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毒理学_04食品毒理学实训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1.06 MB
- 文档页数:60
食品毒理学资料外源化学物:指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展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
内源化学物:指机体内原已存在的和代谢过程中形成的产物或中间产物。
食品毒理学:是借用毒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办法,讨论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以及它们的不良作用和可能的有益作用的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平安限量和评定食品平安性的一门科学。
毒物:指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够对机体产生伤害作用或使机体浮现异样反应的外源化学物。
毒性:指外源化学物质与机体接触或者进入机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伤害作用的相对能力,包括普通性的伤害及致畸、致突变和致癌的能力等。
毒效应谱:指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后,按照外源化学物的性质和剂量,可引起多种变化。
靶器官:指化学物质被汲取后可随血流分布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但直接发挥作用的部位往往只限于一个或多个组织器官,该类组织器官称为靶器官。
生物学标志:指针对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的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以及它们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而采纳的检测指标。
接触生物学标志:对各种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存在的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或它们与内源性物质作用的反应产物的测定值。
效应生物学标志:可以测出机体生理、生化、行为等方面的异样或病理组织学方面的转变,反映与不同靶剂量的化学物质或其代谢产物有关的健康有害效应的信息。
易感性生物学标志:反映机体对化学物质毒作用敏感程度的指标。
量反应:指反应属于计量资料,有强度和性质的差别,可用某种测量数值表示。
质反应:指反应属于计数资料,没有强度的差别,不能以详细数值表示,而只能以阴性或阳性、有或无表示。
剂量—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个体中发生的量反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剂量—质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肯定致死剂量(LD100):指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所有死亡所需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半数致死量(LD50):指化学物质引起一半受试对象浮现死亡所需的剂量。
实验一毒物损害的形态表现一、实验目的1. 通过本实验,掌握毒物的形态损害作用;2. 学会毒物形态损害的表现及如何记录相关实验现象。
二、实验原理有关重金属铜、锌、铬、镉对鱼类的急性毒性研究国内已有许多报道,鱼类早期发育是整个生活史中对各种污染物最为敏感的阶段,用以作为急性毒性试验具有快速、敏感、经济有效等特点,是生物测试保护天然水体的重要方法。
鲫鱼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 其分布面广而数量大, 个体生长快, 性成熟时间短, 繁殖季节长, 在人工控制饲养条件下可常年繁殖, 选择鲫鱼进行重金属离子毒性实验, 具有一定代表性。
本实验以鲫鱼为研究对象,向其生长环境中加入重金属硫酸铜,观察其形态损伤,希望在形态方面,有利于水体污染的观察。
三、实验试剂、仪器及动物1. 实验动物鲫鱼幼鱼, 购自鱼市场。
实验鱼在水族箱中驯养7 d 以上,暂养期间活动正常,无病,死亡率低于5%;实验前1 d 停止投饵,选择身体健康,反应灵敏,大小基本一致的幼鱼随机分组。
2. 实验试剂CuSO4, 先配制成质量浓度为3000 mg/ L 的母液, 再根据需要稀释成各质量浓度。
3. 实验仪器聚乙烯塑料水族箱,小型鱼类充氧机。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 实验动物的驯养实验鱼在水族箱中驯养7 d 以上,暂养期间活动正常,无病,死亡率低于5%;实验前1 d 停止投饵。
2. 实验动物的分组采用随机实验进行分组,将21只鲫鱼随机分成7组,其中一组为空白对照组,另外六组为实验组。
3. 实验动物的染毒采用静水法生物测试,实验期间不更换实验液,全天充气。
为防止饵料影响,实验期间不喂食。
为确定质量浓度的大致范围, 先作预实验, 估计CuSO4的7个质量浓度值, 在每一个质量浓度的水族箱内放入3 尾鲫鱼, 分别观察24 h、48h、96h, 找出各金属的100% 致死质量浓度和最大耐受质量浓度。
再根据预实验结果设6个质量浓度组及1个对照组, 每一质量浓度放鱼5尾, 在曝露的过程中观察它们的形态损伤。
食品毒理学实验报告篇一:毒理学实验指导《食品毒理学》实验指导实验一半衰期的测定-比色法测定水杨酸钠的血浆半衰期实验二兔血液红细胞计数实验三四氯化碳对家兔肝脏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的影响实验所需实验仪器:电子天平、水浴锅、pH计(试纸)、显微镜、分光光度计、离心机、一次性注射器。
实验一半衰期的测定-比色法测定水杨酸钠的血浆半衰期一、原理、目的药物血浆半(转载自:.iaocaOfaNWen. 小草范文网:食品毒理学实验报告)衰期t1/2即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绝大多数药物是按一级动力学规律消除(恒比消除),因此每种药物都有固定的t1/2,不因血浆浓度高低而改变。
本实验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杨酸钠的血浆浓度并计算t1/2。
水杨酸钠为抗炎药,经肝代谢,在酸性环境中与三氯化铁生成一种紫色的络合物,在520nm波长下比色,其光密度与水杨酸浓度成正比。
通过测定水杨酸钠的血浆半衰期,使学生了解水杨酸钠在体内的消除速度,并掌握其血浆半衰期的测定方法。
半衰期是判断毒物蓄积程度的重要参数,对中毒和解毒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二、试剂、器材及动物离心管、试管、磅秤、玻璃棒、注射器、吸管、离心机、721型分光光度计;三氯醋酸、水杨酸钠、三氯化铁;兔。
三、方法步骤1、取离心管和试管各5支,分别标为1~5号,备用。
5支离心管各加入10%三氯醋酸7ml。
2、取兔1只,称体重,从耳静脉取血2ml置入1号离心管,用玻璃棒搅拌。
然而自耳静脉注入10水杨酸钠 (剂量为150mg/kg),并立即和60min后两次自另一耳静脉取血2ml,分别注入2、3号离心管中,搅拌。
4、5号离心管分别加入蒸馏水和0.02水杨酸钠2ml。
3、取上述5支离心管进行离心 (2 000r/min,5min),准确吸取上清液6ml 放入编号相对应的试管中,分别滴入10三氯化铁12滴(0.6m1)摇匀5min后比色。
4、用721型分光光度计520nm波长比色,以4号管调“0”,读得5号管光密度为,再以1号管调“0”,读得2号管为1,3号管为2,将上述操作归纳为下表:水杨酸钠血浆半衰期的测定试管名编号对照立即 60min 空白标准5、计算半衰期① 求k值:k=y/; y=0.02② 求水杨酸钠血浓度:给药后立即血浓度y1=k l;给药后60min血浓度y2=k2 。
第一章什么是外源化学物?有那些种类?外源化学物:指在人类生活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体内产生危害的一切物质。
种类:天然有毒有害物质、农用化学品、工业化学品、日用化学品、药物、食品添加剂、各种环境污染物、重金属元素、生物毒素。
什么是食品毒理学?包括那些研究方法?研究内容是?食品毒理学:是一门研究存在或可能存在于食品中称为毒物的小分子物质的种类、含量、分布范围、毒性及其毒性反应机理的科学。
食品毒理学研究方法:1. 动物及其组织模型模拟试验(主要)a体内试验(整体动物)b体外试验(游离器官、细胞、细胞器)2. 限定人体观察3. 群体流行病学调查(流行病学研究、受控的临床研究、毒理学体内实验、毒理学体外实验)【课件】食品毒理学研究内容: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来源、化学成分、理化特性、在食品中的存在形式、摄入途径;人体对这些有毒有害物质的吸收、分布、代谢、转化及排泄过程(毒物在体内过程);这些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的损害作用、毒性性质及大小、毒理机制及安全限量、管理和预防措施。
【书上】a外源化学物b食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c营养素的过量摄入与不足【课件中】食品被污染的主要途径和预防措施。
主要途径:a农药污染b工业三废污染c霉菌污染d兽药残留污染e运输污染f加工污染g事故性污染。
预防措施:a限制和禁止一些高残留农药和兽药在农产品及食品动物上使用,提倡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药物b加强农畜产品收购检验,促进绿色食品生产c整治环境污染,减少食品污染环节d严格兽药及各种饲用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价和管理,严格执行宰前清除时间和应用限制等使用规范e加强责任心,杜绝食品在加工、包装、储运、运输等环节的人为污染。
第二章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
毒物是指较小剂量就可干扰和破坏生物体的动态平衡,甚至导致生物体死亡的化学物质。
一、名词解释1、原癌基因:调控细胞生长和增殖的正常细胞基因,突变后转化称为致癌的癌基因。
2、化学致癌:由外源化学物引起正常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并发展成肿瘤的过程。
3、生殖毒性:外源化学物对雄性和雌性生殖功能或能力以及对后代产生的不良效应。
4、性腺毒性:外源性化学物质对性腺的损害作用5、食品毒理学:是研究食品中外源性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以及它们的不良作用与可能的有益作用和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安全性的一门科学。
6、毒物:一般认为,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够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性化学物质称为毒物。
7、毒性:外源性化学物质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
8、生物转运:化学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称为生物转运。
9、生物转化:指外源化学物在机体内经过多种酶催化的代谢转化。
10、被动转运:外源性化学物质在体内由高浓度想低浓度自动转运的过程。
11、主动转运:在载体和ATP的参与下,外源性化学物质体被有选择行的被运输的过程12、首过效应(first pass effect):经口染毒时,外源化学物在胃肠道吸收后经常由门静脉系统到达肝脏被代谢,称为首过效应。
13、血脑屏障:1.中枢神经系统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相互连接很紧密,几无空隙;2.在毛细血管周围被星形胶质细胞突所包围。
14、胎盘屏障:胎盘能阻止外源性化学物质向胎仔分布的功能。
15、生物半衰期:进入机体的外来化学物由体内消除一半所需的时间称为生物半衰期。
16、肠肝循环:化学毒物及其代谢物由胆汁进入肠道。
一部分可以随粪便排出,一部分由于肠液或者细菌的酶催化,增加其脂溶性而被肠道重吸收,重新返回肝脏,形成肝肠循环。
17、绝对致死量或浓度:指能引起一群机体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浓度)。
18、半数致死量或浓度:指能引起一群个体50%死亡所需的剂量(浓度),也称致死中量。
19、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指在一群机体中仅引起个别发生死亡的最低剂量(浓度)。
食品毒理学实验报告引言食品毒理学是研究食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的学科,其中实验是评估食品毒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不同食品样品的毒性实验,评估其对人体的潜在危害。
本文将逐步介绍实验的设计、步骤和结果,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实验设计为了评估不同食品样品的毒性,我们选择了常见的食品类别,包括蔬菜、水果、肉类和加工食品。
每个类别中,我们选取了两种常见的食品样品作为实验对象。
实验采用小鼠作为模型动物,将食品样品以不同剂量投喂给小鼠,并观察其行为、生理指标和组织病理学变化。
实验步骤1.实验前准备:准备好实验所需的各种食品样品,确保其新鲜和无污染。
2.动物选取:随机选择一定数量的健康小鼠作为实验对象。
3.实验组设置:将小鼠分为不同实验组,每个实验组分别接受不同剂量的食品样品。
4.实验操作:将食品样品按照设定剂量投喂给小鼠,记录每组小鼠的进食情况。
5.观察记录:观察每组小鼠的行为变化,记录可能存在的异常反应和症状。
6.体重测量:定期测量每组小鼠的体重变化,以评估食品样品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7.生理指标测定:定期采集小鼠的血液样本,测定血液生化指标,如血红蛋白水平、肝功能指标等。
8.组织取样:在实验结束后,取出小鼠的组织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
9.数据统计与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不同组别之间的差异。
实验结果1.行为观察:根据观察记录,发现有两组小鼠在接受高剂量食品样品后出现食欲不振、乏力等异常行为。
2.体重变化:高剂量食品样品组的小鼠体重增长较慢,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
3.生理指标:高剂量食品样品组的小鼠血红蛋白水平降低,肝功能指标异常升高,说明可能存在毒性反应。
4.组织病理学:高剂量食品样品组的小鼠组织中观察到炎症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等病理学变化。
结果分析与讨论根据实验结果,高剂量的某些食品样品可能对小鼠的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食欲不振、乏力、体重增长缓慢等行为和生理指标的变化表明这些食品样品可能存在毒性。
实验一动物的一般操作技术1. 实验目的和要求*毒理学研究需要用实验动物来进行各种实脸,通过对动物的实验观察和分析来研究毒作用,获得毒物的毒性、剂量-反应关系、毒作用机制等方面的资料,因此动物实验是毒理学研究中重要的手段之一。
通过本次学习毒理学实验中有关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掌握实验动物的选择、动物抓取和分组等技术。
2. 实验原理做毒理学实验,首先要了解实验动物选择的要求,实验动物分组、实验样品的采集、实验动物处死方法等。
3. 实验仪器设备:小鼠若干,手套15副,苦味酸酒精饱和液,0.5%中性红或品红溶液,棉签,解剖剪刀10把,感应量为0.1g的天平一台。
4. 实验内容步骚:(一) 健康动物的选择无论选择哪种种属品系的动物进行实验,均要求选择健康的实验动物。
健康动物检查时要求达到:外观体型丰满,被毛浓密有光泽、紧贴体表,眼睛明亮,行动迅速,反应灵活,食欲及营养状况良好。
选择时重点检查以下几项:1. 眼睛明亮,瞳孔双侧等圆,无分泌物2. 耳耳道无分泌物溢出,耳壳无脓疮3. 鼻无喷嚏,无浆性粘液分泌物4. 皮肤无创伤、无脓疮、疥癣、湿疹。
5. 颈部要求颈端端正,如有歪斜提示可能存在内耳疾患,不应选作实验动物。
6. 消化道无呕吐、腹泄,粪便成形,肛门附近被毛洁净。
7. 神经系统无震颤、麻痹。
若动物(大鼠、小鼠)出现圆圈动作或提尾倒置呈圆圈摆动,应放弃该动物。
8. 四波及尾四肢、趾及尾无红肿及溃疡。
(二) 实验动物的性别鉴定小鼠主要依据肛门与生殖孔间的距离区分,间距大者为雄鼠,小者为雌性。
成年雄鼠卧位可见睾丸,雌性在腹部可见乳头。
(三) 抓取方法正确地抓取固定动物,是为了在不损害动物健康、不影响观察指标、并防止被动物咬伤的前提下,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小鼠的抓取方法先用右手抓取鼠尾提起,置于鼠笼或实验台上向后位,在其向前爬行时,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抓住小鼠的两耳和颈部皮肤,将鼠体置于左手心中,把后肢拉直,以无名指按住鼠尾,小指按住后腿即可。
食品毒理学复习资料1、食品毒理学:食品毒理学是毒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主要研究食品中可能存在或混入的化学物的性质、来源、形成以及它们的不良作用的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安全性的科学。
2、食品毒理学是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关键技术手段和技术支撑。
(1)、危害识别;(2)、危害特征描述;(3)、暴露评估;(4)、危险性特征描述。
3、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够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称为毒物。
4、毒性:毒性是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的相对能力。
5、影响毒性的主要因素:(1)、毒物剂量;(2)、接触途径;(3)、接触期限;(4)、接触频率;(5)、吸收速率;(6)、毒物的化学结构和选择毒性。
6、选择毒性:选择毒性指一种化学物质只对某种生物产生损害作用,而对其他种类生物无害;或只对机体内某一组织器官发挥毒性,而对其他组织器官不具毒性作用的现象。
受到损害作用的生物或器官成为靶生物或靶器官。
7、分子结构对化学物毒性的影响:(1)、功能团与毒性的关系:卤原子多的化学分子毒性强;(2)、基团的电荷性与毒性的关系:含电负性基团的化学分子毒性强;(3)、光学异构体毒性的关系:左旋吗啡对机体有作用,右旋吗啡对机体无效。
8、毒效应谱: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可引起多种生物学变化,称为毒效应谱。
毒效应谱表现为:①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②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③亚临床改变;④临床中毒;⑤甚至死亡。
9、急性毒作用带:急性毒作用带=半数致死量/急性毒性最小有作用剂量。
该值越大说明毒物引起急性致死中毒的的危险性越小。
10、生物转运:化学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称为生物转运。
11、影响化学毒物经胃肠道吸收的因素:(1)胃肠道腔内pH ;(2)化学毒物的pKa ;(3)化学毒物的脂溶性;(4)胃肠道充盈程度;(5)胃肠道蠕动情况;(6)某些特殊生理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