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修改教案及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55.50 KB
- 文档页数:3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五章第一节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教学设计
练习反馈并
总结
板书设计:
第五章第一节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一.光合作用
原料:水、二氧化碳产物:氧气、有机物
光合作用
条件:光场所:叶绿体
反应式:
二.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合理密植
教学反思: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三章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这节内容应该是两个课时完成,为了本人的需要,对标题进行了修改,修改为《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只需一个课时完成。
本节课始终紧紧围绕“光合作用”这条主线展开教学,首先通过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再对光合作用探究历程中科学家们的经典实验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实现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然后进一步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光合作用释放了氧气。
尤其是演示实验装置的改进增加了课堂活跃的气氛,也启迪学生在科学研究中要不断创新。
接着,归纳总结光合作用的概念以及表达式,提高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
最后,理论知识结合生产实际,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具有很强的思维挑战性,可以很好地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生物科学素养。
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一.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能方面:探究光合作用的产物、原料、条件;归纳光合作用的概念,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实验让学生学会独立设计并完成本章的探究活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培养不断探究新知识的精神及同学之间的合作精神,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实质即光合作用的产物、原料、条件、公式。
教学难点:探究实验的过程。
三.课前准备:课件四.教学过程:五.板书设计: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一、光合作用的原料:1、光合作用利用水作为原料。
2、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
二、光合作用的产物:1、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光合作用能产生氧气。
三、光合作用的过程1、概念光合作用的实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光合作用的公式光能二氧化碳 + 水有机物 + 氧气叶绿体(储存着能量)3、光合作用的实质(1)物质转化: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
(2)能量转化: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4、意义维持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含量的相对平衡。
5、光合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合理种植、间种、套种、轮种等检测案一、选择题1、金鱼藻释放的气体可以使快熄灭的卫生香迅速复燃,证明其中含有( B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水蒸汽2、人们常常要在鱼缸里放养适量的水草,主要目的是( C )A 对鱼起美化衬托作用B 为鱼提供充足的饵料C 为鱼提供充足的氧气D 清洁净化水3、绿色植物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主要依赖于( A )五、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蒸腾作用 D.吸收作用4、给蔬菜大棚使用“气肥”,可提高作物产量,“气肥”是指( D )A、氮气B、氧气C、氢气D、二氧化碳5、要保证城市居民每天能得到新鲜空气,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是( D )A、多盖高楼,居住在高层B、扩大居住面积C、不扔垃圾D、多植草坪多种树二、填空题6、根据光合作用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上面式子中 a表示二氧化碳,b表示氧气(2)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产生氧气,这样就维护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简称碳氧平衡。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定义、实质和过程。
2.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掌握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过程。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其实质。
难点: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实验操作和现象观察。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植物生长需要什么条件。
(2)提问: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是如何利用光能的?(3)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
2.理论讲解(1)讲解光合作用的定义:光合作用是植物在光照条件下,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2)讲解光合作用的实质:能量转化,即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3)讲解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反应、暗反应。
3.实验观察(1)实验一:观察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①准备材料:绿色叶片、清水、二氧化碳溶液、小烧杯。
②操作步骤:将绿色叶片放入小烧杯中,加入清水和二氧化碳溶液,置于阳光下照射。
③观察现象:叶片逐渐变为绿色,说明光合作用吸收了二氧化碳。
(2)实验二:观察光合作用释放氧气①准备材料:绿色叶片、清水、澄清石灰水、小烧杯。
②操作步骤:将绿色叶片放入小烧杯中,加入清水,置于阳光下照射。
在叶片附近放入澄清石灰水。
③观察现象:澄清石灰水逐渐变浑浊,说明光合作用释放了氧气。
4.分析讨论(1)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结论。
(2)讨论光合作用在自然界中的意义。
(2)强调光合作用在自然界中的重要地位。
(3)布置作业:查阅资料,了解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四、课后作业1.简述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和过程。
2.分析光合作用在自然界中的意义。
3.查阅资料,了解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验观察,使学生掌握了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和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一、教材分析:《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是初中生物六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
在上一章学生们学习了“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光”之后,对光合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本章安排了《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这就完整的体现了光合作用的全过程。
本课时中的内容之间相互联系,前后连续性强,每个实验在解决某个问题的同时,又发现和提出新问题,为整个光合作用提出新课题。
因此,这些内容适合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望,参与意识很强,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就学习了第四章《有机物的制造者》,对光合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
经过前一课时的实验学习、探究,学生已经对实验过程、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等比较熟悉。
学生愿意也渴望重复科学家们曾经走过的探索之路。
他们有设计实验的能力,也有自主分析的基础,满足学生的这一愿望,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加。
在问题和教学设计上,要注重学生实际,以学生为主体,探究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培养他们对于生物科学的兴趣。
应该注意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团体意识。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实验法探究“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光合作用还能产生氧气”2、掌握光合作用的实质。
【能力目标】通过对绿叶制造淀粉等有机物必需要二氧化碳作为原料的实验探究,提高实验设计能力和操作能力。
【情感价值目标】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对试验现象的分析讨论能力; 认识绿色植物园的光合作用对于整个生物界乃至整个自然界的意义。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难点:运用实验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探究实验“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五、教学方法:1、教法:引导教学法为主,讨论及归纳总结法为辅。
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一、教材分析:《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是初中生物六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
在上一章学生们学习了“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光”之后,对光合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本章安排了《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这就完整的体现了光合作用的全过程。
本课时中的内容之间相互联系,前后连续性强,每个实验在解决某个问题的同时,又发现和提出新问题,为整个光合作用提出新课题。
因此,这些内容适合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望,参与意识很强,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就学习了第四章《有机物的制造者》,对光合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
经过前一课时的实验学习、探究,学生已经对实验过程、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等比较熟悉。
学生愿意也渴望重复科学家们曾经走过的探索之路。
他们有设计实验的能力,也有自主分析的基础,满足学生的这一愿望,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加。
在问题和教学设计上,要注重学生实际,以学生为主体,探究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培养他们对于生物科学的兴趣。
应该注意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团体意识。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实验法探究“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光合作用还能产生氧气”2、掌握光合作用的实质。
【能力目标】通过对绿叶制造淀粉等有机物必需要二氧化碳作为原料的实验探究,提高实验设计能力和操作能力。
【情感价值目标】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对试验现象的分析讨论能力; 认识绿色植物园的光合作用对于整个生物界乃至整个自然界的意义。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难点:运用实验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探究实验“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五、教学方法:1、教法:引导教学法为主,讨论及归纳总结法为辅。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中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光合作用的实质,也是本节内容的重点,这部分内容在处理时,应注意两个实验的处理,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区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第二部分是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上的应用,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并结合课本上的介绍能够距离说出即可。
第三部分是技能训练,这部分内容重在训练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探究光合作用的产物、原料、条件;归纳光合作用的概念,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让学生学会独立设计并完成本章的探究活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不断探究新知识的精神及同学之间的合作精神,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光合作用的实质即光合作用的产物、原料、条件、公式。
【教学难点】
探究实验的过程。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1.情境导入:生物的呼吸,燃料的燃烧都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
为什么我们没有感到缺氧呢?光合作用的产物是不是只有有机物?
2.明确任务:探究光合作用的产物、原料、条件;归纳光合作用的概念,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二)合作探究。
初中生物_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学目标1、让学生体验光合作用发现史,形成好奇心和问题意识以及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2、使用实验法探究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促进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合作精神。
3、让学生从原料、产物、条件、场所四方面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形成物质和能量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
4、举例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使学生形成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习惯,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
课前准备1、制作海尔蒙特桶栽柳树称重实验的视频2、普利斯特利实验材料:有两个玻璃钟罩、两只小鼠、一小盆绿萝、两根蜡烛、火柴。
兴趣小组同学操作,老师拍视频。
3、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实验装置瓶的安装需要的材料:带有排水管的瓶塞、酒瓶、绿菊。
兴趣小组同学操作,老师拍视频。
4、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分组实验材料:共分了九组,每组有两套装置瓶,一个盛水的小烧杯、一根卫生香、一个打火机。
5、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实验装置放在阳光下一会儿的现象,需要兴趣小组同学拍视频。
6、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可以让5个爱好表演的同学课前演练小品。
7、课后小组同学从这三个方面:一农业+休闲旅游,二农业+循环经济(实施沼液沃土工程),三农业+标准生产(培育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调查蓬莱构建的新型农业。
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光合作用还能产生氧气”“光合作用的实质”以及“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的学习。
第二课时做针对性练习。
课堂学生学习效果测评:1、主要通过设疑、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小组竞赛2、在导学提纲上写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自批 3、最后课堂检测老师批改课型:新授教学过程这是一会儿的现象,(再播放视频)谁来描述现象?你们桌上的装置是经过了3小时,装置甲中的气体积累差不多到长颈部分的2/3。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识与技能:探究光合作用的产物、原料、条件;归纳光合作用的概念,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让学生学会独立设计并完成本章的探究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不断探究新知识的精神及同学之间的合作精神,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概念,即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及条件。
教学难点:探究实验的过程。
二、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1.情境导入:小学科学课学习植物叶工厂,你能描述这幅图吗?2.明确任务:探究光合作用的产物、原料、条件;归纳光合作用的概念。
二、合作探究(一)光合作用的原料1.穿越的科学家海尔蒙特介绍自己的实验,并与学生互动:海尔蒙特对柳树苗的生长作出了怎样的解释?他是否忽略了其他因素,是什么?学生在教室指导下思考并得出:绿色植物通过气孔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后来证实,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时,从外界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
2.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学生学习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微视频,并结合导学案。
之后教师提出问题:(1)实验有二组对照实验,A和是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 .其中实验组是;B和是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其中实验组是。
(2)实验结论:能够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
学生讨论问题最终得出:植物能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了的空气。
明确:二氧化碳、水3.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要的原料吗?小组合作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要的原料吗?提示1: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定计划:①该实验的变量是,除该变量外其他条件应,②如何设计对照实验?提示2: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吸收二氧化碳。
(请设计完成实验步骤①-④,并根据实验用具绘制步骤②的实验装置)①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处一昼夜。
②按计划安装实验装置A、B,这样设计目的是为了。
③阳光下照射几个小时后,分别摘取两装置的叶片,把叶片放入盛有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
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备课时间:11、26
授课时间:11、3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说明绿色植物的细胞在光下能够制造淀粉,同时释放氧气。
2、说明二氧化碳和水是绿色植物的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能力目标:3、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提高生物素质。
2、培养学生更加关爱大自然,关爱绿色植物。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重点】
1、说明绿色植物的细胞在光下能够制造淀粉,同时释放氧气。
2、说明二氧化碳和水是绿色植物的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
【难点】
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和释放出氧气的实验操作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用课件。
1、把两株蚕豆植株提前一昼夜放到黑暗处。
2、准备实验必需的器材。
3、视频:(1)植物生长需要阳光;(2)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
4、FLASH:(1)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实验;(2)光合作用产生氧气;(3)光合作用需要二
氧化碳实验;(4)绿叶在光下产生氧气的实验;(5)光合作用方程式。
【教学过程】
【导入】
[播放视频]:植物生长需要阳光(2个)。
[引言]:绿色植物是一个巨型的生产有机物的天然“工厂”,能在光照条件下,利用二氧化碳和水作为原料生产出产量巨大的有机物,养活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
那么,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是什么呢?
【新授过程】
个巨质
淀粉是一种
色植物的光
中,漏斗的液在
什么又照光?5.。
学情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核心。
在情感和行为特征方面,初一的学生天真活泼,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好奇,对实验探究充满好奇,能够表现出积极主动的一面,愿意与同学们合作学习。
但本节课的内容较抽象,学生对光合作用只有模糊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少有机会能够观察到光合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
因此,必须想方设法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要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一步步探究得出结论,获得知识。
我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小白鼠为什么会死去?”,“蜡烛为什么不熄灭?”“普利斯特利的实验是否总能成功?”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探究欲望激发出来。
同时,演示实验、动画视频、小组合作、同桌比赛等活动也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引导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掌握新知识。
此外,学生还没有接触化学,部分学生对氧气能支持燃烧的性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的性质还不清楚,宜在实验前加以简要说明。
效果分析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过程,评价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与他人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2、通过同桌比赛、同桌互查,考查学生对光合作用实质和光合作用总反应式的掌握程度。
3、通过“学以致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及迁移应用能力。
4、通过“达标检测”,考察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实质、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上的应用等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此外,对于学生的其他特殊表现和行为习惯的重要转变,也应给予相应评价。
教学反思本节用三个实验,将“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内容串连起来,第一个实验从分析海尔蒙特的“柳树”实验引入,从知识方面引导学生认识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时,从外界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从培养能力方面激发学生的科学想象和逻辑推理。
紧接着呈现第二个实验,即普利斯特利的实验,第三个实验是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演示实验,这两个实验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科学分析,领悟科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通过对相关实验过程及现象的分析,使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原料及产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而归纳总结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反应式。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精品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5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碳氧平衡”,具体内容为第3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将解光合作用基本概念、过程及意义,掌握光合作用中二氧化碳吸收和氧气释放过程。
二、教学目标1. 解光合作用概念、过程及意义;2. 掌握光合作用中二氧化碳吸收和氧气释放过程;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相关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光合作用概念、过程及意义,二氧化碳吸收和氧气释放过程;2. 教学难点: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转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光合作用模型;2. 学具:笔记本、课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光合作用在生活中应用,激发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1)光合作用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过程;(2)光合作用过程:光反应、暗反应;(3)光合作用意义:维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为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
3. 例题讲解(10分钟)结合课本例题,讲解光合作用过程中二氧化碳吸收和氧气释放,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自主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光合作用概念、过程、意义;2. 二氧化碳吸收和氧气释放过程;3. 光合作用在生活中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光合作用概念、过程及意义;(2)解释光合作用中二氧化碳吸收和氧气释放过程;(3)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生活中应用。
2. 答案:(1)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过程。
过程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
意义:维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为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
(2)光合作用过程中,二氧化碳在光反应中被固定,三碳化合物;在暗反应中,三碳化合物被还原,释放出氧气。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学设计及反思光合作用是指植物通过光能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化成有机物质的过程。
其中,二氧化碳的吸收和氧气的释放是光合作用中重要的两个反应。
本文将从教学设计和反思两个方面,对《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这一教学内容进行具体探讨。
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了解光合作用中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的重要作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植物的保护意识,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教学内容(1)理论知识: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二氧化碳的吸收和氧气的释放。
(2)实验操作:通过雪菜或水生植物对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的观察。
(3)分析与讨论:学生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总结光合作用的重要性。
3.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与学生讨论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的需要和作用,引导学生思考植物对人类和大自然的重要性。
(2)理论讲解:通过课件、图片等形式,向学生介绍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二氧化碳的吸收和氧气的释放。
(3)实验操作:在实验室或课堂上,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观察雪菜或水生植物对光合作用的反应。
学生可以观察植物在光照下的生长情况、水的气泡生成等现象。
(4)组织讨论: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分析,总结光合作用对二氧化碳和氧气的转化过程。
(5)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的重要性。
4.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应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评价:(1)观察实验操作环节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情况。
(2)通过观察和回答问题,评价学生对光合作用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通过讨论和总结,评价学生对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二、反思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这一教学内容,引发学生对植物的重要性和环境保护的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