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沧州市高中语文2故都的秋学案2.
- 格式:doc
- 大小:53.00 KB
- 文档页数:5
高中下册课文《故都的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故都的秋》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郁达夫及其创作背景。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能够欣赏并评价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故都的秋天的情感认同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故都的秋》的主要内容,包括作者郁达夫及其创作背景。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拟人、比喻、排比等。
3. 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和情感表达,如对秋天的描绘和对家乡的思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对故都的秋天的记忆和感受。
(2)介绍作者郁达夫及其创作背景。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故都的秋》。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
(3)学生讨论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
3. 分析与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学生举例并解释这些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作用和效果。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阅读、讨论和写作活动的积极程度。
2. 阅读理解能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写作能力:学生通过写作练习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故都的秋》文本。
2. 作者郁达夫的简介。
3. 相关的阅读材料,如其他描写秋天的文学作品。
4. 写作练习纸张和文具。
六、教学方法1. 阅读指导:教师通过朗读、讲解、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3. 写作指导:教师提供写作素材和示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练习。
七、教学步骤1.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背景,预习生字词。
2. 课堂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和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故都的秋》【学习目标】1、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
2、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3、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稿“形”与“神”的关系。
4、根据自己的主观色彩,有意识地选择几处景物,写几个片段。
【重点难点】1、会分析本文情与景的关系。
2.能个性化解读本文的内涵【知识链接】1、作家、写作背景知识;2、学习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法。
【学法指导】讲解式、启发式、朗读式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习过程】1、适当介绍作者及其作品的艺术特色。
郁达夫的小说、散文中有或多或少的伤感,甚至带有颓废色彩,如《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等。
这种伤感除了有个人情感特点的原因外,更主要的是时代在作者心灵打下的烙印。
2、强化朗读,注重有感情的朗读。
在朗读中领会,在朗读中鉴赏。
3、有重点地分析一些段意。
自由讨论,指导点拨。
知识链接1.关于秋的描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感受到的是秋天的壮丽。
杜甫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凉秋景。
柳永在秋中辞别、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他笔下的秋是凄苦的。
2.简介作者及其艺术风格、本文的写作背景。
郁达夫(1896—1945)现代著名作家,浙江省富阳人。
自1913年始留学日本10年,饱受了屈辱和歧视。
1922年回国后,一方面在大学任教,一方面搞创作,是“创造社”的重要成员。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家庭的变故、国家的现状,激起了作者无限愤慨,后流亡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战争。
《故都的秋》教案(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学会欣赏和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描写和表达方式。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深情和怀念之情。
培养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课文《故都的秋》的作者和背景。
简要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2 课文解读分析课文中的描写和表达方式,如对比、象征等。
解读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理解和欣赏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3.2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描写和表达方式的应用。
解读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引入作者的背景和课文的情节,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和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和分享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和记忆。
4.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情节。
学生找出并记录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4.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描写和表达方式的应用。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互相交流和讨论。
4.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理解和讨论,进行讲解和解析。
教师解释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4.5 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题和情感。
学生进行拓展思考,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感受,表达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
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5.2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相关的课后作业,如写作、讨论等。
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升。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准备准备课文《故都的秋》的文本和相关背景资料。
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和材料,如图片、视频等。
6.2 课中活动进行导入活动,引导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案【三篇】教案网权威发布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案【三篇】,更多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案【三篇】相关信息请访问教案网。
【导语】《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对故都北平秋景的细腻描摹中流露出内心的眷念和落寞之情的抒情散文。
大范文网小编整理了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故都的秋教案一一、教学内容分析《故都的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②第一单元的第2篇课文。
这个单元学习写景状物的散文,主要目的是引领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领略大自然,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由此而进入一种审美境界。
这篇文章是郁达夫一篇颇具特色的散文,体现了他的艺术个性和审美追求,全文紧扣“清、静、悲凉”,描绘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秋果奇景”这五幅画面,通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方法,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二篇散文,示范作用仍不可忽视,因此,继续重视指导学生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难点放在运用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表现手法上,进一步让学生感悟作家对自然、对人生的丰富体验和深刻的思考。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
我的教学对象是民办普通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基础不大好。
但他们对散文是不陌生的,初中学过朱自清的《春》,刚刚又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
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开学时,我就要求每位学生必须人手一册课外杂志。
诸如《读者》、《散文》、《青年博览》、《小小说选刊》等等,让它们成为全体学生的共同资源,达到共享。
经过调查,一般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
故都的秋教案(精选12篇)故都的秋教案一、什么是教案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
二、故都的秋教案(精选12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故都的秋教案(精选12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故都的秋教案1一、教学设计理念: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纷纷开始生成性课堂的教学探求。
生成性的语文课堂就好像是塞林格笔下的“麦田”:有一群孩子在课堂“麦田”里自由自在地游戏、狂奔、乱跑,新的活动不断生成。
教师就是站在那“麦田”悬崖边的守望者,守望着这片麦田,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就把他捉住,不让一个孩子掉下“悬崖”,不让学生迷失于“课堂生成”。
在这堂课的设计上,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致和开发性学习的欲望为起点,课堂上适度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和点拨,对于学生生成的单一的信息资源,通过追问补充的方式将他们带到思维的边缘,让思考“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二、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必修2第一单元的第二篇。
本单元所选的三篇课文都是抒情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向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
在欣赏语言的过程中,使学生从文章的“景语”里,品读出作家的独特心境,体会作者的情态与志趣。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融化在一起,表现出故都之秋的特色和作者的独特感受的作品。
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实用阅读能力和增强学生的主动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我将本文分为两课时来学习。
高中高二下册语文教案设计:故都的秋高中高二下册语文教案设计:故都的秋精选2篇(一)教案设计:故都的秋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对散文作品《故都的秋》有基本的理解,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意图。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品味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秋天这一主题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
4.启发学生对故都的理解和思考,通过阅读和讨论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眼界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分析描写手法和意境2.理解故都的意象和内涵3.感受秋天的美和哀愁教学难点:1.理解作品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体验文学作品所带来的思考和启迪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黑板、多媒体课件、相关课文和参考资料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和作业本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1.简要介绍故籍作者林语堂和他的代表作品。
2.展示一幅描绘故都的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主题。
Step 2 阅读教材(30分钟)1.学生课前预习自己阅读课文《故都的秋》,并标注生词和不理解的地方。
2.分组讨论,学生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教师辅助引导和解答疑问。
3.整体阅读,教师在黑板上或课件上呈现关键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学生小组讨论,梳理课文结构和内容,了解作者的叙述方法和意图。
Step 3 分析描写手法和意境(15分钟)1.通过课文分析,指导学生分析作者使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分析课文中表达出的情感和意境,让学生从细节中体会到作者对故都的情感和思考。
Step 4 对比文本(15分钟)1.导入郁达夫的《故城》和陈忠实的《红高粱》的相关片段,让学生感受不同作者的故都形象和思考。
2.比较不同作品的描写和意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Step 5 总结与评价(10分钟)1.总结课文的主题和意境,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2.引导学生自己评价本课文,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与作者进行共鸣或反思。
3.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仿照故都的秋天,写一篇记叙文或散文,表达自己对故都的理解和感受。
《故都的秋》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的总体思路;2、把握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3、体味作者所抒发的“情”。
学时:一学时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要求感受其“味”。
问题①、为什么题目不叫“北平的秋”而要为“故都的秋”?明确:用“故都”一词,更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
使作者笔下的秋天更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
而“北平之秋”这个题目比较客观、平淡,感情不浓烈。
(“故”是“原来的、旧的”,“故都”是“原来的、旧的都城”,更有一层,“故都”仿佛“故乡”,作者出生浙江富阳,长期在各地游历、漂泊,北平本不是他的“故乡”,却给了“故乡”般的感受。
这是身体或者说是踪迹的回归,更是一种精神的眷恋和归来。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郁达夫(1896-1945),名,字。
创造社的重要成员之一,现代著名,。
1896年,郁达夫诞生在富阳这个富春江畔的古老小城中。
据说他家藏四万卷书,郁达夫在少年时期就全部翻读过了,打下了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基础。
在大学期间,他又开始接触外国文学,使其又增加了丰富的外国文学素养。
郁达夫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作家。
他在小说、散文、诗词、文论等诸多领域都具有深湛的功力和卓越的成就,而且形成了自然畅达而热情坦荡的鲜明风格。
这一风格也体现在他的散文创作中,善于运用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风格却很统一,正如郁达夫自己所说的:“悲怀伤感,决不是一个人的固有私情,照托尔斯泰的艺术论看来,则感情的渲染传统,却是艺术作品的主要功用之一。
”在散文中“总要把热情渗入,不能不达到忘情忘我的境地”。
他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发出的是带有强烈个性的自己的声音,篇篇洋溢着回肠荡气的诗的调子,充满了内热的、浓郁的、清新的情韵,热情坦白,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背景: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进行创作。
《故都的秋》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写作技巧。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1.把握文章的象征意义。
2.理解文章的抒情性。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简要介绍作者郁达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关于散文的知识。
二、阅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分析课文1.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如总分总、承上启下等。
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如生动形象、抒情性强等。
第二课时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1.复习文章的结构特点和语言特色。
2.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
二、深入分析课文1.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如对故都北京的怀念、对秋天的喜爱等。
2.分析文章的情感表达,如抒发了作者对故都的热爱、对家乡的思念等。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举例说明文章中的象征意义。
2.学生讨论文章的抒情性,如何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第三课时一、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二、作业布置1.摘抄文章中的优美句子。
2.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散文。
三、拓展延伸1.介绍郁达夫的其他散文作品。
2.让学生阅读其他关于故都的散文,进行比较阅读。
四、教学反思1.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是否到位,能否抓住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学生是否能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写作技巧,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3.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否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本节课通过分析《故都的秋》这篇文章,使学生理解了作者对故都北京的怀念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文学的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六、课后作业1.摘抄文章中的优美句子,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散文,注意运用象征手法和抒情性。
《故都的秋》教案教学设计(高一必修二)《故都的秋》教案教学设计(高一必修二)「篇一」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2. 领会作者创作的感情基调(重难点)3. 学习文中对比手法运用(重点)教学方法朗读、勾画一、导入对于秋的领会,处境不同,经历不同,看出的景也不同,毛泽东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
有人看到的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的悲凉。
一起走进作者,他看到的又是怎样的秋呢?二、题解《故都的秋》中的”秋”字点出写作的季节,而一个故字便把作者饱含的情感展现,(举例:故乡,故人等饱含的情感)是一种格外的亲切和深深的眷恋。
都,故都,便是北京,可是他不是北京人。
三、作者简介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代表作小说《沉沦》(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小说集),《春风沉醉的晚上》,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等。
他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34年8月,那时由于日军侵占东北,虎视中原,并迫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离开上海,避居杭州,过着闲散安逸的生活,这期间写下了大量的散文。
《故都的秋》就是这时期的作品。
四、感知文章基调1.北国之秋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能吸引作者,让他在杭州仍然惦记着北国之秋呢?清,静,悲凉。
--秋味(板书)其中“悲凉”更多的是作者的心境。
出生与知识分子家庭,却自小便颠沛流离,漂洋过海在日本生活。
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北国秋的景色之中,有一丝的哀愁。
“悲凉”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的感受。
2.作者对这样的秋是一种什么情感?热爱,眷恋。
(板书)最后一个自然段“他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来留住北国的秋天。
”由此可见作者对北国之秋情至深处,爱到极至。
除此之外第一自然段。
“饱尝一尝”,“不远千里”;还有“无论”“总是”“可是”“更”“也不过”等句子、实词、虚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突出强调作者对故都秋的热爱之情。
故都的秋教案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秋天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文人骚客。
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名篇名句举不胜举。
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王维《山居秋暝》欧阳修《秋声赋》等,让我们走进秋天,去聆听秋声。
【看幻灯片】有的描写了秋天的萧杀凄凉,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予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
那么著名现代作家郁达夫笔下的秋是一种怎样景象呢?这节课让我们一齐来学习他的名篇《故都的秋》。
【板书】二、解题问题:“故都”两字指明了描写的地点,为何不用“北平”代替呢?因为含有一种文化底蕴也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
“秋“确定了描写对象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题目明确而深沉。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1)字音(2)秋是一个美丽的季节,那么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在作者心中分别是什么特点?明确:北国:清、静、悲凉;南国:慢、润、淡(3)这有文中哪些地方提到?用什么样的手法写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明确: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北国秋的特点,表达了对北国秋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4)故都秋在作者心中是如此令人向往,那么在具体地描写过程中作者又选择了哪些景物呢?相应段落有那些?【幻灯片】明确:1-11,庭院秋景、秋槐落蕊秋蝉残声、雨后话凉、胜日秋果(5)作者用了五景来写秋,那么最后两段写什么呢?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明确:主要写了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秋,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故都秋的无比眷恋之情.(6)学生默读12节,用原文的句子概括第12段议论性文字的内容,并讨论此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明确:这一段采用议论,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中国文人最突出,而秋“深味”非在中国北方莫属,这其实还是为了突出故都之秋。
从记叙到议论这是散文特有的从形到神的深化过程。
这段议论是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进一步赞秋和颂秋。
是过渡。
二课时具体分析五幅秋景图,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那么作者是如何借景来反映其清静悲凉的,让我们随作者一道去神游故都,一起去品一品故都的秋味吧。
故都的秋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秋天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文人骚客。
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名篇名句举不胜举。
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王维《山居秋暝》欧阳修《秋声赋》等,让我们走进秋天,去聆听秋声。
【看幻灯片】有的描写了秋天的萧杀凄凉,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予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
那么著名现代作家郁达夫笔下的秋是一种怎样景象呢?这节课让我们一齐来学习他的名篇《故都的秋》。
【板书】二、解题问题:“故都”两字指明了描写的地点,为何不用“北平”代替呢?因为含有一种文化底蕴也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
“秋“确定了描写对象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题目明确而深沉。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1)字音(2)秋是一个美丽的季节,那么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在作者心中分别是什么特点?明确:北国:清、静、悲凉;南国:慢、润、淡(3)这有文中哪些地方提到?用什么样的手法写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明确: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北国秋的特点,表达了对北国秋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4)故都秋在作者心中是如此令人向往,那么在具体地描写过程中作者又选择了哪些景物呢?相应段落有那些?【幻灯片】明确:1-11,庭院秋景、秋槐落蕊秋蝉残声、雨后话凉、胜日秋果(5)作者用了五景来写秋,那么最后两段写什么呢?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明确:主要写了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秋,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故都秋的无比眷恋之情。
(6)学生默读12节,用原文的句子概括第12段议论性文字的内容,并讨论此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明确:这一段采用议论,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中国文人最突出,而秋“深味”非在中国北方莫属,这其实还是为了突出故都之秋。
从记叙到议论这是散文特有的从形到神的深化过程。
这段议论是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进一步赞秋和颂秋。
是过渡。
二课时具体分析五幅秋景图,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
(那么作者是如何借景来反映其清静悲凉的,让我们随作者一道去神游故都,一起去品一品故都的秋味吧。
)(一)庭院秋景(1)齐读第3节(2)根据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老师描述:这里,上有碧绿辽阔的天空,作了画的背景;下有地面上,爬着五颜六色的牵牛花(荟萃成流光溢彩的野花园);天地之间,间或出现一两只白色或瓦灰色的驯鸽点缀在一大片的空白中间。
坐在院子里的人,手捧浓茶,举头望碧空,俯身看蓝朵,耳边不时传来驯鸽的飞声。
多么清静幽闲。
整个画面有静有动,有声有色,故都之秋的质朴美和原始美完全溶合在画面之中。
(3)注意此处的选景和写景的特点【幻灯片】天:给人明净高爽无半点纤尘之感,突出清;破壁:冷落萧条;牵牛花:冷色调;秋草:枯萎凄凉;突出悲凉;听、面、对写出了清闲,同时也给人一种清净。
提问:从这秋晨一景中,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主观感情色彩”?这是作者为我们描绘的一幅秋晨生活场景:在“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下,在那秋晨的光影里,作者竟可以泡一碗浓茶,细数叶缝间漏下来的光缕的数目,或静观破壁腰上的牵牛花的蓝朵。
这里流露出作者的一份惬意,一份沉醉,这是一种文化人悠静恬适的审美心理。
于“皇城人海”之中,于“一椽破屋”独居,明显具有一种隐士之风,而这隐逸之中难免又有些“孤单”之感,作者能够自己细细品味这“孤单”,静对秋光、秋花,显然更是一种孤芳自赏,而“赏”到这“十分的秋意”,也不过是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伤交织的情怀。
让学生分组体会其它四幅图画,体会它们是如何体现“清净悲凉“?(二)秋槐落蕊(女生读)1. 描写:秋风阵阵,落蕊飘飘,飘落在刚刚扫过的街道上,踩在上面有一种极柔软之感受作者就这样在街道上漫步。
这里先写了视觉形象、似花非花、花铺满地,脚踏花地,是触觉感受。
写触觉,给读者以逼真的感受。
这里寂静无人,斯人独徘徊,无人可与交流,便只有与自然相交融。
2.从这幅“落蕊图”中,你能品味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对于秋之落叶,在杜甫笔下是“无边落木萧萧下”的壮阔景象,在曹雪芹笔下是“秋花惨淡秋草黄”的荒凉情景,而在郁达夫笔下,则是静得连人的耳鼻都无从把握,只有通过“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才感觉出的“铺得满地”的落蕊,读之不由不使人感到景之细腻景之真切,而此景正是作者一种微妙的难以名状的情愫的真实写照,是作者沉醉其中所深藏的孤独、落寞和感伤情怀的自然流露。
3.仿照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对课文一、二两幅画面进行艺术概括。
提示:破屋浓茶小院,漏光鸽声碧天,秋草蓝花残垣,落蕊铺地,断肠人在故都。
(三)秋蝉残鸣(男生读)描写:秋风吹过,秋叶随风飘,伴随着秋风不时传来阵阵蝉鸣,多么凄凉多么冷清。
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蝉多是哀怨、忧伤的象征,如柳永《雨霖铃》中的起句便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那凄切的寒蝉已令人柔肠寸断,而蝉声更令人备感冷清。
在故都,家家户户都有蝉鸣,而且还都是蝉衰弱的残声。
文章所渲染的那种冷清,寂寞的氛围也就不言而喻了。
置身此时此境,其寂寞又岂止一个“愁”字了得。
阅读体味本画面,试用诗句加以点评。
提示:秋到故都蝉声起,残声凄凄处处啼。
(四)秋雨话凉(听读)天灰沉沉的,秋风起伴随着秋风天也下起了息列索落的秋雨,风去云也去,街道依旧寂静,两个穿着夹衣的人站在桥上用悠闲的语调谈着“天可真凉啊”“是呀,一层秋雨一层凉呀”。
这里有动有静,有声有色,亦情亦景,字里行间渗透了秋的意味,秋的情调。
1.画面要点概括:(1)北国秋雨的特点:奇、有味、像样。
(2)“奇”在何处:天阴风来雨下,雨过云卷天晴,正所谓来去匆匆。
(3)一层秋雨一层凉,用人物的活动来烘托秋雨的韵味。
也突出北国秋雨的奇特有味像样,给人们带来了乐趣,同时也流露了游子的孤独感。
2.在北国秋雨图中,作者特意加入了雨中“都市闲人”的对话,其用意何在?在一层秋雨过后,两个都市闲人从故都的秋景中走出来,眉目已被忽略,但却穿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从他们那“咬着烟管”的举止里,那“缓慢悠闲”的声调中,我们不难品出一个“闲”字来,那是一份闲适,一份潇洒。
而从那简短的对话中,便开始了感情和心绪的交流。
一个“唉,天可真凉了——”另一个“一层秋雨一层凉啦!”从彼此的叹答中,使我们感觉到他们已陶醉在彼此说话的腔调和韵味中,陶醉在彼此感情契合的落寞和感伤之中。
辛弃疾有词曰: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天气转凉了,一年也就快走到尽头了。
言外之意,人到中年,剩下的光阴也就不多了。
这尾音一拖,那种感叹悲凉的味道就出来了。
作者这里话秋凉,言外之意是感叹如今历尽沧桑,饱尝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
作者正是用这样的京腔京调,用这“落寞和感伤”的京味来烘托“清、静、悲凉”的北国秋味。
3.文中至此已写了“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写了这么多声音,大家有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的感觉吗?为什么?无。
如果是车水马龙,人声鼎沸,怎能听见驯鸽飞翔的声音?又怎能将息利索落的雨声纳于耳畔?又怎能对都市闲人的寒喧声听得如此清晰?这里作者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以声音反衬故都的寂静和自己的孤独,凄冷。
这正达到了王籍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息列索落的秋风秋雨之日,伴着衰弱的蝉声的天籁,和着鸽哨的鸣叫,远处传来荒野的钟声,作者连细微的扫帚声也仿佛听得真真切切。
“这次第,又怎一个‘静’字了得!”4.点拨:5.请用诗句作结。
提示:风飘秋雨云卷晴,街头闲人著衣忙。
借问游子何处去?秋雨京音话凄凉。
(五)秋果胜景(齐读)1.描述:写北方果树处处都是,在如此多的北方果树中,重点写的是什么,为什么?重点写的是秋天的枣树。
胜月秋果的描述,目的在于表达作者对故都金秋的热爱和留恋。
2.如何写树?如果说硕果表达了热爱但像鸽蛋似得,体现其形,淡绿微黄冷色调显其悲凉且叶子、北风、黄尘反衬秋果奇景,在对故都金秋的热爱眷恋中还表达出一种悲凉感:因为红枣之后,风来冬到,好景不长。
3.请用诗文描绘“秋果图”。
提示:秋果更添秋味浓,绿淡微黄总相宜。
堪忧西风黄尘起,扯下金妆遮灰衣。
六、小结:根据上文我们可以看出《故都的秋》是一篇诗化的散文。
作者在选材写景时是处处围绕故都秋的“清、静、悲凉“来写。
我们不妨来找一下,在作家郁达夫的笔下,“故都的秋”在哪里?【幻灯片】在寻常院落内;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京韵的互答声中……换句话说秋味是什么?秋“味”是“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是那蓝白的牵牛花,是那“破壁腰中”或默然于众人脚下稀疏的秋草;是那蝉叫得有“味”,是那雨下得有“味”,是那风刮得有“味”,是那都市闲人侃得有“味”,。
七、思考1.清静可以说是客观景物的特点,悲凉怎能也能看成是景物的特点呢?你怎样看持这里的清静悲凉?明确:“清、静既是对客观景物特点的描写和总结,也是作者内心的感受,“悲凉”则更多是作者主观感受(与景有联系又无必然联系,秋可悲可喜)所以由此可见本文以抒发内心感受为主,写景并不像其它散文那样占很多篇章,是以情驭景,情景交融。
2.故都的秋景应是多姿多彩的如宫殿、香山、颐和园等,而作者为什么不写暖色的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而只写带有清净悲凉特点的秋景呢?明确:客观方面:故都秋天的景物多姿多彩。
主观方面:1)社会环境的黑暗。
2)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
此人三岁丧父家贫,中年丧子,战前第三者插足爱妻离异;抗战中妈妈被日军飞机炸岁,兄长死于日军屠刀下。
3)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本文正是写于此时,所以他眼中的景无不是内心情感的外化,真是“而今识尽愁滋味”,不写不休。
因此本文除了有恋之情外还应有一种忧郁“寂寞、孤独、忧伤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它的平民意识和追求淡泊恬静悠闲的生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