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课外古诗词《泊秦淮》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274.46 KB
- 文档页数:4
泊秦淮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作者杜牧的相关知识。
(2)运用多种方式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用声音传达诗人情感。
(3)能根据五种表达方式找得到第一句是写景,第二句是叙事,第三四句是抒情。
能自己得出首句是描绘出了一幅朦胧清幽淡雅的水色夜景图,及渲染的凄清悲凉的氛围。
(4)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诗大意,并能说出某些关键词的意义,比如“笼”“寒”“犹”等等。
(5)能理解诗人的借古讽今的写法,并深入理解诗人真正抨击的对象是只知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重的统治者。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听名家范读,自由朗读,全班齐读,个人朗读多种方式读准诗歌字音,读出节奏。
(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根据课文下的注释了解古诗大意,并能进行创造性的复述。
(3)通过教师引导、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中关键信息的内涵,深化理解作者哀艳用词背后的深沉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文章的学习,学生能够对南朝及晚唐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并培养出对唐诗的兴趣。
(2)理解作者的感慨:对那些只知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重的达官贵人的忧虑和愤慨。
认清当时统治者骄奢淫逸的本质以及对国家的热爱与担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能读准古诗掌握节奏,通过深入探究部分的学习了解诗的深沉情感。
(2)通过教师有浅入深的讲解,分析文中关键信息的内涵,深化理解作者哀艳用词背后的深沉情感。
( 3) 掌握首句描绘的一幅朦胧清幽淡雅的水色夜景图,及渲染的凄清的氛围。
理解“寒”字的深沉含义。
(4)理解“犹”的含义及作用,作者抨击的真正对象。
教学难点:(1)通过文章的学习,学生能够强化对南朝及唐末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并培养出对唐诗的兴趣。
(2)理解作者的感慨:对那些只知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重的达官贵人的忧虑和愤慨;认清当时统治者骄奢淫逸的本质以及对国家的热爱与担忧。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师生谈话法,任务引导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朗读法,对比阅读法。
【部编版】七下语文古诗词诵读《泊秦淮》教案一. 教材分析《泊秦淮》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词。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作品,描绘了诗人夜晚泊船秦淮河边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本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浓郁的江南水乡风情,是古代诗歌中的佳作。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泊秦淮》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古诗词的朗读、理解和欣赏有一定的基础。
但七年级的学生在古诗词鉴赏能力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可能对唐代诗人及其背景知识了解不多,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补充。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泊秦淮》。
2.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学习古诗词的鉴赏方法,提高审美情趣。
4.了解唐代诗人张继及其背景知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词语的解释:例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等。
2.诗文内容的理解:诗人通过描绘秦淮河边的景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3.古诗词鉴赏方法的运用:如何从意象、情感等方面欣赏和解读古诗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诗文内容、背景知识和重难点词语。
2.示范法:教师示范朗读和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和停顿。
3.互动法: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学生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4.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5.欣赏法:教师引导学生从意象、情感等方面欣赏和解读古诗词。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包含诗文内容、背景知识、重难点词语解释等。
2.相关资料:关于唐代诗人张继的介绍、秦淮河的图片等。
3.音响设备:用于播放古诗词朗诵或音乐。
4.作业纸:用于布置家庭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唐代诗人张继及其背景知识,引导学生关注诗人的生活背景。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诗文《泊秦淮》,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
注意停顿、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3.操练(10分钟)教师针对重难点词语进行解释,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等。
人教版语文七下课外古诗诵读《泊秦淮贾生过松源晨炊漆公店约客》教案一. 教材分析《泊秦淮》、《贾生》、《过松源晨炊漆公店》、《约客》是人教版语文七下课外古诗诵读的内容。
这四首诗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佳作,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泊秦淮》描绘了秦淮河畔的美丽夜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贾生》通过讲述贾生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以漆公店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约客》则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的思考。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古代文学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把握诗人的情感方面仍存在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四首诗;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理解和分析古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对古代文学的热爱;领悟诗中的哲理,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背诵四首诗;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文的深层含义,领悟诗中的哲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造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理解和分析古诗的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诗文内容,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准备相关的图片、音乐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诗文,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准备笔记本,记录学习心得。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音乐等资源,为学生创造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泊秦淮》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泊秦淮》教学设计一、教材解析《泊秦淮》这首诗是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教科书下册里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是即景感怀的,金陵曾是六朝都城,繁华一时。
目睹如今的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无限感伤。
首句写景,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二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三、四句感怀,由“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妓,自然洒脱;由歌曲之靡靡,牵出“不知亡国恨”,抨击豪绅权贵沉溺于声色,含蓄深沉;由“亡国恨”推出“后庭花”的曲调,借陈后主之尸,鞭笞权贵的荒淫,深刻犀利。
学情分析: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味。
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
二、教学目标1、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诗大意,并能说出某些关键词的意义,比如“笼”,“犹”等等。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中关键信息的内涵,深化理解作者哀艳用词背后的深沉情感。
3、通过文章的学习,学生能够强化对南朝及唐末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并培养出对唐诗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中关键信息的内涵,深化理解作者哀艳用词背后的深沉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文章的学习,学生能够强化对南朝及唐末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并培养出对唐诗的兴趣。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任务引导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对比阅读法五、教学媒介PPT课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用多媒体出示秦淮河繁华美景的图片,并讲述关于秦淮河的三个重要信息:(1)相传秦始皇南巡,经过南京时发现其地势龙盘虎踞,风水积蓄着皇家贵气,于是下令斩断龙脉,开河断垄,引淮入宁,以泄王气,这条秦始皇引淮水而开的河就是秦淮河。
(2)秦淮河自古多酒家歌女,素被称为“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有很多关于歌女名妓的传说。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泊秦淮》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首课外古诗词。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秦淮河畔泊船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教材将其列入课外古诗词诵读,旨在让学生通过朗读、理解和背诵,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古诗词基础,但对古代历史、文化背景的了解相对有限。
《泊秦淮》这首诗涉及的历史、文化知识点较多,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加以消化。
此外,学生朗读、背诵能力较强,但古诗词鉴赏能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朗读、背诵《泊秦淮》。
2.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文主题。
3.学习诗文中的历史文化知识,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爱国主义情操。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词汇和句子的理解。
2.诗文历史、文化背景的掌握。
3.古诗词鉴赏方法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文描绘的世界。
2.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诗人情感,体会诗文中的爱国主义情操。
3.讨论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的提高。
4.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诗文中的历史文化内涵,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诗文、图片、音乐等元素的课件。
2.参考资料:收集与《泊秦淮》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
3.分组名单:提前分组,便于讨论环节进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秦淮河夜景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并想象诗人在秦淮河畔泊船的情景。
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泊秦淮》,学生跟读。
学生自主探究诗文内容,理解诗文主题。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文中的历史、文化知识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泊秦淮》教案设计
一、课题:《泊秦淮》
二、教学目标
1、掌握古诗《泊秦淮》的内容,了解诗中的景物及其意义。
2、把握古诗《泊秦淮》的文学特点,分析古诗中的抒情方式和艺术手法。
3、激发学生对古诗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
把握古诗《泊秦淮》的文学特点,分析古诗中的抒情方式和艺术手法。
四、教学难点
分析古诗中的抒情方式和艺术手法。
五、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白板笔
3、课堂活动材料
六、教学过程
1、热身:让学生自由讨论古诗文化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讲授:让学生跟读古诗《泊秦淮》,讲解古诗中的景物及
其意义。
3、分析:分析古诗中的抒情方式和艺术手法,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诗。
4、拓展:让学生发挥想象,编写一首与《泊秦淮》相关的诗歌,展示学生的文学素养。
5、检测:让学生做一些练习题,检测学生对古诗《泊秦淮》的理解程度。
七、课后作业
让学生自主研究古诗《泊秦淮》,完成一份报告,把握古诗文化的精髓。
杜牧《泊秦淮》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注释了解诗文大意,熟读成诵。
2.分析诗中意象并结合时代背景,感悟诗人情感。
(重点)3.比较阅读领悟“怀古咏史诗”特征及写作手法,掌握做题方法。
(难点)诗歌给了我们一种重新面对生命真相的视野,这种真相就是无论生活的或泥泞或顺遂,或喜或悲,蒹葭就在湖边摇曳着,明月就在天上高悬着。
一直平凡着,也一直诗意着。
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那些星星点点的光让无望的生活有了一点点希望。
上学期教材里《天上的街市》这一篇课文后边的积累拓展选取了以下三首诗词。
李商隐的《七夕》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
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
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备课之前,我问了自己一些问题。
1、为什么烟笼寒水月笼沙和夜泊秦淮近酒家这两句不能换一下位置?2、烟只能笼罩寒水,月只能笼罩沙?3、商女不知亡国恨,还有谁不知亡国恨?谁又知亡国恨?4、后庭花是什么?商女是什么人?她们唱后庭花有何不妥吗?一、导入古人讲,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人居于天地之间,他们观照古往今来,也会感慨家国兴亡。
杜牧的《秋夕》中有烛光、有流萤(火虫的)光、有星光。
烛火,萤火,星光,都是微光,但足以照亮那个宫女的幽怨。
那些星星点点的光让失意宫女生活的孤寂幽怨也被人看见了。
当然还有诗人杜牧眼眸中深邃的光。
今天我们将继续透过诗人杜牧的眼睛,一起去感受月光下秦淮河。
二、师生朗读师:朗读能让我们通过声音抵达诗人创作的秦淮河,请同学们大声自由地朗读《泊秦淮》(学生朗读)师:同学们在朗读的时候,有没有注意这首七绝押什么韵呀?请找出韵脚。
生:沙,家,花。
师:请同学们再读诗歌,读出韵味。
统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之《泊秦淮》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泊秦淮》是统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一首诗。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秦淮河畔泊船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形象地描绘了秦淮河的夜景,“夜泊牛渚怀古”则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怀念。
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适合学生品味和鉴赏。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泊秦淮》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些古诗文,对古代诗歌的基本结构和表现手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仍有限,对于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还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意境,提升审美情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泊秦淮》;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品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学会从意象和修辞角度分析诗歌,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懂得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泊秦淮》;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感受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描绘秦淮河的夜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2.反复品读法:引导学生多次朗读诗歌,从语音、节奏、情感等方面把握诗歌的特点。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4.对比分析法:将《泊秦淮》与其他诗歌进行对比,分析其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泊秦淮-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朝元稹的生平事迹和诗文创作情况。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理解“凉州词”风格特点,感受古人情感与理性并重的文学意境。
3.学会在阅读中自主思考、分析文本,增强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点1.诗歌鉴赏及创作能力的培养。
2.学习分析文本的方法,增强文字理解能力。
3.增强学生对古代文化的认知,提升语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1.了解唐朝元稹的生平事迹和文化背景,分析其对《凉州词》创作的影响。
2.掌握批注和鉴赏唐诗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导入本节课的主题:《泊秦淮》一诗。
2. 独立读诗让学生自行阅读《泊秦淮》这首诗,在读完后思考其主题和情感表达。
3. 文本分析指导学生分析《泊秦淮》一诗的主体结构、词语意义和诗句表达的情感。
引导学生从情景、音韵、形象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4. 共读诗歌教师带领全班朗读《泊秦淮》一诗,让学生在朗读中体味诗句的韵味和情感。
5. 批注鉴赏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学会批注鉴赏唐诗的方法,如对照文本结构、逐词注释、发掘象征意义等。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的意义和情感。
6. 创作小作文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想象和课堂学习,创作范文一篇,表达对古代文化的认知和感受。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唐朝元稹的生平事迹和诗文创作情况,并通过鉴赏一首唐诗及自主思考分析的方法,达到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能力的目的。
通过多种形式导入课题,以唐代名诗《泊秦淮》为主要教学素材,通过分析、朗读、鉴赏、创作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情感理解、语文运用等多个方面得到提升。
同时,也应该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区别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精确判断学生的语文素养,以更好地帮助他们培养文化素养和阅读能力。
《泊秦淮》[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重点难点]1、重点:背诵默写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数]一教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先听老师朗读一首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是谁写呀?(杜牧<<山行>>)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杜牧是什么朝代的诗人?(唐代)唐代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呀?最著名的两位诗人是谁呀?(李白、杜甫)后人把李白和杜甫一起合称为“大李杜”。
除了“大李杜”还有“小李杜”,你们知道“小李杜”指的是哪两位诗人吗?(杜指的是杜牧)那李呢?指的是擅长写情诗的唐代诗人李商隐。
为了有别于“大李杜”,后人把李商隐和杜牧一起合称为“小李杜”。
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
有谁知道这条河在哪呀?(江苏省)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如今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下又听到此曲,他的心情应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牧的《泊秦淮》。
(板书:泊秦淮)这是一首绝句还是律诗呀?(五言绝句)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整体感悟。
三、学生示范朗读再全班齐读。
四、赏析诗歌。
1、赏析一、二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这两句是写什么的?(写景)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写诗人夜泊秦淮所见的景物:淡烟寒水,夜幕朦胧的凄迷景象。
)谁来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说一说?(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
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靠在酒家。
)“笼”是什么意思?(笼罩)“寒”字令你想到了什么?(天气寒冷,表明这是深秋时节)除了季节的冷?有没有别的方面的冷?(心的冷)2、赏析三、四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教案设计:《泊秦淮》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诵读并理解《泊秦淮》的诗歌内容,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汇和修辞手法;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杜牧的生平及文学成就;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及主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诗歌朗诵、小组讨论、文本解读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理解诗歌中意象与情感的关系;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尝试,提升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兴趣,培养对诗歌艺术的热爱;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表达的忧国忧民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通过诗歌学习,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文本介绍:《泊秦淮》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以泊船秦淮河畔为背景,通过描绘夜晚秦淮河上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历史的沉思。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把握诗歌的主题;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理解其表达效果;探讨诗歌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和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活动设计:播放一段秦淮河的夜景视频,配以悠扬的古筝音乐,营造一种宁静而略带忧郁的氛围。
提问:“看了这段视频,你有什么感受?你知道这是哪里吗?”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认知,为学习新课做铺垫。
•引入话题:教师介绍《泊秦淮》的诗歌背景,讲述杜牧在秦淮河畔泊船时,看到夜晚秦淮河上的景象,心生感慨,写下这首诗歌。
提问:“如果你在秦淮河畔,看到这样的景象,会想到什么?会写下怎样的诗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学习诗歌做心理准备。
二、诗歌朗诵与初步感知(约15分钟)•诗歌朗诵:教师先示范朗诵全诗,注意语调、节奏和停顿的变化,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然后,学生分组练习朗诵,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初步感知: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的大意,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汇和意象。
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总结归纳,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泊秦淮》教学设计吉林省舒兰市第五中学校甘春英教学目标:1.在诵读中把握诗歌意象,感受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2.培养学生联想、想象的能力,教给学生读诗的方法。
3.培养学生读诗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诗歌文化的魅力。
教学内容与过程:一、导入新课“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经典永流传,我们的文化从未断流。
”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一首唐诗经典,随杜牧去看一看秦淮月夜,听一听商女歌声,品一品文人情怀。
这首经典就是——《泊秦淮》。
二、资料链接1.诗人简介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文学家。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
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尤以七绝见长;语言清新,有讽喻时政之作。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以别于李白、杜甫。
著有《樊川文集》,代表诗作《江南春》、《泊秦淮》、《阿房宫赋》。
以济世之才自负,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
(学生交流所知后教师给出上面资料)2.秦淮河的历史文化播放截选视频资料(文化大百科2012。
9.10)三、赏析《泊秦淮》1.学生自由大声朗读两遍诗歌,读出节奏,读出诗味。
(小组推荐学生展示朗读,全班评议。
教师提出评议要求:节奏是否准确?语气语调是否恰当?)2.学生轻声漫读,展开联想、想象,说说你在诗里看到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学生自由发言)3.①诗中哪一句写景?写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通过哪一个动词联系在一起的?这个动词妙在哪?(用互文的修辞,通过两个“笼”字,将原本分离的烟、水、月、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象而简练地描绘出雾升寒水,月落平沙的淡雅的“秦淮月夜图”,营造出浓郁的“清冷迷离”的氛围)②哪一个形容词在营造氛围上也起了重要作用?(“寒”字不仅点明了时间,也透出诗人的心境。
联系下面诗句理解:远上寒山石径斜——杜牧《山行》;寒雨连江夜入吴——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寒蝉凄切——柳永《雨霖铃》;波上寒烟翠——范仲淹《苏幕遮》)③请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人笔下的秦淮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