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高一-语文第2课故都的秋学案人教版必修2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2
故都的秋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课的课文,是一篇抒情散文。
本文与同单元的《荷塘月色》一样都是写景抒情的名篇。
本文紧扣“清”“静”“悲凉”,以情取景,以景显情,表现北平特有的秋味。
本单元是高中五本必修语文书第一次介绍写景散文的单元,本文的学习对于提高学生散文鉴赏能力,培养人文意识进而阅读名家名篇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学情分析:本课面对的是高一学生。
在必修一中,学生已经学习过写人记事的散文,对散文的文体已有些了解,但针对本单元写景状物的散文,学生在生活阅历和知识储备上有限制,使得学生很难体会本文中所表现的悲凉的秋味。
所以本堂课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目标:语言构建与运用感受语言之美,领会“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对五幅画的解读,把握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学习“对比”手法,体会“情景交融”的妙处。
审美鉴赏与创造探究作者寄寓在秋景中的深刻思想和情感。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古代文人的审美心理,以及“秋”一意象的传统文化内涵。
⒈把握散文“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理解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
2.品读课文,体味诗意的秋景图。
3.讨论比较,鉴赏评价。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教学难点:散文的“形”与“神”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秋天是一个非常富有韵味的季节,一代代文人骚客以“秋”为题,写下了许多不朽名篇,比如元代作家马致远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以秋的多种景物组合,抒发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日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之情。
又比如毛泽东从事革命,路过长沙,面对湘江生机勃勃的秋景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疑问,隐晦地展现自己的远大理想抱负。
今天,我们来品味一下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是什么样的,作者对“故都的秋”又有着怎样的感情?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⒈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把握文章情感。
人教必修二第2课《故都的秋》教案周永华一.课标分析本课是高中一年级新课程教材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必修二第以单元的第二篇。
从应用的角度来说,它其实是一篇散文文。
单元教学要求本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都是抒情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向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领悟文中的哲理。
引导学生能通过文章精巧、绵密的构思,深入品味文中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语言。
《故都的秋》的教学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起、示范作用。
既要教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
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此类文章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鉴赏、审美与探究能力。
让学生在美文中得到美的陶冶,接受美育。
二、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所处的单元是中国现当代散文单元。
现代散文不仅由白话代替了文言,而且由“代圣人立言”变为“表现自己”,由“文章”上升为“文学”,极大地提升了散文的审美品位。
本课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
通过学习本文,将使学生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培养人文意识,进而阅读名家名篇,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
因此,以开故都的秋》系郁达夫在对故都北平的秋景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的作品,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
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
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点表现得最充分的典型之一。
也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景抒情方法的典型。
三.学生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
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
他们对散文并不陌生,刚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
一般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主要还是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
《故都的秋》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学习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2、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掌握首尾照应,回环往复的结构模式。
重点、难点:贴近作者心理,感悟作者情感。
自主学习(时间:10分钟)1、作者简介(课外查阅相关资料)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
浙江富阳人。
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
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成立创造社。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
后流亡到苏门答腊。
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
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
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2、写作背景(课外查阅相关资料)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
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
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3、字音(课外借助工具书)混混沌沌()()潭柘()寺一椽()破屋落蕊()账簿()()颓()废廿()四桥合作探究:1、文章的文眼在哪里?2、本文的思路线索是什么?3、文章的结构层次《故都的秋》—1精讲点评:1、第1、2自然段写出了作者对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分别用四个字和三个字来概括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的特点。
(秋)高中语文第2课《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教学设计:秋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a. 了解《故都的秋》一文的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b. 掌握文中重要词汇和短语的意思;c. 学会分析文中的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d.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准确理解、归纳、推理文中的信息。
2. 过程与方法:a. 采用导读法,通过图片和简短的文字引入文章主题;b. 独立阅读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c. 课堂小组合作讨论,提高学生口头表达和思维能力;d. 开展综合训练,巩固所学知识。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a. 通过欣赏文中秋天的美景,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和深入理解;b. 引导学生在欣赏秋天美景的同时,思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故都的秋》一文的背景、作者以及重要词汇和短语的意义。
2. 教学难点:分析文中的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理解文章中的意义和寓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呈现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秋天的特点和美景,激发学生对秋天的兴趣。
二、自主阅读(15分钟)学生独立阅读《故都的秋》一文,并标记重点词汇和短语。
三、合作学习(15分钟)学生分小组,互相讨论并交流各自阅读的体会、收集的词汇和短语。
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介绍小组成果。
四、整体阅读与解析(10分钟)1. 教师以中文朗读全文,学生跟读。
2. 教师解析文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子结构,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3. 学生展开合作讨论,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理解文章寓意。
五、讨论与思考(10分钟)1. 教师提问:“你认为为什么作者把城市和农村的秋天进行了对比?”2. 学生展开讨论,并核对答案。
六、课堂练习与拓展(10分钟)1. 针对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设计填空题和翻译题。
2. 设计一篇类似文章,要求学生进行创作并展示。
七、小结与反馈(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小结,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反馈意见。
《故都的秋》【学习目标】1、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
2、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3、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稿“形”与“神”的关系。
4、根据自己的主观色彩,有意识地选择几处景物,写几个片段。
【重点难点】1、会分析本文情与景的关系。
2.能个性化解读本文的内涵【知识链接】1、作家、写作背景知识;2、学习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法。
【学法指导】讲解式、启发式、朗读式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习过程】1、适当介绍作者及其作品的艺术特色。
郁达夫的小说、散文中有或多或少的伤感,甚至带有颓废色彩,如《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等。
这种伤感除了有个人情感特点的原因外,更主要的是时代在作者心灵打下的烙印。
2、强化朗读,注重有感情的朗读。
在朗读中领会,在朗读中鉴赏。
3、有重点地分析一些段意。
自由讨论,指导点拨。
知识链接1.关于秋的描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感受到的是秋天的壮丽。
杜甫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凉秋景。
柳永在秋中辞别、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他笔下的秋是凄苦的。
2.简介作者及其艺术风格、本文的写作背景。
郁达夫(1896—1945)现代著名作家,浙江省富阳人。
自1913年始留学日本10年,饱受了屈辱和歧视。
1922年回国后,一方面在大学任教,一方面搞创作,是“创造社”的重要成员。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家庭的变故、国家的现状,激起了作者无限愤慨,后流亡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战争。
人教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二第2课《故都的秋》教案《故都的秋》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2.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散文的能力,学会鉴赏散文;4.品味本文的语言,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的一些表达技巧。
5.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景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对故都的秋景特点进行讨论分析,掌握文中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2.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之情的由来,从而深层次理解本文的丰富内涵。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我们大家刚刚走过一个秋天,请同学们谈谈记忆中的秋景(学生回答)。
可这秋天在女革命家秋瑾的笔下却是“秋风秋雨愁煞人”,在辛弃疾的笔下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却道天凉好个秋”。
可见不同的人对秋天的感受是不同的,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著名作家与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
一、情景导入新课,释题,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情景导入:图片(特点:清,静,悲凉)1.碧天,小院,残垣,秋草2.秋蝉残鸣3.秋雨图4.枣树释题:故都北平的秋景(故都的清秋美景)作者:郁达夫,浙江富阳人(1896年12月――1945年9月)1913年9月随长兄郁华志去日留学,1921年6月,与郭沬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了创造社。
1930年3月与鲁迅等人发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3年4月移居杭州,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新加坡苏门答腊。
其代表作:《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写作背景:1934年,作者为了摆脱颓废的心态,向往北国之秋,从青岛转道北平赶秋,寻秋。
也是去寻找他那恬静,清新的心境。
文章渗透着拂之不去的人事沧桑感。
二.鉴赏课文1.总体概括感知课文问:作者在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就对北国之秋的特征作了概括答:清静悲凉(板书)问:作者把这清静悲凉的特征隐藏于他所绘制的几幅画面之中,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讨论并找出共有几幅画面,对应哪个段落,给每幅画面概括出一个相应的标题。
故都的秋教案(精选12篇)故都的秋教案一、什么是教案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
二、故都的秋教案(精选12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故都的秋教案(精选12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故都的秋教案1一、教学设计理念: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纷纷开始生成性课堂的教学探求。
生成性的语文课堂就好像是塞林格笔下的“麦田”:有一群孩子在课堂“麦田”里自由自在地游戏、狂奔、乱跑,新的活动不断生成。
教师就是站在那“麦田”悬崖边的守望者,守望着这片麦田,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就把他捉住,不让一个孩子掉下“悬崖”,不让学生迷失于“课堂生成”。
在这堂课的设计上,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致和开发性学习的欲望为起点,课堂上适度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和点拨,对于学生生成的单一的信息资源,通过追问补充的方式将他们带到思维的边缘,让思考“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二、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必修2第一单元的第二篇。
本单元所选的三篇课文都是抒情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向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
在欣赏语言的过程中,使学生从文章的“景语”里,品读出作家的独特心境,体会作者的情态与志趣。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融化在一起,表现出故都之秋的特色和作者的独特感受的作品。
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实用阅读能力和增强学生的主动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我将本文分为两课时来学习。
《故都的秋》一、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感悟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意境,鉴赏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的艺术手法,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过程和方法:1、自主学习法。
用自我陶醉的方式反复朗读文章,体味意境,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2、合作探究法。
结合老师给出的学习提示在小组进行讨论,理解文意,体会意境。
3、质疑法。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匪夷所思”的问题。
情感与态度1、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通过描写故都秋色所流露出来的深远忧思和和孤独感;2、通过对本文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的学习,陶怡性情,提高审美能力;二、教学重点: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学习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的写作方法。
四、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质疑法式学习方法五、学习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美学家说过:“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今天我们就走进故都的秋,走近郁达夫的内心去看看他的心灵世界。
第二环节回忆前知:文章描写了几幅故都的秋景图?明确:秋景晨院、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日胜果。
第三环节思考讨论:1、在文章中作者对于故都的秋的总印象?明确:总印象从开篇的文眼里来: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2、你找到了哪些表现秋天色彩的词语?有什么作用?明确:碧空青天蓝白朵的牵牛花灰土灰沉沉的青布单衣或夹袄淡绿微黄的枣——秋色:冷色调(清)3、故都的秋声主要有哪些声音呢?这些声音与景物的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驯鸽的飞声落蕊无声帚声衰弱的蝉声风雨声悠闲的人声———(反衬)以动衬静4、从冷清的秋色和寂静的秋声中你品出了一个什么样的秋味呢?明确:凄清、悲凉。
第四环节品悟探究:1、“悲凉”本是形容消极、低落情绪的主观感受的词,可为什么作者把“悲凉”用在赞美故都之秋的文字中?(提示:联系背景)明确: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
《故都的秋》教案教学目标:理解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学会从景物描写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以情选景;在景物的细致描写中渗透作者的主观感情。
教学难点:作者主观感情与客观景物的融合(移情作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月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枚《山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秋风秋雨愁煞人。
——秋瑾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
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
名篇和佳句举不胜举,但大体而言,古人多哀秋怨秋,今人多喜秋颂秋。
今天这一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品味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
二、了解感知,梳理结构1.感知课文内容,思考下面两个问题:1)这篇文章写了什么?2)文中哪几个字最能体现作者眼中的秋景?明确:1)写了北国的秋。
2)“清”“静”“悲凉”是故都的秋的特点。
“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这是课文的主线或文眼。
三、了解感知秋是文章景物的主要内容,北平故都,已是历史上繁华的过眼烟云。
题目中就含有一种深深的“眷恋”。
初读完此篇课文,仿佛看到一个青布长衫的旅人,在凄风苦雨间彷徨叹息思索。
熟悉了解了课文之后,我想问问大家,文中那一部分描写的秋给你的感触最深?过程:学生找出感触最深的那一部分,朗读并说出理由,完成读和赏,教师随机点评。
故都的秋学习目标1. 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 学习以景显情、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3. 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现代作家。
浙江富阳人,生于书香家庭,3岁丧父,幼年贫困而发愤读书。
1912年入之江大学预科,因参加学潮被开除。
1913年赴日本留学,涉猎外国文学。
1921年与郭沫若等发起成立“创造社”,同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
1922年自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归国。
1923年至1926年先后在北京大学、广东大学等处任教。
1926年底返沪主编《创造月刊》。
1930年参与发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3年移居杭州,写了不少山水游记。
抗战爆发,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化名赵廉做抗日工作。
1945年9月在苏门答腊失踪。
郁达夫的作品文笔优美,抒情浓烈,风格清新,有那个时代的感伤情调。
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等,在不同程度上,揭示了社会罪恶,表露了内心苦闷。
二、背景资料: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联”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到处游山玩水,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这在一定程度上排遣了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
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934年7月,郁达夫千里迢迢从杭州经青岛至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方法练习一、字音识记:一椽.(chuán) 落蕊.(ruǐ) 细腻.(nì) 梧.桐(wú) 椭.圆(tuǒ)颓.废 (tuí) 驯.鸽(xùn) 平仄.(zè) 鲈.鱼(lú) 萧.索(xiāo)潭柘.寺(zhè) 廿.四桥(niàn) 散文钞.(chāo) 普陀.山(tuó)二、字形辨析椽:一椽缀:点缀蕊:落蕊歧:歧韵缘:缘分辍:辍学沁:沁人心脾岐:岐山掾:掾吏啜:啜泣芯:灯芯跂:跂望喇:喇叭陪:陪衬槐:槐树凋:凋落嗽:咳嗽赔:赔款魁:魁梧稠:稠密漱:漱口倍:加倍愧:愧疚啁:啁啾嫩:嫩绿蓓:蓓蕾瑰:玫瑰绸:绸缪三、词语释义一叶知秋: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
第2课故都的秋郁达夫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品味语言,鉴赏评价。
2.思维与审美:(1)把握景物特点,体会作者情感;(2)品鉴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等写作特色。
激趣导入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感受到的是壮丽。
杜甫登高,远望“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景象,感受到的是悲凉。
柳永在“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的秋雨里,感受到的是凄苦。
由此可见,一切景语皆情语。
那么,郁达夫对于秋又寄予了怎样的情怀呢?让我们一起来评赏、探究一下郁达夫的一篇散文——《故都的秋》。
下面是本文的思想内容框架图,读完思考后面两个问题。
(1)请用四字短语分别概括文中写秋景的五幅画面,并将其填入图中①~⑤五个空缺处。
(2)请用二字词语概括本文的文眼,并将其填入图中⑥⑦两个空缺处。
答案(1)①秋院晨景②秋槐落蕊③秋蝉残声④秋雨话凉⑤秋果美景(2)⑥清静⑦悲凉微任务活动一把握景物特点,体会作者情感1.在作者的笔下,故都的秋有何特点?文章第一段有什么作用?答案特点:“清”“静”“悲凉”。
作用:第一段开门见山、提纲挈领,奠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调。
2.在描绘的五幅秋景图中,作者分别从哪几个角度来写秋?请根据提示完成下表。
答案①清晨踏秋②听觉——秋声③听觉——秋韵④视觉——秋色3.“故都”就是北平,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把标题写成“北平的秋”?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故”,有历史悠久、年代久远之感,也有思念故乡、怀念故乡之情,同时也有一种繁华褪尽、荒凉落寞的情绪。
作者在标题中不用“北平”,而用“故都”,就包含一种深切的眷恋以及悲凉之感。
4.第三段中的景物是怎样体现出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给人一种明净高爽、了无点尘之感,写出了“清”;“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以及“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在写“静”;有着几分冷落和萧条的“破壁”,蓝、白等冷色调的“牵牛花”以及象征生命衰竭和凄凉的“秋草”体现了“悲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学情分析、学案学情分析高一学生的实际水平并不是很高,进入高中第一次接触散文,而且XXX的《故都的秋》有难度,有深度,学生看了以后说看不懂,我们要让学生真正学到散文鉴赏的方法。
使学生通过文本的研究,不仅能理解作者的情感,还能学会鉴赏文章中的景物描写,品味文章的语言,了解情景交融的特点,一切景语皆情语。
《故都的秋》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写景抒情散文的教学,无非要解决三个问题:写什么景物,怎么写景物,为什么写景物。
我不止一次教授过这篇课文,但这次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在于:面对新疆与内地混合编班的学生群体,教学必须兼顾两个不同群体的学生。
内地学生能够较好地感受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但是深度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不够。
新疆学生很多是从初中才开始研究汉语,阅读、理解、表达能力与内地学生与内地学生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由于学生年龄较小,生活阅历不够丰富,对散文写景中蕴涵的作者情感难以把握。
教学之前,我对照课程标准要求,再次研读文本,并充裕研究学生特点,肯定教学目标的三个层次:第一,阅读文本,概括出五幅“秋景图”,了解作者所写秋天之景;第二,精读文本,赏析五幅“秋景图”,品味作品语言的精妙;第三,品读文本,领会五幅“秋景图”之内在,体味情与景的和谐统一。
教学重点:是通过景物赏析体会作者对故都的深深眷念和落寞之情。
教学难点定位在对作者对XXX的“悲凉的颂歌”感受上。
力求在引导学生研究散文鉴赏方法的基础上,用心品味“故都的秋”里蕴含的作者情感。
在教学策略上,将写景物之美预设的问题交流更多的留给新疆学生,将写意境之美预设的问题交流侧重于内地学生,鼓励学生的研究热情,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合作。
关于文本之中深深隐藏的作者心境,则是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让学生层层深入,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例如,在全文景物赏析已经到达结束后,我没有就此打住,为了引导学生达到一个的更高的审美层次,我进行了小结。
故都的秋一、教学目标:〔1〕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2〕培养在美读中感悟、品味语言的能力。
〔3〕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主观情感,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品味语言。
〔2〕赏析故都的秋的秋色、秋声、秋味。
〔3〕鉴赏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三、书目推荐:当代作家罗兰的散文《秋颂》写得很美。
诗化的语言与句式,浓情的点染和描绘,是其外在的美;而态度的旷达与淡然,思绪的透澈与洒脱,那么是其内在的美。
作者把秋天人格化、个性化了。
这种人格和个性的风度,就是秋天深层美的极致与底蕴。
四、文本教学1.导入教学:在生活节奏快速的时下,我们要唤醒皮肤对四季的感觉——感受春天的妩媚和生机,夏天的热辣和妖娆,冬天的庄重和素朴,更要感受秋天的高远和丰腴,感受秋天的千姿百态和万种风情。
今天,我们大家也来个不远千里,从某某赶上某某,更要从某某赶上北平,跟郁达夫先生一起去品味他眼中独特的北方的秋味。
2.由学生简介作者,教师稍作补充。
郁达夫,原名郁文,某某富阳人,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1896年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诗宋词和小说杂剧,1911年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
1919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对当时文坛产生巨大影响,其中小说《沉沦》为他的代表作。
还有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等作品。
曾经发起和参加过创造社、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参加过太阳社。
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杀害于苏门答腊。
3.配乐配图美读课文。
〔1〕教师X读一二三段。
〔2〕指明假设干名学生朗读后面九个段落。
4.学生作字词整理,教师稍作补充:给以下加点的词语注音。
来得润〔rùn〕潭柘寺〔zhè〕拓片〔tà〕一椽破屋〔chuán〕不容置喙〔huì〕落蕊〔ruǐ〕譬如〔pì〕廿四桥〔niàn 〕五卅运动〔sà〕潜意识〔qián〕平平仄仄〔zè〕5.文意概括:〔1〕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称“故都的秋〞?明确:“故都〞二字指明描写的地点,既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故都的秋》教案(通用15篇)《故都的秋》教案 1教学目标要求:1、知识能力目标:抓住“清、静、悲凉”这个牛鼻子,理解情景关系;学会反复诵读,品味语言,增强语言的感受力;学会知人论世,分析文章。
2、过程和方法目标:诵读品味重点语段,通过意象比较明了作者感情特点;联想想象,身临其境,以体会意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在自然中感受生活的热情;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秋蝉、秋花、秋雨、秋枣等意象中蕴涵的情感;掌握文章运用对比、比喻等多种手法摹写故都秋的方法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眼中秋“清、静、悲凉”的原因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自古文人多悲秋:屈原在《湘夫人》中惆怅地歌唱:“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宋玉在《九辩》中悲伤地吟诵:“悲哉秋之为气,萧瑟兮草木摇落兮而变衰。
”而杜甫在老病孤愁、漂泊无依时哀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那么,秋在近代文人郁达夫心中,又该有怎样的一番滋味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故都的秋》,走进他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分析文题,感受眷恋师:文题中“故都”指的就是当时的北平,那为何不以“北平的秋”为题呢?生讨论,师相机点拨,达成共识:“故都”之“故”有落寞沧桑之意,无比眷恋之情;“故都”更有一种文化的厚重感、历史的沧桑感。
(三)层面阅读,整体感知:1、师与二生合作朗读全文,余者思考:作者围绕“秋”写了哪些景物,你能用几个整齐的短语加以概括吗?这些景物总的特点是什么?你能用课本上的一句话回答吗?2、诵读评价:3、生讨论交流,师相机点拨,形成板书(见后)。
(四)得意阅读,领略意境:1、师:是啊!故都的秋是清的,清在碧绿的高天里;故都的秋是静的,静在驯鸽的飞声里;故都的秋是悲凉的,悲凉在钓鱼孤寂的柳影里。
你能接着说下去吗?生在低回哀怨的乐曲声中自由诵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然后进行仿句练习。
师根据情景关系进行点拨并及时总结。
《故都的秋》学案之二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学习目标:1、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2、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散文的能力重点、难点: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自主学习(时间:25分钟):课内仔细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完成1、将故都之秋五种境况的自然风物概括为五幅画面。
2、这五幅图构成的故都之秋有怎样的特点?(用文中词语来概括)3、选取其中一幅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合作探究:本文结尾说道:“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
”“黄酒之与白干”等四对比喻,本体和喻体有可比性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精讲点评:1、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浑然一体点评:作者身处的社会环境,在他的内心投下了忧虑和冷落的阴影,他追求“清”“静”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凉”。
正因为这样,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自然也就笼上了一层主观色彩。
文章不写富有暖色的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而是写作者“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
但是,故都的秋又没有因为作者的主观感受而受到扭曲,失却它固有的特征。
那牵牛花,那槐树的落蕊,那秋蝉的残声,那秋风秋雨,还有枣子树,多么逼真,多么清晰!作者只用寥寥数笔,略作勾勒,便将读者带进了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之中。
一切景语皆情语,“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和统一,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
它既是对北平之秋的客观描绘,又是作者当时心境的折射。
2、通过对比,凸显北国的秋韵点评:本文在写故都的秋时,除了对故都的风格逐一描绘外,又把江南之秋与北国之秋做对比。
如第二段“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这里的对比,目的非常明确,就是点出南国之秋的秋味、秋色都不够。
再如第六段,“还有秋雨呢,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故都的秋》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的总体思路;2、把握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3、体味作者所抒发的“情”。
学时:一学时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要求感受其“味”。
问题①、为什么题目不叫“北平的秋”而要为“故都的秋”?明确:用“故都”一词,更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
使作者笔下的秋天更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
而“北平之秋”这个题目比较客观、平淡,感情不浓烈。
(“故”是“原来的、旧的”,“故都”是“原来的、旧的都城”,更有一层,“故都”仿佛“故乡”,作者出生浙江富阳,长期在各地游历、漂泊,北平本不是他的“故乡”,却给了“故乡”般的感受。
这是身体或者说是踪迹的回归,更是一种精神的眷恋和归来。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郁达夫(1896-1945),名,字。
创造社的重要成员之一,现代著名,。
1896年,郁达夫诞生在富阳这个富春江畔的古老小城中。
据说他家藏四万卷书,郁达夫在少年时期就全部翻读过了,打下了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基础。
在大学期间,他又开始接触外国文学,使其又增加了丰富的外国文学素养。
郁达夫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作家。
他在小说、散文、诗词、文论等诸多领域都具有深湛的功力和卓越的成就,而且形成了自然畅达而热情坦荡的鲜明风格。
这一风格也体现在他的散文创作中,善于运用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风格却很统一,正如郁达夫自己所说的:“悲怀伤感,决不是一个人的固有私情,照托尔斯泰的艺术论看来,则感情的渲染传统,却是艺术作品的主要功用之一。
”在散文中“总要把热情渗入,不能不达到忘情忘我的境地”。
他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发出的是带有强烈个性的自己的声音,篇篇洋溢着回肠荡气的诗的调子,充满了内热的、浓郁的、清新的情韵,热情坦白,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背景: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进行创作。
精心校对版
《故都的秋》导学案
习学目标:
1、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主观感情,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2、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
3、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一、自读作者信息,识记划线内容。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
现代著名的、。
他是的主要成员之一。
1921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问世。
1923年写了小说
和。
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岛坚持抗战。
1945年9
月被日本宪兵杀害。
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夏衍先生曾说“达
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
”
郁达夫的一生,胡愈之先生曾作这样的评价: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
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
二、背景简介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
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
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
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
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
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
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
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
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三、基础知识
1、为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混混沌沌
....( ) 槐.树()扫.帚()落.
蕊()
潭柘.寺()一椽.破屋()廿.四桥()蟋蟀
..
( )
嘶.叫()房檩.()平平仄仄
..
()譬.如()
颓.废()鲈.鱼()细腻.()着.凉()驯.
养()萧索
..()
2
泡卷干
落
教师寄语:人生像攀登一座山,而找寻出路,却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我们应当在这过程
3、辨字组词
嘶()缀()蕊()椽()凋()拓()啼()
厮()辍()芯()掾()雕()柘()谛()
4.解释下面词语
混混沌沌:
不能自已:
潜意识:
落寞:
颓废:领略:
一叶知秋:一椽屋:
四、合作探究: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文中哪句话告诉我们的?
2、文中第二段和第十三段写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手法?起何作用?
3、具体描写北国之秋的段落有哪些?作者描写了哪些景象?
4、从这些景物描写中,你能体会作者怎样的心境?
精心校对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