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1信息安全及系统维护措施
- 格式:ppt
- 大小:887.00 KB
- 文档页数:28
信息平安及系统维护措施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为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信息技术根底》第六章“信息平安〞中的第一节“信息平安及系统维护措施〞。
本节对信息平安问题做了一个总体介绍,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信息活动过程中存在的平安问题及相应的方法策略;知道计算机病毒的性质特征,学会对计算机病毒的防治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加深对计算机犯罪危害性的认识,理解预防计算机犯罪的重要意义,增强自觉防范计算机犯罪的意识,了解预防计算机犯罪的一般方法。
通过本节的学习,引导学生关注日常信息活动过程中的平安问题,使学生在以后的信息活动过程中能最大可能地保障信息平安。
二、【学生情况分析】高一年级学生通过将近一个学期对信息技术有关知识的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使用经验,只是在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活动的过程中,一些学生可能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不标准的行为,信息平安意识薄弱;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注意从日常信息活动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归纳提炼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通过亲身体验与理性建构相结合,在信息技术应用与实践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信息平安问题的重要性,理解自身良好的行为标准对信息社会的影响,使他们从身心健康方面得到锻炼,成为社会的守法公民。
三、【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1〕信息平安问题及系统维护。
〔2〕计算机病毒及防治。
〔3〕计算机犯罪及其危害。
教学难点:〔1〕对“信息平安〞、“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犯罪〞等概念的理解。
〔2〕任务的完成。
四、【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认识信息活动过程中存在的平安问题及相应的方法策略;知道计算机病毒的性质特征,学会对计算机病毒的防治方法;了解有哪些常见的计算机犯罪行为及危害,增强自觉防范计算机犯罪的意识,了解预防计算机犯罪的一般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理解概念——探究特征——讨论练习的方法组织教学。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案例分析加深对计算机犯罪危害性的认识,理解预防计算机犯罪的重要意义,增强自觉防范计算机犯罪的意识,了解预防计算机犯罪的一般方法,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提高信息平安防范意识,保障信息平安。
6.1节信息安全及系统维护措施学案学习目标:1.增强自觉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意识,负责任地参与信息实践。
2.在使用因特网的过程中,认识网络使用规范和有关伦理道德的基本内涵;能够识别并抵制不良信息;树立网络交流中的安全意识。
3.了解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因素,自觉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良好习惯。
4.会分析、弄清信息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信息活动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消极的因素,如不良信息、网上犯罪、虚假信息严重影响网络信息的真伪性、信息垃圾泛滥、信息污染等问题。
学习过程:【情景导入】观看视频回答如下问题:1.里面展示的这个坏蛋是什么?2.它干了什么坏事?【信息安全问题】任务1: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你所理解的信息安全?任务2:阅读课本上的五个案例完成表6-1任务3:通过对以上五个案例的分析,每组由一名同学作总结发言,请你归纳总结出信息系统安全的威胁主要有哪些?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信息系统安全及维护】自主学习表6-2及课本左侧的红字部分。
1.电脑物理安全措施中防静电可用方法。
A接地B接天线C安装报警装置D不用管2.接入网络中的电脑逻辑安全措施中对访问控制可用方法。
A金山毒霸B身份识别和认证阻止非法用户C隔离D关闭电脑【计算机病毒及预防】任务1:小组交流所了解的病毒,杀毒软件有哪些?任务2:计算机病毒的特点是什么?任务3:组内交流一下你在计算机病毒防治方面的做法?各组派代表发言。
【计算机犯罪及预防】自主学习课本6.1.4部分,组内交流一下在信息活动中你碰到的一些信息安全方面的事件。
【跟踪练习】1.计算机预防病毒感染有效的措施是()A.定期对计算机重新安装系统B. 要把U盘和有病毒的U盘放在一起C.不往计算机中拷贝软件D.给计算机安装上防病毒软件2.下列关于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可以复制他人信息作品的内容B.可以使用盗版书籍、软件、光盘等C.如果需要在自己的作品中引用他人的作品,应注明引用信息的来源、作者D.对于作者声明禁止使用的作品,不需要尊重作者的意见3. 下列哪种现象不属于计算机犯罪行为?()A.利用计算机网络窃取他人信息资源B.攻击他人的网络服务C.私自删除他人计算机内重要数据D.消除自己计算机中的病毒4.未经著作权人同意而复制他人软件的行为是一种侵权行为,其主要依据是()A.《刑事诉讼法》 B.《环境保护法》C.《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D.《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第六章信息安全6.1信息安全及系统维护措施一、教材分析:生活在当今信息时代,人们在享受信息技术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个更为严重的信息安全问题。
因此,如何安全规范地进行信息活动、预防计算机病毒、防止计算机犯罪、保障信息安全,这些都是信息活动过程中必须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
二、学生分析:部分学生在平时的信息活动中或多或少都会碰到一些信息安全问题,如QQ号被盗,计算机中毒等,所以学生已对信息安全问题有一定的认识。
通过本章学习重在让学生提高信息安全意识,对一些以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如计算机病毒有更深刻的认识,并掌握一定的保护信息安全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以下概念:信息安全、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犯罪。
2、了解信息安全问题及防范策略。
3、了解计算机病毒特征、及其危害。
4、了解计算机犯罪及其危害。
过程与方法1、掌握维护信息安全的策略。
2、掌握防治计算机病毒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树立信息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信息活动习惯。
2、了解计算机病毒带来的危害,做到不制造和传播计算机病毒。
3、了解计算机犯罪对社会和他人造成的严重危害,从自己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不利用计算机做出有害他人的事情。
四、重难点分析:重点:1、信息安全问题及系统维护,让学生加深对信息安全问题的了解,增强学生信息安全意识。
2、计算机病毒及防治,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病毒造成什么样的危害,以及如何对计算机病毒进行防治。
3、计算机犯罪及其危害,培养良好的信息活动行为规范,提高学生自律精神和抑制计算机犯罪行为的自觉性。
难点:(1)对信息安全、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犯罪等概念的理解(2)对上课用机进行信息安全维护。
五、教学策略:通过案例分析,通过图片,通过动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的认识,通过360安全卫士来对学生用机进行安全维护,掌握维护信息安全的策略。
六、课时:1节在系统信息的威胁方面,维护逻辑安全访问控制:识别和认证用户身份控制访问权限信息加密:数据加密、数字签名信息安全产品介绍:网络防病毒产品、防火墙产品、信息安全产品、网络入侵检测产品、网络安全产品。
《信息安全及系统维护措施》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对信息安全各方面作一个总体介绍,主要包括了解信息活动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及相应的防范策略;掌握计算机病毒的性质特征及学会对计算机病毒进行防治;通过分析案例了解利用计算机进行犯罪所造成的重大危害,以及如何预防计算机犯罪的发生。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几章的学习,对信息技术各方面的问题和对计算机的操作都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同时学生还对网络有较浓厚的兴趣,学生对信息安全了解不多,信息安全意识淡薄。
本节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围绕在信息活动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搜集相关资料,精选案例资源。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日常生活中威胁信息安全的因素;2、学习维护信息系统安全(物理安全和逻辑安全)的一般措施;3、了解常见的信息安全产品;过程与方法1、利用有趣的动画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播放3.15视频片段,引起学生对信息安全问题的足够重视;3、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讨论,教给学生认识信息安全问题与道德规范知识;情感、态度及价值观1、培养自觉遵守信息道德规范和国家法律法规的意识。
2、初步树立科学的信息安全意识,保障信息安全;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维护信息安全”的定义;2、理解信息系统安全包括哪些方面;3、初步树立科学的信息安全意识,保障信息安全。
教学难点:1、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探讨与学习信息安全问题的兴趣;2、如何在课堂上使学生初步树立自觉遵守信息道德规范与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识;3、如何让学生理解信息系统安全的相关定义。
- 1 -五、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演示、探究、对比分析、任务驱动和协作讨论相结合。
六、教学环境与准备教学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室,有FTP服务。
教学准备:1、制作PPT课件。
2、搜集和准备素材,七、教学过程:- 2 -- 3 -八、教后反思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给学生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关注全体学生,注重交流与合作,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综合能力与创新精神为目标的课程理念。
信息安全及系统维护措施信息安全是指对信息系统及其中存储的信息进行保护和安全管理的措施。
系统维护是指对信息系统进行日常维护和管理的工作。
信息安全和系统维护是信息技术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保证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数据的安全性。
信息安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1.系统访问控制:对系统的访问权限进行控制,只允许授权用户进行访问,对未经授权的用户禁止访问系统和数据。
2.密码管理:要求用户使用强密码,并定期更换密码;对密码进行加密存储,防止被破解;禁止用户将密码泄露给他人。
3.防火墙:在网络与外部世界的边界上部署防火墙,对流入和流出的数据进行过滤和检查,阻止潜在的攻击和非法访问。
4.病毒防护:安装防病毒软件和定期更新病毒库,及时发现和清除系统中的病毒,防止病毒对系统造成危害。
5.数据备份与恢复:定期对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备份,并将备份数据存储在安全的地方;当系统出现故障或数据丢失时,及时恢复数据。
6.漏洞修复:定期对系统进行漏洞扫描和安全评估,及时修复漏洞,防止黑客利用漏洞进行攻击。
7.安全策略与培训:制定详细的安全策略和规范,告知用户和管理员系统的安全要求和操作规范;对用户和管理员进行安全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
系统维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硬件维护:定期对服务器、网络设备等硬件进行检查和维护,保证其正常运行;对故障设备进行修复或更换。
2.软件更新与升级:定期对操作系统、数据库和应用软件进行更新和升级,修复已知的漏洞和问题,提升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3.故障排除与修复:及时发现和解决系统故障,恢复系统的正常运行,减少系统停机时间和影响。
4.性能优化:对系统进行调优和优化,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吞吐量,保证系统的高效运行。
5.日志管理:监控系统的日志,及时发现异常和错误,分析和处理日志中的问题,以及时进行调整和修复。
6.安全补丁管理:定期对系统应用安全补丁进行升级和部署,修复已知的安全漏洞。
7.数据库管理:对数据库进行管理和优化,包括备份和恢复、数据清理和性能优化等工作,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6.1信息安全及系统维护措施》教学设计时间:2012.12.26 星期三上午第三节地点:高一(9)课时:1课时执教:唐健萍一、教材分析本节选自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第六章第一节《信息安全及系统维护措施》。
生活在当今信息时代,人们在享受信息技术带来的极大方便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个严重的信息安全问题。
人们越来越担心存储的信息遭受破坏或被他人盗窃,害怕信息处理的过程中会出现故障,担心发出的信息不完整送达对方等问题。
信息安全不仅需要解决技术问题,还需要解决与信息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及道德规范问题。
本节课将通过具体的案例学习,帮助同学们树立信息安全意识,学会病毒防范、信息保护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信息安全的含义2、了解在信息活动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3、理解计算机病毒的定义并根据定义归纳出计算机病毒的特点4、学会病毒防范、信息保护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创设情境法、类比法、演示操作法,提高信息安全意识,提高保护个人信息的意识,树立网络交流中的安全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日常维护信息安全的一般做法;养成良好的信息活动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由于计算机病毒是威胁信息安全的主要因素,所以把计算机病毒及其防治作为重点讲授。
【重点】: 掌握计算机病毒的定义以及特点和计算机病毒基本防治措施。
【难点】:掌握计算机病毒的特点和病毒基本防治措施。
四、学情分析及教法学法分析本课面对的是高一年级学生,信息安全及系统维护对同学们来说虽不陌生,但也没有很确切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对计算机病毒的认识不够深刻。
因此我会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采用创设情境法、合作探究法、演示操作法、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适当指导相结合,最终圆满的完成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又让学生学到知识,掌握基本操作技能。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手机话费充值当心误入钓鱼网站.mp4》视频。
信息安全及系统维护措施信息安全是指确保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和信息资产不受未经授权的访问、使用、披露、破坏、干扰或篡改的能力。
为了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性,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安全措施。
同时,为了保证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和稳定性,还需要进行系统维护。
本文将从信息安全和系统维护两个方面,分别介绍措施和方法。
一、信息安全措施1.访问控制:使用访问控制技术对系统进行保护,通过身份验证、权限控制和审计等手段,确保只有授权的人员能够访问系统和数据。
2.密码策略:建立强密码策略,要求用户使用复杂的密码,并定期更换密码。
同时,不同的用户应该有不同的权限和密码策略。
3.防火墙:设置防火墙来过滤入侵和恶意软件,可以通过控制网络流量和检测异常行为来保护系统。
4.加密技术:使用加密技术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包括数据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加密。
5.安全审计:通过日志管理和审计技术,对系统进行监控和记录,以便及时发现并排查异常和安全事件。
6.恶意软件防护:安装和更新反病毒软件、反间谍软件等安全工具,定期扫描和清理系统。
7.物理安全:对服务器、机房等物理设施进行保护,采取防火、防水、防盗等措施。
8.安全培训和意识:定期开展安全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知识水平,避免因为人为疏忽而导致信息泄露和系统风险。
1.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的更新:定期升级和安装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的安全补丁,修复已知的安全漏洞。
2.数据备份和恢复:定期进行数据备份,并确保备份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
在系统故障或数据丢失时,能够快速恢复系统。
3.硬件设备维护:定期检查和维护服务器、网络设备等硬件设备,确保设备工作正常,减少硬件故障带来的风险。
4.日志管理和审计:对系统日志进行定期分析和审计,及时发现并解决系统异常和问题。
5.网络安全监控和防范:设置安全监控系统,对网络流量进行监控和分析,及时发现并应对网络攻击。
6.性能优化:对系统进行性能优化,包括系统资源的合理使用和优化、数据库的优化等,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
6.1 信息安全及系统维护措施一、教材分析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本节是作为本章的开篇,全面介绍了信息安全方面的一些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在日常信息活动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使同学们在以后的信息活动过程中能注意到这些方面的问题,尽最大可能保障信息的安全。
2、本节主要内容介绍:基于信息安全问题在信息社会活动过程中的突出表现,对社会、个人、团体等方面来说重要性越来越大,为了帮助学生对这方面的问题有一个深刻的了解,教材中安排了一些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探索和体验,对已有的经验能够进行一定的提炼、归纳和理解。
本节采用了“呈现案例→理解概念→探究特征→练习”的线索组织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树立信息安全意识,学会病毒防范、信息保护的基本方法;了解计算机犯罪的危害性,养成安全的信息活动习惯。
过程与方法:了解信息活动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及相应的防范策略;掌握计算机病毒的性质特征及学会对计算机病毒进行防治;通过分析案例了解利用计算机进行犯罪所造成的重大危害,以及如何预防计算机犯罪的发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使用因特网的过程,能够识别并抵制不良信息;树立网络交流中的安全意识。
三、教学重点:1、信息安全问题及防范策略:加深学生对信息安全问题的了解,增强学生信息安全意识;2、计算机病毒及防治:掌握计算机病毒的性质特征,及学会对计算机病毒进行防治,对已经中毒的计算机能够进行杀毒操作;3、计算机犯罪及其危害:了解计算机犯罪及防范办法,在应用计算机的过程中应该保持一定的自觉性和良好的行为规范。
四、教学难点:1、使用防病毒软件对计算机进行病毒扫描,对已经中毒的计算机能够进行杀毒操作;2、通过分析一些案例,了解计算机犯罪的基本内涵,能够对计算机犯罪进行防范;3、使学生比较深刻地了解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
五、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学习、合作探究、任务驱动等方式组织课堂活动,让学生通过交流或者自己亲身探索和实践,去了解信息活动中存在的各种安全问题,并且掌握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6.1《信息安全及系统维护措施》教学设计【课标要求】1、树立信息安全意识,学会病毒防范、信息保护的基本方法;了解计算机犯罪的危害性,养成安全的信息活动习惯。
2、在使用因特网的过程,能够识别并抵制不良信息;树立网络交流中的安全意识。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对信息安全各方面作一个总体介绍,主要包括了解信息活动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及相应的防范策略;掌握计算机病毒的性质特征及学会对计算机病毒进行防治;通过分析案例了解利用计算机进行犯罪所造成的重大危害,以及如何预防计算机犯罪的发生。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几章的学习,对信息技术各方面的问题和对计算机的操作都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同时学生还对网络有较浓厚的兴趣,学生对信息安全了解不多,信息安全意识淡薄。
本节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围绕在信息活动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搜集相关资料,精选案例资源。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信息的网络化使信息安全变得更加重要,了解信息安全的含义。
(2)了解维护信息系统安全问题的措施及信息安全产品。
(3)学会病毒防范、信息保护的基本方法。
(4)了解计算机犯罪的行为,养成自觉抵制计算机犯罪的习惯。
2、过程与方法:(1)利用学生亲生观察、体验生活中的安全问题,激发学生的安全意识。
(2)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讨论,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身边信息安全方面的事件,了解维护信息系统的一般措施。
(3)通过交流讨论活动,让学生学会病毒防范,信息保护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式学习的习惯。
(2)感悟生活中的知识无处不在,信息安全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3)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和道德水平,逐步养成负责、健康、安全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教学策略】本节采用了“呈现案例→理解概念→探究特征→练习”的线索组织教学内容,采用分组讨论的教学策略完成教学。
【教学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室、投影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