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西域记所记录的国家数字玄奘
- 格式:ppt
- 大小:4.68 MB
- 文档页数:36
大唐西域记大唐西域记《大唐西域记》,简称《西域记》,亦称《西域行传》,十二卷,唐玄奘编译,辩机缀文。
成于唐太宗贞观二十年(646)。
是一部记述当时唐朝迤西各国风土国情及佛教事项的史地书志。
玄奘法师于唐贞观三年(629)秋间离高昌西行求法,经历西域各地,于贞观十九年初还国。
他到洛阳第一次会见唐太宗时,太宗即要他叙述西游经历,而编写一部西域传。
于是玄奘根据自己游历见闻,口授他的门下辩机,编撰此书,到次年七月告成。
书内所述,很多地方取材于所经各地的古籍,所以经录家把它列入译本一类。
玄奘在上进本书的表文里,提到书内的记述包括他亲到的和听到的地方,共一百三十八国。
本书虽属地志性质,而大体上是顺着游历行程的次序(但与《慈恩传》所载不尽同)编纂的。
全书可分为三个部分,即第一卷顺着西行的往程,记述高昌迤西的北道三十四国;从第二卷至第十一卷,顺着游历印度的行程,记述五印度八十二国;第十二卷顺着离印度回国的归程,记述西域南道二十二国。
全书卷首有敬播的序(丽刻大藏本)及于志宁(旧作张说)的序(宋、元、明刻大藏本),卷末附有辩机撰的记赞。
各卷内容,大略如次:第一卷,前有玄奘自序一小段,次依印度古代的世界构成说,叙述四天下及瞻部洲形状,四方国土的特征等。
次总序黑岭以东西域诸国的概况。
以下正叙西域阿耆尼、屈支、跋禄迦等以至雪山以南的迦毕试,共三十四国。
第二卷,先总叙印度概况,包括名称、地势、度量、岁时、都邑、衣食、语文、教育、宗教、族姓、兵制、刑法、礼仪、医疗、丧葬、行政、租税、物产以及贸易、货币等项。
以下依次分述北印度滥波、那竭罗喝、健驮逻三国。
第三卷,叙述北印度乌仗那等八国。
第四卷,叙述北印度磔迦等五国,及中印度波理夜呾罗等十国,共十五国。
第五卷,叙述中印度羯若鞠阇等六国。
第六卷叙述中印度室罗伐悉底等四国。
第七卷,叙述中印度婆罗痆斯等五国。
第八、第九两卷,叙述中印度摩揭陀国。
第十卷,叙述中印度伊烂拏缽伐多等四国,东印度迦摩缕波等七国,及南印度憍萨罗等六国,共十七国。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隋唐时期,中日僧人为两国的文化交流做出过突出的奉献,"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歌颂的高僧是( )A.弘法大师 B.鉴真 C.玄奘 D.阿陪仲麻吕【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的信息,依据课本所学可知,隋唐时期,中日关系密切,友好往来频繁,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高僧鉴真,他六次东渡日本,最终成功,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的传播唐朝文化,他精心设计的唐招提寺,佛殿样式优美,至今犹存,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B项符合题意;弘法大师不符合"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的容,A项不符合题意;玄奘是西行天竺的高僧,C项不符合题意;阿倍仲麻吕是日本奈良时代的遣唐留学生之一,开元年间参加科举考试,高中进士,D项不符合题意;应选B。
2.以下图是世界上保存完好,现在最古老的的石拱桥之一,其设计和主持建造者是A.宋应星 B.春 C.徐霞客 D.徐光启【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的图片容是州桥,结合所学可知,州桥建于隋朝年间公元595年-605年,由著名匠师春设计建造,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现存第二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单孔敞肩石拱桥,州桥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开创了中国桥梁建造的崭新局面,B项符合题意;宋应星的成就是"天工开物",A项不符合题意;徐霞客是明朝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的作者,被称为"千古奇人",C项不符合题意;徐光启是明朝的科学家,不是建筑师,D项不符合题意;应选B。
3.*历史兴趣小组进展研究性学习,搜集到一些资料。
以下这一组图片资料表达的主题是A.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B.古代的对外友好交往C.唐朝经济的繁荣D.明朝的科技成就及影响【答案】B【解析】根据图片信息"丝绸之路上的商路,玄奘,鉴真,和下西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加强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玄奘西行,促进了中印文化的交流;"鉴真东渡〞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和下西洋〞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密切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联系,选项B符合题意;而选项ACD不符合题意。
中华五千年历史故事第47集玄奘西行取经1.西行取经背景1.1玄奘个人背景玄奘(602-664),唐代高僧,我国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中国汉传佛教唯识宗创始人。
玄奘本姓陈,名祎,出生于洛阳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
13岁出家,21岁受具足戒。
玄奘曾游历各地,参访名师,学习了《涅槃经》、《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俱舍论》等经论。
由于当时佛教内部对教义的解释不一,各种经典之间也存在差异,玄奘决定西行求法,以解心中迷惑。
尽管他曾向朝廷奏请去西方求法,但未被允准。
贞观三年(629年),朝廷因饥荒允许百姓自行求生,玄奘抓住机会从长安出发,开始了西行取经的旅程。
玄奘的西行取经不仅是个人修行的追求,更是对佛教教义深刻理解和传播的使命。
他的旅途充满了艰难险阻,但玄奘凭借坚定的信仰和卓越的学识,最终成功抵达印度,学习了纯正的佛教教义,并带回了大量的佛经。
玄奘的弟子有几千人,其中著名的有窥基、圆测、普光、法宝、神泰、靖迈、慧立、玄悰、神昉等,他们共同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1.2唐朝佛教发展状况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多元、宗教宽容的时期,佛教在唐朝社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唐高祖李渊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佛教政策,推动了佛教的发展。
他不仅在政府中设立佛教机构,还将一些著名的佛教人物聘为官职,促使佛教在唐朝社会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对佛教的扶持更是不遗余力。
他废止了萨克罕制,解放了海外胡人,并在长安建造了著名的大雁塔,以便储存佛经。
这些举措极大地促进了佛教文化在唐朝社会的影响力,也为玄奘西行取经提供了前提条件。
到了玄奘西行的时期,唐朝的佛教已经形成了多个宗派,如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佛教经典的翻译和研究达到了高峰。
玄奘的西行取经,不仅是为了解决佛教内部的教义争议,更是为了丰富唐朝的佛教文化,提高佛教学术水平。
1.3当时中印文化交流概况公元7世纪初,唐朝正处于鼎盛时期,文化与物质生活的繁荣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交流的发展。
《大唐西域记》:一部真实版的玄奘西游记作者:钟岳文来源:《月读》2015年第04期取经归来著成《大唐西域记》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
为了瞻仰佛迹,寻求佛理,自三国至明代的一千多年间,西行求法的高僧不乏其人,像三国时期的朱士行,东晋时期的法显,唐代的玄奘、义净就是突出代表。
此四人中,法显有《佛国记》,玄奘有《大唐西域记》,义净有《南海寄归内法传》传世。
而这三部行记中,《大唐西域记》则以其翔实、深入而著称。
那么,《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是如何编纂而成的呢?这还要从玄奘立志西行取经说起。
明代吴承恩写了一部名著叫《西游记》,其中一个重要人物就是唐僧——唐三藏。
唐三藏历史上确有其人,就是玄奘,他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佛学家、翻译家、旅行家,中国佛教法相宗创始人。
玄奘俗姓陈,名祎,玄奘是其法号。
他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不幸的是父母早亡,家道逐渐困窘,于是便跟随其兄长捷法师住净土寺,学习佛经。
这期间,他涉猎了小乘和大乘佛教。
隋炀帝大业八年(612),年仅13岁的玄奘在洛阳剃度出家。
隋唐之际,天下大乱,中原战火蔓延,玄奘与长捷为避战乱,西入长安。
后得知当时名僧多在蜀地,因而又同往成都。
十数年间,他参谒宿老,拜访名师,足迹所至,几近半个中国。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玄奘再次来到长安,此时他已通究佛经,造诣日深,誉满京师。
然而,由于高僧派系的不同,玄奘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不少疑惑,佛教中同一个问题不同派系的解释和观点往往大相径庭,这使玄奘无所适从,不能够辨别真伪。
此外,玄奘还感觉到佛教经典的译本太少,并且有些译本存在明显的错误,文笔拙劣,词不达意,很难满足研究的需要。
为了解开心中的疑惑,玄奘产生了去佛教中心印度取经的想法。
不久,玄奘结侣陈表,申请去印度西行求法。
但当时朝廷对百姓出国限制极严,玄奘西行没有获得唐朝政府的批准。
不过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
贞观元年(一说是三年),玄奘离开长安,经凉州出玉门关西行,越阻涉险,历尽艰难,长途跋涉,终于到达印度。
《大唐西域记》(上)(二)唐·释玄奘卷三八国○乌仗那国乌仗那国周五千余里,山谷相属,川泽连原。
谷稼虽播,地利不滋。
多蒲萄,少甘蔗,地产金、铁,宜郁金香,林树蓊郁,花果茂盛。
寒暑和畅,风雨顺序。
人性怯懦,俗情谲诡。
好学而不功,禁咒为艺业。
多衣白氎,少有余服。
语言虽异,大同印度。
文字礼仪,颇相参预。
崇重佛法,敬信大乘。
夹苏婆伐窣堵河,旧有一千四百伽蓝,多已荒芜。
昔僧徒一万八千,今渐减少。
并学大乘,寂定为业,喜诵其文,未究深义,戒行清洁,特闲禁咒。
律仪传训,有五部焉:一法密部,二化地部,三饮光部,四说一切有部,五大众部。
天祠十有余所,异道杂居。
坚城四五,其王多治瞢揭厘城。
城周十六七里,居人殷盛。
一、忍辱仙遗迹瞢揭厘城东四五里有大窣堵波,极多灵瑞,是佛在昔作忍辱仙,于此为羯利王(唐言斗诤。
旧云哥利,讹也。
)割截肢体。
二、阿波逻罗龙泉及佛遗迹瞢揭厘城东北行二百五六十里,入大山,至阿波逻罗龙泉,即苏婆伐窣堵河之源也。
派流西南,春夏含冻,晨夕飞雪,雪霏五彩,光流四照。
此龙者,迦叶波佛时生在人趣,名曰殑祇,深闲咒术,禁御恶龙,不令暴雨,国人赖之,以稸余粮。
居人众庶感恩怀德,家税斗谷以馈遗焉。
既积岁时,或有逋课。
殑祇含怒,愿为毒龙,暴行风雨,损伤苗稼。
命终之后,为此地龙。
泉流白水,损伤地利。
释迦如来大悲御世,愍此国人独遭斯难,降神至此,欲化暴龙。
执金刚神杵击山崖,龙王震惧,乃出归依。
闻佛说法,心净信悟,如来遂制勿损农稼。
龙曰:“凡有所食,赖收人田,今蒙圣教,恐难济给,愿十二岁一收粮储。
”如来含覆,愍而许焉。
故今十二年一遭白水之灾。
阿波逻罗龙泉西南三十余里,水北岸大磐石上,有如来足所履迹,随人福力,量有短长。
是如来伏此龙已,留迹而去。
后人于上积石为室,遐迩相趋,花香供养。
顺流而下三十余里,至如来濯衣石,袈裟之文焕焉如镂。
三、醯罗山瞢揭厘城南四百余里,至醯罗山,谷水西派,逆流东上。
中国上下五千年-⽞奘西⾏ 《西游记》唐僧取经事迹的原型就是⽞奘。
下⾯我们就来看看中国上下五千年-⽞奘西⾏吧! ⽞奘西⾏ 佛教发源于印度,在东汉初期传⼊我国.我国不少⾼僧为了探究佛学真谛,都想取得“真经”,为此⽽作了艰苦的努⼒,客观上加强了中外⽂化交流.唐代著名的和尚、佛经翻译家⽞奘,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奘俗称唐僧,出家前名叫陈(huī),洛州(今河南偃师)⼈. 他的⾼祖、曾祖和祖⽗辈都做过官,⽗亲陈惠⼀度也做过官,后来辞职搞起儒学研究来. ⽞奘⼩时候家道中落,⽣活贫寒,再加上隋朝末年天下⼤乱,就随⼆哥长捷法师住在洛阳净⼟寺,开始拜佛念经.⼗三岁那年,洛阳度僧,他因为⼩⼩年纪就对佛学有了研究,从⽽被破格⼊选,做了沙弥(没有成⼈的佛教出家⼈).他⼆⼗岁在成都受具⾜戒(出家⼈要取得正式僧尼资格必须受持的戒法规定),后来云游各地,到处拜访名师,精通各家学说,被誉为佛门千⾥马.但他深深感到佛学的各家学说差别太⼤,决⼼到佛教发源地印度去求法,以搞清到底什么是佛法的真谛. 他向朝廷打了西⾏求法的报告,但因西突厥把边境局势搞得很不稳定,他的报告没被批准. 公元629年(贞观三年),北⽅发⽣严重的灾荒,朝廷准许百姓(包括僧⼈)⾃⾏谋⽣,⽞奘乘机西⾏. ⽞奘从长安出发,经过凉州(今⽢肃武威)边境时,被守关卡的⼠兵发现.凉州都督以朝廷禁⽌百姓出境为由,打发他回长安.当地有位慧远法师,被⽞奘的求法精神所感动,派两名弟⼦帮助他偷偷地越过边防,混出了⽟门关. 途中,他遇到⼀位熟悉西域地理的⽼⼈.⽼⼈为他的坚毅精神所感动,送了他⼀匹曾⼗五次往返伊吾(今新疆哈密)国的⽼马. 在穿越沙漠时,⽞奘不⼩⼼将⽔袋打翻了.他本想往回⾛,但想到⾃⼰曾⽴下誓⾔,不到⽬的地,情愿去死,⼜掉转马头,继续朝西⽽去. 他在沙漠⾥⾛了四五天,没有喝上⼀滴⽔,终于⽀持不住昏了过去.半夜时,⼀阵凉风把他吹醒,他⼜站起来朝前⾛.多亏⽼马识途,在附近找到了⽔,这才摆脱困境,⾛出了沙漠.他经过伊吾,⼜到了⾼昌(在今新疆吐鲁番东). ⾼昌王麴(qū)⽂泰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听说⼤唐⾼僧⽞奘到达,急忙把他迎到宫中,恭敬地请他讲经说法,还恳切地要求他留下来.⽞奘坚持要⾛,⾼昌王只得送给他黄⾦⼀百两,⽩银三万两,绫帛五百匹,好马三⼗匹,骑⼿⼆⼗五⼈,为他继续西⾏提供了物质保证和⼈⼒配备.⾼昌王还与他约定,取经回来要先在⾼昌讲经三年. ⾼昌王⽤重礼疏通突厥叶护可汗,同时写信给沿途国王,⼀路给予⽞奘⽅便. ⽞奘带着⼈马,爬雪⼭,越冰河,历经千⾟万苦,终于到达了佛国胜地印度.当时印度在地理上分为东、西、南、北、中五部,史称“五天竺”.⽞奘游历的顺序是北、中、东、南、西,最后回到中天竺.他⼀⾯朝拜圣迹,⼀⾯访师参学.在庄严辉煌的那烂陀寺,他拜当时印度有名的⾼僧戒贤为师,花了整整五年时间,攻读佛经以及许多古印度的重要典籍,佛学⽔平提⾼到⼀个新的台阶.他还在那烂陀寺开讲佛经,撰写了《会宗论》三千颂,沟通了佛教瑜伽、中观两⼤学派的隔阂,获得了戒贤等佛学⼤师的赞许. 印度有个摩揭陀国,国王戒⽇王虔诚地信仰佛教.他听说了⽞奘的事迹后,就在国都曲⼥城(今印度北⽅邦境内卡瑙季)开了⼀个不加任何阻⽌的⽆遮⼤会,请了印度⼗⼋个国家的国王和三千多名⾼僧、学者到会,推选⽞奘作为⼤会的论主,请与会者参加辩论.⼤会开了⼗⼋天,⼤家对⽞奘的精彩演讲没有⼀个不⼼悦诚服的.⽞奘从此名震全印度,成为最有影响的佛学⼤师,声望和学问都超过了他的⽼师戒贤. 这时,⽞奘向朝廷上表,陈述⾃⼰游学求法的经过,表⽰要取了真经后返回祖国.唐太宗⾮常⾼兴,让他赶快东归. ⽞奘返回长安不久,前去洛阳谒见即将出征辽东的唐太宗.唐太宗对他百折不挠的取经精神⼗分赞赏,劝他还俗从政.⽞奘表⽰要继续研究佛学,并要把带回来的佛经翻译出来.唐太宗对他的想法表⽰⽀持,还为他创造了译经的条件.⽞奘不仅翻译了⼤量佛经,还和弟⼦⼀起,写了⼀部《⼤唐西域记》,把西⾏到过的⼀百⼗个国家和听说过的⼆⼗⼋个国家的⼭川地形、城⾢关防、交通道路、风⼟习俗、物产⽓候、历史传闻等各⽅⾯情况记载下来,为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兰卡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提供了重要的⽂献资料.后来民间流传了许多关于唐僧取经的神话,明代⼩说家吴承恩在此基础上写出了《西游记》,成为⼀部优秀的长篇神话⼩说. ⼈物简介 ⽞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僧,法相宗创始⼈,洛州缑⽒(今河南洛阳偃师)⼈,其先颍川⼈,俗家姓名“陈祎(yī)”,法名“⽞奘”,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翻译家。
唐三藏:玄奘大师生平及事迹名号之由来玄奘大师,是中国佛教史上极其光辉灿烂的伟大高僧,也是中华民族史上罕有的特出人物,直到现在世界很多学者们,仍然景仰他的德行和成就。
在现代很多学人的著作中,有称他为最伟大的翻译家,最拼命的旅行家,最成功的留学生,最了不起的语言家(精通九十多种印度方言)等等……不一而足。
这些称呼,当然是名符其实的,千百年来,在中国民间,提起“唐玄奘”、“唐僧”或“唐三藏”,不论有学识的知识份子,或是一般妇孺市井,一提到“唐玄奘”、“唐僧”或“唐三藏”,没有人不知道的。
虽然俗称“唐僧”或“唐三藏”并不是大师的真实名字,也许有一些妇孺们不识大师的名字叫玄奘,可是“唐僧”或“唐三藏”这两种称呼,在当时一般国民心目中,意识上都是非常明白而庄严的。
为什么会有这么奇妙的现象呢?其实是一种很平常和自然的发展。
因玄奘大师是出生于李唐初叶,在国势隆盛之日,大师的壮志亦如日中天。
大师孤身西征天竺,求取佛经,当时完全没有交通设施,须绕道遍游数十国,历时十七年,艰苦备尝,终于以百折不挠之精神,完成可说是空前绝后的壮举。
在唐太宗贞观十九年春,他自印度留学回来中国,满载而归地返抵长安京城。
当时受到朝野轰动地欢迎,并不是要为了欣赏他??回那么多的珍贵贝叶经,与及西方国家的宝物,增长一下见识,而是感到一位手无寸铁的贫僧,竟然能够那么志气凌励,比当朝的皇帝东征西讨,还不能称心满意的遨游万里;而一个平凡的出家人,为了实践异常的抱负,不顾生死的远访外邦,却能身经百国,是多么的令人思仰!惊叹!振奋人心!简值是莫测高深的奇迹呀!大唐民族,有此为教不惜牺牲,如此出类拔??的出家人,当时朝野怎不涌发出对玄奘大师,作出光荣的崇敬!所以在其名字上加上“唐”字,因此又称“唐玄奘”、“唐僧”“或“唐三藏”。
“唐僧”一词,不翼而飞的普遍深入民心。
“唐僧”本义,是统摄唐代全部僧伽而言,因三位以上出家人方可称为僧,但在玄奘大师取经过程中,有着感动天地的行迹,所以“唐僧”也即成为千百年来人民尊仰的口号。
名词解释《大唐西域记》《大唐西域记》,简称《西域记》,为唐代著名高僧唐玄奘口述,门人辩机奉唐太宗之敕令笔受编集而成,共十二卷。
贞观十九年(645年)二月初,玄奘往洛阳谒见唐太宗,奉敕撰写《西域记》,贞观二十年七月,就在翻译五部经论的同时,完成了《大唐西域记》的撰写工作。
如此急迫,或与唐太宗定于贞观二十一年(648年)末发起对西域的大规模军事行动,急于了解西域情况有关。
《大唐西域记》记载了玄奘在取经途中亲历和听说的138个西域国家或城邦的情况,范围包括今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萨克共和国、吉尔吉斯共和国、乌兹别克共和国、塔吉克斯坦共和国、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家或地区,详细记录了各地地理、交通、气候、物产、民族、语言、历史、宗教、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各方面的情况,对了解和研究古代中亚、南亚的历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尤其是重建印度古代历史的最重要的资料,不仅众多印度古代社会、历史的著作主要依据《大唐西域记》保留的资料写成,甚至印度著名的那烂陀寺遗址,也是根据《大唐西域记》记载的线索发掘和复原的。
在当今印度,玄奘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玄奘本人也久已成为中印友好的化身。
《经行记》经行记是唐代杜环所写的经历记录。
公元751年(唐玄宗天宝十年)唐朝跟大食爆发袒逻斯之战,唐朝战败,杜环成为唐军俘虏的一员。
杜环在中亚、西亚及地中海等大食占据的地区停留十多年。
更可能是曾到达摩洛哥的中国人。
公元762年杜环由海路返回中国,将他的游历见闻著作成书,《经行记》记载13国:拔汗那国、康国、狮子国、拂菻国、摩邻国、大食国、大秦国、波斯国、石国、碎叶国、末禄国、苫国,留下了中国与阿拉伯交往的最早、最可靠的记录,其中有些内容保留了关于早期阿拉伯风俗和伊斯兰教教义的最早的汉文记录,还记载了拜占庭人的天主教信仰,这些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可惜,原本书籍已经遗失。
幸有他的族叔杜佑在《通典》及《西戎总序》中曾经引述部份内容。
大唐西域记》玄奘唐朝《大唐西域记》系唐太宗钦定,玄奘亲自编撰,由弟子辩机整理而成。
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秋七月,玄奘在翻译出佛经的同时,终于完成了著名的《大唐西域记》,于十三日进表于太宗。
言道:“所闻所历一百二十八国,今所记述,有异前闻,皆存实录,非敢雕华,编裁而成,称为《大唐西域记》共十二卷。
”据悉,该书记述128个国家和地区的都城、疆域、地理、历史、语言、文化、生产生活、物产风俗、宗教信仰,此外还记述了其他十余国家的情况。
本书是继晋代法显之后又一取经游记巨著。
书中除生动描述了阿富汗巴米扬大佛、印度雁塔传说、那烂陀学府以及诸如佛祖成道、佛陀涅磐等无数佛陀圣迹,还有很多佛教传说故事。
内容全面系统,详实生动,先后被译为英、法、德、日等国文字广为传播,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佛教历史及交通史、民族史的珍贵资料。
《大唐西域记》实际是一部玄奘西行的实录。
在西行求法的征程中,经历了数年时光,所到国家上百,山河城关成千上万,观礼佛寺宝塔成千上万,亲历事故和接触的人物不计其数,而《大唐西域记》里连同他每走一地所处方位、距离多少里、国体民情、风俗习惯、气候物产、文化历史都写得清清楚楚,就连哪个寺院所奉某乘某宗,僧众多少,是何人讲什么经,多少卷等,都写得十分详尽,准确无误。
这些记载又被后来的历史文献和文物考古所佐证。
依据玄奘所撰《大唐西域记》记载提供的线索,对著名的印度那烂陀寺、圣地王舍城、鹿野苑古刹等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古迹,成为考古史上一大奇迹。
这些都充分证明,玄奘当年在险恶艰难的求法途中,将所经历的大量信息和各类资料准确无误地记录在案。
长安(今陕西西安)——秦州(今甘肃天水)——兰州——凉州(今甘肃武威)——瓜州(今甘肃安西县东南)——玉门关——伊吾(今新疆哈密)——高昌(今新疆吐鲁番)——阿耆尼国(今新疆焉耆)——屈支国(今新疆库车)——跋逯迦国(今新疆阿克苏)——凌山(今天山穆苏尔岭)——大清池(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素叶城(即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西南)——昭武九姓七国(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铁门(乌兹别克斯坦南部兹嘎拉山口)——今阿富汗北境——大雪山(今兴都库什山)——今阿富汗贝格拉姆——巴基斯坦白沙瓦城——印度。
西游记中历经八十一难的唐僧师徒去了哪些国家?作为中国的国民读物,《西游记》陪伴了几乎每个人成长。
小说里,唐僧师徒翻越崇山峻岭,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到达西天,取得真经。
孙悟空一个筋斗云就能抵达的地方,在小说里走了整整十四年。
那么,唐僧师徒究竟去了哪些国家?这个问题,其实唐太宗也问了。
小说中说:“太宗闻言,称赞不已,又问:…远涉西方,端的路程多少?‟”于是三藏送上了通关文牒。
“牒文上有宝象国印、乌鸡国印、车迟国印、西梁女国印、祭赛国印、朱紫国印、狮驼国印、比丘国印、灭法国印,又有凤仙郡印、玉华州印、金平府印。
太宗览毕,收了。
”尽管我们都知道,小说毕竟是小说,这些国家在历史上也并不一定真的存在,但唐僧师徒经过的一些国家,在今天的现实中依然能找到投影。
宝象国(今我国新疆境内)宝象国的故事发生在三打白骨精之后,孙悟空被贬回花果山,猪八戒当起了“大徒弟”。
唐僧误入波月洞,被黄袍怪抓住,多亏黄袍怪的夫人相救。
原来她是宝象国的百花羞公主,她托唐僧给父亲带信,叫父亲设法搭救她。
然而,无论猪八戒还是沙僧,都在黄袍怪的手下败下阵来。
猪八戒没办法,上花果山请回美猴王,唐僧才得以脱难。
在吴承恩的笔下,宝象国可谓气象万千。
“地虽千里外,景物一般饶。
瑞霭祥烟笼罩,清风明月招摇。
嵂嵂崒崒的远山,大开图画;潺潺蔽蔽的流水,碎溅琼瑶。
可耕的连阡带陌,足食的密蕙新苗。
”有猜测认为,宝象国可能是唐代的安西重镇龟兹。
玄奘在《大唐西域记》称这个国家为屈支,“屈支国,东西千余里,南北六百余里。
国大都城周十七八里,宜穈麦有粳稻出蒲萄石榴,多梨柰桃杏。
”经过一千多年的变迁,龟兹古城的遗迹仍能在新疆的库车县找到。
库车县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西部,属阿克苏地区东端。
乌鸡国(今我国新疆境内)小说第三十六回至第四十回,乌鸡国被假国王统治了三十年,真国王的魂魄向唐僧求救。
孙悟空出手,救活了真国王,并打败了假国王,让真国王重获王位。
乌鸡国在书中,同样是一个非常繁荣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