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讲 联合发展的欧洲
- 格式:ppt
- 大小:3.21 MB
- 文档页数:21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解海江xiehaijiang@第5讲短语•一、术语的变化和确定•二、短语在语法研究中的地位•三、短语的类型一、术语的变化和确定•1.短语:不同的名称:读、顿、短语、字群、扩词、仂语等。
•目前比较有影响的名称主要有三个:短语、词组、结构。
•20世纪50、60年代:以“词组”为通名,间或也有称为“结构”的。
•到70年代末,吕叔湘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明确倾向于叫做“短语”,认为:“词组一般理解为必须包含两个以上的实词,一个实词搭上一个虚词,像‘我们的’、“从这里”之类就不大好叫做词组(只能叫做‘的字结构’、‘介词结构’什么的),可是管它叫短语就没有什么可为难的。
”•2.至于“结构”,不仅语音、语义、语法都有各自的结构系统,而且词、词与词的组合乃至句子也都有自身的结构,因此“结构”是个多义词,再加上它既可以指结构本身,又可以兼指结构关系,因而“结构”这一名称似乎内涵太多,所指太杂。
•3.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1981年增订本)把“实词与实词依靠一定的语法手段组合起来的语言单位”叫做“词组”,另把“实词和虚词各为一方的组合”叫做“结构”。
•4.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分为两类:词组和结构,合称短语。
•实词与实词按照一定的结构方式组合起来的短语叫“词组”;短语(词组)类型,主要根据短语各组成成份的词性、组合方式及其所形成的语法关系形式来分类,包括:偏正短语、述宾短语、述补短语、联合短语、主谓短语、同位短语、兼语短语和连谓短语等。
•实词与实词的非结构组合以及实词与虚词的组合叫“结构”。
短语(结构)类型,主要用实词或虚词的名称来命名,实词与实词的组合包括:量词结构、方位结构;实词与虚词的组合包括:介词结构、“的”字结构。
•5.从发展趋势看,“短语”将逐步取得正统的地位,但从教学方便起见,区分词组与结构,两者再合称为短语。
二、短语在语法研究中的地位•1.传统的语法研究:词本位、句本位•在分析句子时,从词到句,短语没有正式的地位。
国际热点之联合国改革问题(仅供参考)主要讲四大问题一、正确认识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
二、联合国改革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
三、中国关于联合国改革的主张。
四、联合国改革的前景2005年国际热点问题很多,如以巴以冲突为核心的中东问题,伊拉克局势问题,朝鲜和伊朗的核问题,国际恐怖主义,禽流感等流行性和传染性疾病的蔓延。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中日关系、台海局势、联合国改革等一系列热点问题。
本次讲座仅谈谈联合国改革问题。
一、正确认识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
(一)联合国的成立、宗旨和组织机构。
今年是联合国成立60周年。
作为当今世界上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代表性最广泛、规模最大、影响力最深远、最具普遍性的政府间的国际组织,联合国成立于1945年6月26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凯歌声中。
当天来自50国(波兰因故未参加)的282名代表在美国旧金山召开联合国际组织会议,签暑了《联合国宪章》,并于同年10月24日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
10月24日被定为“联合国日”。
按照《宪章》的规定,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各国间的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协调各国行动。
《宪章》还规定了联合国组织及其会员国必须遵守的7项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各会员国主权平等;真诚履行宪章义务;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禁止使用武力或武力相威胁;集体协助;和睦相处;不干涉内政等原则。
联合国下设联合国大会、安理会、经社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和秘书处等主要机构和其它一些专门机构、辅助机构及临时机构。
(二)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经过60年的曲折历程,联合国从原来的51个创始国扩大到现在的191个会员国,面貌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活动领域日益扩大,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大批亚非拉国家获得独立并加入联合国,中国恢复在联大的席位,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1、为消除殖民主义和种族歧视作出了重大贡献。
联合国积极推动非殖民化运动,1960年联大通过了《关于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的宣言》,使绝大多数殖民地实现了独立。
七年级历史每一课的详细总结第一课:《人类社会的起源》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人类社会的起源。
从人类的进化和原始社会的形成开始,讲解了人类是如何从猿猴进化而来的,进而从游牧社会逐渐过渡到定居社会。
同时,还介绍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如劳动、语言、工具等。
第二课:《古代文明的形成》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古代文明的形成。
通过讲解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等不同历史时期的文明特点,了解了人类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发展。
同时,还介绍了古代文明的发源地和著名的古代文明,如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等。
第三课:《中国古代文明》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文明。
从黄河流域的文明起源开始,讲解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同时,还介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农业生产、手工业和商业等方面的发展,以及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和文化传统。
第四课:《古代希腊罗马文明》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古代希腊罗马文明。
通过讲解希腊城邦制度、奥运会、古希腊的哲学和艺术等方面的内容,了解了古希腊的文明特点。
同时,还介绍了罗马帝国的建立和扩张,以及罗马的法律制度和建筑艺术。
第五课:《印度古代文明》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印度古代文明。
通过讲解印度教和佛教的起源和传播,了解了印度古代的宗教信仰和文化特点。
同时,还介绍了印度古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以及印度的科学、数学和医学等方面的发展。
第六课:《伊斯兰文明》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伊斯兰文明。
通过讲解伊斯兰教的起源和发展,了解了伊斯兰文明的宗教信仰和文化特点。
同时,还介绍了阿拉伯帝国的建立和扩张,以及伊斯兰科学和艺术的繁荣。
第七课:《欧洲中世纪》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欧洲中世纪。
从罗马帝国的衰落开始,讲解了欧洲中世纪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
同时,还介绍了欧洲中世纪的宗教改革和十字军东征,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第八课:《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
通过讲解中国古代的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等发明,了解了中国古代科技的辉煌成就。
初中历史欧洲的联合教案
年级:初中
教学目标:
1. 了解欧洲联合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掌握欧洲联盟的组织结构和成员国;
3. 理解欧洲联盟对欧洲大陆的影响和作用。
教学内容:
1. 欧洲联盟的起源与发展;
2. 欧洲联盟的组织结构和成员国;
3. 欧洲联盟对欧洲大陆的影响和作用。
教学步骤:
一、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欧洲联盟的标志、成员国国旗等,引发学生对欧洲联盟的兴趣和
好奇心。
二、讲授:介绍欧洲联盟的起源与发展历程,探讨欧洲各国为何联合起来,形成欧洲联盟。
三、学习:学习欧洲联盟的组织结构和成员国,了解欧盟的主要机构和成员国。
四、活动:分组讨论欧洲联盟对欧洲大陆的影响和作用,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意见,并展示
讨论结果。
五、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欧洲联盟的起源、发展、组织结构和成员国,以及
对欧洲大陆的影响和作用。
六、作业:设计一份小作文,谈谈对欧洲联盟的看法和对未来的展望。
教学资源:
1. 图片:欧洲联盟标志、成员国国旗等;
2. 课件:欧洲联盟的起源、发展、组织结构和成员国的介绍。
评估方法:
1. 参与讨论活动的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和表述是否清晰。
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引发学生兴趣,通过图片、讨论等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他们对欧洲联盟
的了解和认识。
同时,学生需要在小组内积极参与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第16讲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自主复习】考点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知识清单】【名师点拨】1.欧共体的形成2.“欧共体”与欧洲经济共同体不是一个概念。
“欧共体”是“欧洲共同体”的简称,成立于1967年,由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而成;不能把“欧共体”混同于1958年成立的欧洲经济共同体。
3.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4.美欧关系的变化5.不结盟运动6.漫画:二战后美日关系的演变《美日邦交之透视》1987年《时代》封面说明:从漫画可以看出二战后美日关系是既合作又斗争。
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实力增强,对美国态度逐渐强硬。
【认知深化】1.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特点和影响(1)原因①西欧各国地域相连,经济结构和体制相近,政治体制、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等也基本相同,在文化和价值观上具有认同感。
②二战后欧洲的经济恢复和发展,贸易往来密切,各国联系日益紧密,欧洲联合成为一种需要。
③欧洲处于两极格局下,面临苏联的威胁和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
④法德逐渐实现和解,为欧洲走向联合创造了条件。
(2)特点①由单一经济领域向多领域扩展。
②成员国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
③合作范围从经济领域扩大到政治领域。
④合作方式由单纯的政府间合作到公众自下而上的参与。
(3)影响①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提高了西欧国家的政治地位,促使欧洲各国长期保持合作和欧洲的和平发展。
②加强了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促使世界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③加强了区域经济集团化,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④改善和加强了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以获得固定的原料来源和广大的市场。
典例.(2020山东卷·1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现代欧洲联合思想之父”库登霍夫—卡莱基倡导建立“欧洲合众国”并发起了“泛欧运动”,在欧洲引起了强烈回响。
这是因为A. 战争削弱了欧洲的国际地位B. 凡尔赛体系缓和了欧洲各国矛盾C. 美国联邦制为欧洲提供了借鉴D. 国际联盟奠定了欧洲合作的基础【答案】A【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在欧洲进行,战争削弱了英法德等西欧国家实力,而美国在战争中实力大增,成为战后世界经济霸主,国际格局发生了变化,欧洲国际地位遭受挑战,正是在此背景下,库登霍夫—卡来基倡导建立“欧洲合众国”,A正确;凡尔赛体系激化了法德矛盾,排除B;美国联邦制确立时间是在1787年,与库登霍夫—卡来基的倡议提出时间相隔久远,而且“欧洲合众国”的构建模式不是联邦制模式,排除C;国际联盟中不仅仅有欧洲国家,而且德国在1926年才加入国联,排除D。
25课世界多极化趋势[课标要求]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概念解析:所谓“极”,指的是综合国力强、对国际事务影响大的国家或国家集团。
所谓“化”,是指一种发展趋势,并非指现实,表明在多极格局形成之前有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期(或叫转换期)。
世界多极化是指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朝着形成多极格局发展的一种趋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反映。
一、欧洲共同体的形成1.背景(1)二战后,西欧战争创伤严重,国际地位下降,不得不依附于美国。
(2)20世纪50年代,西欧各国的生产力得到了发展,要求从美国的阴影下走出来。
(3)当时欧洲任何一国都无法与美苏相比,只有走联合发展的道路。
[重点精讲]西欧各国走向联合的原因。
(1)根本原因:。
(2)现实因素:。
(3)外部因素:。
(4)思想渊源:。
2.形成(1)1951年。
(2)1958年。
(3)1967年。
[易混易错]欧洲共同体不等于欧洲经济共同体,后者是前者的组成部分。
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显示了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但绝非是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3.措施:。
4.影响(1)经济:。
(2)政治:。
[深化探究一]探究点1西欧走向联合材料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欧洲各国人民将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必须在联合起来的欧洲建立一个第三种力量。
——《阿登纳回忆录》思考材料表明西欧走向联合的原因是什么?探究点2西欧走向联合的影响材料一美国与欧共体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GDP总额的比重(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不得不承认西欧的伙伴地位,表示“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并把1973年定为“欧洲年”,以示对西欧的重视。
思考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材料二反映了欧共体和美国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二、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1.背景(1)二战后美国对日本实行单独占领,日本追随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