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认识区域 位置与分布
- 格式:ppt
- 大小:2.85 MB
- 文档页数:35
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第一节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一、教学目标:课表要求:认识区域的位置与分布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2、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一)知识与技能1、结合地图,说出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并对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进行简单分析、评价。
2、在地形图上识别东北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1、阅读分析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等特点,培养描述某个地区地理位置的方法。
2、了解东北地区地形特征,学会描述某个区域地形特征的方法和步骤。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国东北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征,初步认识中国不同地域的特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激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2、阅读地形图归纳东北地区的地形特点。
教学难点:运用地图认识区域地理位置;三、教学方法地图法、讨论法、比较法四、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东北地区地图、地形图东北地区的地理位冒与自然开境一、地理位置、范围不L1、位置2、黑、吉、辽二、地形特征1、地形2、地势七、教学反思教学环节设计完整,基本解决本课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贴纸活动,让学生了解东北地区的分布情况,从而总结出东北地区的地形特点,这是本节课的新意。
使用视频、图片资料,让许多没有到过东北地区的学生感受东北地区。
课程大体上是满意的,有些许细节需要改进。
由于是赛课,学生情绪的调节还没做到位,学生上课较为紧张,不能很好的展现课堂上的互动。
课堂上不能关注到每一个同学,没能及时检查他们的掌握情况,需要改进。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主要介绍了区域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特征,以及如何根据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因素来认识和分析不同区域。
本章内容是学生对区域地理学习的起点,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分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能够理解基本的地理位置概念,但对区域特征和分析方法的了解还较浅显。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还缺乏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地理思维。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区域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特征;2.学会根据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因素来认识和分析不同区域;3.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分析能力;4.提高学生观察实际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并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区域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特征;根据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因素来认识和分析不同区域;2.难点:区域特征和分析方法的运用;实际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解决。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区域案例,让学生了解区域特征及分析方法;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地理思维;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观察实际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运用地理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区域案例资料,如地图、图片、文献等;2.准备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3.设计实践操作环节,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区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区域特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区域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特征,让学生了解区域地理学习的基本内容。
3.操练(10分钟)分析具体区域案例,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内陆地区的差异,让学生学会根据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因素来认识和分析不同区域。
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一、地理位置1.范围: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简称“东北三省”2.面积:土地面积78.8万千米2,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8.2%3.绝对位置(1)大体位于120°E~135E、40°N~53N(2)自南向北跨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主要位于中温带4.相对位置(1)位于我国东北部,地地处东北亚的核心位置(2)东、北两面与朝鲜及俄罗斯为邻;西接内蒙古自治区;南连河北省,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5.地理位置的影响及其重要性二、地形特征1.地形以平原、丘陵和山地为主2.地表结构大致呈半环状的三带(1)外围是黑龙江、鸟苏里江、图们江和鸭绿江等流域低地(2)中间是山地和丘陵(3)内部是广阔的平原气候特征1.属温带季风气候(1)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暂(2)降水多集中在夏季(3)冬季降雪较多,地表积雪时间长,是我国降雪较多的地区2.气温、降水的空间分布(1)冬季南北气温差异明显(2)年降水量大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四、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一一以长白山植被的垂直变化为例三、人口分布1.人口分布不均匀(1)中部和南部平原地区人口多,工业和交通运输发达的地区人口多,其中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人口较为稠密(2)山区人口偏少,属于人口相对稀疏的地区2.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地区之一(1)主要少数民族:满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鄂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哲族等;满族分布较广,是东北地区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2)主要少数民族分布:满族分布广泛;蒙古族分布在西部;回族主要分布在中部;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长白山两侧;鄂温克族分布在西北端;鄂伦春族分布北部山区;赫哲族分布在三江平原四、城市分布1.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纵横交错的铁路连接着全区各主要城市和工矿中心2.我国城市密集、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区域:城市集中在交通干线沿线地区,特特别是哈大线、滨洲线、滨绥线沿线地区3.主要城市(1)哈尔滨:东北地区北部的中心城市(2)长春:东北地区中部的中心城市(3)沈阳:东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组五、农产品生产基地1.农业生产条件:土地资源丰富,气候温和湿润2.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3.主要农产品(1)玉米:发展较快,以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相对集中(2)大豆:单位面积产量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3左右,总产量占全国的2/5强(3)甜菜:黑龙江省是我国的甜菜主产区之一,总产量占全国的1/3强,集中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六、重工业基地1.重工业是东北地区的支柱产业2.传统工业的衰退3.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第一节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能够运用地图认识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
2.掌握认识某区域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骤。
3.掌握东北地区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学习重难点】1、认识某区域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骤。
2、东北地区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自主互助合作学习】一、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1、阅读P25“运用地图认识区域地理位置”,了解学习方法并学习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1)东北地区在中国的大致方位;——东北地区位于中国,地处的核心位置,东、北两面与及为邻;(2)东北地区南北大约跨越多少纬度?,主要位于(温度带);东北地区包括省、省、省;邻省:南连省,西接,与隔海相望,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2、地理位置对生产生活、经济发展、交通运输等都有重要影响。
(合作学习)(1)比较日本、中国、蒙古海陆位置的差异,举例说明海陆位置对这三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日本:国,(交通运输方式)便利,有利于“”型经济的发展。
中国:中国位于亚洲,太平洋,兼备,有利于从、两方面与其他国家开展对外贸易。
蒙古:是国,没有海运,不利于与其他国家开展对外贸易,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2)比较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海南岛的纬度位置差异,简要说明纬度位置对这三个区域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
东北平原纬度较,热量,雨季,降水较,适合耐寒农作物生长,农作物生长期长,一年熟。
海南岛纬度较,位于带,热量,受夏季风影响时间,降水,农作物生长期短,一年熟。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处中低纬度地区,水热条件介于东北平原与海南岛之间,农作物可一年熟。
二、东北地区的地形特征1、地形特征:东北地区的地形以、丘陵和为主,地表结构大致呈状的三带:外围是江、江、图们江和江等流域低地,中间是和,内部则是广阔的。
(山环水绕,平原居中)东北平原由、和冲积而成。
2、地势特点:通过图6-5、6-7,判断东北地区的地势特点:高,低。
3、白山黑水:人们常用“白山黑水”来形容东北地区。
湘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学习是一个坚持不懈的过程,走走停停便难有成就。
地理学习也是一样,不能只有三分钟热度,而要一鼓作气,天天坚持,久而久之,接下来我在这里给大家共享一些关于湘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学问点,供大家学习和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关怀。
湘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学问点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东北地区1.地理位置与范围: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简称东北三省),位于中国东北部,地处东北亚的核心位置,东、北两面与朝鲜及俄罗斯为邻;西接内蒙古自治区,南连河北省,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2.地形特征:东北地区的地形以平原、丘陵和山地为主,地表结构大致呈半环状的三带:外围是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和鸭绿江等流域低地,中间是山地和丘陵,内部则是宽敞的平原。
3.气候特征:东北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和短暂。
东北地区自南向北跨暖温带、中温带与寒温带,冬季南北气温差异明显。
降水多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较多,地表积雪时间长,是中国降水较多的地区。
4.人口分布:(1)东北地区人口分布不均。
中部和南部平原地区人可多,工业和交通运输发达的地区人可多,其中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人口较为稠密。
山区人口较少。
(2)东北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区之一。
主要少数民族有满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等。
满族在东北地区分布较广,是东北地区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
5.城市分布:(1)东北地区是中国城市密集、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区域。
城市主要集中在交通线沿线地区(铁路运输占主要地位),特别是哈大线(哈尔滨—大连)、滨洲线(哈尔滨—满洲里)、滨绥线(哈尔滨—绥芬河)沿线地区。
(2)哈尔滨:职能:东北地区北部的中心城市和重要的铁路枢纽。
工业部门:机械、医药、食品、石油化学、亚麻纺织、甜菜制糖等工业部门地位突出。
(3)长春:职能:东北地区中部的中心城市,是中国的汽车制造基地。
工业部门:汽车制造、铁路车辆制造。
(4)沈阳:职能:东北地区的综合性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湘教版八下地理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复习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八下地理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是本册书的重点章节,主要介绍了地理位置的表示方法、区域的特征、以及如何根据地理位置和特征来认识和分析不同的地理区域。
本章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既有知识性的内容,也有实践性的内容,需要学生通过实例来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和分析方法。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理位置和区域特征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他们对于抽象的地理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同时,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不同,他们在对地理现象的理解和解释上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来深入理解地理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地理位置的表示方法,掌握区域的特征,能够根据地理位置和特征来认识和分析不同的地理区域。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培养地理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对不同地理区域的学习,增强对地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对地理学科的热爱和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理位置的表示方法,区域的特征,根据地理位置和特征来认识和分析不同的地理区域。
2.教学难点:地理位置的表示方法的理解和应用,区域的特征的分析方法的掌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来学习地理知识。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实例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地图,引导学生思考地理位置的表示方法和区域的特征。
2.新课导入:介绍地理位置的表示方法,如经纬度、方位角等,引导学生通过实例来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
3.案例分析:分析不同地理区域的特征,如城市、乡村、自然灾害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来深入理解地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