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法学基础理论
- 格式:docx
- 大小:23.48 KB
- 文档页数:9
第一章法学基础理论一、法的概念、特征与作用:㈠法的的概念:指以权利义务为主要内容,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统治阶级意志调整行为关系的社会规范。
㈡法的的本质:统治阶级实现阶级统治的工具。
㈢法的特征:规范性、国家意志性、国家强制性、普遍性、程序性。
规范性:可为模式、勿为模式、应为模式。
法的产生:法的制定,法的认可。
程序是社会制度化的最重要的基石。
法既执行政治职能,也执行社会公共职能。
法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法受客观规律的支配。
㈣法的作用:规范作用、社会作用。
1.规范作用:指引作用、评价作用、预测作用、教育作用、强制作用。
指引作用的种类:确定的指引和有选择的指引;羁束的指引和非羁束的指引;原则的指引和具体的指引。
评价作用:专门的评价和一般的评价。
强制作用的对象是违法犯罪者的行为。
2.社会作用:⑪维护统治阶级方面的作用:调整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统治阶级内部;统治阶级与其同盟者之间的关系。
⑫执行社会公共事务方面的作用:维护基本生活条件;维护生产、交换条件;确认、执行技术规范;促进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促进公共设施建设,组织社会化大生产。
二、法律规范、法律关系与法律行为:㈠法的规范:1.法律规范的概念:指国家制定并认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2.法律规范的要素:法律规则、法律原则、法律概念。
3.法律规则的种类:⑪授权性规则和义务性规则;授权性规则:规定人们有权做一定行为,有权不做一定行为的规则。
义务性规则:命令性规则,禁止性规则。
⑫确定性规则、委任性规则和准用性规则;确定性规则:内容已明确无需参照或援引。
概括性规则:只规定某种概括性指示,有相应机关加以确定。
准用性规则:内容没有规定,可参照、援引。
⑬强行性规则和任意性规则。
强行性规则:内容规定具有强制性。
任意性规则:在一定范围内,可选择或协商。
法律规则具有微观指导性、可操作性强、确定性程度高的特点。
4.法律原则的种类:⑪公理性原则和政策性原则;政策性原则具有针对性、民族性和时代性。
公务员法律知识第一章法学基础知识第一节法的本体一、法的概念及本质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应由特定物质生活天剑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社会秩序和社会发展目标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法的本质:(1)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2)法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所处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二、法的特征(一)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首先,在社会关系中,法属于社会规范的范畴;其次,人的行为是法的调整对象,也可以说,法的调整对象是社会关系。
(二)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国家创立法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制定,即国家机关通过立法活动创制出新的规范;二是认可,即国家机关赋予某些既存得社会规范以法律效力,或者赋予先前判决所确认的规范以法律效力。
法既然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它就必然具有国家意志的属性,因此,法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和普遍的约束力。
(三)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法是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以权利和义务为机制,影响人们的行为动机,指引人们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的。
(四)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行为规范。
三、法的效力法的效力是指法律的生效范围或运用范围,即法律对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和什么时候运用的效力。
(一)空间效力在我国,凡是中央国家机关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除非有特殊规定,一经公布施行,就在我国的全部领域内发生效力。
地方国家机关制定和颁布的规范性文件,只在所管辖的地区生效。
(二)时间效力包括法的生效、失效和溯及力等问题,是指该项法律公布生效以前所发生的事件或行为是否适用该项法律的问题。
如果适用,就是有溯及力,反之,则无溯及力。
我国法律一般不具有溯及力,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三)对人的效力法对人的效力比较复杂。
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对人的效力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对中国公民的法律效力。
第一章法学基础理论和相关经济法律制度名词解释:1、法:法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经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所有旨在保护、巩固、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行为规则的总和。
2、法的渊源:是指国家制定和认可法的各种具体表现形式,是从法的制定和认可的具体来源上看法的形式。
3、法的部门:按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同类型和关联性,可将同类的或密切相关的法律规范集中起来,即形成法的部门。
4、法的体系:各个法的部门、各种法律、法规、按其地位效力的区别及相互关联情况,依据一定的次序排列组合成统一体系即为法的体系。
5、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的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6、代理:是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在授权范围内,与第三人进行的,确立被代理人与代理人之间一定的法律关系的法律行为。
7、所有权: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力。
8、债:是按照合同约定或依照法律规定,在特定的当事人之间产生的权利和义务,即债权和债务。
9、按分共有:是共有人按照各自的份额,对共有财产分享权利、分担义务。
10、共同共有:是共有人对共有财产共同享有权利、承担义务。
简答题:1、法的本质是什么?法的本质属性是阶级性和社会性,但主要是阶级性。
他主要体现在:(1)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3)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
2、法的形式包括:法的渊源形式和结构形式。
3、法的渊源形式有哪些?(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4)地方性法规;(5)规章;(6)国际条约。
4、法的结构由法律规范、法的部门和法的体系三个层次构成。
法律规范由假定、处理、制裁三要素组成。
5、法人必须具备哪些条件?(1)名称、组织机构和章程;(2)固定的经营场所和必要的设施;(3)符合国家规定并与其生产经营和服务规模相适应的资金数额和从业人员;(4)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5)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经营范围。
第一章法学基础理论(法理学)一、填空题1.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是国家创制法律的两种途径。
2.法的主体部分是______________。
3.法的基本特征包括__________性、___________性和___________性。
4.法以规定人们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为主要内容。
5.法是由______________保证实施的。
6.法的本质属性是___________性、___________性和____________性。
7.法是上升为_____________的统治阶级意志。
8.国家和法是随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出现而产生的。
9.原始社会调整人们行为规范的是____________。
10.法是______________不可调和的产物。
11.法产生以来已经经历了四种历史类型,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12._________________的规律是法的历史类型更替的根本原因。
13.资本主义法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历史传统不同,逐渐形成了以罗马法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__________和以英国普通法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___________。
14.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在总结民主革命时期_____________经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15.我国社会主义法为人们在何种情况下作出行为提供了三种行为模式,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16.法律意识在结构上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大部分。
17.培养人们的法律意识必须强化人们的_______________。
18.狭义上的法律包括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个基本方面。
119.根据法律___________的不同,法律体系可以划分为若干个法律部门。
20.法律的有权解释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21.我国社会主义法律适用的基本要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法律关系是法律在调整人们行为的过程中形成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关系。
23.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包括三个方面,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要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必须具有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25.法律事实包括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26.违法行为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违宪行为。
27.法律责任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违宪法律责任和国家赔偿的法律责任等。
28.法律制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违宪制裁。
29.行政制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30.法律制裁与违法行为之间是一种____________关系。
二、单项选择题1.法存在于__________。
A.资本主义社会B. 整个阶级社会C.整个人类社会D. 原始社会2.决定法的本质的是_________。
A.社会生产力水平B.社会经济基础C.全社会成员的共同意志D.统治阶级的意志3.法律最本质的属性是_________。
A.社会性B.规范性C. 强制性D. 阶级性4.从本质上说,法律所体现的是_______________。
A.社会普遍的意志B.统治阶级执政集团的意志C.国家立法机关的意志D.统治阶级的共同意志25.原始社会的基本社会组织是_______________。
A.氏族B.家族C.家庭D.国家6.社会主义法同社会主义道德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
A.调整范围相同B.基本内容一致C.历史命运相同D.表现形式相同7.法律关系是_______________。
A.社会关系B.同志关系C.人与人关系D.权利义务关系8.划分法律部门的客观基础是_______________。
A.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B.法律的特点C.法律调整的方法D.法律规范的类型9.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适用的基本要求是()。
A.宽严结合B.准确、合法、及时C.正确处理政策与法律的关系D.从快、从重10.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我国_______________。
A.社会主义法律的基础B.社会主义立法的原则C.社会主义法律实施的基本原则D.社会主义法律的指导思想11.下列行为中,只违反社会主义道德,而未违反社会主义法律的行为是()。
A.故意杀人B.倒卖车票,数额巨大的C.对最亲密的朋友撒谎D.以“莫须有”的罪名诬陷他人12.下列几项中,哪一项属于我国的部门法?_______________A.宪法B.国际法C.民族自治条例D.特别行政区法13.魏某是法学院教授,在某律师事务所担任兼职律师。
他为犯罪嫌疑人毛某担任辩护人,在法庭他依据刑法理论对毛某的行为作了无罪辩护。
魏某的辩护意见属于_______________。
3A.司法解释B.学理解释C.任意解释D.正式解释14.法律事实分为两种,一种是法律事件,另一种是______________。
A.法律后果B.法律责任C.法律行为D.法律制裁15.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是指_______________。
A.主体和客体B.权利和义务C. 主体.客体和内容D.主体.权利和义务三、多项选择题1.法律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重要特征是_____________。
A.法律具有规范性B.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C.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D.法律对全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2.法的阶级意志是指_______________。
A.法是统治的阶级的意志B.法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C.法是统治阶级领导者的意志D.法是社会各阶级的共同意志3.法的基本特征有_______________。
A.法的国家意志性B.法的国家强制性C.法的规范性D.法的普遍性4.法产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是_______________。
A.从个别调整发展为规范性调整B.从自发调整发展为自觉调整C.从一般规范性调整发展为法律调整D.从习惯法调整发展为成文法调整5.法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A.阶级和阶级斗争的产生B.国家的产生C.私有制的产生D.生产力的发展6.下列各项中,属于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独立法律部门有________。
4A.行政法B.继承法C.知识产权法D.经济法7.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道德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
A.产生的历史条件不同B.实现的方式不同C.调整的范围不同D.表现形式不同8.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主要渊源是_______________。
A.宪法B.判例C.党的政策D.法律9.我国司法解释的主体是_______________。
A.全国人大常委会B.最高人民法院C.最高人民检察院D.各级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10.法的规范职能体现在 _______________。
A.指引职能B.评价职能C.教育职能D.强制职能11.我国的立法程序是_______________。
A.法律议案的提出B.法律议案的审议C.法律议案的表决和通过D.法律的公布1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关系的主体有_______________。
A.具有我国国籍的中国公民B.居住在我国的外国人和无国籍人C.国家D.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1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_______________。
A.物B.行为C.自然人D.智力成果14.社会主义法的权利与义务是_______________。
A.相辅相成B.互相依存C.平等的D.对立的15.根据违法行为的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的后果.实施制裁的机关.方法的不同,法律制裁可分为_______________。
5A.司法制裁B.刑事制裁C.民事制裁D.行政制裁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与依法治国一、填空题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坚定不移的基本方针,今后也不允许有任何的动摇。
2.在今天人类社会文明进步成果中,_________、___________ 以及与这二者紧密联系的,_________ 是世界各国发展的共同趋势。
3.邓小平同志“法制论”精髓所在,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________、________。
4.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根本问题是_________ 。
5.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方针,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把___________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7.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关键环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8.依法治国,概括的讲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法制的基础是__________,人治的基础是___________。
10.法制是与__________相伴而生;而法治则是与__________ 相伴而生。
二、单项选择题1.第一次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在__________提出来的。
A.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D.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C.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D. 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2.法制国家的真正建立始于__________时期。
A.古希腊B.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63.和平与__________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
A.自由B.发展C.民主D.正义4.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__________。
A.体制B.结果C.基础D.体现5.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__________。
A.前提B.基础C.核心D.保障三、多项选择题1.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是___________。
A. 对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民主与法制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总结B. 我党依法治国,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指导原则C.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实践的结果D. 对国际环境和时代特征科学分析的结晶E. 邓小平同志在法制方面的专著2.邓小平同志的法制思想是和__________等问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A.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民主建设,廉正建设B. 中国的发展和稳定C. 政治体制改革D. 经济体制改革E. 祖国统一3.要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需要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