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邓稼先》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4
《邓稼先》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1)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分析文章内容,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2、教材分析《邓稼先》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一课,本单元主要是学习名人的崇高人格和奉献精神,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将人物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突出了人物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奉献。
3、中招考点结合历届某某中招语文试卷选择题和散文类的阅读理解题来看,针对本课考察的知识点有:(1)重点字词的字音、字形、释义,作者简介。
(2)概括文章的内容,赏析重点句子。
(3)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4、学情分析七年级是中学阶段比较关键的一年,从教材上来看,阅读理解难度较上学期有了很大的提升,要加强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学习目标1、能介绍作家作品,并会正确书写、解释重点字词。
2、能概括文章六个部分的大意,并能说出作者的思路,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一,设计两个活动:(1)通过查找资料,能说出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
并运用此方法解决此类问题,完成自学检测一。
(2)开展字词大闯关的活动,让学生准确掌握字词。
2、针对目标二,设计一个活动:通过听读课文、自由朗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概括文章六个部分的大意,并能说出作者的思路,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
并用此方法解决此类问题,完成自学检测二。
四、教学过程五、限时训练1.补全下列成语。
锋 ()毕露妇 ()皆知两() 清风马革( ) 尸死而后( )( )出不穷2.在下列句子的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语最准确的一项是[ ]①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________的科学家:邓稼先。
②那是中华民族________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危险的时代。
③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课《邓稼先》教案一、教学目标1、搜集、了解有关邓稼生平事迹及爱国敬业奉献的精神品质。
2、品析重要词句,结合人物评价与历史背景,学习邓稼先的科学精神与无私奉献的品格。
3、体会文章平实真切的语言风格和短句分段的结构特点,体会作者对邓稼先的深厚情感。
二、重点难点1、品析重要词句,结合人物评价与历史背景,学习邓稼先的科学精神与无私奉献的品格。
2、体会文章平实真切的语言风格和短句分段的结构特点,体会作者对邓稼先的深厚情感。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当我们脑海中浮现中“原子弹”这个词时,你会联想到什么?想到它爆炸的巨大威力?想到它对国防安全的重要,还是想到它涉及的复杂原理?无论我们想起什么,都不能忽略在它背后默默付出的人们。
正是他们,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让我们的生活更安稳。
“踏遍戈壁共草原,三十五年前。
连克千重关,群力奋战君当先。
捷音频年传,蔑视核讹诈,华夏创新篇。
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
哀君早辞世,功勋泽人间。
”这是张爱萍将军在悼念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核奠基者邓稼先时所写的词,高度概括了其生平及贡献。
“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对祖国、对民族做出了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邓稼先》。
(二)人物介绍杨振宁:本文是邓稼先的好友杨振宁写的一篇人物传记。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病逝,这位战斗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第一线的科学家,结束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
对于邓稼先的逝世,杨振宁无比悲痛。
为了缅怀好友,他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一百多年来的民族情结、五十年的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写了这篇传记。
邓稼先:(1924.6.25—1986.7.29)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核武器科学和技术专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1924年6月25日生于安徽怀宁县, 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邓稼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邓稼先》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出自华裔科学家杨振宁之手。
这篇文章通过讲述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展示了他为中国核武器研制做出的重大贡献和无私奉献精神。
教材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文章结构:《邓稼先》以小标题连缀的结构,变化的句式,描绘了邓先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名利、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给人极大的震撼与启示。
语言特点:本文的语言平实、简洁,富有感染力。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邓稼先的伟大形象。
内容要点:本篇文章主要讲述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他为中国核武器研制做出的重大贡献。
同时,文章也表达了对邓稼先无私奉献精神的崇敬之情。
课标分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明确提出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在《邓稼先》这节课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1.梳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2.感受邓稼先的人物品格;3.学习邓稼先的脊梁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邓稼先生平,学习他伟大的抱负和精忠报国的伟大精神。
2.本文通过对比刻画人物的写法,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1.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方法。
2.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包括出生地、成长经历、求学经历、科研经历等。
同时,重点介绍邓稼先在中国核武器研制中的关键作用和重要贡献。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讨论、观察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邓稼先的科学成就和人生价值。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邓稼先的人生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小测验、课后作业等方式,检查学生对邓稼先生平事迹和科学成就的理解程度。
课时:一课时课题:《邓稼先》日期:2023年2月22日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3.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课标分析:语文课程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德育的渗透要通过语言的学习来实现。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学习他的无私爱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积累语言素材,渗透“写”的能力的培养。
教材来源: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第一课教材分析:《邓稼先》是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课文大多是记载、评述中外名人生平事迹的传记类文章。
这些名人,是那些在历史上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
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颂扬了他们对人类的贡献。
《邓稼先》记叙了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邓稼先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等核武器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本文选自1993年8月21日《人民日报》,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以几千年的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的民族为情结,以50年朋友的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是一篇可读性极强的文章。
品读本文,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名人的敬仰之情。
本单元主要学习精读,要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还要注意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授课对象:初一五六班学生学情分析: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关于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初步感知了邓稼先伟大的精神品质,同时也梳理了文章的结构脉络。
《邓稼先》精品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览全篇,梳理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把握人物主要成就。
2.勾画、批注文中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摩其含义。
3.深入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一、镜头激情,歌词促疑1.两个镜头。
1964年10月16日,中国在西部地区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成为世界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仅仅两年零八个月后的1967年6月17日,中国又在西部地区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2.两个人物。
举世瞩目的成就背后,有一个人功不可没,他就是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邓稼先。
杨振宁先生说:“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采用‘五四’ 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
”即:中华男儿中华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古今多少奇丈夫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3.朗读这首歌词,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设计意图:导入环节设计的目的即为深入教学做铺垫:两个镜头非常精练地概括了邓设计稼先的历史功勋,能引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对邓稼先的崇敬之情;两个人物意图的介绍形成内在勾连,下文教学将做进一步探讨;歌词朗读是一种阅读初体验,下文将逐渐推进。
二、潜入文字,走近人物杨振宁为何称赞邓稼先为“奇丈夫”默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单;小组合作讨论;全班交流。
概括主要成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摘录作者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批注我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概括主要成就。
功勋之奇,人品之奇,民族气节之奇,拼搏精神之奇,人生价值之奇……人是生活在一群人之中的,也是生活在一个时代之中的,因此要结合文中国力衰弱、科研条件落后、自然环境恶劣、政治环境不稳定的大背景,才能真正读懂人物之“奇”。
课文《邓稼先》教案范文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邓稼先的生平和事迹,激发学生对邓稼先的敬仰之情。
2.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对科学事业的热爱和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1. 邓稼先的生平和主要事迹。
2. 课文中表达的邓稼先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理解邓稼先对中国科学事业的贡献。
2. 培养学生对邓稼先精神的认识和体会。
教学准备:1. 课文《邓稼先》文本。
2. 邓稼先的生平介绍资料。
教学过程:1. 教师简要介绍邓稼先的生平和事迹,引起学生对邓稼先的兴趣和敬仰之情。
2. 学生阅读课文《邓稼先》,理解课文内容。
3.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表达的邓稼先的精神品质,如勤奋、坚韧、奉献等。
4. 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理解邓稼先对中国科学事业的贡献,并从中受到启发。
第二章:分析课文内容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邓稼先》的内容,深入领会邓稼先的精神品质。
2. 培养学生对科学事业的热爱和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1. 课文《邓稼先》的内容理解。
2. 邓稼先的精神品质的体现。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细节,领会邓稼先的精神品质。
2. 培养学生对科学事业的热爱和奉献精神。
教学准备:1. 课文《邓稼先》文本。
2. 邓稼先的生平介绍资料。
教学过程: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邓稼先》的内容,梳理邓稼先的生平和事迹。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课文中邓稼先的精神品质,如勤奋、坚韧、奉献等。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分享各小组的分析成果。
4.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邓稼先的精神品质对他们的启示,鼓励学生追求科学事业,为社会做出贡献。
第三章:探讨邓稼先的精神品质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邓稼先的精神品质,并从中受到启发。
2. 培养学生对科学事业的热爱和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1. 邓稼先的精神品质的理解。
2. 学生从中受到的启发。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理解邓稼先的精神品质。
2. 培养学生从中受到的启发。
七(下)课⽂《邓稼先》教学设计七(下)课⽂《邓稼先》教学设计(精选11篇)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案的设想和计划。
⼀般包括教学⽬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下⾯是⼩编为⼤家整理的七(下)课⽂《邓稼先》教学设计(精选11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七(下)课⽂《邓稼先》教学设计篇1 教学⽬标: 1、知识⽬标: ⑴理解积累“宰割、筹划、彷徨”等12个词语的读⾳、字形、词义,并学会运⽤。
⑵了解杨振宁、邓稼先两位科学家的有关情况及⼀些相关的背景材料,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⑶抓住重点句段,理解⽂章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
2、能⼒⽬标: ⑴掌握本⽂以⼩标题连缀,⾃成⼀体、相对独⽴⽽⼜彼此关联的⾏⽂特征,逐步提⾼写作能⼒。
⑵了解本⽂语⾔句式多变,情感真挚的特点,体会课⽂恰当的运⽤语⾔技巧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积累语⾔,增强语感。
3、德育⽬标: 学习邓稼先把⼀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个⼈名利,鞠躬尽瘁、死⽽后已的⽆私奉献精神,争做⼀个⼤写的⼈。
教学重点 ⑴理解作者将邓稼先的⽣平、贡献放在⼴阔的社会⽂化背景中加以描写、评论及精选横断⾯表现⼈物的作⽤更典型更集中地突出⼈物不平凡的经历和对民族的伟⼤贡献。
⑵揣摩语⾔,把握句式特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感悟作者寄寓在字⾥⾏间的深情,理解⽂章在记叙、议论基础上抒情的好处。
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导⼊新课:由邓稼先与杨振宁的照⽚导⼊本课。
2、资料汇总,了解背景:学⽣将搜集的资料展⽰,教师可作适当的补充,⽤课件的形式展⽰出来。
3、阅读课⽂,⾛近英雄(分五步完成) ⑴朗读课⽂,整体感知 弄清⽂章各部分的侧重,任选⼀部分阅读并交流⾃⼰的感受。
⑵思读课⽂,理清思路 讨论:六部分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第⼀部分:全⽂的引⼦。
第⼆部分:由第⼀部分引出,简单介绍邓稼先的⽣平经历和主要贡献。
《邓稼先》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感受他为国家和民族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2. 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3. 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邓稼先的精神品质。
4. 学习本文通过对比、烘托等手法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5.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邓稼先的精神品质,体会作者的情感。
分析文中对比、烘托等手法的作用。
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和文学常识。
2. 难点: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深入理解其内涵。
理解邓稼先精神在当代社会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邓稼先的照片或相关图片,简要介绍他的生平事迹。
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出生于安徽怀宁,中国共产党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他始终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2. 提问学生对邓稼先的了解,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学们,你们之前听说过邓稼先吗?对他有哪些了解?3. 创设意境:播放一段关于我国核武器发展历程的视频或音频,让学生感受邓稼先等科学家为国家做出的巨大贡献,从而引出课题。
(播放视频或音频)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了我国核武器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这其中离不开无数科学家的默默奉献,邓稼先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邓稼先》这篇文章,了解他的事迹,感受他的精神。
二、作者简介1. 介绍作者杨振宁的生平经历和主要成就。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物理学家,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2. 说明杨振宁与邓稼先之间的关系,以及他写作本文的背景。
杨振宁和邓稼先从小就是同窗好友,有着深厚的友谊。
杨振宁写作本文是为了纪念好友邓稼先,同时也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三、字词学习1. 出示文中的重点字词,包括生字、生词和多音字。
第1课《邓稼先》教案教学目标:知识能力1、识记、理解本课“读一读,写一写”中字词的音、形、义。
2、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3、学习根据中心的需要选择和剪裁材料.4、掌握本文以小标题连缀、相对独立又彼此关联的特点。
5、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6、揣摩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习如何恰当地运用语言技巧表达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学习他的伟大精神。
过程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根据中心的需要选择和剪裁材料。
揣摩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习如何恰当地运用语言技巧表达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根据中心的需要选择和剪裁材料.课前准备:学生通过上网、看书查资料的方式,查找有关邓稼先、杨振宁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生物世界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是一条规律;在人类社会中,邓小平同志说过:“落后就要挨打."(谈美国同伊拉克战争中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国防实力的强弱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地位,中国在研制和发展核武器方面取得的成就,使帝国主义列强不敢对我们胡作非为。
保卫祖国并非只有军人作出贡献,无数优秀的科学家为国防奉献了他们的一切。
我们在享受安宁的同时,不能忘了为之奉献青春和生命的人。
今天,我们走近“两弹元勋”邓稼先。
邓稼先,“‘两弹’元勋”,“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出示图片,介绍杨振宁、邓稼先、“两弹一星"。
二、检查预习,学习字词热泪盈眶kuàng 可歌可泣qì鞠躬尽瘁jū cuì 彷徨páng huáng殷红yān 殷切yīn 鲜红xiān 鲜为人知xiǎn宰割zǎi 元勋xūn 诞生dàn开拓tuò署名shǔ 挚友zhì奠基diàn 难堪kān妇孺皆知rú孕育yùn 签字qiān 马革裹尸guǒ颤抖chàn 谣言yáo 截然不同jié筹划chóu邓稼先jià 铤而走险tǐng宰割-—宰杀,分割。
邓稼先教案(优秀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党团资料、读书笔记、读后感、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邓稼先教案(优秀7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邓稼先》教学设计核心素养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理清文章的思路,整体把握文章。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精读的方法,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段落,通过品读、赏析,品味其含义和表达妙处。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会精读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选取典型事例(细节)、叙议结合、对比、衬托等手法写出人物精神。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哀君早辞世,功勋泽人间大家先来看两幅对联,细心的同学可能发现了,这是我们课本预习部分里的两幅对联。
大家来说一说它们的意思,和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个人有什么关系呢?(个别同学解释或猜想一下)授新接下来,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看一看文中的邓稼先是否和对联里所写的一致,或者你是否还会有新的认识,开始朗读。
通过读课文,大家一定对邓稼先有了一些了解了。
下面让我们进入第一个环节——一、谈一谈邓稼先(学生们自由畅谈)看来大家对邓稼先有了初步的认识了,我们谈到了他的身份、工作、以及别人对他的评价。
很好,接下来让我们进入第二个环节——二、品一品邓稼先让我们进一步了解邓稼先,了解他的性格,他的品质,他的精神。
我们通过几个关键词来品析一下:第一个词:鲜为人知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大家又是如何理解邓稼先的鲜为人知呢?从课本里不难发现,邓稼先的鲜为人知,首先,取决于他的工作性质,他是搞核试验的,是保密的工作,28年的时间,几乎没人知道他干什么工作(第四部分,邓稼先说自己在外地工作)。
其次,取决于他的性格,他是一个极不爱张扬的人,干什么都默默无闻(第三部分,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
(板书:默默无闻)下一个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是一个八字成语,大家如何理解?“瘁”是过度劳累,“已”是停止的意思。
可见,邓稼先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的核事业。
大家注意这么几个时间,1958,1986,这中间的28年时间里,他都工作在第一线。
七年级下册第一课邓稼先教案(精选6篇)初一语文《邓稼先》教案大全篇一【课标与教材分析】新课标指出:“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邓稼先》这篇课文比较长,以小标题为标志,分为六个部分,各部分之间联系紧密。
这篇课文以平实的语言、连缀结构的小标题、变化的句式,表现了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名利、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给人以极大的震撼和激励。
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引子;第二、三部分简介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在对比中突出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第四部分从侧面表现邓稼先的杰出贡献,是对前两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重点写出了邓稼先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第二部分内容的具体化;第六部分,总结全文。
文章自始至终以对邓稼先的高度赞扬为主旋律,将其事迹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在历史与民族的大背景上展示其形象,使其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在记叙邓稼先身负重任领导其他科学家努力工作时,作者将邓稼先忠厚朴实、坚忍不拔、不怕牺牲的高尚品质与悠久的中国文化和民族传统联系起来,尤其是将其性格与“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性格进行对比描写,这就将人物置于更广阔的时空中,使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的内涵更丰富,更有高度。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知道的:初中学生已具有初步阅读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邓稼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题。
2.抓住文章语言进行整体把握。
3.培养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精选生活片段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学习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学生是第一次接触传记文章,所以,让学生归纳传记体文章的特点,是成为本文的难点。
教学过程(一)导课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一声声巨响震撼寰宇,一朵朵蘑菇云光耀中华大地。
中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震惊世界的奇迹,让世人目不暇接,惊呼不已!是谁成功地领导了中国原子弹工程?今天,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因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孕育出了许许多多卓越的科学家和仁人志士。
他们默默无闻地无私奉献自己的智慧和青春,甚至生命,才使我们的祖国日益强盛起来。
他们是我们的民族英雄,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这其中,就有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两弹’元勋”邓稼先。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写的人物传记《邓稼先》,随作者一起去感受邓稼先崇高的精神和品格。
(二)文体知识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
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
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
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进行记叙。
传记要写出人物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状况。
(三)学习目标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感知邓稼先不计名利、无私奉献、忠诚纯正的人格魅力学习邓稼先舍身许国、英勇无畏的伟大精神(四)走近人物问题探究交流感知1.快速阅读课文,迅速捕捉文章信息,勾画各部分关键语句或段落。
读完后小组内交流,说说六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回顾中国历史,突出邓稼先的历史地位和伟大贡献。
第二部分,简介“‘两弹’元勋”邓稼先的生平和贡献。
第三部分,写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以凸显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
第四部分,写作者得知中国原子弹工程是自力更生搞出来的,不禁为中华民族而自豪,为邓稼先而骄傲。
第1课邓稼先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初步感知文章主要内容,了解人物传记的特点,探究小标题的作用。
2.品析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感受邓稼先忠厚平和、纯粹无私、舍己为国等崇高品格。
3.赏析对邓稼先评价性的语句,抓住关键词,体会作者杨振宁对邓稼先的深情和赞美。
教学重点:1.初步感知文章主要内容,了解人物传记的特点。
2.品析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感受邓稼先忠厚平和、纯粹无私、舍己为国等崇高品格。
教学难点:1.理清文章思路,探究小标题的作用。
2.赏析对邓稼先评价性的语句,抓住关键词,体会作者杨振宁对邓稼先的深情和赞美。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单元提示语导入历史的星空,因有众多杰出人物而光辉灿烂。
他们中有叱咤(chì zhà)风云的政治家,有决胜千里的军事家,有博学睿智(ruì zhì)的科学家,还有为人类奉献宝贵精神食粮的文学艺术家……阅读本单元的课文,能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非凡气质,唤起我们对理想的憧憬(chōng jǐng)与追求。
2.观看视频《我和我的祖国·相遇》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相遇》主要讲述故事的主人公高远隐姓埋名参加原子弹的研发,因病离岗后,在公交车上遇到了自己曾经的恋人,却因为保密规定不能相认。
他在国家的大爱和情侣的小爱面前,毅然地选择了前者。
其实,在那个时期,为了祖国的强盛,许许多多的科研工作者抛弃“小我”,不计荣辱,潜心科研,从而书写出了国家的传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介绍我国“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人物传记类文章《邓稼先》,走进那一代鲜为人知的科研工作者。
3.揭示本课学习目标(1)积累基础知识,了解作品写作背景。
(2)感知主要内容,了解人物传记特点。
(3)理清文章思路,探究小标题的作用。
二、检查预习1.人物简介邓稼先(1924—1986年),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他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第一课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邓稼先》的教案如下: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习本文写人叙事的方法,了解作者杨振宁的写作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速读,把握文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邓稼先的杰出品质和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掌握本文写人叙事的方法,了解邓稼先的品质和精神。
2. 难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认识邓稼先对于中国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回顾中国的历史,引入课文主题。
2. 速读课文,了解文意:通过速读,让学生大致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3. 分析人物形象:分析邓稼先的品质和精神,学习他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
4. 探究写作手法:学习本文写人叙事的方法,了解作者杨振宁的写作特点。
5. 拓展延伸: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6. 总结全文: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邓稼先的重要性和意义。
四、教学评价
1. 评价目标:评价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表现。
2. 评价方法:通过课堂提问、练习和测试等方式进行评价。
3. 评价标准:准确掌握本课知识,能够理解和运用所学内容,具有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五、教学反思
1. 总结本课的教学过程,分析教学效果。
2. 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得当,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3. 思考如何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邓稼先》教案
学习目标:
1、理解写人的文章中事件与人物形象的关系。
2、体会文章是如何抓住有表现力的语言动作进行细致生动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3、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习重点、难点:
体会文章层次,了解文中所写人物的崇高品质和鲜明的性格特征。
教法,学法:
本文虽然篇幅较长,但文字明白晓畅,几乎没有难理解的语句,因此,学习这篇文章
时应在朗读的基础上积极讨论,理清文章内容,品味感情,领会主旨。
预习导航:
1、自学提示:
学习这篇课文采用了发现阅读法,这是一种科学的阅读方法,是自主学习的一种模式。
阅读散文、小说等形象性的文学作品会经常用到它,能让我们体验到阅读发现的乐趣,培养我们的阅读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阅读中多加实践。
2、查阅资料:收集邓稼先的事迹,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
3、给下面的字注音
邓稼先元勋至死不懈
鞠躬尽瘁无垠殷红
你觉得还有哪些字需要注音的请按上面的格式写下来。
4、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查阅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可歌可泣:
元勋: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鞠躬:
当之无愧:
马革裹尸:
层出不穷:
你觉得还有哪些词语的意思需要理解的?请写下来。
课堂导学:
1、整体感悟:
①请同学们交流一下阅读感受。
②课文按小标题可分六个部分,请同学们根据标题在自主合作的基础上概括各部分大意。
③你认为邓稼先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合作探究:
①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可否去掉?
②第三部分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③第四部分似乎对邓稼先的伟大作用不大,作者为什么要安排此环节?
④文中第五部分中引用《吊古战场文》的用意是什么?同时该部分中还引用“五四”时期的一首歌,其用意又是什么?
⑤作者将“百年屈辱”与“站起来了”比照在一起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研读赏析:
找出文中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并赏析其作用。
请同学们采用跳读的方式再次快速阅读课文,先用波浪线把你认为美妙的句子或段落标示出来,然后按照“我发现……句子或段落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的句式组织语言。
本文在语言运用上颇具特色,请同学们讨论归纳。
五.拓展阅读与训练。
(一)两弹元勋“邓稼先”
1950年,邓稼先从美国普渡大学回国,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物理数学学部委员、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院长等职,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全国劳动模范。
他签署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总体计划。
1948年,邓稼先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远渡重洋去美国留学,在普渡大学当研究员,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获得了博士学位。
有人劝他留在美国,但邓稼先婉言谢绝了。
1950年10月,他怀着一颗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放弃了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和二百多为位专家学者一起回到国内。
一到北京,他就同他的老师王淦昌教授以及彭桓武教授投入中国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建设,开设了中国原子核物理理论研究工作的崭新局面。
1956年,邓稼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当时,中央决定,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原子弹。
当邓稼先得知自己将要参加原子弹的设计工作时,心潮起伏,兴奋难眠,这是一项多么光荣而又神圣的职业!但同时他又感到任务艰巨,担子十分沉重。
从此,邓稼先怀着以最快速度把事业搞上去的决心,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到任务中去。
首先,他带着一批刚跨出校门的大学生,日夜挑砖拾瓦搞试验场地建设,硬是在乱坟里碾出一条柏油路来,在松树林旁盖起原子弹教学模型厅……
在没有资料,缺乏试验条件的情况下,邓稼先挑起了探索原子弹理论的重任。
为了当好原子弹设计先行工作的“龙头”,他带领大家刻苦学习理论,靠自己的力量搞尖端科学研究。
邓稼先向大家推荐了一揽子的书籍和资料,他认为这些都是探索原子弹理论设计奥秘的向导。
由于都是外文书,并且只有一份,邓稼先只好组织大家阅读,一人念,大家译,连夜印刷。
为了解开原子弹的科学之迷,在北京近郊,科学家们决心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研制出我国的“争气弹”。
那时,由于条件艰苦,同志们使用算盘进行极为复杂的原子理论计算,为了演算一个数据,一日三班倒。
算一次,要一个多月,算9次,要花费一年多时间,常常是工作到天亮。
作为理论部负责人,邓稼先跟班指导年轻人运算。
每当过度疲劳,思维中断时,他都着急地说:“唉,一个太阳不够用呀!”
为了让同他一起工作的年轻人也得到休息,得到工作之余的稍许娱乐,他总是抽空与年轻人玩十分钟的的木马游戏。
有一次,王淦昌教授看见了他们在玩这种游戏,老教授又好气又好笑,斥责说:“这是什么玩法,你还做儿戏呀。
”邓稼先笑说:“这叫互相跨越!”
互相跨越,这是一种多么亲密的同志关系啊!正是靠着这种关系,邓稼先和同事们一起克服了一个个科学难关,使我国的“两弹研制”以惊人速度发展。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横空出世……
不久,我国第一颗氢弹威震山河……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癌症不幸逝世,终年62岁。
人民将永远怀念这位被称做“两弹”元勋的我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二)回忆我的母亲(节选)
朱德
母亲是个好劳动。
从我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
全家20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
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莱,喂猪,养蚕,纺棉花。
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
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
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
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
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选文第1段的中心句是:
2.“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一句中,“这样”指代的内容是什么?请在正确答案的括号内画“√”(多项选择)
A.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
( )
B.全家20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
( )
C.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
( )
D.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 )
E.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
( )
3.“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一句,在结构上起的作用是
4.这两段文字所表现的中心是( )
A.表现母亲勤快、能干、健壮。
B.反映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C.写母亲整日劳碌着,作者很自然地帮她的忙。
D.写母亲的勤劳及对作者的影响。
5.选文第二段文字是以人称记叙的。
6.第二段文字的记叙顺序是 ( )
A.顺叙
B.倒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