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顶级文物——罗塞塔石碑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7
破译古老的罗塞塔石碑在著名的大英博物馆里,陈列着一座被称为“镇馆之宝”的石碑。
它便是罗塞塔石碑,说出来可能会令你失望的是,这座高约112厘米、宽76厘米的石碑,实际上只是残缺的石碑碎片,看起来毫不起眼,缺乏美感。
但是对于许多研究学者而言,它可是破译古埃及象形文字的钥匙,是非常重要的考古文物。
历经波折的石碑这块石碑制作于公元前196年,由托勒密埃及王国时代的祭司所做,以作为当时年仅13岁的托勒密五世加冕一周年的纪念。
石碑主要阐述了托勒密五世自父亲托勒密四世处袭得的王位之正统性,以及托勒密五世所贡献的许多善行,例如减税,在神庙中竖立雕像等对神庙与祭司们大力支持的举动。
在1000多年里,這块石碑历经了层层波折。
最初陈列在古埃及一座神庙里的它,因为动荡的时局四处流浪。
完全不同的统治阶层,不断带来新的语言文字和宗教,改变了埃及的方方面面。
刻有象形文字的神庙对他们新的统治者不再有任何意义,神庙因此被拆毁成为新建筑的原材料。
瓦砾中便有罗塞塔石碑,它被重建成一堵墙。
古埃及象形文字也随着倒塌的神庙日渐式微,直至成为世人的“天书”,几千年前的古埃及文明也成了巨大的谜。
1799年夏天,随拿破仑远征埃及的法军上尉布夏贺,在罗塞塔小镇郊外指挥扩建防御工事时,意外发现了这块刻有密密麻麻的文字的大石头。
他意识到这块石头的重要性,随后便将其运往拿破仑在开罗设立的埃及研究所,以供随军而来的学者们研究分析。
不过,1801年拿破仑带领的法军被英军打败,包括罗塞塔石碑在内的文物也随之易手。
当时法国的科学家们非常不愿意将文物拱手相让,曾致信英国大使威胁如若英方执意强取豪夺,他们将焚毁这批文物。
后来法军在撤退时,也曾意图将罗塞塔石碑偷偷运回法国,但半途被英军捕获。
事后双方协议,法方可以保留之前的研究成果与石碑的拓印,英方则获得石碑的实际拥有权。
罗塞塔石碑的重要性不在于其密集的文本内容,而在于它为学者们提供了阅读古埃及象形文字的方法。
在这块石碑上,古埃及象形文字(又称圣书体,代表献给神明的文字)、埃及草书(又称世俗体,是当时埃及平民使用的文字)以及希腊文(代表统治者的文字)三种不同的文字刻了相同的内容,以确保整个埃及都能读懂。
世界著名博物馆艺术经典博物馆是一个展示人类文明历史与文化的地方,它们收藏了许多世界著名的艺术经典。
这些经典作品承载了人类的智慧与创造力,通过观赏这些作品,我们能够感受到艺术的力量和美的魅力。
本文将介绍世界著名博物馆中的一些艺术经典,带您一同领略这些伟大作品的魅力。
1. 大英博物馆 - 罗塞塔石碑大英博物馆是伦敦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收藏了丰富多样的文物。
其中一件令人瞩目的艺术经典就是罗塞塔石碑。
这块石碑上刻有同样内容的三种文字,包括古埃及象形文字、埃及草书以及古希腊文。
这个重要的发现使得人们能够破译古埃及象形文字,对于了解古埃及文化与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2. 卢浮宫 - 蒙娜丽莎卢浮宫位于巴黎,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博物馆之一。
卢浮宫的藏品中珍藏着许多世界著名的艺术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
这幅作品以其神秘的微笑和细腻的表现手法,吸引了无数观众的注意。
《蒙娜丽莎》被誉为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肖像画之一,也是艺术史上最具象征意义的作品之一。
3. 大都会博物馆 - 古埃及法老王大都会博物馆位于纽约,其收藏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品。
博物馆中最重要的艺术经典之一就是古埃及法老王的雕像。
这些雕像代表了古代埃及人民对于法老王的崇拜与尊敬,同时也展现了他们惊人的雕刻技术和艺术造诣。
这些雕像带领观众走入古埃及的历史与文化,感受古代文明的辉煌。
4. 梵蒂冈博物馆 - 《创世纪》梵蒂冈博物馆位于梵蒂冈城,收藏了许多教皇与教会的珍贵艺术品。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
这幅壁画描绘了亚当和上帝伸出手指的经典画面,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对于人与神之间联系的探索与追求。
《创世纪》被认为是艺术史上的巅峰之作,展现了米开朗基罗卓越的艺术技巧与想象力。
通过对这些世界著名博物馆艺术经典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时期、不同文化的艺术对于人类文明的贡献和影响。
它们不仅代表了艺术家们的创作才华,也记录了人类历史的发展与演变。
大英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分别是什么?中国文物就有三件!本文导读:说到大英博物馆其实大家也知道的,这个博物馆还是非常的著名的,小编小的时候都听到过,觉得大英博物馆非常的神秘,但是有觉得这个博物馆有阴谋,哈哈,其实这都是小时候的感觉,真正的大英博物馆又是什么样的呢?其实如果要说的话得说很久,所以我们今天不说,我们来说说大英博物馆镇馆之宝是什么这些话题,话说前前后后盘点了十个,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那吧!大英博物馆镇馆之宝中其实是有三件是中国的,所以下面核能了,大家看完不要叹息。
英国国家博物馆(俗称:大英博物馆)于1759年起对公众开放。
大英博物馆和法国卢浮宫、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并称世界四大博物馆。
目前,大英博物馆对公众开放的藏品大约有5万件。
据馆方介绍这里有56000平方米,连地上带地下共有8层,100多个展厅被分为了古近东馆、埃及馆、希腊罗马等10个展馆,绝大多数展厅位于主层和上层。
——西洋篇——1、镇馆之宝——埃及木乃伊62号和63号展厅是许多游客进入博物馆后的参观首选,因为这里展出着来自埃及的木乃伊,而且据说数量远超过埃及的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的木乃伊种类丰富,绝大部分被包裹完整并施以彩绘,但也有的被打开了包裹,完全暴露在空气之中。
除了成人的木乃伊外,这里还藏有儿童和猫的木乃伊。
木乃伊,即“人工干尸”。
此词译自英语mummy,源自波斯语mumiai,意为“沥青”。
世界许多地区都有用防腐香料处理尸体,年久干瘪,即形成木乃伊。
古埃及人笃信人死后,其灵魂不会消亡,仍会依附在尸体或雕像上,所以,法老王等死后,均制成木乃伊。
对死者用香油(或药料)涂尸防腐的方法,古埃及的木乃伊为最著名。
古代埃及人用防腐的香料殓藏尸。
表示对死者的敬意。
古埃及,在很早的时候,因文化原因,把国王或大臣的尸体制成干尸即木乃伊保存下来,没有很高的医学水平,做不到这一点。
与古代中国不同,制干尸在古代埃及甚至形成一种风气。
著名碑刻作品伟大的碑刻作品:罗塞塔石碑罗塞塔石碑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碑刻作品之一,它起源于古埃及,被公认为是解密古代埃及象形文字的关键。
这块碑刻于196BC年在埃及罗塞塔镇发现,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罗塞塔石碑是一块长114厘米、宽72厘米的黑色花岗岩石碑,上面刻有三种不同的文字:上部是古埃及象形文字,中部是埃及草书,下部是希腊文。
罗塞塔石碑的重要性在于它提供了理解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关键线索。
在19世纪初,由于古埃及象形文字已经失传,人们无法阅读古埃及的文献和碑刻。
然而,通过对罗塞塔石碑上的三种文字的比较研究,法国学者让-弗朗索瓦·尚普隆最终在1822年成功解读了古埃及象形文字,从而开启了古埃及文化的研究之门。
罗塞塔石碑的解读对于古埃及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揭示了古埃及象形文字与希腊文之间的对应关系,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参考。
通过解读罗塞塔石碑,人们得以了解古埃及的历史、文化和宗教,对于重建古埃及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除了其重要的学术价值,罗塞塔石碑本身也是一件艺术精品。
它的刻工精细,文字清晰可辨,展现了古埃及和希腊文化的交融与融合。
石碑上的象形文字和草书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给人以美的享受。
罗塞塔石碑的发现和解读对于人类历史研究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为古埃及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也推动了各国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
如今,罗塞塔石碑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每年吸引着无数的学者和游客前来观赏。
罗塞塔石碑是一件伟大的碑刻作品,它的发现和解读对于古埃及学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不仅揭示了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奥秘,也展示了古埃及和希腊文化的交融与融合。
罗塞塔石碑的价值在于它带给人们对古代文明的思考和理解,同时也推动了学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它是一件不可或缺的文化瑰宝,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珍视。
伦敦大英帝国的文化瑰宝伦敦大英帝国博物馆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宏伟的博物馆之一,位于英国伦敦的剑桥街,它是伦敦最著名的地标之一。
作为一座庞大而精美的建筑,大英帝国博物馆汇集了世界上各个时期和地域的文化瑰宝,向人们展示了人类历史和文明发展的辉煌。
以下将介绍几个在大英帝国博物馆中展出的文化瑰宝。
首先,大英帝国博物馆内收藏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古埃及艺术品。
这个收藏品包括了埃及的壁画、雕塑、陶器等各种艺术品,其中最著名的是罗塞塔石碑。
罗塞塔石碑被认为是解开古埃及象形文字谜团的关键,它上面刻有同一段文字的三种不同版本,分别是古埃及象形文字、草书和希腊文。
通过对比这三种版本的文字内容,研究人员成功解读了古埃及象形文字的意义,为古埃及文明的研究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其次,大英帝国博物馆还收藏了众多希腊和罗马的艺术品。
其中最重要的一件是埃尔金马像,也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雕刻品之一”。
这件雕塑描绘了战车与马匹,展现了古希腊人巧妙的雕刻技巧和精湛的生动表现力。
此外,博物馆还展出了大量的古希腊陶器和雕塑,这些艺术品对于研究古希腊文化和艺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古埃及和古希腊之外,大英帝国博物馆还有丰富的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品。
在这些展览中,人们可以欣赏到许多宗教和世俗艺术作品,包括中世纪的教堂雕塑和壁画,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和雕塑。
这些作品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展示了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和艺术审美观念。
此外,大英帝国博物馆还展示了来自亚洲、非洲和美洲的重要文化遗产。
亚洲部分包括中国和日本的艺术品,如中国古代的陶器和瓷器,以及日本的传统艺术品如浮世绘等。
非洲和美洲部分则展出了非洲部落艺术品和美洲土著民族的文化遗迹,如雕塑和绘画作品。
这些展览不仅展示了各个地区独特的文化传统,也为文化交流提供了平台。
伦敦大英帝国博物馆作为一个世界级的文化机构,通过其丰富多样的收藏和展览,为观众提供了研究人类历史和文明的机会。
【微盘点】世界著名博物馆镇馆之宝1、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
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北岸,始建于1204年,历经800多年扩建、重修达到今天的规模。
如今博物馆收藏目录上记载的艺术品数量已达400000件,分为许多的门类品种,从古代埃及、希腊、埃特鲁里亚、罗马的艺术品,到东方各国的艺术品;有从中世纪到现代的雕塑作品;还有数量惊人的王室珍玩以及绘画精品等等。
迄今为止,卢浮宫已成为世界著名的艺术殿堂。
镇馆之宝:《米洛的维纳斯》《蒙娜丽莎》《萨莫特拉斯的胜利女神》法国人将这些艺术珍品根据其来源地和种类分别在六大展馆中展出,即东方艺术馆、古希腊及古罗马艺术馆、古埃及艺术馆、珍宝馆、绘画馆及雕塑馆。
其中绘画馆展品最多,占地面积最大。
卢浮宫区有198个展览大厅,最大的大厅长205米。
显然,用一天两天的时间根本无法欣赏全部的稀世珍品。
因此,如果你要参观卢浮宫,得先制订一个计划,逐个参观六大展馆,切忌仓促地走马观花。
如果时间充裕的话,可细细品味;如果时间较紧的话,可选择有代表性的艺术展品观赏。
《蒙娜丽莎》是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
它代表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
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尽致地发挥了画家那奇特的烟雾状“无界渐变着色法”般的笔法。
画家力图使人物的丰富内心感情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结合,对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那如梦似的妩媚微笑,被不少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
2.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英国国家博物馆目前分为10个分馆:古近东馆、硬币和纪念币馆、埃及馆、民族馆、希腊和罗马馆、日本馆、中世纪及近代欧洲馆、东方馆、史前及早期欧洲、版画和素描馆以及西亚馆。
现有建筑为19世纪中叶所建,共有100多个陈列室,面积六七万平方米,共藏有展品400多万件。
罗塞塔石碑
1798年,在野心加梦想的驱动下,远征埃及的拿破仑带了一支175名专家学者组成的“科学艺术考察团”,以及大量的图书和仪器设备来到埃及。
1799年8月,拿破仑的士兵在罗塞塔附近修筑要塞时发现了一块黑色磨光玄武岩的石碑,它长约115厘米,宽约73厘米,
厚约28厘米,上面还有密密麻麻的三段铭文,
由于岁月风沙的侵蚀,字迹已经有些模糊了。
这就是后来破译古埃及象形文字的钥匙——罗
塞塔石碑。
碑文用3种文字写成,分别是希腊
文、古埃及象形文字和后期的埃及文字。
一位
法国古代语学者商博良研究了这些文字,并设
法释读了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于1822年将自己
的发现公诸于众。
罗塞塔石碑用3种文字记载
了同样的内容,因此成为释读古埃及象形文字
的关键所在。
现今,这块石碑就竖立在伦敦大
英博物馆埃及厅的入口处。
埃塞俄比亚阿克苏姆石碑
大家好,欢迎来到埃塞俄比亚阿克苏姆石碑!这座石碑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神
秘的文物之一,被誉为非洲的“罗塞塔石碑”。
阿克苏姆石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4世纪,它是由巨大的单一石头雕刻而成,高达23米,重达520吨!这座石碑是埃塞俄比亚古代阿克苏姆王国的象征,
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石碑之一。
石碑上刻有古代埃塞俄比亚文字,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文字系统,至今仍未完
全解读。
它记录了阿克苏姆王国的历史、宗教和文化,对于研究古埃塞俄比亚
文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除了历史和文化价值,阿克苏姆石碑还给我们展示了古代工程技术的壮丽。
想
象一下,在没有现代机械的情况下,人们如何将这么大的石头运输和雕刻成这
样的艺术品,实在令人惊叹!
在参观时,请务必注意保护这座宝贵的遗产。
我们应该珍惜并尊重这些古老的
文物,它们是我们了解过去、认识自己的重要途径。
谢谢大家的聆听,希望您在阿克苏姆石碑的探索中收获美好的回忆!。
历史文物介绍不少于500字历史文物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它们记录着历史的沧桑和人类文化的发展。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重要的历史文物。
1.埃及金字塔: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历史文物之一。
它们建于公元前27世纪至公元前22世纪之间,位于埃及的吉萨高原。
共有80多座金字塔,其中最著名的是胡夫金字塔、卡夫拉金字塔和门卡瑞金字塔。
这些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的陵墓,代表了古埃及丰富的文化和宏伟的建筑技术。
2.大英博物馆的罗塞塔石碑:罗塞塔石碑是一块古埃及石碑,上面刻有同一段文字的三种不同版本:古埃及象形文字、埃及草书和古希腊文。
它于1799年由法国考古学家发现,被认为是解读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关键。
罗塞塔石碑的发现对于理解古埃及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3.中国的兵马俑:中国的兵马俑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陶俑群。
它们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的秦始皇陵附近,是秦始皇陵的守护者。
兵马俑数量众多,包括士兵、将军、车马等,形制各异,栩栩如生。
兵马俑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中国艺术水平的珍贵资料。
4.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最著名的哥特式大教堂之一,建于1163年至1345年之间。
它以其庞大的建筑体量、精美的雕刻和彩色玻璃窗而闻名。
圣母院曾经历多次破坏和重建,特别是在法国大革命期间遭到严重破坏,但幸存下来的建筑和艺术品仍然吸引了众多游客。
5.印加遗址马丘比丘:马丘比丘是秘鲁一个古印加帝国建筑遗址,位于安第斯山脉的顶峰上。
它建于15世纪,是印加帝国的政治和宗教中心。
马丘比丘以其壮丽的石结构、精密的景观和神秘的历史而闻名。
尽管其用途仍然存在争议,但马丘比丘被认为是古代印加文明的杰作之一。
以上是一小部分历史文物的介绍,它们代表了各个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的重要遗产。
通过研究和保护这些文物,我们能更好地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与演变,传承和弘扬人类文化的财富。
罗塞塔石碑作文你要问我罗塞塔石碑是啥?嘿,这可得好好跟您说道说道。
那还是我之前去逛博物馆的时候,偶然间瞧见了这大名鼎鼎的罗塞塔石碑。
当时我就像个好奇宝宝,瞪大眼睛,满心期待能从它身上看出点啥门道来。
这罗塞塔石碑啊,看起来普普通通的,就是一块灰扑扑的石头,可别小瞧了它,它身上刻着的那些密密麻麻的字,那可都是宝贝!石碑不算特别大,估摸也就跟我家的餐桌差不多尺寸,形状也不算规整,有点歪歪扭扭的。
但凑近了看,那些刻痕,那叫一个清晰,仿佛在诉说着千百年前的故事。
我站在它面前,仔细端详着那些字迹。
说实话,我一开始根本看不懂,就觉得跟鬼画符似的。
但听着旁边讲解员滔滔不绝地介绍,我才慢慢有点头绪。
原来这上面刻着的是同一段内容,用了三种不同的文字,有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有埃及草书,还有古希腊文。
这就像是给后人出的一道超级复杂的谜题,等着我们去解开。
我就在想啊,当年刻下这些字的人,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呢?是为了记录重要的事情,还是想把某种秘密永远留存下来?也许是某个法老的丰功伟绩,也许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又或许只是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
可不管是什么,都穿越了漫长的时光,来到了我们面前。
我看着那石碑上有些磨损的痕迹,心里琢磨着,在过去的岁月里,它都经历了啥呀?是被埋在沙漠里,被风沙侵蚀?还是在战乱中颠沛流离,几经辗转?说不定还曾被某个不知情的人当作普通的石头,随意丢弃在角落。
想象一下,在几千年前的埃及,工匠们在炽热的阳光下,精心地雕刻着每一个字符。
他们的汗水滴落在石碑上,融入了那些古老的纹路。
他们或许根本想不到,自己手中的这份工作,会在几千年后引起这么多人的关注和研究。
当我用手轻轻触摸着石碑的表面,那种粗糙的质感,让我仿佛能感受到岁月的沉淀。
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和千年前的世界有了一丝奇妙的联系。
就好像我能透过这冰冷的石头,触摸到古人的思想和情感。
离开博物馆之后,罗塞塔石碑的影子一直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
我不停地在网上查阅关于它的资料,想要了解更多的故事。
古埃及会说话的⽯碑的故事 古埃及⼈是最早步⼊⽂明社会的民族,所以世界⽂明社会的历史多从古埃及开始谈起。
⼈们发现了⼀块⽯碑,上⾯记录的就是古埃及的⽂字。
那么这个⽯碑是真的会说话吗?下⾯我们就来看看吧! 说话的⽯碑 古埃及⼈是最早步⼊⽂明社会的民族,所以世界⽂明社会的历史多从古埃及开始谈起。
⼀提埃及,难免令⼈想起它那两个⼏乎⽆⼈不晓的不朽象征:巍峨的⾦字塔和静静流淌的尼罗河。
但⾦字塔和尼罗河不会讲述历史,恢复古埃及的概貌主要靠⼈类活动的记录——⽂字史料。
可惜的是,由于历经劫难,古埃及⽂字的读法早已失传,尽管古埃及⼈的⽂字史料遗留下不少,但后⼈却⽆法读懂。
因此,18世纪以前埃及的历史,就如同⼈类起源史⼀样,如同被宠罩在⼀⽚浓雾之中,⼈们只能凭晚期希腊、罗马作家的个别记载,拼凑成残缺不全的轮廓,期待着有朝⼀⽇揭开象形⽂字的秘密,再补上它的五官全貌。
这⼀天总算到来了。
1799年,拿破仑率军远征埃及时,他⼿下的⼀名军官布夏尔带领⼠兵在罗塞塔城附近修筑防御⼯事时,发现了⼀块⿊⾊⽞武岩断碑。
碑上⽤两种⽂字三种字体刻着同⼀篇碑⽂。
最上⾯⽤的是古埃及的象形⽂字,中间是古埃及的草书体象形⽂字(亦称民书体⽂字),下⾯是希腊⽂字。
这就是后来被世⼈称之为“罗塞塔碑”的著名⽯碑。
要想真正了解古代埃及的⽂化和历史,就必须要读懂埃及的象形⽂字。
所以,发现“罗塞塔碑”的消息在当时的《埃及通讯》报上发表后,⽴即引起各国学者的浓厚注意。
他们纷纷试图译解碑上的⽂字。
碑上的希腊⽂很快就被读通了。
碑中间的那段⽂字也很快就被确认是古埃及的民书体⽂字。
但是,尽管学者们能借助碑上的希腊⽂,领悟到象形⽂字和民书⽂字的含义,却依然没有解开古埃及的象形⽂字之谜令⼈惊奇的是,年仅11岁的法国少年商博良决⼼揭开“罗塞塔碑”上古埃及⽂字的秘密,让⽯碑说话,告诉⼈们古埃及的秘密。
为了读懂埃及象形⽂字,他勤奋⼯作了21年。
商博良发现,古埃及⼈写国王名字时,都要加上⽅框,或者在名字下⾯划上粗线。
神秘的罗塞塔石碑这一个世纪以来,帝国主义已经不再流行。
不过,即便没有人再称赞凯撒,人能却总能从这些贪婪的好战者手里获取一些精华。
举个例子,18世纪末,由于拿破仑厌倦了威胁欧洲大陆,于是决定向尼罗河附近进军,威胁英属印度领地。
而皮埃尔·弗朗索瓦·布夏贺(Pierre-Fran?ois Bouchard)便驻扎到了埃及罗塞塔附近的朱利安要塞。
那时,布夏贺刚从巴黎综合理工毕业,在学校他曾学习过埃及技艺知识。
作为一名军队工程师,他被任命负责修建要塞。
在215年前(1799年)7月15日(一说是19日),这些因素促使他发现了一块刻有双语法令的石头,也就是我们所知的罗塞塔石碑。
罗塞塔(Rosetta)得名于发现地“Rasheed”的法语名,而“Rasheed”是埃及古语“Trashit”(容易联想到英语translate,翻译)的衍生词。
大英博物馆中的罗塞塔石碑而这块石头的诞生,则要感谢另一场帝国主义。
尽管这块石头上的文字只是双语,但却刻着三种文字:埃及象形文圣书体、俗体文世俗体和古希腊文。
一个多世纪之前,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这片土地,他要求人们必须使用古希腊文。
石碑上的文字是古埃及法老托勒密五世所颁布的诏书。
这上面的内容比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块石碑提供了解读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可能性:它是1400年来,人们首次能够将象形文字与已知的文字进行对照。
直到今日,这块石碑仍是大英博物馆中最受欢迎的文物。
不过,即使有了这块石碑的帮助,人们还是花了30年才成功译出碑文。
这多亏了希腊人赫拉波隆的书,因为他,学者们一直以为埃及象形文字是简单的以形表义。
后来人们才从石碑上理解到,象形文也具有表音的作用。
因此,罗塞塔石碑的意义才如此重大。
如今,罗塞塔也被用来指代其它意义,比如语言的互通,与长久存储数据的事物。
(另有语言学习软件,国内译名“如师通”,不是广告。
)值得注意的是,朱利安要塞并不是石碑的原产地。
根据工艺的比照和信息,这块石碑应该来自于,尼罗河往上一点的西亚斯的一座神庙。
甲骨文和罗塞塔石碑共同的历史研究价值你知道可追溯的最早记录了多语言的物件是什么吗?那就是罗塞塔石碑,罗塞塔石碑用希腊文字古埃及文字以及当时的通俗文字刻是了同样的内容,这使得我们现在的考古专家们得益于有机会按照石碑上的内容去破解失传千余年的埃及象形文字的意义与结构,从而成为研作埃及文化的重要里程碑,除此之外,罗塞塔石碑也具有许多其他的衍生意义,由于是破解埃及象形文这种如谜题般事物的起点,所以罗塞塔石碑也被用来比喻要解决一个困难或谜题的关键线索,举例来说,欧洲航天局就将其太空探测器命名为罗塞塔。
1、对中国文化史的完善,对汉字形成和演变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的意义。
2、是中国商文化史的最好实特佐证。
商代甲骨文的发现,以实特形式展示商代的存在,在甲骨文未发现前,西方人只承认周朝是我国最早的朝代,以前的历史权当是神话。
3、甲骨文上的信息给后人提供了最原始最真实的商代时事和生活。
4、文字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重要标志之一(其他两个标志是城市与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只有在出现文字之后才可以被叫做文明史,之前叫史前社会。
甲骨文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字,它的被发现,使得中华文明史的起始时间大大地提前。
甲骨文在汉字漫长的发展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作为现代汉字的鼻祖是当之无愧的。
我国汉字的萌芽,大约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陶片上的刻划符号。
但这些刻划文字虽已具备了文字的雏形,但都是一些简单的符号和单字,无完整的体系和规律。
真正具有一定的体系并有比较严密的规律的文字,最早的要算是甲骨文了。
据研究,甲骨文中共有不重复的单字4500个左右,已识单字在1700个左右,而这些单字还不是当时使用的全部文字。
甲骨文是研究古文字的宝贵资料。
罗塞塔石碑(RosettaStone,也译作罗塞达碑),是一块制作于公元前196年的大理石石碑,原本是一块刻有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PtolemyV)诏书的石碑。
旧是,由干这块石碑同时刻有同一段文字的三种不同语言版本,使得近代的考古学家得以有机会对照各语言版本的内容后,解读出已经失传千余年的埃及象形文之意义与结构,而成为今日研究古埃及历史的重要里程碑。
大英博物馆的十大藏品包括:埃及木乃伊、亚尼的死者之书、埃及罗塞塔石碑、铜鸟兽纹镜、汉代玉龙纹剑鞘、宋代青瓷花瓶、明代青花瓷碗、秦始皇兵马俑复制品、赵佗铜雀台铜雀、龙纹玉佩和明代汝窑瓷盘。
这些藏品涵盖了不同时期和地区的珍贵文物,包括埃及、中国、希腊等地的文化遗产。
其中,埃及木乃伊和罗塞塔石碑是该博物馆最为著名的展品之一,也是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这些藏品的展示不仅有助于人们了解不同文化的历史背景和艺术风格,同时也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发展历程。
除了十大藏品外,大英博物馆还收藏了大量其他珍贵的文物,包括古希腊雕塑、中世纪欧洲手抄本、印度佛教艺术品等。
这些文物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是人类历史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50个有意思的文物故事1. 古埃及金面具,图坦卡蒙法老的金面具,展现了古埃及的精湛工艺和尊贵地位。
2. 罗塞塔石碑,解开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关键,使人们能够读懂古埃及的历史。
3. 罗马斗兽场,古罗马最著名的建筑之一,见证了古罗马的娱乐文化和残酷竞技。
4. 大英博物馆的埃尔金门,这是古代巴比伦的城门,展示了巴比伦文明的繁荣和壮丽。
5. 希腊的巴特农女神像,这个破碎的雕像是古希腊艺术的杰作,展示了古希腊的美学价值观。
6. 中国的兵马俑,秦始皇陵的守护者,规模庞大,揭示了古代中国的军事力量和工艺水平。
7. 美洲印第安人的图腾柱,这些雕塑代表了印第安人的宗教和文化信仰。
8. 埃及卢克索神庙,庄严的神庙,展示了古埃及的宗教和建筑技术。
9. 罗马帝国的圆形竞技场,这些竞技场见证了古罗马帝国的繁荣和娱乐活动。
10. 墨西哥玛雅文明的奇琴伊察遗址,这个古代城市的废墟揭示了玛雅文明的复杂社会结构和科学成就。
11. 埃及的卡尔纳克神庙,规模宏大的神庙群,展示了古埃及的宗教和艺术。
12. 印度泰姬陵,作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这座陵墓是莫卧儿帝国的象征。
13. 希腊雅典卫城,古希腊最重要的遗址之一,代表了古希腊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14. 中国敦煌莫高窟,这些洞窟中的壁画和雕塑展示了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和文化交流。
15. 埃及卢克索神殿,古埃及最大的神殿之一,供奉着众多神祇,展示了古埃及的宗教信仰。
16. 罗马帝国的巴斯浴场,这些浴场是古罗马人的社交和卫生场所,反映了古罗马的文化和技术水平。
17. 印度的金色寺庙,这些建筑用金箔覆盖,闪闪发光,是印度宗教和建筑的杰作。
18. 埃及的卡尔纳克神殿,这个神殿群是埃及最重要的宗教中心,供奉着众多神祇。
19. 墨西哥的特奥蒂瓦坎,这个古代城市是阿兹特克文明的中心,展示了阿兹特克的宗教和政治制度。
20. 希腊的德尔斐神庙,这个神庙是古希腊的预言中心,被认为是世界的中心。
21. 中国的故宫,这座宫殿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展示了中国古代帝王的豪华生活和艺术品收藏。
世界顶级文物——罗塞塔石碑
10月28日,法国卢浮宫馆长吕克·马丁内兹携带地中海文物首次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
埃及女王头像、木乃伊木棺、罗马将军石雕像、伊斯坦布尔全景图等珍贵文物悉数登场,这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法国卢浮宫博物馆的首次合作。
本次展览由卢浮宫博物馆馆长亲自担任策展人,精选了埃及、腓尼基、迦太基、希腊、罗马等重要古代文明的文物,首次将地中海东西岸的古希腊语系与拉丁语系、南北两侧的伊斯兰文化与基督教文化连接起来,将地中海沿岸各国的文化作为一个共同体进行展示,较为全面地展示了这个地区不同文明的兴衰沉浮。
本报特约记者远山摄
罗塞塔石碑(英语:Rosetta Stone,又译为罗塞达碑),是一块制作于公元前196年的大理石石碑,原本是一块刻有古埃及法老托勒密五世(Ptolemy V)诏书的石碑。
但是,由于这块石碑同时刻有同一段内容的三种不同语言版本,使得近代的考古学家得以有机会对照各语言版本的内容后,解读出已经失传千余年的埃及象形文之意义与结构[1],而成为今日研究古埃及历史的重要里程碑。
罗塞塔石碑最早是在1799年时由法军上尉皮耶-佛罕索瓦·札维耶·布夏贺
(Pierre-Fran?ois Xavier Bouchard)在一个埃及港湾城市罗塞塔(Rosetta,今日称为el-Rashid)发现,但在英法两国的战争之中辗转到英国手中,自1802年起保存于大英博物馆中并公开展示。
历史[编辑]罗塞塔石碑实际上只是原主碑部分残余的罗塞塔石碑,与原主碑的相关位置图示理查·波森(Richard Porson)提议补足罗塞塔石碑右下角古希腊文断碑部分之内文(1803年)
1799年7月15日,当时随着拿破仑占领埃及(1798年—1801年)的法军上尉皮耶-佛罕索瓦·札维耶·布夏贺在尼罗河三角洲上一个称为罗塞塔的港口城镇郊外,指挥圣朱利安要塞(Fort St Julien)的地基扩大挖掘工程时,意外挖到一颗黑色的大石头。
他意识到这颗石头的重要性而向指挥官阿卜达拉·杰克·德·门努瓦(Abdallah Jacques de Menou)报告,后者决定应该将这颗大石送去给拿破仑在开罗设立的埃及
研究所(Institut de l'égypte)里之科学家们研究分析,并于同年8月运抵开罗。
由于石碑是在罗塞塔郊外出土的,因此根据发现地点而命名为罗塞塔石碑。
1801年,拿破仑的大军被英军打败投降,也结束了法军在埃及为期三年的占领期。
埃及的占领权易手也掀起这批法军在埃及收集到的古物之
所有权争议,当时法国的科学家们希望能保留这批古物并在
6月开罗破城时,带着它们避走亚历山大港(Alexandria),但英方却认为这些古物是没收品,应当属于英王乔治三世的财产。
当时,著名法国自然学家艾奇恩那·若弗鲁瓦·圣-
蒂莱尔(étienne Geoffroy Saint-Hilaire)曾致信英国大使威廉·理查·汉弥尔顿(Sir William Richard Hamilton),威胁如果英方豪夺,他们将焚毁这批发现物。
英军在占领亚历山大后,与法方签订亚历山大协约(Treaty of Alexandria,1801年9月)正式结束法军在埃及的占领,根据此协约法军在占领期间于埃及发现的古物,也应一同转移给英方。
但法军在撤退时并未依约缴出罗塞塔石碑,而是将它藏在一艘小船上准备偷渡回欧陆,但功败垂成半途被英军捕获。
事后双方协议,法方可以保留之前的研究成果与石碑的拓印,但英方则获得石碑的实际拥有权。
罗塞塔石碑在1802年时运抵英国,并且以英王的名义捐献给大英博物馆作为收藏,从此之后罗塞塔石碑一直被展示在博物馆的埃及馆中,是该馆最引以为傲的镇馆之宝之一。
在之后的两百多年间,罗塞塔石碑仅曾短暂地离开过大英博物馆一次——1917年时,接近尾声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战火蔓延,由于博物馆方面担心伦敦遭受到激烈的轰炸而损伤古物,因此将一批包括有罗塞塔石碑、较为轻便容易搬移的重要古物,偷偷藏匿在霍本(Holborn)一带深达地下50英尺的地铁车站中,为期两年。
直至大战结束恢复和平后,才将古物移回博物馆继续展览。
不过,并不是
全世界的人们都很乐意见到罗塞塔石碑被保存在大英博物
馆中,由于罗塞塔石碑是解开古文字的关键,对埃及来说意义非凡,也因此设址于开罗的埃及古物最高委员会(Supreme Council of Antiquities,是埃及文化部的下辖组织之一,此委员会负责掌管埃及出土的所有古迹与古物)秘书长、也是知名埃及考古学家的札希·哈瓦斯博士(Dr. Zahi Hawass)就曾公开呼吁英国应该将罗塞塔石碑归还给它真正的归属地:埃及。
罗塞塔石碑也是这些年古物最高委员会追讨流失文物的重点之一地中海文明——法国卢浮宫博物馆藏文物精品展,北京国家博物馆开展2013年10月28日,《地中海文明——法国卢浮宫博物馆藏文物精品》展新闻发布会在国家博物馆学术报告厅举行。
从明天开始,观众可以在国博N2和N3展厅,近距离观赏展览展出的所有文物作品,一探地中海地区重要历史时期的文明发展历程。
记者从现场了解到,本次展览由法国卢浮宫博物馆馆长让-吕克-马丁内兹亲自策划并担任策展人,他从卢浮宫馆藏的所有与地中海文明相关的文物展品中挑选了280件(套),包括石雕、陶器、金银器、油画、素描画等。
这是法国卢浮宫博物馆与中国国家博物馆合作的首个大展,对于将展览锁定在“地中海文明”这个主题上,馆长让-吕克-马丁内兹解释道:“地中海地区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是多元文化的汇集之地,它复杂、多样的文明史曾一度推动了欧洲甚至人类社会、文
明的发展进程。
卢浮宫有非常丰厚的来自世界各地、各个历史时期的馆藏,特别是地中海文明的馆藏。
它是法国收藏地中海文明藏品最多的博物馆,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此类博物馆之一,这些馆藏几乎可以涵盖地中海沿岸历史上的所有文明。
”
罗塞塔石碑是由一群生活于西元前、埃及托勒密王朝时代的祭司所制作,作为当时的国王、年仅13岁的托勒密五世加冕一周年时的纪念,其上的内容主要是在叙述托勒密五世自父亲托勒密四世处袭得的王位之正统性,与托勒密五世所贡献的许多善行,例如减税、在神庙中竖立雕像等对神庙与祭司们大力支持的举动。
在托勒密王朝之前、法老时代的埃及,像这般的诏书原本都是由法老颁授,等同于圣旨,但到了托勒密时代,唯一还知道埃及象形文撰写方式的祭司们却成为诏书的颁写者,是一个很不一样的特点。
罗塞塔石碑由上至下共刻有同一段诏书的三种语言版本,最上面是14行古埃及象形文(Hieroglyphic,又称为圣书体,代表献给神明的文字)句首和句尾都已缺失,中间是32行埃及草书(Demotic,又称为世俗体,是当时埃及平民使用的文字)是一种埃及的纸莎草文书,再下面是54行古希腊文(代表
统治者的语言,这是因为当时的埃及已臣服于希腊的亚历山大帝国之下,来自希腊的统治者要求统治领地内所有的此类文书都需要添加希腊文的译版)其中有一半行尾残缺。
在西元4世纪结束后不久,尼罗河文明式微、不再使用的埃及象形文之读法与写法彻底失传,虽然之后有许多考古与历史学家极尽所能,却一直解读不了这些神秘文字的结构与用法。
直到时隔1400年之后罗塞塔石碑出土,它独特的三语对照写法,意外成为解码的关键,因为三种语言中的古希腊文是近代人类可以阅读的,利用这关键来比对分析碑上其他两种语言的内容,就可以了解这些失传语言的文字与文法结构。
在许多尝试解读罗塞塔石碑的学者中,19世纪初期的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Thomas Young)是第一个证明碑文中曾多次提及“托勒密”这人名的发音者。
至于法国学者尚-佛罕索瓦·商博良(Jean-Fran??ois Champollion)则是第一个理解到,一直被认为是用形表义的埃及象形文,原来也是具有表音作用的,这重大发现之后成为解读所有埃及象形文的关键线索。
也正是因为这缘故,罗塞塔石碑会被称为了解古埃及语言与文化的关键基础。
今日被存放在大英博物馆埃及厅中展示的罗塞塔石碑,是个高约114.4厘米、宽72.3厘米、厚27.9厘米,略呈长方形但实际上缺了许多边角的平面石碑,大理石材质制造(虽然常被误会为是花岗岩),重约762公斤。
大理石的黑色表面上刻有涂上白漆的文字,石
碑的两侧刻有后人加上的文字,其中左侧为“1801年时由英军在埃及获得”(Captured in Egypt by the British Army in 1801),右侧则为“国王乔治三世捐赠”(Presented by King George III),虽然这块石碑曾在1998年时由大英博物馆的古物维护专家以现代化的手法清理干净还原其原貌,但上述的刻字由于也是近代人类文明事迹的见证之一,因此被保留了下来。
除此之外,石碑底部左侧也有一个小角落蓄意被保留而没有清理,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对照,让人们知道清理前与清理后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