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字 两种中文译本的对比研究董颖
- 格式:pdf
- 大小:835.51 KB
- 文档页数:5
浅谈《红字》两种中文译本摘要:翻译是一种文化的迁移,要求译者具有扎实的中文功底和良好的英语文化知识。
本文从意合、过渡和人名的翻译三个方面比较余世雄与苏福忠关于《红字》的两种中文译本,较客观的分析译本的优劣,给以后的译者提供参考,使翻译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关键词:红字翻译意合过渡人名《红字》是美国19世纪浪漫主义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作品。
他会选择描写爱情和婚姻,是理所当然的。
因为那既包含浪漫的要素,又算得上是人类永恒的文学主题,但在整个作品里几乎找不到对爱情和婚姻的正面描写。
在霍桑生活的时代,爱情都需要写得高雅、严肃、深沉,而《红字》里的故事发生在比霍桑的时代还要远去200年。
那时候,美国还是英国的殖民地,清教徒营造了令人窒息的宗教气氛,爱情无异于诲淫诲盗。
小说通过女主人公赫斯特·普林的悲惨遭遇,反映了清教徒殖民统治的黑暗残酷和教会的虚伪,作者以人道主义的悲悯情怀,审视两百年以前发生的事情,层层深入地谈到了有关罪恶和人性的各种道德、哲理问题。
这部小说最初于1850年出版的时候,经常受到谴责,但它在英美文学界确实引起了轰动,并且很早就被介绍到中国来了,中文译本多达几十种。
从最早的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华书局出版的张梦麟译本,到2007年苏福忠的最新译本,许多译者都不遗余力地做着这本书的翻译工作。
作者选读了两个比较新的版本,一本是余士雄译本,另一本是苏福忠译本。
有对比,才能彰显出译者的个人能力。
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而且是文化的迁移。
这要求译者不但要具备扎实的中文功底,还得有良好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
语言表达习惯的不同、宗教信仰的差异以及历史背景各异都是翻译过程中不小的困扰。
而且译者还会受到所属的时代、思想意识形态的影响。
不过,很多译者还是能克服重重困难,力求尽善尽美,可见其造诣不凡。
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以下就从几个方面具体谈谈。
一、形合与意合的处理。
英语注重形式整合,大量使用连词,而中文注重语意关联,少用连词。
上海海事大学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硕士学位论文MASTER DISSERTATION论文题目:《红字》两种中译本的对比研究学科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作者姓名:指导教师:教授完成日期:二○○九年六月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论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同意上海海事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上网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本规定。
作者签名:__________ 导师签名: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wo Chinese Versions ofThe Scarlet LetterByUnder the Supervision ofProfessorA Thesis Submitted to the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of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MA Degree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June, 2009AcknowledgementsI would like to avail myself of this opportunity to express my sincere thanks to all those who offered me great help and valuable suggestions in composing the thesis.First of all, my deepest gratitude and respect go to my supervisor, Professor , who devoted much time and energy to this thesis, offering invaluable suggestions and inspiring guidance, and spending his precious time polishing my paper. Without his continuous encouragement, generous help and concern, this thesis would not have been completed.I’m also indebt ed to all the teachers who have taught me during my two-year study, particularly to the following Professors: for their thought-provoking and illuminating lectures,which will benefit me a lot all my life.Last but not least, gratitude is extended to my beloved families. Their warm support and unreserved affection have made possible the accomplishment of this thesis, and helped me go out of the difficult personal circumstances.摘要传统译论强调原文和作者,而忽略了对译者和译文的研究。
语言文学研究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对比分析《红字》汉译本(天津商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134)摘要:本文主要运用生态翻译学这一理论分析文学作品并阐述其在文学作品中的翻译策略。
生态翻译学是在翻译适 应选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为此,以三维(即语言维度,文化维度,交际维度)转化的角度将源语文本翻译成目的语读者所熟 知的内容和形式。
这对于目的语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掌握和促进此理论的实用性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红字》一、介绍霍桑和《红字》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红字》在文学史上有举足轻 重的地位,其背景取材于17世纪的北美殖民地新英格兰。
在 一篇扩展的介绍中,霍桑描述了他在萨勒姆海关的工作,以及他如何在一堆旧报纸上找到一份旧的文件和一块绣着字 母“A”的布。
这个虚构的文件是霍桑所写的故事的萌芽。
1642年6月,在清教徒聚集的马萨诸塞州的 ,一.聚集在一 ,了海•白兰的 。
海 •白兰,一 位年轻的 却生下了一个不知父亲是的女孩。
上的在上红的字母“A”(a d u lt er-ess),,这在 中及。
当海丝,中的 的美 和 所。
在 和下孩子的父亲,海了。
海 ,到一个材*的,他是 年、在海上 了的 。
他 •。
他和海 他的及 的亲生父亲的份了的。
,如他所。
海 ,住在 的一,量的针线活挣得微薄的收人,接济生活困苦的。
故事的转折是 • 看到了在牧师丁梅斯尔苍白的胸膛上也有一个耻的象征。
在被愧疚感折磨的情 况下丁梅代尔的病情恶,来海 在森林遇:告诉他的想报复的欲。
了梅 ,在一艘开往欧洲的船上秘密离 ,在那里他们可以重新开始生活。
在这个 下,牧师似乎获得了新生。
在选举曰那天,他做了最鼓舞人心的布道。
但是当游行队伍离开教堂 时,他爬上了断头,承了自己的罪,死在了海 的怀。
去了 的志,不久就去世了,给儿留下了一笔可观的遗产。
几年后,海丝特回到的,重 新戴上那红字,此时的红字“A”变了“Able”,“Angle”。
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2015年21期 289《红字》的三种中文译本比较陈溢璐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 200122摘要:《红字》是霍桑的代表作,是美国文学发展史上第一部象征主义小说。
《红字》以耻辱的红字为中心线索,通过女主人公所受的不公正待遇,揭露了社会的不公、宗教的偏见、狭隘的伪善。
作者大量运用想象和象征的手法,借助外部世界环境来加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道德精神状态。
译文的精准在翻译中起到了决定性的重要,本文比较了三种译本下对于主人公心理变化细致的描述的不同运用,以提高我们的翻译实践能力。
关键词:情感修辞;中译本;心理描述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861(2015)21-0289-021 作者及故事简介The Scarlet Letter is considered as the masterpiece of Nathaniel Hawthorne.By reading the novel ,the Arthur revealed a 17th century’s authentic life in America,especially focused on a woman’s misery experience,which led readers to be personally on the scene ,vivid and sad.He revealed not only the actress’s miserable and painful life but also described a cold and rigid social situation that the actress lived.He exposed the hypocritical morality ,fraudulent religion ,which had been veiled under “normal” society .The story took place in a Puritan village.The actress in the book called Hester Prynne ,who was punished seriously due to her adultery.The Scarlet Letter “A” represented her act of adultery and a symbol of her punishment.She was alone in the village ,with a missing husband.However ,she was pregnant ,hided all clues about the father and her affair.Several years later ,she passed a tough life with her daughter and her lover ,Dimmesdale ,was always embarrassed about the “Adultery” and didn’t confess to the others .Finally ,Dimmesdale confessed his sin and ended his life ,Hester fled away and came back years later.After her death ,her tombstone was decorated with a letter "A",for Hester and Dimmesdale.2 三种译本的比对The Scarlet Letter was introduced in our country years before and had published in several Chinese translations as well.Hereby ,I would compare three versions of them.One of them is translated by Yao Naiqiang (姚乃强),another is Hu Yunheng (胡允桓)’s,and the last one is Fang Huawen (方华文)’s .The first two of them are notable ,they give a full reproduction of the original ,whereas each has its own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also has its own pro and cons.Today ,we’re focusing on the emotions’ translation of the three versions.2.1 对主人公情感描述的译本比对“While this passed,Hester Prynne…still with a fixed gaze towards the stranger ;so fixed a gaze ,that ,at moments of intense absorption ,all other objects in the visible world seemed to vanish ,leaving only himand her…with the hot,midday sun burning down upon her face and lighting up its shame”The paragraph expresses the Hester’s feeling when she met her husband in an embarrassment situation ,who was shamed by public.Yao’s version:在此期间,海丝特·白兰一直站在台上…她盯得那么专注,以致完全入了神…仿佛世间万物全都消失了,只留下他和她两个人…此时,烈日当空,强烈的阳光烧灼着她的面庞,点燃起了她脸上的羞愧。
红字 两种中文译本的对比研究董 颖(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摘 要:以英汉对比语言学为理论指导,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胡允桓先生和贾宗谊先生的 红字 译本进行对比研究:一是英汉词汇差异;二是英汉句法差异;三是英汉文化差异。
通过对上述三方面系统地比较研究,笔者认为贾的译著在 信、达、雅 各方面均优于胡的译著。
最后,对这两个中文译本做出综合性评价,并建议将英汉语对比研究成果应用于整个英语教学实践,帮助学生排除汉语负迁移的干扰,提高外语教学质量。
关键词: 红字 ;词汇差异;句法差异;文化差异;英语教学中图分类号:I317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395(2005)05-0064-05 Contrastive study of the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The Scarlet LetterDONG Ying(Foreign Language Col lege,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550025,China)Abstract:T his paper,based on the Contr astive Linguistics of English and Chinese,tr ies to make a contrastive study on the tw o Chinese versions of T he Scarlet L etter r espectively render ed by Hu Yunhuan and Jia Zongyi fr om the follow ing three perspectives,i.e.differ ences on lex icon,syntax and cultur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T hrough a systematic compar ison and contrast,the wr iter draws a conclusion that the Chinese version translated by Jia transcends over that one produced by Hu w ith a better mastery on the differences betw een English and Chinese and the faithful, expressive and elegant expressions.In the end,the w riter gives a comprehensive ev aluation to the two Chinese versions and sugg ests that w e should apply contr astive studi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n our EF L teaching practice to enhance teaching efficiency.Key words:T he Scar let L etter;lex ical contrast;sy ntactical contrast;cultural contrast;EF L teaching红字 是19世纪美国著名作家霍桑的一部浪漫主义杰作。
从文化差异角度对比《红字》两译本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就《红字》的2个中译本(1996年l2月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侍桁的泽本和1998年5月译林出版社推出的姚乃强的译本)对其翻译进行比较和分析。
标签:《红字》;文化差异;原语特色;语用意义1 引言《红字》这本小说是美国著名的小说家霍桑的代表作,也是一部很有声望的美国浪漫主义小说权威作品。
它在中国的出版和传播至今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
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中国开放在文化界的加深和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中国掀起了一次外文经典译介的高潮,《红字》的复译也随之产生。
笔者拟就其中2个译本从文化差异角度对其翻译进行比较和分析:1996年l2月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侍桁的《红字》泽本(以下简称译文版)和1998年5月译林出版社推出的姚乃强的《红字》译本(以下简称译林版)。
2 试从文化差异角度对比《红字》两译本的翻译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说过:“归根到底,翻译中的大部分问题都起源于两种语言差异而造成的障碍。
”翻译中出现的最严重错误往往不是因为词语的表达不当所造成,而是因为错误的文化假设而导致的。
大家知道,翻译以忠实为根本,使原语特色在译作中得以成功再现,进而才能实现翻译的根本目的。
不同文化的交流和沟通,首先必须忠实于原文,这种忠实不仅仅是停留于文字层面,而是要在顾及译入语文化形态,民族心理以及接受者心理的基础上,再现原语民族文化的特色,使读者通过译作能了解到异国情调,增进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和事。
违反翻译忠实性的原则,欲以译入语的文化传统来替代原语文化的传统,会导致文化形象不一致而致使整体气氛失调,如此不但达不到翻译的根本目的,还会贻笑大方。
笔者就以下面《红字》2译本中的例子来进行分析:It was none the less a fact,however that in the eyes of the very man who spoke thus,the scarlet letter had the effect of the cross on a nun’s bosom.(P197)译文版翻译:不过,事实还是一样,讲这些话的人,在他们心目中,那个红字已含有如尼姑胸前十字架的意义了(P111)译林版翻译:不过,事实是说这样话的人,在他们的心目中,那红字具有与修女胸前挂的十字架一样的作用了。
从目的论看《红字》两个汉译本译者的决策彭石玉;张清清【摘要】目的论诞生于20世纪70到80年代,它为翻译实践和研究提供了新视角,突破了传统的翻译研究等值观.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交际行为,翻译的目的决定译者的翻译行为与策略.文章以目的论的三个原则为关照,即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分析美国作家霍桑的成名作《红字》两个不同时期的汉译本的特色,从词汇、修辞和句子的翻译分析比较两位译者的决策,说明两位译者的译文都符合目的论的三原则.【期刊名称】《湖南科技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8)008【总页数】3页(P128-130)【关键词】《红字》;目的论;译者决策【作者】彭石玉;张清清【作者单位】武汉工程大学外语学院MTI中心,湖北武汉 430205;武汉工程大学外语学院MTI中心,湖北武汉 4302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美国19世纪浪漫主义流派小说家霍桑的成名作The Scarlet Letter于1850年出版。
该作品讲述了一个通奸、复仇和救赎的故事。
作者将严肃的道德主题与历史内容相结合,在作品中用略带神秘色彩的笔触描述环境,细致入微地窥探人物内心的善与恶。
作品自诞生就引起评论家及学者的关注,其深邃思想、独特的写作手法吸引了广泛读者群。
该作品于1930年代译介到中国,最早的译本是伍光建的选译本《红字记》(1934年),至今,已有几十个汉译本。
基于CNKI网站及相关书籍,1980年代前,对该作品以译介为主,之后大量涌现文学评论和重译本。
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1)主题探讨,(2)创作评论,(3)比较研究,(4)汉译本比较,(5)人物剖析;但从“目的论”视角进行译本比较的文章少见。
德国目的论翻译理论开创人物是莱斯,其翻译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文本类型及文本功能。
弗米尔是赖斯的学生,他做口译实践也从事语言学与翻译研究,在功能语言学翻译理论基础上提出了“目的论”。
弗米尔认为语言学的理论不能解决翻译中遇到一切问题,他认为翻译(包括口译)是一种转换,也是一种人类行为,根据行为理论,弗米尔将人类行为定义为一种发生在特定情况中有意图、有目的的行为。
浅析从翻译标准看《红字》两个译本的翻译作者:武琳蕴来源:《校园英语》 2019年第9期【摘要】1850年,美国作家霍桑发表长篇小说《红字》,该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也吸引各翻译家的踊跃翻译。
本文以严复先生提出的“信、达、雅”三个翻译标准为视角,以姚乃强及韩侍桁两位译者对《红字》的翻译为例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翻译标准;《红字》;“信、达、雅”【作者简介】武琳蕴(1984.09-),女,江苏泰州人,泰州职业技术学院,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基金项目】2017年泰州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TZYKY-17-9,项目主持人:武琳蕴),课题名称:基于语料库的《红字》译本翻译规范研究。
前言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不断开展,作为一种文学语言转换及移植过程,文学翻译的重要价值受到广泛关注,人们也愈发关注翻译标准在文学翻译中应用的合理性,考虑到《红字》在英美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可以期为分析对象探讨不同译者在《红字》翻译中对于翻译标准的应用。
一、《红字》的翻译原则文学作品的翻译,尚未具备权威、精准的翻译标准,文学翻译受到译者文化背景、语言习惯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其翻译标准也存在一定差异。
但我国近代著名翻译家和教育家严复先生,在对自身翻译经验及自身感悟加以总结与归纳时,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该翻译标准的提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续的文学翻译工作,并在后世文学翻译实践过程中被广泛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翻译效果,文学翻译质量得以提高。
所谓“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中,“信”的标准是指对于文学作品原文真实含义的忠实,“信”的标准是文学翻译的根本与基础;“达”的标准是在进行文学作品翻译时,应当根据原文具体含义合理选择翻译所使用的具体词语,确保翻译词语能够真实表达原文含义,避免出现模棱两可、模糊不清的问题;“雅”的标准是在忠实原文、用语精确的基础上,尽量保证翻译语言的华美,体现文学作品翻译的文学价值及美学价值。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红字》两个中译本的研究之二作者:张莹李红梅来源:《语文学刊》 2013年第6期○张莹1 李红梅2(1.中国计量学院现代科技学院人文法学系,浙江杭州310018;2.中国计量学院外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18;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浙江杭州310058)[摘要]本文应用生态翻译学理论对胡允桓和姚乃强的《红字》的中译本进行比较:从翻译过程入手,以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为焦点,对两个中译本中的含有丰富的源语宗教文化因素的译例进行比较研究。
本文发现:翻译的生态环境影响译者的翻译行为;适应转换维度多的译文,选择的适应性高,译文的整合适应选择度也高;生态翻译学理论适用于此类文学名著的翻译研究。
[关键词]霍桑;《红字》;生态翻译学;翻译的生态环境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3)06-0065-02本文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红字〉两个中译本的研究之一》基础之上,继续对胡允桓和姚乃强的《红字》的中译本的源语宗教文化因素的译例进行比较研究。
(一)She never created a friend, but seemed always to be sowing broadcast the dragon’s teeth, whence sprunga harvest of armed enemies, against whom she rushedto battle. [1]107胡译:她从来没有创造过一个朋友,却总是在大面积的播种龙牙,从而收获到一支敌军,她便与之厮杀。
[2]70姚译:她从不创造一个朋友,总像是在播种龙牙,从而长出一支敌军,她跟他们冲杀。
[3]45此句讲述的是珠儿的成长过程无人相伴,对所有人也总是怀着敌对情绪。
原本应该善良天真的小珠儿变得自卫意识极强,这也让海丝特心酸不已。
1.语言维度的适应转换。
原文此处是客观描述,文学色彩较浓,使用了种种修辞方法,句式也较长。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对比分析《红字》汉译本作者:张涛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10期摘要:本文主要运用生态翻译学这一理论分析文学作品并阐述其在文学作品中的翻译策略。
生态翻译学是在翻译适应选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为此,以三维(即语言维度,文化维度,交际维度)转化的角度将源语文本翻译成目的语读者所熟知的内容和形式。
这对于目的语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掌握和促进此理论的实用性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红字》一、介绍霍桑和《红字》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红字》在文学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背景取材于17世纪的北美殖民地新英格兰。
在一篇扩展的介绍中,霍桑描述了他在萨勒姆海关的工作,以及他如何在一堆旧报纸上找到一份旧的文件和一块绣着字母“A”的布。
这个虚构的文件是霍桑所写的故事的萌芽。
1642年6月,在清教徒聚集的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一群人聚集在一起,见证了对海丝特·白兰的惩罚。
海丝特·白兰,一位年轻的女人却生下了一个不知父亲是谁的女孩。
镇上的人当面羞辱她并要求在衣服上佩戴红色的字母“A”(adulteress),意为通奸者,尽管这在小说中从未被明确提及。
当海丝特走近刑台时,人群中的许多女人都被她的美丽和肃穆所激怒。
在被要求和劝诱下说出她孩子的父亲时,海丝特拒绝了。
当海丝特望向人群时,她注意到一个身材矮小、畸形的男人,认出他是她失散多年、被认为在海上失踪了的丈夫。
他化名为罗杰·齐灵渥斯实施复仇计划。
他和海丝特针对他们的婚姻及小珍珠的亲生父亲的身份进行了公开的谈话。
然而,未能如他所愿。
海丝特出狱后,住在镇边的一间小屋里,靠高质量的针线活挣得微薄的收入,时而接济生活困苦的人。
故事的转折是罗杰·齐灵渥斯看到了在牧师丁梅斯尔苍白的胸膛上也有一个耻辱的象征。
在被愧疚感折磨的情况下丁梅斯代尔的病情恶化,后来海丝特在森林里遇见并告诉他她的丈夫想要报复的欲望。
她说服了梅斯特,在一艘开往欧洲的船上秘密离开波士顿,在那里他们可以重新开始生活。
Contrastive study on the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The Scarlet Letter”
作者: 董务刚
作者机构: 淮海工学院外语系,江苏连云港222005
出版物刊名: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09-112页
主题词: 指称意;语境;文化差异;语言风格;《红字》;小说;美国;霍桑;文学翻译;词语;词义
摘要: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上海译文出版社及译林出版社的《红字》译本进行了对比研究:一、词语指称意义的理解;二、语境与词义选择;三、文化差异与翻译;四、语言风格的移植。
笔者认为译林出版社的译本在借鉴旧译的基础上实现了超越和突破,做到了形神兼备。
红字 两种中文译本的对比研究董 颖(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摘 要:以英汉对比语言学为理论指导,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胡允桓先生和贾宗谊先生的 红字 译本进行对比研究:一是英汉词汇差异;二是英汉句法差异;三是英汉文化差异。
通过对上述三方面系统地比较研究,笔者认为贾的译著在 信、达、雅 各方面均优于胡的译著。
最后,对这两个中文译本做出综合性评价,并建议将英汉语对比研究成果应用于整个英语教学实践,帮助学生排除汉语负迁移的干扰,提高外语教学质量。
关键词: 红字 ;词汇差异;句法差异;文化差异;英语教学中图分类号:I317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395(2005)05-0064-05 Contrastive study of the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The Scarlet LetterDONG Ying(Foreign Language Col lege,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550025,China)Abstract:T his paper,based on the Contr astive Linguistics of English and Chinese,tr ies to make a contrastive study on the tw o Chinese versions of T he Scarlet L etter r espectively render ed by Hu Yunhuan and Jia Zongyi fr om the follow ing three perspectives,i.e.differ ences on lex icon,syntax and cultur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T hrough a systematic compar ison and contrast,the wr iter draws a conclusion that the Chinese version translated by Jia transcends over that one produced by Hu w ith a better mastery on the differences betw een English and Chinese and the faithful, expressive and elegant expressions.In the end,the w riter gives a comprehensive ev aluation to the two Chinese versions and sugg ests that w e should apply contr astive studi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n our EF L teaching practice to enhance teaching efficiency.Key words:T he Scar let L etter;lex ical contrast;sy ntactical contrast;cultural contrast;EF L teaching红字 是19世纪美国著名作家霍桑的一部浪漫主义杰作。
该小说意境优美,语言清新隽永,人物心理状态刻画得栩栩如生。
自侍桁的首部中文译本以来,目前已有好几种译本。
笔者拟就其中的两种译本从英汉语差异的角度进行比较研究,以论证英汉对比研究对于翻译乃至整个外语教学实践的重要指导作用。
这两种译本,一个是1991年6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胡允桓的 红字 译本(以下简称胡译);另一个是1998年6月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贾宗谊的 红字 译本(以下简称贾译)。
笔者以英汉对比语言学为理论基础,从英汉语词汇、句法及文化差异这三个角度对上述两个中文译本进行比较研究,其目的在于论证英汉对比研究在翻译领域的重要应用价值,进而将其推广到整个外语教学。
本文所依据的原著为Paul List Verlag Leipzig出版社1956年出版的 红字 。
一、英汉词汇对比英汉语的词汇系统存在很大差异,了解并掌握这一差异是实现忠实翻译的前提。
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比研究两译本:词汇意义重复,词汇形态学对比及词汇语义学对比。
1.词汇意义重复词汇意义重复这一现象是符合汉语规范的,其目的在于强调语义,加强表达效果,如: 不必要的浪费 , 最后的结局 及 意外的惊喜 等。
而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如 actual fact , merge together 则属于冗余结构,不为本族人所接受。
因此,在英汉互译时应注意语言表达方式的互换。
请看下例:1)The founders of a new colony,w hatever第26卷 第5期2005年10月 大连大学学报JOUR NAL OF D ALIAN U NIVERS ITYVol.26No.5O ct.2005收稿日期:2005-07-16作者简介:董 颖(1980-),女,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
U topia of hum an virtue and happiness they might originally project,have invariably recognized it among their earliest practical necessities to allot a portion of the virg in soil as a cemetery,and another portion as the site of a prison.(P.53)胡译:新殖民地的开拓者们,不管他们的头脑中起初有什么关于人类品德和幸福的美妙理想,总要在各种实际需要的草创之中,忘不了划出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充当墓地,再划出另一片土地来修建监狱。
(P.1)贾译:新殖民地的创建者们,不管他们当初对人类品德和幸福有怎样美妙的设想,总是忘不了在早期的实际需要中圈出一块处女地作为坟茔,再划出一块地皮修建监狱。
(P.1)2)T his feeble and most sensitive of spirits could do neither,yet continually did one thing or another, w hich intertw ined,in the same inextricable knot,the agony of heaven-defying guilt and vain repentance. (P.149)胡译:这个身体羸弱而精神敏感的人两者都不能做到,却又不停的彷徨于二者之间,时而这,时而那,终将滔天之罪的痛苦与徒劳无益的悔恨纠缠在一起,形成死结。
(P.97)贾译:这个纤弱而又极为敏感的人两者都做不到,却又不断的彷徨于两者之间,将弥天大罪的痛苦和徒劳无益的悔恨纠缠在一起,形成了解不开的死结。
(P.91)在译例1)中,胡的译法符合汉语规范,贾的译法也是正确的,但从表达效果上看不如胡的译法;同理,在译例2)中,贾的译法要优于胡的译法。
2.词汇形态学对比语言可以根据其词汇形态特征分为孤立语、粘着语、屈折语和多式综合语等四种主要类型。
汉语接近于孤立语,而英语则更偏向于综合语。
综合语的特点是词缀丰富,因而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词缀在英语构词中的重要作用,以免误译。
如下例:Wilt thou reject that priceless benefit?(P.175)胡译:你难道要反对这没本钱的利益吗?(P. 121)贾译:你愿意抛弃这无价之宝吗?(P.114)在该译例中,形容词 priceless 是由其名词 price 派生而来。
由于后缀 -less 的英文解释为 -not having,without,free from ,因此译者往往依据英语词缀的知识将 priceless 翻译成 price 的反义词。
但 priceless 是一个特殊的形容词,其意思为 invaluable 。
因此,胡的翻译显然是误译。
3.词汇语义学对比词汇语义学对比包括四个方面:词汇的理据性对比、词化程度对比、语义场对比及词的搭配对比。
词的表达形式与词义之间有时具有某种内在联系,从这些表达形式中可推断出词的意义,这就是词的理据性。
词的理据性有4类:语音理据、形态理据、语义理据和文字理据。
下面笔者将从词的语义理据这个角度对比分析两个中文译本。
词的语义理据是借助词的基本语义的引申和比喻取得的。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根据语境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处理好词的字面意义与隐含意义,褒义与贬义及词义的范围,从而实现恰当的翻译。
请看下面的例子:1)A blessing on the righteous Colony of the M assachusetts,w here iniquity is drag ged out into the sunshine!(P.60)胡译:祝福光明正大的马萨诸塞殖民地,一切罪恶都得拉出来见见太阳!(P.8)贾译:祝福主持正义的马萨诸塞州殖民地吧,在这里,一切不义之事都要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P.7)2)M y heart was a habitation larg e enoug h for many guests,but lonely and chill,and w ithout a household fire.I longed to kindle one!(P.79)胡译:我的心宽敞得可以容下好多客人,但孤寂而凄凉,没有一处家居的壁炉。
我多盼望能点燃一炉火啊!(P.27)贾译:我的心胸大得可以装下许多宾客,然而我却是孤独、凄凉的,无家室之乐。
我多么渴望有一个温暖的家!(P.247)在以上两个译例中,胡采取直译的方法,未能处理好词的字面意义和隐含意义的关系,导致其译文翻译腔浓厚,不易为中国读者所接受。
而贾则根据语境采取意译,将隐喻的内在涵义表现出来,成功地再现出原文的隐含意义,具有可读性。
65第5期 董 颖: 红字 两种中文译本的对比研究3)At the moment when the Reverend Mr. Dim mesdale thus com muned w ith himself,and struck his forehead w ith his hand,old Mistress Hibbins,the reputed w itch-lady,is said to have been passing by. (P.220)胡译:就在丁梅斯代尔牧师先生这样一边自言自语,一边用手拍着前额的时候,据说那有名的妖婆西宾斯老太太正好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