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葫芦的产生与防治作用讲课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5
课题第1课疯狂的水葫芦课时总第 1课时学习目标1、知道水葫芦的生活习性,能够合理利用它,控制它。
2、保护生态平衡,防止外来物种入侵重、难点控制水葫芦,合理利用水葫芦。
活动过程~~一、出示水葫芦的图片,学生了解水葫芦。
介绍这几方面:生长地点别名产地中国的引进给我国造成的危害。
学生介绍自己了解的内容,不足之处师补充。
二、分组活动解决问题1、水葫芦疯长的原因、危害。
2、如何防治水葫芦疯长。
主要方法:学生分组查找资料,可根据书上的内容自己归纳。
可做适当的补充自己了解的内容。
分组汇报。
三、小调查1、根据水葫芦的生活习性,我们可以怎样利用它呢?把你的调查结果写下来。
完成7页内容。
2、在我国,还有哪些入侵物种?请小级为单位去调查下。
学生调查后完成调查报告。
四、小实验水葫芦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我们来做一个生态鱼缸。
主要材料:鱼缸观赏金鱼适量水葫芦学生可在家里完成,分享班级群。
王、小资料:水葫芦的妙用。
活动过程一、出示视频1、美丽的大海提问你觉得这里的景色怎么样?美。
2、红色的大海有赤潮。
发生什么变化?小结什么是赤潮。
二、分组讨论,展开调查1、赤潮产生的原因、危害。
2、赤潮的治理。
学生分组查阅资料,整理后汇报。
小结:为了有效防止赤潮发生,辽宁省主要提出几点措施。
13页阅读。
三、小实验含磷洗衣粉中的磷对藻类繁殖的影响。
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写出报告。
可以合作进行实验。
四、小倡议为减少赤潮的发生,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写下你的倡议。
五、阅读小资料生态养殖系统。
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这句话同学们一定非常熟悉,那么在大自然当中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生物之间究竟存在着一种什么样的联系呢?二、分组讨论,展开调查1、什么是食物链?2、什么是食物网?方法:学生看书17页18页,小组进行市讨论,小组说一说。
全班分享,汇报食物链食物网举例说明。
三、探究活动保护生态平衡。
1、食物链的放大作用。
学生看书19页。
2、箭虫吞食废旧物。
水葫芦的防治1.防治水体污染:水体营养化是凤眼蓝不断繁殖生长的根基,要从源头上来防治凤眼蓝的泛滥。
由于人们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及人口不断膨胀,生活污水排放量及有机物含量大大提高,为凤眼蓝的生长提供了重要的营养源,所以要控制生活污水的排放,以及工农业废水的有序排放,确需排放时必须经无公害化水处理后再排放。
2.机械搅灭法:对凤眼蓝危害较大的水域,可以使用相关机械将其搅灭打碎,扩大水体的光照面积,增加水体的流动,确保养殖、捕捞及航运顺利进行。
3.人工清除法:动用人力物力直接将凤眼蓝捞起运送到陆地而予以清除。
这也是期初用得最多的方法,针对小水面实施效果较佳。
如果水域过大,则人力物力代价太大,不建议使用。
4.化学防治法:如果在稻田田埂或蔬菜空茬田,每667平方米使用20%使它隆乳油50毫升,可兑水喷雾。
每667平方米使用20%使它隆乳油25毫升加20%二甲四氯钠盐水剂125毫升加洗衣粉7克,混合喷雾,可降本增效。
果园、矮化银杏林及草坪地可使用上述药剂进行定向喷雾。
如果是河道、池塘、沟渠边,每667平方米使用41%农达水剂300-400毫升、灭草烟30克、百草枯60克或36%草甘·氯磺可溶性粉剂300克,兑水20千克喷细雾,使药液黏附在水花生茎叶上。
严格注意不能在饮用水水面进行,且须注意人畜、鱼类的安全。
5.生物防治法:在晚春或初夏,最低气温稳定回升到13℃上时,每667平方米释放凤眼蓝象甲成虫1500-2000头。
可以达到一定的防治。
6、变废为宝法:可以利用凤眼蓝来制作猪或鱼饲料,一般做法是将凤眼蓝粉碎打浆,再加入2%的食盐拌匀,再用它喂猪或养鱼,也可用来培肥水质。
水葫芦的防治处理方法:目前防治方法主要用化学防治、生物防治、人工及机械打捞和综合治理等方法。
化学防治方法简便,效果迅速,常用除草剂如克芜踪、草甘磷等进行防治。
但除草剂对水体生态系统的破坏性大,污染环境,而且无法清除水葫芦种子,效果不能持久。
9水葫芦的产生和防治利用姓名:杜秋思学号:0807602 班级:水工0807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为了解决饲养生猪饲料不足,从国外引进了一种繁殖力极强的水上浮生植物——水浮莲(学名水葫芦)。
水葫芦,学名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雨久花科,俗称布袋莲、水荷花、假水仙。
在中国不同的地方又分别称为凤眼莲、水凤仙、水荷花、水风信子、大水萍、布袋葵、水浮莲、洋雨久花等,是一种水生飘浮植物,水生直立或漂浮草本。
叶直立,卵形或圆形,光滑,叶柄长或短,中部以下膨大如球,基部有鞘状苞片,花茎单生,中部亦具鞘状苞片,穗状花序呈蓝紫色。
它是一种水生漂浮植物,高约0·3米,在深绿色的叶下,有一个直立的椭圆形中空的葫芦状茎,因而得名。
水葫芦原产南美,于1901年作为花卉从东南亚传入我国台湾, 20世纪30年代由台湾引入大陆,曾一度用它来净化污水。
不料时过境迁,丰富的生活垃圾和污水向江河排放,水富营养化了,导致水葫芦疯长,成了“绿魔”,也是始料所不及的。
云南昆明的滇池,由于水质污染导致水葫芦疯长,几乎遮盖了整个滇池,使很多水生生物几乎绝迹。
如今这种浮生植物已经泛滥成灾,被称为“绿色污染元凶”。
由于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气侯和环境的影响,水浮莲有着巨大的生命力,至今几乎没有昆虫病毒和其他天敌能控制它的生长,水浮莲的繁殖速度极快,它以每周繁殖一倍的速度滋生。
据监测了解,一株水浮莲以每8个月繁殖6万新株的速度泛滥成灾。
目前在广东省只要有江河水网尤其是富饶发达的珠江三角洲等宽阔无垠的水域布满水浮莲,在江河纵横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有河难见水,百里水浮莲将大部份河涌所覆盖,造成河道、水库、排灌站等堵塞,饮用水源被污染,影响航道运输等,严重影响农业正常生产和水利排灌。
水葫芦现在在我国的危害非常严峻水浮莲覆盖率水面超过三成造成诸多弊端:1、阻断航道,影响航运和排泄,成为农业、水利、环保的头号敌人;2、限制了水体的流动,水体没有阳光照射,变得发臭,使水体中的溶氧量减少,抑制了浮游生物的生长,破坏了河涌生态环境。
1.水葫芦的危害水葫芦Eichhornia crassipes (Martius) SolmsLaubaeh又称凤眼莲、凤眼兰(蓝)、假水仙、水(生)风信子、水荷花、布袋莲等,是单子叶植物,雨久花科凤眼兰属。
原产南美,是目前世界上危害最严重的多年生水生杂草。
水葫芦在20世纪30年代传入我国;50-60年代被误为高产的水生饲料投入滇池,并在南方推广、放养,从20世纪80年代起,水葫芦在南方许多河道泛滥成灾,殃及10多个省市。
目前,辽宁、华北、华东、华中、西南和华南的19个省(市、区)均有分布[1]。
其扩散蔓延速度极快,在适宜条件下,每五天就能繁殖一新植株。
已在我国南方17个省市自治区泛滥成灭,在上海,水葫芦甚至被称为“水上绿魔”[2]。
据分析,水葫芦泛滥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水环境不断恶化,近些年来大城市流域及周边地区经济迅猛发展,工业、农业及生活废水排放污染水质,环境治理措施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使这些流域的水环境质量日趋下降,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为水葫芦的快速繁殖提供良好的基础;二是水流不畅,水环境功能减退,导致污水长时间滞留境内,甚至出现倒流,加之一些河道长期未疏浚,污泥淤积,河床增高,致使水环境调蓄功能减退,水流自净能力降低;三是城镇基础设施滞后于经济发展,部分污染严重的城镇环境治理的基础设施明显滞后,城市生活建筑垃圾只是集中堆放未能进行有效的卫生填埋,大量农村、城镇近郊的垃圾直接倾倒河中;内河航运多年来未进行有效整治,航运业尤其是私营航运发展迅速造成油污染加剧,油类污染大量上升[3]。
1.1生态危害水葫芦的快速繁殖,会覆盖水面,造成激烈的种内竞争,导致腐烂死亡,污染水体,加剧水体富营养化程度。
密集的水葫芦降低了光线对水体的穿透能力,增加水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降低水中溶氧量,妨碍其他水生生物的生长而造成生态链失去平衡,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灾害频发,有些学者将之列为“世界十大害草”之一[2]。
水葫芦的产生与防治作用
➢水葫芦产生
水葫芦又名凤眼莲、洋水仙、水生风信子等。
是目前世上危害最严重的多年生漂浮水生草本植物,1901年作为花卉引入我国,20世纪50~60年代的粮食极度短缺时期,水葫芦广泛养育南方乡村荷塘,水葫芦原产于南美,在原产地巴西由于受生物天敌的控制,仅以一种观赏性种群零散分布于水体,1844年在美国的博览会上曾被喻为“美化世界的淡紫色花冠”。
自此以后,水葫芦被作为观赏植物引种栽培,现已在亚、非、欧、北美洲等数十个国家造成危害,在北纬40(葡萄牙)至南纬(新西兰)之间的大部分热带、亚热带地区均在分布,并形成患害。
19世纪期间引入东南亚,1901年作为花卉引入中国,30年代作为畜禽饲料引入中国内地各省,并作为观赏和净化水质的植物推广种植,后逃逸为野生。
由于其无性繁殖速度极快,现已广泛分布于华北、华东、华中、华南和西南的19个省市,尤以云南(昆明)、江苏、浙江、福建、四川、湖南、湖北、河南等省的入侵严重,并已扩散到温带地区,如锦州、营口一带均有分布。
由于繁殖迅速,又几乎没有竞争对手和天敌(虽然有多种野生、家养动物以其茎叶为食,但取食量较小,与其庞大的生长量相比毫无影响),在我国南方江河湖泊中发展迅速,成为我国淡水水体中主要的外来入侵物种之一。
1、水葫芦的生存环境(适应性强)
水葫芦喜群生,往往形成单一的优势群落。
其适应性强,喜高温湿润气候;适宜在静水或缓流的水面生长,耐隐蔽,在微弱的光照下就能生长,对酸和碱不敏感,在Ph=9的水体中仍能生长;对水质肥瘦要求不高;能耐5摄氏度左右的低温,能耐短期0摄氏度低温,气温在13摄氏度开始生长,25摄氏度生长较快,30摄氏度左右生长最快,39度以上难以生长。
2、水葫芦生长的主要弊端
当水葫芦的覆盖率水面超过三成造成诸多弊端:A、阻碍航道,影响航运和排泄。
成为农业,水利,环保的头号敌人;B、限制了水体的流动,水体没有阳光的照射变得发臭,使水体中溶氧量减少,抑制了浮游生物的生长,破坏了河涌生态环境;C、为吸血虫和脑炎流感等病菌提供了滋生地,滋生蚊蝇,喂蚊子的幼虫提供了呼吸和繁衍的机会;D.破坏饮水资源,大量的水葫芦覆盖水面会使Ph值降低,co2浓度增高,水的浓度增大,使水的利用价值大大减小。
3、水葫芦的防治
据专家介绍,目前防治水葫芦的方法主要有人工打捞、化学防治、生物防治、机械清除等措施。
其实,人工打捞和化学药物防治只是权宜之策,起不到持效作用。
而乱用化学物质容易产生新的污染。
实际上水葫芦能自由生长的真正原
因是在于水体的富营养化,减少环境污染是控制水葫芦生长较为有效的措施。
因此,严格控制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有序排放,必要时须经水处理在排放,从源头上防治葫芦泛滥。
机械搅灭法
对水葫芦危害较大的水面,可以使用相关机械将水葫芦搅灭打碎、清除,扩大水体的光照面积,加快水体的流动,确保水植物、水生物的生长,捕捞航运顺利进行。
人工打捞法
虽然这种方法费时费力费财,但它是目前解决水葫芦的主要方法与途径。
化学防治法
化学防治法效果迅速,但除草剂对多种草种都有杀伤力,对水体生态系统的破坏性大,而且这种方法也不能清除水葫芦种子,效果不能持久。
生物学防治法
生物防治法就是从水葫芦原产地引进其天敌,如象鼻虫,利用食物链原理对水葫芦实施
4、水葫芦地利用(价值)
水葫芦的防治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理、财力,因此,人们在防治的过程中进行了积极的研究。
据有关科学家的发现,水葫芦是一种可供食用植物。
水葫芦的味道想小白菜,是一味正宗的“绿色蔬菜”。
爆炒水葫芦,汤煮水葫芦,味道都很不错,除了他的根部并无害处。
水葫芦可以加工提炼一种食品添加剂,可以治感冒。
水葫芦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包括人类生存所需又不能自身制造的8中氨基酸。
现在,基于科学家的上述发,为水葫芦的“解困”提供了可行之路,他可以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再生资源。
对他的综合利用,开发了许多新产品。
净化污水
水葫芦是水质净化的能手。
目前,中国年污水排放量高达415吨,47%的河道受污染。
而水葫芦又是公认为生长最快的植物之一,惊人的增值速度造就他超强的净水本领,庞大的须根不断的吸收水中的污染物。
在适宜条件下,一公顷水葫芦能将800人排放的氮、磷元素当天吸收。
水葫芦还能从污水中出去镉、铅、汞、银、钴等重金属元素。
开发成沼气资源
水葫芦是一种良好地沼气发酵原料。
一年连续多次采收,鲜草产量37.5~75万kg/hm2,可为沼气提供大量原料,缓解沼气原料不足。
制成盆景
其实,水生植物作为盆景从来都方便而新鲜,水葫芦也不列。
种植食用菌
水葫芦含有比较丰富的纤维素、蛋白质、脂肪及灰分。
研究表明水葫芦用量占培养料20%~80%之间,基于不影响草菇菌丝的正常生长,可以部分代替稻草进行栽培或替代粪草栽培姬松草,既可以增加菇农的经济收入,有可拓展为食用菌原料来源。
5、总结
总之,水葫芦已经成为世界上恶行恶杂草之一,其防治应从源头上避免其发生,严格控制水体的富营养化,减少环境污染;在方法上应配套使用人工打捞、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治。
此外,更应积极开展水葫芦的开发利用,使之最终造福于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