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4.1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PPT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4.16 MB
- 文档页数:28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4.1 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4.1 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图形的性质、坐标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如何确定点的位置。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既有联系又有挑战。
联系在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坐标系的知识,能够理解用坐标表示点的位置;挑战在于,如何让学生从更直观的角度去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新知识有一定的接受能力。
但是,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学生可能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引导学生去理解、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2.难点:如何让学生从更直观的角度去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去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2.合作交流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共同探讨确定位置的方法。
3.实践操作法: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加深对确定位置方法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2.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准备坐标纸,用于学生实践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商场里的导航系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确定一个位置。
2.呈现(10分钟)讲解确定位置的方法,包括坐标系、方位角等。
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动手操作,用坐标纸表示一个给定的位置。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解答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及时给予反馈,纠正学生的错误。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一个复杂的环境中,确定一个位置。
4.1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教材分析作为本章的第一节课,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方面,小学教材中已介绍过确定物体位置的两种常用的方法,但是由于知识不足,学生对两类方法的认识非常肤浅,并没有形成坐标意识;另一方面,本节课设置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探究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形成坐标意识,从而为引入直角坐标系作好铺垫,为今后学习函数及其图象的关系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已具备掌握探索确定位置的两种常用方法的知识与经验基础,但由于中学生数学思维还不是很严密,真正让学生掌握这两种常用方法,透彻了解它们的细节,并能学以致用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
针对本课的两种常用方法的前提是在平面上,针对有序数对法中,学生易忽视起始位置的约定及有序性,本课利用“报座位起立”环节,让学生真真实实地感受到它们的重要性。
针对方向距离法中,学生易忽视参照点的选定,本课利用有效的问题让学生自然地领悟参照点的不可或缺。
教学目标1、探索确定平面上物体位置的方法;初步会用有序数对和方向、距离表示平面上的点的位置.2、体验用有序数对表示平面上点的位置的坐标思想,体验用方向和距离表示平面上点的位置的坐标思想;3、通过运用位置确定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探索在平面上确定位置的两种常用方法.教学难点:本节“合作学习”涉及两种确定方法的运用,还涉及测量、比例计算等方面,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刻度尺,量角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一)探索新知一:“有序数对”法1、问题:①A,B两人能否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②假如A要找到自己的位置,还需加什么条件? B呢?③如果换两张电影票,A,B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吗? 电影院里的座位是如何确定的? ④如果将“6排3号”记作(6,3),那么3排6号如何表示?⑤在电影票上“6排3号”与“3排6号”中的“6”的含义有什么不同?⑥(5,6)表示什么含义?(6,5)又表示什么?这说明什么?二、师生合作,探究学习1、思考:(1)确定一个座位一般需要几个数据?为什么?(2)一对数如(5, 2)所表示的座位有几个?一个位置用几个数对来表示?这说明了什么?小结:为了表示简便,把第几排第几号记为数对形式,习惯上把排数写在前面,号数写在后面,再两头括号,中间逗号。
《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探索确定平面上物体位置的方法;(2)初步会用有序数对法与方向和距离法表示平面上物体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1)体验用有序数对法表示平面上点的位置的坐标思想;(2)体验用方向和距离法表示平面上点的位置的坐标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运用位置确定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使学生体会到规则在需要中产生,知识在过程中生成的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探索在平面上确定位置的两种常用方法.教学难点:涉及两种确定方法的运用,还涉及测量、比例计算等方面,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一、引入(活字印刷术到百家姓——有序数对法)欣赏中国的古代文明——活字印刷术,由活字印刷术引入百家姓,让学生寻找“来”在百家姓中的位置,发现要行和列一起才能确定“来”的位置,从而提出数对的思想,并规范有序数对的写法,强调先列后行的约定。
二、知识巩固(教室座位——有序数对法)把百家姓变成教室的位置(右图),让学生把自己的座位用有序数对法写下来,通过“韩信点兵”的游戏活跃课堂气氛,并巩固有序数对法的写法和规则。
让学生在游戏中发现:1、只要参照物(人)变化,位置的表示也会改变。
2、点的位置可以用数对表示,数对可以确定点的位置,两者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点的位置不仅可以用一对正整数表示,还可以是所有实数。
三、知识衔接(有序数对法→方向距离法,两种方法互换)把座位变化成扇形排列(右图),让学生发现行和列并不一定要互相垂直的直线,只要行列有规律即可,从教室的座位转化成地图,从而引出经纬网,让学生用经纬度来表示杭州和温州的位置。
然后从温州的苍南入手提出台风中心的位置,用生活中的气象播报引起学生思考,生活中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不是只有有序数对法一种,还有方向距离法,由于方向距离法小学已经学过,所以只要稍加提醒,学生就能回忆起相关知识。
启发学生发现,方向距离法中的方向角和距离也是一对数,所以和有序数对法一样,两者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4.1 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教案2一. 教材分析《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是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让学生掌握利用坐标系确定点的位置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坐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坐标系的概念,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坐标系的实际意义,从而理解并掌握坐标系的运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时已经接触过简单的坐标系,对坐标系有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坐标系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坐标系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坐标系的定义,了解坐标系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学会如何利用坐标系确定点的位置,培养学生运用坐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坐标系的定义,坐标系确定点的位置的方法。
2.难点:坐标系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坐标系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坐标系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坐标系的图片和实例。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生活实例,如地图、足球场等,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坐标系的作用。
3.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坐标系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实例,如地图、足球场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确定这些场景中某个点的位置。
从而引出坐标系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讲解坐标系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坐标系的基本构成和作用。
通过实例,展示如何利用坐标系确定点的位置。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4.1 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4.1 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是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培养学生用坐标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用坐标表示点的基础上进行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关键。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时已经学习了用坐标表示点,对于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对于坐标系的运用还不够熟练,对于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能熟练地在坐标系中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用坐标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
2.教学难点:坐标系中点的坐标的确定,以及坐标系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探索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准备好相关的教学课件、教学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相关的内容,了解用坐标表示点的基础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例如:“小明在学校的操场上的位置如何表示?”让学生思考,引发学生对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的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解释数对的含义,让学生理解数对与坐标系中点的位置的关系。
3.操练(15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坐标系中的点,让学生用数对表示出来,并进行实际的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