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藤忠雄建筑风格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4
浅析安藤忠雄建筑作品中光环境的创造在日本的著名建筑家安藤忠雄的教堂三部曲中,光之教堂算是他最为经典的设计,该教堂被称为“极致的低造价建筑”,它的魅力在于教堂内部的光影关系而非外表的清水混凝土墙面,使其质朴庄严而又简约。
本篇文章以光之教堂为对象,分析安藤忠雄的设计思想,论述了他独特的建筑用光理念和设计手法,并总结了“光影”关系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
标签:安藤忠雄;光之教堂;光;建筑“光之于空间,犹如空气之于生命”,从古至今建筑的历史就是为光线而不断斗争的过程。
有许多建筑家在设计过程中,会不自觉的运用光,以增加室内环境的层次感,而日本著名建筑家安藤忠雄在将光与建筑完美融合的探索中走在前列。
安藤在很多建筑作品中,都采用奇特的技巧将自然光奇妙的引入作品内部,如光之教堂、立新美术馆、水御堂等,当人走进这些只有窗户门洞的建筑内部时,就会感受到强烈的光影关系。
现在看来,安藤作品中的光已远远不止具有照明意义,更是作为精神主题而存在,给人以精神寄托。
本篇文章我将以“光之教堂”为例主要从美学的角度赏析安藤巧妙运用光的创作手法。
对安藤忠雄创作有所了解的人,都会对安藤在建筑中运用光的设计意图以及娴熟技术而感到赞叹。
安藤是一位用光高手,在他眼里,建筑就是将无所不在的光巧妙的运用到各个场合,以表现光的不同形态。
“光”是安藤忠雄教堂三部曲中最重要的元素,他通过在设计中融入光元素在作品中传达信息,以表达艺术、哲学等多方面内容。
光之教堂是他最为经典的设计,它的结构简单,明确承袭现代主义建筑形体,主要是以几何构成为特点,教堂形体由一个标准的长方体和一道与长方体箱体结构呈15度角的斜墙构成,整个长方体中嵌入三个球体,斜墙经一道转折后斜切长方体,将整个空间划分为两个部分。
光之教堂在原教堂遗址上进行建造,没有显而易见的入口,没有西方教堂常使用的尖塔顶符号,在方盒子简洁明朗的形体下,却有着极其优秀的建筑处理。
光之教堂内部空间的设计是其最主要的特色,以坚固的混凝土墙围合,打造出绝对漆黑的空间,使阳光从墙体上留出的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切口渗入进来,从而构成闻名远近的“光的十字架”。
安藤忠雄之经典建筑分析——水之教堂Church on the Water目录安藤忠雄简介个人经历建筑风格影响作品介绍清水混凝土介绍水之教堂分析简介地形分析与北海道选址空间构成分析功能分析数据分析交通流线分析采光分析水之教堂与基督教文化模型制作过程总结一、安藤忠雄简介个人经历日本著名建筑师,从未受过正规科班教育,开创了一套独特、崭新的建筑风格,是当今最为活跃、最具影响力的世界建筑大师之一,于1995年获得普列茨克奖。
安藤忠雄甚有传奇性,在成为建筑师前,曾任货车司机及职业拳手,其后在没有经过正统训练下成为专业的建筑师。
安藤的建筑一直是对现代主义的批判。
安藤忠雄利用拳击比赛赢得的奖金,前往美国、欧洲、非洲、亚洲旅行,也顺便观察各地独特的建筑。
安藤素有“没文化的日本鬼才”之称。
建筑风格可靠的材料。
即真材实料,这真材实料可以是如纯粹朴实的水泥,或未刷漆的木头等物质。
纯粹的几何形式。
这种形式为建筑提供基础和框架,使建筑展现于世人面前。
自然。
安藤所谓的自然,并非泛指植栽化的概念,而是指被人工化的自然、或者说是建筑化的自然。
他认为植栽只不过是对现实的一种美化方式,他追求的自然是由素材与以几何为基础的建筑体同时被导入所共同呈现的。
影响安藤开创了一套独特、崭新的建筑风格,以半制成的厚重混凝土,以及简约的几何图案,构成既巧妙又丰富的设计效果。
安藤的建筑风格静谧而明朗,为传统的日本建筑设计带来划时代的启迪。
他的突出贡献在于创造性地融合了东方美学与西方建筑理论;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提出“情感本位空间”的概念,注重人、建筑、自然的内在联系。
安藤忠雄还是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的客座教授和东京大学教授,其作品和理念已经广泛进入世界各个著名大学建筑系,成为年轻学子追捧的偶像。
安藤忠雄在当代引起广泛的赞赏不是偶然的。
他的作品简约平正,冷凝深远,含有诗意哲理,在现代建筑的物质手段中传达出日本古典美学的情趣与底蕴。
作品介绍教堂三部曲之光之教堂教堂三部曲之风之教堂、、水御堂吉住的长屋福特沃斯现代美术馆国际儿童图书馆二、关于清水混凝土清水混凝土(As-cast Finish Concrete/BareConcrete)又称装饰混凝土;因其极具装饰效果而得名。
光、空间与形式析安藤忠雄建筑作品中光环境的创造一、本文概述《光、空间与形式析安藤忠雄建筑作品中光环境的创造》一文旨在深入剖析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的建筑作品中光环境的独特创造。
安藤忠雄作为当代建筑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以独特的空间感和形式美闻名于世,而他对光环境的运用更是其建筑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通过解析安藤忠雄的建筑作品,探讨他如何在设计中巧妙地运用光线,创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光环境,进而分析这种光环境对空间感和形式美的影响。
文章首先将对安藤忠雄的建筑哲学和创作理念进行概述,揭示其建筑作品中光环境创造的思想基础。
接着,通过对具体建筑作品的案例分析,详细阐述安藤忠雄如何在不同的空间尺度和形式中巧妙地运用自然光和人工光,创造出独特的光环境。
这些案例将包括安藤忠雄的代表性作品,如“光之教堂”“水之教堂”等,以展现其在不同建筑类型中对光环境的灵活运用。
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文章将进一步探讨安藤忠雄的光环境创造手法对空间感和形式美的影响。
通过对比分析,揭示光环境的创造如何增强空间感,使建筑空间更加富有层次和深度;分析光环境的创造如何提升形式美,使建筑作品在视觉上更具冲击力和感染力。
文章将对安藤忠雄的光环境创造手法进行总结和评价,指出其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独特价值和深远影响。
文章还将探讨这种光环境创造手法在未来的建筑设计中如何继续发展和创新,为当代建筑设计提供新的启示和思考。
二、安藤忠雄建筑作品中的光环境设计原则安藤忠雄的建筑作品中,光环境的创造并非偶然,而是遵循着一定的设计原则。
他强调光的自然性。
他相信,光是自然的元素,其变化与流动为建筑赋予了生命。
因此,他倾向于使用自然光,通过巧妙的设计手法,如大面积的窗户、天窗、光井等,将自然光引入室内,创造出与自然环境紧密相连的光环境。
安藤忠雄注重光的空间性。
他认为,光不仅是照明的工具,更是塑造空间的重要手段。
他通过光的投射、反射、折射等方式,创造出丰富的空间感,使得建筑的空间层次更加丰富和立体。
外滩建筑安藤忠雄对外滩的评价
外滩是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地标之一,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建筑爱好者。
在外滩的建筑设计中,安藤忠雄先生的作品尤为引人注目。
安藤忠雄是一位享誉全球的建筑师,他的设计理念注重自然与建筑融合的完美平衡。
他以简约的线条和独特的空间感,将现代与传统元素相结合,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建筑。
在他的设计中,对于光线和空间的运用十分讲究,使建筑与周围环境相互呼应,创造了一种和谐的氛围。
在外滩的建筑中,安藤忠雄先生的设计体现了他对于建筑与城市发展之间关系的独特见解。
他通过巧妙的布局和精妙的建筑手法,将外滩的建筑与周围的街道和江景相结合,形成了一幅美丽的城市画卷。
他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更是为了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品质。
安藤忠雄对外滩的评价可以说是非常积极的。
他认为外滩的建筑代表了上海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展示了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
他对外滩的设计充满了赞赏和敬意,认为它代表了现代建筑的风格和理念,为上海的城市风貌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总之,安藤忠雄先生对外滩的评价是正面而高度赞扬的。
他的设计不仅仅是建筑形式上的创新,更是对城市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思考。
其作品的存在使外滩成为了一个令人心动的地方,值得世人的称赞和关注。
年获得国际建筑师协会金奖。
中,世界上共有150项国际种类别的建筑,但是也有人,1997年担任东京大学教授,”等。
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安静、晴朗、创新的空间效果,的一座。
其中无处不体现着教堂建筑面积为113㎡,可、建筑功能和资金的限制,减少开口,并通过对光的巧间。
安藤的建筑是人与自然的中介,柯布西耶的方盒子、赖特的草原式住宅、阳光空气绿化等等,被安藤巧妙的整合在光之教堂中,让建筑与自然很好的融合为一体,这便是他人工处理的抽象化自然的建筑理念的最好体现。
2.2平面分析从总平面上看,教堂的入口在面对院内的西墙上,使建筑拥有完整的沿街立面。
34|CHINA HOUSING FACILITIES352017.04|的墙体分为两个空间,大的为礼拜空间,小的为入口空间。
这面墙体很好地当时建筑工程的难题。
其主要表现在,由于教堂基地紧临道路,割了空间,又解决了采光问题,并且遮蔽了除教堂基地外的其他建筑物。
这个夹角是保证光线从上午到下午都十分充足,并且让礼拜的人们可15度的墙体组成,构建成为一个独特的空间。
教堂简单而独特的构纯净几何体的建筑理念。
前下降直到牧师讲坛,使牧师礼拜时站着与坐着的人一样高。
安藤一了牧师与观众地位的平等,从而消除了不平等的心理。
在讲坛的后面,,这样能够使阳光充分地照射其中,著名的光的十字便以这种形式形粗糙等不美观的混凝土,通过转化成为精细大方的纹理,使其表现出显著外表。
建筑外部全部采用清水混凝土墙面,并在墙面上遗留模版进行加工,形成了独特的混凝土美学。
在光十字墙体中,采用了混凝光之十字”。
安藤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也在于其严谨的工作态度,都要求准确无误,精益求精,注重品质。
觉,让我们感到它并非是工业化产物,而是更具有人文气息。
他的建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感。
在内部空间。
安藤用透光的十字开口替换传统的实物十字架,这是他教堂在南面墙体的垂直和水平方向上开口,将厚重的清水混凝土打碎部偏暗的环境形成强烈的对比,给人特殊的光影效果,使礼拜的人们带来精神上的领悟。
走近安藤忠雄学院:建筑学院专业:建筑学课程名称:建筑流派班级:建筑学xxxx班姓名:xxx学号:xxxxxxxx完成日期:2013年4月29日浅谈安藤忠雄的建筑设计思想与作品“建筑并不是一个人的作品,而是整个社会环境的一部分。
如果建筑作品是美术馆之类的,那它的主角并不是建筑师,也不是建筑作品,而是在这个空间中将要展出的展品和前来参观的民众。
如果建筑作品是住宅之类的,那么它的主角则是居住在其中的人们,它的目的是让人们能够很愉快、很安宁地居住在里面。
倘若真能如此,生活、创作的本质便不容易背离,浮躁、虚荣、喧嚣和争夺似乎远离。
”1.安藤忠雄简介安藤忠雄作为一个未受过正规教育的世界著名建筑师,其一生有着非常浓厚的传奇色彩。
1941 年他出生在日本的大阪。
他的童年时光大部分是在大街和运动场上度过的。
年少的时候曾对船模和航模制作十分迷恋,并且学习过拳击和木工手艺。
18 岁的时候开始对日本的京都和奈良等古城的茶室、庙宇和神殿等传统建筑进行考察。
之后他又开始游历欧美,考察了欧洲古代的许多著名建筑并绘制了大量速写图。
然后回到家乡大阪建立了建筑事务所,开始了自己的建筑生涯。
安藤忠雄的成名作是1979 年获日本建筑学会年度大奖的大阪住吉区的长屋。
这之后安藤忠雄获得了一系列的国际大奖:普利茨凯建筑大奖、日本文化设计奖、芬兰的阿尔瓦·阿尔托奖、日本吉田五十八大奖、每日奖、布鲁诺纪念奖、法国建筑院的建筑金奖、嘉上伯建筑奖、日本艺术学院奖、帝国议会一等奖、英国的皇家金奖以及大阪公共建筑奖等。
由于一系列的获奖作品,安藤忠雄成为了美、英、德、法等多国建筑学会的荣誉资深会员,并在哈佛、耶鲁、哥伦比亚、麻省理工等多个学校当过客座教授及作过学术报告。
后来一直担任东京大学的教师。
安藤忠雄作为一位著名的、卓越的建筑师,其在世界多个国家的作品展览都获得了巨大的轰动。
人们评价他的作品有着深刻的纯粹性、复杂性、永恒性和普遍性2.安藤忠雄的建筑设计思想与理念安藤忠雄花费巨大的时间和精力游历了世界各地的著名建筑物,他将自己的见闻和近代人类建筑观念的转变与自己独特的个人形式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建筑设计思想理念。
安藤忠雄建筑作品分析提要:一、结构特点(1)并置的空间结构体系(2)形态学上的严谨性(3)封闭与开放的融合二、路径的重要性——人的活动三、空间元的魅力在安藤忠雄为我们熟知的主要建筑作品中不外乎小住宅、教堂、美术馆。
因此,本案通过在三个建筑类型中均选取1-2个作品(水之教堂、芝加哥住宅、成羽町美术馆、普利策基金会美术馆)加以分析研究,希望在对比综合研究的过程中能更深层次地领会安藤忠雄的创作手法和空间构造理念。
一、结构特点安藤忠雄在完成自己的建筑作品时经常使用这样的结构——纯几何形式的并置,表面上看起来静态且独立,实际上却在连接点和纵横交接处暗藏玄机。
正如安藤自己所说的,他十分向往最单纯的几何形体,最纯粹的美,然而,他也清醒地认识到——现代建筑在最初的失败在于其单调性。
因此,安藤在追求单纯几何形体的同时,十分注重空间与空间的结构以及空间内部的结构。
安藤自己所喜欢的两位画家以及他们的代表作——艾伯斯的《正方形礼赞》和皮拉尼西的《奇趣》也正好能够表明安藤对于空间结构的追求。
1. 并置的空间结构体系正方形礼赞安藤忠雄的建筑中,并不只是存在单纯的一套空间体系。
而是同时存在两个及以上空间体系。
有时是两个建筑结构体系并存,有时是建筑结构体系和外部空间体系并存。
而安藤在处理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上的魅力也在于此,将外部空间与建筑空间放至同等的地位。
而在自然元素的处理上,安藤将自然空间几何化,采用抽象处理的手法。
2. 形态学上的严谨性安藤忠雄的建筑作品中对于几何形体之间的数理关系有着执着的追求。
当我们去分析每一个作品时,对于作者设计的初衷已经无法考证。
然而,当我们面对他的平面图、立面图,当我们凝视它那美妙的比例,无法不被有时清晰可见,有时若隐若现的美感而打动。
或许,这是作者未曾想过的,但是,我希望通过作品的分析赋予作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创作的杰作以逻辑和严谨的美以及新的生命力。
3. 封闭与开放的融合在处理空间的开放与封闭、建筑与自然、内部与外部的关系上,安藤并没有执着于建筑空间以至于忽视外部空间,没有将自然空间当成是建筑空间的附属品,更没有让建筑的开放和封闭成为功能主义的牺牲品,而是将开放和封闭,建筑与自然放在同样的位置加以有序的组织。
安藤忠雄优秀作品分析建筑学一班,王礼160102020013 安藤忠雄是一位善于运用建筑语言进行巧妙言说的建筑师,他的建筑由于充分挖掘和体现日本人独特的环境心理及日本建筑的内在精神而使人倍感亲切,又因其对待环境所做出的匠心创意和对建筑要素的独到运用而新意迭出。
安藤的建筑不是那种仅靠镜面玻璃来体现“现代化”或单凭琉璃瓦来体现传统的粗浅之作,也不是凭空臆造,追求新奇的怪诞之作。
安藤的建筑观和美学观都是以鲜明的人文价值取向作为基础的。
安藤认为“光无法制造光,必须有黑暗的存在,光才称其为光。
”安藤酷爱清水混凝土,他说:“我乐于把混凝土看成一种明朗安宁的无机材料,赋予它一种幽雅的表达。
” 安藤将混凝土作为一种高精度的材料来对待,其表面都打磨的像镜面一样光滑,使之失去了作为结构体的重量感,使空间产生了某种无重力状态。
带圆孔的清水混凝土墙面是安藤建筑的显著外表,安藤的建筑一般全部或局部采用清水凝土墙面作为室外或室内墙面,这种墙面不加任何装饰,墙面上的圆孔是残留的模板螺栓。
安藤在材料中掺进了日本的传统手艺,利用现代的外墙修补技术,将水泥墙面拆掉模板后进行处理,他将混凝土运用到了高度精炼的层次。
在清水混凝土的施工中,传统手工艺和现代建筑之间并不矛盾,高超的木模制造工艺、优质的混凝土铸造以及严格的工程管理,共同造就了“安氏混凝土美学”。
对于他精确筑造的混凝土结构,只能用“纤柔若丝”来形容。
安藤相信,有质感的材料对建筑来说就是无价之宝。
在安藤的作品中,把原本厚重、表面粗糙的清水混凝土,转化成一种细腻精致的纹理,以一种绵密、近乎均质的质感来呈现。
安藤忠雄认为单纯的几何是建筑的基础或框架,几何形相对于自然是纯理性的产物,也是人类历史运用在建筑空间上最为基础的。
光之教堂,由简单的长方体和一道与之称15度角的贯墙体组成,简单的长方体因墙体的穿插形成了独特的空间转折。
采光方面安藤对光线的运用源于日本传统的数寄屋茶室,喜欢用一束不经意的光线刺破昏暗。
安藤忠雄的设计手法
安藤忠雄(Tadao Ando)是一位著名的日本建筑师,以其简约而富有哲学性的设计风格而闻名。
以下是安藤忠雄常用的设计手法:
1.混凝土:安藤忠雄的建筑作品常常采用混凝土作为主要建筑材
料。
他对混凝土的运用非常精湛,通过特殊的表面处理和纹理
设计,使混凝土表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
2.光影效果:安藤忠雄非常注重建筑中的光影效果。
他通过精心
设计的天窗、开口和灯光设置,创造出室内外丰富而动感的光
影空间,使建筑更加生动和有层次感。
3.极简主义:安藤忠雄的设计风格倾向于极简主义,注重建筑的
本质和空间的纯净性。
他通过简洁的几何形状和清晰的线条,
营造出简约而富有力量感的空间。
4.自然元素融合:安藤忠雄善于将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他
注重通过景观设计、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等手法,使建筑与周
围的自然环境相互交融,创造出宜人的空间。
5.庭院设计:安藤忠雄的建筑中常常包含庭院或庭院式的设计。
这种设计不仅增加了建筑的私密性,还为居住者提供了一个与
自然互动的空间。
6.地下空间利用:安藤忠雄善于利用地下空间,创造出具有神秘
感的空间。
他通过地下走廊、天窗和采光孔等手法,使地下空
间变得通透明亮。
这些设计手法使安藤忠雄的建筑作品充满了独特的审美和哲学内
涵,同时强调空间、光影和材料的细致处理。
简洁外观与丰富空间“含而不露”这个词用来形容安藤忠雄的建筑再合适不过了。
这包含了他建筑中两个不同特点,即简洁的几何外观和丰富的内部空间。
安藤的建筑严格地符合几何构图的原则,材料运用也极其克制,建筑的外表面通常是没有任何装饰的混凝土墙面,但一走入建筑内部,顺着建筑师精心布置的流线,人们便会在运动中体会到安藤建筑空间变化无穷的魅力。
在安藤的建筑内部,流线安排虽然多样,但绝不会使人迷路。
每一转折点都在建筑师的精心设计下变得自然而连贯,你只会从心底发出赞叹:想不到外表如此简洁的建筑,内部空间是如此精彩。
安藤的建筑被人称为“体验的建筑”。
在复杂的内部空间中,只有亲身经历才能体会到空间的魅力。
“为了获取生活的丰富,我追求一种简洁的美学,我的建筑也具有几何的简洁性,但我通过引入不同因素追求复杂性,这种混合正是人与自然存在的真实状态”几何形体构成的建筑与运动中体验的建筑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安藤的作品外表冷峻,内部区相当亲切,热情,“像是空间的立体雕塑”。
用“含蓄”二字来诠释颇为恰当,建筑成为一系列的运动和经历。
在严格的几何形体构成的空间中安排出复杂的流线,各种建筑元素和自然元素的精心组合是人们在运动中时刻都有新的发现。
但安藤建筑中迷宫式的空间构成与他所强调的“清晰的逻辑性构成”并不矛盾,因为他所谓的清晰的逻辑性并不是指空间形式,安藤试图通过嵌入“迷宫样的分离体”去寻找“抽象与具体在建筑中双重体现”。
在这里它的意义是“通过抽象,诱导我们去体会安静,震颤与扩展的感觉”,进而“呼唤我们进入一个多样化的自由境界”。
这种“自由境界”在安藤的空间中表现为“丰富的真实与出其不意的幻觉”。
简单事物的含蓄表达是日本传统文化特征。
简单的建筑形态蕴含着变化莫测的空间同样也是一种含蓄的表达,体现了日本人在精神情感上的表达方式,乐趣和愉悦也就能在这样的空间中获得了。
抽象自然安藤说“自然应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自发的存在形式。
它应成为日常生活如工作,购物,有友人约会聊天时最好的伴侣,我希望将重新引入都市之中并与日常经历相联系”安藤的建筑,重新解释了传统城市住宅与庭院的平静。
这样做表明了他对当代建筑与城市中享乐主义和趋炎附势的明确批评态度。
安藤写道:“我的做法是追求笔表面上更多舒适的东西,我试图从被人类破坏后所剩下的自然环境中将真正的不朽与精华一个接一个地夺回,它们中的许多在经济迅速增长中被抛弃:与自然的基本关系,与资源的直接对话,人们每天在生活空间中的发现与惊喜。
愉悦和审美的提高需要在生活中用简单的方式去积极创造”。
安藤让自然与大都市的平凡化趋势进行抗争,但是,他通常拒绝在建筑中使用植物,对于安藤自然是空间符号,甚至比移植自然中的具体形象更具象征意义。
为了避免并减少他的建筑中的商业形象,安藤设计建筑以经验为基础而不是以表面的形象为基础。
他的所有作品,即使在最小的住宅中都有庭院,引入了自然的呼喊和力量,将风,雨,雪和“景框中的天空”那些取材于自然中的不定形元素简化并赋予表现力。
这直接揭露了在生活领域中,他有能力不断挑战我们社会中的功利主义和唯物主义。
安藤的自然潜行在他的建筑中并获得了存在的意义。
安藤写道:“我设计的目标是赋予空间丰富的意义,通过自然元素和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风和光被引入建筑内并用抽象的形象表达出来。
被抽象的光与天空的片段令人想到自然”。
把自然片段抽象是为了保留自然的整体,这种特有的观点一直贯穿于安藤的设计中。
在复杂的基地环境中,安藤对文脉的对策比他的前辈们处理的更果断。
到今天,他的建筑毫无疑问更加开放,但安藤继续将自然抽象引入他的设计。
安藤最重要的设计---自然与场所之间的变换。
安藤对自然元素中的光情有独钟。
他对建筑与光的关系有着自己系统观点和主张。
他认为使物体的实存成为可能。
“建筑空间之中一束独立的光线停留在物体的表面,在背景中拖下阴影。
随着时间的变化和季节的交替,光的强度发生着变化,物体的形象也随之改变。
”正是在不断地变化中,光重新塑造了我们的世界。
但是,“光并没有变得物质化,其本身也不是既定的形式,除非光被孤立出来或被物质吸收。
光在物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中获得意义。
在光明与黑暗的边界上,个体变得清晰并获得了形式。
在30多年的建筑实践生涯中,他一直致力于在作品中表现最基本的自然要素---光与建筑空间的完美交融,乃至营造一种戏剧性的效果,而其最突出的设计手法便是:利用单纯的混凝土材料和几何化的空间组合创造大面积的明暗对比和富有动感的光影变化,特别是用黑暗来反衬光的魅力和场所的意义。
“在到处布满均匀光线的今天,我仍然追求光明与黑暗之间的相互渗透的关系。
在黑暗中光闪现出宝石般的美丽,人们似乎可以把它握在手中,光挖空黑暗并穿透我们的躯体,将生命带入场所。
材料的运用安藤不仅是一位用光大师,而且也是一位清水混凝土墙运用的大师。
对于建筑师来说,材料是设计的基本出发点,混凝土似乎属于一种坚硬的材料,但它在浇捣凝固之前却具有流动性和可塑性,可以自由的改变形状。
确实,安藤为流动的混凝土赋予一种几何学秩序,这应是其材料的属性及其抽象的美学价值,并用混凝土创造出一种能够隐喻“数寄屋”的空间本质。
在他眼里,混凝土既表达内在的日本,也表达外在的日本。
“我想做的是,赋予混凝土一种更精致的表现,而不是想柯布西耶作品中那种材料的粗犷表达。
这源自我自己的感受,尽管这种精致在今天正逐渐消失,但它在日本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中幸存下来,这是与具有日本特色的美学联系在一起的”。
自20世纪70年代的富岛邸和住吉的长屋开始,到80年代的光之教堂至90年代的大多数作品,安藤作品中清水混凝土墙壁一直是最突出的特征。
不过,实际上也并不完全如此。
从90年代开始,安藤同样用木材,钢。
玻璃等材料创造出了不朽的建筑,并引起了世人的关注。
安藤在解释大阪天保山森特瑞博物馆(Suntory Museum)设计时说,20世纪最基本的建筑材料就是玻璃,混凝土和金属。
再以木材为例。
如果追溯一点史实,其实安藤在自己童年时期和自学建筑的过程中,就曾经仔细观察和亲身实践过木结构建筑的施工,从中学到了木材的属性,建筑构造及技术,并由此学到了日本传统建筑中蕴含的原则和哲理。
“如果你从事一次木结构建筑设计,那你就必须通晓从制作木结构构造图直到装饰的全部工作。
在这个意义上,我感到我是幸运的因为我确实从建筑实践的现场起步的。
”最早使用木材的作品是西班牙塞维利亚世界博览会日本馆。
(1992)在日本馆设计中,安藤的设计主旨是强调材料本质的运用,如不施油漆的木构和粉墙,他试图用一种现代化技术来重新诠释日本传统建筑文化。
日本馆建筑高25m,进深达40m。
建筑再地面以上有4层,有胶合木梁柱体系支撑。
屋顶是半透明的特弗隆张拉膜结构,建筑正面和背面均为条状木板做成的弧面外墙。
该建筑虽然使用的是集成的木材这样现代材料,但仍很好表达了斗拱的构成美。
“不仅仅是设计,利用规格化的材料进行装配化生产,有组织地进行施工,这种建造过程的合理性非常重要。
如果是混凝土,等待干燥需要时间,工期也就自然变长。
像世博会这样的项目,必须要在短时间内进行建造。
选择木构,从施工这一点来看也非常有利。
”楔入环境1984年安藤曾到台湾举办个人作品展,并作了题为《建筑与地方特征》的公开演讲,在演讲中,他着重阐述了建筑应与基地环境协调的观点,“基本上,我的建筑只有在它所处的地理环境中才能成立。
对我而言,如果把替琉球做得建筑用到神户或者反过来,都是一件非常失礼的事。
建筑不是件活动的东西,应当重视它与邻近事物的关系。
”正如他所讲的那样,安藤非常关注基地的固有属性,并用最大的耐心将下列因素逐一解读:基地的形式,周围的环境状况,地域的文化,气候条件及自然特征等,然后将其对这些特征的感觉以一种抽象的形式引入建筑表达中。
他确信建筑作品对每个基地都是唯一的解答,是必然而特有的产物。
“楔入环境”,安藤描述他工作的特点:“首先,我使用尽可能少的材料并且暴露它们的材质特性;其次,我所设计的空间并不经常被赋予明确的功能。
我相信这些特征最大程度使我能够创造出空间的原型。
朴素材料的细微差别和它们的质感强调了简洁空间的构成,用这种方法激起人们对自然元素的关注,如风和光。
”他接着说,他采用这种方法的理由是:“我渴望激励空间中的个人体内的一系列记忆。
为了这个目的,我强调在功能中建立空间,使无限定的部分与人类情感和睦相处。
我称这钟空间原型为观念起点的空间。
一旦它被创造,我会依着步骤将其升华为象征性空间。
”安藤对基地的态度十分谨慎,绝非不分情况下将周围环境一律拒之门外,在他看似严格几何构成的建筑中,包含着对环境的精心考虑。
他说:“我的建筑建立在构成和现代主义形式的基础上,但我把重点放在研究每个作品的场所性,风土,天气,历史,文化背景上。
我希望在每个特定的环境中找到建筑的基点。
”安藤近年来设计的部分项目,有不少建筑已经扩展到大范围的城市设计和地景范畴,而由此引发了场地设计思考和场景创造目标。
“梦舞台”项目位于濑户内海东瑞的兵库县淡路岛上。
安藤最早解除这个项目是在1989年,当时淡路岛上的泥土和沙子大量被用于大阪关西国际机场的填海造地,其地貌受损面积达到1万m2,一座小山丘几乎被夷为平地。
“梦舞台”项目伊始,安藤首先考虑的是如何修复这块土地的生态属性。
于是,25万株树苗被复育在这块倾斜30°的地面上。
然后完成了“梦舞台”这特大型多功能建筑群。
项目虽然因为阪神地震修改了方案并推迟了工期,但在千禧年,人们最终在这里看到了安藤心目中的碧海蓝天与建筑交相呼应的场景,从中感受到生命的力量。
巴黎皮诺美术馆是安藤新近在一次重要的国际建筑设计竞赛中获得的中标项目。
安藤在他的文章《创造之路》中这样形容这个设计:“我最终在一系列的失败以后抓住了胜利。
在2001年12月末,我在费朗西斯·皮诺基金会获得了巴黎西部塞甘岛一个艺术馆竞赛的胜利。
一个600,000平方米的当代艺术博物馆要建在32,000平方米的基地上,占据了塞甘岛的三分之一。
塞甘岛毋庸置疑是巴黎的生命线,因此它也成为这所城市的文化纪念建筑。
这个待建的建筑将会成为巴黎圣母院,卢浮宫,埃菲尔铁塔,蓬皮杜中心这一文化轴线的延续,并将毫无疑问的成为一个新的文化传播者。
对于这个竞赛的兴趣很自然是很巨大的,并且希望他能成为21世纪中创造的与蓬皮社中心具有同样影响力的作品。
”在谈到他的设计理念是,安藤说道:“皮诺艺术馆的设计思想是瞬间感觉和实权感的联系。
瞬间的轴线使建筑联系过去,将来,并联系了串联塞甘岛,塞纳河其他巴黎重要节点的空间轴。
我希望创造的不是一个巨大的包含物,而是创造以个可以是参观者形成共鸣的氛围。
”在赢得皮诺美术馆后,安藤诠释了他眼中的建筑:“什么是建筑通过建筑能做些什么”每个人答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