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计算》教学课件1
- 格式:ppt
- 大小:3.12 MB
- 文档页数:14
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根底上,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由易到难的题组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开阔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进行思维及审题、分析、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1、由一种反响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响物〕的质量。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书写格式要标准化。
教学难点:训练和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思维的学方法。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课 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写出以下化学方程式并说明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1) 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共热 〔2〕氢气复原氧化铜 引入新课:〔情景设计〕根据化学方程式的涵义,反响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可 表示为:2KClO 3==2KCl +3O 2↑ 245 149 96假设 〔 〕g 〔 〕g 48g同理: C + O 2 == CO 2 12 32 44假设 〔 〕g 〔 〕g 22g讲解:这说明:在化学反响中,反响物与生成物之间质量比是成正比例关系,因此,利用正比例关系根据化学方程式和的一种反响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可生成物〔或反响物〕的质量。
讲授新课△点燃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例1:加热分解5.8克氯酸钾,可得到多少克的氧气? 提问:怎样计算?〔在引入的根底上学生答复〕 讲解:解题步骤:设、方、关、比、算、答 设:设未知量方: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配平〕关:找关系〔写出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与计量数的关系,然后再写出量与未知量质量关系,并写在化学式下面。
比:列出正确的比例式算:计算正确答案〔保存小数点一位〕 答: 说明:书写格式[解]:设:可得氧气的质量为x 。
生成氯化钾的质量为y ………………〔1〕设2KClO 3 == 2KCl +3O 2↑…………〔2〕方245 149 96…………〔3〕关5.8g y xx g 968.5245= yg 1498.5245= …………〔4〕比 x=2.3g y=3.5g …………〔5〕算 答:分解5.8克氯酸钾可得到氧气2.3克 …………〔6〕答练习:假设将[例题1]改为:实验室要制取2.3克的氧气。
人教新课标数学一年级下册:5.2 《简单的计算》学案1
一、学习目标
1.掌握简单的计算方法。
2.训练快速而准确地完成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3.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运算。
2.熟练掌握数字运算技巧。
三、教学内容
1. 加法计算
我们先来复习一下加法计算的基本方法。
例如:
2 +
3 = ?
4 + 1 = ?
2. 减法计算
接着我们来看一下减法计算的基本方法。
例如:
5 - 2 = ?
3 - 1 = ?
四、学习任务
1.完成课堂上老师的示范加法和减法计算练习。
2.独立完成《简单的计算》学案1中的相关题目。
五、课堂操练
现在请同学们拿出练习册,听老师口头示范,完成相关的加法和减法计算题目。
六、自主探究
同学们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尝试用加法和减法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日常问题,如: 1. 如果小红有3个苹果,小明给了她2个苹果,共有几个苹果? 2. 小猫家有
5只小猫,其中有2只离开了家,还剩下几只小猫?
七、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运算方法,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更加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
希望同学们能够持续练习,提升计算速度和准确性,为今后更复杂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简单的计算第1课时教学设计追问:应该怎么算呢?小结:先列出需要转换的算式。
然后根据前边学习的等价交换来进行计算。
1元2角=()角列出算式后,然后根据计算1元2角等于几角,首先计算1元可以换成多少个1角。
然后再根据1元=10角进行转换计算。
(动态演示,便于学生理解)通过转变将所列算式可以转变为:1元+2角=10角+2角=12角。
(通过动态演示,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元角之间的转换计算)2.想一想,算一算18角=()元()角出示18张1角的,然后通过圈一圈,数一数,让学生数出有几个十,几个一。
通过学生数出来的数据来进行进一步讲解。
小结:求18角=()元()角,也就是求18里边有几个十几个一。
然后再根据10个10角是1元,8个1角是8角。
得出最终的结果。
总结:求十几或几十几角里边有几元几角也就是求十几或几十几里边有几个10和几个1。
(二)元、角的加减法计算出示课本P57页例6的问题。
然后逐个计算讲解。
1.小结:先让学生判断这个问题要用加法还是减法?121 8行换算,解决实际问题。
求几元几角等于多少角的换算。
求18角里边有几元几角。
通过总结让学生理解求几十几角等于几元几角也就是求几十几里边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然后根据以前学过的加减法运算列出算式:5角+8角=13角追问:结果还可以怎样表示呢?小结:13角=()元()角提问学生应该怎样算呢?让学生思考。
根据前边学习的引导学生说出:看一看13里边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也就是把13分解成10和3,用算式表示就是13=10+3,再根据10角=1元,所以,13角=10角+3角=1元3角。
2.首先让学生明白,一个物品比另一个物品贵多少钱,也就是说多多少钱,也就是求两个物品之间的差,应该用减法。
由此让学生列出算式然后根据前边学过的计算方法计算出正确的结果。
小结:列算式:1元-6角=()。
注:单位不同先换算成相同的单位,再进行计算。
人教新课标数学一年级下册:5.2 《简单的计算》教案8一、教学目标1.能够熟练使用加法和减法进行简单的计算。
2.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3.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加法和减法运算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2.理解和应用加法和减法运算符号。
三、教学内容1. 加法和减法计算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
通过练习题目,让学生熟练掌握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运算规则。
2. 实际问题应用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加法和减法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复习1.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包括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第二步:导入新知识1.带领学生看题目,引入加法和减法运算的题目。
2.通过例题讲解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运算方法。
第三步:练习1.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运算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指导学生如何正确使用加法和减法运算符号。
第四步:应用1.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并进行讨论。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围绕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运算展开,通过练习和应用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并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六、作业布置1.布置一些加法和减法的练习题作为作业。
2.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一个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学生们对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希望学生们在自主学习中不断提升数学能力,享受数学带来的乐趣!。
人教新课标数学一年级下册:5.2 《简单的计算》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简单的计算》是人教新课标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生活情境的图片和数学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索,从而发现加减法的计算规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数数、识数的基本能力,对加减法的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实际操作计算时,可能会出现计算错误,对计算法则掌握不牢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正确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发现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教学难点:学生对加减法计算法则的理解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分组合作教学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卡片、实物模型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加减法计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出示生活情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提出数学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2.探究新知: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想法,总结加减法计算的方法。
3.巩固新知:教师出示不同类型的计算题目,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答案,教师点评并纠正错误。
4.应用拓展:学生分组进行游戏活动,运用加减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5.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可以采用流程图、图示、关键词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简单的计算》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复习加法和减法运算,学会用竖式计算简单的运算题目。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技巧。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耐心和细心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
1.复习加法和减法运算。
2.掌握用竖式计算简单的运算题目。
三、教学难点
1.在竖式计算中注意进位和借位的问题。
2.理解减法运算中的“减法不尽”的情况。
四、教学过程
第一步:复习回顾(5分钟)
教师出示一些简单的加法和减法题目,让学生口算回答,并检查上节课的作业
情况。
第二步:引入新知(10分钟)
教师通过示范用竖式计算进行加法和减法运算,并讲解进位、借位的方法。
第三步:操练训练(20分钟)
学生进行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并鼓励正确的回答。
第四步:拓展应用(15分钟)
教师设计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情景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并回答。
第五步:总结梳理(5分钟)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强调重要知识点。
五、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学生的参与度和思维训练能力得到提高,但仍然有部分学生对进位和借位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刻。
下节课计划增加一些游戏和趣味性的练习,以加深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简单的计算方法,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
人教新课标数学一年级下册:5.2 《简单的计算》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说出加法、减法的定义。
2.能够完成10以内的加法、减法口算算式。
3.能够灵活运用加法、减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1.加法、减法口算。
2.加法、减法的定义。
3.运用加法、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
1.课件PPT。
2.班级学生姓名卡片。
3.黑板、粉笔。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
老师将口算题目写在黑板上,请学生完成:
1 +
2 = ?
3 +
4 = ?
5 +
6 = ?
7 + 8 = ?
9 + 10 = ?
2. 学习新知识
1.定义加法:将两个或多个数相加得到和的过程叫做加法。
2.定义减法:用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得到差的过程叫做减法。
3. 练习
1.老师出示算式,学生口算计算并说出答案。
2.学生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互相出题口算。
3.学生自主完成练习册上相关的加减法练习题。
4. 拓展
老师出示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加减法知识尝试解决。
5. 总结
请学生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认真听老师的总结并积极参与。
五、作业布置
1.完成练习册上相关的加减法练习题。
2.家长帮助孩子观察生活中的加减法问题,写在作业本上。
六、板书设计
•定义:加法、减法
•口算题目
•实际问题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案,希望老师和同学们认真学习,并时刻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人教新课标数学一年级下册:5.2 《简单的计算》学案3
一、学习目标
1.掌握认识、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
2.能正确进行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
1.认识和掌握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
2.熟练进行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三、教学内容
1. 加法的概念
•加法是指将两个或多个数相加的运算,表示为“加号(+)”。
2. 减法的概念
•减法是指从一个数中减去另一个数的运算,表示为“减号(-)”。
3. 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例1:计算:2 + 3 = ?
•例2:计算:5 - 2 = ?
四、教学步骤
1. 导入新知识
•讲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新知识。
2. 学习新知识
•给学生讲解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规则,进行一些练习。
3. 练习巩固
•让学生自主完成相关练习,加深对加法和减法的理解。
4. 拓展应用
•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算能力。
五、课后作业
1.完成课堂练习册上关于加法和减法的练习;
2.完成作业本上相关的题目。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围绕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展开,学生的理解情况良好,课堂氛围活跃。
但在运算练习中,部分学生对进位和借位的概念理解不够透彻,需要加强练习。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加法和减法的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运算能力。
人教新课标数学一年级下册:5.2 《简单的计算》教案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如何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简单的加减法运算规则
•难点:能够独立解决简单的计算问题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或板书
2.数学练习册
3.计算工具(算盘、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回想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规则。
2.让学生观察课本中相关的例题,自己尝试解答。
讲解与演示
1.通过教师的讲解,复习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以及如何进行运算。
2.以具体的例题进行演示,让学生理解计算的步骤和规则。
合作探究
1.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解决一些简单的计算题目。
2.引导学生讨论解题过程,梳理加减法运算的方法。
提升应用
1.发放练习册,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练习题。
2.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计算加减法时存在的常见错误和困难,需要及时进行纠正和引导。
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式,激发他
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下节课继续深入探讨加减法的应用场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以上为《简单的计算》教案9的教学内容,希望能够对教学工作有所帮助,同时也欢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踊跃提问,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