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总论心与小肠功能及辨证
- 格式:ppt
- 大小:1.55 MB
- 文档页数:50
中医辩证-心与小肠病辨证(一)生理功能:心:心居胸中,为君主之官,主血脉,又主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体为脉,其经脉循肩臂内侧后缘,下络小肠,与小肠相表里。
小肠:小肠具有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的功能。
(二)病理特点:心病:主要病理为主血脉和藏神的功能失常,常见症状为:心悸、怔忡、心痛、心烦、失眠、健忘、精神错乱、神志昏迷,以及某些舌体病变等。
小肠病变:要反映在泌别清浊功能和气机的失常,常见症状为腹胀、腹痛、肠鸣、腹泻或小便赤涩疼痛、小便混浊等。
(三)常见证型心:虚证——多见心血虚证、心阴虚证、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及心阳虚脱证;实证——多见心火亢盛证、心脉痹阻证、痰蒙心神证、痰火扰神证及瘀阻脑络证。
小肠:小肠实证有小肠实热证,虚证有小肠虚寒证,这里主要介绍小肠实热证。
1.心血虚证定义:指血液亏虚,心失濡养,以心悸、失眠、多梦及血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证候表现:心悸,失眠,多梦,健忘,头晕眼花,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色淡,脉细无力。
证候分析:病因:多因劳神过度,或失血过多,或久病伤及营血引起;也可因脾失健运或肾精亏损,生血之源不足而导致。
证候:①心血虚,心失濡养,心动失常,故见心悸;②心神失养,神不守舍,则为失眠、多梦;③血虚不能上荣头、面,故见头晕眼花、健忘、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色淡;④血少脉道失充,故脉细无力。
辨证要点:心悸、失眠、多梦与血虚症状共见。
2.心阴虚证定义:指阴液亏损,心失滋养,虚热内扰,以心悸、心烦、失眠及阴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证候表现:心悸,心烦,失眠,多梦,口燥咽干,形体消瘦,两颧潮红,或手足心热,潮热盗汗,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
证候分析:病因:多因思虑劳神太过,暗耗心阴;或温热火邪,灼伤心阴;或肝肾阴亏,不能上济,累及心阴而成。
证候:①心阴虚,心失濡养,心动失常,故见心悸;②虚热扰心,神不守舍,故见心烦,失眠,多梦;③阴虚失滋,故口燥咽干,形体消瘦;④阴不制阳,虚热内生,故手足心热,潮热盗汗,两颧潮红,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
中医脏腑学说——心与小肠中医脏腑学说——心与小肠中医学认为“心”是脏腑中重要的器官,主宰各脏腑进行着协调的活动。
故《内经》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就是说,各脏腑在心的领导下互相联系,分工合作,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心的生理病理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神志,主血脉,主汗,开窍于舌等。
现将其主要生理病理简述如下:(一)心主血脉《内经》说,“心主血脉”,“脉者,血之府也”,“诸血者皆属于心”。
心主血,血行脉中,心与脉密切相连,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以营养全身的功能。
这种功能是由心气的作用来实现的。
心气的盛衰,可以从血脉的改变反映出来,故《内经》说:“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
若心气旺盛,血脉充盈,则脉搏和缓有力。
若心气不足,心血亏少,则脉细弱或节律不整。
若心血瘀阻则脉涩不畅或结代等。
(二)心主神志神志,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
现代生理学认为,人的精神思维活动是大脑的功能,即大脑对客观外界事物的反映,中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思维活动与脏腑有关,而主要是心的生理功能,故有心“藏神”,“主神明”的说法。
《灵枢·本神篇》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
任,就是担任,接受的意思,指出了接受外来事物而产生思维活动的过程是由心来完成的。
心的功能正常时,则神志清晰,思考敏捷,精神充沛。
若心的功能异常时,常可出现心神改变,如心悸不安,失眠多梦,健忘痴呆和狂妄躁动,哭笑无常,甚至昏迷不省人事等症状。
(三)心主汗汗是人体津液之一,汗与血同源,因心主血脉,心生血,故汗与心有密切关系。
故有“汗乃心之液”的说法。
当心阳虚脱时,汗液随心阳而脱,故大汗淋漓;心气虚时,表卫不固,自汗出;心阴虚时,阳无所附,心液失其敛藏而发盗汗。
(四)心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心开窍于舌与“舌乃心之苗”的意思相同。
这种说法的依据是:心经别络上行于舌,因心的气血上通于舌,所以心的气血强与否,往往可以从舌的变化上反映出来。
例如,心血不足时舌质淡白;心火上焱时则舌尖红或舌体糜烂;心血瘀阻时则舌质紫暗或瘀斑、瘀点。
心与小肠病辨证要点速记及歌诀心与小肠病辨证一、心与小肠的生理病理心居胸中,心包络护卫于外。
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与小肠互为表里。
心的主要功能是主血脉,具有推动血液在脉道中运行不息,以濡养脏腑、组织、官窍的作用;心主神明,主管精神和意识思维活动,是生命的主宰。
小肠主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全文查看:网页链接二、常见证型(一)心血虚证1.含义心血虚证是由于心血亏虚,心失养,以心悸,失眠,多梦以及心血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2.临床表现心悸,头昏眼花,失眠,多梦,健忘,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色淡,脉细无力。
3.证候分析本证多因劳神过度而耗血,或失血过多,或久病伤及营血等引起,也可因脾失健运或肾精亏损,生血之源不足而成。
4.辨证要点临床以心悸、失眠与血虚共见为辨证要点。
(二)心阴虚证1.含义心阴虚证是指由于心阴亏虚,心与心神失养,虚热内扰所表现的以心烦、失眠、心悸及阴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2.临床表现心烦,失眠,心悸,多梦,口燥咽干,形体消瘦,或见手足心热,潮热盗汗、颧红,舌红少苔少津,脉细数。
3.证候分析本证多因思虑劳神太过,暗耗心阴,或因温热火邪,灼伤心阴,或因肝肾阴亏,累及于心所致。
4.辨证要点临床以心悸、心烦、失眠与阴虚共见为辨证要点。
5.心血虚与心阴虚鉴别速记歌诀心阴虚证心悸烦,少寐多梦身潮热,口咽干燥盗汗出,舌红心热脉细数。
(三)心气虚证1.含义心气虚证是指心气不足,鼓动无力所表现的以心悸、胸闷、神疲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2.临床表现心悸怔忡,胸闷,神疲,动则尤甚,伴见精神疲惫,气短,身倦乏力,自汗,面色淡白,舌淡苔白,脉虚弱或结代。
3.证候分析本证多因素体虚弱,或久病失养,或先天不足,脏器缺损,或年老脏器衰弱等原因造成。
4.辨证要点临床以心悸、胸闷及气虚证并见为辨证要点。
(四)心阳虚证1.含义心阳虚是指心阳虚衰,温运无力,虚寒内生,以心悸怔忡、心胸憋闷及阳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心与小肠病中医辨证分析心与小肠病中医辨证分析心居胸中,心包络围护于外,为心主的宫城。
其经脉下络小肠,两者相为表里,心主血脉,又主神明,开窍于舌。
小肠分清泌浊,具有化物的功能。
心的病证有虚实。
虚证多由久病伤正,禀赋不足,思虑伤心等因素,导致心气心阳受损,心阴、心血亏耗;实证多由痰阻、火扰、寒凝、瘀滞、气郁等引起。
心的病变主要表现为血脉运行失常及精神意识思维改变等方面。
便如,心悸,心痛,失眠,神昏,精神错乱,脉结代或促等症常是心的病变。
小肠的病变主要反映在清浊不分,转输障碍等方面,如小便失常,大便溏泄等。
(-)心气虚、心阳虚与心阳暴脱证心气虚证,是指心脏功能减退所表现的证候。
凡禀赋不足,年老体衰。
久病或劳心过度均可引起此证。
心阳虚证,是指心脏阳气虚衰所表现的证候。
凡心气虚甚,寒邪伤阳,汗下太过等均可引起此证。
心阳暴脱证,是指阴阳相离,心阳骤越所表现的证候。
凡病情危重,危症险症均可出现此证。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胸闷气短,活动后加重,面色谈白或晃白,或有自汗,舌淡苔白,脉虚,为心气虚,若兼见畏寒肢冷,心痛,舌淡胖,苔白滑,脉微细,为心阳虚。
若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神志模糊或昏迷,则是心阳暴脱的危象。
【证候分析】心气虚证,以心脏及全身机能活动衰弱为辨证要点;心阳虚证,以在心气虚证的基础上出现虚寒症状为辨证要点;心阳暴脱证,以在心阳虚的基础上出现虚脱亡阳症状为辨证要点。
心气虚衰,心中空虚惕惕而动则心悸怔忡。
心气不足,胸中宗气运转无力则胸闷气短。
劳累耗气,故稍事活动后症请加重。
气虚卫外不固则自汗。
气虚血运无力不能上荣则面色淡白或晃白,舌淡苔白;血行失其鼓动则脉虚无力。
若病情进一步发展,气虚及阳,阳虚不能温煦肢体,故兼见畏寒肢冷;心阳不振,胸中阳气痹阻,故见心痛;舌淡胖苔白滑,是阳虚寒盛之征;阳虚无力推动血行,脉道失充,则脉象微细。
若心阳衰败而暴脱,阳气衰亡不能卫外则冷汗淋漓;不能温煦肢体故四肢厥冷。
心与小肠病辨证要点速记及歌诀★脏腑辩证心与小肠病辨证一、心与小肠的生理病理心居胸中,心包络护卫于外。
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与小肠互为表里。
心的主要功能是主血脉,具有推动血液在脉道中运行不息,以濡养脏腑、组织、官窍的作用;心主神明,主管精神和意识思维活动,是生命的主宰。
小肠主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二、常见证型(一)心血虚证1.含义心血虚证是由于心血亏虚,心失养,以心悸,失眠,多梦以及心血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2.临床表现心悸,头昏眼花,失眠,多梦,健忘,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色淡,脉细无力。
3.证候分析本证多因劳神过度而耗血,或失血过多,或久病伤及营血等引起,也可因脾失健运或肾精亏损,生血之源不足而成。
4.辨证要点临床以心悸、失眠与血虚共见为辨证要点。
速记歌诀中医阴血指物质,心血不足难养神,心神不安悸健忘,失眠多梦伴怔忡,面色不华唇舌淡,脉细结代气不匀。
(二)心阴虚证1.含义心阴虚证是指由于心阴亏虚,心与心神失养,虚热内扰所表现的以心烦、失眠、心悸及阴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2.临床表现心烦,失眠,心悸,多梦,口燥咽干,形体消瘦,或见手足心热,潮热盗汗、颧红,舌红少苔少津,脉细数。
3.证候分析本证多因思虑劳神太过,暗耗心阴,或因温热火邪,灼伤心阴,或因肝肾阴亏,累及于心所致。
4.辨证要点临床以心悸、心烦、失眠与阴虚共见为辨证要点。
5.心血虚与心阴虚鉴别速记歌诀心阴虚证心悸烦,少寐多梦身潮热,口咽干燥盗汗出,舌红心热脉细数。
(三)心气虚证1.含义心气虚证是指心气不足,鼓动无力所表现的以心悸、胸闷、神疲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2.临床表现心悸怔忡,胸闷,神疲,动则尤甚,伴见精神疲惫,气短,身倦乏力,自汗,面色淡白,舌淡苔白,脉虚弱或结代。
3.证候分析本证多因素体虚弱,或久病失养,或先天不足,脏器缺损,或年老脏器衰弱等原因造成。
4.辨证要点临床以心悸、胸闷及气虚证并见为辨证要点。
速记歌诀气阳可以指功能,心气不足难鼓动,面色淡白或自汗,神疲胸闷动加重,心慌气短而脉虚,或呈数脉结代送。
脏腑辨证一、心与小肠心与小肠证治心的生理功能主要是主血脉与主神志血脉证候:心阳虚,心阴虚,心血淤阻神志证候:痰火内扰,痰迷心窍在小肠方面常见的病症为心移热与小肠1、心阳不足(心阳不振)主证:心阳不振包括心气虚、心阳虚、心阳虚衰。
其共有主证是:心悸,气短(活动时加重),自汗,舌淡,苔白。
心气虚:兼见倦怠乏力,面色晄白,喜出长气,舌胖嫩,脉虚。
心阳虚:兼见形寒肢冷,心区憋闷,心痛,脉细弱或结代心阳虚衰:兼见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口唇青紫,呼吸微弱,甚至晕厥昏迷,脉微欲绝。
病理:心气虚由于心气推动血脉动力不够,因此出现心悸、气短、脉虚等症。
心阳虚由于阳衰而见寒象。
心阳虚衰是心气不足,又兼心阳虚而病情比较严重,故见心悸、脉微细;阳气大虚,故大汗出,四肢厥冷;如再进一步便影响到神志可出现昏迷不醒等危象。
治法:心气虚宜补心气、安心神,可用四君子汤补气,加酸枣仁、远志、五味子等药以养心安神。
心阳虚宜通心阳,可用瓜蒌薤白桂枝汤;如兼淤阻宜加失笑散以活血行淤。
心阳虚衰,宜回阳救逆,急用艾灸百会穴与足三里穴,或加灸涌泉穴,并急煎四逆汤加党参(或吉林参)灌服。
神经官能症属于心气虚的,可用补心气的治法。
心力衰竭属于心阳虚衰的,可用回阳救逆的治法。
心绞痛属于心阳虚的,不能单用补心阳法,应按照“通则不痛”的道理,方中加入通痰活血药。
同痰可用全瓜蒌、薤白(兼通阳气);活血可用蒲黄、五灵脂、丹参、延胡索等药;心律不齐,脉结、代的,一般用炙甘草汤加减;期前收缩,舌淡,苔白润或腻,脉结,是心阳为痰浊阻滞,宜用温胆汤加党参,以除痰通阳。
附药方: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瓜蒌薤白桂枝汤:瓜蒌,薤白,桂枝,枳实,厚朴失笑散:五灵脂,蒲黄四逆汤:附子,干姜,炙甘草炙甘草汤:炙甘草,人参,桂枝,阿胶,生地,麦冬,麻仁,生姜,大枣温胆汤:竹茹,枳实,半夏,橘红,茯苓,甘草2、心阴不足主证:心阴不足可分为心阴虚与心血虚二种。
两者共有的主证是:心悸,心烦,易惊,失眠,健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