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颉刚史学思想的认识论解析
- 格式:docx
- 大小:37.57 KB
- 文档页数:2
《怀疑与学问》一课中“与”的价值探寻作者:叶志忠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9年第11期叶志忠《怀疑与学问》短小精悍,以精辟的文字阐述了怀疑与学问的关系。
教学中,从标题的“与”字切入,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寻文本的内涵和教学价值的最大化。
力求参透其严密的逻辑、严谨的语言表达、真实的治学思考以及顾颉刚真诚的教诲之心。
在绝大多数作家和评论家的眼里,题目往往是作者写作意图的集中体现。
在文本解读中,从题目入手,往往能够找到恰切的突破口,探寻出作品的深层价值。
九年级上册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短小精悍,以精辟的文字阐述了怀疑与学问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只是从结构梳理上去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显然无法真正触及这篇说理文最有价值的教学点,这篇课文作为阅读示例的作用也无法得到有效挖掘。
因此,急需找到一个教学突破点,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寻,实现阅读能力的提升。
而这个点,可以是标题中最不起眼的“与”字。
探寻最早的象形文字,“与”字是由两个相互交换象牙的人构成。
象牙在古代数量非常稀少,两个人都将最珍贵的东西交换给对方,说明了两者的关系非常密切。
引申到现代,说明了构成“与”的双方有着密切的关系。
分析课文的标题,其侧重点不在“怀疑”或者“学问”,因为偏重哪一方都是片面。
恰恰是这个“与”字,构成了两者之间复杂的关系,带有强烈的思辨性。
其中包含了因果关系、假设关系还有条件关系,顾颉刚要在短短的一篇文章里把这两者之间的三层关系讲清楚讲明白,确实对其逻辑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一、严密的逻辑结构议论文是讲究逻辑层次的。
首段以两句名言引出论点,从消极方面的辨伪去妄和积极方面的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分别设立了分论点,以此形成了文章的大体结构框架。
在局部论证中,也处处体现这份严密的思维。
如开篇前两段,“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这两句分前后,不可对换,因为会疑在前,“须有”更强调语气的作用。
前后句在语气上、态度上形成递进关系。
论顾颉刚的“民族”观作者:吴银玲兰善兴来源:《三峡论坛》2019年第01期1939年2月13日,顾颉刚在《益世报·边疆(周刊)》的第九期上发表了题为《中华民族是一个》的文章,主张:只有一个中华民族,在国家危亡之际不应再有民族之分。
这篇文章很快引起了费孝通的质疑。
同年4月9日,费孝通即给顾颉刚去函讨论“民族”问题。
尔后,顾颉刚就费孝通的来信分别写了两封回信[1],从而在一时间内展开了一场“关于民族问题的讨论”。
近些年来研究这一讨论的学者不在少数,其中不乏从中华民族的“一体”与“多元”出发,将顾颉刚和费孝通置于两个从表面上看来完全相反的阵营之中。
费孝通关于民族问题的论述比较丰富,学者们容易全面把握费孝通的民族观。
但顾颉刚是一位历史学家,而且其专业领域是中国上古史,他关于民族问题的看法和思想则多散见在他的古史论述和一些讲演稿、报告当中。
因此,若要弄明白当时这场争论的实质所在,以及顾颉刚对“民族”所持的观念,有必要拿着“疑古”的态度看待那场争论。
一、学术与政治——1939年关于“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讨论始末《中华民族是一个》发表于1939年2月13日,但顾颉刚对于“民族”问题的思考并不起于此。
早在1923年,顾颉刚作《答刘胡两先生书》,便基本上确定了上古商、周、秦诸“民族”的地理位置,并特别指出要“打破民族处于一元的观念”[2]202。
此时,顾颉刚多是依据古史文献,抱着“疑古”的态度,论述中华民族的起源问题,虽尚未明确提出“中华民族是一个”,但已经认为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融合过程。
1939年,顾颉刚之所以作《中华民族是一个》,首先受到了傅斯年的影响,其次则基于他在1937及1938年间在西北诸省的考察,最后则有着时事、政治方面的原因。
1935年,傅斯年在《中华民族是整个的》中提出“世界上的民族,我们最大;世界上的历史,我们最长。
这不是偶然,是当然。
‘中华民族是整个的’一句话,是历史的事实,更是现在的事实”。
历史论文题目选集历史学是以人类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也叫史学,是人类对自己的历史材料进行筛选和组合的知识形式。
历史学,是个静态时间中的动态空间概念。
历史学是由历史、科学、哲学、人性学及其时间空间五部分有机组合而成。
史学论文可作为选题的关键词有很多,如:史学理论、史学思想、历史叙事、年鉴学派等等。
下面为大家精选了120个历史学方向论文选题,包含中外研究,供相关专业同学参考。
1、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美国历史课程能力目标比较研究2、民国“历史研究法”研究3、中国电视剧的历史学批评4、埃里克·方纳史学研究5、海因里希·格莱茨史学思想研究6、霍华德·津恩的史学思想研究7、约恩·吕森历史叙事理论研究8、从民族话语建构到阶级话语建构9、唐宋动物灵异观念研究10、20世纪20年代北大史学社会科学化改革新探11、流变的风景:民国福州籍历史学家形象研究12、赫伯特·巴特菲尔德史学思想研究13、历史学师范生实习备课研究14、论彼得·诺维克对美国历史学职业化的阐释15、布罗代尔的经济史观研究16、纳粹德国时期《历史杂志》“反犹”思想研究17、文学与历史的跨界:海登·怀特的转义诗学研究18、皇权与国运兴衰视角下的宋代内藏库研究19、历史学视野下的中国单簧管作品创作研究20、海登·怀特历史叙事理论研究21、历史学数字化转向:工具、方法和模式变革22、论美国学者列文森的中国学研究模式23、海登·怀特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叙事性重释24、美国现代中学历史课程嬗变研究25、民国时期大学的英国史教育26、当代美国大众传播史学研究27、伯纳德·贝林与美国教育史学28、唯物史观视域下安克施密特历史哲学研究29、中国公共史学兴起对于初中历史教学的启示与思考30、中国社会史的一种解释31、20世纪80年代的史学方法探索研究32、中学生历史意识建构研究33、麦考莱史学思想研究34、中西“诗史关系”论之比较35、20世纪80年代“史学与现实关系”讨论再研究36、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史家主体理论建构研究37、约翰·富兰克林·詹姆逊史学实践研究38、詹姆斯·福特·罗德斯史学研究39、论改革开放后刘大年的史学理论研究40、海登·怀特诗性历史哲学理论研究41、论罗伯特·达恩顿的阅读史研究42、反省与尝试:新时期史学系统论思潮述评(1980-1989)43、章太炎晚年学术思想研究44、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的环境史学思想及其评析45、文学中的国变众生相46、林希逸三教融合思想研究47、年鉴学派史学范式与雅克·勒高夫的新史学实践48、论视域融合的内涵及其对中西比较史学的重要意义49、现阶段襄城县高中历史教育现状调查报告50、美国中国城市史研究的新走向51、一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52、法国年鉴学派研究53、宋朝外交运作研究54、现代中国慈善事业的跃进与困境55、论卡罗·金兹堡文化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56、人性、历史与冲突57、林·亨特新文化史研究59、中国博士学位授予制度的历史考察60、早期基督教史学探析(公元1-4世纪初期)61、论柯林武德的历史理性批判62、底层史学与劳工研究63、史学的文学性与史观的文学性64、1978-2012年中国大陆心理史学研究65、彼得·伯克社会文化史思想研究66、中国电视剧史学研究新论67、中国电影史学史研究纲要68、试论二十世纪之前的美国历史撰述与国家认同69、从学术共同体的角度探讨国际历史科学大会70、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教师叙述客观性问题研究71、英国共产党历史学家小组研究(1946-56年)72、美国公共史学的研究领域与理论方法73、年鉴学派早期“文化—心态史”研究74、中美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比较研究75、论普罗柯比史学思想的特点及实践76、“罗斯”名称的起源与古罗斯国家的形成77、美国进步主义时代专家参政现象研究,1900-192078、中学历史学科教学中的美育功能试探79、卡尔—埃尔顿论战述评81、丹尼列夫斯基史学思想研究82、近三十年来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83、“务实的实在论”—阿瑟·丹图历史叙事理论研究84、年鉴史学派的跨学科方法论85、人类学与当代西方史学研究浅论86、伊格尔斯的跨文化史学史研究87、琳达·哈钦后现代主义诗学研究88、20世纪后半期中国大陆学者的西方史学史研究发展89、魏斐德的史学思想和史学方法研究90、日本战后人民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91、历史学语境下的影像意义转换92、民国学术传播中的《燕京学报》研究93、高中历史“学案导学”模式下的预设与生成策略研究94、史语所的实践与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兴起1928-194995、中国口述史学的理论与实践96、历史跨学科研究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史学的现代化97、历史事实的结构98、翦伯赞的史料观及方法论探析99、浅谈覆盖律解释模型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及其困难100、论历史研究中的价值评价101、试论近代历史语篇的语言变化102、唯物史观及其指导的历史学在20世纪中国的推进历程103、浅析学案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104、近三十年中国大陆史学主潮研究105、波普尔历史思想再探析106、海登·怀特历史诗学简论107、宋代城池建设研究108、宋代地方社会治安问题初探109、宋代行政责任追究制度研究的基本问题110、历史学视野下的中国武术教育111、李则纲《史学通论》的史学思想研究112、汤普森的文化研究113、英国新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派的哲学探索114、顾颉刚史学思想的认识论解析115、漫游者的权力:朱天心小说研究116、年鉴学派与西方史学科学化117、历史哲学的语言学转向118、现代新史学理论建设研究119、柯文中国历史研究述评120、论台湾的台湾史研究(本文完)。
收稿日期:2013-03-18作者简介:戴磊(1989-),男,江西抚州人,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学术思想史。
戴磊顾颉刚中学历史教学思想简论摘要:顾颉刚在早年形成了自己的中学历史教学思想。
他的中学历史教学思想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包括了灌输新的历史观给学生,改进中学历史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创新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体例和内容三个方面。
他的这些观念影响深远,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顾颉刚;历史教学;教学方法中图分类号:K09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13)08-0092-05(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兰州730020)顾颉刚(1893—1980),中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古史辨学派的代表人物,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之一,在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一直以来广受学界的关注和研究。
目前学界关于顾颉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民俗学、古史辨、历史地理、《禹贡半月刊》等领域,而对其历史教学思想的关注却甚少。
目前看到的相关文章主要有曹守亮的《顾颉刚的历史教育思想初探》[1],洪认清的《顾颉刚的历史教学思想及其实践》[2]以及金相成等人写的《顾颉刚早期历史教育思想和方法初探》[3]三篇文章。
而曹守亮和洪认清二人主要是偏向于对顾颉刚在高校任教中的历史教学思想的介绍,而并未对其中学历史教学思想进行具体的分析,金相成对顾颉刚早期的历史教育思想进行了探讨,但由于当时《顾颉刚全集》并未出版,因而限制了对该问题的深入探讨。
可见学界对顾颉刚中学历史教学思想的研究还是比较滞后的。
因此本文以《顾颉刚全集》为基础,钩稽出关于顾颉刚中学历史教学思想方面的材料,并对其进行一个较为全面的论述。
一、为学生灌输新的历史观顾颉刚认为历史就是一个进化的过程,他在《现代初中历史教科书》里是这样阐述的,“历史是什么?大家都知道是人类亲历过来的经验,是一切物种进化的过程,从广义说,由天体的构成到初有人类,有人类的初祖到现在,一切活动演化的迹象都是历史。
李政君:1930年前后顾颉刚学术理念的变与不变作者:文章来源:《史学月刊》2014年第6期更新时间:2014年09月09日摘要:1923年,顾颉刚提出“层累”说,致力于打破旧有上古史系统。
1930年,发表《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之文,有的学者据此认为顾颉刚的学术宗旨已经改变,这是不正确的。
顾颉刚研讨汉代的政治和历史观念,是他整个古史探研计划的组成部分。
顾颉刚一直关注文献中的“古史观念”。
他应对考古学及社会史研究的一些进展,而提出学术上各有“分工”之说,在治史活动中做出自我说明和某些调整,但其根本学术理念并未因此改变。
我们不应把学术界关注视角的转变,也视为顾颉刚学术理念的转变。
关键词:顾颉刚“层累”说学术理念古史观念1923年,顾颉刚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以下简称“层累”说),质疑中国旧有上古史记载,轰动一时。
他把古代一切圣经贤传都当作历史的“文献”来处理,在史学观念上突破了传统格局,引发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史学革命①。
在对顾颉刚古史学的认识与研究中,不少学者提到其变化问题。
即如杨向奎以顾著《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1930年)为据,认为此文“自成体系”,“恢复到今文学派康有为的立场”②。
持类似观点者如当时的胡适、钱穆及今人张京华等③。
许冠三则提出顾颉刚“始于疑终于信”的说法④。
近来,冯峰认为1920年代后期到1930年代前期,顾颉刚受考古学影响,关注点由上古史实转向文献中人们的“上古观念史”⑤。
上述论文尽管出发点不同,但都认为顾颉刚古史学存在变化。
《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是顾颉刚古史研究重要代表作之一,重点讨论汉代经学。
但它与“层累”说是否为独立两部分?现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出现及发展,特别是殷墟发掘无疑会影响到顾颉刚,但他是否因此才“转向”研究“上古观念史”?在顾颉刚一生之中,其学术出现一些变化很正常,但他以“层累”说为核心的根本学术理念是否改变?如果存在改变,我们如实探明自是应当。
顾颉刚层累说的特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顾颉刚层累说是一种理论分析方法,旨在揭示人的行为和思维背后的心理机制。
它是以心理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对个体行为和社会环境的综合研究,从而探索其深层次的原因和逻辑。
顾颉刚层累说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关注表面的现象和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还尝试挖掘出人类行为和思维的内在结构和作用机制。
顾颉刚层累说的特点之一是它强调了内外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它认为人的行为和思维不仅受到内在因素(如个人的特质和信念),还受到外在因素(如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这种相互作用关系使得顾颉刚层累说能够更全面地解释人的行为和思维的多样性,从而为我们提供更深入的理解。
另一个特点是顾颉刚层累说注重整体性的分析。
它强调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对整体的贡献,而不仅仅是关注其中的某一个因素。
通过整体性的分析,顾颉刚层累说能够揭示出人的行为和思维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人类的心理过程。
总而言之,顾颉刚层累说在研究人的行为和思维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
它强调内外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注重整体性的分析,通过这些特点能够提供更深入的理解和更全面的解释。
通过对顾颉刚层累说的研究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心理机制,为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本文的结构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中,首先对顾颉刚层累说的特点进行了概述,介绍了该主题的背景和重要性。
接下来,说明了本文的目的,即深入研究顾颉刚层累说的特点,探讨其对相关领域的影响。
正文部分将从两个方面探讨顾颉刚层累说的特点。
首先,在特点一部分,将详细介绍顾颉刚层累说的第一个特点,包括其定义、发展历程、理论基础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应用场景和效果等。
其次,在特点二部分,将进一步分析顾颉刚层累说的第二个特点,并讨论其与特点一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以及对相关领域的影响和意义。
在结论部分,将对前文所述的两个特点进行总结。
再谈“古史辨”派得与失作为20世纪影响很大的疑古思潮,“古史辨”派怀疑古史,考辨伪书,在当时确实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尤其是顾颉刚先生提出的“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说”,曾在学术界引起一场大争论,对其得失也有过不少评论。
解放后对“古史辨”的评价起伏很大,顾颉刚先生还一度受到严重的冲击。
近些年来,随着对出土的大量简帛文献的研究,尤其是“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开展,古书、古史研究日渐深入,很多曾经被怀疑过的问题因为有了新的证据而重新得以确认。
这无疑是古史研究的重大进步。
但我也注意到,现在似乎有了另外一种倾向,就是有意无意地忽视“古史辨”的积极意义,甚至对其全面否定,这一点在有的年轻朋友身上,表现最为明显。
他们一听到“古史辨”派,就以“大禹是条虫”来回应。
那么,今天究竟该怎样评价“古史辨”派?“大禹是条虫”的说法又是怎么回事呢?1923年初,顾颉刚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一文中,集中表达了他的“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说”。
要点有三:(1)对传统中的古史演变过程加以考辨,即可发现“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愈长”。
如,周代人心目中最早的帝王是禹,到孔子时有尧、舜,到战国时有皇帝、神农,到汉以后有盘古。
(2)“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
如舜,在孔子时代只是一个无为而治的圣君,到《尧典》中就成为一个“家齐而后国治”的圣人,到孟子时就成了一个孝子的模范了。
(3)我们即使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的状况,但我们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
顾颉刚“层累说”的提出,立即使社会各方面读古书的人都受到强烈的刺激,引起了长达半年的古史大论战。
就是在这中间发生了“禹是一条虫”的小插曲。
具体是这样的:顾颉刚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中讲到“禹从何来”的问题,他解释说:“禹,《说文》云,‘虫也,从禸,象形’。
禸,《说文》云,‘兽足蹂地也’。
以虫而有足蹂地,大约是蜥蜴之类。
我以为禹或是九鼎上铸的一种动物,当时铸鼎象物,奇怪形状一定很多,禹是鼎上动物的最有力者,或者有敷土的样子,所以就算他是开天辟地的人。
顾颉刚史料辨析原则
【实用版】
目录
一、顾颉刚简介
二、顾颉刚的史料辨析原则
1.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观
2.用历史的演进的方法去辨伪、考证古代史料
正文
一、顾颉刚简介
顾颉刚,我国近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
他在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是敢于大胆质疑古代史料的一位学者。
二、顾颉刚的史料辨析原则
1.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观
顾颉刚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观,即认为古代史料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通过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层层累积、传承、修改和补充而形成的。
在这个过程中,史料可能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出现真实性、准确性等方面的问题。
因此,在研究古代史料时,必须充分考虑这种层累造成的影响。
2.用历史的演进的方法去辨伪、考证古代史料
顾颉刚认为,要辨析、考证古代史料,就必须运用历史的演进方法。
他提倡通过对史料内容的比较、分析、归纳和演绎,结合历史发展的脉络,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
这种方法要求研究者具备较高的历史素养和学术能力,以便在辨析史料时做到客观、公正、准确。
总之,顾颉刚的史料辨析原则为研究古代史料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和思路。
国学大师顾颉刚其人其事国学大师顾颉刚其人其事汪修荣在中国史学界,特别是20世纪20至40年代的史学界,顾颉刚这个名字如雷贯耳。
1923年,30岁的顾颉刚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一夜之间暴得大名,成为史学界一颗新星。
大名鼎鼎的胡适热情洋溢地称赞道:"……颉刚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一个中心学说已替中国史学界开了一个新纪元了。
"当代著名学者余英时也评论说:"顾先生'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之说之所以能在中国史学界发生革命性的震荡,主要就是因为它第一次系统地体现了现代史学的观念,1926年,顾颉刚出版其史学巨著《古史辨》(第一册,先后出版七册),再次轰动史林,胡适称之为"中国史学界的一部革命的书,又是一部讨论史学方法的书。
"《古史辨》的出版,标志着一个新的史学学派古史辨派的诞生,顾颉刚也当然地成了这一学派的创始人。
"江南第一读书人家"顾颉刚1893年5月8日生于苏州悬桥巷顾家花园。
顾家是苏州有名的书香世家,康熙皇帝下江南时,曾特地题写"江南第一读书人家"赠之。
由于数代单传,所以顾颉刚一生下来就成了掌上明珠,家里不仅希望他能传宗接代,更希望他能延续顾门书香。
年仅两岁时,祖父就教他识字,顾颉刚从小就对书感兴趣,六七岁时已认识几千个字,"能读些唱本小说和简明的古书"。
被老妈子抱上街时,两边的招牌他都能一一认出,街上行人大为惊叹。
1906年初,苏州第一所高等小学开办,顾颉刚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
同时考取的还有叶圣陶。
进入初中以后,除了课堂上的内容,每天晚上祖父还要给他亲授《尚书》、《周易》,家庭环境对他后来走上治学之路影响很大。
除了家学,少年顾颉刚还经常向旧书肆的老板请教版本学、目录学,像《四库总目》、《书目答问》之类的书,在十几岁时已翻得烂熟。
文化学刊引言顾颉刚(公元1893-1980年)是中国现代史坛上杰出史学家的代表之一。
因其《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一文所提出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引发“古史辨”研究风潮而扬名史坛;又因编写《古史辨》一书爆得大名,使其在30余岁时就被厦门大学聘为研究教授。
关于顾颉刚的学术渊源、学术思想、研究领域、其在中国现代史学史上的地位等问题,已经被众多的研究者所阐释。
本文仅以顾颉刚的民众文化研究为切入点,探析其民众文化研究的实践及其民众文化观的形成及相关问题,以彰显其关于历史文化的多层次的文化史观。
一、关于“民众文化”一词在20世纪50年代,世界上许多的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在研究历史文化或“活态”文化时,均习惯于建立一个模式或曰思维分析的框架,虽然表达的方式不同或用语不同,但词语的内涵基本是一致的,即将整个的文化一分为二、上下两层———大传统与小传统来顾颉刚民众文化观的形成及实践解析罗珍(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200444)[摘要]顾颉刚先生的民众文化研究,研究者一向认为是其研究古代史的辅助或曰取径。
但笔者认为:从其研究民众文化的缘起看,是秉承北大蔡元培校长的扩大国学范围至民间的歌谣、风俗等的倡议,所以,他对民众文化的研究,从一开始就从属于国学的范围。
在其对民众文化的调查、研究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民众文化与圣贤文化为传统文化一体两面、没有高低贵贱之别的民众文化观。
所以,顾颉刚先生民众文化观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
顾颉刚的民众文化观及其研究民众文化的模式,预设了当今史学界对历史文化的整体性研究,是现今民众文化研究的先驱。
[关键词]顾颉刚;国学;民众文化;圣贤文化[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725(2008)02-0038-10【学术论坛】[收稿日期]2007-12-19[作者简介]罗珍(1962-),女,山东平度人,讲师,博士生,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及史学理论、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研究。
浅议顾颉刚其人作者:翟晓娟来源:《中国校外教育·基教(中旬)》2014年第01期顾颉刚是“中国史现代化的第一个奠基人”。
1926年,顾颉刚出版其史学巨著《古史辨》,轰动史林,胡适称之为“中国史学界的一部革命的书,又是一部讨论史学方法的书”。
《古史辨》的出版,标志着一个新的史学学派古史辨派的诞生,顾颉刚也当然地成了这一学派的创始人。
古史辨派中国史学顾颉刚作品民国时期的学界,流传有这样一句话:“我的朋友胡适之”,用来谐戏那些以认识胡适为荣并将他常挂在嘴边炫耀的学人。
这句话一方面显示胡适名望之大,另一方面也表明了胡适的为人。
的确,胡适之交游,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车夫马弁,在同类学者中,并无几人可及。
但其实,真正能成为胡适朋友的人,也实在没有想象的那么多。
而在他们当中,顾颉刚绝对是很重要的一位。
1917年,胡适自美归国,任教北京大学。
虽然在回国以前,他已经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博得一些名声,但要想在北大立足,并采用新的研究手段与角度,将中国传统的经学史研究,扩大和转变为类似西方的哲学史研究,则仍然让他感到是一种冒险,因此心存不安。
胡适的这种不安也十分自然,因为他所面对的,是一批比他小不了几岁、自幼便受到传统学问熏陶的学生。
在他们当中,顾颉刚是突出的一位。
出身苏州世代书香、其家族曾被康熙誉为“江南第一读书人家”的顾颉刚,在去北京念书以前,不但已经熟读了那些所谓的“经书”,而且还旁涉各类书籍,并培养了对历史研究的兴趣。
可幸的是,胡适的新方法、新态度不久即为顾颉刚所认可。
更重要的是,顾还拉了另一位旧学底子厚、而又能“放言高论”的同学傅斯年去听胡适的课。
由于傅和顾的认可和支持,年轻的教授胡适才在北大站稳了脚跟。
与他的老师胡适相比,顾颉刚虽然没有“暴得大名”,但成名也不可谓不早。
他于1920年北大毕业,由胡适介绍入图书馆工作,并协助胡适编书。
在工作中,他很快就发现了古史传说之可疑,因此追根寻底、顺藤摸瓜,发现了一连串的问题,由此而发起了“古史辨”的争论。
顾颉刚史料辨析原则1. 任务名称解析任务名称中的”顾颉刚”指的是中国历史学家顾颉刚,“史料辨析原则”则是指在研究历史时,通过对史料进行辨析来获取真实的历史信息。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详细介绍顾颉刚的史料辨析原则。
2. 顾颉刚简介顾颉刚(1892年-1978年),字子久,江苏无锡人,中国近现代史学家。
他是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对中国历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著作《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被誉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百科全书。
3. 史料辨析原则的重要性研究历史时,史料是研究者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
然而,史料往往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矛盾之处,因此需要经过辨析才能得出真实的历史信息。
史料辨析原则的运用能够帮助研究者准确把握历史事实,避免对历史的误解和曲解。
4. 顾颉刚史料辨析原则的核心思想顾颉刚提出的史料辨析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核心思想:4.1. 多方面比较在进行史料辨析时,需要收集和比较多个来源的史料,包括不同时间、地点和立场的史料。
通过对比不同史料的观点和描述,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历史事件的真相。
4.2. 立场和动机的分析史料的编写者往往有自己的立场和动机,这会对史料的真实性产生影响。
顾颉刚强调要分析史料编写者的立场和动机,了解他们的背景和目的,从而更准确地判断史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4.3. 内外因素的综合考虑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受到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顾颉刚认为在史料辨析中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比如,政治、经济、社会等因素对历史事件的发展和结果产生了重要影响,需要在史料辨析中加以考虑。
4.4. 逻辑推理和合理推测史料往往不完整,有时需要通过逻辑推理和合理推测来填补史料的空白。
顾颉刚认为,在进行推理和推测时,需要根据已有的史料和相关背景知识,以及对历史事件的深入了解,进行合理的推测,但不能随意臆断。
5. 史料辨析原则的应用实例以下是一个应用顾颉刚史料辨析原则的实例:假设我们要研究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战役,我们收集到了多个史料,包括不同时间、地点和立场的史料。
对顾颉刚“中华民族是一个”的研究述评作者:于博冯桂香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0年第08期摘要: 抗战初期,顾颉刚在《边疆周刊》上发表了《中华民族是一个》一文,由此引发一场关于中国是不是多民族国家的学术论辩。
本文首先对“中华民族”一词的认同历程进行概述,接着分析“中华民族是一个”一文提出的背景和原因、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一场学术论辩,以期通过考察和评述这次论辩过程,来揭示其对于深化我国民族理论发展的认识和研究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 抗战;中华民族;顾颉刚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5-0151-01一、对“中华民族”观念形成的认同历程“中华民族”一词产生于20世纪初,在当时主要是指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的侵略严重威胁到中国的生存发展。
正是在这一严峻的形势之下,为了救亡图存,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开始被普遍激发。
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倡导满汉一家,五族共和,对以前的排满做法有所改变。
“中华民族”这一名词在当时一些学者的文章、政治家的演讲以及政府人员的报告中,开始被广泛地使用,由原来主要指汉民族,扩展为包含中国境内各个民族的民族共同体,五四运动后这一变化尤其明显。
对于“中华民族”形成认同共识,孙中山先生的中华民族观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他主张把满族统治者和满族人民区别开来,这就在策略上把满族统治者给极大限度地孤立起来,更有利于团结和争取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投入到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行列来。
同时也为后来“五族共和”思想的提出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中华民族是一个”提出的背景及原因顾颉刚的“中华民族是一个”于1939年2月在《益世报·边疆周刊》上发表,当时我国正处于抗战阶段,中华民族正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因此此文的提出具有鲜明时代性特征。
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 西方一些学者就开始收集我国西南边疆史地的相关资料, 歪曲我国历史, 伪造史实, 为日后侵略中国做准备。
顾颉刚史学思想的认识论解析
顾颉刚是当代中国史学界的一位重要代表性人物,其学术思想影响了一代学人。
他在认识论方面,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和观点,深刻地剖析了中国史学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对顾颉刚的史学思想进行分析和解析,并评价其学术价值。
一、顾颉刚的史学认识论思想
1.对史学研究的认识和看法
顾颉刚认为,史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还原历史事实,并通过事实的分析和比较,揭示历史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达到对历史现象的真正理解。
他指出,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骨骼和灵魂,只有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精神态度,才能把握历史的真正内涵和意义。
此外,顾颉刚还强调历史研究的客观性和系统性,并主张历史研究应当摒弃主观臆断和夸大其词的倾向,基于真实的历史事实,准确地反映历史的发展过程和演变规律。
2.对历史理解的认识和看法
顾颉刚认为,历史并不是单纯的事实,而是一种可以被理解和解释的现象。
他主张历史应该从多重维度进行理解和解读,即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
顾颉刚认为,历史事实经过人的思考和归纳得出的结论,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解读,甚至是完全相反的结论,这是因为历史事实具有多重性,人的理解和认识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3.对历史研究方法的认识和看法
顾颉刚主张历史研究应该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史料考证、文化分析、社会学研究等多种途径。
他认为历史的真相不是靠单一的研究方法就能准确地反映出来,要通过多重的视角和层次来透视历史的内核和本质。
在历史研究中,重视对各种史料的采集、整理和解读,
并结合其它学科,如考古、人类学、政治学等,进行综合研究和分析。
此外,顾颉刚还主张历史研究应该融入现代科技手段和手段,如
数字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以提高历史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二、评价顾颉刚的史学认识论思想
1.对于史学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
顾颉刚的史学认识论思想突出了对史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
入剖析和探讨,指出了历史研究的主要矛盾和困境,如对历史事实的
客观还原难度较大、人类历史的多重性和复杂性等。
他通过对这些问
题的提出和分析,为史学研究打开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2.提供了独特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顾颉刚的史学认识论思想提出了基于史料的考证和多学科综合研
究的方法,强调历史的综合性和多元性,为历史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
的思路和方法。
他认为历史研究应该融入现代科技手段,从而提高历
史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这些思想和方法在史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
应用和推广,为史学研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对于历史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顾颉刚的史学认识论思想开阔了人们对历史科学的认识和理解,
为历史研究提供了一种更为全面和深刻的思考。
他在理论和实践上都
为历史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因此,顾颉刚的史学认识论思想
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总之,顾颉刚的史学认识论思想是一种全新的历史研究方法和理念,突出了历史的多元性和综合性,提出了对历史的多角度、多层次
的理解和解释。
他对史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和思考,
为历史研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因此,应该认真研究其思想,提
高对历史科学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历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