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消化系统CPC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2
《病理学》课程标准一、适用专业口腔医学二、学分学时学分:3学分;学时:54学时。
三、课程定位《病理学》是基础课程,同时又是基础课程与临床专业课程的桥梁课程,其教学内容是临床专业从事临床工作的重要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为后续课程学习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基本病理过程、疾病的病理改变的基本知识,为疾病防治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应用型医学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本课程突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应用性和实践性为原则,重视对学生的职业素质的培养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受到严格职业训练的同时,养成良好职业素质。
本课程在第二学期开课,前导课程:《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人体机能—生理学》、《人体机能—生物化学》、《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等。
后续课程:《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等。
四、与课程相关的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要求五、课程目标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课程组与校内外专家一道,认真分析口腔医师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本课程的特点,确定了本课程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
1、知识目标(1)掌握常见疾病病理变化。
(2)熟悉疾病病因及发病机理。
(3)掌握常见疾病发生发展过程。
(4)了解疾病的最新进展及临床应用情况。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观察、归纳、判断、记忆能力,为临床技术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为能出色地完成临床工作打下基础。
(2)培养学生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观察标本、组织切片,进行动物实验模拟疾病,掌握基本操作技术要点,为学习相关课程和临床实践打基础。
(3)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为可持续学习奠定基础。
3、素质目标(1)具有爱岗、敬业、创业的职业素质。
(2)具有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意识,具有责任意识和慎独精神。
(3)具有尊重患者、关爱生命的人文精神。
(4)具有辩证思维的品质,具有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第九版病理学第十一章消化系统疾病考点剖析内容提要:笔者以步宏、李一雷主编的病理学第九版教材为蓝本,结合40 余年的病理学教学经验,编写了第九版病理学各章必考的考点剖析,共十八章。
本章为第十一章消化系统疾病。
本章考点剖析内容全面、新颖,有重点难点、名词解释(27)、简述题(31)、填空题(10)及单项选择题(52)。
适用于本科及高职高专临床、口腔、医学、高护、助产等专业学生学习病理学使用,也适用于临床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考试人员及研究生考试人员使用。
目录第十一章消化系统疾病第一节食管的炎症、狭窄与扩张第二节胃炎第三节消化性溃疡病第四节阑尾炎第五节非特异性肠炎第六节病毒性肝炎第七节酒精性肝病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第八节肝硬化第九节肝代谢性疾病与循环障碍第十节胆囊炎与胆石症第十一节胰腺炎第十二节消化系统常见肿瘤重点难点掌握: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病变特点及消化性溃疡的并发症。
各种肝病和原发性肝癌的病理学变化特点。
熟悉:消化性溃疡病因;消化道肿瘤的好发部位、病理特点及转移途径。
各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及病因。
了解:消化性溃疡发病机制;非特异性肠炎常见类型及病理变化特点。
各种疾病的临床病理学联系。
一、名词解释(27)1、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 ,RE):是指属于胃食管反流性疾病,是由于胃液反流至食管引起食管下部黏膜慢性炎性改变。
临床以胃灼热、胃内容物反流为突出症状。
2、Barrett 食管(Barrett esophagus ):是指食管远端出现柱状上皮化生(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取代)。
Barrett 食管是大部分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
3、胃炎(gastritis):是指胃黏膜的炎性病变,是一常见病,可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
4、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是指以胃黏膜萎缩变薄,黏膜腺体减少或消失并伴有肠上皮化生,固有层内多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为特点。
消化系统带英文的名词解释消化系统是人体内的一个重要系统,负责将我们摄入的食物转化为能量和营养物质,以供身体使用。
这个系统主要由消化道和附属器官组成。
消化道是指一系列连接在一起的器官,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和直肠。
这些器官的主要功能是将食物分解成更小的分子,并吸收其中的营养物质。
以下是消化道中一些重要的部位及其功能解释:1. 口腔 (Oral cavity): 口腔是消化道的入口,它由嘴唇、牙齿、舌头和腭等组成。
在这个部位,食物被咀嚼和混合唾液。
同时,唾液中的酶开始分解淀粉,将其转化为更简单的糖类。
2. 食管 (Esophagus): 食管是食物从口腔进入胃的通道。
它通过蠕动的运动将食物推进到胃部。
食管壁内有平滑肌组织,这种特殊的构造使得食物在运动过程中不会倒流。
3. 胃 (Stomach): 胃是一个位于食管和小肠之间的J形器官。
它具有强大的肌肉壁,能够搅拌和消化食物。
胃分泌胃酸和胃蛋白酶,这些物质帮助分解食物并杀灭病原体。
4. 小肠 (Small intestine): 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部分,分为三个区域: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
在小肠内,胆汁和胰液与食物混合,转化为更小的分子。
同时,小肠壁内的绒毛负责吸收营养物质和水分。
5. 大肠 (Large intestine): 大肠是连接小肠和直肠的一段,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并形成和排除固体废物。
大肠内还存在大量的肠道菌群,这些益生菌帮助消化和吸收未被小肠吸收的物质。
6. 直肠 (Rectum): 直肠是大肠的末端,负责暂时储存固体废物。
当直肠内有足够的压力时,排便的信息会被发送到大脑,并产生排便的冲动。
除了消化道,还有一些附属器官在消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1. 胆囊 (Gallbladder): 胆囊是一个小袋状器官,连接在肝脏下方。
它主要储存胆汁,当食物进入小肠时,胆囊收缩释放胆汁,以帮助消化脂肪。
2. 肝脏 (Liver):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内脏器官,位于腹腔的右上部。
病理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总结(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
消化管包括口腔、食管、胃、肠、肛门组成的连续的管道系统。
消化腺包括涎腺、肝、胰、消化管的黏膜腺体,主消化、吸收、排泄、解毒、内分泌等功能。
▲食管炎(一)急性~1.单纯卡他性炎;2.化脓性炎;3.坏死性炎,强酸、强碱→食管黏膜坏死、溃疡形成→愈合后瘢痕、狭窄(二)慢性~1. 反流性食管炎(regurgitant esophagitis,RERD)由于胃液反流至食管,引起食管下部黏膜慢性炎性改变。
临床上有反胃、烧心、疼痛、吞咽困难,也可有呕血、黑便。
病理变化:大体,胃镜下可见局部粘膜充血。
早期,粘膜上皮增生、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有时伴有局灶上皮坏死,进而形成溃疡;进展,扩散至食管壁,可发环状纤维化伴狭窄形成;长期→Barrett食管2. Barrett食管食管下端,括约肌水平以上的一段远端食管,出现胃黏膜柱状上皮化生,内镜检查:①可见该段食管正常苍白的鳞状上皮黏膜变成橙红色;②粘膜区充血、水肿呈斑块状突起,有时伴糜烂形成溃疡。
于食管与胃交界的齿状线数厘米以上所取粘膜为单层柱状上皮时,可诊断为Barrett食管。
该处发生溃疡和癌变。
病理变化:大体Barrett食管粘膜区可见橘红色、天鹅绒样不规则病变,在苍白色正常食管粘膜的背景上呈补丁状;可继发糜烂、溃疡、食管狭窄和裂孔疝。
光镜Barrett食管粘膜由类似胃粘膜或小肠粘膜的上皮细胞和腺体构成;Barrett粘膜的柱状上皮细胞兼有鳞状上皮和柱状上皮细胞的超微结构和生化特征。
腺体排列紊乱,常有腺体扩张、萎缩和不同程度的纤维化、炎细胞浸润合并症与反流性食管炎一样,即消化性溃疡、狭窄、出血、非典型增生、癌变▲食管狭窄在狭窄部位的上方常伴有食管的扩张和肥厚常见原因:①食管粘膜上皮因炎症破坏或化学药品腐蚀;②食管肿瘤(食管癌阻塞食管管腔);③食管周围组织病变从外部压迫食管(肺及纵膈肿瘤、甲状腺肿等)▲胃炎(gastritis)胃粘膜的炎性病变(一)急性胃炎1. 急性刺激性~又称单纯性胃炎,暴饮暴食、过热刺激性食品、烈酒所致。
疾病发展过程:
胃小弯处胃溃疡性腺癌→经淋巴道转移到十二指肠、胰头、胆道→肝脏内胆汁淤积,引起全身黄疸→门静脉形成血栓→腹水形成
动脉粥样硬化→左心室部分梗死
高血压→颗粒性固缩肾,
死因:消化道大出血并出血性休克
病程联系:
胃溃疡性腺癌
上腹隐痛、不适,伴反酸、嗳气→溃疡的临床表现
疼痛无规律性,与进食无关,能自行缓解→不是良性溃疡
胃肠钡餐:胃内有大小不等充盈缺损,胃小弯考虑有大溃疡
Que:为什么胃液分析两次找癌细胞都是阴性?巧合?
尸检:胃小弯距幽门2cm处,粘膜面有不规则的巨大溃疡。
直径大、底部凹凸不平、边缘隆起呈结节状、周围胃壁增厚变硬→恶性溃疡
异常细胞:体积大,呈柱状,胞浆丰富,核大无透亮,核仁清楚,核分裂像多见。
→癌细胞
异常细胞排列成大小、形态不一的腺腔。
另外见异常细胞区域周围胃粘膜等有肠上皮化生→胃腺癌
腺癌经淋巴道转移
尸检:
十二指肠:肠壁各层均见异常细胞浸润,以粘膜下层和肌层为重。
淋巴结肿大,内有大量异常细胞
胰腺:胰头实质内有异常细胞浸润,癌细胞聚集成团→灰白色斑点或条纹
胆道:由异常细胞形成的肿块堵塞胆总管,胆总管及肝门静脉附近淋巴结组织被破坏,有异常细胞侵入。
肝脏:
入院体格检查:全身皮肤无黄染、出血点、蜘蛛痣,浅表淋巴结不肿大。
巩膜无黄染,瞳孔等大,无颈静脉怒张→早期未表现出肝脏或胆囊病变的症状。
入院后辅助检查:肝功:均有升高→肝脏损伤,引起黄疸。
甲胎蛋白(-)→排除原发性肝癌的可能性。
胆道被肿瘤堵塞→引起胆汁在肝脏里淤积,出现全身黄疸的现象。
入院第四天右上腹剧烈疼痛→胆汁淤积刺激肝脏引起疼痛
8.11,出现巩膜黄染并进行性加重→肝脏病变或胆囊病变引起的胆汁淤积,黄疸症状
尸检:未见异常细胞→没有癌细胞的转移。
→癌细胞为转移至肝脏,肝脏的症状是由于胆道堵塞、胆汁淤积。
Que:肝门静脉的血栓是如何引起的?没有异常细胞,所以不是癌细胞转移堵塞血管。
血栓很长,说明时间很久了。
腹水:无色、清亮或黄色,→主要为漏出液。
蛋白定性弱阳性,有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渗出液(机体内可能有炎症)。
消化道出血:
Que:消化道出血的原因是什么?饮食刺激?
黑便三周,粪潜血试验强阳性→消化道出血
入院后辅助检查:
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正常,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贫血、炎症反应
入院第四天呕吐咖啡样液体,8.11反复呕出咖啡样液体,贫血加重→上消化道出血
8.31重症贫血、衰竭、呕吐、血压低→出血性休克→抢救无效死亡。
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
曾有高血压病史,曾患“脑淤血”
心脏:左心室壁及室间隔心肌纤维多处被破坏,由纤维组织及疤痕代替。
冠状动脉各大支皆发生动脉粥样硬化。
肾脏:部分肾单位萎缩纤维化,肾小球代偿性肥大,部分动脉内膜增厚,组织纤维增生。
主动脉及脑底动脉均有明显动脉粥样硬化
胸腔少量草黄色澄清积液→心脏病变引起漏出液。
→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对消化道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最后的死亡的作用并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