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立德树人素材

立德树人素材

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首次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对十七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深化,指明了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立德树人,即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

然而,透视目前教育中的一些现象,似乎与立德树人的目标南辕北辙。比如,门庭若市的“培优班”,挤破头的“小升初”,减不下来的大书包,追逐名利的办学机构……种种现象似乎都指向一点,“育分”远比“育人”更具诱惑力。结果呢?孩子们的考试分数上去了,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上去了,但社会的道德水准却没有同步上去。否则,扶起摔倒的老人还需要大讨论?“小悦悦”事件还会发生?爱因斯坦的一句话令人难忘:“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成才,先成人!十八大报告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

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学校把学生日常表现纳入考核目标,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开展德育教育。舍己救人的“最美中学生”龚钰犇,剐蹭宝马后留言赔偿的扬州小伙徐砺寒……道德模范的力量远胜只知读书的考试状元。

立德树人,入心为要。多元的价值观,日新月异的社会,海量信息的包围,让德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照本宣科式的德育教育,或许能用分数“考出”高低,但无法将“德”字镌刻在孩子们心头。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是立德树人面临的重要课题。只有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感染力,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入脑入心。

立德树人,师德为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知识或可言传,德行需得身教。教师肩负着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重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是青少年一代成长的引路人。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培养和造就一支学高身正的教师队伍,是立德树人成败的关键。严格的考核管理,健全的制度规范,在教师队伍建设中不可或缺。

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关系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关系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和长远。正如十八大报告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

中华民族是重视德育和志趣高尚的民族。“立德”为我国古代所谓“三不朽”之一,《左传》载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意思是,人生最高的境界是立德有德、实现道德理想,其次是事业追求、建功立业,再次是有知识有思想、著书立说。这三者是人生不朽的表现。把“立德”摆在第一位,是因为万事从做人开始。“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管子》中的这段话说明我们的先贤已充分认识到培养人才是长远之计。“立德树人”也几乎是我国历代教育共同遵循的理念。论立德树人(下)

三、立德树人是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对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地位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国家本位”到“以人为本”的战略转变。

1977年8月4日至8日,刚刚恢复工作两个星期的邓小平在北京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他强调提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6]1985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对教育的重要性和实现现代化的基本途径作了精辟论述:“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7]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之后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战略思想。1986年4月,邓小平在会见香港知名人士著名船王包玉刚等人时发表谈话:“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8]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始终高瞻远瞩,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和全局高度看待科技和教育问题,把教育看作促进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基石。邓小平的教育思想不仅为我国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指明了方向,而且还为这一战略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的教育战略思想直接影响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我国教育改革

和发展的战略决策。1992年,在党的十四大上,江泽民指出,“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1995年5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5月26-30日,江泽民在全国第三次科技大会上指出:“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9]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进一步强调了实施和贯彻科教兴国战略,明确提出:“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

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可以说,“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是党和国家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家本位”的教育发展战略得到确立的根本标志,也是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根本目的。

2002年12月,党的十六大报告重申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提出“教育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同时,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首次在党的教育方针和政治报告中提出教育“为人民服务”。这标志着党和国家的教育发展战略开始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家至上”向服务于人民生活幸福的“以人为本”转变。

党的十六大以后,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教育改革和发展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战略地位的认识,在继续“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同时,更加强调教育“为人民服务”。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将教育作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的同时,首次提出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继续把教育作为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教育作为民生之首,强调“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这里,“立德树人”既是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人民满意教育的判断标准。

2012年11月15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闭幕式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深入学习、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于深刻把握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科学内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至今,社会上仍然流传着一种观点:经济发展看GDP,教育发展看升学率。这种唯GDP 至上的经济发展观,从根本上是对党的科学发展观的反动;这种唯升学率至上的教育发展观,无疑是对以人为本的科学的教育本质观的反动。今天,我们不能不旗帜鲜明地指出:经过35年的改革开放,在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矛盾,从过去各级各类教育机会的极度短缺走向今天的质量不高的新时期,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是否满意的根本标准,已经从过去的有没有学上转向今天的有没有合适的教育。因此,在这里,“升学率”已不是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标准,“培养人”才是人民对教育满意与否的根本标准。

不能不承认,人民对教育的利益诉求,已经从过去单一的“有学上”,转向对实现自身教育权益的综合诉求。教育具有为人生奠基的重大意义,人民群众对教育的综合利益诉求可以概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只有有利于满足人的学习需求的教育才是人民满意的教育,即

“成学之教”。不断地扩大优质教育机会,不断地开拓人民接受教育机会的新途径,仍然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这是人民满意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不过,必须强调指出,满足人的学习机会的需求,绝不等同于人人都能上重点大学,而是为每个人提供适合的教育机会。二是只有有利于满足人的成人需求的教育才是人民满意的教育,即“成人之教”。教人做人、为人成人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让每个孩子都成为身心健康的人,都成为遵纪守法的人,都成为诚实守信的人,都成为积极向上的人。三是只有有利于满足人的就业谋生需求的教育才是人民满意的教育,即“成业之教”。教育要唤醒人的职业意识,要为人的就业谋生奠定坚实的基础。如果经过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甚至高等教育,我们的孩子还没有清晰的职业意识,没有相应的就业本领,没有一定的创业能力,这就是教育的最大失败。四是只有有利于满足人的终身发展需求的教育才是人民满意的教育,即“成已之教”。教育要为人的终身发展而奠基,要引发、培育、呵护人的职业兴趣。五是只有有利于满足人的终身幸福生活需求的教育才是人民满意的教育,即“幸福之教”。追求幸福是人生的最高价值,也是人生的必然归宿。教育要为人生幸福而奠基。

四、立德树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举措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党和国家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有学上”这一突出矛盾、加快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始终关注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始终强调实施素

质教育的战略主题。这是贯穿1985年、1994年、1999年、2010年改革开放以来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一条主线,也是党的十六大报告到十八大报告关于教育战略部署始终如一的主题。

1985年5月15日—20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邓小平作了《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的重要讲话。会后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强调:“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1993年2月13日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绘制了到2000年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蓝图。《纲要》明确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普通高中的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要多样化。”为了贯彻落实好《纲要》,1994年6月14日—17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江泽民作重要讲话,李鹏做主题报告。会后,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

1999年6月15日—18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做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江泽民、朱镕基做了重要讲话。《决定》强调: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0年7月13-14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前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发表重要讲话。这次会议首次明确把“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并提出实施素质教育的“三个基本要求”,即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

与此同时,进入新世纪以来召开的三次党的代表大会,在其政治报告中都特别强调实施素质教育。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

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教育战线必须把推进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把“立德树人”作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举措。在2013年工作要点中,教育部要求“深入推进立德树人工程。”袁贵仁部长强调:“立德树人是整个教育的根本任务,包含在德育体育美育之中,包含在各门课程之中,包含在课内课外活动之中。”

把“立德树人”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举措,作为整个教育的根本任务,必须系统推进以下五个方面的改革:

一是建立育人为本的教师职业观。从教育本质上说,教师这个职业是教人做人的。正如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报说,“千教万教教人做,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为了引领和规范教师的职业角色,必须把培育立德树人能力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任务,把师德考核作为教师工作评价“一票否决”的重要指标,把教书育人“一岗双责”作为教师工作绩效评价的基本制度。

二是建立育人为本的学科教育观。从人类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看,人类早期教育是与社会生活实践融为一体的,教育的功能也是融知识、技能、做人教育于一体的。只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特别是现代工业社会的出现,人类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才逐渐从社会生产实践中独立出来,并随着科学的发展,形成了日益鲜明的分科教育。从教育本质而言,任何学科都是教育的工具,都是以学科为载体培养人的,而不是相反,把学科知识传承作为学科教育的主要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位教师都必须从知识本位的学科教育观走出来,树立育人为本的学科教育观,在承担学科知识传承任务的同时,担负起学科教师育人的基本职责为此,各级教育行政要大力推进“全员育人导师制”。

三是建立育人为本的实践教育观。儒家经典《大学》强调“格物致知”,古人倡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些都告诉我们:实践在人的知识获得和智慧生成中的重要作用。遗憾的是,极端应试教育桎梏下的中小学教育,远离了社会生活实践。按照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必须让中小学教育回归生活、回归实践,建立书本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统一的教育体系,必须把实践课程体系建设和实践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师工作评价的重要指标。

四是建立育人为本的教育评价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符合全面依法治教、贯彻教育方针、实施课程方案,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学生素质档案评价制度。建立阅读素养、劳动实践、身体素质、艺术修养、历史素养证书评价制度,把这些过程性评价作为学生毕业的基本要求。另一方

面,要加快中考、高考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建立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制度。

五是建立育人为本的教育政绩观。中国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一言以蔽之,是指挥棒出了问题。这里的要害是,用单纯的考试升学的“指挥棒”指挥学校教育、评价学校教育、考核学校教育。结果导致学校教育违背“育人为本”的教育本质,背离党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脱离了科学发展的基本轨道。《纲要》强调:“要把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作为各级党委和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完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必须尽快出台地方政府教育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建立地方政府教育政绩考核制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