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
- 格式:pptx
- 大小:2.09 MB
- 文档页数:11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6.2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首先,经过三个学期的地理学习,八年级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读图方法和地理分析能力。
其次,通过中国的地域差异的学习,学生已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所以,知识和方法的迁移能力已经具备,学习东北地区的过程中就可以适当拓展、探究。
再者,初中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感知较为感性,教学过程中,多用直观图片进行知识的传递与讲解。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包括“人口分布”和“城市分布”两部分内容。
在“人口分布”这部分内容中,要求学生结合“东北地区的面积与人口统计”表和“东北地区人口分布”图,来了解东北地区的人口增长情况,以及人口密度、人口分布的状况。
在学生进行上述探究的基础上,归纳出东北地区的人口分布特点。
在“城市分布”这部分内容中,介绍了东北地区的交通运输状况和城市的分布特点以及哈尔滨、长春、沈阳三个省会城市的主要特点。
【教学目标】1.运用东北地区人口分布图和统计表,归纳东北地区人口的分布特点2.运用东北地区主要民族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主要民族的分布特点3.运用东北地区城市与铁路分布图,归纳东北地区城市的分布特点【教学重点】1.东北地区的人口分布特点2.东北地区的城市分布特点【教学难点】如何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并能够在新情景中迁移运用。
【教学过程】A.引言:上课、起立、大家好!很高兴我们相聚在这里,与大家共渡40分钟美好时光。
同学们都喜欢看电视剧吧!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电视剧《闯关东》的精彩片段,请大家欣赏。
(播放视频)奇怪!这么多人争着抢坐轮船,他们要到那里去?去干什么?“关”指的是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的山海关。
闯关东是指中国近代史上华北地区的农民向东北地区的移民过程。
这次移民让东北地区的人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让我们共同走进今天的课堂-----《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请大家齐读目标(课件出示目标,教师板书课题)教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学习过许多与人口分布有关的内容,如世界人口的分布,以及大洲、地区、国家的人口分布等。
《第二节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东北地区的人口分布及其少数民族分布;(2)了解东北地区的主要城市及其城市分布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计算,了解黑吉辽三省的人口密度;(2)通过读图,了解东北地区人口稠密和稀疏的地区,并能结合相关知识分析原因;(3)在地图上找出居住在东北地区的主要少数民族;(4)在图上找出东北地区的主要城市,并能结合地图归纳城市分布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东北地区的人口和民族基本概况,树立民族平等的意识,通过了解东北地区的城市分布,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东北地区的人口和城市的分布教学难点:东北地区的城市分布特点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收集哈尔滨的相关图片,鄂伦春族和赫哲族的民族风情。
学生预习本节课的内容,收集东北地区主要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分学习小组回顾上册关于中国的民族的相关知识。
四、教法、学法激趣法、讲授法、实践法、自主学习、学生读图归纳、分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发现基本的规律。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用“满汉全席”的故事导入:满汉全席是我国一种集合满族和汉族饮食特色的巨型筵席,起源于清朝的宫廷,原为康熙66岁大寿的宴席,旨在化解满汉不和,后世沿袭此一传统,加入珍馐,极为奢华。
清代名宴还包括蒙古亲藩宴、廷臣宴、万寿宴、千叟宴、九白宴。
满汉全席上菜一般一百零八种,菜式有咸有甜,有荤有素,用料精细,山珍海味无所不包。
分三天吃完。
乃中华菜系文化的瑰宝。
教师提出问题“你从这个故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开始自主学习。
二)学生分学习小组自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尽量完成课本上的活动题,有疑问的地方先在小组内讨论解决,组内无法解决的内容在全班交流的时候提出来。
自主学习提纲:1、人口密度=人口/面积,根据公式,计算黑吉辽三省的人口密度。
2、读图,找出人口密度在100人/平方千米的地区,独立思考,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哪些?3、知识回顾: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地区。
八年级地理下册(湘教版)第六章第二节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教学设计授课教师:万永香学校:麻栗坡民族中学第二节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教学目标]1、运用“东北地区人口分布”图和“东北地区的面积与人口统计”表,归纳东北地区人口的分布特点。
2、运用“东北地区主要民族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主要民族的分布特点。
3、运用“东北地区城市与铁路分布”图,归纳东北地区城市的分布特点。
4、掌握本节教材所渗透的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能够在新情境中迁移运用。
[教学重点]东北地区的人口和城市的分布。
[教学难点]东北地区的人口和城市分布特点;渗透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讲解法、启发式教学法[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包括“人口分布”和“城市分布”两部分内容,“新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要求:主要针对“运用地图学习”的教学要求进行说明。
要求学生会从地图中获取一个区域的更深入的信息,即能够读懂地图上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和因果关系,如人口分布与城市、地形区分布之间的关系,城市分布与交通线分布之间的关系等。
经过分析加以归纳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导入播放《家在东北》音乐(可让学生随音乐一起歌唱),这首歌激昂欢快,催人奋进,从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
学生倾听、歌唱《家在东北》欣赏东北地区的图片。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教师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家在东北”这首歌曲优美、悠扬。
这种导入方式,能催人奋进,学生在激昂欢快的歌声中轻松愉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活动一人口分布课件出示“东北地区的面积与人口统计”省份黑龙江吉林辽宁面积(万千米2) 45.4 18.7 14.7人口(万人)1953年1190 1133 20392010年3833 2747 4375“人口密度图”引导学生思考并解决问题:(1)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1)学生完成P31活动题。
第二节东北地区的人口和城市分布知识技能目标:1.学会归纳东北地区人口分布特点、城市分布特点,并能分析影响分布的因素。
2.了解东北地区主要民族的分布及主要城市的特点。
3.能归纳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并迁移运用。
过程与方法:1.借助相关图、表,分析归纳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2.通过阅读、思考、探究、总结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并能迁移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东北地区人口、城市的分布,树立人、地和谐观,增强环保意识;2.通过了解东北地区人口、民族的分布及特色文化,提升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
教学重难点:1.东北地区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2.总结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并迁移运用。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学习目标:1.观看一段视屏:《闯关东》讲述的是华北地区的人们前往谋生,东北地区有哪些优越的自然条件吸引着华北地区的人们?2.揭示学习目标二、自主,合作,探究:互动一:人口分布1.学海导航:回顾世界人口分布、中国人口分布的学习,想一想:学习东北地区人口的分布,我们应该解决哪几个知识点?可通过什么方法来解决?明确:学习任务: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分布的因素;方法:图表分析法2.学海遨游:教材P31为我们提供了相应的数据表格及6一18地图,请同学们利用好这些资料快速自学,争取2-3分钟完成学习小目标。
3交流归纳:东北地区人口分布特点:分布不均,中部南部人口多,北部东部人口少。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中部南部多平原,工业交通运输业发达,因此人口稠密;北部东部多山地,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因此人口稀疏。
4.学法归纳:人口分布,先在图中寻找人口稠密区和人口稀疏区,再结合分布规律,去探讨空间位置与地形、气候、河流等之间的关系,借助线面结合来归纳空间分布规律及影响空间分布的因素。
互动二:民族分布1.学海导航:我国的少数民族集中分布在哪里?东北地区主要有哪些民族?分别分布在哪?民族风情有何不同?给大家2分钟时间自学,准备抢答和竞赛。
第二节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
1、人口分布:
(1)人口数量:东北地区人口数量比建国前大幅增长。
(2)人口分布:不均匀。
中部和南部平原地区人口多,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发达地区人口多,北部地区和山区人口少。
(3)民族构成:东北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区之一。
主要少数民族有,满族(分布最广)、蒙古族(分布在东北地区西部)、回族(分布在东北地区中部)、朝鲜族(分布在长白山两侧)、鄂温克族(分布在东北地区西北端)、鄂伦春族(分布在东北地区北部山区)、赫哲族(分布在三江平原),其中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是满族。
2、城市分布:
(1)分布特点:城市集中在交通干线(哈大线、滨洲线、滨绥线、京哈线)沿线地区。
(2)主要城市: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以及大庆、齐齐哈尔、绥芬河、图们、鞍山、丹东等。
哈尔滨:东北地区北部中心城市-位于松花洒江畔,工业发达,是重要铁路枢纽,通过滨洲—滨绥线与俄罗斯保持广泛联系;
长春:东北地区中部中心城市-是我国著名的汽车制造基地(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
沈阳:东北地区南部中心城市-是该地区最大的综合性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工业以机电、重型机械和有色冶金著称,也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其皇宫建筑群仅次于北京故宫。
大连:位于辽东半岛南端,地理位置优越,是东北地区的重要(出海)门户,与日本、韩国、朝鲜和俄罗斯联系密切。
该市依山傍海,环境优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著名的避暑旅游胜地;大连工业发达,是我国的造船、机车制造、石油化学和服装等工业中心,该城市的国际服装节,更是一个国际性经济文化旅游盛会。
湘教版地理八下6.2《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下6.2《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是本册教材第六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东北地区的人口分布特点以及城市分布特征,通过分析影响人口和城市分布的因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我国东北地区的地理环境。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东北地区的人口分布、城市分布以及影响因素三个部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位置、地理分区等基本知识,对我国东北地区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东北地区的人口分布和城市分布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探究。
此外,学生对地图的阅读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地图阅读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北地区的人口分布特点、城市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提高地图阅读和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和实例,分析东北地区人口和城市的分布特点,培养学生从地理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我国东北地区的地理环境,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北地区的人口分布特点、城市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难点:影响东北地区人口和城市分布的地理因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实例等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东北地区的人口和城市分布特点。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探讨影响人口和城市分布的因素,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东北地区的地图、城市分布图等相关教学素材。
2.收集关于东北地区人口和城市分布的实例资料。
3.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东北地区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东北地区的地理环境,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东北地区的地图和城市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东北地区的人口分布特点和城市分布特征。
第二节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1. 人口概况东北地区是指中国境内的吉林、黑龙江、辽宁三个省份,是我国的传统工业基地和重要的粮食生产区。
东北地区具有广阔的土地面积和丰富的资源,吸引了大量人口在此定居和发展。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东北地区的总人口为约1.03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36%。
其中,辽宁省人口最多,约占东北地区总人口的45%,黑龙江省和吉林省人口相对较少。
东北地区的人口密度相对较低,主要集中在城市和沿海地区。
大部分人口聚集在辽宁省沈阳市、大连市等主要城市以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吉林省长春市等城市。
2. 城市分布2.1 辽宁省辽宁省是东北地区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
主要城市包括沈阳市、大连市、鞍山市等。
沈阳市位于辽宁省中南部,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城市,也是辽宁省的省会。
大连市位于辽宁半岛的南端,是中国重要的港口城市和经济中心。
2.2 吉林省吉林省位于东北地区的中部,是东北地区的重要农业基地和工业省份。
主要城市包括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等。
长春市是吉林省的省会,也是东北地区的重要工业城市。
2.3 黑龙江省黑龙江省位于东北地区的最东部,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
主要城市包括哈尔滨市、大庆市、佳木斯市等。
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的省会,也是东北地区的重要工业城市和文化中心。
3. 城市化进程东北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
随着工业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城市,城市人口比重逐渐增加。
尤其是沈阳市、大连市、哈尔滨市等经济发达地区,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流入。
这些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定居。
不过,城市化进程也面临一些问题。
城市人口持续增长对城市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提出了新的挑战。
需要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以适应人口增长带来的挑战。
4. 人口流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东北地区的人口流动也逐渐增加。
知识点梳理一、人口分布1、东北地区人口分布,不同省级行政区域单位和不同地区人口差异较大。
2、不同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人口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的人口密度分别是85人/千米²、147人/千米²、298人/千米²,由此可知省人口密度较小,省人口密度较大。
3、人口分布规律及原因思考:课本31页活动题第3题①分布规律:东北地区人口分布不均匀。
中部和南部人口多,北部和东部人口少。
人口多,工业和交通运输发达地区人口多,其中平原和平原人口较为稠密。
人口偏少,省北部山区属于人口相对稀疏的地区。
②主要原因:(受、、、因素的影响)自然条件(地形、气候)和社会经济条件(交通、经济、开发历史长短)是影响东北地区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东北地区中部和南部多地形,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纬度相对较低,气候温暖,产业发达,因此人口稠密;北部和东部多地形,地势崎岖,森林茂盛,纬度较高,气候寒冷,条件较差,人口稀疏。
4、主要少数民族①东北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区之一,主要少数民族有、、、、、、等。
族在东北地区分布较广,是东北地区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
思考:课本33页活动题第1、2题②分布:满族分布广泛;蒙古族主要分布在西部;回族主要分布在中部;主要分布在长白山两侧;鄂温克族主要分布在西北端;主要分布在北部山区;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
二、城市分布1、交通状况:在东北地区的交通运输网络中,占主要地位,纵横交错的铁路连接着全区各主要城市和工矿中心。
主要铁路有(北京—哈尔滨)、(哈尔滨—大连)、(哈尔滨—满洲里)、(哈尔滨—绥芬河)。
2、主要城市思考:课本35页活动题第1题①分布特点:城市集中在沿线地区,特别是线、线、线沿线地区。
②哈尔滨:东北地区北部的中心城市,、、、、、等工业部门地位突出。
哈尔滨也是重要的,通过线与俄罗斯保持广泛联系。
哈尔滨拥有中西合璧的城市风貌,、都拥有异域风情。
③长春:东北地区中部的中心城市,是中国著名的制造基地,是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有规模宏大的第一汽车制造厂,也有较大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