滹沱河地区环境保护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5
滹沱河景观生态实习调查报告一、前言(1)实习时间:2012年5月13日(2)实习地点:滹沱河地区(3)实习方式:由老师带领,实地调查(4)实习目的:旨在通过实际的景观生态实习调查,了解并掌握景观设计的思路、原理、理念等。
通过对比现实景观与书本知识之间的差距,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加强自己的的具体实践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重新温习课本知识,加强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够独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样才能实现学习本门课程的真正目的。
二、实习区概况滹沱河是海河西南支子牙河的一条比较大的支流,同时也是石家庄市的主要河流之一。
滹沱河发源于省繁峙县泰戏山孤山村一带,向西南流经与之间,至折向东流,切穿和,东流至省献县臧桥与另一支流相会入海。
呈羽状排列,全长587公里,2.73万平方公里。
它在石家庄段分为两条河流,北部的一条为滹沱河的干流,南部的一条支流被称为汊河或太平河。
历史上的滹沱河是一块水量丰富、气候湿润、土壤肥沃的宝地,农耕条件极为优越。
不但为其下游地区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也对区域环境质量和改善局地小气候起到了一定的调节作用,是石家庄人名副其实的母亲河。
河内鱼虾鳖蟹成群,两岸飞禽走兽栖息,河滨之地绿草繁茂。
然而现今这条母亲河已经青春不在,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滹沱河河水及两岸的周边环境的生态问题越来越突出,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河道干涸断流,两岸土地沙化,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生物种类锐减,部分水源受到污染,这些都引起了人们的密切关注。
滹沱河主要分为南北两岸,北岸部分从行洪治导线到北岸大堤,结合现状果林、用材林,形成以密林为种植方式的生态防护带,面积约319.1公顷。
其中包括沿滹沱河两岸以及石太高速公路、京广铁路、京深高速公路、南水北调中线两侧的防护带。
滹沱河河床部分面积约1158.5公顷,由三部分组成即:按五年一遇防洪标准设置的宽300米,以沙为下垫面的永久性河道;300米以外,800米以内的清障区,结合沙地整治,恢复乡土草本地貌,形成沙地草甸景观;800米以外至行洪治导线,以疏林草地形式,随水流方向恢复植被,以改善河床的生态环境。
滹沱河生态治理方案工程一、绪论滹沱河作为京津地区的重要水系之一,不仅承载着生态环境的重要功能,也是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水源地。
但由于长期的人类活动和环境污染,滹沱河水质持续恶化,河道生态系统严重受损,已经成为近年来生态环境恶化的突出问题。
因此,制定一套完善的滹沱河生态治理方案和工程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滹沱河水环境现状分析1.水质情况:滹沱河水体受到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不断排放,导致水体中的重金属、有机物质、氮、磷等污染物严重超标,致使水质严重恶化,无法达到国家规定的地表水质量标准。
2.生态环境状况:河道两岸的植被严重破坏,水生动植物种类减少,生态系统失去平衡,河道生态功能退化显著。
滹沱河上游和下游的水生态系统差异显著,生态修复的方式和方法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处理。
三、滹沱河生态治理方案1.建立水资源管理系统:制定完善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和规范,严格控制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促进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2.加强水质监测和治理:建立滹沱河水质监测和评估体系,强化治理措施,减少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采取生物降解、植物净化和人工湿地等技术手段,在水生态系统中引入有利于水质改善的水生植物,有效削减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
3.恢复河道生态系统:加强河道两岸的绿化建设,种植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被,恢复和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提高生物多样性。
4.生态修复工程:在滹沱河上游和下游进行科学规划和设计生态修复工程,依托水利建设工程推行生态工程,采取生态岸线整治、湿地建设、滹沱河支流整治等措施,促进河流水生态系统的恢复。
5.宣传教育:大力开展滹沱河水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意识,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水环境保护,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生态保护氛围。
四、滹沱河生态治理工程实施方案1.完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政府对于水资源管理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系统,强化对于工业企业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和治理管理。
2023-10-29•引言•滹沱河平原自然环境概况•人类活动对地下水质量的影响•地下水质量劣变机制•地下水质量评价与预测目•结论与建议录01引言研究背景与意义人类活动对地下水质量的影响日益显著,研究其劣变机制对于保护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滹沱河平原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和人口密集区域,其地下水质量的劣变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重大影响。
本研究旨在探究滹沱河平原人类强烈活动区地下水质量劣变的机制,为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以滹沱河平原人类强烈活动区为研究对象,针对地下水质量劣变机制进行深入探究。
研究方法采用野外调查、样品采集、室内分析等方法,对地下水的水质、水位、水力联系等要素进行系统分析,并运用数理统计、GIS等技术手段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
研究内容研究内容与方法VS目的通过研究滹沱河平原人类强烈活动区地下水质量劣变机制,揭示地下水质量劣变的内在原因和外在驱动因素,为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和治理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意义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人们对地下水质量劣变机制的认识和理解,还能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对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具有重大意义。
研究目的与意义02滹沱河平原自然环境概况滹沱河平原位于中国华北地区,涵盖了河北、山西等省份的部分地区。
地理位置该地区地势平坦,主要由冲积平原、河漫滩和低丘陵组成,海拔一般在1000米以下。
地形地貌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水文气象与水文地质条件水文气象条件该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年降水量在500-900毫米之间。
水文地质条件滹沱河平原地下水类型多样,包括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等。
地下水位受季节和地形影响,变化较大。
该地区土壤类型以潮土、褐土和黄绵土为主,土壤质量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
植被特征该地区植被类型多样,包括农作物、森林、草原和湿地等。
植被覆盖率较高,但植被分布不均。
土壤特征土壤与植被特征VS03人类活动对地下水质量的影响农业活动对地下水质量的影响不仅限于污染物进入地下水系统,还可能改变地下水的化学性质和微生物学性质。
滹沱河区水资源问题研究及对策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滹沱河区地处河北省中南部,是河北省第二大城市保定市下辖的一个市辖区,行政面积为128.5平方公里,总人口约50万人。
滹沱河区地形起伏不大,地势较平坦,水资源丰富,是河北省的桃花源。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滹沱河区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问题。
首先,滹沱河区的自然水资源呈现出明显的枯水期和丰水期,枯水期时供水不足,丰水期时却有部分地区出现水浸现象,导致水资源的浪费与损失。
其次,由于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需求,滹沱河区人均用水量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且城市供水管网老化,存在很多漏损情况,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
再次,滹沱河区地下水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部分地区的地下水已经无法直接饮用,这也对滹沱河区的水资源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因此,对滹沱河区的水资源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以及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对于保障当地人民的生活用水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滹沱河区的水资源问题,探讨其根本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为解决当地水资源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撑。
具体来说,研究目的包括以下几方面:1. 探究滹沱河区水资源的现状,包括水资源总量、水质、供水情况等相关指标的分析和评价。
2. 发现滹沱河区水资源问题的根本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等方面的分析,对水资源问题进行初步的诊断。
3. 通过对滹沱河区水资源的现状和问题的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包括加强水资源保护、优化供水网络、推广节水技术等方面的具体措施,为当地水资源问题的解决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撑。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研究内容:1. 滹沱河区水资源的现状分析,包括水资源总量、水质、供水情况等相关指标的分析和评价。
2. 滹沱河区水资源问题的根本原因分析,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等方面的分析,对水资源问题进行初步的诊断。
3. 滹沱河区水资源问题对策的研究,包括加强水资源保护、优化供水网络、推广节水技术等方面的具体措施,为当地水资源问题的解决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撑。
河北省水利厅关于滹沱河藁城段北堤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查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北省水利厅•【公布日期】2024.06.02•【字号】•【施行日期】2024.06.0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利综合规定正文河北省水利厅关于滹沱河藁城段北堤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查意见石家庄市水利局:你局《关于审查滹沱河藁城段北堤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请示》(石水〔2023〕589号)收悉。
我厅委托河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对《滹沱河藁城段北堤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了技术审查,并提出了审查意见(详见附件)。
经研究,我厅基本同意该审查意见,并提出以下意见:一、工程建设的必要性滹沱河是海河流域子牙河系主要行洪河道之一,滹沱河北大堤为防止子牙河流域大洪水北窜大清河流域的防洪屏障,黄壁庄水库以下北堤总长101.1公里。
依据河北省水利厅批复的《滹沱河防洪综合整治规划(南水北调总干渠至机场路段)调整方案》《滹沱河防洪整治工程规划(机场路至献县枢纽段)》,滹沱河左岸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至现状北大堤东罗尚之间新建100年一遇北堤。
现状滹沱河左岸分布大量村庄,规划堤防工程尚未实施,滹沱河左岸防线不封闭。
为形成滹沱河北大堤连续封闭防线,完善流域防洪体系,尽快实施滹沱河藁城段北堤防洪工程是必要的。
二、工程任务和规模1.藁城段滹沱河北大堤设计洪水标准为100年一遇,堤防级别为1级。
2.工程治理范围为滹沱河藁城段北堤,自正定藁城界至藁城无极界。
主要建设内容为新建堤防15.47公里,新建周汉河穿堤涵闸等。
三、工程布置及建筑物1.基本同意治理段维持规划确定的堤线,局部进行优化调整。
下阶段结合现状地形条件、征迁等因素,进一步复核、优化堤线布置。
2.基本同意堤防断面设计。
设计堤顶宽度8~10米,堤顶路面采用沥青混凝土结构。
设计堤坡坡比1:3,粘性土筑堤,凹岸及水流顶冲段迎水侧堤坡采用格宾石笼防护,背水侧采用植草护坡。
滹沱河调研报告滹沱河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滹沱河作为当地的重要水源之一,其水质和环境状况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
为了解滹沱河的实际情况,我们进行了此次调研,旨在了解其水源保护措施以及水质状况,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调研方法1. 实地考察:我们按照预先设定的路线,对滹沱河进行了实地调研,观察了河流的水质情况、水源保护设施的运行情况以及沿岸环境。
2. 采访调查:我们采访了滹沱河流域的当地村民、水利部门的相关人员,了解了他们对滹沱河的认知和对其水质问题的看法。
三、调研结果1. 水质状况:经过实地调查和水质采样分析,发现滹沱河上游水质良好,但沿岸地区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水质有所下降,尤其是下游地区。
部分水域存在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物超标的情况,对生态环境构成一定威胁。
2. 水源保护设施:滹沱河流域设有多个水源保护区,包括山区林地保护区、湿地保护区等。
这些保护设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滹沱河的水源,但在维护管理方面存在不足,需要加强规范管理和配套措施建设。
3. 当地居民意识:调查发现,部分沿岸居民对滹沱河的水质污染问题认识不足,对保护水源的重要性缺乏了解,一些行为对水质状况产生了负面影响。
有关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居民对环境保护的认知水平。
四、建议1. 加强水源保护:增加投入,加强对滹沱河流域的水源保护设施建设和维护管理。
为保护区配备专业人员,加强巡查监管,提高水质监测频率,及时发现和应对水质问题。
2. 宣传教育: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
向公众普及水资源的珍贵性,介绍水净化的方法,引导居民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减少对滹沱河的污染。
3. 加强政策支持: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促进滹沱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鼓励农业生产中的节水用水,限制排放污染物。
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水环境治理的技术和设备水平,保障滹沱河的水质安全。
四、结论滹沱河作为重要的水源,其保护工作任重道远。
本次调研发现,滹沱河水质存在一定问题,但通过加强水源保护、加强宣传教育以及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可以有效改善滹沱河的水质状况,提高周边居民的环保意识。
滹沱河风光带总体规划摘要:深入分析滹沱河在新的石家庄总体规划发展前景下的功能与作用,找准定位,以河道防洪为主导,生态安全优先,有机融合历史文化,打造重点项目,推动旅游休闲产业。
同时注重风光带的可实施性,统筹风光带建设和周边乡村产业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风光带、生态恢复、地域特色、可持续发展1、规划背景:滹沱河位于石家庄市区北部,是石家庄的母亲河。
历史上滹沱河水丰景美,沙鸥翔集,但近几十年来由于生态恶化,成为了水患沙源。
滹沱河已由一条兴利之河,变成一条有损生态环境的害河。
为了推动城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石家庄市启动了跨河发展战略,规划建设正定新区。
由此,滹沱河由一条城市边缘河流成为城市的中心河流。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滹沱河将成为联系古城、主城、新城的蓝色魅力景观带。
其将在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打造滨水景观以及塑造城市公共空间等方面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2、现状分析:滹沱河风光带规划范围全长70公里,宽度自1500米至7000米,规划总面积203.19平方公里。
河北岸毗邻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正定和石家庄滨河新区,河南岸紧邻石家庄主城区,东侧临藁城城区。
现状滹沱河除汊河段稍好以外,其他区域普遍呈现以下特点:(1)现状地形破碎,河道坡降大,河床裸露,生态本底较差。
(2)河道两侧土壤瘠薄,水分缺失,植被单调且稀少。
(3)已有景观建设限于局部,缺乏与总体的协调,景观类型单一。
岸线呆板,河道中的州、岛较少,且缺少变化。
(4)河道两岸村庄无序分布,人口较多,调控难度大;现状用地以河滩地、林地、农田为主,并有少量的村镇建设用地和工矿企业用地,用地性质复杂。
3、挑战根据《石家庄市城市总体规划》,滹沱河是石家庄市大发展的“两带之一”:滹沱河蓝色魅力景观带。
依托滹沱河自然要素规划构建的滨河景观休闲轴,串接西部太行山、黄壁庄水库、正定、新区等,承载城市的旅游、文化、休闲、娱乐功能,将山水、文化资源纳入城市内部。
如何准确定位滹沱河在新的石家庄总体规划发展前景下的功能与作用,并在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取得协调,既创造优美的生态环境,又能为滨河新城发展提供充分动力,这是本次规划亟需解决的问题。
滹沱河心得体会滹沱河,是一条位于中国北方的河流,发源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流经北京市,最终注入渤海。
作为北京市的母亲河,滹沱河承载着无数人的记忆和情感。
在我看来,滹沱河不仅是一条河流,更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象征。
滹沱河的历史和文化滹沱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当时的滹沱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是古代商代时期的交通要道。
在随后的历史中,滹沱河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了北京市的母亲河。
在清朝时期,滹沱河曾经是皇家园林的一部分,被称为“滹沱清流”,成为了皇家游乐场所。
滹沱河的文化也非常丰富多彩。
在滹沱河畔,有着许多历史文化遗迹,如颐和园、圆明园、清华园等。
这些园林不仅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滹沱河还是京剧、昆曲等传统艺术的发源地,这些艺术形式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滹沱河的现状和问题然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滹沱河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由于城市化的过程中,许多污水和垃圾被排放到河里,导致滹沱河水质严重污染。
此外,城市化也导致了滹沱河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许多野生动物和植物的栖息地被破坏,生态系统失衡。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北京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污水处理、加强垃圾处理、加强生态保护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得滹沱河的水质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生态环境也得到了一定的恢复。
但是,仍然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措施,才能让滹沱河真正恢复到健康的状态。
滹沱河给我的启示作为一条河流,滹沱河不仅是一种自然资源,更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象征。
在我看来,滹沱河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首先,滹沱河告诉我们,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我们需要珍惜和保护。
滹沱河的污染和生态破坏,提醒我们不能过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需要采取措施保护自然环境。
其次,滹沱河也告诉我们,文化和历史是我们的宝贵财富,需要珍惜和传承。
滹沱河畔的历史文化遗迹,是我们的文化瑰宝,需要加强保护和传承。
最后,滹沱河也告诉我们,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战斗在滹沱河上读后感摘要:一、前言二、滹沱河的历史与现状三、读《战斗在滹沱河上》的感悟四、对滹沱河生态保护的思考五、总结正文:【前言】滹沱河,这条发源于山西,流经河北,最终汇入渤海的河流,见证了我国历史的变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近年来,随着环境的恶化,滹沱河的生态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对《战斗在滹沱河上》一文进行读后感分享,并结合滹沱河的现状,思考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滹沱河的历史与现状】滹沱河,古称滹水,是一条历史悠久的河流。
在古代,滹沱河水量充沛,河道宽广,为沿岸地区的农业和商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滹沱河遭受了严重污染,河道变窄,水量减少,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滹沱河的治理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面临诸多问题。
【读《战斗在滹沱河上》的感悟】《战斗在滹沱河上》一文描述了在滹沱河流域的治理过程中,政府部门、企业和民众齐心协力,共同为保护母亲河而努力奋斗的故事。
通过这篇文章,我深感保护环境、恢复生态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同时,也看到了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
【对滹沱河生态保护的思考】滹沱河的生态保护不仅仅是政府和企业的责任,更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提高环保意识,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每个人都要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自身做起,养成节约用水、减少污染的好习惯。
2.加强政策法规建设,严格执法监管。
政府部门应加大环保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力度,对污染行为严惩不贷,切实保障生态环境的安全。
3.推广绿色技术,发展循环经济。
企业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引进和应用绿色生产技术,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
4.建立健全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
政府应加大对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同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模式。
5.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参与度。
通过多种形式,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引导民众参与环保行动,共同建设美丽家园。
对滹沱河环境保护、防汛抗旱减灾的重要性的重要性滹沱河环境保护、防汛抗旱减灾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生态保护:滹沱河是一个重要的水生态系统,它承载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链条。
环境保护可以维护该地区的生态平衡,保护和恢复湿地、鱼类、鸟类等生物资源,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 水资源保护:滹沱河作为一条重要河流,为周边地区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环境保护可以保持河道畅通和水质清洁,确保供水安全,促进农业灌溉和工业用水,满足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3. 防洪减灾:滹沱河流域常年受到洪水威胁,加强防洪工作对于减少洪灾影响、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环境保护可以改善河道水势,加强堤岸建设和排水系统,提高抗洪能力,降低洪灾风险。
4. 抗旱应对:滹沱河流域也面临着干旱的风险,特别是在气候变化影响下。
环境保护可以保持水源涵养能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并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手段来减少旱灾对农业、生态和社会的损害。
因此,加强滹沱河环境保护、防汛抗旱减灾工作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障水资源安全、减少自然灾害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和人民福祉具有积极作用。
滹沱河综合整治工程与生态环境
梁洁;王宁
【期刊名称】《水科学与工程技术》
【年(卷),期】2010(000)0z1
【摘要】生态环境恶化是当前人类面临的重大的全球性问题之一.石家庄市滹沱河综合整治工程改善了市区生态环境,项目实施后,将形成水天一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美景,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和城市品位,树立了省会新形象.同时,拓展了城市的发展空间,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总页数】2页(P93-94)
【作者】梁洁;王宁
【作者单位】石家庄市水利水电工程处,石家庄,050000;河北大农招标有限公司,石家庄,05006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171.1
【相关文献】
1.格宾护垫施工技术在滹沱河防洪综合整治工程中的应用 [J], 杨志静;郭春华;姜士新;郝小贞;
2.滹沱河石家庄市区段防洪综合整治工程实施效果分析 [J], 孔令刚;马晓丽
3.滹沱河综合整治工程与生态环境 [J], 梁洁;王宁
4.强夯技术在滹沱河综合整治工程中的应用 [J], 郭进生;古集贤
5.格宾护垫施工技术在滹沱河防洪综合整治工程中的应用 [J], 杨志静;郭春华;姜士新;郝小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滹沱河水质污染现状及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张晓斌;郭亚洁;张建国
【期刊名称】《山西水利科技》
【年(卷),期】2017(000)004
【摘要】通过对滹沱河流域山西段水质污染现状的全面分析,找出污染源,发现水中化学需氧量、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等超标,并有水质进一步恶化的可能.根据滹沱河流域的水污染特点,给出了相应的水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总页数】2页(P47-48)
【作者】张晓斌;郭亚洁;张建国
【作者单位】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山西运城044004;山西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山西太原030001;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山西运城044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171.4
【相关文献】
1.望花经济开发区生态环境现状及环境保护措施研究 [J], 杜巍
2.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措施 [J], 田冉黎
3.玉树州植被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措施 [J], 求松保; 赵强国
4.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措施 [J], 拉巴卓玛
5.甘孜州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措施探讨 [J], 宋思梦;陈梁婧;张茂娟;王欣然;梁蔡佳;周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滹沱河流域环境保护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由于一些地方单方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致使污染愈演愈烈,因而,造成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背道而驰的局面。
石家庄滹沱河流的污染,就是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罔顾环境保护造成的恶果。
一些专家借助遥感、CIS 技术、环境监测等手段,对石家庄市滹沱河区段的生态环境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关键词:滹沱河环境问题生态环境的恢复1引言滹沱河发源于山西省繁峙县,流经山西、河北两省,共有256条河流汇入,全长 513平方公里,流域面积 4.6×104平方公里,属海河的支流子牙河水系。
滹沱河流经石家庄市区北部,是石家庄市的水源地和一级水源保护区。
本文研究范围仅限于滹沱河石家庄市区段,即西至黄壁庄水库坝下,东至藁城市界,北至滹沱河防洪北堤外侧,南至滹沱河南部高滩地外沿、石太高速公路,全长 61.335公里,总面积 199.51平方公里。
该区域位于滹沱河河漫滩地带,其地质类型属河漫滩侵蚀堆积土体结构。
土壤类型为褐土、新积土、风沙土、潮土、水稻土。
地形地貌特征明显,河谷宽阔,河曲发育,多浅滩。
河道平均宽度为 1.1公里,河床面积大和大风同期出现,使得几千米宽的裸露河床已成为石家庄市区大气悬浮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从 2001年石家庄市大气颗粒物源解析结果中,可以看到石家庄市北郊土壤风沙尘污染最为严重,滹沱河大面积严重沙化的河床正是其重要的来源。
2. 水质污染现状及其原因滹沱河全流域的污染,意味着山西东部、河北中部总共有约646万人直接或间接受到波及。
农村饮用水严重困难,大面积耕地减产减收,沿河居民受污染影响,各种疾病易发高发。
2003年,时任河北省环保局局长的姬振海曾说,河北省水体污染严重,全省有57.2%的河流断面处于重污染状态,其中子牙河(滹沱河与滏阳河汇流而成)水系污染最重,高达92.6%的河流断面处于重污染状态。
省200多万农村人口饮水严重困难。
当年的《全省环境保护工作报告》中,河北提出今后5年的环保目标:省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17%以上;11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规定标准;50%的国控、省控水质监测断面达到地面水水质四类标准;近岸海域水质达到功能分区要求;省环保投入占GDP的2%以上。
最大限度地减轻环境污染状况,改善重点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缓解生态环境恶化趋势,让人民喝上干净水,呼吸上清洁空气,吃上放心食品,为河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环境保障。
山西省境内的滹沱河,因为处于流域上游,而且相当部分经过山区,污染状况确实比河北段要轻微,但是现状和前景都不容乐观。
部分地区的工业排污已经造成耕地欠收绝收,水产养殖损失严重,居民饮用水质量大幅下降。
而且,更让人感到形势严峻的是,部分县市的基层领导和环保部门负责人对环境保护的责任心不强,重视程度不够,目前的污染状况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646万多沿岸人口,相当于欧洲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总数,却生活在一条被污染的母亲河旁,这是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事实。
忻州的生活污水只有1/3进入污水处理厂,而未经处理的大量生活、工业污水经灌溉渠排入滹沱河支流云中河,最终汇入滹沱河;原平化工厂的污染不仅严重威胁着周边居民的健康,更被老百姓看作是巨大的安全隐患所在;原平的化肥厂排出污水在五六米宽的硬化渠里汹涌翻腾近十多里后,毫无阻拦地汇入了滹沱河;五台县化工厂的污水储存起来渗入地下的同时也流入滹沱河支流;代县和繁峙的洗矿水把滹沱河都变成了浑黄的泥沙河。
在这些污染的背后,企业和政府有着说不尽的理由:忻州开发区环保局局长兼污水处理厂厂长认为是建设规划的不合理以及地改市等原因,造就了现有的污染状况;定襄将陷入困境的老牌国有企业出租,在解决了上千职工吃饭问题的同时,却也忽视了环境保护;锻造企业支撑起定襄的经济,却把严重的噪音污染和空气污染留给了百姓;原平污水处理厂建成3年才正式运行,但多数污水绕行而去,面对记者对其污水处理问题的质疑,相关部门却托辞回避与企业和当地政府态度形成明显对比的,是老百姓对于污染的深恶痛绝,他们用质朴的语言,向记者讲述污染之下的生活,而每一个事实都直指污染危害之重:原平的菜农不敢承认自己的菜是在本地种的,因为已经遭受减产的他们不想再次遭受市场的摒弃;忻州和定襄的农民以污水浇灌耕地,明知饮鸩止渴却只能如此;繁峙的洗矿水在2007年6月淹没大片农田;原平污水漫入下游水产养殖场曾让养殖户遭受重大损失。
灵寿,印染企业将滹沱河支流周汉河染成深红色,而沿河的众多小化工厂又为这条红色的河流增加了异常刺鼻的气味,居民只能花很多的钱打更深的井解决饮水问题,却无法从企业要得任何污染补偿费。
藁城,被造纸厂和化工厂污水污染的滹沱河,因为当地企业私挖河沙成风、河道不断下陷,受污的河水正在向地下更深的地方渗去,危及周边居民饮水,而经污水灌溉的农田也正在大幅减产。
晋州,除了众多化工企业在排污外,当地惟一的一家污水处理厂也成为排污大户,而这些污水最终经过灌溉渠又输送到了滹沱河。
无极,皮革企业的污水一部分被囤积,通过下渗和垃圾填埋的方式被处理掉,另一部分则用漫长的硬化渠道输送到深泽,再汇入滹沱河的支流。
深泽,家庭作坊式的日化加工点林立,安平的丝网镀锌摊点总数过万,这些零散的排污最终汇合注入滹沱河,其影响不啻于大企业排污,而且更难整治。
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在《晚渡滹沱赠魏大》诗中曾借滹沱之水抒怀:“津谷朝远行,水川夕照寻。
霞明深浅浪,风卷去来云。
澄波泛月影,激浪聚沙文。
谁忍仙舟上,携手独思君。
”。
然而,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滹沱河常年断流、植被稀少、生态环境日渐脆弱。
近年来,河道内非法采砂、挖砂吸铁、掘草放牧现象日趋严重,更加剧了滹沱河生态环境的恶化。
滹沱河不仅没能起到气候调节作用,反而成为市区风沙、粉尘的主要污染源。
为改善滹沱河市区段的生态环境,石家庄市政府于2005年启动了滹沱河人工湿地工程。
河水断流造成污/废水与废物的滞留,加剧对水环境污染;管理不当使裸露河床成为建筑、生活垃圾等固体废物“免费”的堆放场,这些人为污染源是将来河道恢复重建的重大障碍;无节制挖沙取土使河滩千疮百孔,部分采沙坑深度已达十几米,成为新的沙源;而且,河道东段热电厂的粉煤灰沉淀池也加重了该区域的环境污染。
1.土地利用方式不能满足滹沱河地区的生态功能要求。
滹沱河两岸植被稀疏,沙滩裸露,垃圾遍布,为城市的沙尘污染源,同时,地下水下降漏斗区面积逐年扩大,地下水位不断加深,地下水受到污染。
2.产业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粗放,综合效益低下。
从对产业进行调查的结果看,各产业都处于较低层次,经济水平整体较低。
第一产业以传统的种植业和林业为主,科技含量较低;第二产业以二、三类工业为主,无朝阳产业,经济效益低,环境污染严重;第三产业以商业为主,科研教育初具规模,但文化、旅游、科技、服务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3.土地无序开发,环境承载力下降。
一方面,农民过度垦荒,无节制地向土地索取粮食,将多年的湿地、成熟的草甸变成耕地,大面积的果园、林地被复耕为农田,加快了土地贫瘠化和沙化的速度;另一方面,在月牙堤内,一大批科研院校,甚至几十家企业进行开发建设,严重超出了该区地下水的自净能力和环境承载力。
4.基础设施短缺,生态环境的保障体系不够健全。
无统一的供水体系,直接影响到城市供水设施的安全可靠性;排水设施和污水处理设施及环卫设施的不完善,导致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河道或渗坑。
5.用地布局混乱,建设无序,景观质量较差。
滹沱河的建设用地布局分散,生产、生活用地混杂,交通不畅,空间无序,沿主要干道两侧的建筑破旧,河道两岸垃圾成堆,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与石家庄现代化大都市的整体形象要求相去甚远。
6.绿化面积少,植被疏枯,固沙树种、草种单一。
整个研究区域内林地少,仅 3000km,约占研究区面积的 15%,且林带种植结构简单,郁闭度很低,绿色屏障残缺、连续性差。
滹沱河地区缺乏资源承载力的基础研究与统一规划管理。
20世纪 60年代种植的大树多数已被砍伐,剩余林木也缺乏抚育管理,成材树很少。
因为水果降价,大批果园被砍伐转产,沿岸现存 14.39km 的果园仍为传统耕作方式进行间作庄稼或铲除杂草,冬季地面裸露,地面的浮土粉沙成为扬尘不容忽视的沙源。
此外,河道内人工林中,经济林与用材林居多,生态防护林与防浪林则很少;河道内耕地面积占河道面积的 11.63%;自然村落、机关与企业等占河道面积的28.;49%无序的采沙改变了滹沱河河床地貌,破坏了原有的植被覆盖,加速了土地贫瘠沙化的速度,而且给滹沱河的综合整治带来更大困难。
(一)生态恢复与重建目标结合滹沱河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现状,以恢复与重建“绿色滹沱”为目标,采用“以绿代水”模式对滹沱河石家庄市区段进行恢复改造。
主旨在于通过营造河道内乡土植被,消除沙化河床;建设绿色河道防护,同时完成河岸及周边绿化,减少滹沱河流域起尘面积,改善小流域生态环境,以“绿色”换取“水”的生态效益与功能,最终将滹沱河建成“绿地——水体——生物——城市”复合生态系统。
(二)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原则在进行生态恢复与重建时,要坚持系统与区域原则,多目标兼顾原则,环境保护原则,尊重自然、生态设计原则,资源保护原则,技术适当、经济可行原则,使退化的滹沱河生态系统得到再生或重构,从而成为健康并有益于人类生存与生活的绿色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1]费宇红,陈树娥,刘克岩.滹沱河断流区水环境劣变特征与地下调蓄能力.水利学报,2001,32(11):41-44[2]吴东丽,上官铁梁,薛红喜等.滹沱河湿地植物群落的种间关系研究.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6(1):7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