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消化系统疾病
- 格式:ppt
- 大小:11.04 MB
- 文档页数:158
病理学中的消化系统疾病与病理改变在医学领域中病理学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尤其是其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尤为突出。
消化系统是人体内负责摄取食物并进行营养吸收的重要器官。
在消化道中,口腔、食管、胃、小肠以及大肠等组织和器官中,常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病理改变和疾病。
本文将重点介绍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和病理改变。
一、炎症胃肠道炎症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病症之一。
常见的炎症包括胃炎、肠炎和结肠炎等。
消化系统的炎症可以发生在任何部位,造成症状和病理改变各异。
常见的病理变化包括黏膜充血、水肿、溃疡和出血等。
二、溃疡溃疡病常见于胃肠道,是由胃酸和胃蛋白酶等消化液对胃肠道黏膜造成损害所导致的临床病症。
胃内的溃疡称为胃溃疡,而在小肠中部的溃疡称为十二指肠溃疡。
治疗溃疡病的方法包括抑制胃酸分泌和消灭幽门螺杆菌。
三、肿瘤胃肠道肿瘤是消化系统中最常见的肿瘤之一。
消化系统肿瘤包括胃癌、食管癌、结肠癌等。
其病理改变包括肿胀和囊变、坏死、出血、溃疡和转移瘤等。
四、结石消化系统中常见的结石包括胆石症和胰腺结石等。
胆石症是由于胆囊中的胆汁组成发生改变所导致的,而胰腺结石则是由于胰腺分泌的酶被胰液堵塞在胰管中而形成的。
五、遗传性疾病消化系统中的遗传性疾病包括多囊肝、肝硬化和肝癌等。
多囊肝和肝硬化均与基因突变相关。
而肝癌则是由许多因素,如病毒感染、饮食、药物、遗传等共同作用产生的恶性肿瘤。
综上所述,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和病理改变是非常广泛的。
我们应当有效预防,定期体检,及时治疗,以保持身体健康。
同等学力申硕-临床病理学-系统病理学--消化系统疾病(A型题2)[单选题]1.关于慢性萎缩性胃炎错误的描述是A.病变处胃黏膜变薄B.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C.黏膜内可见纤维组织增生D.常出现鳞状上皮(江南博哥)化生E.化生后可导致癌变正确答案:D[单选题]2.萎缩性胃炎区别于浅表性胃炎的最主要特点是A.炎症细胞浸润的深度B.病变部位C.浸润炎细胞的类型D.胃黏膜固有层腺体萎缩E.临床表现正确答案:D[单选题]3.慢性肥厚性胃炎最主要的诊断依据是A.淋巴滤泡形成B.固有层结缔组织增生C.肌层肥厚D.黏膜增厚,腺体肥大增生E.腺体肠上皮化生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慢性肥厚性胃炎又称Melletrier病,病变常发生在胃底和胃体部。
大体主要特点是黏膜皱襞粗大加深变宽,呈脑回状;黏膜皱襞上可见横裂。
镜下可见黏膜全层增厚,腺体肥大增生,腺管延长,腺窝(小凹)变深。
黏膜表面黏液分泌细胞数量增多;黏膜深层腺体常呈囊性扩张并深入黏膜下层。
固有膜水肿及慢性炎细胞浸润。
[单选题]4.与胃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无关的是A.幽门螺杆菌感染B.过度紧张C.O型血的人发病率高D.吸烟可诱发溃疡的发生E.高盐饮食正确答案:E[单选题]5.慢性消化性溃疡病的发病机制不包括A.胃的壁细胞分泌胃酸增多B.胃窦部G细胞分泌胃泌素亢进C.胆汁过多排人十二指肠D.迷走神经兴奋性降低E.遗传因素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消化性溃疡病的发病机制包括胃酸一胃蛋白酶对于胃肠黏膜的消化作用以及正常胃肠黏膜保护性机制之间的失衡。
具体因素有:①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能促进胃黏膜G细胞增生和胃泌素分泌的作用,导致胃酸分泌增加。
幽门螺杆菌易于黏附到表达0型血抗原的细胞上,因此0型血人群可能更易患胃溃疡病。
②黏膜抗消化能力降低:当胃黏液分泌不足或黏膜上皮受损时,胃黏膜的抗消化能力降低,胃液中的氢离子逆向弥散入胃黏膜,导致溃疡病形成。
长期服用非类固醇类抗炎药物如阿司匹林等、吸烟都可破坏胃黏膜防御屏障。
同等学力申硕-临床病理学-系统病理学--消化系统疾病(A型题1) [单选题]1.与扩大小肠吸收表面积有关的因素是A.小肠皱襞B.小肠绒毛C.微绒毛D.以上均是E.以上均不是正确答案:D参考解(江南博哥)析:扩大小肠表面积的三种结构是环形皱襞、小肠绒毛和微绒毛。
[单选题]2.阑尾的结构特征,除外A.杯状细胞减少B.肠腺长而密C.固有层淋巴小结和弥散淋巴组织丰富D.肌层很薄E.管腔狭窄正确答案:B[单选题]3.三对大唾液腺的共同结构是A.浆液性腺泡和纹状管B.黏液性腺泡和纹状管C.混合性腺泡和纹状管D.闰管和纹状管E.闰管和小叶间导管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三对唾液腺都含有浆液性腺泡和纹状管。
[单选题]4.与腮腺腺泡相连的导管是A.总导管B.小叶间导管C.小叶内导管D.纹状管E.闰管正确答案:E[单选题]5.有关溃疡性病变的描述,错误的是A.急性溃疡可累及黏膜下层以下,可由物理因素等引起B.急性应激性溃疡常继发于休克、烧伤等C.消化性溃疡以十二指肠和胃最多见D.胃溃疡周围可有肠上皮化生E.十二指肠溃疡易癌变,不易穿孔正确答案:E[单选题]6.关于十二指肠溃疡的描述,错误的是A.十二指肠溃疡比胃溃疡小B.十二指肠溃疡比胃溃疡浅C.十二指肠溃疡比胃溃疡易穿孔D.十二指肠溃疡比胃溃疡临床症状明显E.十二指肠溃疡比胃溃疡更易癌变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十二指肠溃疡多发生在球部,溃疡直径多在1cm以下,溃疡较浅,但较胃溃疡更易穿孔,尤其是前壁溃疡。
十二指肠后壁的溃疡易发生大出血。
十二指肠溃疡几乎不癌变,夜间疼痛明显;而胃溃疡的胃痛节律性没有十二指肠溃疡明显,可恶变为癌。
[单选题]7.最易引起大出血的消化性溃疡发生在A.胃小弯近幽门处B.胃小弯近贲门处C.胃底D.十二指肠球部前壁E.十二指肠球部后壁正确答案:E[单选题]8.溃疡病急性穿孔后最严重的后果是A.引起急性弥漫性腹膜炎B.引起胃和十二指肠周围脓肿形成C.引起肠粘连D.引起小网膜急性炎症E.引起慢性包裹性腹膜炎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溃疡穿孔是胃十二指肠溃疡逐渐向深部侵蚀,穿破浆膜的结果,多见于十二指肠前壁和胃前壁溃疡,主要引起弥漫性腹膜炎。
消化系统病理学消化系统病理学是研究消化系统疾病的科学。
消化系统由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以及相关的腺体和器官组成,是人体获取营养和消化食物的主要部位。
消化系统病理学通过研究和诊断消化系统的异常变化,有助于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提供合理的治疗方案。
一、消化系统病理的分类消化系统疾病可以根据病理特点进行分类,常见的疾病包括以下几种:1. 消化道良性肿瘤:如胃肠道息肉、胆囊结石等。
2. 消化道恶性肿瘤:如胃癌、结肠癌等。
3. 消化系统炎症性疾病: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
4. 消化道功能紊乱:如胃炎、食管反流病等。
5. 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综合征:如功能性胃肠病、胆囊功能紊乱等。
二、消化系统病理的病理学改变消化系统病理学的病理学改变多种多样,下面以常见的几种疾病为例进行介绍:1. 消化道良性肿瘤:消化道良性肿瘤主要表现为组织的增生或增生,形成肿块或息肉。
这些肿瘤大部分为良性,常见于胃肠道黏膜及其腺体组织中。
2. 消化道恶性肿瘤:消化道恶性肿瘤指的是消化道内恶性肿瘤,如胃癌、结肠癌等。
这些肿瘤生长迅速,有浸润和转移的倾向,严重影响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
3. 消化系统炎症性疾病:消化系统炎症性疾病包括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
这些疾病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黏膜上皮层和黏膜下层的损伤和溃疡形成。
4. 消化道功能紊乱:消化道功能紊乱主要包括胃炎、食管反流病等。
这些疾病的病理改变一般是黏膜上皮发生炎症,导致消化功能异常。
5. 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综合征: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综合征是指在没有明显溃疡形成的情况下出现的胃肠功能紊乱症状,如功能性胃肠病、胆囊功能紊乱等。
这些疾病主要是消化道的功能紊乱,没有明显的病理学改变。
三、消化系统病理的诊断与治疗消化系统病理的诊断和治疗是通过医学检查和临床症状进行综合判断。
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内镜检查、超声检查、CT扫描、病理组织学检查等。
对于消化道良性肿瘤,如果肿瘤较小且没有症状,一般可以选择观察或者内镜下切除。
同等学力申硕-临床病理学-系统病理学--消化系统疾病(A型题5)[单选题]1.胃癌最常见的症状是A.恶心、呕吐B.食欲不振C.上腹痛D.消瘦E.发热正确答案:C[单选题]2.上消化道出血,(江南博哥)其粪便可呈A.果酱便B.鲜血便C.柏油便D.脓血便E.洗肉水样便正确答案:C[单选题]3.确定幽门螺杆菌根除的试验应在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后何时进行A.2周B.治疗完成时C.4周D.3个月E.6个月正确答案:C[单选题]4.男性45岁,饮酒20余年,3两白酒/d,查体肝肋下2.0cm,脾肋下5.0cm,化验外周血三系均减少,最可能的原因为A.骨髓合成抑制B.脾功能亢进C.营养吸收障碍D.细菌感染,毒素作用E.消化道少量出血正确答案:B[单选题]5.男50岁,半年来反复出现腹泻,粪便糊样,时有腹泻和便秘交替。
检查轻度贫血貌,右下腹部可扪及肿块。
胃肠X线检查示回盲部钡剂充盈缺损,考虑最不像哪个病A.Crohn病B.结肠癌C.血吸虫病性肉芽肿D.肠结核E.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正确答案:E[单选题]6.男,68岁,持续性上腹部隐痛3个月,多次大便隐血阳性,消瘦,查体:上腹部压痛,未触及包块。
下列哪项检查对确诊有帮助A.胃镜伴活检B.肝放射性核素扫描C.胃酸测定D.B型超声检查E.血清促胃液素测定正确答案:A[单选题]7.男,62岁,10年前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3小时前突然呕鲜血约1000ml来院,既往有冠心病史10年。
查体:贫血貌,BP:90/60mmHg,P120/min,肝肋下未触及,脾肋下3cm。
血红蛋白60g/L,红细胞2.6×109/L,血小板55×109/L。
应采取的紧急止血措施不包括A.血管升压素静脉滴注B.奥美拉唑静脉滴注C.食管静脉套扎术D.内镜直视注射硬化剂E.奥曲肽静脉滴注正确答案:A[单选题]8.男,50岁,间断性腹泻20余年,加重3个月,大便每日4~5次,不成形,近日纳差,体重明显减轻,化验便隐血阳性,确诊的最佳手段为A.便找癌细胞B.血液生化C.结肠镜检查D.腹部CT检查E.腹部超声检查正确答案:C[单选题]9.男,25岁,因反复上腹痛而间断服用H2RA治疗。
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和病理学研究一、概述消化系统是人体内一系列与食品分解和吸收有关的器官系统,如口腔、食管、胃、肠等。
消化系统疾病是指消化系统中某些器官出现病变或紊乱而导致的疾病,如胃溃疡、胃癌、炎症性肠病等。
临床和病理学的研究对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临床研究1. 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症状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症状包括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等。
其中,恶心呕吐是许多消化系统疾病的普遍表现,胃肠梗阻、溃疡病、食管癌等都可引起明显的呕吐。
腹痛则是最为常见的症状,其原因可能是胃肠道炎症、溃疡病、消化道出血等。
2. 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临床上,对于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医学技术。
例如,胃肠道内镜检查、X线检查、影像学检查、血液生化检查等。
其中,胃肠道内镜检查是目前诊断消化系统疾病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它可以检测到消化系统内的姑息病变,如胃肠道溃疡、息肉、肿瘤等。
3. 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其他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是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它可以缓解消化不良、减轻症状、控制病情发展。
手术治疗则是对于某些消化系统疾病来说必要的治疗方法,如胃癌、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等病情严重的疾病。
三、病理学研究1. 消化系统疾病的病理变化消化系统疾病的病理变化包括炎症、溃疡形成、肿瘤发生等。
其中,胃肠道破坏性溃疡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病理变化,其主要病理特征是胃肠黏膜局部的破坏、坏死和出血。
2. 消化系统疾病的病理诊断病理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到组织病变,对于诊断不明确的疾病具有重要的帮助。
消化系统疾病的病理诊断在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检查方面都非常重要。
例如,对于消化系统肿瘤的病理诊断,耗时耗力,必须综合运用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等技术。
3. 消化系统疾病的病理治疗病理治疗是指通过对病理学特征的认识,创造性地设计治疗方法,以改变或缓解疾病进程。
在消化系统疾病的病理治疗方面,通常包括局部手术治疗和消化系统内科药物治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