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公司兴衰史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9.62 KB
- 文档页数:8
汽车制造商兴衰的典型一一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上)秦忆汽车发展到今天,世界保有量已经到了6亿辆,世界上平均每10人有一辆汽车,每年还出产6千多万辆新汽车,平均每100人就可以开一辆新汽车。
每年有上千个新品种汽车抛向市场,每年约有上万亿美元的利润流向制造商。
谁都认为造汽车是一个赚大钱的买卖。
但是汽车制造商免不了有它的烦恼与困惑。
首先我们看看号称“汽车王国”的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兴衰简要历程。
美国福特“汽车王国”在美洲地区设有:29个组装汽车的工厂,9个板材成型厂,5个铸造厂,8 个发动机生产厂,7个车身制造厂,12个零配件供应中心,15个研究所和试验室。
在海外设有:在24个国家设有制造组装和销售公司,同9个国家的汽车公司建立了业务关系,在180多个国家建立直接销售网。
在美国本土拥有34万多名员工。
福特的兴衰1995年一组数据说明问题:福特公司1995底拥有资产2432.83亿美元,年收入1371.37亿美元,利润41.39 亿美元,在世界汽车制造业中排行第二,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排行第7位。
福特公司除生产汽车外,还有电器、玻璃、合成树脂、环境保护、租赁汽车、土地开发等事业部门另外,认识到金融事业的重要性,1987年,该公司还建立了福特金融公司,现有资产总额为1150亿美元,居美国银行第二位,尤其在填补汽车事业部门的赤字中,起了很大作用。
福特公司是1903年由亨利•福特一世创办的,在100多年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有近80年是在福特家族祖孙二代领导人的主持下,几起几落演绎着汽车制造商的辛酸史。
亨利•福特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
16岁时,他离家来到底特律,在爱迪生照明公司当工人。
当时汽车刚诞生不久,这新奇的玩艺把他给吸引住了,从1899 年起,他凭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两次创办汽车公司,均以失败而告终。
失败和挫折并没有使他心灰意懒,相反,他的意志变得更坚强。
1902年6月16 日,他用<15万美元与几个同行合伙,第三次办起了福特汽车公司。
案例福特汽车公司SWOT分析一、历史回顾福特汽车公司进入汽车工业是在当时汽车公司快速发展快速淘汰的时代,仅1903年就有80多家汽车公司诞生。
福特公司生存了下来,并与美国整个20世纪的企业历史发展非常相像。
福特汽车公司建立于1903年6月16日,当时享利·福特和11个加盟者向密歇根州政府申请成立公司。
公司成立时只有10个雇员,厂部设在底特律麦克大街上一家改造过的货车车间,其资产主要是一些工具、宏伟的蓝图、计划、专利和来自于12个投资者的28000美元的现金。
和老享利·福特一起的第一批股东中,有一个煤炭经销商及这个经销商的记账员和一个对这个煤炭经销商很信任的银行家,有为新车制造发动机及齿轮的机械店的两兄弟,一个木匠,两个律师,一个职员,一家杂货店的老板,一家生产气枪的公司老板。
还有一位医生想投资,但是福特拒绝了,他怕13位投资人会给他带来坏运气。
福特公司生产的第一辆车是“1903A型车”,它被广告称之为“市场上最完美的机器”,并且“简单得连15岁的孩子都能驾驶”。
这种车可能是完美而简单的,但它的生意却是另一番情景。
大约一个月后,公司几乎用光了全部现金。
然而,在7月15日,公司收到了一张在芝加哥的一位牙科医生那儿寄来的支票,这是第一个从公司买车的人。
看到公司银行的存款降到了223.65美元的股东们,见了Ernst Pfenning医生的850美元的支票存入公司账户后才松了一口气。
在1903年和1908年间,享利·福特和他的工程师们用一些字母来命名他们的车,其中一些车只是实验品,并未投放市场。
在头15个月的运营中,1700辆A型车在那个破旧的老货车车间中生产出来。
早期生产的车中最成功的是N型车,它是一种小型、轻便的四缸车,市场售价为500美元。
一种售价为2500美元的豪华车——K型车卖得最差。
K型车的失败以及享利·福特坚持认为的公司的前途就在于面向大众市场生产廉价车,导致了享利·福特和一位低特律煤炭经销商Alexander Malcomson之间的摩擦,Malcomson 离开了公司,而享利·福特得到了足够的股份,把他持有的个人股份增至58.5%。
华东理工大学2014—2015学年第_1_学期《管理学说史》课程论文 2015.01班级_ 商管120__ 学号10122110 姓名梁美代子开课学院商学院任课教师杨桂菊成绩__________从福特汽车的兴衰史看管理理论发展演变的内在规律摘要作为世界最大的汽车企业之一,福特汽车公司已有百余年历史。
百年之中,福特汽车公司几起几落,其曾创造汽车制造业的辉煌成就,也曾因经营不善而陷入困境。
本文通过分析福特汽车的发展过程,将其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并就各个阶段的不同特征,结合相关管理理论及理论的的发展演变规律,做出详细的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福特,管理理论,发展规律1.福特汽车公司发展史福特汽车公司是世界最大的汽车企业之一。
公司成立于1903年,其品牌名来源于创始人亨利·福特的姓氏。
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福特汽车公司在福特家族的领导下几起几落。
如今,福特公司拥有世界著名的汽车品牌:福特、林肯、捷豹、阿斯顿马丁等。
此外,其还拥有全球最大的信贷企业——福特信贷、全球最大的汽车租赁公司Hertz和客户服务品牌Quality Care。
在中国,福特汽车公司和中国长安汽车集团合资成立了长安福特汽车有限公司。
在世界经济环境迅速变化的今天,福特汲取历史经验,始终致力于优化企业管理模式,促使这个庞大的汽车帝国不断向前发展。
1.1创始之初——亨利·福特时代亨利·福特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州的一座农庄里。
他从小就对机械感兴趣,12岁时,亨利建立了自己的机械坊,15岁时,他亲手制造了一台内燃机。
1891年,福特成为爱迪生照明公司的一个工程师。
1896年他制造了他的第一辆汽车,他将它命名为“四轮车”。
之后,福特离开爱迪生的照明公司并致力于研究赛车,凭借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几经波折,他最终于1903年建立了福特汽车公司。
同年,公司生产出第一辆福特牌汽车。
五年后,福特将汽车改制成T型福特车,这种面向大众的汽车深受欢迎,畅销欧美[1]在成立公司时,福特聘请了专家詹姆斯·库兹恩斯担任公司经理。
基于管理学发展史对福特汽车公司兴衰发展的思考福特汽车是全球知名的汽车制造商,自1903年成立以来一直是美国汽车工业的主要代表之一。
福特汽车公司的兴衰发展是基于其创始人亨利·福特对于生产线和大规模生产的创新性思维和实践,同时也受到诸多管理学理论和思想的影响。
一、福特公司的兴起福特汽车公司在1903年由亨利·福特创立,其最早的目标是以低廉的价格生产汽车,并在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
福特当时采用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单一型号的汽车,将生产过程分成了18个步骤,并通过部件标准化和模块化的生产方式,实现了大规模生产和高效率。
福特公司的生产线革命,被认为是西方世界现代工业的标志之一,也奠定了福特汽车公司的领先地位。
福特生产线的贡献是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并最终让汽车成为了普通人的日常交通工具。
福特的管理理念是“精细化管理”。
他在生产线的流程中应用了科学管理法的一些思想和技术,例如时间和动作研究、劳动分工和生产标准化等。
这些理念和技术都是来自于当时管理思想家弗雷德里克·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福特反对管理层和生产线工人之间的道德和理性分歧,认为这种分歧是阻碍工厂生产的原因。
他采用了激励制度和奖励制度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
二、福特公司的困境然而,福特公司通过高度的生产效率、低价的汽车赚得了巨大的市场口碑。
不过逐渐出现了一些问题,福特公司的规模开始变得过于庞大,为了追求规模经济,企业逐渐失去了灵活性和适应性。
同时,福特在创新和研发上的投入不断降低,与竞争对手的差距也逐渐扩大。
在美国市场中,福特的市场份额不断萎缩,不得不在市场领导地位上向通用汽车和克莱斯勒这些历史悠久的竞争对手低头。
此时,福特汽车公司面临着两个关键问题。
其一是如何处理企业的制造过程中所谓的“生产线监狱”所带来的管理难题。
其二是如何在面对新的市场变化和新的竞争对手时进行应对。
三、福特公司的复苏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福特公司开始进行大规模的转型,目的在于摆脱那些团体化的生产和管理体制所造成的障碍,同时也要寻找新的市场定位。
福特公司——几起几落摘要:自从1986年老福特创办福特公司以来,福特汽车历经了几次起落,而我们发现其每次起落都与公司的营销观念变化有关。
文章同时分析了福特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最后提出了福特在新的市场环境下,要及时更新营销观念来对经营进行指导。
关键词:营销观念,福特汽车,通用汽车,T型车,野马一.开创初期福特汽车公司位于美国密执安州的迪尔本市,拥有占地1 200英亩的钢铁铸件厂、玻璃厂和110英里长的专用铁轨。
自从1986年老亨利·福特的第一号试验车试制成功,汽车就成了人们生活中取代马车的主要交通工具,汽车业也迅速发展起来。
当时的汽车制造者们一般都致力于高档汽车的设计生产,推出的都是价格昂贵的豪华车型,只有少数富人有购买能力,一般人根本不敢问津。
作为汽车行业佼佼者的福特公司推出了8种以A、B、C等字母为标志的高档车型,指望这些豪华车能给公司带来更为火暴的行市,谁料事实正好相反,福特汽车的销量大幅度下降,利润仅为前一年的1/3。
老福特大为震惊,他意识到汽车业要大发展,必须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生产高档汽车。
面对市场的选择,他决心来一次汽车制造业革命,让汽车实用化、大众化,走入千家万户。
福特首先想到了农村这一广阔的市场。
他自己便出身于农民家庭,知道农民最需要的是一种便于农用的工具车。
这种车不仅要价格便宜,而且除乘坐外,最好还能拆开来拼成农具。
这一思路完全突破了以往的汽车概念,非常大胆。
福特亲自上阵,精心设计出一种万能农用车—“T型车”。
这种全新的“T型车”造型简单,就像是在四个轮子上安装了一个大黑匣子、各部分可装可拆,可以自由组装成多种实用的农用机械,可用来锯木、抽水、搅拌等。
由于去除了不必要的附件;一车身重量减轻了,造价也大大降低。
另外它还有一大优势,那就是适合乡间路况。
当时,美国内陆地区没有多少正规公路,落基山区弯弯的山路、密西西比河谷的狭窄泥路便是典型的路况。
“T型车”针对这种情况,设计了较高的底盘,可以像踩高跷一样在凹凸不平的路上顺利行驶。
福特是美国汽车制造业者和科学管理实践者,流水线大量生产方式的倡导者。
福特汽车公司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盈利能力,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与其创立的独特的人力资源管理不无关系:员工创新及协同能力的不断提高,大大增强了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实力。
一、福特一世衰落时期:成功:福特公司在汽车工业技术方面不断取得领先地位。
失败:独断专行、刚愎自用。
把人看成是“经济人“,工人是为了追求高工资,资本家是为了追求最大利润,却忽视了人的因素,导致组织不和谐,企业内各层次的员工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难以主动参与企业经营和管理,积极性,主动性受到抑制。
最终导致管理失败,企业亏损。
二、福特二世衰落时期:把人视为“社会人”,认为从人的行为本质中激发动力才能提高效率。
行为科学理论的出现,弥补了科学管理理论的不足,为管理学科的进一步发展输入了强大的动力。
行为科学强调人的行为,认为人的需要有低级和高级的区别,其目的是为了达到自我实现的需要。
成功:福特二世重视人性要素,研究职工心理需求,采取善意批评的方法,打消员工顾虑,正确引导其改正错误及认识自我,虚心听取员工意见,积极沟通。
采用相互教育的模式,将某人所了解或总结的有关自己业务或通常商业上的成功因素表达出来,并与他们共享的一种学习机制。
这种机制有效的实现了员工之间的沟通,增强其对企业的认同感。
更重要的是通过不断的信息共享,问题探讨,经验交流,在最大程度上增强了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
失败:过于强调人的作用,忽视了经济技术方面的考虑。
福特二世同样刚愎自用、我行我素、在经营决策和经营方式上有所失误,导致“一个拥有无限家庭权利的君王见上帝去”。
三、福特重整旗鼓:福特公司开始了新的、现代的管理时代。
策略:废除“史前时代的哲学”的管理,动员广大员工参与企业管理,改组高度集权模式,实行职能分工,重视教育培训,从而充分调动各层次员工的积极性,使发挥其最大的潜力。
摆脱福特公司的经营危机。
总结:管理实际上是让组织中所有人朝着同一个目标或者防线努力。
福特公司STP分析报告一、企业背景福特汽车公司是世界最大的汽车企业之一。
福特汽车公司的创立于20世纪初,凭借创始人亨利·福特的“制造人人都买得起的汽车”的梦想和卓越远见,福特汽车公司历经一个世纪的风雨沧桑,终于成为世界四大汽车集团公司之一。
到20XX年,它拥有世界著名汽车品牌:福特(Ford)、林肯(Lincoln)。
此外,还拥有全球最大的信贷企业—福特信贷(FordFinancial)、全球最大的汽车租赁公司Hertz和客户服务品牌QualityCare。
20XX年经济危机时,福特是唯一一家没有经过国家救济而自己走出经济危机的汽车集团。
福特汽车公司(FordMotorCompany,NYSE:F)是一家生产汽车的跨国企业,于美国密歇根州迪尔伯恩(现公司总部所在地)由亨利·福特(HenryFord)所创立,在1903年公司化。
在其20世纪如日中天的时候,福特、通用与克莱斯勒被认为是底特律的三大汽车生产商。
这三家公司统治着美国汽车市场。
福特汽车的商标来自创办人亨利福特常用的签名字体。
福特汽车在美国汽车市场连续七十X五年保持销售量第二名,仅次于通用汽车,20XX年才因油价高涨,大型SUV休旅车与卡车销量减少,被丰田汽车超越,成为美国市场销售量第三名。
亨利·福特参考引进了大批量汽车生产以及大批量工厂员工管理的方法,设计出以移动式装配线为代表的新生产序列。
其高效率、高工资、低售价的结合,对当时美国制造业而言,是一次翻天覆地的改革创新,因而这套方法尔后被称为福特制,而其产业观念在后来被安东尼奥·葛兰西称为“福特主义”。
二、发展历程1896年6月4日,亨利·福特将他的第一部汽车——一部手推车车架装在四个自行车车轮上的四轮车,开上了底特律大街。
1903年6月16日,亨利·福特和11个初始投资人签署了公司成立文件。
这是亨利·福特开创汽车制造业务的第三次尝试。
在德鲁克的书中,他给我们举了福特公司衰败期的案例。
关于这段衰败期,德鲁克告诉我们,“缺乏管理者是福特衰败的主因”。
书中对福特公司的这段经历有段这样的描述:“从福特汽车公司的早期,就可以看出老福特拒绝让任何人担负管理重任的作风。
例如,他每隔几年就将第一线领班降级,免得他们自以为了不起,忘了自己的饭碗全要拜福特先生之赐。
老福特需要技术人员,也愿意付高薪聘请技术人员,但是身为公司老板,‘管理’可是他独享的职权。
”同时,在当年的福特公司,还有这样一幕:“老福特在经营10亿美元的庞大事业时,有系统且刻意地排除管理者的角色。
他派遣秘密警察监视公司所有主管,每当主管企图自作主张时,秘密警察就向老福特打小报告。
每当主管打算行使他们在管理上的权责时,就会被炒鱿鱼。
而老福特的秘密警察头子贝内特在这段期间扶摇直上,成为公司权力最大的主管,主要原因就是,他完全缺乏管理者所需的经验和能力,成不了气候,只能任老福特差遣。
“我们都知道福特公司曾面临非常严峻的衰败危机。
衰败严重到什么程度,从这里就能略窥一二:当时人们建议美国政府足额贷款给美国第四大汽车制造公司(但规模还不及福特公司的1/6)史都贝克,让史都贝克收购福特家族的股权,接管福特公司。
我们都知道福特公司这段严重的衰败期发生在许多年前的美国。
但你有没有发现,我们国内很多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目前的管理水平仍然处于这个阶段,或者说,管理水平比多年前衰败期的福特公司好不到哪里去。
我们国人有着很深的“皇权”文化,每个企业主某种程度上仿佛是他自己企业的皇帝。
创业初期艰苦的日子里,是老板们在枪林弹雨中带着当年的创业团队冲杀出来,好不容易才有了今天的成绩,过上了好日子。
老板们不免有些沾沾自喜,他们在内心深处大多是高看自己的,是有点自负的。
对于员工而言,特别是对于一直追随老板的那些个“创业元老”而言,他们如今在老板的英明领导下终于过上好日子了,自然对老板钦佩的五体投地,唯老板马首是瞻。
哈佛案例福特公司的败笔早在1957年9月,埃德塞尔汽车--福特汽车公司打入中等价格市场的唯一项目,就作为1958年的新型汽车公开亮相了。
这使那些按照传统在10月和11月推出下年度新型汽车的竞争者大吃一惊。
福特汽车公司委员会主席欧内斯特·布里奇为埃德塞尔分部摊派的1958年的生产任务占该公司全部汽车市场的3.3-3.5%,大约20万辆(当时的年产量为600万辆)。
然而公司董事们仍然认为这是非常保守的策略,期望胆子更大一些。
埃德塞尔汽车的准备、计划和研究工作长达10年之久,看来福特汽车公司一定要生产这种汽车了。
在引进该车之前和引进过程之中,做广告和推销工作就耗费了公司大约5000万美元。
到1957年夏末,这种冒险似乎已稳操胜券。
公司计划直到第三年才收回2.5亿美元的开发费用,但估计这种汽车在1958年就会在业务上有利可图。
制造埃德塞尔汽车的理论根据似乎是无懈可击的。
因为数年以来,汽车市场上日益增长着一股偏好中档汽车的倾向。
像庞蒂亚克、奥尔兹莫比勒、比克、道奇、迪索托和默库里这样的中档汽车,到50年代中期,已占全部汽车销售量的1/3,而从前它们只占1/5。
市场预测表明,汽车市场的重心已从低档向中档转移,且60年代期间对高档汽车的需求会持续增长。
同时自由支配的个人收入(以1956年的美元表示)已从1939年的1380亿美元增长到1956年的2870亿美元,并预计到1965年可达4000亿美元。
而且,尤为重要的是,这些个人收入中用于购买汽车的百分比已从1939年的3.5%左右,增长到50年代中期的5.5%或6.0%。
显然,经济气候对埃德塞尔这样的中档汽车也是有利的。
福特汽车公司恰恰在所有经济预测都表明具有最大机会的这个部门是最薄弱的。
通用汽车公司有3种中档汽车,即庞蒂亚克、奥尔兹莫比勒和比克牌车;克莱斯勒公司有道奇和迪索托牌汽车吸引这个市场;而福特只有默库里牌汽车与其竞争,并且该车只占公司汽车生产量的20%。
案例分析题(课外)案例分析题1:福特公司的战略选择福特汽车公司鲜明地证明了一个大公司如何向多个战略方向出击。
(一)集中生产单一产品的早期发展战略在早期,福特公司的发展是通过不断改进它的单一产品—-轿车而取得的。
在1908年制造的T型轿车比以前所有的车型有相当大的改进。
在它生产的第一年,就销售了10 000多辆.1927年,T型轿车开始将市场丢给了它的竞争对手。
福特公司又推出了A型轿车,该轿车集中了流行的车体款式和富于变化的颜色。
当A型轿车开始失去市场、输给它的竞争对手的时候,在1932年,福特公司又推出了V-8型汽车。
6年后,在1938年,Mercury型车成为福特公司发展中档汽车的突破口。
福特汽车公司也能过扩大地区范围进行发展。
在1904年,它进入加拿大市场的举动就证明了这一点。
也是在它的发展早期,福特公司采用了同心多样化战略,在1917年,开始生产卡车和拖拉机,并且在1922年,收购了林肯汽车公司。
(二)纵向一体化战略福特汽车公司的多样化生产集团是后向一体化战略的杰出实例。
下面介绍福特公司在这一集团中几个部门的作用。
1.塑料生产部门一一供应福特公司百分之三十的塑料需求量和百分之五十的乙烯需求量. 2.福特玻璃生产部门—-供给福特北美公司的轿车和卡车所需的全部玻璃,同时也向其他汽车制造商供应玻璃。
这个部门也是建筑业.特种玻璃、制镜业和汽车售后市场的主要供应商。
3.电工和燃油处理部门-—为福特汽车供应点火器、交流发电机、小型电机、燃油输送器和其他部件。
(三)福特新荷兰有限公司——同心多样化战略在1917年,福特公司通过生产拖拉机开始了同心多样化战略。
福特新荷兰有限公司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拖拉机和农用设备制造商之一,它于1978年1月日成立。
福特新荷兰有限公司是由福特公司的拖拉机业务和新荷兰有限公司联合组成的,后者是从Sperry公司收购来的农用设备制造商。
福特新荷兰有限公司随后兼并了万能设备有限公司,它是北美最大的四轮驱动拖拉机制造商。
福特公司的经营历程(doc 9页)福特:几度轮回在美国工业由手工作坊向工厂制造生产的过渡中,享利·福特首创世界上第一条大规模流水作业生产线,为现代发达的工业生产奠定了基础。
他发明的物美价廉的T型车,一举打开了新兴的汽车业市场,为美国迅速步入汽车时代做出了贡献。
为此,在美联社所做的美国独立200年20件大事的民意测验中,享利·福特和他的汽车公司名列第10,与宇航员登上月球,原子弹爆炸成功相媲美,为全世界所瞩目。
一、一个不安分的农民后代享利·福特1863年出生于密执安州台奔镇附近的一个农场,父亲是个比较富裕的农民。
他的祖父是从爱尔兰来美国定居的早期移民,母亲为宾夕法尼亚州的荷兰移民。
从小时候起,福特就逃避农场中无休止的琐事和长时间单调繁重的体力劳动。
他是个天生的修理工,念初中时就掌握了修理父亲农机的要领,16岁那年,他不顾父亲的反对,独自离开农场,到附近的底特律市去了。
1879年的底特律是个繁忙的湖港和拥有10万人口的新兴工业中心。
凡是干劲十足,手脚灵活的年轻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工作。
福特立刻被一家专门制造湖上贸易用的船舶发动机的工厂雇作技工学徒。
他在工作台前显示出了他的天赋,但他从不“拼命工作”,一有空隙,他就在车间转来转去,观看别的工人都在做什么。
几年后,福特已成为独挡一面的熟练技工,被一位制造商雇去,在湖边及各大农场帮助安装、修理蒸汽机和汽油和。
这样,他观察“旁人”都在干些什么的机会就更多了。
24岁的福特已经在自己选定的职业上干了8年。
但不知是他的意愿还是秉承父亲之志,他突然返回父亲的农场,像是准备长期务农似的,毫不犹豫地接受了父亲送给他的脱粒机和40亩土地,定居下来。
一年后,他与邻居——一位富裕农民的女儿——克莱拉·布赖恩特结了婚。
对于福特来说,在农场的逗留,只是重温一下幼年做农工时就学会了的一切,所以,他再次发觉农场并没有值得自己留恋的地方,只是秋天才给他带来几分愉快。
汽车制造商兴衰的典型——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上)秦忆汽车发展到今天,世界保有量已经到了6亿辆,世界上平均每10人有一辆汽车,每年还出产6千多万辆新汽车,平均每100人就可以开一辆新汽车。
每年有上千个新品种汽车抛向市场,每年约有上万亿美元的利润流向制造商。
谁都认为造汽车是一个赚大钱的买卖。
但是汽车制造商免不了有它的烦恼与困惑。
首先我们看看号称“汽车王国”的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兴衰简要历程。
美国福特“汽车王国”在美洲地区设有:29个组装汽车的工厂,9个板材成型厂,5个铸造厂,8个发动机生产厂,7个车身制造厂,12个零配件供应中心,15个研究所和试验室。
在海外设有:在24个国家设有制造组装和销售公司,同9个国家的汽车公司建立了业务关系,在180多个国家建立直接销售网。
在美国本土拥有34万多名员工。
福特的兴衰1995年一组数据说明问题:福特公司1995底拥有资产2432.83亿美元,年收入1371.37亿美元,利润41.39亿美元,在世界汽车制造业中排行第二,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排行第7位。
福特公司除生产汽车外,还有电器、玻璃、合成树脂、环境保护、租赁汽车、土地开发等事业部门另外,认识到金融事业的重要性,1987年,该公司还建立了福特金融公司,现有资产总额为1150亿美元,居美国银行第二位,尤其在填补汽车事业部门的赤字中,起了很大作用。
福特公司是1903年由亨利·福特一世创办的,在100多年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有近80年是在福特家族祖孙二代领导人的主持下,几起几落演绎着汽车制造商的辛酸史。
亨利·福特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
16岁时,他离家来到底特律,在爱迪生照明公司当工人。
当时汽车刚诞生不久,这新奇的玩艺把他给吸引住了,从1899年起,他凭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两次创办汽车公司,均以失败而告终。
失败和挫折并没有使他心灰意懒,相反,他的意志变得更坚强。
1902年6月16日,他用<15万美元与几个同行合伙,第三次办起了福特汽车公司。
这次,他变得聪明了,他聘请了一位专家詹姆斯·库兹恩斯担任公司的经理。
库兹恩斯不愧是个专家,一上任,立即采取了三项重大措施。
一是,通过调研,认识到只有生产出价廉物美又耐用的产品,才能打开销路;二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降低生产成本,达到价廉的目的。
为此,公司采取流水作业生产线,大批量生产汽车。
不久,世界上第一条汽车装配流水生产线诞生了,装配一辆汽车的时间由原先12小时28分钟缩短为9分钟,生产率提高了100多倍,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三是,建立了一个完善的销售网。
到1912年,已有7000家商行销售福特汽车。
价格低到450美元的T型汽车一时风靡美国和全世界,在短短的7年的时间里,福特公司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制造商。
福特一世本人也由此获得“汽车大王”的称号。
老福特在他的自传书中,非常得意地宣布他办公司的理念四原则,有的书中把它称为“四凤求凰黄金原则”。
(1)既不惧怕未来,也不对过去顶礼膜拜。
(2)漠视竟争。
(他讲的意思是要公平竟争,不搞暗斗)(3)将服务摆在赢利之前。
(4)制造业不是贱买贵卖业。
(是精打细算巧生产。
)独断专行的代价成功和荣誉会促使一个人更加奋发,也会使一个人得意忘形,而对频频传来的捷报,老福特被荣誉冲昏了头脑,开始变得独断专行。
他独揽公司一切,取消了经理制,公司的高级领导人员不过是虚设的组织形式,或不如说只是他的私人秘书,公司的一切决定、一切人事安排、一切生产和买卖事务都由他一人说了算。
这种家长式的领导体制造成公司管理极度混乱。
由于任人唯亲,在公司担任高级职员的500余人中竟没有一名大学毕业生;设备、厂房陈旧,无人过问技术更新;财务报表像杂货店账本一样原始;没有预决算;早已死亡的职工名字还列在工资单上。
此外,他还一一意孤行,不听逆耳忠言。
因而使能干者纷纷离去。
1915年连库兹恩斯对他也感到厌倦,失去了信心,不得不离开他经营近10年的福特公司,另觅天地。
在产品更新换代、企业管理上,老福特更是因循守旧、固步自封。
在T型车问世的19年里,他一直以这单一的车型献给消费者,藉此维持市场,这大大阻碍了公司业务的发展。
就在福特公司停滞不前时,它的老对手通用汽车公司迅速地赶超了上来。
通用不惜以重金聘请被誉为“现代化公司组织天才”之称的阿尔弗雷德·斯龙担任总经理。
斯龙上台后,首先在同行中进行收购,壮大自己的规模,继而实行“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组织形式,既控制了这些收购过来的企业,又充分发挥了他们各自的活力。
斯龙还看到汽车式样经常翻新对于汽车销售的重要性,他领导通用汽车公司各分公司进行汽车式样翻新,向市场提供不同型号的汽车。
当老福特告诉消费者,他们可以买到T型汽车,而且只能买到黑色的T型汽车时,斯龙却集中各分公司生产出来适合不同阶层需要的新型车,向富豪们供应“凯迪莱克”、向中等富裕的人供应“欧兹莫比尔”、向不那么有钱的人供应“雪佛兰”,展开了同福特公司争夺市场的激战。
面对通用汽车公司咄咄逼人的攻势,福特汽车公司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大量的业务、市场被通用公司抢走。
1928年,福特公司无可奈何地让出了世界汽车销量第一的宝座。
1929年,福特公司在美国汽车市场的占有率为31.3%。
到1940年,竟跌至18.9%,真是惨不忍睹。
面对福特公司如此糟糕的情况,年届八旬的老福特已经无能为力了,他产生了隐退的想法。
1943年,他把在海军中服役的孙子福特(在国外习惯称二世)召回,令其继承祖业,在公司中担任副总裁一职。
1945年,福特二世已从其祖父手中继承了公司的全部行政权,升任公司总裁。
1947年,一代“汽车大王”亨利·福特一世永远地离开了他的“汽车王国”。
三十年河东又河西面对这家每月亏损900万美元的濒于破产的公司,受过高等教育的福特二世清醒地认识到:要挽救福特公司,就得进行一番彻底的改革,要完成这一改革,单靠自已是不行的,关键在于要有一批具有全面管理经验的人,只有公司具备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制度后,才能起死回生。
为此,福特二世在国内掀起了寻觅人才的活动。
经过一番努力,原通用公司副总经理布里奇,通用高级管理人员克鲁索,后来担任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和世界银行行长的桑顿等10位被誉为“神童”的经济管理人才,都被他召至麾下,为重振福特公司效力。
贤能上任后,经过调查、研究,决定从领导体制入手整改公司。
由于改革了运行机制,公司的面貌焕然一新。
改革的第一年,公司就扭亏为盈,尽管纳税后仅盈余2000多美元。
第二年,除掉税款,公司取得了636.7万美元的净收入。
1948年,公司净收入达9434.6万美元。
1949年,利润为1.77046亿美元。
经过几年的努力,福特公司终于保住了美国第二大汽车公司的地位。
当福特公司的发展再次处于高峰时,福特二世又犯了他祖父曾经犯过的错误,变得越来越专横。
这时他认为公司的生产、经营诸环节已经理顺,自己已经“毕业”了,毋需左右大将再去“攻城掠地”,若再留用这些招聘来的能人,他们的贡献只会越来越高,功劳只会越来越大,迟早有一天会“功高盖主”。
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1960年,福特二世对布里奇说:“尼恩尼,我已毕业了。
”布里奇很识相,趁机引退,不久就离开了福特公司。
为福特公司的兴旺立下汗马功劳的10位“神童”,后来纷纷离去,最后只剩下一人。
1968年,福特二世采取突然袭击的办法,把公司里一直干得很好,且有崇高威望的总经理米勒给解雇了,由被他延揽过来的通用公司副经理诺森接替,这件事引起公司许多上层人士的强烈不满。
诺森在福特公司才上任19个月,也如前任一样,被炒了鱿鱼,由艾科卡取代。
艾科卡在福特公司作分部经理期间,领导设计,推出了野马牌汽车,为福特公司争夺市场立下了汗马功劳。
升任总裁后,他大胆的革新、压缩开支、开发新产品、扩大销售量,使福特公司的销售额和利润获得空前增长。
1977年,一年就给公司创利17亿美元,1978年又创利18亿美元,在汽车业创造了奇迹。
然而,像艾科卡这样的功臣也遭到了福特二世的猜疑和妒忌,他担心死后福特家族大权旁落。
便无情地、毫不考虑后果地解雇了艾科卡,时间是1978年10月15日。
艾科卡在福特公司干了整整32年,其中担任总裁8年,对公司感情至深,他一直忍受着福特二世的种种刁难,包括把他处罚到仓库当小主任,他都没有主动提请辞职,但没想到最终还是被解雇了。
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打击,艾科卡惊呆了!他感到愤怒,又异常苦闷。
面他的家人、朋友和同事都愤愤不平。
美国报纸、电台、电视台都迅速报道了这条重要新闻。
美国著名新闻评论家华尔达·克隆凯评论说:“这简直是在读一部关于汽车行业的惊奇小说”。
小福特的花天酒地、昏庸透顶的作风,又一次给福特公司带来灾难。
首先,造就了一个强大的竟争对手。
当时,作为美国第三大汽车公司的克莱斯勒正处于困境中,一年内亏损数亿美元,濒临破产的边缘,这当然为福特公司的大发展让出了广阔的市场。
艾科卡被解雇后,决心找一个充分展示才华的舞台,同福特公司展开竟争,向福特二世复仇。
1978年11月2日,离解雇日不到18天,艾科卡应聘为总经理,他凭着一往无前的精神和卓越的经营管理才能,使克莱斯勒公司起死回生,渡过难关,又迅速活跃在美国汽车市场上。
福特公司自己造就了这样一个强大的竟争对手。
其二,福特公司人才大量流失。
艾科卡的记事本上,有福特公司几百名经理级人员姓名以及他们的专业和特长。
艾科卡第一个惊人之举就是招募“福特人”。
他首先聘请委内瑞拉福特子公司经理格林洛尔德为主管克莱斯勒公司财务工作的副总裁,同时格林沃尔还带来了该子公司财务部经理米勒,聘他为克莱斯勒公司的总会计师。
另外,还聘请了福特已退休的销售经理、负责生产的副总经理、负责采购经理等三人,大大增强了克莱斯勒公司的实力。
一大批有经验和一技之长的“福特人”纷纷涌入克莱斯勒公司,使福特公司元气大伤。
最后表现在:福特公司亏损严重,陷入困境。
在美国汽车市场上,福特公司所占的比例一年小于一年。
1978年占23.6%,1981年跌至16.6%。
从1981-1982年,公司亏损30亿美元,福特公司又面临着新的危机。
1980年3月,63岁的福特二世看到,要挽回自己接管几十年的福特公司昔日的影响,已经不可能了。
危机四伏的局面使他清醒地看到,时代发展到今天,继续用那种色彩浓厚的家族经营方式来管理现代化企业,必将在激烈的竟争中灭亡。
他不得不顺应历史潮流,忍痛割爱,,宣布辞掉福特公司董事局主席的职务,把由他掌管达35年之久的业务经营大权,让给福特家族以外的人利普·卡德威尔,由他组织顾问团,采用专家集团的最新领导体制来领导福特公司。
这一举动宣告了有77年历史的“福特王朝”的结束。
1982年65岁的福特二世根据公司规章制度,正式退休,从此,他和他的亲属除了拥有这家公司40%的股份外,不再是这家公司的负责人或职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