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统计指标体系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5
附件二新能源示范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及说明(试行)一、新能源示范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一)基本条件申报新能源示范城市须同时符合以下两项基本条件,即“城市综合能力达标”和“城市新能源消费基础比重达标”。
1.城市综合能力达标申报城市综合能力达标应符合以下条件:、(1)按期完成国家和省级政府下达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包括SO2 COD)削减任务;(2)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小于所在省(区、市)的平均水平,或“十一五”期间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幅大于所在省(区、市)的平均降幅;(3)新建建筑符合所在省(区、市)政府建筑节能要求;(4)上年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不低于所在省(区、市)的平均水平。
2.城市新能源利用基础达标城市新能源利用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3%,或新能源利用量达到10万吨标准煤/年。
(二)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包含三类一级指标,分别为新能源利用量指标、分类新能源利用指标和组织管理及激励政策指标(见附表1)附表1 新能源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二、新能源示范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说明(一)基本条件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基本条件是新能源城市入选的必备前提条件,若其中-项未达标则予以否决。
1.城市综合能力达标城市综合能力是指城市经济、社会、能源、环境等综合发展能力,首先应在节能环保方面基础较好。
具体内容及要求如下:♦按期完成国家和省级下达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任务(包括、COD);S02♦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小于省(区、市)平均水平,或“十一五”期间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幅大于省(区、市)的平均降幅;♦新建建筑满足省(区、市)对建筑节能的要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结果不低于本省(区、市)的平均得分。
2.城市新能源利用基础达标城市新能源利用基础指标是指基准年城市新能源利用量占城市能源消费总量达到-定的百分比,或利用量达到-定规模。
其中,基准年是指2011年,如果该年度统计数据不完整,可采用2010年作为基准年。
【能源生产量统计】能源生产量统计是反映能源生产规模、构成、生产成果和发展速度的主要指标,为编制能源生产计划、检查能源生产计划完成情况,分析能源合理构成,研究能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重要依据。
按能源的成因分为一次能源产量和二次能源产量。
【一次能源生产量】是指生产一次能源的企业(单位)在报告期内将自然界现存的能源资源经过开采而产出的合格产品,如煤矿采掘的原煤,油田开采的原油,气田开采出的天然气等。
人类通过发电装置生产的电力,应作为二次能源,但为了在统计中便于处理,将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为一次能源产量。
【二次能源产量】二次能源产量是指报告期内将一次能源经过各种加工转换设备(如发电设备、洗煤装置、炼焦炉、工业锅炉、炼油设备、煤气发生炉、煤制气、油制气、焦制气装置)所产出的另外一种形式的各种合格能源产品。
如电力、热力、洗煤、焦炭、各种石油制品、焦炉煤气、城市煤气等。
【原煤产量】开采出来的煤有选前选后之分,选前煤一般称毛煤,毛煤经过用人工或重介质方法拣除大块矸石(一般指50毫米以上)之后的煤称为原煤。
原煤包括无烟煤、烟煤、褐煤,不包括用作燃料的低热值煤炭(如石煤、泥煤、风化煤、矸石煤)。
原煤产量包括矿井产量(回采产量、掘进产量、矿井其它产量),露天产量(采煤阶段产量、剥离阶段产量、露天其它产量)。
其它产量,多是不由生产费用开支而获得的原煤,如基建工程煤,更新改造工程煤,大修出煤、矸石中拣出的煤以及组织退休工人和家庭以非独立核算形式开采的窑煤等。
原煤产量统计的质量标准是绝对干燥,灰分含量在40%以下,并未经过加工或只经过人工拣矸而未筛选分级的煤炭。
经批准开采或有固定销路的,不符合上述质量标准的劣质煤应单独统计,不计入原煤产量。
【洗煤和筛选煤产量】洗煤是指应用重力选矿的原理,以水为介质对原煤进行洗选除去矸石,生产出的低灰分精煤。
选煤的主要产品有洗精煤、其它洗精煤、洗煤泥。
【发电量】发电量是指发电机进行能量转换产出的电能数量。
节能减排统计指标体系及核算规范(试行稿)一、目的为贯彻落实国家“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目标管理要求,健全工厂节能减排统计指标体系,规范工厂节能减排统计指标核算,全面反映工厂节能减排工作开展情况,指导工厂做好节能减排指标核算和统计分析工作,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统计指标体系和核算规范。
按照集团公司节能减排相关文件精神,规范工厂能源消耗和环保指标统计核算口径,指导相关部门做好节能减排相关指标统计分析工作,现将集团统计室编制的《安徽海螺水泥股份公司节能减排统计指标体系及核算规范》转发相关单位。
二、统计指标体系根据《国务院批转节能减排统计检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的通知》的要求,结合《水泥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16780-2007)、《水泥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4915——2004)和《环境统计管理办法》管理要求和工厂运营管理实际,工厂节能减排统计指标分类为:(一)能源购进、消耗、库存统计指标:1、原煤指标:原煤购进量、原煤消耗量、原煤库存量、吨熟料烧成实物煤耗、吨熟料烧成标准煤耗、吨水泥综合煤耗2、电力指标:电力购进量、电力消耗量、吨熟料综合电耗、吨水泥综合电耗3、柴油指标:柴油消耗量、吨石灰石柴油消耗、吨熟料点火柴油消耗4、综合能耗:吨熟料综合能耗、吨水泥综合能耗、万元产值综合能耗5、分析指标:能源节约率、能源节约量、窑系统废弃余热利用率(二)污染物排放统计指标1、统计指标:SO2排放浓度、SO2排放量、NOx排放浓度、NOx排放量、COD(化学需氧量)、粉尘排放浓度、粉尘排放总量2、分析指标:SO2、NOx和粉尘减排率、减排量(三)综合指标:节能减排投入总额三、统计指标解释和核算要求(一)能源购进、消耗、库存统计指标1、原煤指标(1)原煤购进量:指报告期内购进的原煤量,统计时按照分煤种进行统计。
计量单位:吨。
(2)原煤消耗量:指报告期内消耗的原煤量,统计时按照分煤种进行统计。
China Green Design Case Set中国绿色设计案例集64钢铁产业是能耗大户。
以2014年为例,中国的粗钢产量为8.2亿吨,占全球钢产量的49.4%。
行业耗能逾5亿吨标准煤, 占全国总耗能38.4亿吨标准煤的13%。
降低钢铁企业能耗是事关我国钢铁产业乃至整个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早在1982年4月12日钢铁行业颁发了《钢铁企业能源平衡表及能耗指标计算办法的暂行规定》,对我国钢铁企业能耗指标体系、概念以及计算方法做了系统的规定和说明。
但是随着我国钢铁行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上述规定中部分内容与现今钢铁企业钢铁企业的全新能源指标体系New Energy Index System in Steel Companies的生产和管理方式开始出现不相适应的状况。
例如现行的动力介质转换差及处理方法,就是当前影响我国钢铁行业能源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的较大问题。
这种状况对于钢铁企业认识自身的能源效率、提高能源管理水平产生了较大制约,也成了相关统计、决策部门了解钢铁行业真实能耗现状的障碍。
2015年,由钢铁行业知名专家与清华大学多名研究人员联合研发的EASSIC 钢铁能源专家系统已经完成线上调试,上线试运行,并在多个钢铁企业中实践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该系统不仅可以实现钢铁企业能耗指标的精确测算,更可以进行能源规划,解决了钢铁企业长久以来难以解决的问题。
目前钢铁企业的能源管理人员,可以借助该系统快速、准确处理海量的能耗数据,并在数据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用于指导能源的管理。
该系统更可以将钢铁企业的能源管理中心从展现、监控的简单功能,扩展为真正意义上的实现能源管控的中心,对于各级节能监察机构以及钢铁企业能源咨询服务者,也是必要的得力工具。
在精确能耗算法的基础上,本系统也具备进行相关财务、碳排放65EASSIC钢铁企业能源指标体系可为钢铁企业能源管控中心提供静态算法依据的数据的处理能力,并可以为用户乃至能源决策者提供科学的财务、碳排放指标体系等一系列功能。
绿色数据中心评价指标体系一、评价指标体系绿色数据中心评价指标体系由能源资源高效利用情况、绿色设计及绿色采购、能源资源使用管理、设备绿色管理和加分项等5个方面、 17个指标项组成,具体详见下表。
一、能源资源高效利用情况1 电能利用效率( PUE) 602 设计指标达标情况 33 IT 设备负荷使用率 34 可再生能源使用比率 25 水资源使用率 2二、绿色设计及绿色采购6 绿色先进合用技术产品应用 107 清洁能源利用系统 28 绿色采购 2三、能源资源绿色管理9 能源使用管控 410 水资源使用管控 211 节能诊断服务 212 第三方评测 2四、设备绿色管理13 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管理 214 废旧电器电子产品处理 215 废弃物处理 2五、加分项16 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及绿色电力证书消费 317 标准等绿色公共服务 2二、指标说明及评分规则绿色数据中心各评价指标的具体指标说明及评分规则如下。
1.电能利用效率( PUE)1.1 指标说明依据《电信互联网数据中心( IDC )的能耗测评方法》( YD/T2543-2022 )规定测得的连续一年内数据中心总耗电与数据中心 IT 设备耗电的比值。
1.2 评分规则总分 60 分。
所申报数据中心实际得分按照公式“80-20×PUE”进行计算。
2.设计指标达标情况2.1 指标说明连续一年内数据中心实际能源资源利用水平与设计水平的比较。
2.2 评分规则总分 3 分。
连续一年内所申报数据中心实际能源资源利用水平不低于相关政府部门批复的设计指标水平得 3 分,否则不得分。
3.IT 设备负荷使用率3.1 指标说明连续一年内数据中心机柜实际平均用电负荷功率与数据中心机柜标称平均功率的比值。
连续一年内数据中心机柜实际平均用电负荷功率 =依据《电信互联网数据中心 ( IDC ) 的能耗测评方法》( YD/T2543-2022 )规定测得的测量周期为 1 年的 IT 设备耗电量÷总安装机柜数÷8760数据中心机柜标称平均功率=数据中心机柜标称功率总和÷总安装机柜数3.2 评分规则总分 3 分。
大庆市单位GDP能耗统计指标体系实施方案(一)总体思路。
依据各级能源消费总量的核算方法,从能源供应统计和消费统计两个方面建立健全能源统计调查制度。
以普查为基础,依据国民经济各行业的能耗特点,建立健全以全面调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等各种调查方法相结合的能源统计调查体系。
(二)工作要求。
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全社会能源统计制度。
各地要建立合适本地能源统计核算和节能降耗工作需要的地方能源统计制度,各级政府部门、协会、能源产品生产经营企业也要尽快建立有关能源统计制度,做好各项能源指标统计。
各县(区)有关部门要强化能源统计业务建设,充足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加快建立安全、敏捷、高效的能源数据采集、传输、加工、存储和运用等一体化的能源统计信息系统。
各社会用能单位要从仪器仪表配置、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建设等基础工作入手,全面强化能源利用的计量、记录和统计,依法履行统计义务,照实提供统计资料。
二、建立健全能源生产统计1、进一步完善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产品产量统计制度,增加能源核算所需要能源产品的中小类统计名目。
2、建立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煤炭、电力等产品产量统计制度。
调查内容:煤炭生产量、销售量、库存量;发电量。
调查范围:规模以下(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下)的煤炭生产企业和电力企业。
煤炭产品产量调查的范围根据监管总局核定的颁发煤炭生产答应证的规模以下煤炭生产企业名单确定。
调查频率:季报,20XX年下半年正式实施。
调查方式:统计局组织全面调查。
三、建立健全能源流通统计以能源省际间流入与流出统计为重点,建立健全能源流通统计。
(一)煤炭。
将现有煤炭省际间流入与流出统计范围由重点煤矿扩大到全部煤炭生产和流通企业。
调查内容:分地区煤炭销售量。
调查范围:全部煤炭生产、流通企业。
调查频率:季报,20XX年年报正式实施。
调查方式:中国煤炭运销协会组织全面调查。
(二)原油。
原油省际间流入与流出量可依据现有海关统计和工业企业能源统计报表中有关指标计算取得。
能源运输(输送)是能源从生产领域运到消费领域,是能源流程中重要的环节。
它将能源流程中各个环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能源运输(输送)在交通运输中占有很大比重。
煤炭、石油、天然气的运输主要靠铁路、水路、公路、管道四种方式实现。
能源的合理运输极为重要,所谓合理运输是指用最少的时间,走最短的路线,用最省的费用、安全地把能源从产地运到目的地。
因此,及时、准确、安全、经济的合理运输(输送)是必须遵守的原则。
【能源运输(输送)统计】能源运输(输送)统计是对能源在各种运输与输送活动中的数量、去向进行统计,以反映能源运输与输送的流向情况、流量规模与构成、输送的合理性以及对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保证程度。
【能源运输流向流量】能源运输流向流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向一定方向运送的能源数量,又称货流量。
它反映了地区之间的产销联系,对确定能源合理的运输流向,避免由于相向运输、重复运输、过远运输等不合理运输所带来的社会运输的浪费有重要作用。
【能源运量】能源运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以重量单位(吨)计算的由各种运输工具实际完成运输过程的能源数量。
能源运量包括铁路、公路、水运、民航运量和管道运输量。
凡属运输企业和由运输部门组织非运输部门(包括机关、企业)和运输工具所完成的能源运输以及个体运输者完成的能源运量,都应计入能源运输总量中。
【能源运输周转量】货物周转量是指一定时期内,由各种运输工具实际完成运送过程的,以综合运量和运距的复合单位(吨公里)计算的货物总运输量。
它是反映货物运输量的另一个指标。
货物周转量中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等各种运输工具完成的货物周转量。
计算公式为:货物周转量=货运量(吨)运送距离(公里)【管道运输】管道运输是以管道输送的方式将原油、天然气、成品油等输送到用户的一种运输方式。
管道输送能源与其它运输方式相比有很大的优越性。
其特点是:运输量大,连续运输、投资少、建设快、成本低、事故少、损失小。
因此石油的输送越来越多地依靠管道输送方式。
附件2清洁能源示范县评价指标体系一、清洁能源示范县评价指标体系(一)基本条件2015年全县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3%,或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6万吨标准煤。
(二)评价指标清洁能源示范县评价指标分别为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评价指标、分类可再生能源利用指标、激励政策和组织管理指标,基准分为100分(详见附表2)。
附表2 清洁能源示范县评价指标体系— 1 —二、清洁能源示范县评价指标体系说明(一)基本条件要求申报县(市、区)2015年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不低于3%,或可再生能源利用量达6万吨标准煤。
该指标旨在表明示范县应具有较好的可再生能源利用基础。
— 2 —全县能源消费总量是指在县域内消耗的各种能源折合标准煤后的数量,能源消费量按申报县(市、区)能源统计年鉴或统计局公布的相关数据(按发电标准煤耗)进行计算。
(二)评价指标(基准分100分)1、可再生能源利用比重可再生能源利用比重是指建设期末申报县(市、区)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占全县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
评价指标为:2018年底全县可再生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比重在2015年基础上提升2个百分点。
基准分5分。
2、分类可再生能源利用指标鼓励各地全面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申报县(市、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项目建设期需为2016—2018年。
(1)连片家庭屋顶光伏该项指标要求到2018年底安装连片(以村为单位)家庭屋顶光伏5000户。
基准分30分。
(2)大型企业或公共建筑屋顶分布式光伏该项指标要求到2018年底新增大型企业或公共建筑屋顶分布式光伏10兆瓦。
基准分15分。
(3)大型地面光伏电站该项指标要求到2018年底新增太阳能光伏发电安装量不低于20兆瓦。
基准分5分。
(4)集中连片空气源热泵或地热能或光热建筑构件应用项目— 3 —该项指标要求到2018年底新增连片家庭空气源热泵1000户,基准分10分。
该指标要求到2018年底,规模以上地热能供暖(制冷)、热泵供暖(制冷)建筑面积新增不小于1万平方米。
附件1国家绿色数据中心评价指标体系一、评价指标体系国家绿色数据中心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能源高效利用、绿色低碳发展、科学布局及集约建设、算力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15个指标,具体详见下表。
二、指标说明及评分规则绿色数据中心各评价指标的的具体指标说明及评分规则如下。
(一)能源高效利用1. 电能利用效率1.1指标说明所申报数据中心电能利用效率情况。
1.2评分规则总分40分。
依据《数据中心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40879)规定的“标准能耗测量方法”规定的“测试与计算方法”进行的连续一年不间断测试所获得的全年数据中心总电能消耗及信息设备电能消耗实际测量数据进行计算。
所申报数据中心全年数据中心总电能消耗实际测量数据与信息设备电能消耗实际测量数据的比值高于1.40,该项指标不得分;比值等于1.40,该项指标得20分;比值相比1.40每低0.01,该项指标得分对应在20分基础上增加1分,最高不超过40分(说明:公共机构、金融领域所申报数据中心如规模小于3000标准机架,得分所依据比值起始计算值为1.50)。
实际测试可选取上述两项标准其中一项且仅一项标准执行即可,但需在相关报告中注明所依据标准及数据中心计量点设置情况。
本文件其他部分不再详述相关测试方法。
2. 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2.1指标说明所申报数据中心应用可再生能源电力情况。
2.2评分规则总分10分。
所申报数据中心依据《数据中心资源利用第4部分:可再生能源利用率》(GB/T32910.4-2021)计算连续一年内可证明的可再生能源电力应用量与连续一年数据中心总电能消耗实际测量数据的比值,比值达到X的得2分,比值相比X每增加1个百分点,得分加0.1分,最高得10分;比值低于20%的不得分。
可再生能源利用目标X由所申报数据中心根据所在省(区、市)上一年度可再生能源消纳权重确定,消纳权重20%的,X等于消纳权重;消纳权重少于20%的,X等于20%(例:A数据中心所在省上一年度可再生能源消纳权重为30%,则A数据中心的X为30%;B数据中心所在省上一年度可再生能源消纳权重为15%,则B数据中心的X为20%)。
附件2清洁能源示范县评价指标体系一、清洁能源示范县评价指标体系(一)基本条件2015年全县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三3%,或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6万吨标准煤。
(二)评价指标清洁能源示范县评价指标分别为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评价指标、分类可再生能源利用指标、激励政策和组织管理指标,基准分为100分(详见附表2)。
附表2清洁能源示范县评价指标体系1二、清洁能源示范县评价指标体系说明(一)基本条件要求申报县(市、区)2015年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不低于3%,或可再生能源利用量达6万吨标准煤。
该指标旨在表明示范县应具有较好的可再生能源利用基础。
全县能源消费总量是指在县域内消耗的各种能源折合标准煤后的2数量,能源消费量按申报县(市、区)能源统计年鉴或统计局公布的相关数据(按发电标准煤耗)进行计算。
(二)评价指标(基准分100分)1、可再生能源利用比重可再生能源利用比重是指建设期末申报县(市、区)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占全县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
评价指标为:2018年底全县可再生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比重在2015年基础上提升2个百分点。
基准分5分。
2、分类可再生能源利用指标鼓励各地全面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申报县(市、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项目建设期需为2016—2018年。
(1)连片家庭屋顶光伏该项指标要求到2018年底安装连片(以村为单位)家庭屋顶光伏5000户。
基准分30分。
(2)大型企业或公共建筑屋顶分布式光伏该项指标要求到2018年底新增大型企业或公共建筑屋顶分布式光伏10兆瓦。
基准分15分。
(3)大型地面光伏电站该项指标要求到2018年底新增太阳能光伏发电安装量不低于20兆瓦。
基准分5分。
(4)集中连片空气源热泵或地热能或光热建筑构件应用项目3该项指标要求到2018年底新增连片家庭空气源热泵1000户,基准分10分。
该指标要求到2018年底,规模以上地热能供暖(制冷)、热泵供暖(制冷)建筑面积新增不小于1万平方米。
能源消费统计制度能源消费统计制度是对全社会能源消费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估的一项重要制度。
能源消费是指各个领域(如工业、交通、家庭和商业)使用能源的总量和结构。
制定能源消费统计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能源消费情况,为能源规划、管理和政策制定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能源消费统计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1. 统计对象范围:包括能源消费主体的范围和能源种类的范围。
能源消费主体主要包括工业企业、交通运输企业、居民家庭和商业单位等。
能源种类主要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能、可再生能源等。
2. 统计指标体系:建立针对不同领域的能源消费指标体系,如工业能源消费强度、交通能源消费指标、居民能源消费指标等。
统计指标体系需要科学合理,能够准确反映能源消费水平和结构。
3. 统计方法:确定统计样本、调查对象和调查时间段等。
可以采用抽样调查、定点调查、在线调查等不同方法进行能源消费数据的收集和统计。
4. 数据收集和整理:建立能源消费数据采集系统,包括数据来源、数据采集和数据整理等。
数据收集需要全面、准确并及时,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可比性。
5. 数据分析和评估:对收集到的能源消费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包括能源消费水平、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等方面。
通过分析和评估,为能源规划、管理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6. 统计报告和公开:按照一定的时间周期,发布能源消费统计报告,并及时向社会公开。
通过公开统计数据,提高社会对能源消费情况的认识,促进社会各方面的普遍参与和共同约束。
能源消费统计制度的实施对于能源管理和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能源消费统计制度,能实时掌握能源消费情况,发现问题和短板,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和改进。
同时,能源消费统计制度还能为能源规划、管理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推动能源结构调整,促进能源可持续发展。
然而,在能源消费统计制度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能源消费主体众多、数据庞杂,数据收集和整理工作难度较大。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统计指标体系实施办法等六个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8.01.23•【字号】豫政[2008]8号•【施行日期】2008.01.2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统计指标体系实施办法等六个办法的通知(豫政〔2008〕8号)各省辖市、有关县(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现将《河南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统计指标体系实施办法》、《河南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监测体系实施办法》、《河南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考核体系实施办法》、《河南省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试行)》、《河南省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办法(试行)》、《河南省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统计办法》(以下简称“六个办法”)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根据省政府与国务院签订的“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目标责任书,“十一五”期间必须确保我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二氧化硫(SO2)排放总量分别减少15.6%、17.4%。
建立科学规范的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以下简称“三个体系”),把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对各级政府领导干部和重点企业负责人评价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是强化政府和企业责任,确保实现“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基础和制度保障。
各地、各部门要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建立“三个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的关系,严格按照“六个办法”的要求扎实推进“三个体系”建设。
要逐步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统计制度,按规定做好各项能源和污染物指标统计、监测,按时报送数据。
要对节能减排各项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加强统计执法检查和巡查,确保各项数据真实、准确。
关于能源统计指标体系的探讨
摘要: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物质,也是造成环境污染的最大元凶。
能源统计是国民经济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全面、系统的能源统计数据信息,对于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编制能源生产和节约计划,研究能源供需状况,加强能源科学管理,进行能源需求预测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能源统计;指标体系,分析
中图分类号:tk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1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以及对能源消耗的不断增多,必然引起能源消耗的过量使用,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物质,也是造成环境污染的最大元凶,所以,必须通过严密科学的能源统计工作,做好这一基础信息的记录、整理、编制、使用,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发展规划做为指导和依据数据。
能源统计是国民经济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全面、系统的能源统计数据信息,对于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编制能源生产和节约计划,研究能源供需状况,加强能源科学管理,进行能源需求预测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关于能源统计指标体系
能源统计指标体系,是指一系列有内在联系并互相补充的统计指标,按一定的目的、意义系统地结合在一起,用以说明总体数量特
征所形成的体系。
它是社会经济现象数量联系的反映。
能源统计指标体系是建立在能源系统流程的基础上,它通过对能源勘探、开发、生产、加工、转换、输送、流转、储存和使用等一群统计指标的有机联系,全面、系统的反映出能源系统流程的内在联系、数量关系以及总体特征、发展规律。
能源统计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一)能源资源统计;(二)能源生产统计;(三)能源加工、转换统计;(四)能源运输(输送)统计;(五)能源流转统计;(六)能源库存量统计;(七)能源消费统计;(八)能源综合平衡统计;(九)能源经济效益统计;(十)能源节约统计。
三、对能源统计指标体系的探析
一般,必须结合本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参照国际相关内容,科学地制定具有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的能源统计指标体系,以准确反映本地区能源供应、流通和消费等全过程。
具体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考虑全面系统性原则
能源资源统计的基本任务主要有:(1)按探明程度确定能源资源储量及其投入社会经济周转的可能量。
(2)研究能源资源的构成情况,分布情况和质量状况。
(3)分析已探明储量的动态及其增长原因,编制能源资源储量变动平衡表。
(4)分析能源资源勘探及开发计划完成情况以及能源资源保护与补充情况。
(5)研究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及其经济效益。
因此不得不首先要求全面系统,所以,能源统计指标体系设计,应立足于能充分反映能源供应对经济发展
的支撑作用以及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
建立能源统计指标体系的最主要目的是全面反映能源发展状况,同时为节能工作服务。
因此,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兼顾能源供应、转换、输配和消费的全过程,反映各个阶段中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和节能潜力。
2.具备实际可行的操作性
能源资源统计是对现有能源资源的品位、储量和开发利用情况,以及资源对需求的保证程度所进行的统计,它可为制定能源方针政策,编制能源开发规划提供基础数据。
目前我国能源资源统计主要对水力、煤、石油、天然气和核资源进行统计。
一个能源统计指标体系构成建立在原有指标基础之上,因此,将对原有统计指标进行筛选,保留合理的内容,同时根据上海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能源统计的优势,建立部分新的指标。
因此,是否能方便、准确地采集到基础数据也是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3.保持市场信息、政策数据等的开放性
统计工作者都明确,能源统计是一项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工作,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变化,能源统计指标体系需要不断修改完善,统计口径和计算方法也应及时调整。
因此,能源统计指标体系应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通过不断修改完善,从而更客观、更真实地反映能源供应、生产和消费等各种情况。
4.除了真实反映现状外,应注重横向纵向的比较分析
在统计指标的设计过程中,还必须考虑到资料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分析,指标之间要具有可比性。
纵向比较是指对同一对象、不
同时期的比较,横向比较则是指对不同对象、相同时期的比较。
例如:“十五”期间我国能源发展的状况、我国与国际先进国家在能源利用率、能源使用结构等方面的比较等。
四、结束语
我国目前的能源统计指标体系表现出:(1)缺少一些反映能源使用情况的统计指标,这一问题集中体现在一些大中城市的能源统计上。
(2)由于受现有能源统计方法的限制,统计资料无法反映一些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3)缺乏与国际能源数据的可比性。
由于在指标含义、统计口径、计量单位等方面与国际惯例不衔接,因此,与国际数据比较时,部分指标缺乏可比性。
但是,相信今后随着节约型社会、节约型企业、生态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等观念的不断深入,会得到改善和实际的解决。
总之,在建立和制定地方能源统计指标体系上,必须首先剖析我国能源统计现状的基础,按照系统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和开放性的原则建立本地区的能源统计指标体系,并采集基础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提出相关的研究方法和措施。
参考文献:
[1]上海市经委节能环保处,编著.上海市能源统计指标体系设计与研究.2002,5.
[2]周亚莉,薛义明,周亚彤,袁晓玲.我国能源消费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09(06).
[3]赵家荣.我国的能源统计及其指标体系[j].中国能源,1990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