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胃间质瘤切除术临床应用观察
- 格式:pdf
- 大小:166.87 KB
- 文档页数:2
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胃间的质瘤的效果分析邱泽成【期刊名称】《现代诊断与治疗》【年(卷),期】2013(000)009【摘要】探讨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胃间质瘤的疗效及其应用价值。
进行回顾性分2006年4月~2013年4月我院72例实施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效果进行总结。
结果研究发现,手术全部在腹腔镜下顺利进行。
腹腔镜胃楔形切除术占50%(36例),腹腔镜经胃肿瘤外翻切除术占47%(34例),远端采用腹腔镜辅助胃大部切除术占1.5%(1例),近端采用腹腔镜辅助胃大部切除术占1.5%(l例)。
患者瘤体平均直径2.6~4.8cm,手术时间平均为56.5~110.5min,术后出血量平均4.3~52.7mL,术后住院时间平均6.1~8.9d。
3例出现并症,并发症几率为4.4%。
对67例患者进行随机访问调查(93%),中位随访时间25个月,67例均未出现远处转移和复发情况,手术后因其他原因死亡1例。
总生存率达到99%。
采用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胃间质瘤创伤小、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总页数】2页(P2018-2019)【作者】邱泽成【作者单位】茂名市人民医院普外一科,广东茂名 52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2【相关文献】1.腹腔镜在胃间质瘤手术治疗中应用及临床效果分析 [J], 王治伟2.应用腹腔镜联合胃镜微创手术治疗胃间质瘤的效果分析 [J], 吴胜春3.联用腹腔镜与胃镜手术治疗胃间质瘤的效果分析 [J], 方伟坤4.腹腔镜联合胃镜治疗食管裂孔疝合并胃间质瘤的临床及术后效果分析 [J], 曲默;张彧;赵红彦;房津辉5.联用腹腔镜与胃镜手术治疗胃间质瘤的效果分析 [J], 陈勇军;潘晓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单孔腹腔镜胃间质瘤切除术的临床观察及护理张茜 张宏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普外二科,辽宁沈阳110004) 摘 要 目的探讨单孔腹腔镜胃间质瘤切除术的临床观察要点及护理特点。
方法我科2010年2月~2011年12月共施行14例单孔腹腔镜胃间质瘤切除术,针对单孔腹腔镜手术的特点,在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护理、病情观察等方面调整护理方法,并对要点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14例患者行单孔腹腔镜胃间质瘤切除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取得良好的微创和美容效果。
结论单孔腹腔镜技术在胃间质瘤治疗中效果良好,与常规手术相比,其相应的护理也具有新的特点,良好的护理对于促进患者顺利康复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单孔腹腔镜手术 胃间质瘤 护理 Key words Single hole laparoscopic surgery Gastric stromal tumors Nursing 中图分类号:R473.5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6975(2012)21-1952-02 作者简介:张茜(1978-),女,本科,护师,从事临床护理工作 随着超声内镜技术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早期胃间质瘤得到诊断和治疗。
目前认为胃间质瘤均应被作为具有恶性倾向的肿瘤进行处理,具有复发和转移的潜能,因此,及时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1]。
由于胃间质瘤很少伴有淋巴转移,通常只需进行病灶的局部完整切除,而不需进行胃周淋巴结的清扫,因此手术相对简单,尤其适用于腹腔镜或内镜等微创手术治疗[2-4]。
近年来,一种新的微创技术—单孔腹腔镜技术得到迅速发展,由于这种技术采用经脐部单孔入路,愈合后手术瘢痕可以被脐部的天然凹陷遮蔽,可以获得接近无疤痕的手术效果,具有明显的微创和美容优势,在应用于胃间质瘤的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5]。
作为一种新的微创手术技术,其相应的临床过程和护理也具有自己的特点。
我院自2010年开展单孔腹腔镜胃间质瘤的手术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对比研究发表时间:2016-09-22T15:51:58.703Z 来源:《系统医学》2016年11期作者:张兵[导读] 在手术时间上,两组则较为相近,且研究组稍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无差异(P>0.05)。
结论:腹腔镜手术具有出血量少、创伤小的优势,将其应用于GST患者不仅可以获得显著疗效,还能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张兵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腹部外科A区 010020 【摘要】目的:探究并对比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在胃间质瘤(GST)上的不同临床疗效。
方法:择取2013年7月到2016年7月期间由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4例GST患者,以患者采用的不同术法作为依据进行分组:以开腹手术进行治疗的32例患者归入对照组,以腹腔镜手术进行治疗的32例患者归入研究组。
组间对比治疗效果及相关指标。
结果:研究组在切口长度、进食恢复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率等指标上均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差异(P<0.05)。
在手术时间上,两组则较为相近,且研究组稍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无差异(P>0.05)。
结论:腹腔镜手术具有出血量少、创伤小的优势,将其应用于GST患者不仅可以获得显著疗效,还能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胃间质瘤;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治疗效果【中图分类号】R7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1-059-02 胃间质瘤全称为胃肠道间质瘤,其本质上是一种具有较强侵袭性的间叶源性肿瘤,可良性可恶性,且恶性潜在倾向更强,罹患此肿瘤的患者通常预后不佳,且肿瘤的生物学行为难以实现准确预测[1]。
外科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手段,瘤体彻底切除是其主要目标。
传统手术可以彻底切除瘤体,但对患者机体损伤较大,患者术后恢复慢,而在近些年来,由于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腹腔镜手术在胃间质瘤治疗中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患者可以实现更加微创的治疗。
腹腔镜下胃部胃肠间质瘤切除术的疗效观察祝伟;张瑞麟;田敏【期刊名称】《中国肿瘤外科杂志》【年(卷),期】2017(009)001【摘要】目的观察与评价腹腔镜下治疗直径小于5 cm胃部胃肠间质瘤的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2010年2月至2015年5月丹东市中心医院收治的直径小于5 cm的胃部胃肠间质瘤患者分为两组,腹腔镜组16例,开腹组21例.观察与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进食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202.82±67.57) min],术中出血量[(35.63 ±62.22) ml],术后首次排气时间[(3.21±1.20)d]、住院时间[(7.63±2.40)d]和术后进食时间[(4.11±1.20)d]均少(短)于开腹组的(142.27±56.32) min、(128.33±58.13) ml、(4.42±1.50)d、(10.68±2.50)d、(5.52±1.40)d(P <0.05).两组患者均完整切除肿瘤,无肿瘤破裂情况出现.腹腔镜组无术中转开腹情况.结论腹腔镜下切除直径小于5 cm的胃部胃肠间质瘤疗效安全、可靠.【总页数】3页(P40-41,44)【作者】祝伟;张瑞麟;田敏【作者单位】118000辽宁丹东丹东市中心医院普外科;118000辽宁丹东丹东市中心医院普外科;118000辽宁丹东丹东市中心医院普外科【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3D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切除胃部胃肠间质瘤的疗效观察 [J], 李爱辉;李洪;王力斌;欧阳杰2.3D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切除胃部胃肠间质瘤的疗效观察 [J], 朱雷3.腹腔镜下胃肠间质瘤切除术单中心回顾性分析 [J], 尹刚; 孙志鹏; 田佩荣; 阿民布和; 李天雄4.腹腔镜下胃肠间质瘤切除术治疗胃不利部位胃肠间质瘤的效果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J], 程国凌;王松松5.腹腔镜下胃肠间质瘤切除术的临床疗效观察与安全性研究 [J], 赵立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腹腔镜手术治疗胃间叶源性肿瘤的临床研究作者:邢燕来郑兰东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11期【摘要】目的:通过与开腹手术治疗胃间叶源性肿瘤(主要是胃间质瘤)对比,探讨腹腔镜治疗胃间叶源性肿瘤(主要是胃间质瘤)的治疗方法,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4~2012年收治的57例胃间质瘤的患者资料。
其中采取传统开腹手术的25例,腹腔镜手术的32例,均采用楔形切除术。
将其分为2组,比较其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等情况。
结果: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分别为:90min、3.5cm、37ml、5d、0% vs 135min、17cm 、120ml、 9d、4%。
结论:与开腹手术治疗胃间质瘤相比,腹腔镜手术治疗胃间质瘤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点,且安全有效,是目前外科治疗胃间质瘤好方法。
【关键词】腹腔镜;楔形切除术;胃间质瘤【中图分类号】R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179—01胃间质瘤(STG)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起源于胃肠道固有肌层和黏膜肌层,有梭形细胞和和上皮样细胞组成,是一种非定向分化的肿瘤[1]。
胃间质瘤对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不敏感,故外科手术切除是最佳治疗选择,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师选择腹腔镜手术切除胃间质瘤。
本文通过两种手术方法(开腹手术25例、腹腔镜手术32例)的对比研究,评价腹腔镜手术治疗胃间质瘤的效果性、安全性、及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开腹组25例,男14例,女11例,平均年龄为56.7岁;腹腔镜组32例,男18例,女14例,平均年龄58.3岁。
主要临床表现均为上腹部不适、黑便,部分伴有呕血等。
术前胃镜检查可发现典型的表现:球形或半球形隆起,边界清。
1.2 手术方法开腹组行常规楔形切除术。
24例腹腔镜胃间质瘤切除术临床体会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胃间质瘤切除术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3月-2011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24例腹腔镜下胃间质瘤切除术的手术方式及术后疗效。
结果:24例均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术后恢复良好,随诊无复发及转移。
结论:腹腔镜下胃间质瘤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是安全、可行的。
标签:腹腔镜;胃间质瘤切除术2009年3月-2011年3月笔者所在科对24例胃间质瘤患者实施了腹腔镜下切除术,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24例胃间质瘤患者中男13例,女11例,年龄29~59岁,平均45岁。
主要临床症状有胃区不适、疼痛、上腹部包块、返酸、嗳气、黑便及呕血等,胃镜检查显示胃黏膜下隆起。
手术前行超声检查,发现肿瘤生长的部位在胃的肌层或黏膜下层,呈内生性或外生性生长,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规则,内部回声均匀。
肿瘤最大直径1.5~5.0 cm。
1.2 手术方法术前常规禁食水,留置胃管、导尿管,均采用气管插管全麻,仰平卧分腿、头高脚低位,选用四孔法入腹,于脐上缘建立10 mm的观察孔;建主操作孔,位置在左锁骨中线平脐,置入12 mm Trocar;在右锁骨中线肋缘下3 cm处建立一辅助孔,置入5 mm Trocar;同时在左侧腋前线肋缘下再建一个辅助孔,置入5 mm Trocar。
气腹压力设定为14 mm Hg左右。
24例均行腹腔镜下胃部分切除术(楔形切除)。
手术过程中要胃镜来加以引导,用胃镜的冷光源来对瘤体定位,用冷光源对准瘤体,再置入腹腔镜,对瘤体部位精确定位,手术操作时可以把该部分胃组织单独提起。
不同部位的肿瘤切除方法不同,对胃前壁肿瘤,可用内镜切割吻合器直接楔形切除;胃底部或胃前壁大弯侧肿瘤,可以用超声刀加以分离、切断脾胃韧带或胃结肠韧带;肿瘤位于胃前壁小弯侧者,分离、切断部分肝胃韧带;肿瘤位于胃后壁者,先分离、切断脾胃韧带和(或)胃结肠韧带,把胃后壁翻起,再用直线切割闭合器楔形切除。
腹腔镜胃间质瘤切除手术方法患者全麻后取平卧位,常规脐部10mm观察孔,剑突下、左肋缘锁骨中线偏外侧及右肋缘与右锁骨中线交叉点,各取5或10mm穿刺作为操作孔,气腹压力为15mm Hg。
32例患者肿瘤位于胃体、胃底部前壁,患者麻醉后,术中胃镜确定肿瘤位置,用超声刀分离肿瘤周围胃大小网膜及粘连,使用线形切割吻合器(Endo GIA)在距肿瘤边缘2~3cm处将肿瘤从胃壁完整切除,切割缘用10可吸收线浆肌层包埋连续缝合,掌握切除范围,避免形成胃腔狭窄,腹腔操作完成后,用胃镜检查胃腔,确定无出血及胃腔狭窄。
21例患者肿瘤位于胃体或胃底后壁,麻醉后术中胃镜定位,在肿瘤对应的前壁打开胃腔,与胃镜配合找到肿瘤后,将后壁肿瘤从胃前壁切口提出,用Endo GIA在距肿瘤2~3cm处切除。
全层缝合胃前壁,加强浆肌层,完成腹腔镜操作后,用胃镜复查,确定切割缘完整,无出血及胃腔狭窄。
3例患者肿瘤位于胃前壁,距贲门口小于2cm,肿瘤直径约1.5cm,术中胃镜定位,打开对应的胃前壁浆膜,将肿瘤切除,不破坏胃粘膜,缝合浆肌层。
完成肿瘤切除后,胃镜复查,确定无贲门口狭窄及出血。
切下标本立即装入标本袋取出送冰冻,常规放置引流。
胃肠道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s,GST) 是一组起源于胃肠道Cajal细胞,以KIT 或PDGFRA基因突变为主要发病机制,大部分细胞表达KIT的梭形、上皮样或混合类型的间叶源性肿瘤,是最常见的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1,2],是一种有低恶性潜能的胃肠道粘膜下肿瘤。
GST多发生于胃体及胃底,男女发病率及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可表现为腹部隐痛不适、腹部包块、消化道出血等。
依据Amln分类标准判断良恶性:(1)良性:有丝分裂计数<5/50HPF,肿瘤直径≤5cm;(2)交界性:有丝分裂计数<5/50HPF,肿瘤直径>5cm;(3)恶性:有丝分裂计数> 5/50HPF的任何直径肿瘤[3]。
腹腔镜经胃壁胃腔内手术治疗胃底近贲门处胃肠间质瘤目的:考察腹腔镜经胃壁胃腔内手术治疗胃底近贲门处胃肠间质瘤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6月-2013年10月就诊的胃底贲门部胃间质瘤患者38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腹腔镜手术,对照组患者采用开腹手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进食时间、住院天数及随访结果。
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排气时间短,进食时间早,住院天数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两组术后病理检查外科标本切缘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两组均未发生复发和转移。
结论:对胃底贲门部胃肠间质瘤患者进行腹腔镜手术,安全性好,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标签:腹腔镜;胃肠间质瘤;开腹手术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发生在消化道的任何位置,最常见于胃,是一种最常见的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有潜在恶性倾向[1-2]。
其组织学形态有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或多形性细胞,遗传上存在频发性c-kit基因突变[3-4]。
现在临床上治疗胃肠间质瘤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进行手术切除。
传统的手术方式是开腹手术切除肿瘤,但是手术创口大,恢复较慢,给患者带来的身心伤害较大。
近些年,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可以采用腹腔镜下切除胃肠间质瘤的方式,给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
本文收集了本院2012年6月-2013年10月收治的胃底贲门部胃肠间质瘤患者38例,分别采用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进行肿瘤切除术,比较这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效果,确定了腹腔镜手术的优越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本院2012年6月-2013年10月收治的胃底贲门部胃肠间质瘤患者38例纳入本研究,其中男18例,女20例,年龄28~70岁,平均(42.1±21.2)岁,病程2~10年,平均(5.2±1.6)年。
浅析研究腹腔镜手术治疗胃间质瘤的现状与进展摘要:胃间质瘤较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发生于肠道的夜间源性肿瘤。
而胃间质瘤主要的治疗手段就是进行外科手术进行完整的切除。
目前,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创治疗理念以及方法在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利用腹腔镜对胃间质瘤进行切除在越来越多的手术中被应用,但是腹腔镜在使用和手术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本文结合多年来腹腔镜在治疗胃间质瘤的相关进行展开相应的讨论和分析。
关键词:腹腔镜、胃间质瘤、手术治疗胃间质瘤又称为胃肠道间质瘤,主要发生于肠道的夜间源性肿瘤,其发病率是肠道恶性肿瘤的0.1%-3%[1]。
其不同的位置会显示不同的病状,主要是由原发肿瘤灶决定,其中包括位置、大小以及侵袭的严重程度等[2],需要对手术标本进行相应的免疫组化检测,若发现阳性即可确诊。
目前对于胃间质瘤的治疗主要是通过外科手术进行根除,这样不但可以保证肿瘤包膜的完整性和可以确保进行腹腔镜手术时镜下切缘的阴性[3]。
传统的胃间质瘤手术多数是在开腹的环境下进行的,但目前随着微创手术的不断推广,在腹腔镜下进行手术治疗的方法越来越广泛,并且腹腔镜进行胃间质瘤手术比传统的手术更具有优势。
1腹腔镜手术治疗胃间质瘤的原则胃间质瘤可对原发性进行切除,根据相关报道可得,胃间质瘤的进行腹腔镜手术的主要原则就是对完整的肿瘤进行切除,有效避免肿瘤破裂,确保切缘的阴性,在手术时不推荐对胃进行扩大切除以及对常规行淋巴进行清扫等[4]。
保证切除肿瘤无破损:胃间质瘤切除之后如若发生肿瘤破裂是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在手术进行中,必须确保并坚持无溜原则,避免肿瘤的破裂。
如果在手术进行中发生了肿瘤破裂的情况,则手术应该及时对外科急症进行处理,并获取病理的诊断,根据手术中的风险程度对肿瘤进行相应的切除,此外在手术中应尽最大的可能避免肿瘤的破裂。
保证切缘阴性:一般病理切除阳性的患者,无需进行相应的补充弄手术,主要是因为进行二次手术的风险较高。
胃镜联合腹腔镜治疗胃间质瘤的围术期护理观察胃间质瘤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之一,以胃肠道肌层的间叶性肿瘤为起源,治疗时如果仅采用腹腔镜则难度较大,尤其是无法精确定位,而联合使用胃镜与腹腔镜则既可以精确定位,又能够部分切除瘤体,而且瘤体切除后是否出现穿孔、出血等也能直接观察到,并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处理,使患者的痛苦大大减轻,手术成功率提高。
文章总结了我院采用胃镜联合腹腔镜治疗胃间质瘤患者的的围术期护理措施及效果。
标签:胃镜;腹腔镜;胃间质瘤;围术期护理目前胃肠外科应用最为广泛的手术方式就是腹腔镜手术,然而,受到硬镜的限制,腹腔镜手术的触觉比较不精细,难以定位一些部位特殊和直径较小的肿瘤,近几年临床中采用的胃镜联合腹腔镜的方式很好的解决了腹腔镜本身的缺陷,效果良好[1]。
为了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缩短其康复进程,必须实施全面、精心的围术期护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总病历数126例,男性86例,女性40例,年龄11~88岁,平均年龄60.19岁。
息肉最大5×7cm,术后病检管状绒毛状腺瘤,伴区域增生活跃,术后1年回访,腹痛胀好转,但未复查肠镜。
主诉:腹痛胀35例,腹泻或大便次数增多24例,排便困难、干结、便秘8例,便血18例,体检发现9例,大肠癌术后复查4例。
辅助检查:查大便隐血94例,阳性者13例,查肿瘤标志物114例,升高16例,其中CEA升高8例,CA199升高5例,其中1例CA199升高术后恢复正常,CA125升高3例,PSA升高2例,行腹部CT检查25例,其中有3例提示肠壁有增厚及软组织影,行超声肠镜16例,其中超声肠镜提示病变边界欠清4例。
1.2手术及预后情况手术方式:EMR52例,EPMR37例,高频电切除术34例,ESD3例。
术前:予以钛夹预处理26例,尼龙绳预处理5例,钛夹+尼龙绳预处理12例。
术后处理:钛夹缝合9例,尼龙绳套扎1例。
术后病检炎性3例,平滑肌瘤1例,腺瘤21例,管状腺瘤37例,绒毛状腺瘤14例,管状绒毛状腺瘤50例,轻度不典型增生4例,中度不典型增生8例,重度不典型增生5例。
腹腔镜用于胃间质瘤切除术的临床评价王文斯【摘要】目的:分析评价腹腔镜用于胃间质瘤切除术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为临床医师选择合理手术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2年12月~2017年12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胃间质瘤患者72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开腹手术方式完成手术,观察组则利用腹腔镜微创手术方案完成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平均时间等围术期指标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8.3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7.78%(P<0.05).结论:采用腹腔镜微创手术切除胃间质瘤能够获得良好的临床价值,而且安全性较高.【期刊名称】《中国医疗器械信息》【年(卷),期】2018(024)014【总页数】2页(P108-109)【关键词】腹腔镜;胃间质瘤切除术;临床效果;安全性【作者】王文斯【作者单位】铁法煤业集团总医院普外一科辽宁铁岭 112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2胃间质瘤源自胃间叶组织,在传统观念中,胃间质瘤多分为良恶性及交界性,共3类,但目前多支持胃间质瘤属于潜在恶性肿瘤,且以手术作为首选治疗方案,其患者数量占胃部肿瘤患者总数的2%左右。
胃间质瘤切除术方案主要包括开腹手术、单纯腹腔镜手术、腹腔镜及内窥镜联合技术等。
目前,由于腹腔镜等微创手术技术的迅猛发展,加上很多胃间质瘤病灶呈局限状,手术效果较好,安全性较高,术中流血量较少,故微创手术应用率逐年提高[1]。
本次研究选择2012年12月~2017年12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胃间质瘤患者36例,采用腹腔镜手术进行治疗,获得一定研究成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择2012年12月~2017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胃间质瘤患者72例,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感、食物消化不良;按照随机原则将其分成对照组及观察组。
对照组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龄30~75岁,年龄平均(44.20±10.13)岁;胃体患病34例[94.44%,包括前壁25例(73.53%),后壁3例(8.82%),大弯侧2例(5.88),小弯侧近贲门4例(11.76%)],胃窦小弯侧2例(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