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障碍性疾病
- 格式:ppt
- 大小:2.46 MB
- 文档页数:58
运动障碍性疾病总结范文
运动障碍性疾病指因各种原因导致的身体动作能力下降或丧失的疾病。
其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肌肉病变性疾病。
如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肌肉萎缩等。
其特征在于肌肉组织本身的病变,导致肌肉萎缩和丧失功能。
二、脑血管疾病后遗症。
如脑卒中的后遗症,如多发性脑梗塞后遗症等。
突然性局限性或广泛性的运动功能障碍,如麻痹和浮肿等。
三、背椎间盘突出症。
脊柱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或者脊髓,引起下肢无力或无感等运动障碍。
四、关节炎。
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多发性受累关节坏死和关节功能障碍。
五、心理因素。
如偏头痛、惧痛症等,以心理因素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性运动功能障碍。
六、肌无力症。
免疫性疾病,肌肉细胞膜受损,导致肌肉萎缩,运动难度增大。
运动障碍性疾病对患者生活造成很大影响。
通过康复训练及药物治疗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善症状,帮助患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
如有疑问,还请及时就医协助治疗。
运动障碍性疾病1、是一组以随意运动迟缓、不自主运动、肌张力异常、姿势步态障碍等运动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系统疾病。
2、尾状核、壳核、苍白球、丘脑底核、黑质组成——基底节——通过大脑皮质-基底节-丘脑-大脑皮质环路的联系——对运动功能的调节。
⎭⎬⎫能纤维黑质致密部传出多巴胺大脑感觉运动皮质传入——尾状核、壳核——⎭⎬⎫⎩⎨⎧-内侧苍白球—黑质网状部——丘脑底核——外侧苍白球—间接通路:新纹状体黑质网状部直接通路:新纹状体/——丘脑(腹外侧核、腹前核)——大脑感觉运功皮质。
病理改变:1、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通路障碍——基底节输出增多——皮质运动功能抑制——强直少动为主PD 症状。
2、纹状体.丘脑底核障碍——基底节输出下降——皮质运动功能易化——不自主运动为主。
3、PD ——黑质纹状体多巴胺通路障碍,亨廷顿病、舞蹈症——纹状体,投掷症——丘脑底核。
4、基底节病变——椎体外系症状:肌张力异常、运动迟缓、异常不自主运动。
第一节 帕金森病(PD )中老年的神经变性疾病,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姿势步态障碍为主要特征,男性多于女性。
病因及发病机制:1、遗传基因:A 、4号染色体长臂4q21~23的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 ,PARK1)基因突变——路易小体的主要成分——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B 、Parkin (PARK2,6q25.2~27)——染色体隐性遗传。
C 、泛素碳末端脱氢酶-L 1(ucH-L 1),PARKS ,4p14)——仅见德国2名同胞兄妹。
D 、PINK1(PARK6)——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E 、DJ-1(PARK7,1q36)——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F 、LRRK2(PARK8,12p11.2~q13.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G 、细胞色素p4502D6——基因易感因素。
2、环境因素:A 、嗜神经毒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 )——在脑内经B 型档案氧化酶(MAO-B )作用——转变为强毒性的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 +)——被多巴胺转运体(DAT )选择性摄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内——抑制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活性——ATP 生成减少——促自由基生成和氧化应激反应——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丢失。
运动障碍疾病的诊断与鉴别特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又称原发性震颤,是以震颤为惟一表现的常见的运动障碍疾病,1/3以上患者有阳性家族史,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二)病理及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和发病机理均未明了,目前已发现两个致病基因位点,定位于3q13。
(称为“FETl”)和2p22~35(称为“ETM”或“ET2”)。
(三)临床表现起病隐匿,疾病缓慢进展,但亦可长期缓解。
多见于40岁以上,也可少年、青年期发病。
震颤是惟一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姿势性震颤和动作性加重,往往见于一侧手或双手,头面部也常累及,腿部较少受累。
患者常因偶然发现震颤或由于震颤引起工作或生活上的不便而就诊。
部分患者饮酒后症状可暂时减轻,机理不明。
(四)检查1.甲状腺素测查可排除甲亢引起的震颤。
2.化验铜氧化酶吸光度年轻些的患者要抽血化验铜氧化酶吸光度,排除肝豆状核变性。
3.脑部CT或核磁检查做脑部CT或核磁检查,可排除脑部的一些其他器质性病变。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特发性震颤首先要详细询问病程。
因为帕金森病震颤病情进展很快,而特发性震颤病程发展很慢,可以在10~20年里,病情变化都不大。
还有就是进行一些神经系统的检查,发现有没有其他的症状,必要时抽血化验。
如排除甲亢引起的震颤,要抽血做甲状腺素测查。
年轻些的患者要抽血化验铜氧化酶吸光度,排除肝豆状核变性。
另外还要做脑部CT或是核磁检查,排除脑部的一些其他器质性病变。
二、抽动秽语综合征(一)概述抽动秽语综合征(multiple tics-coprolalia syndrome)又称为Tourette综合征(Tourette syndrome,TS),多在2~15岁间起病,男孩多见。
(二)病因发病机理不明,可能与遗传因素、纹状体DA递质活动过度或DA受体超敏有关。
应用DA受体拮抗剂能有效控制抽动症状;反之,如用苯丙胺可使抽动明显恶化。
(三)临床表现本病临床特征是,由表情肌、颈肌或上肢肌肉迅速、反复、不规则抽动起病,表现为挤眼、撅嘴、皱眉、摇头、仰颈、提肩等;以后症状加重,出现肢体及躯干的暴发性不自主运动,如躯干扭转、投掷运动、踢腿等。
运动障碍疾病讲课教案一、引言运动障碍疾病是一类影响神经系统功能、导致肌肉控制失常的疾病,包括帕金森病、扭转痉挛等。
本教案旨在帮助听众深入了解运动障碍疾病的特点、诊断、治疗及护理,以提高对这类疾病的认识和管理水平。
二、运动障碍疾病概述1. 定义运动障碍疾病是一组主要由神经系统病变引起的运动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肌肉控制失常、动作异常等症状。
2. 常见类型•帕金森病•扭转痉挛•运动抽动症•肌张力障碍等3. 诊断方法•临床症状观察•影像学检查•生物化学检查等三、帕金森病1. 病因帕金森病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引起的神经元退行性疾病,与遗传、环境因素相关。
2. 临床表现•静止性震颤•肌紧张•运动迟缓等3.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物理疗法•手术治疗等四、扭转痉挛1. 病因扭转痉挛是一种常见运动障碍性疾病,多因神经系统功能异常引起。
2. 临床表现•非自愿性的扭动•肌肉紧张•姿势异常等3.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心理支持等五、教学内容1.运动障碍疾病的概念和分类2.诊断方法及评估3.不同类型运动障碍疾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案4.护理要点及护理常识六、教学方法1.讲授结合案例分析2.演示患者病例3.小组讨论和互动4.视频展示结语通过本教案的讲授,希望学习者能够对运动障碍疾病有更深入的认识,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为患者的康复和护理提供更好的支持。
感谢各位的聆听与配合。
附件:相关疾病信息手册及案例以上是运动障碍疾病讲课教案,希望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运动障碍疾病运动障碍疾病是指因神经系统功能异常导致的身体运动不协调和痉挛而产生的疾病。
运动障碍疾病包括多种疾病,如帕金森病、扭转痉挛症、特发性震颤等。
这些疾病会影响人的生活和工作,对患者和家庭都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一、帕金森病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肌肉僵硬、震颤和运动减少。
这个病名来自于英国医生詹姆斯·帕金森(James Parkinson),他在1817年首次描述了这种病。
帕金森病是由大脑中的多巴胺神经元的损失引起的,导致脑部信号传递出现问题,进而影响身体的运动能力。
帕金森病的早期症状通常是细微的运动失调,例如强迫性手部摸索、手的颤动和步态不正常。
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会出现肌肉僵硬、动作迟缓以及手、脚、头部等部位的震颤。
患者的辨认能力、言语流畅度、面部表情等也会受到影响。
目前,帕金森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是使用药物,例如多巴胺替代药物、抗胆碱药物等,以增加脑中的多巴胺水平或减少抑制神经元的信号传递。
还有一些手术治疗方法,如深部脑刺激、背侧内囊切除术等,但这些方法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局限性。
二、扭转痉挛症扭转痉挛症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肢体肌肉持续性收缩、导致身体扭曲、不遂和疼痛。
这个病名来自于患者肌肉的扭曲和不停抽搐的特征。
扭转痉挛症的发病机制还不完全清楚,可能是神经系统功能异常导致的。
患者通常从20至40岁开始出现症状,患病率约为10万人中的1到2人。
此病病情多变,有的患者痉挛轻微,有的患者严重到无法行走。
扭转痉挛症的治疗方法主要是使用药物,例如抗痉挛药物、肌肉松弛剂等,以减轻痉挛和疼痛。
还有一些手术治疗方法,例如深部脑刺激和椎间孔加宽术等,但这些方法目前仍处于实验阶段。
三、特发性震颤特发性震颤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持续的肌肉震颤,特别是在手、脚、头部和颌部等部位。
这个病名来自于患者的肌肉震颤和不自主运动的特征。
特发性震颤的发病机制还不完全清楚,可能是由于神经系统中某些功能异常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