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胃间质瘤切除
- 格式:docx
- 大小:16.22 KB
- 文档页数:2
胃肠间质瘤规范化外科治疗专家共识(最全版)关键词胃肠间质瘤;外科治疗;靶向治疗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是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
近年来,随着对GIST 生物学行为认识的加深,靶向药物、分子病理、影像学、微创等诊疗技术的进步,改变了GIST 的治疗模式,已经建立了包括外科、病理科、消化科、内镜科、肿瘤科、影像科等在内的多学科合作模式。
但迄今为止,外科手术切除仍是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为进一步推动GIST规范化外科治疗,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外科学组特制定本共识。
1 活检或标本处理术前评估手术能够完整切除且不会明显影响相关脏器功能者,可直接行手术切除。
如果需要进行术前治疗,应行活检以明确诊断。
但活检可能引起肿瘤的破溃、出血,增加肿瘤播散的危险性,应当慎重。
尽量通过胃肠腔穿刺,以减少肿瘤针道转移和破裂种植的风险。
对于转移性GIST,可考虑经皮穿刺活检。
(1)需要联合多脏器切除者,或术后可能明显影响相关脏器功能者,如胃食管结合部、十二指肠、直肠的病变。
(2)无法切除或估计难以获得R0 切除的病变。
(3)疑似GIST 者(如需排除淋巴瘤)。
(4)疑似复发转移的GIST病人。
(1)内镜活检:内镜下活检常难以获取肿瘤组织明确病理诊断,且偶可导致严重出血,仅适用于病变累及黏膜的病例。
(2)空芯针穿刺(core needle biopsy,CNB)活检:在超声或CT 引导下行CNB。
(3)细针穿刺活检(fine needle aspiration,FNA):在有经验的单位可尝试内镜超声引导下FNA。
但获得组织较少,诊断难度常较大。
(4)经直肠穿刺活检:对于盆腔和直肠的病变,推荐此方式。
(5)经皮穿刺活检:对于转移性GIST,可推荐此方式。
(6)术中冰冻活检:不推荐常规进行。
活检组织通常较少,大多数病例虽可以做出疾病诊断,但较难评估肿瘤性质。
推荐用于GIST 鉴别诊断的免疫组化抗体包括:DOG1、CD117、CD34、a-SMA、desmin、S-100蛋白。
腹腔镜联合胃镜治疗胃间质瘤(附22例分析)
周光荣;张正元;刘卫东;姜宝飞
【期刊名称】《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年(卷),期】2010(020)003
【摘要】目的总结腹腔镜联合胃镜术中定位治疗胃间质瘤的经验.方法 22例诊断为胃间质瘤(直径≤4cm)的患者,应用腹腔镜联合胃镜术中定位技术,分别行胃腔外锲形切除术、经胃腔肿瘤外翻切除术、胃部分切除术.结果 22例均在双镜联合下顺利找到肿瘤并成功行局部切除.无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50~130min,术中出血10~250mL,术后2~5d进流质饮食,平均住院时间6.2d.结论应用腹腔镜联合胃镜定位治疗胃间质瘤具有定位准确、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总页数】3页(P432-434)
【作者】周光荣;张正元;刘卫东;姜宝飞
【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胃肠外科,江苏淮安,223000;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胃肠外科,江苏淮安,223000;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胃肠外科,江苏淮安,223000;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胃肠外科,江苏淮安,22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
【相关文献】
1.腹腔镜联合胃镜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体会(附4例报告) [J], 颜松龄;肖春林;许胜水;张国伟
2.腹腔镜联合胃镜手术治疗胃间质瘤27例分析 [J], 张波;尤龙
3.腹腔镜联合胃镜手术治疗早期胃间质瘤22例临床分析 [J], 张福星;张思宇
4.腹腔镜联合胃镜治疗胃间质瘤25例分析 [J], 陈军强;张家敏;郑樟栋;王伟林
5.腹腔镜联合胃镜手术治疗胃间质瘤27例分析 [J], 张波;尤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胃镜联合腹腔镜微创下治疗胃间质瘤效果发表时间:2018-08-06T14:35:29.773Z 来源:《航空军医》2018年7期作者:刘超辉[导读] 胃间质瘤是发生于胃肠道积胃肠道以外的C-Kit阳性间叶性肿瘤,属于胃肠道肿瘤的一种,较为少见,占胃肿瘤的2%左右。
(浏阳市中医医院湖南长沙410300)摘要:目的观察胃镜联合腹腔镜微创下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64例胃间质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2例患者均给予常规开放手术,观察组32例患者给予胃镜联合腹腔镜微创治疗,比较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结论胃间质瘤应用胃镜联合腹腔镜微创下治疗效果显著,具有术中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势,同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胃镜;腹腔镜微创;胃间质瘤胃间质瘤是发生于胃肠道积胃肠道以外的C-Kit阳性间叶性肿瘤,属于胃肠道肿瘤的一种,较为少见,占胃肿瘤的2%左右。
手术切除治疗是目前治疗胃间质瘤的首选方法,本次研究选取胃间质瘤患者64例,对比观察胃镜联合腹腔镜微创下治疗的治疗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整理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于2015年2月~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64例胃间质瘤,均经手术病理确诊证实患有胃间质瘤,患者均在自愿同意下签署知情同意书参与本次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4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男22例,女10例,年龄45~67岁,平均年龄(52.64±4.21)岁,肿瘤大小0.5~5.0cm,平均肿瘤大小(3.42±0.45)cm,肿瘤位置:胃底6例,胃前壁15例,胃后壁11例;观察组:男20例,女12例,年龄43~68岁,平均年龄(53.49±4.55)岁,肿瘤大小0.5~5.5cm,平均肿瘤大小(3.50±0.41)cm,肿瘤位置:胃底7例,胃前壁17例,胃后壁8例;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及位置等临床资料方面进行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腹腔镜联合胃镜治疗胃间质瘤的疗效摘要:目的:探讨双镜联合(lgcs)手术治疗胃间质瘤(gsts)的临床方法和治疗效果。
方法:对我院2009年2月到2011年3月收治的lgcs患者32例的手术治疗方式,病理资料及疗效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lgcs切除7例胃体前壁、8例胃体后壁,11例胃底部、6例胃窦部gsts。
结果:32例患者均顺利的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50~100min,平均时间60.5±3.4min,术中出血量20~80ml,平均出血量40.6±5.8ml。
手术治疗之后恢复肠道功能时间12~48h,恢复流质饮食时间为48~72h,术后患者住院4~10d,患者为出现并发症,对患者随访6~12月,无转移和复发。
患者病理结果:术后患者极低风险11例,低度风险19例,中度风险2例,没有高度风险患者。
结论:临床上采用lgcs治疗gsts患者具有微创伤、精定位、手术时间较短、患者恢复快、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高等优点,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上广泛的推广和普遍使用。
关键词:腹腔镜胃镜联合胃间质瘤疗效【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391-02胃间质瘤(gsts)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胃间叶源性肿瘤,常常被误诊为神经源性肿瘤和胃平滑肌瘤,近年来随着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不断深入研究,已经明确了其病生特点及分子生物学的基础。
gsts极少发生淋巴结的转移,在手术中不需要进行大范围的清扫淋巴结,对于直径较小的患者直接行病灶局部切除术即可。
随着不断成熟的腹腔镜技术,临床上应用腹腔镜切除gsts日益普遍,单纯使用腹腔镜进行手术对手术的定位及范围的确定仍存在一些困难[1]。
我院2009年2月到2011年3月,采用双镜联合(lgcs)手术治疗32例胃间质瘤(gsts)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和方法1.1 患者的临床资料。
腹腔镜联合内镜技术治疗老年人胃部胃肠道间质瘤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分析钟维章【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内镜技术(LECS)治疗老年人胃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128例胃部胃肠道间质瘤老年患者(≥60岁)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64例,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开腹治疗,研究组予以腹腔镜联合内镜治疗,对比其临床安全性.结果:研究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进食时间、术后住院天数等临床指标分别为(94.62±21.23)min、(16.37±6.84)ml、(1.83±0.58)d、(2.76±0.72)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05.24±35.85) min、(84.18±54.02)ml、(4.65±2.80)d、(8.87±5.35)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联合内镜技术治疗老年人胃部胃肠道间质瘤安全可行,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进食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较常规开腹治疗具有优势.【期刊名称】《华夏医学》【年(卷),期】2015(028)004【总页数】5页(P58-62)【关键词】腹腔镜;内镜;开腹手术;老年患者;胃部胃肠道间质瘤【作者】钟维章【作者单位】桂林市第二人民医院普外科,广西桂林541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2;R735.3胃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1]是一类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占消化道间叶肿瘤的大部分。
目前,手术是治疗GIST的首选方式。
近年来,随着腹腔镜与内镜技术的大力发展,二者协同互补,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胃间质瘤的微创外科手术治疗指征。
对此,本研究就“腹腔镜联合内镜技术(laparoscopic and endoscopic cooperative surgery)[2-3]”与“常规开腹治疗”对GIST安全性,进行对比性研究分析,以期为GIST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腹腔镜胃间质瘤切除
手术方法
患者全麻后取平卧位,常规脐部10mm观察孔,剑突下、左肋缘锁骨中线偏外侧及右肋缘与右锁骨中线交叉点,各取5或10mm穿刺作为操作孔,气腹压力为15mm Hg。
32例患者肿瘤位于胃体、胃底部前壁,患者麻醉后,术中胃镜确定肿瘤位置,用超声刀分离肿瘤周围胃大小网膜及粘连,使用线形切割吻合器(Endo GIA)在距肿瘤边缘2~3cm处将肿瘤从胃壁完整切除,切割缘用10可吸收线浆肌层包埋连续缝合,掌握切除范围,避免形成胃腔狭窄,腹腔操作完成后,用胃镜检查胃腔,确定无出血及胃腔狭窄。
21例患者肿瘤位于胃体或胃底后壁,麻醉后术中胃镜定位,在肿瘤对应的前壁打开胃腔,与胃镜配合找到肿瘤后,将后壁肿瘤从胃前壁切口提出,用Endo GIA在距肿瘤2~3cm处切除。
全层缝合胃前壁,加强浆肌层,完成腹腔镜操作后,用胃镜复查,确定切割缘完整,无出血及胃腔狭窄。
3例患者肿瘤位于胃前壁,距贲门口小于2cm,肿瘤直径约1.5cm,术中胃镜定位,打开对应的胃前壁浆膜,将肿瘤切除,不破坏胃粘膜,缝合浆肌层。
完成肿瘤切除后,胃镜复查,确定无贲门口狭窄及出血。
切下标本立即装入标本袋取出送冰冻,常规放置引流。
胃肠道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s,GST) 是一组起源于胃肠道Cajal细胞,以KIT 或PDGFRA基因突变为主要发病机制,大部分细胞表达KIT的梭形、上皮样或混合类型的间叶源性肿瘤,是最常见的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1,2],是一种有低恶性潜能的胃肠道粘膜下肿瘤。
GST多发生于胃体及胃底,男女发病率及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可表现为腹部隐痛不适、腹部包块、消化道出血等。
依据Amln分类标准判断良恶性:(1)良性:有丝分裂计数<5/50HPF,肿瘤直径≤5cm;(2)交界性:有丝分裂计数<5/50HPF,肿瘤直
径>5cm;(3)恶性:有丝分裂计数> 5/50HPF的任何直径肿瘤[3]。
本组患者术前均行胃镜、超声胃镜等检查,以确定肿瘤来源、大小、部位。
术中用胃镜、腹腔镜联合定位,根据肿瘤部位及大小不同,采用不同术式,以取得最好的疗效。
位于胃前壁的肿瘤术中定位及切除相对较容易,可直接将肿瘤提出,用Endo GIA直接切除。
切除时需掌握切除范围,一般切缘要距肿瘤2~3cm。
肿瘤切除后,术中用胃镜检查胃腔,避免术后胃出血及发生胃腔狭窄。
位于胃后壁和贲门部的肿瘤,手术时需精确定位,因为后壁肿瘤不能直接切除,需从前壁打开胃壁,将肿瘤从前壁切口提出后切除,打开胃壁在胃腔内寻找后壁肿瘤较困难,因肿瘤表面仍为正常胃粘膜,打开胃腔后胃皱壁与肿瘤难以区分,腹腔镜下无手感,因此,需腹腔镜与术中胃镜精确定位才能尽快找到并切除肿瘤[4]。
贲门部肿瘤,如距贲门口小于2cm,切除时不能直接用Endo GIA,因可能会导致贲门口狭窄,行近端胃切除术,患者则损伤太大。
本组有3例患者肿瘤距贲门口小于2cm,肿瘤直径约1.5cm,我们采用打开肿瘤表面浆肌层,剥离肿瘤的做法,完成切除后,术中胃镜检查胃粘膜均完整,避免了术后贲门狭窄的可能,同时完整切除了肿瘤,术后随访12个月,3例患者均无复发。
切下的肿瘤装入标本袋后从扩大的左下腹切口取出,避免腹腔内转移和切口转移。
本组患者1例复发,此例切除的肿瘤直径约6cm,术中冰冻及术后病理报告为恶性间质瘤,因患者年龄较大,与家属交待病情后未行扩大手术,术后随访10个月CT检查发现远处转移。
尽早发现肿瘤,并对复发肿瘤行综合治疗,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传统的放、化疗对胃间质瘤效果不佳,目前仍以手术切除为主,因间质瘤恶性程度与肿瘤大小密切相关,建议发现间质瘤尽早手术切除,随着腹腔镜手术技术水平的提高,胃间质瘤手术均可用腹腔镜完成,术后患者康复快,美观,临床效果理想,腹腔镜手术是治疗胃间质瘤的最佳手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