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美”思想的发展与当代中国美学的选择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10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和谐美作者:李昂来源:《学理论·下》2010年第11期摘要:中国古代美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的形态上主张和谐美。
中国古代关于美的看法不是单一的,而是在复合中互相补冲的系统,儒道易佛诸家的哲学思想、伦理思想和美学思想在互相离异和互相吸收中共生,便体现了中国古代美论的多样性。
中国传统美学中有许多富有现代意味的东西,和西方现当代美学中的一些思想有着相通的地方,但又有着自身独特性和不可磨灭的优势。
在新的历史时期,把中国传统美学的这些思想发掘出来加以重新阐释和传承,就必须在现实的人生中,以天地为心,重塑和谐美的文化态度,重建人的精神家园,将会启示我们在美学理论上开辟出一个新的天地,进入一个新的境界,要在现实的生活中收获人生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美学;和谐美;和谐美学现实意义中图分类号:B83-069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33-0209-02中国传统美学属于古典主义美学,在美的形态上主张和谐美。
中国传统美学的之所以能跨越千年仍然生生不息,是因为当中孕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它注重人的价值并将人与自然,人与审美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中国古代的哲学和美学主张将人的价值建构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之上,这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而可以解决精神的寄托,最终使人生获得审美上的超越。
“和合”文化中和谐辩证法的普遍运用,使得中国诗性智慧特别注意以对应性、相融性、辩证性、和谐性来理解和处理一系列审美范畴。
“和合”文化的和谐基调构建了中国美学的主导精神,即对“和”之美的追求,形成了中国美学的和谐基调。
一、人的和谐的具体表现(一)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人的和谐自然观宇宙观是一种冲虚中和的系统,十分注重得是调整天人关系、人际关系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关系,以建立起圆融的、安定的、和谐的生活秩序。
在中国美学看来,人和自然界不是分裂的,而是和谐的,所谓“大乐与天地同和”。
这种和谐就是“乐”的境界这个本然的世界,是天人合一的世界,是乐的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理念与现代审美观念中国传统文化拥有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理念。
这些美学理念不仅是中国审美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现代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理念,以及其与现代审美观念的关系和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理念1. 和谐统一之美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的美学理念,追求人与自然、社会与个体之间的和谐统一。
这种美学理念反映在中国艺术中的构图、色彩和形式上。
例如,中国传统绘画追求“寓景于形,形象于意”,注重画面的整体和谐,追求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同样,中国传统园林注重营造宜人的自然环境,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营造出一种宜人和谐的美感。
2. 内敛含蓄之美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理念强调内敛、含蓄和留白的艺术效果。
这种美学理念在中国书法、诗词和音乐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中国书法注重“笔墨意韵”,通过勾勒线条和运用墨色的变化来表达情感和意境,而不仅仅是模拟客观形态。
中国古典诗词则注重意境和意蕴的表达,追求“言简意赅”。
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意境的陶冶,通过音乐的律动和音色的变化表达情感。
3. 高尚精神之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理念强调崇高、高尚的精神境界。
这种美学理念在中国传统绘画、雕塑和戏曲中得到了广泛表现。
中国传统绘画追求“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境界,力求通过艺术作品传递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中国传统雕塑追求高尚、庄重的形象,强调形成群体的统一和协调。
中国传统戏曲则融入了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通过演员的表演和曲调的抒发来传递精神上的愉悦和慰藉。
二、中国传统文化美学理念对现代审美观念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理念对现代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代社会背景下,这些美学理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示价值。
1. 和谐统一的美学观念和谐统一的美学观念适应了现代社会对国际合作和多元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包容的需求。
和谐统一的审美观可以增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中国古典和谐美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作者:方彬来源:《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04期[摘要]中华传统美学蕴含着丰富的和谐美思想,中国古典和谐美以“中和”思想为特征,对和谐美的追求渗透并贯穿于中国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本文试图从考察中国古典美思想的产生发展,和谐美思想的文化根源和哲学基础,践行和谐美思想的积极意义三个角度进行分析,认识和谐美,践行和谐美,使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关键词]传统文化;古典和谐美;和谐社会;核心价值观[中图分类号]B83-0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63(2014)04-0059-04“和谐”是一个古老而又影响深远的哲学和美学范畴,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从古至今,中国老百姓历来有着以和为贵、和气致祥、和衷共济的美好愿望,家和万事兴、国和百业旺的衷心祝福,以及人际交往中和颜悦色、和蔼可亲的礼仪要求,体现了中国人对和谐的向往,对和谐美的追求。
中国的古哲先贤把和谐的要求上升到更高层面,认为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本性应是和谐的,最高意义的美就存在于这种和谐之中,并以追求理想中的和谐美为美的最高境界。
中国古典和谐美以“中和”思想为特征,对和谐美的追求渗透并贯彻于中国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既体现在中国人的审美欣赏和艺术创作之中,更体现在古人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要求之中。
本文试图从考察中国古典和谐美思想的产生发展,中国古典和谐美思想的文化根源和哲学基础,践行和谐美思想的积极意义三个角度进行分析,认识和谐美,践行和谐美,使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一、中国古典和谐美思想的产生发展“和谐”的美学思想,在中国古代亦称“和合”、“中和”之美,最早根植于先民因劳作生产而产生的艺术行为之中,对音乐创作的要求是其最集中的体现。
从哲学发展史的角度来看,较早的《周易》一书蕴涵了和谐思想的重要萌芽,这一思维方式对音乐美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乐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完整的音乐美学论文,其主旨与核心就是和谐,行文中谈到“和”字的有20多处,《乐记》的和谐思想即肇始于《周易》。
浅析美在和谐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摘要:对于美的存在,大家都不否认,但是关于美是如何产生的,它的依存体是什么,正像苏轼所说的“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内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美在和谐的提出,已有几百年历史,在其形成并发展的过程中,内涵不断有变化丰富,在现代社会中也有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审美主客体形式身心协调现代意义自柏拉图提出“美的本质”以来,人们便循着这个逻辑对其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并由此形成了西方美学的三个理论基础,一美的哲学,二审美心理学,三艺术理论。
19、20世纪,各种美学流派纷纷诞生,如形式美学,接受美学,各种学说如“美在心理距离”“美在对比”等都盛极一时。
然而还是没有统一的意见能令众人臣服。
而词典要么把美定义为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如颜色、形状和其他种种特质),要么仅仅是事物本身所引起的观看者的一种快乐感受。
众所周知,审美包含两个对象: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
因此对美的定义要从三方面来考虑,我认为美在于和谐,这里的“和谐”包含三层意思,一指客观审美对象自身的性质,构成客观对象的各要素处于一种和谐的关系中,能引发主体的情绪感受。
二指审美主体身心的协调。
三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作用,两者的和谐统一关系,即审美主体由客观对象引发的情感投诸客体,达到合为一体的境界。
中西方千百年来对美的定义各不相同,随时间的更替及相关知识的积累而发生变化。
“美在于和谐“是一个年代久远而又常提常新的命题。
我国早在春秋末期,楚国大夫伍举就曾给美下过一个定义,载《国语:楚语》重有记载,“夫美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这个定义显示出了美的本质特征,各种因素的和谐统一。
而它的起源,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
毕达哥拉斯既是一位哲学家、美学家,又是一位天文学家和数学家。
他对于美的很多见解都从天文角度出发,与数和比例有密切关系,如“整个天体是一种和谐和一种数”,“美是和谐与比例”“和谐是杂多的统一,不协调因素的协调”。
和谐美学的建构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摘要]和谐美学的建构要求培育健全的审美主体、均衡的审美客体、和谐的审美环境和统一的审美关系。
和谐美学的建构不但发扬了中国传统美学和社会政治原则,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经典内涵,而且最能体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这一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核心,有利于摆脱人的异化,有利于克服实践论美学的二元对立,因而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新发展。
[关键词]和谐美学;和谐社会;马克思主义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的发展经历非常复杂,其中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又经历了艰难的挫折和倒退,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的发展经历是一场艰难的革命。
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才开始从苏联和中国的“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开始了实践美学发展的新阶段。
邓小平的文艺理论对“后马克思主义美学”时期的文艺思想进行了清理,“他将文艺从‘从属政治’中分离出来”。
邓小平认为“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不是发号施令,不是要求文艺工作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
他的文艺思想确立了文艺的自主性,同时也确立了美学的自主性,从而为美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邓小平的美学思想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一个重大发展。
它同时又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空间,为和谐美学的建构提供了前提条件。
和谐美学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和谐美学的主要内容对于美学的本质和规律这样的问题,仍然没有确定的答案。
但是对于人类审美活动的一般规律和要素,人们仍然有一定的共识。
审美活动包括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环境以及审美关系,和谐美学的建构在审美活动的这几个方面有特殊的内容。
“和谐美学认为‘美是和谐’,而和谐是历史的、动态的,它由古典素朴的和谐美,经近代对立的崇高美,向现代更高、更新的辩证和谐美发展。
”新的和谐美学的建构,以和谐、统一、均衡、健全作为美学的基本原则。
和谐美学要求重视整体、统一、均衡、健全等基本价值,重新审视现代性所带来的割裂、刺激、偏激、矛盾和张力等一系列问题。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和谐思想【摘要】中华文明,中庸和谐占据着中国传统思想灵魂的地位,中国传统美学审美观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中和之美”。
而和谐美学的文化根源恰恰是中华文明的传统思想,它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上贯穿于哲学、道德、文学、艺术、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
“和谐之美”是中华文化和中国传统美学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和谐思想;传统文化;中国传统美学;美学作为一种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科学性学科,是对美本质规律的研究,促使人们在生活中认识美、发现美。
从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中和之美始终贯穿于中华文明之中。
既具有强烈的民族性特征,又具有高度稳定的特点,它植根于中国传统美学。
和谐思想对研究中国传统美学以及当代和谐文化的建设具有深刻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
(一)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民族性的和谐文化始终影响着中国传统美学(1)“和”之本源。
“和”,本来是一种乐器,原本写作“龢”。
关于“和”的思想,早在《尚书·舜典》中就有体现:“……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里的“无相夺伦,神人以和”中的“和”乃和谐之意,人祈天保,人尊天神,天人合一,神人以和。
其中的相成相济之“和”为发端,这里的和虽然不是具有完全意义上的“和”的思想,但这是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和“的美好憧憬与幻想。
另外“《易传》中有关“中和”的论述不下三十处,其中凡带“中”的卦爻都是吉卦、吉爻。
“凡吉占都是因为能‘正中’、‘得中’、‘中正’、‘黄中通理’等”。
这说明当时人们对“中和”、“执中”、“尚中”已有了初步的认识。
《晏子·春秋》中“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亨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这里的羹就是说各种不同的味道经过调和达到美味,意为和,而和恰恰是各种不同的事物达到协调统一而又不失个性的程度。
晏婴这个举例深刻说明和的意识已经普遍于生活,从概念的角度上升为一种中华先人的一种意识。
美学思想在当代艺术中的再现与发展当代艺术是一个极具时代感的艺术形式,它的出现是对传统艺术的挑战,也是对当代文化的回应。
在当代艺术中,美学思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通过对美的理解和表达,当代艺术家赋予了这种艺术形式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意义。
本文将探讨美学思想在当代艺术中的再现与发展,以及这种美学思想带给当代艺术的启示和挑战。
一、美学思想在当代艺术中的再现美学思想是指对美的本质和价值的探讨和理解,它成为当代艺术家们创作的重要源泉,启示着他们对艺术的追求和表达。
在当代艺术中,美学思想得到了复兴和再现,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美的多元理解美学思想告诉我们,美是一种多元的现象,可以通过不同的视角和方式来理解和表达。
在当代艺术中,艺术家通常通过创造不同的形式来探索美的多重性,例如,绘画、雕塑、摄影、影像等形式都成为了他们表达美的语言。
他们通过对材料、色彩、构图、形式等方面的表现,使各种形式呈现出不同的意义和价值。
2.对传统美学理论的颠覆传统美学理论通常把美归纳到一些客观的标准中,例如,比例、对称、和谐等,这些标准被认为是判断美的根据。
然而,在当代艺术中,艺术家往往对这些传统标准进行颠覆,挑战观众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例如,一些艺术家在作品中运用失真、扭曲、重复等手法,打破了传统对美的理解,同时也挑战了观众的审美经验。
3.对美的社会性和政治性的探讨美学思想告诉我们,美不仅仅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它还与社会和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当代艺术中,艺术家往往通过对社会现实和政治问题的表达来探讨美的社会性和政治性。
例如,《红与黑》,一幅由艺术家安迪·沃霍尔制作的作品,通过对美国社会的消费文化进行描绘和讽刺,探讨了美的社会性。
二、美学思想带给当代艺术的启示和挑战美学思想不仅仅是当代艺术家们创作的灵感源泉,它还带给了当代艺术启示和挑战。
1.关注当代社会和文化的变化美学思想告诉我们,美的本质和价值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当代艺术家应该关注当代社会和文化的变化,把握时代脉搏,依据时代要求和审美需求创作作品,从而吸引观众的关注和认同。
【关键字】活动、历史、地理、政治、情况、设想、方法、空间、领域、行动、传统、认识、问题、体制、充分、整体、现代、合理、和谐、文明、发展、建立、提出、发现、研究、规律、特点、位置、突出、网络、意识、信念、理想、思想、力量、成果、地位、精神、基础、需要、权利、环境、途径、体系、能力、制度、主导、方式、作用、关系、分析、形成、制约、保护、满足、鼓励、发挥、教育、解决、分工、完善、实现、协调、内心“和谐美”思想的发展与当代中国美学的选择在美学中,“和谐”既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又是一个当代的话题,但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中,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接近它,从而产生了对“和谐”的不同理解。
一、古代人论“和谐”与“美”一般说来,古代欧洲人的和谐观,主要建立在对形式作理性思考的基础之上。
门罗·比厄斯利曾写道,“毕达哥拉斯学派在柏拉图与苏格拉底之前,比任何人都更加接近于为音乐这门艺术勾画出一种美学的理论”。
这种美学理论的本质,就是“和谐”。
这时,“和谐”是从数学的意义上来理解的。
比厄斯利接着说,毕达哥拉斯学派从“绷紧的弦的长度与它们的振动所产生的音高间的关系,或者换句话说,长度的比例与它们相应的音程间的关系”发现了音乐和谐的一些规律。
后来,这种规律被扩展到视觉图像上。
柏拉图谈到了数学上的度所形成的部分与部分间的理想的比例,谈到“度、比例的性质总是……构成美与优秀”。
斯多噶学派论述了人体的美在于肢体间相互比例以及它们与人的整体间比例的观点,维特鲁威《建筑十书》中讲到了建筑美的思想,此外还有黄金分割,以及其他各种对几何图形美,对线条美的追求。
这种思想统治了欧洲几千年,直到文艺复兴时期,这种观点仍占据着主导地位。
阿尔贝蒂就曾写道:“我将美定义为各部分间的和谐,在一切物体之上,只要有美,就以这样的比例和关联结合在一起,只要增一点、减一点或改变一点,就会变得不美。
”波兰美学家塔塔凯维奇将这一传统理论称为西方美学的“大理论”。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和谐美中国古代美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的形态上主张和谐美。
中国古代关于美的看法不是单一的,而是在复合中互相补冲的系统,儒道易佛诸家的哲学思想、伦理思想和美学思想在互相离异和互相吸收中共生,便体现了中国古代美论的多样性。
中国传统美学中有许多富有现代意味的东西,和西方现当代美学中的一些思想有着相通的地方,但又有着自身独特性和不可磨灭的优势。
在新的历史时期,把中国传统美学的这些思想发掘出来加以重新阐释和传承,就必须在现实的人生中,以天地为心,重塑和谐美的文化态度,重建人的精神家园,将会启示我们在美学理论上开辟出一个新的天地,进入一个新的境界,要在现实的生活中收获人生的意义。
标签:中国传统美学;和谐美;和谐美学现实意义中国传统美学属于古典主义美学,在美的形态上主张和谐美。
中国传统美学的之所以能跨越千年仍然生生不息,是因为当中孕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它注重人的价值并将人与自然,人与审美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中国古代的哲学和美学主张将人的价值建构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之上,这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而可以解决精神的寄托,最终使人生获得审美上的超越。
“和合”文化中和谐辩证法的普遍运用,使得中国诗性智慧特别注意以对应性、相融性、辩证性、和谐性来理解和处理一系列审美范畴。
“和合”文化的和谐基调构建了中国美学的主导精神,即对“和”之美的追求,形成了中国美学的和谐基调。
一、人的和谐的具体表现(一)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人的和谐自然观宇宙观是一种冲虚中和的系统,十分注重得是调整天人关系、人际关系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关系,以建立起圆融的、安定的、和谐的生活秩序。
在中国美学看来,人和自然界不是分裂的,而是和谐的,所谓“大乐与天地同和”。
这种和谐就是“乐”的境界这个本然的世界,是天人合一的世界,是乐的境界。
这个本然的世界,也就是中国美学说的“自然”。
在这个本然的世界中,真、善、美是统一的。
中国文化一开始走的就是一种天人亲和的路子,这在美学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和美学传统。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是指从古代到近现代的一系列美学理论和观念。
这些理论和观念都是在中国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独特的一部分。
也正是由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存在,为中国的文化艺术产生了蓬勃的发展。
如今,虽然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但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一下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一、中国传统美学思想1. 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核心概念。
它最早由孔子所提出。
孔子认为,中庸就是取正之道,折中之道。
这里的中庸不是指平庸,而是指把两个极端之间的东西找到,折中而成的中间状态。
换句话说,中庸之道就是遵循自然规律、遵循天人之间的道德准则,不偏不倚地进行折中的处理。
在中庸之道的古代美学理论中,艺术是圆满的和谐的,是宇宙间真理与精神的表现。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家认为,美并非只是指感官上的享受,而是存在于万物中的道,表现为自然的真、善、美三个方面。
道家思想恢弘博大,关注着自然、宇宙的运行和万物生长的变化,它是毕生思考的结果,包含了深厚的美学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3.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认为天人合一,强调人的义务和责任,认为人只有在良好的情境之中才能成为有用之人。
儒家思想着重强调“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六艺中,乐和书,是最为重要的两种艺术形式。
因为书法和音乐是最能表达人性、充盈精神的艺术。
二、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现代价值1. 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中庸之道指导着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信仰。
中庸之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们应当尊重自然规律、遵循天人之间的道德准则,使自身生活处于一种良性的循环中。
这符合现代人对于绿色、可持续生活方式的追求。
同时,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也深刻影响着现代美学诗人与艺术家,使人们对于身边的一切充满敬意。
20091・路亚红20091・79(上接第80页)第三,他极为尊重那些具有传统美德的女性:善良坚韧,深明大义,不慕钱财,勇于自我牺牲。
如《蝴蝶梦》中的继母王婆婆的形象慈爱贤德,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他的三个儿子为父报仇,打死了权贵葛彪,当包公最初提出要一个儿子偿命时,她毅然决定牺牲亲生的幼子,留下丈夫与前妻所生的两个儿子。
“但留的你两个呵,他便死也我心甘情愿。
”但对于权贵势要,她毫无惧色,严厉喝斥,“使不着国戚皇亲,玉叶金枝;便是他龙孙帝子,打杀人要吃官司”(《蝴蝶梦》第一折[鹊踏枝]),并嘱咐儿子死后也不能饶了葛彪,“定把杀人贼推下望乡台”。
对比达官贵人污浊肮脏的灵魂,这位生活在底层的继母,其形象何等动人心魄!王婆婆舍己为人的君子盛德和不肯屈服的抗争精神,终于使包待制在蝴蝶梦境的启示下,涉及营救了王三,于结尾处带来喜剧色彩。
而她圣洁的光辉,激励人们追求心灵的净化和人性的完美。
第四,关汉卿无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偏见,他本人就结交过不少才女,主张女性多才多艺,喜爱那些聪明伶俐、兰心蕙质的巾帼红颜。
尤其对那些青楼中人,有意描写她们多才多艺、重情轻利的优秀品质,而回避她们见利忘义、水性杨花的暗影,为她们咏唱热情澎湃的赞歌。
这些女性大多是作为男性的对立面出现的,往往优于男子,比他们更有光彩。
谢天香是关汉卿刻画的一个一心要求跳出娼门的歌妓形象。
她聪明伶俐,才华出众,通四书,擅歌词,才思敏捷。
她对娼门火坑的极度恐惧和对自由的极度渴望,促使她用一切手段来从良。
这是封建社会妓女唯一的出路所在,而这又怎能说不是那个罪恶娼妓制度的诅咒和反抗呢?阿・托尔斯泰说过,“一个人看上去很平等,等到严酷的命运来敲打他的门,一种伟大的力量——人类的美的力量,就从他的心里汹涌起来。
”谢天香就是在残酷的命运来敲打她们的门的时候展示出她们那独特的魅力的。
《谢天香》中钱大尹故意让歌妓谢天香唱柳词[定风波],第一句“芳心事事可可”,词韵正犯他的名讳。
孔子的和谐美学思想及其对中国艺术的影响作者:路亚红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年第01期[摘要]和谐,是孔子美学思想的基本点,是孔子为文学艺术确立的审美标准。
孔子的和谐美学思想深深地嵌入中国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的艺术美学。
中国艺术以“意境”、“传神”等为审美的最高境界,实质上就是追求审美的和谐境界,与孔子的和谐美学思想完全一致。
[关键词]孔子和谐美学思想影响孔子的美学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我国的艺术创作和理论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以前,研究孔子的各种专著、论文,对孔子的美学思想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笔者通过对《论语》中有关孔子美学言论的研究,揭示孔子美学思想的核心——和谐,并在此基础上论述其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和谐,孔子美学思想的基本点美的本质和特征,是美学研究的首要问题。
古今中外的美学家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观点,中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孔子也曾说:“里仁为美。
”那么,孔子提出的“仁”含义是什么?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参以孟子“亲亲,仁也”,“仁之实,事亲是也”,“仁也者,人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可见孔子把“孝”、“悌”作为“仁”的基础,“亲亲尊尊”作为“仁”的标准,由亲及人,由“爱有等差”而“泛爱众”,由亲亲而仁民,即以血缘为基础,要求在社会成员之间保存、建立一种既有严格等级秩序又具有“博爱”思想的人道关系,这就是“仁”的实质。
孔子提出“仁”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以血缘为基础,以等级为特征的统治体系,即维护周礼。
从政治角度看,是保守、落后甚至是反动的。
从美学角度看,“里仁为美”的观点反映了孔子以“和谐”为特征的美学思想,触及到美(主要是优美)的基本特征。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美就是由一定的数构成的“和谐”,赫拉克利特认为互相排斥的东西造成最美的和谐,亚里斯多德把美的一般形式归纳为:秩序、匀称与明确,是从形式的和谐探求美的本质。
2008年12月第8卷第4期湖南学报Jour na l of H unan First Nor m al Co llegeDec 2008Vo l 8No 4收稿日期:2008 07 26基金项目:兰州商学院科研项目(0709049)作者简介:王 圣(1971 ),男,甘肃通渭人,兰州商学院商务传媒学院讲师。
康德美学中的和谐思想及其当代意义王 圣(兰州商学院商务传媒学院,甘肃兰州 730020)摘 要:康德把判断力划分为规定的判断力和反思的判断力,在美学史上将美学推进到人的心理和谐层面。
通过分析审美与认识及伦理态度的区别,认为审美中主体的知性与想象力处于自由和谐的游戏状态。
这一和谐思想,在当今和谐社会建构的过程中,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
因而研究康德美学,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康德美学;和谐思想;当代意义中图分类号:B 8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369(2008)04-0094-02康德从心理的角度对审美过程中各种不同的心理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做出的深刻分析与探讨,可以说,在美学史上是空前的。
这种对心理能力之间关系的深入分析不仅在美学理论上有重要意义,而且在人的心理和谐建构方面也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在和谐成为主旋律的当代社会,探讨康德美学心理和谐建构思想不仅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一、康德美学的历史性发展康德之前,西方美学研究在追问 美是什么!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注重从审美客体上寻找美的根源。
这一现状到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那里才有所改观。
然而,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的美学思想主要从审美经验的事实中寻找美的对象的具体特点,一方面还是无法摆脱客观美学思想的纠缠,另一方面也无法更深入地寻找美的根源。
到了鲍姆嘉通,他从哲学建构的角度提出了建立美学学科的主张,在美学史上的地位不可替代。
可是,鲍姆嘉通把美看作是人的感性认识的完善,是从对于人的理性的单一发展进行纠偏的角度,强调对感性认识进行研究。
周来祥和谐美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周来祥是中国当代著名的美学家,在美学研究领域有着极高的声誉。
他提出的和谐美学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美学的发展,并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美学理论体系。
本文将对周来祥和谐美学思想及其在当代的价值进行研究,并举出5个例子来证明其正确性和实用性。
一、和谐美学思想概述和谐美学思想强调“和谐”这一概念的重要性。
和谐通常指的是事物之间的适应性、协调性和统一性。
在美学领域,和谐一般指的是形式、色彩、节奏等因素之间的和谐关系。
和谐美学的核心思想是“以和谐为美”,即事物之间的协调关系是判断美的价值的标准。
和谐美学的价值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和谐美学强调的是整体性,它认为美并不是由单个元素或部分所决定的,而是由整体效应所决定的。
这一理念对于我们理解事物的整体性有很大帮助,是一种综合性的思维模式。
其次,和谐美学的重点在于对美的评价标准的规范性和约束性,为美学评价提供了一种具体可行的方法。
最后,和谐美学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事物间的关系,从而使我们更好地与世界交流。
二、和谐美学的当代价值在当代社会中,和谐美学思想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首先,和谐美学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
在日益丰富多彩的媒介和文化环境中,人们不断接触新事物,新思想和新观念。
和谐美学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事物的价值和意义,并进一步提升我们的审美能力。
其次,和谐美学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发掘传统文化的价值。
和谐美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思想,它引领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繁荣。
在当代社会,我们需要重视传统文化,并通过和谐美学思想去发掘其内涵和深层次的价值。
第三,和谐美学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环境问题备受关注,和谐美学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环境的价值和意义,并促进我们更加关注环境保护。
第四,和谐美学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和谐不仅仅是对自然环境和艺术作品的赞赏,还意味着对社会和谐的追求。
从和谐之美谈审美教育的现代作用前言审美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教育领域,可以帮助人们培养对美的敏锐感知和欣赏能力。
和谐之美作为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既可以塑造学生的审美品位,又能够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念。
本文探讨从和谐之美谈审美教育的现代作用。
和谐之美和谐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代表着一种有规律、有秩序、有节制和互相协调的现象。
在美学领域,和谐指的是美感因素之间的协调、平衡和和谐。
当一件事物到达了和谐的境界,就会产生一种优美的感觉和协调一致的气氛。
在生活中,和谐之美表现在多个领域。
比如,在自然风景中,山水之间的比例协调和景物之间的排布会给人带来和谐之美的体验;在文学艺术领域,作者通过有效的表现手法和情感效果来营造和谐的氛围。
和谐之美在审美教育中的重要性和谐之美在审美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和谐可以提高学生的情感感受和价值观念:人们在欣赏和谐之美时,会感受到一种融洽、宁静和优美的感觉。
这种感觉会促使学生在情感体验和情感认知上发生改变,提高他们的情感修养和文化素养。
其次,和谐之美可以对学生的审美品味和审美能力产生积极影响:通过理解和欣赏和谐之美,学生可以逐步培养出其独特的审美品位和主张,提高其审美感知和欣赏能力。
从而,使学生在审美教育中获得更多的乐趣和人生体验。
和谐之美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在现代社会中,和谐之美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
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和谐都是人们追求的目标。
而和谐之美的具体应用表现为:一方面,和谐之美可以促进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沟通、交往、谈判等方面,和谐之美都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和谐之美可以促进城市、社区和家庭等环境的和谐发展。
在城市规划、社会治理和家庭生活等领域,和谐之美都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总结审美教育是培育人们综合素质、塑造人格和鉴别美丑的基础教育。
和谐之美作为审美教育领域的重要方面,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品味和品位,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享受。
中国传统美学中和为美的主张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和为美”主张,强调了和谐、平衡和协调的重要性和美感。
这一思想源自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儒家和道家思想。
儒家思想中,“和”的概念被广泛运用。
孔子曾提出“和而不同”的观点,即在不同中寻找相同之处,强调个体间的差异性和整体的一致性。
这种思想体现了对不同个体的尊重和包容,同时也强调了整体的和谐与统一。
在美学上,儒家认为美在于形式与内涵的统一,主张“文质彬彬”,即形式的美要与内在的道德修养相辅相成。
这种内外兼修的美学思想,体现了“和为美”的主张。
道家思想也强调“和”的美感。
老子提出“道法自然”,即自然本身就是美的,自然的和谐是美的最高境界。
这种思想体现在美学上,就是追求自然之美、和谐之美。
在道家看来,“和”是万物之始,也是万物之终,所有的事物最终都要回归到“和”的状态。
除了儒家和道家思想,“和为美”的主张在佛教中也有所体现。
佛家强调心灵的平和、清净,认为只有内心平和的人才能真正体验到美的存在。
综上所述,“和为美”的主张在中国传统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和谐、平衡和协调的追求,以及对自然之美的崇尚。
这一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艺术的发展,也影响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
在现代社会中,“和为美”的主张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它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不要忘记保持内心的
平和与和谐。
“和谐美”思想的发展与当代中国美学的选择在美学中,“和谐”既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又是一个当代的话题,但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中,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接近它,从而产生了对“和谐”的不同理解。
一、古代人论“和谐”与“美”一般说来,古代欧洲人的和谐观,主要建立在对形式作理性思考的基础之上。
门罗·比厄斯利曾写道,“毕达哥拉斯学派在柏拉图与苏格拉底之前,比任何人都更加接近于为音乐这门艺术勾画出一种美学的理论”。
这种美学理论的本质,就是“和谐”。
这时,“和谐”是从数学的意义上来理解的。
比厄斯利接着说,毕达哥拉斯学派从“绷紧的弦的长度与它们的振动所产生的音高间的关系,或者换句话说,长度的比例与它们相应的音程间的关系”发现了音乐和谐的一些规律。
后来,这种规律被扩展到视觉图像上。
柏拉图谈到了数学上的度所形成的部分与部分间的理想的比例,谈到“度、比例的性质总是……构成美与优秀”。
斯多噶学派论述了人体的美在于肢体间相互比例以及它们与人的整体间比例的观点,维特鲁威《建筑十书》中讲到了建筑美的思想,此外还有黄金分割,以及其他各种对几何图形美,对线条美的追求。
这种思想统治了欧洲几千年,直到文艺复兴时期,这种观点仍占据着主导地位。
阿尔贝蒂就曾写道:“我将美定义为各部分间的和谐,在一切物体之上,只要有美,就以这样的比例和关联结合在一起,只要增一点、减一点或改变一点,就会变得不美。
”波兰美学家塔塔凯维奇将这一传统理论称为西方美学的“大理论”。
他写道,“古代所形成的美的一般理论宣布美存在于各部分的比例之中,准确地说,存在于各部分的比例和安排之中,更为准确的说,存在于各部分的尺寸、性质和数量,及其相互关系之中”。
欧洲人的这种和谐观,既可在感觉上得到验证,又具有强烈的理性主义色彩;或者说,和谐美可以造成感官的快感,又可用数学的方法来分析。
与欧洲人的“和谐”观不同,古代中国人的和谐观,从一开始就具有“相反相成”的含义。
《左传》中讲“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
五味、五色或五声相混合,但又不过度,就有了“和”。
这里,尽管也有对量的关注,但主要强调的却是不同质的事物间共存和相互依赖关系。
这里的量,只是一种感觉上的不过度,并不是可用数学手段来测量的量。
《易·乾·彖》中有“保合大和,乃利贞”的句子,将自然之和与因之而动的人事之和结合起来。
《易》所具有的“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思想,也是和谐理想的体现。
孔子将“和”与礼制和政治教化联系起来,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到了《乐记》这一中国历史上第一篇完整的音乐美学论文中,“礼”主别异以形成封建等级制度,“乐”主和同以促成不同等级的人和谐相处,两者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乐记》提出,“仁近于乐,义近于礼”,“和”与人的内心情感,与万物的运动,与音乐相关,而“异”则与外在的规则,与万物间的差别,与礼相关。
《乐记》还提出,“声音之道,与政通矣”,暗示着一种“乐”与“物”的感应关系,将音乐的和谐与社会的和谐联系起来,功成之盛世作乐,而盛世之乐又能移风易俗,起教化作用。
二、近代人的“和谐”观近代社会所形成的各种分工所造成的人群的分化,现代学科的建立和学科间的分化,哲学上的理性和实证精神的发展,这些都被人们划归到一种启蒙现代性的概念之中。
如果说古代人用礼来标志封建的等级制度,并将之固定的话,那么,近代社会的这种人群的分化则是由经济力量形成的。
与这种经济的力量对社会的构建相对立而又对它起补充的力量则是审美理想。
1735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提出“美学”这个概念,并提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感性认识的完善。
他的意思是要承认独立于理性之外的感性认识的存在权利。
在他那里,感性成了理性的对立物和补充。
他所设定的这种感性的独立性,注定要在以后的德国古典美学中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一个现代美学体系是由康德在写于18世纪末的《判断力批判》一书中建立起来的。
康德论证了“审美无利害”的思想。
审美不依赖于概念、没有功利目的,但审美能力又是人所共有的。
没有目的和概念的对象却能够使人们共同感兴趣,心不存利害关系,只是由于喜欢而去看去听,这是他为自己出的一个难题。
正是从这个难题的解决中,可以见出他在美学上的独创性。
康德用知解力与想象力这两种主观能力之间的和谐来解释,面对审美对象,人的这两种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于是产生了愉悦之感,这是审美快感的本质。
康德很幸运,他的那么晦涩的理论,竟然无须等很多年就立刻有了一位响应者,这就是席勒。
席勒所抓住的,正是康德思想中对和谐的追求。
席勒将不同感官的能力之间的和谐转化为在行动中人的不同冲动之间的和谐,这就是他所谓的“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的和谐,由此产生一种他所谓的“游戏冲动”。
这种“游戏冲动”的对象,是“活的形象”,这就是美。
“活的形象”体现了两种冲动的结合,“活的”表明是“感性冲动”的对象,而“形象”是“形式”的另一个译法,是“形式冲动”或理性冲动的对象。
通过这种理论,席勒不仅完成了他对美的解释,而且为建构一个和谐与美的乌托邦勾画出了蓝本。
他有着对美好社会的美好理想,指出审美教育是通向理想社会的途径。
但是,他想通过引进外来的教育者来实现这种理想,这却是注定不能实现的,这是恩格斯将席勒及其追随者称为“庸人”的原因。
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他与康德和席勒,以及所有德国古典哲学家一样,试图用理性与感性间的和谐来对美作出解释。
如果说,黑格尔与康德和席勒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在于他提出了一个理念发展及其与感性关系的历史过程。
对于他来说,最美的艺术,是理念与它的感性显现和谐一致的艺术。
德国古典美学的这种和谐观是当时社会发展的产物。
这是一个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金钱关系撕破了人与人关系的一切温情脉脉的面纱,“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共产党宣言》)的时代。
从审美和艺术角度对这种时代特征的批判,产生了“审美无利害”的思想。
人们以此为基石,构筑一个审美和艺术的世界,作为冷酷无情的现实世界在情感和想象上的补充。
从这个意义上讲,审美和艺术中的和谐,并不能仅仅从审美和艺术本身来考察,它们实际上是与针对分工和阶级分化所带来的不和谐所作的和谐的努力。
三、从艺术之“生”到艺术之“死”“艺术终结论”在中国理论界引起了轩然大波。
应该说,这个讨论并不只是某几个人作出的惊世骇俗的预言,而另一些人对这个预言发泄一通怒气,却有着深刻的内容。
艺术从来都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断地在生活中选择自身的位置和作用。
18世纪中叶,与前面说到的鲍姆加登差不多同时,法国人夏尔·巴图提出了“美的艺术”的概念,将诗、绘画、音乐、雕塑和舞蹈等放到一起,用一个概念来统括,并认定这种“美的艺术”是对“美的自然”的模仿。
这就为艺术划定了一个单独的领域,即模仿的世界,或者说,不同于现实生活本身的符号的世界。
由于这一区分,艺术与生活成了相互对立的两个范畴。
这时,生活和现实的世界通行着资本和市场的原则,而只是在艺术中,人性间的和谐才能得到实现。
黑格尔将这种社会状况说成是理性超越了它与感性和谐一致的阶段,艺术行将终结,让位于宗教和哲学的表征。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就同某些精神生产部门如艺术和诗相敌对”(《剩余价值理论》)。
然而,恰恰是在这时,大资本家替代了过去的封建贵族,成为艺术的保护人和收藏者。
赢得民族独立,建立起民族国家的欧洲统治者们开始收藏艺术品,建造巨大的美术馆、艺术馆和歌剧院,以显示国力强盛,对国民进行民族自豪感教育。
正是在这时,传统的艺术师承体制被改变,各艺术门类的教育被纳入到现代教育体系之中。
也恰恰在这时,高雅艺术与工艺美术、通俗大众娱乐的分野形成了,出现了所谓“美的艺术”的概念。
因此,对于黑格尔和马克思来说,终结的只是那种古典式的,未与生活分化并形成对立的艺术。
今天人们说“艺术的终结”,所要终结的艺术,反倒是黑格尔和马克思的时代才开始兴起或迅速发展的,以“无利害”和“自律”为特点的精英艺术。
因此,此“终结”并非彼“终结”。
但尽管如此,终结的概念却是起源于黑格尔,正是他提供了一种艺术与生活间辩证的动态关系的思想,否定了艺术与生活平行而永生的信念。
生与死相对立而存在。
“未知生,焉知死”当然是正确的,“未知死,焉知生”的道理也不错。
只有艺术终结的话题被提出来以后,人们对艺术的存在状况,艺术对生活的依存性,才有了清楚的认识。
20世纪艺术上的先锋主义运动,是一次艺术突破自律,突破独立而自我封闭的尝试,这个尝试本身是有意义的,但是,这种尝试只是更加突出地展现了艺术的危机而已。
艺术依存于由各种艺术从业者组成的艺术界而存在。
先锋艺术家对于这种艺术界的挑战,只能是更加凸显这种艺术界的力量,使本来只是潜在地起作用的艺术界走向了前台。
只是到了20世纪后期出现全球化的浪潮,科技和信息革命,电影、电视和网络带来图像转向,文化研究中表现为以“后现代”为大旗的对现代文化的批判之时,“艺术终结”的话题才变得越来越引人注目。
四、日常生活审美化艺术终结之后的艺术会是什么样子?我们再到哪儿去寻找“美”与“和谐”?这也许是文学和艺术研究者更为关注的话题。
艺术终结,只是说作为文明高等成果的艺术的孤岛在改变其存在方式。
一般人生活中的审美要求,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并不是通过阅读文学名著得到满足的,也不是在博物馆和歌剧院里得到满足的。
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的对那些如工艺品和手工制品等并不一定能被称为艺术的作品的欣赏,正在消费着人们的审美时间,同时也在填补着人们的心灵空间。
这些事实并不是现在就有的,很久以前就早已存在。
问题只是在于,过去的理论研究只是关注精英艺术,民间艺术和通俗艺术得不到理论研究者的重视,被推到了艺术范畴的边缘地带。
这恰恰证明了马克思的一句话,在阶级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然而,使艺术走出精英化的樊笼,是艺术家们长期以来不懈的追求。
当代社会的种种变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这种追求的实现成为可能。
在欧洲,打破贵族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精英阶层对美和艺术的垄断,使更广大的民众享受文明的成果,这是一个积极而值得鼓励的发展。
杜威在讲艺术与文明的关系时曾说,艺术在今天只是文明的美容院,它应该成为文明本身。
这种思想应该说是有积极意义的。
然而,当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观点传入中国后,出现了种种不同的解读。
大体说来,在西方,一种是从右翼的解读,认为这为感官刺激的放纵提供了机会。
这些人将美感等同于快感,追求高档次享受,追求快感的最大化和无时不在,借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口号来宣泄最低下的本能。
另一种是左翼的解读,试图关注那些过去没有资格得到理论阐述的平民的审美趣味,在大众传媒发展的时代,既批判精英艺术的封闭性,也批判平民艺术的粗俗性,从而导向一种协调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