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障碍性疾病进展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11.84 MB
- 文档页数:202
脑卒中运动障碍康复护理的研究进展摘要:脑卒中是成人死亡与残疾最常见的病因,主要是血管因素导致的局部或广泛性脑损伤的临床综合征。
运动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主要表现为步态障碍、平衡障碍等症状,患者肌力下降以及肢体活动受限,造成患者日常生活需要高度依赖他人,给患者本人带来了严重的心理负担,同时也给整个家庭带来了较大的经济负担。
脑卒中运动障碍患者因其生活不能自理,常会出现术中及术后抑郁,严重的甚至导致患者有自杀倾向,降低患者康复参与的意愿以及治疗的依从性,增加患者复发、跌倒的风险。
为了帮助脑卒中运动障碍患者更好地回归到家庭以及社会生活中,需要对患者实施科学的护理。
康复护理是基于康复医学理论发展而来的护理方式,将其应用于脑卒中运动障碍患者护理中,可以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
本文查阅了大量资料,对脑卒中运动障碍康复护理的文献进行了回顾与整理,对中医康复护理、现代康复护理措施进行了综述,希望能为提高脑卒中运动障碍患者生活质量提供帮助。
关键词:脑卒中;运动障碍;康复护理脑卒中是致死率、致残率高的脑血管疾病,其中约有 70%的患者为缺血性脑卒中。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脑卒中患者死亡率在不断下降,但脑卒中患者致残率仍处于较高水平。
据统计,存活的脑卒中患者中约有 67%为永久残疾者。
运动障碍是造成脑卒中患者残疾与生活能力下降的重要因素,患者主要表现为步态障碍、类帕金森样症状等。
脑卒中患者发病后 15 d~6 个月是患者治疗与恢复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内加强对脑卒中运动障碍患者康复护理,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基于此,本文对脑卒中运动障碍康复护理方法进行了综述。
1 康复评定与康复时机的选择康复评定是脑卒中运动障碍患者康复护理的重要依据,便于护理人员根据评定结果为患者制订个体化的康复护理方案,使康复护理朝着科学化与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脑卒中运动障碍患者需要在康复前、中以及后期各评定 1 次,且最好由同一个人完成这些康复评定[4]。
运动障碍性疾病1、是一组以随意运动迟缓、不自主运动、肌张力异常、姿势步态障碍等运动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系统疾病。
2、尾状核、壳核、苍白球、丘脑底核、黑质组成——基底节——通过大脑皮质-基底节-丘脑-大脑皮质环路的联系——对运动功能的调节。
⎭⎬⎫能纤维黑质致密部传出多巴胺大脑感觉运动皮质传入——尾状核、壳核——⎭⎬⎫⎩⎨⎧-内侧苍白球—黑质网状部——丘脑底核——外侧苍白球—间接通路:新纹状体黑质网状部直接通路:新纹状体/——丘脑(腹外侧核、腹前核)——大脑感觉运功皮质。
病理改变:1、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通路障碍——基底节输出增多——皮质运动功能抑制——强直少动为主PD 症状。
2、纹状体.丘脑底核障碍——基底节输出下降——皮质运动功能易化——不自主运动为主。
3、PD ——黑质纹状体多巴胺通路障碍,亨廷顿病、舞蹈症——纹状体,投掷症——丘脑底核。
4、基底节病变——椎体外系症状:肌张力异常、运动迟缓、异常不自主运动。
第一节 帕金森病(PD )中老年的神经变性疾病,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姿势步态障碍为主要特征,男性多于女性。
病因及发病机制:1、遗传基因:A 、4号染色体长臂4q21~23的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 ,PARK1)基因突变——路易小体的主要成分——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B 、Parkin (PARK2,6q25.2~27)——染色体隐性遗传。
C 、泛素碳末端脱氢酶-L 1(ucH-L 1),PARKS ,4p14)——仅见德国2名同胞兄妹。
D 、PINK1(PARK6)——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E 、DJ-1(PARK7,1q36)——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F 、LRRK2(PARK8,12p11.2~q13.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G 、细胞色素p4502D6——基因易感因素。
2、环境因素:A 、嗜神经毒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 )——在脑内经B 型档案氧化酶(MAO-B )作用——转变为强毒性的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 +)——被多巴胺转运体(DAT )选择性摄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内——抑制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活性——ATP 生成减少——促自由基生成和氧化应激反应——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丢失。
运动性构音障碍的评估进展运动性构音障碍是指由于口腔肌肉功能或协调异常而导致发音错误或者困难的疾病。
运动性构音障碍常常会给患者的社交、教育和职业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
因此,精确、及时的评估对于确定治疗方向和治疗效果的评估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运动性构音障碍的评估进展,以及评估中使用的主要工具。
一、运动性构音障碍评估的方法评估运动性构音障碍通常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语音评估:评估患者的语音表达能力,包括语音流畅性、发音准确性、语音速度等方面。
2、语音输入:评估患者的语音输入能力,包括发音速度、出音量等方面。
3、口腔肌肉功能评估:评估患者口腔、喉咙等肌肉功能,包括口腔张力、肌肉协调性等方面。
4、听力评估:评估患者听力状态,以确保发音错误并不是由听力问题引起的。
二、评估工具评估运动性构音障碍需要使用多种工具,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主要的工具。
1、表面肌电图(sEMG)sEMG可以评估口腔肌肉活动度、协调性等方面。
利用导电粘贴电极把电信号传输到电脑上进行分析。
通常,sEMG被用于评估舌、唇和腭肌肉活动。
sEMG评估的优点在于它可以用来测量语音任务时的肌肉活动,而不需使用仪器驱动。
而缺点在于它不能评估肌肉长度和力量。
2、无声音高速数字成像(X-ray)无声音高速数字成像(X-ray)是一种用于获得口腔交谈活动的视频录像的技术。
它可以定量测量声带、舌头、咽喉、喉头的运动。
这种技术不仅可以用于评估特定的发音,还可以用于总体语音的评估。
3、认知口腔筛查(COC)认知口腔筛查(COC)是一种可以通过吞咽反射力测量口腔肌肉的功能,以及待检测膳食刺激物的口感和舌头功能的测试。
COT是一种简单,非侵入性的功能评估方法,可以快速地进行口腔肌肉改善的监测。
总结:运动性构音障碍的评估工具很多,在临床上需要选择适当的工具来使用。
主要技术包括表面肌电图(sEMG),无声音高速数字成像(X-ray),认知口腔筛查(COC)。
这些技术不仅可以评估患者的特定发音,还可以用于整体语音的评估。
运动障碍疾病讲课教案一、引言运动障碍疾病是一类影响神经系统功能、导致肌肉控制失常的疾病,包括帕金森病、扭转痉挛等。
本教案旨在帮助听众深入了解运动障碍疾病的特点、诊断、治疗及护理,以提高对这类疾病的认识和管理水平。
二、运动障碍疾病概述1. 定义运动障碍疾病是一组主要由神经系统病变引起的运动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肌肉控制失常、动作异常等症状。
2. 常见类型•帕金森病•扭转痉挛•运动抽动症•肌张力障碍等3. 诊断方法•临床症状观察•影像学检查•生物化学检查等三、帕金森病1. 病因帕金森病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引起的神经元退行性疾病,与遗传、环境因素相关。
2. 临床表现•静止性震颤•肌紧张•运动迟缓等3.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物理疗法•手术治疗等四、扭转痉挛1. 病因扭转痉挛是一种常见运动障碍性疾病,多因神经系统功能异常引起。
2. 临床表现•非自愿性的扭动•肌肉紧张•姿势异常等3.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心理支持等五、教学内容1.运动障碍疾病的概念和分类2.诊断方法及评估3.不同类型运动障碍疾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案4.护理要点及护理常识六、教学方法1.讲授结合案例分析2.演示患者病例3.小组讨论和互动4.视频展示结语通过本教案的讲授,希望学习者能够对运动障碍疾病有更深入的认识,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为患者的康复和护理提供更好的支持。
感谢各位的聆听与配合。
附件:相关疾病信息手册及案例以上是运动障碍疾病讲课教案,希望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作者简介:陈锦辉(1979-),女,辽宁省辽阳市,硕士研究生,讲师,从事宠物疾病诊治方面教学。
基金项目:针灸治疗犬瘟热后遗症的研究(YJ 201357)。
针灸治疗犬运动障碍性疾病的应用进展陈锦辉,刘广文,李金岭(黑龙江职业学院 150111) 针灸技术是中兽医针术和灸术两类技术的合称。
二者均在中兽医辨证论治指导下,按照补虚泻实的原则,激发经气的机能活动,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经络的功能内属脏腑,外络肢节,针灸可运行气血,营养阴阳脏腑,使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协调和相对平衡,以达到扶正驱邪达到防治目的。
常用的针灸种类:白针、水针、电磁针和激光。
多以白针与水针穴位封闭开展较多,对设备要求不高,操作简单。
具备设备条件的也可采用电磁针和激光等方式。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已达到防治疾病及提高抗病力的功效。
治疗疾病的效果比较迅速和显著,特别是具有良好的兴奋身体机能,提高抗病能力和镇静、镇痛等作用。
尤其在肌肉、骨骼和神经系统疾病治疗方面,有着其他治疗方法无法比拟的疗效。
另外针灸还可以减少手术风险、降低费用、操作方法简便易行、副作用少或无。
根据文献记载,动物针灸最早在4000多年前的黄帝时期已出现,而第一本兽医针灸书《伯乐针经》在春秋战国时代诞生。
但是将其广泛地用于宠物疾病的治疗却是始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
针灸在宠物临床主要应用于: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肌肉、骨骼和神经系统疾病、眼病、不孕症、以及中暑、休克、发热、减肥等。
尤其是在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方面较多。
神经机能障碍性疾病是指在某种因素作用下,神经系统不能正常发挥其功能所致的肢体麻痹。
在宠物临床上,常见犬的神经障碍性疾病有面神经麻痹、舌麻痹、桡神经麻痹、椎间盘突出等。
张为民[1]等通过电针治疗由于患腰椎间盘疾病导致的后肢运动障碍患犬时,根据患病部位的不同,在胸腰部选取悬枢、命门、百会、尾根、夹脊为主穴,阳关、关后、后三里、后跟、六缝为辅穴,轮流选穴电针治疗,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同时结合每天2次患部按摩,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