力最强的人,估计没有人不服。
苏东坡一生被贬三次,却走到哪儿,吃到哪儿。
心态那是出了名的好。
但其实,被贬黄州后,有相当长一段时间他都是不开心、不甘心的,一开始,他几乎闭门谢客,甚至终日昏睡。
但是,老苏家人心宽的基因影响着他,不知不觉给苏东坡低迷的人生带来了转机。
我们来看看苏东坡有个什么样的原生家庭。
首先他的爷爷苏序,就是个活宝。
他一点都不鸡娃。
二儿子当时考上了进士,轰动一时,但是老爷子丝毫没有要拉个横幅、摆个酒席,庆祝一下的意思。
照旧每日骑着他的小毛驴,悠哉悠哉在村里晃荡。
小儿子苏洵,也就是苏轼他爹,整天吊儿郎当,游山玩水,结交各路侠客。
老爷子也心大,从来都没骂过他。
他了解小儿子只是不爱死读书,读死书。
结交朋友也是一种学问嘛!知子莫若父。
“苏老泉,二十七。
始发愤,读书籍。
”说的就是苏洵27岁,才开始发奋读书,自学成才。
后来,苏洵虽然屡试不第,但是他心态好呀,不管考不考得中,都潜心修炼自己。
最终大器晚成,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没有发现,从爷爷苏序,到父亲苏洵,再到苏东坡,这老苏家的人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心态好!豁达、通透,性格有弹性。
有爷爷和父亲早早打了样在那里,所以,苏轼早就潜移默化学到了一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本领。
被贬到黄州后,其实已经走到了人生低谷,但那首旷达闻名的《定风波》,就是这个时候写的。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顺境有顺境的活法,逆境也有逆境的过法。
被贬到黄州,他凭借一个治瘟疫的方子,救人无数。
被贬到惠州,他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把满腹苦水,唱成了赞歌。
被贬到儋州,也就是今天的海南,他又搞起了教育。
在他来之前,儋州仅出过一位进士。
但他走之后,那里文风鼎盛,人才辈出。
论苏东坡的乐观豁达庄天宇上海建平中学高一(7)班摘要: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苏东坡政治生涯几经起落,多次受到不同政敌的排斥打击,一生坎坷不平,但在逆境中他没有悲观失望,面对种种迫害,既未逆来顺受,也未否定人生,而是以乐观豁达的态度接受种种不幸,留给世人一个昂扬向上的伟大形象,其逆境中奋斗的精神是中国文化的一笔丰富遗产。
关键词:苏东坡;逆境人生;乐观;豁达最先知晓苏东坡,是从他的诗、他的词开始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道出了骨肉离情和人生哲理;“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2),描绘出一幅江南的早春图;“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3),洋溢青春乐观的精神;苏东坡的文学才气吸引了我对他的喜爱。
可是最近读过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后,被苏东坡命运多舛的一生所深深震撼,他曾经遭遇过很多的坎坷,经受过深重的磨难,而在逆境中苏东坡一直保持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无论处在何时何地,他总是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登山览胜,临渊赋诗,很多流芳百世的诗词都是他在逆境中创作的。
由此我对苏东坡在喜欢之余多了一份敬仰,其逆境中奋斗的精神将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1逆境人生苏东坡(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在青少年时期,就对现实人生充满美好的期望,有很高的政治抱负。
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积极入世,嘉祐元年(1056),二十的苏东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得主考官欧阳修、梅尧臣的赏识,高中进士。
嘉祐六年,苏东坡应中制科考,优人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当苏东坡出蜀进京时,学识修养已相当成熟,且思想通达,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围中如鱼得水,但苏东坡在政治道路上是坎坷的,由于他主张改革但不赞成王安石变法,因而与变法派和保守派都有矛盾,一生遭受很大的政治磨难。
苏东坡一生三次在朝廷做高官,官至兵部尚书和礼部尚书;三次遭受贬谪,35 岁正当盛年,就被贬往杭州任通判,从此开始噩梦般的贬谪流放,按时间顺序大致排列如下:密州、徐州、湖州、黄州、登州、颍州、扬州、定州、惠州、英州、儋州。
苏轼如何在困境中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苏轼,这位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一生历经无数困境,但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苏轼的一生,可谓是命运多舛。
在仕途上,他多次被贬,远离政治中心,遭遇了诸多不公正的待遇。
然而,面对这些挫折,他没有沉沦,没有自怨自艾,而是以一种豁达乐观的态度去应对。
苏轼能在困境中保持积极心态,首先源于他对生活的热爱。
无论身处何地,他总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被贬黄州时,他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千古名篇。
在这偏远之地,他欣赏自然美景,感受着江水的奔腾、清风的吹拂。
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这种对自然的欣赏和热爱,让他在困境中找到了心灵的慰藉。
再者,苏轼有着深厚的哲学思考。
他深受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影响,始终怀有报国为民的志向。
但同时,他也融合了道家和佛家的思想,懂得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当理想与现实产生冲突时,他能以一种超脱的心态看待世事变迁。
他曾说:“若问平生功绩,黄州惠州儋州。
”把被贬之地视为自己的功绩,足见其心态之豁达。
苏轼的积极心态还体现在他善于与人交往,结交了众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困境中,朋友们的支持和陪伴给了他力量。
他与佛印和尚的交往故事,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
他们之间的机智对话,不仅展现了苏轼的幽默风趣,也反映出他在人际交往中的乐观与包容。
此外,苏轼还是一个热爱美食的人。
即使生活艰苦,他也能从食物中找到乐趣。
在黄州,他发明了“东坡肉”,并写下《猪肉颂》:“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通过对烹饪的热爱,他忘却了生活的烦恼,享受着简单的快乐。
苏轼在困境中保持积极向上心态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对文学艺术的执着追求。
无论境遇如何,他都坚持创作。
诗词文章成为了他抒发情感、表达见解的重要渠道。
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他的才华,更传递了他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激励着后人在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
在儋州,苏轼已是暮年,且此地环境恶劣,但他依旧开办书院,传播文化。
苏轼的乐观心态的事例
一、乌台诗案
差点送命后被贬黄州后所作,当时正好出行遇雨,一行人被雨淋得很狼狈,唯有苏轼发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感慨,这绝对不是遇雨的感受,而是经历无数人生挫折与磨难后的感悟,这真是一种对人生超然的乐观!
二、苏轼生平第一次被贬,初到贬地的感受。
换作常人,初到贬所,一定是愁眉不展,一定感觉到寂寞无助,但苏轼不然,无论到哪里,无论境遇如何,他都能看到希望,他都能乐观地面对,他都能随遇而安。
就是在这个被贬之地——黄州,苏轼安然而居,开垦“东坡”自耕,从而为中国文学史增添了一个传奇的“苏东坡”,为后人留下了传诵千古的“三赤”名篇。
三、一贬再贬的苏轼,
直到将老才从海南渡海回中原,在“夜渡海”之际,他回首这一路的贬谪生涯,唱出了这两句人生感悟。
贬到惠州(今广东)已经是大陆的尽头了,
新党还未死心,再将其贬到儋州(今海南),而苏轼对那样一个蛮荒瘴疬之地的生活的总体评价是“兹游奇绝”,这真是一种大胸怀、大乐观。
苏轼乐观豁达的事例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人生经历充满了乐观豁达的事例。
首先,苏轼在官场遭遇挫折时并没有气馁,而是转而发挥自己的文学才华,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歌和散文。
他在创作中找到了自我价值和成就感,从而在遭受失败和打击时保持了乐观的心态。
其次,苏轼在被贬到岭南时,也没有因为环境陌生和生活不便而抱怨和消沉。
相反,他在这里深入了解并赞赏了当地文化、风俗和人情,写下了许多有关岭南的著名作品。
他的乐观豁达和开放心态使他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环境和生活方式。
最后,苏轼在家庭生活中也表现出了乐观豁达的品质。
他的妻子和儿子先后去世,但他并没有沉溺于悲痛之中,而是以强大的意志力和创作热情克服了人生的困难。
他坚信自己的家庭和事业都会有更美好的未来,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努力和创作。
综上所述,苏轼的乐观豁达品质是他人生成功和成就的重要因素之一。
他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乐观心态和积极心态能够帮助我们克服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实现个人价值和成就。
- 1 -。
苏轼乐观的事例素材
苏轼是一个乐观的人,他的一生中有许多的事例可以作为素材,展示他的乐观精神。
1. 宋朝的政治动荡时期,苏轼的父亲被牵连入狱,家中生活十分困难。
但苏轼并没有放弃,他继续学习,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最终成为一位著名的文学家。
2. 苏轼曾因犯罪被贬到远离家乡的地方,但他并没有沮丧,反而在那里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并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3. 在苏轼的生命中,夫人早逝,家庭遭受了巨大的打击。
但苏轼并没有陷入悲痛之中,他用文字和音乐来慰藉自己,并继续为社会作出贡献。
4. 苏轼曾经遭受过许多冤屈和不公正的待遇,但他从不怨天尤人,也没有为此放弃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这些事例展示了苏轼的乐观精神,他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并没有被打败,而是选择了积极地面对和解决。
这种精神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宝贵的属于人类的财富。
- 1 -。
从前赤壁谈苏轼的乐观精神作文从前,有一个人叫苏轼,他是一个非常乐观的人。
他的乐观精神就像太阳一样,总是能照亮人们的心灵。
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讲讲苏轼的乐观精神。
苏轼小时候就非常聪明,他的父母都很骄傲。
可是,苏轼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反而更加努力学习。
他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就像逆水行舟一样,如果不努力前进,就会被别人超过。
苏轼长大后成了一个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可是,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成就而沾沾自喜。
他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这句话告诉我们,人生短暂,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刻,不要让自己的努力白费。
有一次,苏轼被贬到了一个偏远的地方。
那里的生活非常艰苦,但是苏轼并没有因此而消沉。
他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句话告诉我们,即使遇到了困难和挫折,也不要放弃希望。
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总会迎来成功的一天。
苏轼还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
他总是乐于助人,关心别人的感受。
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尊重别人的感受,不要做出伤害别人的事情。
苏轼是一个非常乐观、努力、善良的人。
他的乐观精神就像太阳一样,总是能照亮人们的心灵。
让我们向苏轼学习,保持乐观的心态,勇往直前吧!。
《苏东坡传》:乐观的态度,是你面对困难最好的利器今天我们阅读的是林语堂《苏东坡传》中的“王安石变法后的苏东坡——为官一任和因诗获罪”部分。
上篇我们讲到王安石变法时,苏东坡因为直言上书,被贬去了杭州担任太守。
在随后的八九年里,他就一直在杭州、密州、苏州等地担任地方官。
这段时间里苏东坡写了很多诗,他将自己内心的所有情感都赋予在诗歌当中,不曾想那些忧虑悲愤的诗歌却触怒了当权者,最终给他带来了灾祸。
熙宁四年七月,苏东坡带着家人从京城赶赴杭州上任。
初到杭州他便写出了下面的诗句: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杭州就像是苏东坡的第二故乡,除了杭州的山林湖海之美,繁华的街道,闳阔的庙宇,苏东坡和杭州当地人的交往也非常融洽。
在杭州,苏东坡度过了一段快活的日子。
杭州的美丽赋予他灵感,杭州温柔的魅力浸润他的心神。
苏东坡那首广为流传的描写西湖的诗也写于这一时期: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东坡把西湖比做古代的美人西施,清晨在家不施烟粉时也好,施烟粉而盛装时也好;晴天也好,雨天也好,西湖总是那么的美。
有一次他和朋友去一个寺院,感觉似曾相识,随后竟可以讲出寺院的建筑庭院树木等等。
这个故事的真假暂且不表,但可以从中看出苏东坡对杭州的感情之深。
同时因为苏东坡勤于治理,对当地建树良多,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和支持。
在他任杭州通判任期中,也无权多为地方人建设,但是他之身为诗人,地方人已经深感满足。
所以后来他一遭逮捕,地方人沿街设立香案,为他祷告上苍早日获释。
苏东坡在杭州任判官,主要负责审问案件,但是他审问案件时通常都是不悦的,因为被捕者大多是违反王安石新法的良民,而新法中那些法律的大部分是苏东坡反对的。
可是那是法律,他无权更改。
于是,苏东坡经常将百姓的这些苦难和自己的不满与愤怒写进他的诗句中,可是他怎么也没想到这些诗句后来竟成了他罪行的证据。
政治上不太得意的苏东坡,选择了寄情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