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高中地理区域地理31青藏地区与三江源地区课时作业
- 格式:doc
- 大小:742.50 KB
- 文档页数:6
第30课时青藏地区三江源地区一、单项选择题(2019·株洲)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热量不足,适宜喜温凉的青稞、豌豆等作物的生长。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3题。
1.最能体现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特征的是( )A.冷湿B.高寒C.干旱D.湿热2.该地区的青稞、豌豆等作物主要分布在( )A.湟水谷地和雅鲁藏布江谷地B.三江源地区C.柴达木盆地D.藏北高原3.该地区种植的青稞、小麦等作物穗大粒饱,单产较高,下列原因与此无关的是( ) A.光照强,日照时间长,光合作用强B.昼夜温差大,积累养分多C.气温低,病虫害少D.光热不足,生长速度慢读我国某地区略图,完成4—6题。
4.图中的铁路属于哪条铁路的一段( )A.兰新铁路B.青藏铁路C.陇海铁路D.沪昆铁路5.图中“三山”之间的地形区号称“聚宝盆”,得此美誉源于该地( )A.属于盆地地形B.森林茂密C.矿产丰富D.河湖众多6.拉萨和成都大致位于同一纬度,但两城市气温差异明显,其主要原因是( ) A.两城市距离海洋远近不同B.两城市地表形态不同C.城市地势高低悬殊D.两城市受季风影响程度不同7.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是( )A.三江自然保护区B.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C.九寨沟自然保护区D.三江源自然保护区(2018·岳阳)三江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我国三大江河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
读图,完成8—9题。
8.三江源地区位于( )A.西藏自治区B.青海省C.四川省D.甘肃省9.三江源中的“三江”除长江外,另外两条是( )A.黄河、珠江B.澜沧江、雅鲁藏布江C.黄河、怒江D.澜沧江、黄河(2019·淄博)川藏公路通常是指从成都到拉萨的公路干线。
读图,完成10—11题。
10.沿川藏公路行进,对穿过的地理区域或事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横断山脉B.温带大陆性气候C.四川盆地D.长江和澜沧江干流11.对川藏公路的西段所在地区地理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西藏的主要种植业区B.我国长绒棉主产区C.我国内流河主要分布区D.伊斯兰教主要分布区(2017·东营)“三江源”是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区的总称,被誉为“中华水塔”。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了解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点。
2. 认识高原湿地的形成及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围绕《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课程,分为以下四个部分:1. 课前预习:学生需提前阅读关于三江源地区的地理、生态和资源等资料,并整理成预习笔记,记录对三江源地区的基本认识和疑问。
2. 小组讨论:学生将分为小组,利用课堂时间,通过展示地图、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对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
3. 制作PPT:每组学生需根据讨论结果,制作一份关于三江源地区地理特征的PPT,要求内容准确、条理清晰,并包含至少三个重点内容的详细解读。
4. 课堂展示与互动:每组学生需在课堂上进行PPT展示,并回答教师和同学的提问。
展示过程中需注重语言表达的流畅性和逻辑性。
三、作业要求1. 预习笔记需条理清晰,记录下对三江源地区的初步认识和疑问。
2. 小组讨论要充分,确保每位成员都能参与到讨论中,并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
3. PPT制作要求内容准确、条理清晰,重点内容详细解读,并适当使用图片、地图等辅助说明。
4. 课堂展示时,学生需自信、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回答问题时要思路清晰、有理有据。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预习笔记、小组讨论的参与度、PPT的制作质量以及课堂展示的表现进行评价。
2. 评价标准包括内容的准确性、条理性、逻辑性以及表达的流畅性、自信度等。
3. 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和小组,教师将给予表扬和鼓励,并作为学习榜样供其他同学学习。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详细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并提供改进建议。
2. 对于学生的疑问和困惑,教师将给予解答和指导。
3. 通过作业反馈,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经验,提高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通过以上为《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第一课时的作业设计方案。
第30讲 青藏地区与三江源地区[核心素养目标] 1.结合地图识记青藏地区地理位置、范围、主要矿产地和城市名称。
分析说明青藏地区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提升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
2.综合分析青藏地区河谷农业的自然条件与限制性因素。
3.结合材料对三江源湿地的开发与保护进行分析与评价。
必备知识·自主落实——读图填绘 构建脑图一、青藏地区【填图绘图】 在上图中填绘下列内容:(1)描绘出:80°E、90°E、100°E,30°N、35°N。
(2)填出:柴达木盆地、青海湖、喜马拉雅山、祁连山、昆仑山、横断山等重要山脉。
1.位置:A 横断山脉以西,昆仑山—B________—C 祁连山以南。
2.自然环境(1)地形:平均海拔在4 000米以上,以高原、山地为主。
(2)气候:冬寒夏凉,太阳辐射强烈;降水年内分布不均,干湿季分明,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高原内部逐渐减少。
(3)水文:西北属内流区,________是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如D 长江、E________、F 黄河。
(4)植被:以高寒草地为主。
3.高原农牧业(1)高寒牧业:________、藏绵羊、藏山羊等优良畜种。
(2)河谷农业⎩⎪⎨⎪⎧分布:甲 谷地、乙湟水谷地农作物: 、小麦、豌豆 4.丰富的能源与矿产(1)能源①太阳能丰富:A________有“日光城”之称。
②地热能丰富:________建有我国目前最大的地热蒸汽田,已建成地热发电站。
③藏北高原: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
④风能、水能丰富。
(2)矿产:柴达木盆地被称为“聚宝盆”,主要矿产有B________钾盐、C锡铁山铅锌矿、D冷湖石油。
5.交通:公路运输是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以拉萨为中心。
E铁路是________。
二、三江源地区1.三江源地区位于中国的西部,青藏高原的腹地、青海省南部,“三江源”是指______、______、______的发源地,对中国的生态状况及国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的治理保护中担负着重要责任。
中国地理青藏地区习题读新疆某山地沿某经线的地形剖面图及对应的年平均降水量资料。
回答1~3题。
1.若此山地有森林带分布,最可能分布在( )A.a B.b C.c D.d2.当地牧民把牛羊赶到H处草场放牧时,一般不可能发生的是( ) A.天山多沙尘天气B.该山地降水大于北坡C.吐鲁番的葡萄熟了D.塔里木河正处于汛期3.关于该山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南坡雪线高于北坡B.南坡降水大于北坡C.南坡自然带较北坡复杂D.没有发源于该山的河流图中甲地位于(46.3°N,83.7°E),丙地位于(42.1°N,87.5°E)。
读图回答4~5题。
4.图中甲处的风向是( )A.东南风 B.西北风C.西南风 D.东北风5.甲处降水较多的原因主要是( )A.植被茂密,降水丰富B.甲处纬度偏高,降水相对较多C.临近海洋,水汽丰富D.来自海洋的气流,在甲处受地形抬升读我国甲、乙两区域略图,回答11~13题。
6.关于甲、乙两区域河流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甲区域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乙区域以雨水补给为主B.甲区域以内流河为主,乙区域以外流河为主C.甲区域以春汛为主,乙区域以夏汛为主D.甲区域水系呈向心状,乙区域水系呈放射状7.甲、乙两区域分别盛产棉花和天然橡胶,其共同的区位优势是( )①夏季热量充足②劳动力价格较低③农业科技发达④农业机械化程度高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8.A、B两地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也是国家重点扶贫地区,制约两地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是( )①多山的地形②干旱的气候③对外联系不便④生产方式落后⑤水资源短缺A.①②③B.②③⑤C.①③④D.②④⑤9、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中 内填注:1、雅鲁藏布江、黄河、湟水、金沙江、怒江、澜沧江、青海湖、纳木错;2、西宁、拉萨、格尔木、青海、西藏自治区(2)图中字母A 、B 代表的铁路分别是 A 、B 。
10.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学习《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这一课程,使学生能够:1. 了解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点。
2. 掌握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及其对国家乃至全球的意义。
3. 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的作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预习任务:学生需提前预习本课内容,了解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生物多样性等基本知识。
2. 资源收集:学生需收集关于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的相关资料,包括政策文件、新闻报道、专家观点等。
3. 小组讨论:学生需分组进行讨论,分析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4. 制作展示材料:每组需制作一份关于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的PPT或海报,用于课堂展示。
5. 撰写报告:学生需撰写一份关于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的简要报告,总结讨论成果,并就所收集的资料提出个人见解。
三、作业要求具体要求如下:1. 资源收集要求内容准确、详实,来源可靠。
2. 小组讨论需充分交流,确保每位成员都能参与并发表观点。
3. 制作展示材料时,要求内容条理清晰,图文并茂,能够充分展示本组观点。
4. 报告需简洁明了,突出重点,体现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5. 所有作业需按时提交,并按照教师要求进行格式调整和内容完善。
四、作业评价本作业的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资源收集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小组讨论的活跃度和成果质量。
3. 展示材料的制作水平和表达效果。
4. 报告的逻辑性和深度。
5. 作业的按时提交情况。
评价结果将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以鼓励学生在作业中积极思考和参与。
五、作业反馈作业提交后,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1. 对优秀作业进行表扬和展示,激励学生继续努力。
2. 对存在问题的作业给出具体建议和指导,帮助学生改进。
3. 定期与学生进行面谈或通过线上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困难,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一、单项选择题(2015·西安模拟)我国为了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建设了许多防护林体系,其中规模较大的是“三北” 防护林和长江中上游防护林。
据此,回答1~2题。
1.“三北”防护林所起的主要的环保功效是( )A.吸烟除尘B.美化环境C.防风固沙D.净化空气2.有关森林的砍伐导致的环境变化,不正确的是( )A.生物物种资源减少B.水土流失加重C.全球变暖D.土壤含水量和地下水储量增加答案:1.C 2.D解析:本题考查森林的生态环境功能。
第1题,“三北”防护林主要针对我国北方地区的荒漠化扩展,故其主要功能为防风固沙。
第2题,森林减少,则植被涵养水源的功能减弱,则土壤含水量和地下水储量减少。
读某区域图,回答3~5题。
3.楼兰古城在两千多年前曾是塞外水乡、林草茂密的绿色王国和丝路重镇。
楼兰古城消失的主要原因是( )A.位于丝绸之路,战争频繁B.位于大陆内部,降水稀少C.风力侵蚀作用强D.过度樵采和灌溉用水增多,土地荒漠化4.N为塔里木盆地的内陆湖,M为湖边的小绿洲,N湖泊的主要补给水源与M绿洲盐碱化最严重的季节分别是( )A.地下水、夏季B.冰雪融水、冬季C.冰雪融水、夏季D.地下水、秋季5.下列有关该地区农业与农产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农作物用水少,单产高B.瓜果、蔬菜含糖量特别高C.土壤贫瘠是制约因素D.农作物分布在山坡地区答案:3.D 4.C 5.B解析:本题组借一副区域图和一副湖泊水位变化图,考查西北地区相关的环境问题和农业生产。
第3题,楼兰古城位于塔里木盆地古绿洲的边缘,由“塞外水乡、林草茂密的绿色王国和丝路重镇”到消失,正是中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生动体现,其成因主要是人为原因,即:过度樵采和灌溉用水增加。
D项正确。
第4题,该地区属于内流区,大气降水较少,且N湖的水位夏季(7月份)最高,说明该湖的主要补给水源是高山冰雪融水;影响西北地区土壤盐碱化程度的因素:潜水位的高低、蒸发量的大小,M绿洲潜水位夏季最高,此时气温高,蒸发旺盛,盐分易在表层集聚,故土壤盐碱化严重。
课时作业(三十一)青藏地区与三江源地区一、单项选择题青藏高原四周多高山。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平均海拔3 500米以上;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西北部,面积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
下图为青海省年降水量分布和年平均气温分区图。
据此完成1~2题。
1.青海省东南边缘降水较多,其水汽主要来自()A.大西洋B.北冰洋C.太平洋D.印度洋解析:考查区域降水的影响因素。
我国夏季水汽来源于太平洋和印度洋;青海省东南部受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多,故D项正确。
答案:D2.根据年平均气温分布状况,将青海省划分为Ⅰ、Ⅱ、Ⅲ三个温度区。
三区年平均气温相比()A.Ⅰ>Ⅱ>ⅢB.Ⅰ<Ⅱ<ⅢC.Ⅰ<Ⅱ,Ⅱ>ⅢD.Ⅰ>Ⅱ,Ⅱ<Ⅲ解析:考查区域地形的判定及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由题干材料可知,西北部为柴达木盆地,Ⅱ温度区温度较高;Ⅰ和Ⅲ温度区受地形影响,温度都较Ⅱ温度区低,故选择C项。
答案:C读下图,回答3~4题。
3.城市N以西的铁路名称是()A.青藏铁路B.兰青铁路C.兰新铁路D.宝成铁路解析:M是湟水谷地,N是青海省省会西宁市,该市是兰青(兰州到西宁)铁路和青藏铁路北段(西宁到格尔木段)交会处,以西是青藏铁路,以东是兰青铁路。
答案:A4.M河谷地是该地区重要的农耕区,其农业生产主要限制性因素是()A.热量、光照B.光照、水C.水、地形D.地形、热量解析:M河谷地(湟水谷地)三面环山,海拔2 000米左右,位于青藏高原上,是青海省的主要农业区。
本区海拔较高,气温较低,热量不足成为制约其农业生产的一大要素;另外由于地处河流谷地,三面环山,不利于扩大农业规模和实行机械化作业。
发展农业的优势是光照充足,有灌溉水源。
答案:D读图,回答5~7题。
5.图示地区位于()A.东北平原B.云贵高原C.内蒙古高原D.青藏高原解析:根据经纬度判断图示地区为青藏高原上的柴达木盆地。
答案:D6.计划在图中甲、乙、丙、丁四地进行不同类型的人类活动,其中正确的是()A.甲处种水稻B.乙处建农牧加工厂C.丙处种植咖啡D.丁处栽种棉花解析:青藏高原的热量条件不适合种植水稻、咖啡和棉花,所以只有B项正确。
9.2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课时作业一、单项选择题1.(原创)下面词语描述的不是三江源地区的是()A.雪山连绵、冰川高悬B.湖泊星罗、沼泽密布C.山河相间、纵列分布D.羽族炫翎、蹄类竞骄考查目的:三江源的自然景观。
答案:C解析:三江源的景观是雪山连绵、冰川高悬、冰塔耸立;湖泊星罗、沼泽密布、小溪潺潺;细草如毯、羽族炫翎、蹄类竞骄。
2.(原创)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中的三江,除长江以外,另外两条指的是( )A.黄河、澜沧江 C.黄河、珠江B.黄河、雅鲁藏布江 D.珠江、塔里木河考查目的:三江源中“三江”所指。
答案:A解析:“三江”指的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
3.(《教材1+1》)三江源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这里江河的最初水源来自()A.地下水B.雪山和冰川的融水C.山地降水D.海洋水汽考查目的:三江源地区江河的水源。
答案:B解析:三江源地区虽然降水不丰富,但是有巨大的雪山和冰川融水作为水源,再加上湖泊和沼泽的调节,使得这里是很多河流的发源地。
4.(原创)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是()A.三江自然保护区B.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C.索南达杰自然保护区D.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考查目的:认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答案:D解析:为了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2000年8月,我国建立了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5.(《教材1+1》)以下关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三江是指图中的①②③B.三江是指图中的②③④C.该保护区地处横断山区D.该保护区位于三江平原上考查目的:三江源中的“三江”所指及三江源的位置。
答案:B解析:据图可知:①是怒江,②是澜沧江,③是长江,④是黄河;三江源指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河流的源头地区。
该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
(原创)2000年8月19日,“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纪念碑揭碑仪式隆重举行,它标志着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正式成立。
读材料回答6~8题。
第三部分第三十一讲青藏地区——三江源地区目标达成作业一、单项选择题(2018·昆明期末)日喀则位于拉萨以西的雅鲁藏布江谷地,主要属于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日照充足、农业发达,是“西藏的粮仓”之一。
这里的农民被称为“离天最近的耕作者”,主要的粮食作物为青稞等。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a与b位于同一条等积温线上,主要是因为()A.a处与b处经度相同B.a处与b处海拔相同C.a处位于阴坡,b处位于阳坡D.a处位于冬季风迎风坡,b处位于背风坡解析:图中a与b纬度不同,但位于同一条等积温线上,主要是因为a处位于阴坡,b处位于阳坡,C 对;经度不是影响积温的主要因素,A错;a处于高山区,与b处海拔不相同,B错;a处、b处不受季风影响,D错。
答案:C2.日喀则地区的青稞比我国东部平原地区的麦类要晚两个月左右成熟,最主要的原因是() A.日喀则地区的年积温值较小B.日喀则地区的降水少、晴天多C.日喀则地区光照强度大D.日喀则地区年日照时数较长解析:日喀则地区的青稞比我国东部平原地区的麦类要晚两个月左右成熟,最主要的原因是日喀则地区的海拔高,年积温值较小,A对;成熟期晚与降水、光照、日照时数关系不大,B、C、D错。
答案:A读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分布略图,回答3~4题。
3.下列不是三江源地区生态脆弱主要原因的是()A.地形崎岖,交通不便B.地势高亢,气候寒凉C.深居内陆,远离海洋D.冰川众多,湿地广大解析:地形崎岖,交通不便,导致人类对该地的影响较少,不是三江源地区生态脆弱的主要原因。
答案:A4.三江源地区湿地广布,其具有的重要价值突出表现为()①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农副产品②为鸟类等动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生存空间③调蓄了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等河流的洪水④是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⑤具有发展农业的巨大潜力⑥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A.④⑤⑥B.①③⑤C.①②③D.②④⑥解析:三江源地区的湿地,重要价值突出表现为其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
青藏地区与三江源题目练习及解析1.青藏地区的种植业主要分布在()A、藏北高原B、昆仑山山区C、柴达木盆地D、湟水谷地和雅鲁藏布江谷地2.青藏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A、湿热B、光热充足C、高寒D、冬冷夏热3.图1沿线路1西行,沿途植被变化的规律大致是()A、荒漠-草原-荒漠草原B、草原-荒漠草原-荒漠C、荒漠-荒漠草原-草原D、草原-荒漠-荒漠草原4.青藏地区主要的农作物有()A、水稻、小麦、棉花B、青稞、豌豆C、青稞、大豆、水稻D、玉米、高粱、棉花5.图 2A、甲是西北地区,“远看是山,近看是川”是其显著特征,牧区多见蒙古包。
B、乙是南方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民居屋顶坡度小,墙体较厚。
C、丙是北方地区,以平原和高原为主,民居屋顶坡度较大,墙体较高。
D、丁是青藏地区,地势高耸,形成独特的高寒气候,城镇多见平顶碉房。
2000年8月,国家正式成立了全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为大力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以实际行动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2013年6月4日,首支“瀞度三江源100平方公里水资源保护队”成立。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6.被誉为“中华水塔”的三江源头位于我国的()A、青藏地区B、南方地区C、西北地区D、北方地区青海省是我国多条大河的发源地,这里有著名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图37.图中东北部山脉的走向及山脉的名称是()A、西北-东南走向,祁连山脉B、东北-西南走向,喜马拉雅山脉C、西北-东南走向,昆仑山脉D、东北-西南走向,横断山脉8.因晴天多,有“日光城”之称的城市是()A、乌鲁木齐B、兰州C、西宁D、拉萨9.欢欢暑假去“世界屋脊”游玩,回来后高兴的与同学们讲述着可爱的“高原之舟”。
被誉为“高原之舟”的牲畜是()A、三河牛B、细毛羊C、伊犁马D、牦牛10.我国地势最高的盆地是()A、塔里木盆地B、准噶尔盆地C、柴达木盆地D、四川盆地图411.读图4回答下列问题(1)该区域是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__________,它主要包括青海省和__________(填字母)自治区。
第二节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课前自主预习知识点1江河的源地1.位置: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青藏高原腹地)。
2.主要河流:三江源地区是长江源区、黄河源区、澜沧江源区的总称,被誉为“中华水塔”。
3.雪山和冰川的融水是江河的最初水源。
湖泊和沼泽是三江源地区重要的调蓄器。
知识点2三江源地区的保护4.地位:三江源地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
5.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1)存在的问题:水土流失加剧、草地沙化严重、虫鼠猖獗、野生动物锐减等。
(2)产生的原因①自然原因: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逐年萎缩,这直接影响湖泊和湿地的水源补给,湖泊、湿地面积不断缩小甚至干涸。
②人为原因:过度放牧、乱采滥挖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速了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
6.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措施(1)国家设立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2)采取退耕还草(林),全面禁猎、禁采砂金,休牧育草,实施天然林和天然牧场保护工程等措施,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
课堂基础达标知识点1江河的源地三江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我国三大江河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
读图,完成1~2题。
1.三江源地区位于(B)A.甘肃省B.青海省C.四川省D.西藏自治区2.三江源中的“三江”除长江外,另外两条是(D)A.黄河、珠江B.澜沧江、雅鲁藏布江C.黄河、怒江D.澜沧江、黄河3.下列不是三江源地区主要补给水源的是(C)A.冰雪融水B.沼泽C.降水D.湖泊4.下列对三江源地区的描述,错误的是(B)A.位于青海省的南部B.降水量丰富,使江河水量稳定充足C.是我国重要的天然沼泽分布区D.湿地面积在不断缩小知识点2三江源地区的保护三江源地区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和三江生态最敏感的地区,为了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国家设立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据此回答5~7题。
5.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D)A.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矿产资源B.禁止滥捕、滥猎C.增加木材蓄积量D.维持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的平衡6.三江源地区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是(B)A.水污染严重B.湿地减少、湖泊萎缩C.土地荒漠化D.次生盐碱化7.为了解决这一环境问题,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采取的措施有(A)①退耕还草(林)②全面禁猎③禁采砂金④休牧育草⑤实施天然林和天然牧场保护工程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⑤D.①④⑤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课时作业(三十)青藏地区与三江源地区[基础篇]下图是“我国沿某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①处( )A.为喜马拉雅山B.在亚欧板块内C.其冰川属于大陆冰川D.其南坡降水贫乏2.图中②处为某大盆地,该盆地( )A.位于东部季风区B.内部河流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C.至今还没有铁路通过D.未被列入西部开发的热点地区读我国某地理区域示意图,回答3~4题。
3.该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A.高寒 B.干旱C.冷湿 D.湿热4.关于图中三江源自然爱护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地区大气污染严峻,生态环境脆弱B.“三江”是指长江、黄河、澜沧江C.主要爱护的珍稀濒危动物是三河马、三河牛D.开垦荒地,种植青稞,可有效改善该区生态环境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区域东南部易发生地震,其地质构造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易发生滑坡的地形条件是____________。
(2)a城是历史文化名城。
该区域铁路的修通,加快了该城________业、________业的发展,促进地区间的文化沟通。
为了爱护美丽的环境,a城应充分利用本区域的________________等新能源。
(3)该区域的城镇分布有明显特征,请你归纳出三点。
(4)图示区域环境人口容量较小,试简要分析其缘由。
[实力篇]“雨舌”是指丰沛降水区域呈“舌头”状向某地方向延长的现象。
读西藏年等降水量线(单位:mm)和“雨舌”位置图,完成6~7题。
6. “雨舌”区域的主要降水类型是( )A.对流雨 B.地形雨C.锋面雨 D.气旋雨7.位于“舌尖”上的波密县,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是( )A.既有森林、草甸,又有冰川B.喀斯特地貌广布C.水网密布,水流湍急D.土壤深厚,有机质多读某地简图,完成8~9题。
8.图中河流的汛期出现时间及主要缘由是( )A.夏季气温高,冰雪溶化量大B.秋季此时降雨量大C.冬季此时降雪量大D.春季气温回升快,融雪量最大9.图示地区分布有喜温凉的青稞、小麦和豌豆等农作物,并且单位面积产量较高。
第三部分第三十一讲青藏地区——三江源地区目标达成作业一、单项选择题(2018·昆明期末)日喀则位于拉萨以西的雅鲁藏布江谷地,主要属于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日照充足、农业发达,是“西藏的粮仓”之一。
这里的农民被称为“离天最近的耕作者”,主要的粮食作物为青稞等。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a与b位于同一条等积温线上,主要是因为()A.a处与b处经度相同B.a处与b处海拔相同C.a处位于阴坡,b处位于阳坡D.a处位于冬季风迎风坡,b处位于背风坡解析:图中a与b纬度不同,但位于同一条等积温线上,主要是因为a处位于阴坡,b 处位于阳坡,C对;经度不是影响积温的主要因素,A错;a处于高山区,与b处海拔不相同,B错;a处、b处不受季风影响,D错。
答案:C2.日喀则地区的青稞比我国东部平原地区的麦类要晚两个月左右成熟,最主要的原因是()A.日喀则地区的年积温值较小B.日喀则地区的降水少、晴天多C.日喀则地区光照强度大D.日喀则地区年日照时数较长解析:日喀则地区的青稞比我国东部平原地区的麦类要晚两个月左右成熟,最主要的原因是日喀则地区的海拔高,年积温值较小,A对;成熟期晚与降水、光照、日照时数关系不大,B、C、D错。
答案:A读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分布略图,回答3~4题。
3.下列不是三江源地区生态脆弱主要原因的是()A.地形崎岖,交通不便B.地势高亢,气候寒凉C.深居内陆,远离海洋D.冰川众多,湿地广大解析:地形崎岖,交通不便,导致人类对该地的影响较少,不是三江源地区生态脆弱的主要原因。
答案:A4.三江源地区湿地广布,其具有的重要价值突出表现为()①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农副产品②为鸟类等动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生存空间③调蓄了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等河流的洪水④是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⑤具有发展农业的巨大潜力⑥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A.④⑤⑥B.①③⑤C.①②③D.②④⑥解析:三江源地区的湿地,重要价值突出表现为其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
课时训练(二十六) 青藏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三江源地区一、选择题[2017·绵阳]下图是名为“北漂”的网友在朋友圈晒出的一张照片。
读图完成1~2题。
图26-71.下列民族的服饰与晒出的照片服饰相符的是( )A.藏族B.蒙古族C.回族D.维吾尔族2.照片中的服饰宽大、厚重、半肩,反映当地 ( )A.终年炎热B.终年寒冷C.年温差大D.日温差大3.下图为“青藏高原土地利用和农牧业分布示意图”,该地区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农牧业发展应( )图26-8①大幅度增加牦牛、绵羊、山羊数量,提高牧民收入②大力种植水稻、油菜等农作物,形成商品农业基地③在河谷低平地区适当发展种植业④因地制宜,适当发展畜牧业⑤由于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应禁止放牧⑥发展高原生态旅游,促进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A.①②③B.④⑤⑥C.③④⑥D.①②⑤[2017·青岛]读“青藏地区略图”,完成第4题。
图26-94.青藏地区南部地热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A.处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B.降水少,气候干燥C.纬度低,太阳高度较大D.海拔高,光照强[2018·扬州]青藏地区拥有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位于青藏腹地的三江源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
读“青藏地区简图”,完成5~7题。
图26-105.关于青藏地区地理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地势低平,河湖稀少②种植业发达,铁路网稠密③太阳能资源丰富④雪山连绵,冰川广布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6.三江源地区中的“三江”是指( )A.珠江、长江、雅鲁藏布江B.黄河、长江、塔里木河C.珠江、黄河、雅鲁藏布江D.黄河、长江、澜沧江7.我国设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 )A.防止水源污染B.禁止滥捕滥猎C.增加木材蓄积量D.保护生态环境[2018·威海] 2017年我国青海的“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获准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成为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遗产地。
读“青藏地区图”,完成第8题。
第九章青藏地区第二节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经国务院批准,我国第十一个国家级综合试验区——“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立。
读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分布图,完成1~2题。
1.关于三江源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长江源区、黄河源区、雅鲁藏布江源区的总称B.位于青海省的南部C.雪山冰川是源区内唯一的补给水源D.该区人口稀少,生态环境恶化所带来的影响并不大2.建立三江源保护区是因为这里( )①是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②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农副产品③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④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A.①④B.②④C.①③D.②③青藏高原是我国最独特的一个区域,读“青藏高原略图”(图中阴影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完成3~4题。
3.暑假中如果有机会乘火车从临沂到拉萨进行一次雪域高原之旅,出发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及其原因是()A.熟悉伊斯兰教的教规教义——方便与当地广大居民的交流B.带上棉衣或羽绒服——当地气候寒冷气温日较差大C.了解赛马、射箭、摔跤等知识——观摩藏族传统的那达慕节D.查阅我国铁路运行图——西宁是陇海铁路沿线的必经站点4.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给三江源地区带来的重要影响有()A.冰川不断消退B.湖泊湿地面积扩大C.野生动物数量激增D.河流流量增加5.雅鲁藏布江谷地是西藏重要的青稞产区,最重要的原因是河谷地带()A.光照更强烈B.平原面积广大C.热量更充足D.黑土土壤肥沃三江源位于青海省南部,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也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和三江生态最敏感的地区。
读图回答6~7题。
6.游客乘火车沿青藏铁路经过三江源地区时,可能看到的景观是( )A.大地碧绿翠无瑕,草原宽阔有人家B.羚羊飞奔在天边,耗牛信步在山间C.千里冰封河成桥,万里雪飘梅傲立D.十里西畴熟稻香,槿花篱落竹丝长7.近年来,三江源地区冰川逐年萎缩的主要原因是( )A.过度放牧B.滥伐森林C.全球气候变暖D.湿地面积缩小8.上海世博会青海馆以“中华水塔·三江源”为主题,展现中华水塔的山水风情与三江源的生态环境,引导人们寻找中华民族母亲河的出生地:揭示三江源是生命之源、文明之源和城市之源。
课时作业(三十一) 青藏地区与三江源地区一、单项选择题青藏高原四周多高山。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平均海拔3 500米以上;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西北部,面积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
下图为青海省年降水量分布和年平均气温分区图。
据此完成1~2题。
1.青海省东南边缘降水较多,其水汽主要来自( )A.大西洋 B.北冰洋C.太平洋 D.印度洋解析:考查区域降水的影响因素。
我国夏季水汽来源于太平洋和印度洋;青海省东南部受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多,故D项正确。
答案:D2.根据年平均气温分布状况,将青海省划分为Ⅰ、Ⅱ、Ⅲ三个温度区。
三区年平均气温相比( )A.Ⅰ>Ⅱ>Ⅲ B.Ⅰ<Ⅱ<ⅢC.Ⅰ<Ⅱ,Ⅱ>Ⅲ D.Ⅰ>Ⅱ,Ⅱ<Ⅲ解析:考查区域地形的判定及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由题干材料可知,西北部为柴达木盆地,Ⅱ温度区温度较高;Ⅰ和Ⅲ温度区受地形影响,温度都较Ⅱ温度区低,故选择C项。
答案:C读下图,回答3~4题。
3.城市N以西的铁路名称是( )A.青藏铁路 B.兰青铁路C.兰新铁路 D.宝成铁路解析:M是湟水谷地,N是青海省省会西宁市,该市是兰青(兰州到西宁)铁路和青藏铁路北段(西宁到格尔木段)交会处,以西是青藏铁路,以东是兰青铁路。
答案:A4.M河谷地是该地区重要的农耕区,其农业生产主要限制性因素是( )A.热量、光照 B.光照、水C.水、地形 D.地形、热量解析:M河谷地(湟水谷地)三面环山,海拔2 000米左右,位于青藏高原上,是青海省的主要农业区。
本区海拔较高,气温较低,热量不足成为制约其农业生产的一大要素;另外由于地处河流谷地,三面环山,不利于扩大农业规模和实行机械化作业。
发展农业的优势是光照充足,有灌溉水源。
答案:D读图,回答5~7题。
5.图示地区位于( )A.东北平原 B.云贵高原C.内蒙古高原 D.青藏高原解析:根据经纬度判断图示地区为青藏高原上的柴达木盆地。
答案:D6.计划在图中甲、乙、丙、丁四地进行不同类型的人类活动,其中正确的是( ) A.甲处种水稻 B.乙处建农牧加工厂C.丙处种植咖啡 D.丁处栽种棉花解析:青藏高原的热量条件不适合种植水稻、咖啡和棉花,所以只有B项正确。
答案:B7.图中河流历史上曾经水量丰富,近三年来经常出现断流,其形成原因是( )①全球气温升高、蒸发旺盛②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进北移,年降水量减少③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土地沙漠化面积扩大A.①③ B.①②C.②③ D.①②③解析:分析西部地区内流河水量减少、经常出现断流的原因要从人为原因和自然原因两方面来分析,人为原因主要是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原因主要是全球变暖导致蒸发旺盛,其中主导因素是人为原因。
答案:A读某地简图,完成8~9题。
8.图中河流的汛期出现时间及主要原因是( )A.夏季气温高,冰雪融化量大B.秋季此时降雨量大C.冬季此时降雪量大D.春季气温回升快,融雪量最大解析:图中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是高山冰雪融水,夏季因气温高,冰雪融水多,河流水量大。
答案:A9.图示地区分布有喜温凉的青稞、小麦和豌豆等农作物,并且单位面积产量较高。
这里农作物高产的主要原因是( )A.气温高,积温较大,雨量充沛B.大气洁净,晴天多,日照时间长C.气温偏低,水分蒸发少,病虫害少D.传统农业经验丰富,精耕细作解析:青藏高原上农作物产量高,主要是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且大气清洁,从而导致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再加上青藏高原上日照时间长,作物的光合作用强,故单产高。
答案:B(2017·大连高二检测)下图为我国某一省级行政区轮廓图。
读图回答10~11题。
10.图示省区中甲湖泊附近地区的农民常会大面积种植油菜,但该地种植的油菜相对于我国油菜的主产区来说,开花时间较晚,其主要原因是( )A.纬度较高 B.海拔较高C.降水较少 D.土壤贫瘠11.根据“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该省区最适宜发展的农业部门是( ) A.种植柑橘、荔枝等为主的林业B.种植水稻为主的耕作业C.饲养猪、鸡、鸭为主的畜牧业D.放养羊、马、牛为主的畜牧业解析:由图示信息可判断该省是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因海拔较高,热量相对较差,使得每年油菜开花时间较晚。
该省草场资源丰富,适宜发展牧区畜牧业。
答案:10.B 11.D三江源指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区,被誉为“中华水塔”。
读三江源示意图,完成12~13题。
12.三江源地区( )A.傣族儿女载歌载舞 B.绿草如茵,人口稠密C.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D.山高谷深,一山有四季解析:本题考查三江源地区的概况。
三江源地区主要位于青藏地区,海拔高,气温低,所以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答案:C13.今后,该地区应( )A.增加农田面积 B.加强生态建设C.大力开发水能 D.扩大牧场规模解析:本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破坏后很难恢复,应加强环境建设。
答案:B二、综合题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图1为青藏高原降水量分布图,图2为青藏高原地形剖面示意图。
材料二青藏高原一般海拔在4 500米以上,空气稀薄,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一般在-4 ℃以下,高原上多山地冰川,是多条大河的发源地,植被以高寒荒漠为主,局部地区有高寒草原。
东南边缘海拔较低的河谷中四季温暖,降水较多。
(1)高原东南部适宜发展河谷农业,其有利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原北部适宜发展的农业类型是________,若过度发展可能带来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高原北部可开发利用的主要能源是________。
东南部水能资源丰富,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在高原东部建立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三江”是指________、________和澜沧江,建立该保护区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结合图文材料可知,青藏高原气温低,不利于农业发展,而高原东南部的河谷地区地势低,气温较高,水分条件好,适宜发展河谷农业。
高原北部分布着高寒草原,适宜发展畜牧业;若过度放牧,会造成草原退化,引起生态破坏。
第(2)题,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日照充足,适宜开发太阳能。
东南部由于降水丰富,河流落差大,水能丰富。
第(3)题,三江源是指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地区,建立该保护区的目的是保护水源地的生态系统。
答案:(1)热量、水分条件好畜牧业生态破坏(2)太阳能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落差大(3)长江黄河保护水源地的生态系统15.青海省西宁市位于湟水谷地,平均海拔2 261 m,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区域中心城市地位日益凸显。
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1996~2008年西宁市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变化图。
材料二2011年西宁工业产值结构图。
(1)“到西宁避暑,请带上毛衣”。
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西宁的城市形态呈条带状,主要受________、________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3)1996~2008年期间,西宁市耕地、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所占比重总体分别呈何种变化趋势?其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4)2011年西宁市工业结构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可能带来哪些问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气温日变化大的原因、影响城市形态的自然因素、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工业结构的主要特点及可能带来的问题,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1)题,西宁地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夏季气候凉爽,气温日较差大。
第(2)题,西宁位于湟水谷地,其城市形态主要受地形、河流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第(3)题,读图可知,西宁市耕地所占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所占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
耕地所占比重下降的原因是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交通用地等占用耕地和退耕还林、还草;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所占比重上升的原因是城市化及工业化的发展等。
第(4)题,读图可知,西宁市工业结构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重化工业为主,这种工业结构可能带来资源枯竭、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产业转型升级难度大等一系列问题。
答案:(1)海拔高,夏季凉爽;气温日较差较大(2)地形河流(3)耕地:比重下降。
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交通用地等占用耕地;退耕还林、还草。
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比重上升。
城市(镇)化及工业化的发展。
(4)特点: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重工业为主,高能耗产业比重大。
问题:①能源、资源消耗量大,可能带来资源枯竭;②可能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③产业转型升级难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