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导学案学生版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5
故都的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学习重难点 (1)三、预习检测 (2)四、中心思想 (3)五、段落划分 (4)六、写作手法 (5)七、读文感知 (6)八、经典语句解读 (7)九、预习检测答案 (8)一、学习目标《故都的秋》学习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通过学习本文,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理解作者对故都秋景的细腻描绘和深沉情感。
品味文章中的优美语言,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内心感受的技巧。
感受作者笔下的故都秋韵,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眷恋之情,从而培养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和对生活的热爱。
二、学习重难点《故都的秋》学习重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把握文章情感是学习的重点。
郁达夫在文中将故都的秋景与深沉的思绪相融合,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对故都的眷恋之情。
因此,理解并体会作者的情感是理解全文的关键。
文章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这些手法既增强了语言的美感,又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掌握并欣赏这些修辞手法,是理解文章艺术特色的难点。
学习《故都的秋》需要重点关注文章情感的把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通过深入研读和体会,才能真正领略到文章的魅力。
三、预习检测一、选择题1.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苦涩屋檐萧索落蕊B. 幽远混钝落寞平仄C. 训鸽细腻凋谢意境D. 点缀颓废赏玩蟋摔2.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凋谢(diāo)潭柘寺(zhè)一椽(chuán)B. 细腻(nì)平平仄仄(zē)椭圆(tuǒ)C. 文钞(chāo)橄榄(lǎn)嘶叫(sī)D. 鲈鱼(lú)鲑珍(xié)驯鸽(xùn)二、填空题1. 《故都的秋》是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_______(填写作者姓名)的作品。
2. 文章开头部分提到从青岛到北平来的理由是要饱尝这_______。
3. 文章按照顺序依次描绘了北平秋天的五幅画面,请写出其中三幅画面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都的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品味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
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提高散文鉴赏能力。
3、培养对自然美的感受力,激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品味故都的秋的独特韵味,理解作者的情感。
(2)赏析文中的景物描写,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难点(1)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复杂情感。
(2)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独特感悟。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 年 12 月 7 日-1945 年 9 月 17 日),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
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
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其文学代表作有《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等。
2、写作背景从 1921 年 9 月至 1933 年 3 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 年 4 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1934 年 7 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四、预习内容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驯()鸽槐()树扫帚()细腻()平仄()颓()废潭柘()寺一椽()破屋廿()四桥2、解释下列词语(1)混混沌沌:(2)疏疏落落:(3)不远千里:3、阅读课文,思考:(1)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有怎样的特点?(2)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来表现故都的秋的特点?五、课堂探究1、整体感知(1)文章开头,作者为何“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2)文章结尾,作者为何说“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2、文本研读(1)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来表现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请举例分析。
1、欣赏秋景,体会情感。
2、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重点难点】1、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2、鉴赏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1、作者介绍2、作家作品3、写作背景4、解题:5、快速浏览课文,划分文章结构层次。
6、北国之秋与江南之秋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有什么不同的感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写的?7、本文的文眼是哪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在全文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8、作者通过哪些景象(况)描写来表现“故都的秋”的?9、试将故都之秋的五种景象概括为五幅画面。
10、文中描写了哪些秋色?描写的诸多色彩,总的色调是什么?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沉浸在冷清的秋色之中,又置身于孤寂的秋空之下,你心里将油然而生一种什么样的感受?11、这“悲凉”二字便是故都那浓浓的秋味所在。
故都北平,即使在30年代,秋天里,明艳之色有,繁闹之境在,如火辣辣的香山红叶、游人如织的颐和园等,作者为什么避而不写?12、用文中原句概括这段议论性文字的内容,并说说它在文中的作用。
13、第11自然段的议论有无必要?为什么?14、作者为什么强调“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与其自身有何关系?15、文章最后两段写什么?是用什么手法来写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文章开头两段和文章最后两段有什么关系?16、关于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两种完全不同一理解:有人认为本文是颂秋的,但也有人认为是悲秋的。
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理由。
17、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神的结合点是什么?【预习布置】预习第四课《囚绿记》【学后反思】。
《故都的秋》导学案1了解作者在描写故都景象时突出“清”“静”“悲凉”的特点,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
体会作者是如何把自然景物的客观色彩和作者内心世界的主观色彩巧妙融合的艺术手法。
学习对比、前后呼应的写法。
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知识链接】1.自读作者信息,识记划线内容。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
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
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从小熟读唐诗宋词和小说杂剧。
曾赴日本留学,与郭沫若等发起创造社。
1921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的影响。
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
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
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岛坚持抗战。
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
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
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2、背景简介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
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
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一、预习检验1.阅读全文,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混混沌沌()潭柘寺()落蕊()一椽破屋()廿四桥()房檩()颓废()鲈鱼()2.解释下列词语⑴混混沌沌:⑵一椽破屋:⑶落寞:⑷一叶知秋:⑸不能自已:二、理解题目1.“故都”两字指明,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故都的秋》导学案(生)设计者:旷章彬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的总体思路;2、把握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学会从景物描写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3、体味作者所抒发的“情”。
学习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1.收集描写秋景、抒发秋情的古诗词:2.了解作者: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
原名郁文,幼名荫生,浙江富阳人。
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
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
1930年发起本位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
后流亡到苏门答腊。
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
主要作品有()等。
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3.注意课文的标题。
“故都”表明的是地点——为什么不用北平、北京呢?“秋”确定了文章的描写内容,作者通过秋反映了怎样的感情?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来领略文章带给我们的感觉,去反复阅读文章。
二.基础梳理1.注音凋.谢()混.混沌.沌()落蕊.()平平仄.仄()点缀.()嘶.叫()疏.疏落.落()颓废..()2.重点词解释落蕊:落寞:平平仄仄:颓废:萧索:疏疏落落:点缀:混混沌沌:3.辨析近义词1)颓废·颓唐2)萧索·萧条3)衰落·衰弱三.初读课文。
1.概括大意。
第1段:第2段:第3段:第4段:第5段:第6—10段:第11段:第12段:第13段:第14段:2.简述文章结构总起<分写<总结三.达标检测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混.为一谈(hùn)混.沌状态(hùn)拓.本(zhè)B.着着布衣(zhù) 描写细腻.(nì) 萧.索(xiāo)C.点缀.生活(zhuì) 折.耗很大(shé) 落蕊.(lěi)D.精神颓.废(tuí) 啼.笑皆非(tí) 恬.适(tián)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赔衬。
故都的秋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朗诵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理清文章思路。
整体感知课1、作者生平: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省富阳人。
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
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活动,后流亡到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斗争,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茫茫夜》等2、写作背景:1934年4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他从上海迁居到杭州,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写下许多记游散文。
1934年7月,中国大地连年混战,民不聊生,郁达夫本人也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作者“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于是写下了本文。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混()沌潭柘()寺一椽()破屋驯()鸽落蕊()耗()子平仄()椭()圆颓()废廿()四桥4、解释下列词语⑴混混沌沌:形容糊里糊涂、无知无识的样子⑵一椽破屋:一间屋⑶落寞:冷落,寂寞⑷一叶知秋: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的来临,比喻发现一点预兆就料到事物发展的趋向⑸不能自已: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5、合作探究:⑴、郁达夫先生对北平的秋天是什么情感?(请用文本的句子回答)喜爱和向往,但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分析:①“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②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爱秋之切!③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他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可见爱秋之深啊!⑵、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句是文章的文眼⑶、理清文章结构提示:本文分为总起、分写、总括三部分。
《故都的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体会故都秋的特点,感受作者对故都秋的眷恋之情。
2、品味本文语言,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
3、培养对自然美的感受力,提升审美情趣。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作者笔下故都秋的特点。
(2)分析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难点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复杂情感。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
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1921 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人发起成立创造社。
1930 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
1945 年被日本宪兵杀害。
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等。
2、写作背景本文创作于 1934 年 8 月。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上海迁居杭州,再辗转到北平,饱尝了人生的愁苦和哀痛。
他在文中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流露出内心的忧郁、孤独和落寞之情。
四、课文预习1、通读全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潭柘寺()驯鸽()平仄()椭圆()房檩()廿四桥()着衣()混沌()2、解释下列词语。
(1)颓废(2)萧索(3)领略(4)潜意识3、思考: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来表现故都的秋?五、文本研读1、作者眼中故都的秋有怎样的特点?请用文中的词语概括。
明确:清、静、悲凉。
2、为了突出故都秋的特点,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明确:作者选取了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等景物。
(1)秋院:“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这里通过描绘院子里的景色,如碧绿的天色、驯鸽的飞声、漏下来的日光、牵牛花的蓝朵,营造出一种清、静的氛围。
(2)秋槐:“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故都的秋导学案故都的秋导学案故都的秋导学案三维目标:1、了解作者的思想和作品的的创作背景。
2、把握文章围绕故都的秋写了哪些景物。
3、学习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方法。
4、领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的深层内涵。
教学重点:学习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方法,即“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的深层内涵。
教学方法:1、重视朗读。
本文的抒情性很强,例如写秋晨院子、秋槐落蕊和秋雨等段落,宜多让学生读,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思考。
2、“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的核心学习观念,本教学设计为了切实落实这一理念,将采用尽可能少要甚至不要老师提示的“非指示性教学”。
其做法就是强调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当然,“非指示”只是强调要经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它并不排斥必要的引导和点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拉近师生距离,说明教学理念的方式导入。
二、教学步骤A、合作交流,共享预习成果设想:因为一堂竞赛课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堂课也只打算重点研读绘秋景这一块内容。
所以必须让学生课前预习,以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这个环节就是对预习效果的一个检测,同时也为后面更好地理解作者所抒发的情感作必要的铺垫。
主要是从作家经历、写作背景和字词积累方面进行检测。
B、合作学习,走进故都的秋(一) 朗读课文,概括画面设想:这个环节要求学生自由自在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边圈划,与此同时要以把握文章内容作为主要学习任务。
自己独立自主地弄清楚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预设:文章题为“故都的秋”,哪些段落是具体写故都的秋景的?可以概括为哪几幅画?(二) 品读课文,体会情感设想:这个环节要求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是如何体现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可让学生找出自己特别喜欢的写景段落或句子,反复品读,然后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与大家交流分享。
《故都的秋》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故都的秋》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故都的秋》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和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领略作者的感受与思考。
2. 掌握一些诗歌鉴赏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3. 理解和感受唐代文学的艺术及其价值。
4.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学素养,增强其综合语言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故都的秋》的诗歌欣赏和分析。
2. 唐代文学的艺术特点及其价值。
3. 诗歌鉴赏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过程1. 课前预习让学生预习本课课文,了解诗歌的背景及作者的生平和创作特点。
同时要求学生认真品味诗歌,感受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2. 课堂讲解首先,讲解唐代文学的艺术特点和价值,并与现代文学做一些比较和对比,加深学生的体会和理解。
接着,讲解诗歌鉴赏和分析的基本方法,包括审题、找出诗歌的核心意思、寻找艺术手法(比喻、拟人、对仗、假设等)、找出诗歌的情感倾向和主旨、探究诗歌与生活的关系等等。
最后,结合指导学生对《故都的秋》进行分析和欣赏。
学生可以就以下问题进行探究:1) 诗歌的主题和中心是什么?2) 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情绪转折如何?3) 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是怎样的?4)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和价值观有哪些?5) 诗歌与我们现实生活有何联系?3. 课后作业基于上课吸收的知识,让学生分析另一首唐诗作品,了解独立思考与创新的能力。
四、教学评估教师根据上课情况,评估学生的诗歌分析和欣赏能力,对于学生的不足之处,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补充。
针对学生自己选个唐诗进行分析和写作,评定学生的诗歌分析和写作能力。
五、教学总结在此次导学案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着重介绍了唐代文学的艺术特点和价值,以及诗歌鉴赏和分析的基本方法以及具体实践。
希望学生们可以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提高自己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唐代文学的艺术特点和价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学习了诗歌鉴赏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故都的秋》导学案
背景介绍:本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九一八事变之后三年),其时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
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
读法指津:这是一篇写景状物散文。
阅读这类散文,关键是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直接抒发的情怀。
在此基础上品味生动优美的写景语言。
学习方案:
1.三层解读
(学生每2--4人为一小组,每小组选一个层面进行阅读。
)
第一层面:情感理读
找出文中抒情性语句,体会作者情感,并试着把这种情感读出来。
第二层面:景物研读
文章3--11段具体描绘了五幅秋景图,试给每一幅图画取一个名字。
并选一幅图画进行研读:描写了那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从中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怀?
第三层面:语言品读
选择喜欢的词句自主品味。
2.课堂练笔
选取某一种(处)景物,学习融情于景的写法,写一段描写文字。
故都的秋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以及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情感。
2. 通过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
3. 通过对故都的秋的描绘,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提高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理解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以及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情感。
2. 难点:如何将文本的解读与学生的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的培养相结合。
三、教学步骤
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秋天的视频或展示一些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
2. 初读文本:让学生自由朗读文本,整体感知文本的内容和情感。
3. 深入解读: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理解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以及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情感。
4. 拓展延伸: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文本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如“作者为什么会对故都的秋有如此深厚的感情?”等,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
5. 课堂小结:对本课的内容和情感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与本课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秋天的短文等。
四、教学反思
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发挥他们的主动性。
2. 在解读文本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
3. 在作业布置时,要注意与教学内容相关,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况。
《故都的秋》导学案导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领会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艺术风格。
2.了解作者在描写故都风物时为何要突出“清”、“静”、“悲凉”的特点,从而体会作者是如何把自然风物的客观色彩和作者内心世界的主观色彩巧妙融合的艺术手法。
3.体会课文疏朗不羁的行文与精到细腻的笔触相结合的语言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1.训练学生在阅读中快速把握文章意蕴,并作适当归纳的能力。
2.在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训练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3.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体会作品的感情色彩同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内在联系,理解一个正直文人不满于现实又无法找到出路的苦闷心境。
进而让学生懂得当时国民党白色恐怖的严酷。
(四)、重点、难点作者是在一种特定的心境下写下《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的,作者选取的故都风物自然带有作者心灵的影子,作者为什么不写火一般的香山红叶、明镜似的昆明湖水,对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等也只是一笔带过,原因何在?作者到底描写了故都的哪些风物?抓住了这些风物的哪些特点来描写?从这些故都风物中折射了作者什么样的内心世界?这些都是鉴赏这篇文章的重点,也是难点。
学习方法引导:1、自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2、诵读方法指导,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情感。
3、以小组形式完成对资料的收集;小组讨论,完成对文章的赏析。
合作.探究1、郁达夫先生对北平是一种什么感情,请用文中的话来答?2、郁达夫先生既然这么喜欢故都的秋,那么他是通过描写什么样的景色来表现这故都的秋呢?请同学们在音乐声中速读课文,看他共描绘了几幅“故都秋景图”。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图画内容。
这几幅画面,生动精彩,同学们你最喜欢哪一幅呢,并指明理由。
这些画面共同体现了故都秋的什么特色?3、这些特色和作者的内心情感有什么关系?作业设置:请同学描述当前的天气,我们正值初冬,请同学们仿照《故都的秋》描写一下我们故乡的初冬。
《故都的秋》导学案探第二课时探究一:故都的秋景可谓丰富多彩,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上述秋景来写呢?试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
客观方面: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主观方面:1.郁达夫三岁丧父,十七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十年。
这种坎坷的经历,形成其抑郁善感的性格。
1930年,他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常受到白色恐怖的威胁。
1922-1934年间,辗转于上海、杭州、北京,居无定所,饱尝漂泊之苦。
2.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的遁世文学”。
3.本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的愁苦与哀痛。
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和民族命运的感悟。
4.文章第12段,古今中外的文人学士,对于秋,总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这是一种文人传统。
因此,上述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就决定了作家会选什么样的景来抒什么样的情。
探究二:作者认为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作者在对比之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南国的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集中体现在第13自然段:黄酒之与白干,比喻南国秋味平淡,北国秋味浓烈。
稀饭之与馍馍,比喻南国之秋味稀薄,北国之秋味厚实。
鲈鱼之与大蟹,比喻南国之秋味柔软,北国之秋味刚强。
黄犬之与骆驼,比喻南国之秋范围狭小,北国之秋范围广大。
探究三:作者说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有什么道理?秋是古诗词常用的意象,由于秋风袅袅,树叶飘零,田野萧瑟,故而中国古代文人总会给秋加上一层凄凉悲愁的色彩。
屈原诗中就有“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诗句,呈现的是一种萧瑟凄凉之景,伤感离别之情。
后代文人也继承了这一传统,秋自然就成了悲的隐喻。
活动:课外阅读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并在班上交流感受。
《故都的秋》学案【知识链接】作者:1896年,郁达夫生于浙江富阳这个富春江畔的古老小城中。
自小体弱多病,三岁丧父,家中生活艰难。
七岁入私塾,据说他家藏四万卷书,郁达夫在少年时期就全部翻读过了,打下了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基础。
在大学期间,他又开始接触外国文学,使其又增加了丰富的外国文学素养。
郁达夫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作家。
他在小说、散文、诗词、文论等诸多领域都具有深湛的功力和卓越的成就,而且形成了自然畅达而热情坦荡的鲜明风格。
这一风格也体现在他的散文创作中,善于运用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风格却很统一。
青年时代,曾赴日留学十年,在异国他乡饱受屈辱和歧视。
他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发出的是带有强烈个性的自己的声音,篇篇洋溢着回肠荡气的诗的调子,充满了内热的、浓郁的、清新的情韵,热情坦白,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背景: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进行创作.1931年9月18日后,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避居杭州,在杭州居住近三年。
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
并花了很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给他带来的苦闷和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大量的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散文。
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动荡,兵连祸结,民不聊生。
而郁达夫也不得不辗转千里,颠沛流离。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 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散文《故都的秋》。
【字词】混沌()潭柘寺()驯鸽()落蕊()平仄()椭圆()【整体感知】1.读课文①找出能够直接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情感的句子②并概括北国的秋的特点2. 围绕这一特点,作者描绘了哪几幅画面?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句段,读出来,具体说说喜欢它的原因。
《故都的秋》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的个性和创作风格,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2、过程与方法:抓住“清、静、悲凉”来赏析故都之秋,感受本文形散神聚的结构特点,并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本文细腻优美的语言,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并体会作者在秋景中寄托的感情。
预习案【教材助读】一、走近作者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
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
1913年赴日本留学,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同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很大影响。
1923年发表《春风沉醉的晚上》。
1923~1926年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
1930年参与成立“左联”,1932年12月发表《迟桂花》,1933年移居杭州后写了不少山水游记和诗词,1935年发表《出奔》,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南洋,坚持抗战。
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二、了解背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旧中国,战乱连年,民生凋敝,连读书人也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并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
在这段时间里,当时的国家是山河破碎,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作者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尝了人生的愁苦和哀痛。
作者在此处境下,他思想苦闷,想用创作救国,可创作又枯竭,于是,只有过着一种游山玩水的闲散寂寥的苦闷生活。
1934年郁达夫经青岛辗转千里,又回到了故都北平。
多年来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及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使得郁达夫对眼前的“故都的秋”感受很特别。
三、题目注解北平、北平曾作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可谓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突出北平历史悠久。
30年代的都城是南京,“故”有的意思。
《故都的秋》导学案《故都的秋》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领悟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散文的能力。
2、品味本文语言,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深沉的爱国之情。
学习重点1、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
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习难点1、体会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2、引导学生推敲文中悲凉、伤感的情调的由来,从深层次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
学习方法1、美读法。
反复诵读,体味意境。
2、比较赏析法。
3、组织讨论法。
如对“清,静,悲凉”等秋的特点的深层把握。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基础知识:(A级)一、课前预习1、郁达夫(1896~1945),作家。
浙江省富阳县人。
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
2、字词混沌()潭柘寺()驯鸽()落蕊()平仄()椭圆()二、理清思路本文的思路线索是什么?三、课文理解1. 读第1、2自然段,分别用四个字和三个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点。
2. 本文中哪部分内容最能体现这种故都秋味呢?3.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几幅画面,选出你最喜欢的画面多读几遍思考,它是怎样体现“清、静、悲凉”的故都秋味的?(读完之后我们找同学起来谈谈)4、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五幅故都秋景,那么,在记叙上述秋景时,是以时间为序来记叙的呢,还是以空间为序来记叙的?5、故都的秋景可谓丰富多彩,为什么只选取上述秋景来写呢?试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
6.读第12自然段,你认为本段的中心句应该是哪一句?7.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1)认为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的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请用一个字来概括。
(2)为了说明上述区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8.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在此文中是颂秋呢,还是悲秋?9.朗读课文,说说选取了哪些景物,写出了故都的秋怎样的特点;另外,从哪些句段中,你感觉、体察到了所谓的“悲凉”?你如何看待这种“悲凉”?10.在下面的两段文字里,调动了听觉、视觉和触觉来感受故都的秋,使写景状物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并融入了深沉而细腻的感受、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