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支出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7
环境保护的财政支出的现状和思考年份类型国家财政支出中央地方年份类型国家财政支出中央地方2007总计49781.351142.0638339.292013总计140212.120471.76119740.3环境保护995.8234.59961.23环境保护3435.15100.263334.89比重 2.00%0.30% 2.51%比重 2.45%0.49% 2.79% 2008总计62592.6613344.1749248.492014总计151785.622570.07129215.5环境保护1451.3666.211385.15环境保护3815.6344.743470.9比重 2.32%0.50% 2.81%比重 2.51% 1.53% 2.68% 2009总计76299.9315255.7961044.142015总计175877.825542.15150335.6环境保护1934.0437.911896.13环境保护4802.89400.414402.48比重 2.53%0.25% 3.11%比重 2.73% 1.57% 2.93% 2010总计89874.1615989.7373884.43环境保护2441.9869.482372.5比重 2.72%0.43% 3.21%2011总计109247.716514.1192733.68环境保护2640.9874.192566.79比重0.02420.00450.02772012总计12595318764.63107188.32899.81环境保护2963.4663.65在中国GDP的高速增长下,我国一跃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飞速的经济发展除了带来财富的积累,在“先污染后治理”的指导思路下,我么无疑付出了严重的环境代价,特别是PM2.5等引起了整个社会的注意。
与此同时,自2007年以来,环境保护的财政支出大幅增长,支出规模从2007年的995.82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4802.89亿元,2015年的支出规模达到了2007年的五倍多,然而2015的财政总支出仅为2007年财政总支出的四倍,环境保护的支出比重从2007年的2%增长到了2015年的 2.73%,特别是在2010年达到了2.72%。
环境保护支出分析我国环境财政支出在治理环境污染、促进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由于环境财政支出纳入预算管理的时间不长,还存在着环境污染治理支出不足,环保部门经费不足,环境科技投入不足等问题,对此,应理顺环境保护支出中的事权,并加强环境财政支出的预算管理。
一、环境财政支出概述环境保护财政支出,即环境保护支出中政府投入的部分,用于实现政府环境保护职能和解决各类环境问题的那部分财政资金。
我国从2007年1月1日起根据财政部制定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方案》和《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全面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
在17类“支出功能分类科目”中首次单独设立了“211环境保护”支出功能科目,主要反映政府在履行环境保护职能所发生的支出。
“211环境保护”支出功能科目具体包括:环境保护管理事务、环境监测与监察、污染防治、自然生态保护、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风沙荒漠治理、退牧还草、已垦草原退耕还草、其他环境保护支出等。
二、我国环境财政支出现状目前的预算管理体制中已有了环境保护的支出项目,但由于改革是渐进性的,改革前的旧科目与新科目并未实现数据转换,无法进行比较。
另外,统计部门对环境保护资金的数据也没有按照财政资金和非财政资金的分类进行统计,所以很难直接从国家的统计数据中精确了解环境保护财政支出具体情况。
但有研究表明,我国环境保护投资中各级政府和公共部门的投入已经占到了70%以上(邹首民等,2005)。
因此,在下面的分析中以环保投资为对象进行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对污染控制基本没有投入,与环境有关的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也非常有限。
80年代以后,我国将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计划,但整体投入偏少,“六五”至“八五”期间,全社会环境保护投入只占同期GNP 的0.7%左右。
从“九五”时期开始,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环境保护投资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整个“九五”期间环境保护投资3600亿元,是“八五”期间环境保护投资的0.93%。
财政环保支出情况汇报尊敬的领导:根据财政环保支出的情况,我向您汇报如下:首先,我们对环保支出的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和统计分析。
根据数据显示,过去一年中,我们在环保方面的支出总额达到了XX万元,其中包括了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环境监测和治理、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等方面的支出。
这些支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们的环保水平,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其次,我们对支出的具体项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在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方面,我们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建设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等,以确保城市的废水和垃圾得到有效处理,不对环境造成污染。
同时,我们也加大了对环境监测和治理的投入,加强了对大气、水质、土壤等环境指标的监测和治理工作,确保环境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此外,我们还加强了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提高了广大市民的环保意识,促进了环保观念的普及和树立。
最后,我们对环保支出的效果进行了评估。
通过对环保支出的效果评估,我们发现,环保支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使得城市的废水和垃圾得到了有效处理,大大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环境监测和治理工作使得环境质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大气、水质、土壤等环境指标均有所提高;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使得广大市民的环保意识得到了提高,环保观念得到了普及和树立。
这些都是我们环保支出取得的成效,也为我们未来的环保工作指明了方向。
综上所述,我们的环保支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环保支出的投入,优化项目结构,提高环保支出的效益,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更大的贡献。
谨此汇报,希望领导能够审阅并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环境保护支出分析一、背景环境保护是由于生产发展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过于严重,首先引起发达国家的重视而产生的,利用国家法律法规约束和舆论宣传而逐步引起全社会重视,由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兴起的一个保卫生态环境和有效处理污染问题的措施。
国家的财政支持在环境保护中处于很重要的地位:首先,,环境资源属于公共物品。
由于产权不清晰,无排他性和竞争性,导致环境资源在无节制的使用和浪费过程中逐步污染,甚至枯竭,造成环境资源的“公共地悲剧”。
其次,环境污染的危机越来越严重,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特别是化工、钢铁、冶炼等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更是使人们生活的环境越来越恶化。
生活中的一次性塑料袋子、塑料碗筷等也加大了环境污染的力度。
再次,环境保护的复杂性。
即环境保护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同时概述产权不清晰、每个人效用增加的程度很难衡量,因此很难排除别人在不付费或则少付费的情况下参与消费,即“搭便车”的问题。
因此企业和个人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去参与环境的保护和管理。
综上,我们可知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环境保护是一项以政府为主导的公益性活动,因此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
同时政府作为社会的主管者,通过财政收入政策获得大量的资金,使政府有能力负起环境保护的重任。
二、内容环境保护财政支出,即环境保护支出中政府投入的部分,用于实现政府环境保护职能和解决各类环境问题的那部分财政资金。
我国从2007年1月1日起根据财政部制定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方案》和《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全面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
在17类“支出功能分类科目”中首次单独设立了“211环境保护”支出功能科目,主要反映政府在履行环境保护职能所发生的支出。
“211环境保护”支出功能科目具体包括:环境保护管理事务、环境监测与监察、污染防治、自然生态保护、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风沙荒漠治理、退牧还草、已垦草原退耕还草、其他环境保护支出等。
财政支出——环境保护支出在当今社会,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环境压力日益增大,各种环境问题层出不穷,如气候变化、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各国政府纷纷加大了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财政支出。
环境保护支出是指政府为了保护环境、治理污染、促进可持续发展而投入的资金。
这些支出涵盖了多个领域和方面,包括但不限于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与修复、环境监测与监管、环境科研与教育等。
首先,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是环境保护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包括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设施、集中供热供气设施等的建设和完善。
以污水处理厂为例,为了确保污水得到有效处理,减少对水体的污染,政府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建设和运营污水处理厂,包括购买先进的处理设备、建设配套的管网设施以及支付运营和维护成本。
同样,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也需要政府的资金支持,以实现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回收利用。
污染治理是环境保护支出的另一个关键领域。
对于已经存在的污染问题,政府需要投入资金进行治理。
例如,对于大气污染严重的地区,政府可能会采取措施对工业企业的废气排放进行治理,要求企业安装先进的废气处理设备,或者对高污染的企业进行关停整改。
对于水污染问题,政府可能会投入资金进行河道清淤、生态修复等工作,以改善水质。
在土壤污染治理方面,政府需要投入资金进行土壤监测、污染评估和修复工作,保障农产品质量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生态保护与修复也是环境保护支出的重要方向。
生态系统的稳定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政府通过投入资金进行森林保护、湿地恢复、草原生态修复等工作,增强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例如,在一些生态脆弱地区,政府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工程,通过给予农民补贴和提供生态补偿等方式,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
环境监测与监管是确保环境保护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手段,也需要相应的财政投入。
现阶段我国财政环保支出的问题及对策一、我国财政环保支出存在的问题(一)财政环保支出投入不足世界银行研究表明,国家环保投入占GDP在1%和1.5%间时,环境恶化可以得到一定遏制。
2019年我国环保支出约占比为0.75%,一般公共预算财政环保支出占比为1%,统筹政府性基金预算后财政环保支出占比为1.18%,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比为1.65%。
这些数据表明我国环保财政投入处于起始阶段,绿色低碳转型还未实现。
(二)财政环保支出预决算偏离度较高财政环保支出预决算偏离度通常用来表明政府预算编制外部约束和资金使用效率,绝对值应保持在10%以内。
我国2015年及2017年该指标接近20%,远超同期其他财政支出,同期节能环保支出指标波动变化也是最为显著的,说明环保领域财政支出预算编制对环境问题预测精准度较低,预算编制科学性存在优化空间,环保资金预算约束不足;某些年份还存在决算支出远小于预算的情况。
(三)财政环保支出可持续性、稳定性差财政环保支出科目调整频繁一是款级科目有少量增减合并调动。
二是项级科目增删变动更频繁。
科目编号存在缺号跳号增号情况,每年有项级科目变动,环保支出方向有随意性。
三是科目设定有交叉重叠。
环保支出不能完全反映财政在该领域支出状况。
四是环保相关政府基金不稳定。
因此,财政环保支出较别的领域更容易受外部影响而锐减。
(四)财政环保支出与绿色低碳转型契合度低双碳目标实现的关键在于能源结构优化和新能源技术革新,目前环保投入更重视污染事后治理而忽视能源减排的预防。
财政在支持“双碳”目标实现上有很大空间,可在激励碳减排创新、鼓励新能源等方面持续提高。
(五)生态环保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有待细化一是央地共同事权分担比例未明确。
我国环保相关部门事权只规定了支出责任主体,具体支出比例划分、事务主导方、支出责任共担等内容未明确。
二是环境治理存在部门化、碎片化和条块化问题。
环境部门负责生态环境统一监管,其他部门依职权对生态环境专项监管,监管职能存在分割问题。
211类环境保护支出数据引言211类环境保护支出数据是指国家在环境保护领域投入的经费,包括用于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资金。
环境保护支出是一个国家环境保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环境质量的改善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
本文将对211类环境保护支出数据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
国家环境保护支出政策制定背景•环境保护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严峻挑战,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
•加强环境保护的迫切性和重要性逐渐被认识到,国家开始制定并推进环境保护支出政策。
政策目标•通过增加对环境保护的投入,改善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环境福祉。
•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政策内容•加大投入力度:逐步增加环境保护经费的投入,提高环境保护支出占GDP的比重。
•改进投入方式:加强财政资金和市场机制的结合,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环保产业。
•完善政策体系: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环境保护支出的管理和使用规定。
211类环境保护支出数据分析环境保护支出总体情况•近年来,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从211类环境保护支出数据来看,投入规模逐年扩大,说明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投入领域和重点项目1.大气污染治理:–加强工业企业的排污管理和监测,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
–实施大气污染治理重点城市和重要区域的综合整治,改善空气质量。
2.水污染防治:–加强水源保护,推行污水处理厂建设和运营,提高水质标准。
–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改善水环境质量。
3.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修复工程,恢复退化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
–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保护珍稀濒危物种。
环境保护支出的效果评估•对环境保护支出的效果评估是衡量政策实施效果的重要指标。
•通过对环境指标的分析和评估,可以判断环境保护支出是否达到预期效果。
经验借鉴和问题反思1.经验借鉴:–加强环境保护支出的监督和管理,确保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效率。
财政支出——环境保护支出汇报人:日期:•环境保护支出概述•环境保护支出的构成•环境保护支出的来源与去向•环境保护支出的挑战与对策•环境保护支出的未来展望目•研究结论与建议录01环境保护支出概述环境保护支出的定义环境保护支出是一种公共财政支出,旨在保护环境、改善环境质量、防范环境风险和促进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支出涵盖了多个领域,如自然生态保护、污染防治、能源节约、资源回收等。
环境保护支出通常由政府相关部门负责规划、分配和使用,以确保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环境保护支出的重要性环境保护支出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的必要手段。
环境保护支出有助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防范环境风险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环境保护支出可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环境保护支出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全球环境治理。
环境保护支出的历史与发展环境保护支出的发展与全球环境问题的演变密切相关。
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环境保护支出主要集中在自然生态保护方面。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保护支出逐渐扩展到污染防治、能源节约等领域。
在21世纪初,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出现,环境保护支出开始关注可再生能源、节能减排等方面。
02环境保护支出的构成空气污染治理支工业废气治理主要用于工业源废气治理,包括但不限于电厂、钢铁、化工等行业的废气处理。
城市扬尘治理主要用于城市建成区内各类施工场地、道路等扬尘的治理。
农村秸秆焚烧治理主要用于控制农村秸秆焚烧现象,推动资源化利用。
主要用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及运营,包括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处理。
水污染治理支污水治理主要用于饮用水源地的监测、保护和治理,确保居民饮用水安全。
饮用水源地保护主要用于河流、湖泊等水生态环境的修复,促进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水生态修复主要用于对工业废弃地、污染企业场地等土壤污染的修复。
场地污染修复主要用于控制农业活动导致的土壤污染,如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等。
环境保护支出分析
我国环境财政支出在治理环境污染、促进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由于环境财政支出纳入预算管理的时间不长,还存在着环境污染治理支出不足,环保部门经费不足,环境科技投入不足等问题,对此,应理顺环境保护支出中的事权,并加强环境财政支出的预算管理。
一、环境财政支出概述
环境保护财政支出,即环境保护支出中政府投入的部分,用于实现政府环境保护职能和解决各类环境问题的那部分财政资金。
我国从2007年1月1日起根据财政部制定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方案》和《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全面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
在17
类“支出功能分类科目”中首次单独设立了“211环境保护”支出功能科目,主要反映政府在履行环境保护职能所发生的支出。
“211环境保护”支出功能科目具体包括:环境保护管理事务、环境监测与监察、污染防治、自然生态保护、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风沙荒漠治理、退牧还草、已垦草原退耕还草、其他环境保护支出等。
二、我国环境财政支出现状
目前的预算管理体制中已有了环境保护的支出项目,但由于改革是渐进性的,改革前的旧科目与新科目并未实现数据转换,无法进行比较。
另外,统计部门对环境保护资金的数据也没有按照财政资金和非财政资金的分类进行统计,所以很难直接从国家的统计数据中精确
了解环境保护财政支出具体情况。
但有研究表明,我国环境保护投资中各级政府和公共部门的投入已经占到了70%以上(邹首民等,2005)。
因此,在下面的分析中以环保投资为对象进行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对污染控制基本没有投入,与环境有关的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也非常有限。
80年代以后,我国将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计划,但整体投入偏少,“六五”至“八五”期间,全社会环境保护投入只占同期GNP的0.7%左右。
从“九五”时期开始,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环境保护投资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整个“九五”期间环境保护投资3600亿元,是“八五”期间环境保护投资的0.93%。
其中,1999年的环保投入820亿元,占GDP的比重首次突破1%。
“十五”期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猛增至8398.3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1.33倍,占同期GDP 的比重进一步达到1.18%。
为实现“十一五”环境保护目标,“十一五”期间全国环保投资约需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1.35%。
再从增长率指标看,“十五”期间我国环保投资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8.8%,已经高于同期GDP的9.5%的增长速度,但是却大大低于同期固定资产22%的年均增长速度,而且环保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在2001-2007年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这说明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同时,环保投资并没有同步跟上,在一轮又一轮固定资产投资热潮中,对环境保护的投资却偏冷。
而环保投资欠账将会越积越多,环境形势将会越发严峻。
据曲格平(1997)估计,工业污治欠账约
在1500—2000亿元,城市与污染控制有关的基础设施欠账至少有3000亿元,环境保护投资的历史欠账总数约在5000亿元左右。
要弥补这些投资,要求环境保护投资进一步增加。
三、我国环境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
(一).污染投资支出总量不足。
根据国际经验,当治理环境污染的投资占GDP的比例达到1~1.5%时,可以控制环境恶化的趋势;当该比例达到2~3%时,环境质量可有所改善(世界银行,1997)。
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环境保护投资已经占GDP的1~2%,其中美国为2%,日本为2~3%,德国为2.1%。
尽管我国的财政环保投资在逐年增加,“十五”期间的环保投资仍然只是接近发达国家或地区20世纪70年代的水平。
中国近年来生态环境保护的财政支出,一定程度上还只是“问题”导向的应急投资。
尽管中国近年来环境保护的投资总量不断攀升,但与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的需求差异较大。
(二).环保部门经费不足,环境科技投入不足。
排污费改革后环保系统经费保障情况比较严峻,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基层环保局以及执法和能力建设等费用受到的影响较大。
随着环境监察执法、排污核定、征收排污费、污染事故处理等一线执法力度加大,相应的环境经费保障要求更高。
原来完全或大部分依赖排污费的市、县级环保部门公用经费、专项经费受排污费改革冲击较大,执法经费缺乏,与不断
增长的环保工作量形成较大反差,难以保障开展环保正常工作的业务经费支出,也间接造成了违规使用排污费的问题。
解决环境问题,促进环境保护,最终要依靠环境科技的创新和进步,这就需要加大对环境科技的投入。
重要的依据是06年召开的科技大会,国务院颁布了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要,纲要特别把发展能源、水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优先位置,并将环境列为11个重点领域之一,并规划了方向。
但是由于我国起步较晚,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与我国当前严峻的环境状况相比,我国的环境科技投入还是不足的。
(三).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过去的环保投资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环保设施规模,然而环境保护设施运转效率低下却是一个普遍的问题,结果是环境治理投资在增加,环境污染治理效果却不佳。
环保资金未专款专用、拨款不及时、资金大量闲置的情况也使得资金效益难以提高。
尽管专项资金的最大特征就是专款专用,但无论资金数额大小,几乎每一项资金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被挤占挪用的现象。
据有关部门统计,在现行的预算方式下,很多单位负责人以单位经费超支较大为理由,故意挤占挪用环境保护专项资金,有的单位用于弥补差旅费、办公费、邮电费等公用经费开支,另外也有的单位将这些资金改变性质和用途,挪作他用。
(四).价格失灵,没有充分调动市场资金环境保护的正外部效应特点使得私人资本不愿积极主动地介入该领域。
在缺乏政策调整的时候,环保市场总是显得
缺乏投资的动力,民间环保投资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很好的调动。
以流域城市污水处理为例,从水环境管理的角度看,上游城市的污染治理活动对于流域水环境保
护的意义更为重要,污水处理的资金不愿意进入上游地区的城市。
从环境保护的需要看, 污水治理的资金应该逆流而上,更多地投向那些上游、生态更重要的地区,然而市场本身是无力提供这种动力的, 市场失灵因此必然出现。
排污收费政策目前执行了一个过低的收费标准,因而企业没有动力投资进行污染的削减和治理。
四、对策分析
(一).建立健全环保资金监管机制环保资金监管机制是环境财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建立环保资金信息公开披露制度。
每年年初,中央和省、市环保局要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公告本级年度环保资金的总盘子和各种专项资金的规模,并根据本级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重点, 编制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申请指南,在自己的网站上向社会公开发布。
其次, 环保资金的申请,项目审核及资金计划的下达和环保资金的拨付都要建立完整的制度体系。
最后, 环保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
项目单位收到环保资金后,应尽快组织项目的实施;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有关财务规章制度、招投标管理规定, 科学、合理、有效地安排和使用资金;环保资金要实行单项核算、专款专用,不得用于金融性融资、股票、期货及捐赠等与环保事业无关的支出; 项目完成后,主管部门要组织项目评估与绩效鉴定。
(二).建立环境支出科目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 根据中央政府环境事权,建立独立、稳定的环境财政支出科目,为政府行使环境事权、履行环境保护职能提供资金保障。
同时,政府要对环境问题的滞后性、长期性、不确定性和不可逆性有充分认识和准备,政府的环境财政支出应当保持稳定和连续。
在公共财政框架内,经济运行的波动和调控,不应影响国家环境政策的连续性,环境支出是一项功能性政策,必须长期、连续、稳定地发挥作用。
(三).理顺环境保护支出中的事权。
政府的环境保护责任,应当遵循“一级政府、一级事权、一级财权、一级权益”的原则。
影响范围限于特定行政管辖区的环境问题,属于地方性环境服务,应该由地方政府负责;如果环境影响范围是跨行政区的,甚至是全国范围的,就是全国性公共物品,应该由中央政府管理。
中央政府环境事权主要是解决具有跨行政区、跨代际、具有明显外部性特征的国家环境事务。
目前,由于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市场之间的环境保护事权划分不明确,一些应当由中央政府负责、具有国家公共物品性质的环境保护事务,例如跨省流域水环境治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历史遗留污染物处理、国际环境公约履约等,严重缺乏环境财政的支持。
同时,一些应当由地方政府负责、具有地方公共物品性质的环境保护事务,例如地方管辖的水环境治理、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都需要地方财政安排。
所以,要统筹考虑国家需求和地方实际,分时期明确
环境保护支出中的事权,理顺财权,为国家财政资金介入环境保护明确方向和重点。
(四).加强环境财政支出的预算管理。
1、做实环境预算科目。
环境保护已经纳入财政预算支出科目中,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将其做实,确保“有渠有水,源源不断”。
为此,建立长期稳定的经费增长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构建环保支出与GDP、财政收入增长的双联动机制,确保环保科目支出额的增幅高于GDP 和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并将新增财力更多地用于环境保护。
2、强化地方财政对环保的预算投入。
为了落实相关政府部门和行政官员的环保责任,在预算讨论的环节,要确立环保支出的优先和重点保障地位,设定具有约束力的投入目标要求。
预算安排和执行的环节,要严格按照相关制度和操作规程,确保环保预算资金安全,有效地用于环保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