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肝的生物化学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10
【P1】大家好。
我是安徽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的胡圣霖。
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肝的生物化学这一章。
肝是人体最大的腺体,主要经胆管分泌排泄胆汁和胆色素,同时肝又具有双重血液供应。
富含营养的血液从终末微血管经血窦流向中央静脉时,氧和营养物质逐渐被肝细胞吸收,形成梯度。
不同部位的肝细胞由于获得的氧和营养物质的差异,形成肝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异质性。
肝不仅与体内糖、脂类、蛋白质代谢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而且是胆汁酸代谢、胆色素代谢和非营养物质生物转化的重要器官,肝的功能受损对机体会产生重要的危害。
【P2】肝通过糖原合成、糖原分解与糖异生调节血糖水平、保持血糖稳定,保证脑细胞的能量供应。
肝在脂类的消化、吸收、合成、分解及运输中均起重要作用。
【P3】肝分泌的胆汁酸盐将脂类乳化,有利于脂类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饥饿时肝大量摄取并氧化来自脂肪动员的脂肪酸。
β-氧化生成的酮体是脂肪酸在肝外组织氧化供能的另一种形式。
肝是合成酮体的唯一器官。
饱食后, 肝将吸收来的脂肪酸合成甘油三酯,并以VLDL的形式运到脂库贮存。
肝也是脂肪酸合成的最主要器官。
【P4】肝也是降解LDL的主要器官。
肝还是磷脂和胆固醇代谢的重要器官。
肝合成LCAT,协助胆固醇的酯化。
肝合成HDL,将胆固醇运至肝外组织。
肝是排泄体内胆固醇的主要器官。
肝还将胆固醇分解为胆汁酸。
【P5】肝的蛋白质代谢极为活跃。
肝细胞除合成自身的结构蛋白外,一个重要功能是合成与分泌血浆蛋白质。
除γ-球蛋白外,几乎所有的血浆蛋白质均来自肝,血浆清蛋白除了是许多物质(如游离脂肪酸、胆红素等) 的载体外,在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方面起重要作用。
肝功能严重障碍时,可出现A/G比值的倒置。
肝还是清除血浆蛋白质(清蛋白除外) 的重要器官。
氨是氨基酸分解代谢的重要产物,氨在肝中主要通过鸟氨酸循环合成尿素,因此肝是清除血氨的主要器官。
【P6】肝在吸收、储存、运输及代谢维生素中起重要作用。
肝是人体内含维生素A、K、B1、B2、E、B12、泛酸与叶酸最多的器官。
《生物化学》课程标准第一部分课程概述一、课程名称中文名称:生物化学英文名称:Biochemistry二、学时与适用对象课程总计39学时,为理论课。
本标准适用于四年制护理学专业。
三、课程性质地位《生物化学》是学习护理学及相关课程的基础,是护理学专业一门必修的学科通识课程。
本课程分十七章,第一章为绪论,简单介绍了生物化学的研究内容和生物化学与医学的关系;第二章至第六章介绍了生物分子的化学组成、分子结构、生物学功能以及生物分子与医学的关系;第七章介绍了细胞之间的信息转导以及细胞化学信号转导与疾病的关系;第八章至第十一章介绍了营养物质的体内代谢、代谢平衡与调节以及代谢紊乱与医学的关系;第十二章至第十四章介绍了遗传信息的传递以及蛋白质生物合成与医学的关系;第十五章简单介绍了癌基因、抑癌基因和分子生物学基本技术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第十六章和第十七章介绍了器官的正常代谢以及代谢异常与临床疾病的关系等。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第三章核酸的结构与功能第四章维生素和无机物第五章酶第六章生物氧化第七章细胞信号转导第八章糖代谢第九章脂类代谢第十章含氮化合物代谢第十一章物质代谢的调节第十二章DNA的生物合成第十三章RNA的生物合成第十四章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第十五章分子生物学基本原理和肿瘤基因第十六章肝脏的生物化学第十七章红细胞的生物化学护理学专业的预修课程为《医用化学》、《医用生物学》等,修完本门课程后,学生将进一步学习《生物化学》课程及相关课程。
四、课程基本理念(一)准确把握本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作用和地位,课程设计兼顾四年制护理学专业的特点,对于护理学专业,引导学生注意将护理学基础知识和临床需要密切联系。
(二)在学习内容上,采取“轻结构、重功能”、“讲理论、重应用”的基本思路。
所谓“轻结构、重功能”,是指学习时淡化学科复杂的知识理论体系,注重理解这些基础知识和临床护理的联系及意义。
所谓“讲理论、重应用”,是指在准确把握基础医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思考它们在临床护理中的实际运用,以及它们对于开发新技术所起到的推动作用。
肝的生物化学(总分100,考试时间90分钟)一、名词解释1. 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2. 单胺氧化酶(monoamine oxidase)3. 初级胆汁酸(primary bile acid)4. 胆汁酸的肠肝循环(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 of bile acid)5. 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二、选择题A型题1. 以下不属于肝所具有的代谢途径的是 A.糖原合成 B.糖异生 C.酮体合成 D.酮体利用 E.合成胆固醇2. 肝降低氨毒性,主要依赖的代谢途径是A.转氨基作用 B.氧化脱氨基作用 C.鸟氨酸循环 D.生成谷氨酰胺 E.嘌呤核苷酸循环3. 肝硬化患者出现蜘蛛痣的原因是激素灭活减弱,这种激素是A.胰岛素 B.肾上腺素 C.甲状腺素 D.雌激素 E.雄激素4. 下列反应中,属于生物转化二相反应的是A.氧化 B.还原 C.水解 D.结合 E.合成5. 临床上出现黄疸时,尿中可检出的化合物是A.胆红素 B.尿胆素原 C.尿胆素 D.尿胆红素 E.粪胆素6. 胆汁中含量最多的有机成分是A.胆色素 B.胆汁酸 C.胆固醇 D.磷脂 E.黏蛋白7. 肝细胞对胆红素生物转化的实质是A.使胆红素与Y蛋白结合 B.使胆红素与Z蛋白结合 C.使胆红素极性变小 D.增强胆管膜上载体转运系统,有利于胆红素排泄 E.结合葡糖醛酸,增加极性,利于排泄8. 下列关于胆红素的摄取、转化的描述,错误的是A.肝细胞膜能结合某些阴离子 B.肝细胞膜上存在特异的载体系统 C.肝细胞胞质中存在特异载体系统 D.肝细胞能将胆红素转变为胆素原 E.肝细胞能将胆红素转变为葡糖醛酸胆红素9. 下列胆汁酸中,属于初级游离型胆汁酸的是A.胆酸,鹅脱氧胆酸 B.甘氨胆酸,石胆酸 C.牛磺胆酸,脱氧胆酸 D.石胆酸,脱氧胆酸 E.甘氨鹅脱氧胆酸,牛磺鹅脱氧胆酸10. 溶血性黄疸的特点是 A.游离胆红素浓度增高 B.血中胆素原剧减 C.尿中胆红素增加 D.血中结合胆红素含量增高 E.粪便颜色变浅11. 苯巴比妥降低血清游离胆红素的浓度的原理是A.与血浆白蛋白竞争结合 B.刺激Z蛋白的合成 C.诱导肝细胞内载体蛋白Y的合成 D.抑制UDP-葡糖醛酸基转移酶的合成 E.药物增加了它的水溶性,有利于游离胆红素从尿中排出12. 在下列情况中,易发生胆素原排泄量减少的是A.溶血 B.碱中毒 C.肠道阻塞 D.胆道阻塞 E.肝功能轻度损伤13. 肠道重吸收的胆色素主要是A.胆红素-白蛋白 B.胆红素-Y蛋白 C.胆素原族 D.葡糖醛酸胆红素 E.粪胆素14. 游离胆红素又称为A.胆绿素 B.肝胆红素 C.直接反应胆红素 D.间接反应胆红素 E.葡糖醛酸胆红素15. 溶血性黄疸时,不易发生的情况是A.尿胆素原增加 B.粪胆素原增加 C.尿中出现胆红素 D.粪便的颜色加深 E.血中游离胆红素增加16. 下列物质分解时,不能生成胆红素的是A.脂蛋白 B.血红蛋白 C.肌红蛋白 D.细胞色素c E.过氧化氢酶17. 胆汁酸合成的调节酶是A.7α-羟化酶 B.12α-羟化酶 C.ALA合酶 D.HMG-CoA还原酶 E.HMG-CoA裂解酶18. 肝对非营养物质进行化学反应处理,减低其毒性并有利于其排泄的过程是 A.同化作用 B.新陈代谢 C.生物遗传 D.生物氧化 E.生物转化19. 下列关于生物转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物转化的对象为非营养物质 B.生物转化的物质均为外源性物质 C.生物转化主要在肝中进行 D.生物转化的意义在于使被转化物质的生物活性降低或消除 E.生物转化作用可使被转化物质的溶解性增加20. 人体内每天合成的胆汁酸盐绝大多数可被重复利用,该过程被称作A.淋巴循环 B.乳酸循环 C.尿素循环 D.肠肝循环 E.肠胆循环21. 胆汁酸的代谢特点是A.在胆囊以血红素为原料合成,经血液进入全身组织发挥还原功能 B.在肝以胆固醇为原料合成,经血液进入肌肉发挥氧化功能 C.在胆囊以胆固醇为原料合成,经胆道进入肠道发挥乳化功能 D.在肝以葡萄糖为原料合成,经胆道进入肠道发挥消化功能 E.在肝以胆固醇为原料合成,经胆道进入肠道发挥乳化功能22. 下列胆汁酸中,不属于初级胆汁酸的是 A.胆酸 B.脱氧胆酸 C.牛磺胆酸 D.甘氨胆酸 E.鹅脱氧胆酸23. 严重肝病时,机体各器官会发生出血倾向,主要原因是A.维生素A减少 B.维生素B6减少 C.维生素C减少 D.维生素E减少 E.维生素K减少24. 血胆红素增加,会引起尿中胆红素增加的是A.游离胆红素 B.结合胆红素 C.间接胆红素 D.胆红素-白蛋白 E.胆红素-Y蛋白25. 短期饥饿时,血糖浓度的维持主要依赖的代谢过程是A.肝糖原分解 B.肌糖原分解 C.糖异生 D.脂肪转化 E.外周组织利用减少26. 临床上血氨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是A.溶血性贫血 B.急、慢性肾衰竭 C.肝功能障碍 D.大量失血 E.便秘引起的肠道氨吸收27. 严重肝病时,男性出现乳房发育、蜘蛛痣的原因是A.雌激素分泌增加 B.雄激素分泌减少 C.雌激素灭活减少 D.雄激素灭活过多 E.雌激素灭活过多28. 肝合成最多的血浆蛋白是A.纤维蛋白原 B.脂蛋白 C.凝血酶原 D.白蛋白 E.免疫球蛋白29. 下列氨基酸中,可参与肝内初级胆汁酸的合成的是A.甘氨酸 B.甲硫氨酸 C.鸟氨酸 D.丙氨酸 E.精氨酸30. 肝内进行生物转化的结合反应中,甲基的供体通常是 A.胆碱 B.胸腺嘧啶 C.一碳单位 D.S-腺苷甲硫氨酸 E.同型半胱氨酸31. 临床上采用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原理是A.加速胆红素转变为胆绿素 B.加速游离胆红素转为结合胆红素 C.促进游离胆红素异构化,有利于直接从胆汁排泄 D.促进胆红素由肾排泄 E.增加游离胆红素与白蛋白的结合,加快转运32. 下列关于生物转化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物转化反应主要发生在肠道 B.对体内非营养物质进行化学修饰 C.降低或灭活非营养物质的活性 D.增加非营养物质的水溶性 E.使非营养物质从胆汁或尿液中排出体外33. 下列关于胆汁生理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胆汁可帮助体内非营养成分的排泄 B.胆汁可促进脂肪的消化 C.胆汁可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D.胆汁在十二指肠可中和一部分胃酸 E.胆汁的乳化功能仅由胆汁酸盐完成B型题A.甘氨脱氧胆酸B.牛磺胆酸C.石胆酸D.与白蛋白结合的胆汁酸E.鹅脱氧胆酸1. 属于初级游离胆汁酸的是2. 几乎不参与肠肝循环的胆汁酸是A.与葡糖醛酸结合B.与Y、Z蛋白结合C.肠肝循环D.与白蛋白结合E.与葡萄糖结合3. 胆红素在肝细胞内进行的生物转化是4. 胆红素在血中运输的主要方式是A.血中仅结合胆红素显著增加,尿中胆素和胆素原增加B.血中仅游离胆红素显著增加,尿中胆素和胆素原增加C.血中仅结合胆红素显著增加,尿中胆素和胆素原下降D.血中游离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均增加,尿中胆素和胆素原不一定增加E.血中游离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均增加,尿中胆素和胆素原也增加5. 关于溶血性(肝前性)黄疸的血红素指标改变描述正确的是6. 关于肝细胞性黄疸的胆红素指标改变描述正确的是**α-羟化酶 B.血红素加氧酶 C.单胺氧化酶 D.ALA合酶 E.胆绿素还原酶7. 催化血红素转变为胆绿素的酶是8. 催化胆固醇转变为初级胆汁酸的调节酶是A.胆固醇B.血红素C.胆汁酸D.胆素原E.胆红素9. 在肠道中帮助食物脂质消化的成分是10. 血中浓度升高会引起黄疸的物质是X型题1. 肝在脂质代谢中的作用有A.分泌胆汁酸,促进脂类消化吸收 B.合成胆固醇 C.脂肪动员 D.合成磷脂2. 属于肝合成和分泌的脂蛋白的有A.CM B.HDL C.LDL D.VLDL3. 下列血浆蛋白质中,由肝合成的有A.γ-球蛋白 B.白蛋白 C.纤维蛋白原 D.凝血酶原4. 下列维生素中,储存于肝的有A.维生素A B.维生素E C.维生素K D.维生素B125. 间接胆红素的特点有A.未结合Y、Z蛋白 B.水中溶解度低 C.能随尿液排出 D.对脑的毒性大6. 下列反应类型中,属于生物转化一相反应的有A.氧化反应 B.还原反应 C.水解反应 D.结合反应7. 在肝内特异合成的物质有A.酮体 B.尿素 C.糖原 D.极低密度脂蛋白8. 肝在维生素代谢中的作用有A.参与维生素的转化 B.储存脂溶性维生素 C.将维生素转变成辅酶 D.分泌胆汁酸,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9. 下列物质中,属于胆色素的有A.胆绿素 B.胆红素 C.血红素 D.胆素原10. 发生肝细胞性黄疸时,会出现的指标变化有A.血中直接胆红素增加 B.血中间接胆红素增加 C.尿中总胆红素增加 D.尿中胆素原增加或正常11. 属于次级胆汁酸的有A.7-脱氧胆酸 B.甘氨胆酸 C.牛磺脱氧胆酸 D.石胆酸12. 游离胆红素的特点有A.与重氮试剂(凡登白试剂)不直接显色 B.相对于结合胆红素,水溶性较低 C.不易在尿中出现 D.只在肝细胞中生成13. 肝维持血糖恒定的途径有A.糖异生 B.肝糖原合成 C.肝糖原分解 D.肌糖原分解14. 阻塞性黄疸的特点有A.主要由肠道阻塞引起 B.血中结合胆红素升高 C.尿中胆红素升高 D.尿中胆素原减少15. 下列关于胆汁酸盐的叙述,正确的有A.主要合成原料是胆固醇 B.属于胆色素的一种 C.是一种表面活性剂,具有乳化功能 D.可抑制胆固醇沉淀形成结石三、问答题1. 试述肝在人体物质代谢中的作用,并分析肝病患者出现餐后高血糖、厌油腻、夜盲症及蜘蛛痣等症状的生物化学机制。
第十五章代谢调节细胞代谢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细胞代谢是一个完整统一的网络,并且存在复杂的调节机制,这些调节机制都是在基因表达产物(蛋白质或RNA)的作用下进行的。
本章重点是:物质代谢途径的相互联系,酶活性的调节。
物质代谢途径的相互联系细胞代谢的基本原则是将各类物质分别纳入各自的共同代谢途径,以少数种类的反应转化种类繁多的分子。
不同代谢途径可以通过交叉点上关键的中间物而相互转化,其中三个关键的中间物是乙酰CoA、G-6-P、丙酮酸。
一、糖代谢与脂代谢的联系1、糖转变成脂糖经过酵解,生成磷酸二羟丙酮及丙酮酸。
磷酸二羟丙酮还原为甘油,丙酮酸氧化脱羧转变成乙酰CoA,合成脂肪酸。
2、脂转变成糖甘油经磷酸化为3-磷酸甘油,转变为磷酸二羟丙酮,异生为糖。
在植物、细菌中,脂肪酸转化成乙酰CoA,后者经乙醛酸循环生成琥珀酸,进入TCA,由草酰乙酸脱羧生成丙酮酸,生糖。
动物体内,无乙醛酸循环,乙酰CoA进入TCA氧化,生成CO2和H2O。
脂肪酸在动物体内也可以转变成糖,但此时必需要有其他来源的物质补充TCA中消耗的有机酸(草酰乙酸)。
糖利用受阻,依靠脂类物质供能量,脂肪动员,在肝中产生大量酮体(丙酮、乙酰乙酸、β-羟基丁酸)。
二、糖代谢与氨基酸代谢的关系1、糖的分解代谢为氨基酸合成提供碳架糖→ 丙酮酸→ α-酮戊二酸+ 草酰乙酸这三种酮酸,经过转氨作用分别生成Ala、Glu和Asp。
2、生糖氨基酸的碳架可以转变成糖凡是能生成丙酮酸、α—酮戊二酸、琥珀酸、草酰乙酸的a.a,称为生糖a.a。
Phe、Tyr、Ilr、Lys、Trp等可生成乙酰乙酰CoA,从而生成酮体。
Phe、Tyr等生糖及生酮。
三、氨基酸代谢与脂代谢的关系氨基酸的碳架都可以最终转变成乙酰CoA,可以用于脂肪酸和胆甾醇的合成。
生糖a.a的碳架可以转变成甘油。
Ser可以转变成胆胺和胆碱,合成脑磷脂和卵磷脂。
动物体内脂肪酸的降解产物乙酰CoA,不能为a.a合成提供净碳架。
第十五章肝的生物化学(一)A型题1、不属于肝脏功能的是:A:贮存糖原和维生素B:合成血清白蛋白C:进行生物转化D: 合成尿素E:储存脂肪2、肝脏在脂类代谢中所特有的作用是:A:合成磷脂B:合成胆固醇C:生成酮体D:将糖转变为脂肪E:改变脂肪酸的长度和饱和度3、正常人在肝合成血浆蛋白质,量最多的是:A:脂蛋白B:球蛋白C:清蛋白D:凝血酶原E:纤维蛋白原4、下列哪种物质是肝细胞特异合成的A:脂肪B:尿素C:ATPD:糖原E:蛋白质5、人体合成胆固醇量最多的器官是:A:脾脏B:肝脏C:肾脏D:内质网E:肾上腺6、关于血浆胆固醇酯含量下降的论述正确的是:A:胆固醇分解增多B:胆固醇转变成胆汁酸增多C:转变成脂蛋白增多D:胆固醇由胆道排出增多E:肝细胞合成LCAT减少7、肝中不储存的维生素是:A:维生素DB:维生素B1C:维生素B2D:维生素CE:维生素A8、下列关于生物转化的描述错误的是:A:生物转化是解毒作用B:物质经生物转化可增加水溶性C:肝脏是人体内进行生物转化最重要的器官D:有些物质经氧化,还原和水解等反应即可排出体外 E:有些物质必须与极性更强的物质结合,才能排出体外9、不属于肝脏生物转化反应的是:A:氧化反应B:还原反应C:水解反应D:脱羧反应E:结合反应10、肝脏生物转化作用第一相反应中最重要的酶是微粒体中的:A:加单氧酶B:加双氧酶C:胺氧化酶D:水解酶E:还原酶11、下列哪种不是生物转化中结合物的供体?A:UDPGB:PAPSC:SAMD:乙酰CoAE:葡萄糖酸12、生物转化的第一相反应中最主要的是:A:氧化反应B:还原反应C:水解反应D:脱羧反应E:结合反应13、所有非营养物质经生物转化后:A:水溶性增强B:水溶性降低C:脂溶性增强D:毒性增强E:毒性降低14、以下哪种代谢过程主要在肝脏进行?A:糖原合成B:脂蛋白合成C:生物转化作用D:血浆球蛋白合成E:以上都不对15、胆汁酸生成过程的限速步骤是:A:侧链的断裂B:固醇核的还原C:7α-羟化作用D:12α-羟化作用E: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的结合反应16、下列哪种物质不是初级胆汁酸?A:胆酸B:脱氧胆酸C:鹅脱氧胆酸D:牛磺胆酸E:甘氨胆酸17、初级胆汁酸与次级胆汁酸的区别是后者无: A:C-3羟基B:C-7羟基C:C-12羟基D:C-16羟基E:C-21羟基18、属于初级结合型胆汁酸的是:A:胆酸B:石胆酸C:甘氨鹅脱氧胆酸D:牛磺脱氧胆酸E:鹅脱氧胆酸19、属次级游离胆汁酸的是:A:胆酸B:甘氨胆酸C:牛磺鹅脱氧胆酸D:鹅脱氧胆酸E:脱氧胆酸20、关于胆汁酸盐的错误叙述是:A:在肝脏由胆固醇合成B:为脂类吸收中的乳化剂C:能抑制胆固醇结石的形成D:是胆色素的代谢产物E:能经肠肝循环被重吸收21、下列有关胆红素的说法错误的是:A:它具有亲脂疏水的特性B:在血中主要以清蛋白-胆红素复合体形式运输 C:在肝细胞内主要与葡萄糖醛酸结合D:单葡萄糖醛酸胆红素是主要的结合产物E:胆红素由肝内排出是一个较复杂的耗能过程22、血中胆红素的主要运输方式是:A:胆红素-清蛋白B:胆红素-Y蛋白C:胆红素-Z蛋白D:胆红素-球蛋白E:胆红素-氨基酸23、参与胆红素代谢中结合反应的主要物质是:B:甘氨酸C:葡萄糖醛酸D:乙酰基E:谷胱甘肽24、肝中胆红素的主要存在形式是:A:胆红素-清蛋白B:胆红素-Y蛋白C:胆红素-Z蛋白D:游离胆红素E:胆红素-丙氨酸25、胆红素在小肠中被肠菌还原为:A:血红素B:胆绿素C:尿胆素D:粪胆素E:胆素原26、阻塞性黄疸的原因是:A:大量红细胞破坏B:肝内外胆道阻塞C: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大D:肝细胞内胆红素代谢障碍E:以上都不是27、正常人粪便中的主要色素是:A:血红素B:胆素原C:胆红素D:粪胆素E:胆绿素28、可用于判断肝脏蛋白质代谢功能的指标是: A:尿三胆B:A/G比值C:血清ALT活性D:P/O比值29、正常人血清范登白试验结果应是:A:直接反应阳性B:双相反应阳性C:间接反应强阳性D:间接反应弱阳性或阴性E:以上都不是30、严重肝疾患的男性患者出现乳房发育的原因主要是:A:雄激素分泌过多B:雄激素分泌过少C:雌激素灭活不好D:雌激素分泌过多B:雌激素分泌过少(二)填空题1、肝脏具有和双重血液供应,并且有和两条输出通路。
2、肝脏通过、与调节血糖水平、保持血糖稳定,保证脑细胞的供应。
3、除外,几乎所有的血浆蛋白质均来自肝。
4、氨基酸代谢中,肝脏通过循环,将有毒的转变成无毒的,随尿排出体外。
5、肝功能障碍时,激素作用减弱,血中相应的激素水平就会,导致某些临床症状。
6、CM、VLDL、LDL和HDL的合成部位分别为、、和。
7、肝脏是合成尿素的主要器官。
当肝功能严重衰竭时,合成障碍,血氨,引起肝性昏迷。
8、肝几乎不储存维生素D,但具有将维生素D转化为和合成的能力。
9、肝脏生物转化作用的特点是性和性,同时具有与的双重性。
10、生物转化作用分为两相反应,第一相反应包括、和,第二相反应为。
11、生物转化第二相反应常见的结合物活性供体有、、和等。
12、初级胆汁酸是在肝脏内以为原料直接合成的胆汁酸,如和,它们都属型初级胆汁酸。
13、游离型胆汁酸侧链羧基常与或结合,成为型胆汁酸。
14、次级胆汁酸在内生成,包括和,胆汁酸通过循环可被反复利用。
15、胆汁酸的生理功能主要是作为脂肪的,促进脂类的消化吸收;抑制结石的形成;对代谢具调控作用。
(三)名词解释1、生物转化作用2、初级胆汁酸3、次级胆汁酸4、胆汁酸的肠肝循环5、胆汁(四)简答题1、简述肝脏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
2、简述胆汁酸的生理功能。
(五)论述题1、试述生物转化作用的要点及生理意义。
2、叙述胆色素的正常代谢过程。
3、试解释严重肝病患者出现黄疸症状的生化原因。
参考答案(一)A型题1.E2.B3.C4.B5.B6.E7.A8.A9.D 10.A 11.E 12.A 13.A 14.C 15.C 16.B 17.B 18.C 19.E 20.D 21.D 22.A 23.C 24.B 25.E 26.B 27.D 28.B 29.D 30.C(二)填空题1、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胆道2、肝糖原的合成肝糖原的分解糖异生能量3、γ-球蛋白4、鸟氨酸氨尿素5、灭活升高6、小肠粘膜肝脏血中肝脏7、尿素升高8、25-OH维生素D 维生素D结合蛋白9、多样连续解毒致毒10、氧化还原水解结合反应11、UDPGA PAPS SAM GSH (乙酰辅酶A 甘氨酸)12、胆固醇胆酸鹅脱氧胆酸游离13、甘氨酸牛磺酸结合14、肠道脱氧胆酸石胆酸肠肝15、乳化剂胆固醇胆固醇(三)名词解释1、机体将一些内源性或外源性的非营养物质进行各种代谢转变,增加其极性(水溶性),使其易被排出,这种体内转化过程称为生物转化。
2、由肝细胞合成的胆汁酸,包括游离型的胆酸和鹅脱氧胆酸,及其与甘氨酸和牛磺酸的结合产物。
3、初级胆汁酸在肠管中受细菌作用生成的脱氧胆酸和石胆酸,及其在肝中生成的结合产物。
4、在肝脏合成的初级胆汁酸,随胆汁进入肠道,转变为次级胆汁酸。
肠道中95%的胆汁酸经门静脉被重吸收入肝,并同新合成的胆汁酸一起再次被排入肠道,此循环过程称为胆汁酸的肠肝循环。
5、是肝细胞分泌的一种液体,分为肝胆汁和胆囊胆汁,主要成分是胆汁酸盐,另外还含有多种酶类。
(四)简答题1、(1)肝脏在糖代谢中的作用,是通过肝糖原的合成、分解与糖异生作用来维持血糖浓度的恒定,确保全身各组织的能量供应。
(2)肝脏在脂类的消化、吸收、分解、合成及运输等过程中均起重要作用。
(3)肝脏能合成多种血浆蛋白质,并在蛋白质的分解代谢中也起重要作用。
(4)肝脏在维生素的吸收、贮存和转化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
(5)肝脏参与激素的灭活。
(每一方面可适当举例说明)2、(1)作为较强的乳化剂促进脂类的消化吸收。
(2)抑制胆固醇结石的形成。
(3)维持胆汁的液态(五)论述题1、(1)生物转化作用是指机体将一些内源性或外源性的非营养物质进行化学转变,增加其极性(水溶性),使其易随胆汁或尿液排出,这种体内转化过程称为生物转化。
(2)生物转化的主要反应类型分为第一相反应和第二相反应,第一相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和水解反应,第二相反应为结合反应。
(3)生物转化反应具有连续性、类型多样性、解毒和致毒双重性的特点,并且受年龄、性别及身体状况等因素影响,亦受到药物或毒物的诱导。
(4)生物转化作用的生理意义在于对生物活性物质进行生理解毒或灭活,同时增强其溶解度有利于排出,保护机体。
同时机体对外源物质的生物转化,有时反而出现致毒或致癌等作用,因此不能笼统地视其为“解毒作用”。
2、(1)衰老的红细胞被网状内皮系统破坏后释出的血红素,在血红素加氧酶催化下,生成胆绿素,再在胆绿素还原酶催化下生成脂溶性的胆红素。
(2)胆红素入血与清蛋白结合为血胆红素而被运输。
(3)胆红素被运送到肝脏,被肝细胞摄取后,与Y蛋白或Z蛋白结合,被运到内质网,在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催化下生成肝胆红素。
(4)肝胆红素随胆汁进入肠道,在肠菌作用下生成无色的胆素原,大部分胆素原随粪便排出,被空气氧化成黄色的粪胆素;小部分经门静脉被肝重吸收,后大部分又再分泌入肠道,进行胆素原的肠肝循环。
(5)重吸收的胆素原小部分进入体循环,经肾由尿排出,尿胆素原被空气氧化成黄色的尿胆素。
3、严重肝病患者肝细胞坏死,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排泄发生障碍;另外由于纤维增生,肝组织结构改变,毛细胆管等发生阻塞,由于压力过高造成毛细胆管破裂,直接胆红素逆流回血,因此造成血总胆高,范登白试验双向阳性,尿中出现胆红素等异常,并出现黄疸。
[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