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与批评之五牛图
- 格式:ppt
- 大小:3.12 MB
- 文档页数:19
这幅画,是现存最早的水墨动物画,被誉为中国的“镇国之
宝”
韩滉《五牛图》—中国禁止出境展览文物之一
五牛图
五牛图为唐代画家韩滉的作品,是现时存世作品中最早以牛作为题材的纸绢画。
五牛图先后被宋高宗赵构、元人赵伯昂、赵孟頫及乾隆收藏,乾隆一直将五牛图收于紫禁城内,直至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五牛图自此下落不明。
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五牛图才出现在香港的一个拍卖会上,最终由中方以6万港元购回,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被誉为「镇国之宝」,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五牛图》为唐德宗时期的宰相韩滉所画,图为设色纸本,纸质为麻纸,长20.8公分,总宽139.8公分,是目前中国最早的纸质动物画作,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此图卷从右至左,一字排开,画了五头姿态各异的牛,图画中除了五头牛外,只有一小丛荆棘,没有其他任何衬景,以这种完全突显主题的方式来构图,极其大胆,充份显示韩滉高超的写实描绘能力。
韩滉笔下的五牛造型非常准确,笔法简洁老练,线条劲健有力,将五头牛不同的体势姿态,筋肉骨髂,肌理皱摺,甚至口鼻细毛都作了精细的刻画,生动入微。
尤其对五头牛不同情绪神态的刻画格外传神,如画中最右的一头老黄牛正伸长脖子倚着荆棘蹭痒,露出舒适惬意的眼神,加之牛角呈弯月状,将老黄牛酥痒的表情刻画入骨。
又如图面最左边那头伫立不动的牛,可以看到牠的表情郁闷,炯炯牛眼似乎正瞪着看画的人;牛角朝前,有股随时要斗争撒牛气的倔态。
仔细一看,这头牛的头上正套着繮绳,是图中唯一被拴束的牛,其郁闷心情不难理解。
《五牛图》达到了神形兼备的高超艺术境界,元代的大书画家赵孟頫盛赞:「五牛图,神气磊落,稀世名笔也。
」。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欣赏~五牛图和步辇图现存故宫~真正的国
宝
2018-02-17 17:23·乐办公侯哥
《五牛图》是唐朝韩滉创作的黄麻纸本中国画,又名《唐韩滉五牛图》,该作品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五牛图》中的五头牛从左至右一字排开,各具状貌,姿态互异。
一俯首吃草,一翘首前仰,一回首舐舌,一缓步前行,一在荆棵蹭痒。
整幅画面除最后右侧有一小树除外,没有其他的背景,因此每头牛可独立成章。
《五牛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少数几件唐代传世纸绢画作品真迹之一,也是现存最古的纸本中国画。
《步辇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名作之一。
是现藏故宫博物院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作品设色典雅绚丽,线条流畅圆劲,构图错落富有变化,为唐代绘画的代表性作品。
具有珍贵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公元640年(贞观十四年),吐蕃王松赞干布仰慕大唐文明,派使者禄东赞到长安通聘。
《步辇图》所绘是禄东赞朝见唐太宗时的场景。
现存画作被认为是宋朝摹本。
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绢本,设色,纵38.5厘米,横129.6厘米。
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最后一幅是迎春图。
中国十大名画之.韩滉《五牛图》《五牛图》唐韩滉纸本设色纵20.8厘米横139.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韩滉(723——787),字太冲,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官至金紫光禄大夫,东西两道节度使,后封晋国公,以画牛著称于时。
此图画五头状貌各异的黄牛,行笔粗放凝重,设色较为淡雅。
作品以淳朴的画风和精湛的技艺,表现了唐代画牛所达到的高度水平。
此图为麻纸本设色画,五头各具姿态的牛并立于画面上,构成了一幅长卷。
画面上除了第一、二头牛间有一从竹棘外,别无衬景。
画面看似呆板,但作者通过五头牛各自不同的姿态以及丰富的色彩变化,使画面上的五头牛既是单一的个体,相互之间又有着紧密的联系,构成一个和谐的统一体,极具特色。
五头牛不仅毛色不同,而且五头牛的牛角亦无重复。
五头牛虽是平行排列于画面上,但它们昂首、低头、回眸左右顾盼之间,使画面于呆板中见变化,遥相呼应;在构图上,中间作正向的青牛自然形成中心,呈左右对称式布局,使五头牛相互紧密联系,呈缺一不可之势。
在色彩上,作者以青色牛居于中央,其他四牛则以黄色调为主,但颜色的深浅却富于变化,并且不仅限于平涂,而是越往腹部越浅,使牛体颇具立体感。
牛的身体部分用笔粗放,线条富于变化且极具表现力,生动地刻画出老公牛粗糙的皮质;而牛的头尾眉眼等部位,则用极细的笔法加以描绘,生动传神。
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卷一中云:“画畜兽者,全要停分向背,筋力精神,肉分肥圆,毛骨隐起,仍分诸物所禀动之性。
”图中所绘五牛皆为北方黄牛一系,《梦幻居画学简明》中称:“南方多水牛,北方多黄牛、乌牛。
黄乌二种卑小,角短,颈扁,下颌无肉,软皮下垂如旗。
”从图中所绘牛来看无不合矩,可见作者对牛有着深刻的了解和认识,观察得何等细致,并且形之于笔墨,使之跃然纸上,成为千古巨迹。
此图是目前所知存世纸绢画中最早的专门表现牛题材的作品。
关于《五牛图》的创作思想,历来说法不一。
最早的解释者是元代的赵孟頫,他在图后的题跋中认为韩氏此图意在效梁朝陶弘景画牛寓意的故事。
探析韩滉《五牛图》作者:杨景来源:《美与时代·中》2019年第10期摘要:《五牛图》作为故宫博物院现存的珍品之一,被当代中国视为“镇国之宝”,可见其价值不菲,艺术价值不朽。
善书善画的韩滉传世的作品仅《五牛图》一幅,五牛从形态到品种各不相同,富有趣味。
文章试着从《五牛图》的画面去探寻韩滉的创作心境以及画面背后的深意。
关键词:韩滉;《五牛图》;图像分析;艺术价值一、《五牛图》的现存状况北京故宫博物院集明清两代皇宫收藏,是一座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其文物收藏主要来源于清宫旧藏。
1949年曾对文物进行清点,总数竟达1684490之多,而且还在不断扩充。
到2017年底上升到1862690件,几乎涵盖了整个中华文明,可见其底蕴深厚。
韩滉能书善画,书学张旭笔法,画风远追陆探微,尤擅田家风俗。
而他画的牛,生动自然,真情流露,笔墨简劲粗犷,具有浑厚朴实之风。
《宣和画谱》中记载,韩滉一生作品很多,但是流传至今的只有这一幅《五牛图》,纵28.8厘米,横139.8厘米,麻纸本,无款印,致使这件作品及其上面的题跋和印章成为研究韩滉的重要资料。
是唐代仅存的几件传世纸绢画作品之一,也是现存最古老的纸本中国画,被誉为“镇国之宝”。
韩滉是唐代著名宰相韩休的儿子,历经玄宗至德宗四代,并在德宗时担任宰相一职,可谓出身二代宰相之家。
尽管有这样显赫的家世,韩滉生活中却极其清廉,一件衣服穿十年舍不得丢弃。
关于《五牛图》还有一个小故事,传说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韩滉来到郊外,看到耕牛在吃草,牧童在嬉戏。
田间,农夫正牵着耕牛耕地。
远处一头牛翘首以盼,还有几头牛有的仰头鸣叫,有的俯首寻草。
画家惊叹于这幅天然的田园画卷,立刻执笔作画。
一个月后,状貌各异的五头牛跃然纸上,这就是《五牛图》。
虽然只是传说故事,但是也體现了宰相韩滉体察民情,经常走访乡间,关注民生。
二、《五牛图》的图像分析《五牛图》描绘了排成一行的五头牛,信步走在田垄之上。
国内美术作品作品《五牛图》鉴赏一.《五牛图》作者简介韩滉(公元723—787年),字太冲,长安人。
历经唐玄宗至唐德宗四朝;曾为江淮转运使,官至唐德宗宰相,封晋国公,赠太傅,谥忠肃。
史书评他:“性持节俭,志在奉公,衣裘茵衽,十年一易,居处陋薄,才蔽风雨”(《旧唐书.列传第七十九》)。
韩滉在政事之余,雅爱丹青,词高格逸,时称“在僧繇、子云之上”。
韩滉自幼天资聪明,工隶书、章草,擅画人物、田家风光,牛羊曲尽其妙;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说他:“能画田家风俗、人物、水牛,曲尽其妙”;其画功在唐代与画马名家韩干齐名,后人称为“牛马二韩”;据说韩滉曾画的图有《尧民击壤图》、《越王宫殿图》、《七才子图》、《醉客图》、《集社斗牛图》、《盘车图》、《渔猎图》、《田家风俗图》、《古岸鸣牛图》、《乳牛图》、《归牧图》等。
但传至现在的仅《五牛图》而已,可谓稀世珍宝。
直至本世纪50年代初,才被一位寓居香港的中国著名画家花费巨资购藏。
他写信给周恩来总理,建议国家将这幅国宝赎回。
周总理当即批示,同意用数十万港币购回此图。
目前此《五牛图》由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二.《五牛图》作品传奇《五牛图》一经问世便负有盛名,在整个宋代,它一直被珍藏在皇宫内苑;金兵进犯,宋高宗赵构在兵荒马乱中仓皇南渡也没有忘记带走这幅名画。
此图元初为赵伯昂所收藏,旋归于大书画家赵孟夫之手。
八国联军蹂躏北京时,《五牛图》被劫出国外。
1950年初,周恩来总理收到这位爱国人士的来信,信中说,唐代韩的《五牛图》近日在香港露面,画的主人要价10万港币,自己无力购买,希望中央政府出资尽快收回国宝。
周总理立即给文化部下达指示,鉴定真伪,不惜一切代价购回,并指示派可靠人员专门护送,确保文物安全。
文化部接到指示后,立即组织专家赴港,鉴定《五牛图》确系真迹,经过多次交涉,最终以6万港元成交。
《五牛图》回到故宫时,画面洞孔累累,残破不堪。
故官博物院组织专家,用了几年时间,才将它修复完好。
作者介绍:(723~787年)字太冲,长安人,是宰相韩休之子,曾任高官,封晋国公。
作品信息:纸本设色。
纵20.8厘米横139.8厘米。
画中五牛,右一翘首前仰,一在荆棵蹭痒。
画左一牛回首舐舌,一牛缓步前行。
画中一牛驻足凝望,采取了正面表现,足见画家扎实的写实能力。
整幅画面只有一小树衬景,每头牛可独立成章。
藏北京故宫博物院馆。
经典理由: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纸本作品。
笔法精妙,表现了牛结构标准,造型生动,形貌真切。
《虾》作品信息:立轴,纸本水墨,纵62厘米横32厘米,现代齐白石作。
图中只用用水墨绘了六只虾。
中国美术馆藏。
经典理由:1、大师绝活。
在齐白石众多绘画作品中,以虾、蟹、鸡雏最为精炒,被公认为“三绝”。
据说他一直在案头的水盂里蓄养长臂青虾,每日数次进行细心观察或写生,数十年为一日,不断在表现技法上进行实践探索,形成了成熟技法。
大胆概括简化,画虾来自生活,却超越生活。
2、出神入化,发挥了中国水墨画无与伦比的魅力。
显示了画家高妙的书法功力。
淡墨绘成六只虾,浸润之色,更显晶莹剔透之感。
以浓墨竖点为睛,横写为脑,落墨成金,笔笔传神。
《开国大典》作品信息:油画230×400cm。
现藏国家博物馆。
1952年,中国革命博物馆委托中央美院组织完成一幅巨型油画“开国大典”。
37岁的董希文受命执笔创作。
两个月完成。
创作得到徐悲鸿、艾中信、江丰等指点。
其构图有两个创造性的突破。
一是主席侧身站在靠近中间位置,其他领导人都站在左边三分之一的画面,左实右虚相差悬殊。
二是按透视在主席右前侧应有一根大红柱子被“抽掉” 。
经典理由:1、国家级的历史巨画,有特殊的地位。
毛主席亲自审稿和观画。
2、在“文革”前后历经坎坷。
3、成为“油画中国风”这一理论的典范之作,而这种思潮一直影响至今。
画家艾中信分析:“这是一个新型的油画,成功地继承了盛唐时期装饰壁画的风采,体现了民族绘画特色,使油画朝着民族化的方向发展。
”《纺织女》作品信息:布面油画。
由《五牛图》谈美术鉴赏的意义马雁(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09公共事业管理)摘要: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珍品。
麻纸本,纵20.8厘米,横139.8厘米,画中五只不同形态的牛,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牛的生活形态和习性,结构标准,造型生动,形貌真切。
《五牛图》是一幅纸本设色画,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用纸作画的作品,其艺术价值之高以及作者画技的高超,在不断的探索和评价过程中, 我们对美术的鉴赏本质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关键词:五牛图韩滉美术鉴赏美术鉴赏的意义美术鉴赏就是运用我们的视觉感知、视觉经验和相关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归类、分析、判断、体验、联想和评价,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它是一个综合的审美活动。
它也是鉴赏者面对足以引起审美感情的作品,两者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心物感应,物我交融的复杂的心理过程。
下面以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五牛图》为例,先对作品进行鉴赏,然后结合这幅作品来谈谈美术鉴赏的意义。
《五牛图》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宰相韩滉,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一幅纸本设色画,是现存中国美术史上最早的纸本绘画真迹,也是可以确证的唐代大画家韩滉的唯一传世作品。
《五牛图》中所绘的五头神态各异的牛,或行,或立,或俯首,或昂头,动态十足。
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牛的生活形态和习性,结构标准,造型生动,形貌真切。
该图手法写实、著色自然、用笔沉厚滞重而富于变化、整体风格朴拙而浑厚。
可贵的是,画面上没有背景衬托,完全以牛为表现对象,如果不是对牛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对牛的造型描绘有十足把握的话,是万不敢涉此绘画风险的。
画家勾勒牛的线条虽然简洁,但是画出的筋骨转折十分到位,牛口鼻处的绒毛更是细致入微,目光炯炯的眼神体现了牛儿们温顺而又倔强的性格。
在鼓励农耕的时代,以牛入画有着非常的含义。
《五牛图》画中的五头牛从左至右一字排开,各具状貌,姿态互异。
一俯首吃草,一翘首前仰,一回首舐舌,一缓步前行,一在荆棵蹭痒。
整幅画面出最后右侧有一小树除外,别无其它衬景,因此每头牛可独立成章。
唐代韩滉的《五牛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韩滉《韩滉五牛图卷》,是少数几件唐代传世纸绢画作品真迹之一。
《五牛图》是目前所见最早作于纸上的绘画。
元代大画家赵孟在题跋中说:“五牛神气磊落,稀世名笔也。
”乾隆题字引首部分为乾隆题“兴讬春犁”,意思为一年之际在于春,全寄托在春天的辛勤耕犁上。
乾隆提行书第一头牛:棕色老牛,描绘的是一边咬着东西一边在杂木旁蹭痒痒的情状,意态悠闲。
第二头牛:黑白杂花牛,身躯硕大,翘首摇尾,步履稳健。
乾隆题小诗诗曰:一牛络首四牛间,弘景高情想象间;舐齕钜惟夸曲肖,要因问喘识民艰。
---乾隆癸酉御题第三头牛:黄牛,躯体高大,峻角耸立,回首而顾。
第四头牛:深赭色老牛,筋骨嶙峋,耸背而鸣,白嘴皓眉,老态龙钟。
第五头牛:络首而立,体态丰腴,凝神若有所思,双眼露出倔强的个性。
赵孟题释文:余南北官游,于好事家,见韩滉画数种,集贤馆画有《丰年》图、《学士》图最神。
张可与家《尧民击坏图》笔极细。
鲜于伯几家《醉道士图》与此五牛皆真迹。
初,田师孟以此示余,余甚爱之,后乃知为赵伯昻物,因托刘彦方求之,伯昻欣然辍赠。
时至元廿八年七月也。
明年六月,携归呉兴重装。
又明年,济南东仓官舍题。
二月既望,赵孟书。
韩滉《五牛图》之:赵孟行书重题释文:右唐韩晋公《五牛图》,神气磊落,稀世名笔也。
昔梁武欲用陶弘景,弘景画二牛,一以金络首,一自放于水草,梁武叹其高致,不复强之。
此图殆写其意云。
再题:此图仆旧藏,不知何时归太子书房。
太子以赐唐古台平章,因得再展,抑何幸耶。
延佑元年(1314年)三月十三日。
集贤侍读学士正奉大夫,赵孟又题。
孔克表题韩滉《五牛图》之:乾隆帝御笔题跋释文:此卷既入《石渠宝笈》曾题一绝句,继得蒋廷锡摹本,蒋故未见此卷,乃从项圣谟卷模出。
者目,即用旧题韵题二绝句。
第不知项卷所在,偶复得之,千余年间,后先相映,且俱入秘府,韩滉有知当深幸其不孤矣。
因再叠前韵,用题项卷并书于是,以识所自:“采采相忘水石闲,黄钟韵满腔鸣闲。
五牛图【名称】五牛图作品简介画中的五头牛从左至右一字排开,各具状貌,姿态互异。
一俯首吃草,一翘首前仰,一回首舐舌,一缓步前行,一在荆棵蹭痒。
整幅画面除最后右侧有一小树除外,别无其它衬景,因此每头牛可独立成章。
画家通过他们各自不同的面貌、姿态,表现了它们不同的性情:活泼的、沉静的、爱喧闹的、胆怯乖僻的。
在技巧语汇表现上,作者更是独具匠心,作者选择了粗壮有力,具有块面感的线条去表现牛的强健、有力、沉稳而行动迟缓。
其线条排比装饰却又不落俗套,而是笔力千钧。
比起曹霸、韩干画马、周昉、张萱画仕女,似乎在线条独立性展现方面有更多的追求。
由于其线条茁壮如此故尔五牛姿态虽有平、奇之不同,但在深美趣味上是同样的厚重与生拙。
笔法风格相传他的另一件作品《文苑图》(藏故宫博物院),生动地刻划了诗人们在一起作文章的情景。
但笔法,风格与《五牛图》截然不同。
《五牛图》中所绘的五头神态各异的牛,或行,或立,或俯首,或昂头,动态十足。
可贵的是,画面上没有背景衬托,完全以牛为表现对象,如果不是对牛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对牛的造型描绘有十足把握的话,是万不敢涉此绘画风险的。
画家勾勒牛的线条虽然简洁,但是画出的筋骨转折十分到位,牛口鼻处的绒毛更是细致入微,目光炯炯的眼神体现了牛儿们温顺而又倔强的性格。
在鼓励农耕的时代,以牛入画有着非常的含义。
[2]画中五牛,形象各异,姿态迥然,或俯首或昂头,或行或驻,活灵活现,似乎触手可及。
画中的五头牛从左至右一字排开,各具状貌,姿态互异。
一俯首吃草,一翘首前仰,一回首舐舌,一缓步前行,一在荆棵蹭痒。
整幅画面除最后右侧有一小树除外,别无其它衬景,因此每头牛可独立成章。
中间一牛完全画成表现难度极大的正面,视角独特,显示出画者高超的造型能力和深厚的美术素养。
画者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牛的骨骼转折,筋肉缠裹,浑然天成;笔法练达流畅,线条富有弹性,力透纸背;刻画精准且不失强烈的艺术表现力。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五牛皆目光炯炯,深邃传神,将牛既温顺又倔强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名画档案:《五⽜图》注:未经博主允许请勿转载名画档案:名称:《五⽜图》作者:韩滉创作时间:唐尺⼨:纵20.8厘⽶,横139.8厘⽶材料:纸本,⽔墨,淡着⾊收藏:北京故宫博物院⼊选理由:韩滉唯⼀存世的作品;农家风俗画的代表作之⼀;我国最早⽤纸作画的作品。
画⾯内容:这幅《五⽜图》描绘了独⽴成章的5头⽜昂⾸、独⽴、嘶鸣、回⾸、擦痒等动作,⽤笔厚拙粗辣,形准神⾜。
该图⽆作者款印,尾纸上有赵孟頫、孙弘、项元汴、弘历、⾦农等14家题记。
画中的五头⽜从左⾄右⼀字排开,各具状貌,资态互异。
整幅画⾯除最后右侧⼀⼩树外,别⽆其他衬景,因此每头⽜可独⽴成章。
虽然这幅图⽆背景衬托,但作者通过对⽜各不相同的⾯貌、姿态的描绘,表现了它们不同的性情:活泼的、沉静的、爱喧闹的、胆怯的和乖僻的。
在运⽤技巧⽅⾯,作者独具匠⼼,选择了粗壮有⼒、具有块⾯感的线条去表现⽜的强健、有⼒、沉稳和⾏动迟缓,藏拙于巧,风格古朴,造型准确,恰如其分地表现了⽜筋⾻和⽪⽑的质感。
⿊⾊⾊彩层次分明,使得⾯画浑厚却不失轻灵。
尤其是作者对⽜眼神的刻画,将⽜既温顺⼜倔强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据史记记载,韩滉任职宰相期间,注重农业发展,这幅图可能就含有⿎励农耕的意义吧。
有专家考证,韩滉的《五⽜图》将⼈的感情带⼊笔端,已不再是单纯的动物画,其中寓含深刻的内涵:韩滉画五⽜以喻⾃⼰兄弟五⼈,以任重⽽温顺的⽜的品性来表达⾃我内⼼为国为君的情感,那这可是⼀幅以物寄情的典型之作了。
《五⽜图》是中国古代动物绘画的典型形式,是⼀幅标志着我国唐代畜兽画已达到⾼度⽔平的优秀作品,其⽣动传神的写实程度不亚于古典绘画的同类题材作品,浑厚、朴实绘画风格成了唐后代各朝画家竞相仿效的对象。
元代赵孟頫为此画所做的题跋中,称之为“希世名笔”。
画家⼩传:韩滉,723年⽣,787年逝世,长安(今陕西西安)⼈。
唐代书画家。
字太冲。
休⼦,以荫仕德宗李适为宰相,贞元初封“晋国公”。
曾参加平定藩镇叛乱。
《五牛图》
韩滉《五牛图》卷是少数几件唐代传世纸绢画作品真迹之一,也是现存最古的纸本中国画,因而受到广泛重视,堪称“镇国之宝”。
此绣品《五牛图》在技法的表现上采用了直针、牵针、旋游针等针法绣制,更是独具匠心的强调刻画牛的眼睛,瞳珠着色,半透明的感觉都以游针着重描绘,又用尖细的平针表现牛的睫毛,一丝不苟,生动而有神。
同时用具有块面感的线条去表现牛的强健、有力、沉稳而行动迟缓,其线条排比装饰却又不落俗套,针力千钧。
从琐角度表现了牛的生活形态和习性,结构标准,造型生动,形貌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