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五《18 郑伯克段于鄢(《》林少娜教案教学设计 粤教上课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面试
- 格式:docx
- 大小:12.68 KB
- 文档页数:3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三必修五)知识与技能1 掌握基本的文言基础知识(实词“焉”“贰”等和句式等)2 鉴赏本文以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刻画人物性格的塑造方法。
3 理解孔子的记史的手法--春秋笔法。
4 培养学生多角度认识事物的能力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1 课前的充分预习,提出疑问,解决基础知识的重难点。
2 课堂小组合作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1 认识儒家一贯提倡的伦理道德在春秋时代贵族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矛盾斗争中的尴尬地位,认识到它的虚伪性。
2让学生透过“郑伯克段于鄢”这个历史事件去挖掘它背后承载的文化内涵,思考传统的伦理道德观的现代价值。
教学设想《郑伯克段于鄢》从结构上分为两个相对独立部分,本课时授课内容为文章的第一部分。
文言文教学通常会很重视“言”而忽略了“文”,以至于让学生无法充分感受到文言文学习的乐趣。
所以,本节课力图有所突破,以文带言,以言缀文,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的基础上,去体会文章丰富的内涵,从而使文言文的教学具有更多的“文”味。
教学资源幻灯片教学活动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以一则新闻引入,明确文章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倾听情境相关。
自然导入新课。
二《左传》开心辞典竞答。
1组织小组基础知识竞赛活动.2 老师简单点评。
1 分小组竞答。
2 课代表计分,宣布比赛成绩。
1 本班是文科重点班,学生的基础较好,自学能力较强,所以本环节一是对课前预习效果的进行落实、检测,另一个也是对学生提出问题的答疑。
2 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竞答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竞争欲。
三“文”味探究(以文带言以言缀文)1 通过提问方式,明确《左传》描写战争的特点,引出本课讨论话题。
2 提出研究课题。
“兄弟至亲却最终兵戈相向,孰之过?”3师走动,倾听参与小组讨论。
4 师点评,既要尊重学生观点,但也需及时纠正指引。
5 回归到课文第七自然段的理解。
品“春秋笔法”,悟“春秋大义”——《郑伯克段于鄢》第三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春秋笔法”的含义和特点,学会分析鉴赏“春秋笔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品味分析“春秋笔法”的运用;通过深入探究发现作者的创作意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春秋时代贵族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矛盾斗争的残酷,以及对儒家倡导的伦理道德的破坏,领悟文中所包含的儒家思想。
教学重点:学会分析鉴赏文章的“春秋笔法”。
教学难点:领悟“春秋大义”的内蕴。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设计:1、本文是《左传》的开篇之作,集中体现了作者在描摹个性人物形象、叙述历史事件上的独特艺术特色,即用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表达对人物和事件的态度与评价,委婉地传达春秋大义,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文化价值。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通过一篇古文,品味一种文学传统,感受一种文化氛围,领悟一种经典思想。
2、本文学习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对文本的细读和品味,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启发,通过课堂讨论的形式,营造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平台,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自己发现文章丰富内蕴,体悟作者委婉曲折的创作风格。
教学过程:一、内容概述文章的中心人物是谁?在他身上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文章以郑庄公为中心,记叙了文章以郑庄公为中心,记叙了他与弟弟、母亲激烈矛盾冲突激化和解决的过程,展现了春秋时期一段为争权夺利兄弟相残、母子由“恶”到“爱”的历史。
二、品析“春秋笔法”(一)介绍“春秋笔法”思考:1、《春秋》是如何记载这段历史的?“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2、《春秋》又是如何评价这段历史的?书曰:“郑伯克段于鄢。
”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其失教也;谓之郑志。
不言出奔,难之也。
《春秋》本义:批评弟弟不遵长幼之制,不守君臣之礼,不义不忠;讥讽、责难兄长欲擒故纵、心毒手辣3、《春秋》作者在表达自己的看法的时候有何特点?委曲、婉转、微妙4、《左传》是如何分析出《春秋》本义的?通过分析《春秋》的词汇选择、材料选择等明确:春秋笔法:行文曲折委婉,字里行间饱含着褒贬大义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
1 《郑伯克段于鄢》教学设计高二语文李少英教学目标: 1. 分析概括主要人物形象 2. 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重点:分析概括人物形象教学难点: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先练后讲教学安排:第三课时教学流程:一、整体感知:快速阅读全文,梳理情节。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尾声:| 参考:①王位之争②领土之争③武力之争④母子绝情⑤天伦之乐二、研读分析:共叔段从一开始到“将袭郑”之间有哪些举动?你如何评价共叔段?| | | | | | 参考:一系列的举动:请制—请京—京不度—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完聚(修治城郭聚集百姓)—缮甲兵(修整盔甲兵器)—具卒乘(准备好步兵战车)—将要袭郑评价:共叔段可谓骄纵贪婪,恃宠而骄,任性张扬,野心颇大,且得寸进尺【权欲熏心,志大才疏,有勇无谋,狂妄愚蠢】三、小组合作探究 1、联系前文,结合郑庄公的言行,谈谈这是一个怎样的君王?| | | | | | | 参考: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2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公曰:“无庸,将自及。
”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公闻其期,曰:“可矣。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
——欲擒故纵、阴险狡诈、奸诈虚伪、老谋深算、城府极深、深藏不露、工于心计、心毒手辣 2、兄弟至亲却最终兵戈相向,是谁之过?从文章哪里可以看出来?| | | || | | 参考:姜氏之过——亟请于武公,为之请制;请京;夫人将启之郑伯之过——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公闻其期,曰:“可矣。
”共叔段之过——请京;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又收贰以为己邑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四、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小结:| | | | | 参考: 1、作者将各色人物置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加以刻画,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为刻画其性格。
春秋笔法微言大义——《郑伯克段于鄢》【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情境,仔细揣摩人物心理。
2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隐含在文本叙述中对人物事件的评价。
3 引导学生对故事进行深入而有个性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情境,仔细揣摩人物心理。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由《郑伯克段于鄢》中人物名字的文化常识导入。
郑庄公是谥号,周代有五等封爵制,即公、侯、伯、子、男。
郑国的国君是伯爵,所以文章的标题中称他为郑伯。
其实他叫姬寤生。
姬姓,是黄帝的姓氏,也是郑国的国姓,郑庄公是郑国的国君,并同时讲解武姜、共叔段名字的来历书写课题:郑伯克段于鄢。
二、梳理情节,提出问题。
1.师问:文中总共出现了几个人物?明确:七个。
其中,子封和公子吕是同一个人。
师生一起快速梳理文章的主要情节,并明确这段故事主要描写一场围绕权力的战争,但战争写得十分简略。
板书:权力斗争2.师问:作者为什么要写这场战争?出示幻灯片:左丘明,春秋时鲁国史官,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以史实解释孔子所著的《春秋》。
《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引导学生思考:史官记载历史故事,要遵循什么原则?明确:第一要客观,第二要让后人有所借鉴。
3.提出问题:史官左丘明对这段历史是什么态度?希望能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解决这个问题三、忖度心理,揣摩语气。
1.过渡:一个史官要描述真实的历史,还要表达自己的态度。
《左氏春秋》的写法是怎样的?出示幻灯片:“《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左丘明“约其文辞而指博”——司马迁春秋笔法是孔子首创的描述写法,称“微言大义”,在叙事时暗含褒贬,委婉的表达作者的倾向。
这是左丘明在写作时所采取的一种写作方式,叫做“春秋笔法”,在简短的文字中表达自己的评价和判断。
2.师生共同讨论文学作品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式都有哪些,并明确《郑伯克段于鄢》主要是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的。
《郑伯克段于鄢》教学设计教学设想:1、让学生掌握相应的文言基础知识2、让学生透过“郑伯克段于鄢”这个历史事件去挖掘它背后承载的文化内涵――关于“礼”“乐”“克己复礼”“外法内儒”等3、掌握“春秋笔法”4、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情操和伦理观教学目的:1、理清情节发展,分析重点段落2、分析人物性格3、评郑庄公的为人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左传》简介:《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早期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同时也是具有文学价值的散文名著。
相传作者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
《左传》着重记叙了春秋时期列国之间的矛盾和争夺,善于叙事,其中描写战争尤为精彩。
二、关于课文:公元前722年,在郑国统治者内部发生了一件骨肉相残的事件,即“郑伯克段于鄢”。
本文通过记叙郑庄公与其弟共叔段争权夺利,最后兵戎相见、骨肉相残的事件。
揭露了当时统治阶级的残酷无情和虚伪卑鄙。
三、研究课文标题,抓住学习要点1、介绍文章背景:郑伯克段于鄢,语出《春秋?隐公元年》,《左传》将其演绎成本篇。
2、《左传》介绍: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晚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与《谷梁传》、《公羊传》合称春秋三传,都是用来解释和阐明《春秋》的。
《左传》重在史实叙述,而后两者则重在义理说明。
3、题目分析:郑伯克段于鄢。
(主谓宾介补)(主人公、事件、地点)(具体意义在课文中阐述)四、齐声朗读课文,强调几个重点、难点的字词。
亟(qì)请虢(guó)叔不义不(日匿)(nì)亲近祭(zhài)具卒乘(shèng)泄泄(yì)都城:国都的城墙必自毙:跌倒,失败遗(wèi)赠送—--古音与广东话相近,其它例子:渠,广东话(kuí)“他”五、划段落,按故事内容,第一部分可至段5结尾,前部分可分为三部分(1/234/5),后部分可在“既而悔之”处断开(供参考,讨论)。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18 郑伯克段于鄢示范教案粤教版必修5《郑伯克段于鄢》是《左传》全书的开卷之作,记叙了郑庄公的弟弟共叔段在其母武姜的支持下,阴谋夺取君权而终于失败的故事。
文章叙述史事,首尾完整,结构严密。
文中的人物性格,有的外向,野心毕露;有的内向,城府森严。
中心人物是老谋深算、后发制人的郑庄公。
为了争权夺利,母子兄弟之间也不惜骨肉相残,反映了春秋时期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和斗争的复杂性和激烈程度。
本篇情节结构当以“既而悔之”作为全篇之转折处,诚如金圣叹所云“以上,一篇地狱文字;以下,一篇天堂文字”;变化之妙,有如此者。
吕祖谦评价本文,谓为“十分笔力”;归有光称赏本篇;“此左氏笔力之最高者”;或者赞其“鬼斧神工”,或者美为“文章之祖”,推崇可谓备至。
教授本文,在梳理课文大意的基础上,一是积累文言知识;一是鉴赏人物形象,尤其是庄公这一形象;一是体会课文构思之精妙。
拟定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设想:简介《左传》、作者以及后人对此书的评价;掌握生字词和课文大意;积累文言知识,对课文的难句子能自行翻译;熟练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设想:结合具体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特别是庄公的性格特征;掌握“春秋笔法”在文中的体现;鉴赏本文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1.《左传》的相关知识。
2.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1.结合人物的言行,分析归纳人物的性格。
2.理解“春秋笔法”在文中的体现。
3.评价庄公其人。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左传》及其作者的基本知识。
2.理解什么是“春秋笔法”;分析它在文章中的体现。
3.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
4.梳理课文大意。
5.能结合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
6.鉴赏本文的写作特色。
过程与方法结合人物的言行,分析归纳人物的性格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鉴赏本文叙事写人技巧的高超,特别是“春秋笔法”的运用。
2.能结合课文,自主评价庄公。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诗歌一首:曹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文知识,如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常见的文言句式2、梳理文章思路,分析人物形象和艺术手法3、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文化知识;识记字音教学重点:1、重点字音2、文言句式:倒装句、“犹……况……乎”特殊句式(3、联系历史文化,了解课文的结构,掌握故事的情节,分析人物关系和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人物关系的微妙性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学生自读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文本解读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古今中外,宫廷内部斗争酿造了无数人间悲剧,上演了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也上演了一幕幕令人唏嘘不已的悲剧,当然也有皆大欢喜的完美结局。
于是我们听到了“只因生在帝王家”的无奈感叹,于是我们看到了爱江山更爱美人的经典童话。
而我们看到更多的是自古至今的手足相残、同室操戈,你们知道哪些皇室争权夺利的事情为什么会这样呢(同学讨论,通过故事了解宫廷斗争的残酷性)下面我给大家讲个小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其实大家很熟悉,就是乾隆皇帝弘历和他弟弟弘治的故事。
大家知道乾隆的父亲雍正皇帝就是通过“九子争帝”的残酷斗争而登上皇位的,相对而言乾隆登位要顺利得多,其实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顺利。
雍正的前面几个儿子不是夭折就是过继给别人抚养,直到乾隆的隆重出生雍正才真正有了子嗣,但是乾隆出生一个时辰之后,和亲王弘治也出生了。
在清朝,为了防止母子联合篡权,甚至不惜割断天然的血缘亲情,规定皇子出生以后,不能由亲身母亲抚养,要交给其他妃子抚养。
这样,弘历出生后就由别的皇妃来抚养,而弘治恰恰是由乾隆的母亲来抚养,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乾隆母亲的处境,一个是亲身骨肉,一个是躬亲抚养,真的是手心手背啊,这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和微妙性就知道当事人才能真切体会到。
登位后,乾隆对母亲礼仪有加,甚至外出打猎都把母亲带在身边,为什么呢一方面是他在尽孝心,另一方面也确实不放心啊。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郑伯克段于鄢》说的也是宫廷中兄弟间的权势之争,中间也有一个母亲,我们来看看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面对手心手背的问题,这位母亲是如何处理的。
18郑伯克段于鄢[ 预习——夯实基础 ][ 知识·梳理 ]第 1 步读准字音——万语千言总关音共叔段(.虢叔(.具卒乘 (.廪延(.))))遂恶之(.不义不暱 (.泄泄(.百雉 (.))))亟请(.缮甲兵 (.施及().自毙().))繄我独无 (.)【答案】gōng wùqìguónìshàn shèng yìyìl ǐn zhì bì yī第 2 步识记通假——奇妙无量方块字1.佗邑唯命( )2.谓之京城大叔( )3.多数可是参国之一( )4.姜氏欲之 , 焉辟害( )5.无庸 , 将自及( )6.遂寘姜氏于城颍( )7.若阙地及泉( )8.永锡尔类( )【答案】 1.“佗”通“他”, 其余 2.“大”通“太”3.“参”通“三” 4.“辟”通“避” 5.“庸”通“用”6.“寘”通“置” , 布置7. “阙”通“掘”8. “锡”通“赐”第 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姜氏欲之,焉辟害()1.焉虢叔死焉()君何患焉()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2.鄙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人贱物亦鄙,不足留后代()孔子鄙其小器()3.兵缮甲兵,具卒乘()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缮甲兵,具卒乘()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4.乘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数复奚疑()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答案】 1. 疑问代词 , 怎么兼词 , 在哪里疑问语气词 , 呢 2. 名词, 边邑形容词 , 鄙陋。
指眼光短浅形容词 , 轻贱动词, 鄙薄, 小看 3.名词,兵器名词, 军队, 士兵 4.sh èng, 名词 , 战车 shèng, 数词 ,“四”的代称shèng, 量词 , 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chéng, 动词 , 适应, 顺着chéng, 动词 , 冒着 , 顶着第 4 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故名曰寤生( )________________ .2.今京不度( )________________.3.隧而相见( )________________ .4.段不弟 , 故不言弟( )________________.5.公入而赋( )________________.6.惊姜氏( )________________ .7.无生民心( )________________..爱共叔段欲立之8,.【答案】 1. 名词用作动词(取名)________________2. 名词用作动词符合法度3.名词用作动词挖地道4. 名词用作动词 , 符合做弟弟的道理5.名词用作动词赋诗 6. 动词使动用法使吃惊7. 动词使动用法使产生8. 动词使动用法使立第 5 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日1.至于廪延..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表示另提一件事。
郑伯克段于鄢教学目的:1、通过课文的研讨,认识儒家一贯提倡的伦理道德在春秋时代贵族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矛盾斗争中的尴尬地位,认识到它的虚伪性。
2、通过研讨,鉴赏本文在戏剧性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3、通过课文研讨,鉴赏本文以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刻画人物性格的塑造方法。
教学设计:本文学习作为一种研究性学习的初步探讨将遵循几个原则:学生自己学习研究为主;重在学习过程;强调信息的收集;注重创新。
所以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将主要是两大环节:学习对象及研讨方向的布置选择;学习研究成果的展示。
更重要的环节将在课外由学习自己完成。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作者的褒贬程度预习布置:1、朗读课文不少于3遍。
2、参照注释,弄懂全文的意思,理解作者的意图。
3、产生的疑问,写在纸条上汇总。
4、汇总阶段:把问题汇总,合并,设定几个或十几个大的问题下发。
5、针对问题(选择研究目标),收集资料、信息,解决一两个问题。
6、将自己和其他同学讨论的结果写成小论文,准备课上展示【文学常识介绍】一、关于“春秋”二、关于“左传”三、关于《郑伯克段于鄢》教学步骤与内容一、板书课题导入郑伯克段于鄢郑什么呢?读成bó?bà?bǎi?有人说应该读成bà,因为“伯,霸也”。
山西有一个地方叫伯强,当地人就读成bà强,看过全文,我们觉得还是读bó好。
二、故事简述隐公之年,郑国国君之弟公叔段,谋划夺取哥哥郑庄公的君位,庄公发现后,巧施心计,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段,诱使共叔段得寸进尺,愈加骄横,然后在鄢地打败了公叔段,使他“出奔”。
三、论文交流(15分钟)四、评论阶段(10分钟)古人评左公从儒家的正统理念出发,大多将庄公作反面教材,所以很多人认为A 阴险狡诈B 老谋深算C 心机深藏D 心狠手毒今天的我们应该怎么看待这个人的所作所为。
他到底是(板书)是巨奸还是理智明君?W行径地他的态度如何呢?请大家发言(讨论)五、总结六、课后:要求:修改自己的论文,最好打印入盘,超过1500字的,要在开头写100写的内容提示。
第18课郑伯克段于鄢诗海拾贝咏柳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赏析】这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作者把春天的柳树比拟为得势便猖狂的小人,借以讽刺邪恶势力。
诗的前两句的意思是:当春天刚到来的时候,零乱的柳条还没来得及转变为浅淡的青黄色,它就倚仗着东风的吹拂而飘忽摇摆,气势更加猖狂。
诗刚开头即语带嘲讽、蔑视,描写“乱条”如何倚仗权势,张牙舞爪,逞性妄为,实际上是在为全诗主旨作准备,亦即古人所谓“蓄势”。
蓄足了气势,则必然有力地得出颠扑不破的结论,于是后两句水到渠成,警语立出:那些柳条只会使柳絮飞上半天,企图遮蔽日月的光辉,却不知秋季来临,天地间还将有一场又一场的严寒霜冻,到那时它就要枯萎凋零了。
“不知天地有清霜”一句为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它对那些一时得志的小人提出了严正的警告,振聋发聩,促人警醒。
语林撷英《左传》警句1.多行不义必自毙。
2.爱子,教之以义方。
3.修己而不责人。
4.善不可失,恶不可长。
5.临祸忘忧,忧必及之。
6.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
7.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8.松柏之下,其草不殖。
9.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10.皮之不存,毛将焉附?11.欲加之罪,其无辞乎?12.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13.君子有容人之量,小人存忌妒之心。
14.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15.吃一堑,长一智。
16.为政者不赏私劳,不罚私怨。
17.私仇不及公。
作者卡片姓名左丘明朝代春秋末期(约公元前502年~约公元前422年)字号称谓鲁君子籍贯鲁国主要成就编修《左传》,为历代推崇,还撰写《国语》一书代表作品《左传》《国语》背景呈现本文选自《春秋左传注》第一册,记叙了郑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
郑国邻近东周都城洛阳,郑武公与其子郑庄公都曾在周王朝中任卿士之职。
庄公希望在政治上能大有作为,梦寐以求的是扩张郑国的势力,因此首先考虑到铲除异己,巩固自己在国内的地位。
本文所反映的是郑武公去世后,郑庄公即位,其弟共叔段欲争权夺位,双方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兵戎相见,骨肉相残的历史事实。
4.18 郑伯克段于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借历史事件寄寓思想感情的艺术。
2、培养学生团结友善、坦诚相待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1、疏通文意,把握故事发展脉络。
2、继续对文言重点实词、虚词与特殊句式的学习。
3、注重分析人物刻画与主题表达的关系,准确把握文章作者写作意图。
4、能比较客观的评品历史人物。
导言:上课前我先提一个问题,生活中你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时会遵循一定的原则吗?(会。
)有同学可以介绍一下你的原则是什么吗?(好,我归纳了一下大概有对人要真诚、守信、谦虚,以团结、顾全大局等).现今我们在处理各种关系时都要按照一定的原则,这样相互间才会少一分尔虞我诈,多一些和睦与融洽。
那如果在封建制度异常严格的春秋时期不按原则办事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今天我们将从《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章中了解有关的史实,以对我们有所警戒。
一、下面请同学们默读《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章,在默读时结合课前预习完成下列图表,把自己的答案写在一张草稿纸上,我将对同学们的答案进行查开:由于这是一篇叙事散文,我们很有必要了解故事的发展脉络以及其中主要人物与他们之间的身份关系,这对我们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与作者的情感有很重要的作用。
注:对演示答案只进行补充,不讲解,至于原因且看对文章内容的分析。
大家请看这里面有母子、有兄弟、有君臣等诸多关系,照平时这几组关系将会演绎出一些什么故事呢?(母慈子孝、兄弟同心、君贤臣忠等,这些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符合传统的道德规范。
那在本文中这几组关系是否就是按照这种道德规范展开的呢?请同学们来看第一段内容。
)二、课前预习我们知道作者在第一段着重描述了母子关系,那么姜氏对两个儿子分别采取了什么样的态度?(请一位同学用文中语句做答。
)生活中各位有犯错误的时候吗?(有)那你的父母是怎样对待的呢(说服、教育,最多也就是骂两句,但最终会和好如初的)姜氏生庄公时出现难产现象并非庄公之过,但姜氏却因此对自己两个亲生儿子庞爱有偏,且还准备废长立幼,这样的行为带有很强的随意性,实非一个慈母的表现,那么用两个字来概括一下她的性格,是怎样的呢?。
郑伯克段于鄢【教学目标】1.解决课文中的字词句,让学生掌握相应的文言基础知识;2.把握文章的情节结构,分析讨论文章中的人物形象;3.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情操和伦理观。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课文,掌握课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文言词语的用法;2.把握文章的情节结构,分析讨论文章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点】1.掌握特殊的文言句式和重点实词;2.掌握本文写法上的特点:矛盾冲突揭示人物性格。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上课前,我先来提一个问题:你认为一个幸福、温馨的家庭需要具备哪些因素?有同学愿意发表下自己的看法吗?(鼓励学生举手发言)点拨:一个美满的家庭需要爱、信任,才能兄友弟恭,母慈子孝。
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我们都渴望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可是这种渴望在封建制度异常严格的春秋时期有时会变成一种奢望。
我们常说一句话:“最是无情帝王家”,今天,我们将学习《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章,了解有关的史实,走进一个特殊的家庭。
二、背景介绍《郑伯克段于鄢》,语出《春秋•隐公元年》,《左传》将其演绎成本篇。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相传为春秋晚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与《谷梁传》、《公羊传》合称春秋三传,都是用来解释和阐明《春秋》的。
《左传》重在史实叙述,而后两者则重在义理说明。
三、题目分析:郑伯克段于鄢。
(主谓宾介补)点拨:人物、事件、地点——郑庄公在鄢这个地方战胜了他的弟弟共叔段。
四、整体感知1.听录音范读。
2.学生分组分段朗读。
3.教师强调重难点字词。
(幻灯片展示)4.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意,识记重点字词。
5.理清课文的层次结构。
提问:全文共9段,有哪些段落属于议论部分?点拨:7、9段,根据这两段可以把文章划分成为两大部分:(一)郑伯克共叔段于鄢(二)郑伯与姜氏和好如初五、教师小结:这篇文章记叙了郑庄公击败其弟共叔段阴谋篡位前后的故事。
《郑伯克段于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左传》的相关文学常识;掌握本课的相关文言知识点。
过程与方法:讨论分析本课的人性性格特征;了解《左传》描写战争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评析封建时代亲属关系的实质。
教学难点:讨论分析本课的人性性格特征。
教学方法:讲析法,引导法,讨论法。
教具:常规教具。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春秋战国是个战火纷飞的时代,群雄争霸。
各诸侯国对外要防范他国的进攻,对内也要维护政权的稳定,这就导致了统治者内部出现了非常残忍的尔虞我诈、互相倾扎的矛盾冲突。
我们下面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春秋初期发生在郑国的一个历史事件。
二、1、《春秋》及《左传》介绍
2、题目解说
三、疏通文意,掌握文言知识点
(一)通假字:寤、大、参、辟、帅、锡、寘、阙
(二)词类活用:
1.惊姜氏。
惊,使动用法,使……受惊。
2.今京不度,非制也。
度,名词作动词,合法度。
3.无生民心。
生,使动用法,使……产生。
4.隧而相见。
隧,名词作动词,挖隧道。
(三)特殊句式:
判断句:制,岩邑也。
蔓,难图也。
介宾后置句:郑武公娶于申。
宾语前置句:姜氏何厌之有?敢问何谓也?对曰:“君何患焉?”
四、疏通文本,划分层次结构
1段:开端——生母恶子,偏爱公叔段
2—5段:发展——写公叔段得到城邑违规建城,并不断收占边邑,扩张势力。
6段:高潮——郑伯克段于鄢的经过。
8—9段:结局——庄公悔置姜氏,颍考叔助母子和好。
五、讨论交流
1、庄公真孝还是假孝?
2、左丘明对庄公的行为持什么样的态度?从哪里可以看出?
3、兄弟至亲却最终兵戈相向,孰之过?
六、拓展延伸
通过学习《陈情表》和《郑伯克段于鄢》这两篇课文,你觉得要想家庭幸福,家人之间应该怎样相处?
七、总结
本文通过郑庄公与其弟共叔段争斗并取胜,与其母姜氏反目而后和好的过程的生动记叙,展现了郑国王室内部为争夺最高权力而勾心斗角以至兵戎相见的情况,揭露了春秋时期统治者残酷无情和虚伪卑鄙的丑恶面目,对我们今天了解奴隶社会的后期情况有一定的认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