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伴门静脉血栓患者行肝移植术的处理
- 格式:pdf
- 大小:300.45 KB
- 文档页数:4
1例肝移植病人的护理目的:总结1例肝移植围手术期的护理,包括术前准备和评估、环境要求、物品的准备、术后护理及并发症的护理。
标签:肝移植;术前评估;环境护理;饮食护理;并发症护理1例乙型肝炎病人成功地实施了肝脏移植术,目前病人一般情况良好,可以从事正常的社会活动。
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病例简介患者,男,40岁。
慢性乙型肝炎5年,合并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
近半年内发生 4 次消化道大出血,伴有腹水、脾肿大。
术前一般情况差,白细胞2.8×109/L,红细胞3.1×1012/L,血小板21×109/L,血红蛋白38 g/L,凝血酶原时间延长4 s,凝血活酶时间延长10 s,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乙型肝炎表面抗体(-),乙型肝炎e抗原(-),乙型肝炎e抗体(+),乙型肝炎核心抗体(+),甲胎蛋白(-),癌胚抗原(-),血尿细菌培养(-),巨细胞病毒及EB病毒(-)。
术后病人留有胃管、尿管、输液管、中心静脉测压管等。
给予心电监护,观察生命体征并记录。
适当固定体位,防止各管道扭曲及脱落,右侧肝膈下持续负压引流。
术后6d~7 d病人出现急性排异反应,即给予环孢素A、骁悉、皮质类固醇联合应用后,急性排异反应有效地逆转。
经过1个月的精心护理,术后各项指标达到正常,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2 术前护理2.1术前评估2.1.1做好心理护理。
2.1.2保证术前良好营养状态,给予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适量脂肪、低钠软食,忌油炸、刺激性食物。
2.1.3避免交叉感染:住单间;定时行地面、用具、空气消毒;加强口腔护理,每日4次漱口,可做口腔及咽拭子培养;控制全身潜在感染灶,并进行血、尿、粪、痰、腹水的细菌、霉菌及病毒培养等检查,以及免疫功能测定。
对皮肤皱褶处行细菌学培养。
2.1.4改善凝血功能,术前3天补充维生素K1。
2.1.5完善各项术前检查。
包括肝肾功能、电解质、出凝血时间、HLV组织配型等。
-卫生资格-370外科护理-章节练习-外科护理学-门静脉高压症病人的护理(共50题)1.门静脉的交通支中,下列哪项错误解析:门静脉与腔静脉之间存在 4 个交通支:胃底、食管下段交通支;直肠下段、肛管交通支;前腹壁交通支;腹膜后交通支。
当门静脉入肝血流受阻时,可通过这些交通支分流到腔静脉。
因此选项 E 错误。
答案:( E )A.胃底、食管下段交通支B.直肠下段、肛管交通支C.前腹壁交通支D.腹膜后交通支E.肠系膜血管交通支2.门静脉高压的始动因素为解析:据研究,无论是肝前、肝内还是肝后型疾病,均为门静脉血流阻力增加导致门静脉高压引起的。
门静脉压力增高常是门静脉高压的始动因素。
选项 A、B、C、E 均为门静脉高压的病因而非始动因素,故选 D。
答案:( D )A.门静脉血栓形成B.肝窦压迫C.肝动脉狭窄或闭塞D.门静脉血流阻力增加E.肝区肿瘤压迫解析:门静脉是供应肝脏血流的主要血管,门静脉压力增高的主要因素为门静脉血流阻力增加。
根据阻力增加的部位分为肝前、肝内和肝后三型,其中肝内型是最常见的病因,肝内型又分为窦前型、肝窦型、窦后型,其中肝炎后肝硬化是引起肝窦和窦后阻塞性门静脉高压症的常见病因。
选项 A、B、C 是肝前型门静脉压力升高的病因,不属于门脉高压的主要病因,故可排除;而选项 D 不引起门静脉压力升高,故可排除。
肝硬化时肝内纤维组织广泛增生及再生的肝细胞结节,对肝小叶内的肝窦产生压迫;加上肝小叶汇管区的动静脉交通支在肝窦阻塞时大量开放,肝动脉血流直接注入压力较低的门静脉,使门静脉压力增高。
答案:( E )A.门静脉血栓形成B.门静脉主干畸形C.肿瘤压迫门静脉D.门静脉炎症E.肝硬化4.属于肝后型门静脉高压形成因素的是解析:门静脉血流阻力增加,是门静脉高压症的始动因素。
根据阻力增加的部位分为肝前、肝内和肝后三型。
肝后型门静脉高压症的原因有布加(Bud-Chiari)综合征、缩窄性心包炎等。
答案:( B )A.肝炎后肝硬化B.Budd-Chiari 征C.酒精性肝硬化D.血吸虫病性肝硬化E.肝外门静脉血栓形成5.在我国引起门静脉高压症的主要原因是解析:门静脉高压症肝内型是最常见的病因,分为窦前型、肝窦型、窦后型,其中肝炎后肝硬化是引起肝窦和窦后阻塞性门静脉高压症的常见病因。
门静脉血栓的注意什么门静脉血栓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疾病,发生在门静脉系统中的血栓形成而导致的。
门静脉是将从消化系统的脾、胃、肠等器官收集的血液引导到肝脏的大血管,它起到了重要的代谢和排毒功能。
门静脉血栓的形成可能会导致血流受阻,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因此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以下是门静脉血栓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1. 症状:门静脉血栓的症状可能包括腹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脾大等。
由于症状非特异,门静脉血栓的诊断需要仔细的医学评估。
当出现这些症状时,需要尽快就医,并告诉医生自己的症状和病史。
2. 年龄:门静脉血栓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但大多数患者是中年人。
此外,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上该疾病,尤其是在妊娠期间。
3. 高危因素:有一些因素可以增加患门静脉血栓的风险,包括肝硬化、血液高凝状态、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手术或外伤、肝移植术后等。
人们需要了解自己是否存在这些高危因素,以及如何减少风险。
4. 诊断:门静脉血栓的确诊需要通过多种检查方法,如超声、磁共振血管成像(MRV)或计算机断层扫描(CT扫描)等来确定。
这些检查可以显示血栓的位置、大小和血流动力学条件。
5. 并发症:门静脉血栓可以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腹水、腹胀、肠梗阻、消化道出血、脾功能障碍、肝功能不全等。
随着疾病的发展,还可能发生肝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
因此,患者需要密切监测并及时处理任何并发症。
6. 治疗:门静脉血栓的治疗主要目标是预防并处理相关的并发症。
在治疗方面,主要采用抗凝治疗和静脉血栓溶解治疗。
对于有并发症风险的患者,可能需要行肝移植等手术治疗。
7. 预防:对于高危人群,预防是至关重要的。
控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能够降低患病的风险。
此外,注意饮食健康,减少肝损伤风险(如酗酒)、定期体检等也是预防门静脉血栓的重要措施。
综上所述,门静脉血栓是一种需要高度警惕的疾病,虽然罕见,但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了解病症的症状、高危因素、预防和治疗方法,以及及时就医和接受医学评估是非常重要的。
肝移植的术后处理一.肝移植术后的一般处理:1.饮食:在胃肠功能未恢复前应禁食水,但可经胃管少量药物管饲、如免疫抑制剂等,一旦胃肠功能恢复应尽早开始肠内营养。
2.体位:术后早期一般以平卧位或半卧位为主,坚持翻身拍背以利咳痰,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鼓励病人尽早坐起锻炼,下地活动。
3.吸氧:拔除气管插管后应给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以维持必要的血氧分压,同时定时做雾化吸入治疗以湿化气道,以免痰液过于粘稠而难以咳出。
4.各种引流管的处理:(1)胃管:应定时冲洗,注意观察引流物的量和性状,并可经胃管注入药物,恢复排气及排便即可拔除。
(2)尿管:留置尿管期间要定时用生理盐水冲洗,争取早期拔除,降低泌尿系感染的机会。
(3)中心静脉插管、动脉测压管及Swan-ganz导管:除中心静脉插管可保留一段时间用来维持输液外,其他导管均应在循环稳定24小时后及早拔除,并将导管尖端送细菌培养。
CVP 管保留期间定期换药防止感染,一旦怀疑感染应立刻拔除,可留置PICC管用作补液通道。
(4)腹腔引流管:注意保持引流管的通畅,防止被血块堵塞。
引流量减少后应逐步拔除肝上引流管。
右肝下引流管应在T管夹闭后拔除。
(5)T管:肝脏移植术后留置T管,除胆道减压利于吻合口愈合的作用外,尚可观察胆汁性状,或经过窦道对某些胆道并发症进行治疗。
应定期行胆汁细菌培养。
术后1周行T管造影,确认无胆漏后可夹闭T管。
怀疑有胆道感染的情况下,应放开T管,观察胆汁质量,取胆汁标本行细菌培养,必要时行胆道造影检查。
T管拔除一般在术后3 - 4个月,拔管前应做T管造影。
为防止拔管过程中胆漏的发生,可在拔除T管后马上沿窦道置入一根中心静脉插管,将其尖端置于窦道汇入胆总管处。
留置一两天后,如未出现胆漏可逐步拔除。
5.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肝移植手术创伤大、时间长,术中液体的进出量多,对病人的生理干扰非常大,因此必须结合临床表现和多项监测指标决定补液量的多少。
具体治疗上因人而异,容量超负荷易导致急性心功能衰竭和肺水肿,延长呼吸机依赖的时间,增加肺部感染的机会。
门静脉血栓形成是导致肝外门静脉高压的主要疾病。
门静脉血栓性阻塞多继发于慢性肝病及肿瘤疾患。
单纯的肝外门静脉阻塞则多见于青少年及儿童。
最突出最常见症状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
急性起病者有腹痛、呕吐、腹胀等症状,但很少引起肝脏梗死。
如血栓扩展到肠系膜上静脉,则可引起小肠梗死,导致腹膜炎、休克甚至死亡。
病程较长者与门静脉高压症状相似,部分患者没有任何症状。
Relli在其512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患者中,采用门静脉造影及术中探查发现,16.6%并发有门静脉血栓。
602例门脉高压患者中发现47例门静脉血栓而无肝脏疾病,约占7.8%。
门静脉血栓形成临床表现(1)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无特征性的临床表现,腹痛是最早出现的症状。
腹痛多为局限性,少数为全腹弥漫性。
腹痛呈间歇性绞痛,但不剧烈。
可持续较长时间,50%的病人有恶心和呕吐,少数患者有腹泻或便血,如突然产生完全性梗阻,可出现脐周剧烈腹痛呈阵发性,多伴有明显恶心、呕吐,有排气排便,此时查体无明显体征,即腹痛程度与腹部体征不一致,如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出现肠坏死的表现,持续性腹痛,腹胀,便血,呕血、休克及腹膜刺激征等。
腹穿可抽出血性腹水。
(2) 脾静脉血栓形成表现为脾脏常迅速增大,脾区痛或发热。
(3)门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变化较大,当血栓缓慢形成,局限于肝外门静脉,且有机化,或侧支循环丰富,则无或仅有轻微的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常常被原发病掩盖,往往首先由放射科发现,急性或亚急性发展时,表现为中重度腹痛,或突发剧烈腹痛,脾大、顽固性腹水,严重者甚至出现肠坏死,消化道出血及肝性脑病等。
临床上许多不明原因的脾切除术后发热与门静脉血栓形成有关,个别患者还可出现严重的腹腔感染和中毒性休克。
其中20%~50%的患者因腹膜炎、肠切除和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门静脉血栓形成后偶见引起胆囊静脉曲张、直肠乙状结肠静脉曲张,肝坏死的报告。
门静脉血栓形成治疗1.抗凝治疗为主要的治疗措施,对新近发生的血栓应做早期静脉肝素抗凝治疗,可使80%以上患者出现完全或广泛性再通,还可防止血凝块的播散,可短期防止肠道缺血,长期防止肝外门静脉高压,推荐口服抗凝药物治疗至少维持半年。
肝硬化并发门静脉血栓研究进展门静脉血栓(PVT)是指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门静脉和(或)其分支血栓的形成。
PVT是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严重并发症,可影响肝硬化的预后增加门脉高压并发症的发生率。
在肝硬化患者消化道出血和PVT 可同时并存,其中PVT发生的原因较为复杂。
对PVT进行治疗可为患者带来较多益处,但因治疗时可增加消化道出血的风险等,临床上对其是否治疗存在较多争议,本文就肝硬化并发PVT的研究进展展开综述。
1、肝硬化者PVT形成的机制肝硬化患者发生PVT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患者存在肝功能受损、全身血流动力学改变、手术等有关,PVT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
1.1 目前认为血流动力学改变是肝硬化患者形成PVT的主要因素,肝内假小叶形成,致门静脉血流受阻,门静脉压力升高,血流速度降低。
Zocco et al研究表明,血流速度是P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门静脉高压可促进PVT形成,而PVT可加重门脉高压增加其消化道出血、腹水等发生率,形成恶性循环。
1.2 肝脏功能不全,凝血与抗凝机制紊乱肝脏参与合成的抗凝血酶Ⅲ、蛋白C等合成减少。
有研究发现,D-二聚体是P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这与肝脏清除tPA能力下降和纤溶蛋白抑制物合成减少有关。
1.3 由于肝硬化患者凝血机制紊乱及食管胃静脉曲张的存在等因素,肝硬化患者有出血倾向,并可发生出血事件,临床上对患者长期或者大量使用止血药物、输注血浆及凝血因子等治疗,可增加PVT形成的几率。
1.4 在行脾切除术治疗的患者中,PVT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未行手术的患者,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方面。
①在脾切除过程中,门静脉系统血管受损,可激活机体凝血机制;②术后门脉解剖结构破坏,门脉血流方向的改变,血流速度减慢;③脾静脉残端过长,在其盲端形成湍流,易形成血栓;④脾切除术后,原本受脾脏破坏的血小板数量急剧上升,且血小板膜蛋白(CD62P)因肝脏灭活减少及术中血管壁受损而激活;⑤术中及术后止血药物的应用。
【文覃绢号]1000-205712008105-0347-02肝移植受者术前门静脉血栓的处理吴建军‘。
蔡卫华,胡进勇(南通大学附属南通第三医院酱外科,南通226006)【摘要】目的:探讨肝移植术中门静脉血栓的处理方法及其对肝移植疗效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次肝移植临床资料,5例患者有门静脉血栓,其中2例I级;l例Ⅱ级;2例Ⅲ级。
I、Ⅱ级的门静脉血栓患者施行了血栓切除或取栓术;Ⅲ级血栓患者采用肠系膜上静脉架桥或供体门静脉与受体扩张的胃冠状静脉吻合。
结果:所有病例术后移植肝功能恢复良好,围手术期无死亡。
结论:门静脉血栓已非肝移植的禁忌证,根据血栓的不同情况采取合理的手术方式可以使患者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肝细胞癌;肝硬化;肝移植;门静脉血栓;血栓切除术【中图分类号】R657.3【文献标识码】ATr eat m ent of port al vei n t hr om bosi s dur i ng l i ve r t r ans pl ant at i on W U批呵岫C A I W e i hua,H UJi nyor w(D epar t m ent of G ener al Sur g er y,t he1h i r d H ospi t al of N ant o ng C i t y,N ant ong U ni ver s i t y,N an t ong226006)[A bst r act】O bj ect i ve:T o i nves t i gat e t he t r e at m ent of por tal vei n t h r om b osi s port al vei n t hm m bes i s du r i n g l i ver t r ans p l ant a-t ion and i t's i m pac t o n t he ou t c o m e of pat i ent a.M et hods:ne cl i n i cal da t a of31pat i ent a pe r f or m ed f iver t r ans pl ant at i o n w er e an al yze d r et r os pect i vel y.Por t al vei n t h r om b osi s occ ur r ed i n f ive paf i ent a.i ncl udi ng t w o of grⅢle I,one of gr ade I I,t w o of gr ade m.S i m pl e t hr om be c t om y or t h r om bus-e xt r act i on w明perf or m ed i n gr ade I and1I port al vei n t h r om b osi s.Bypas s pr o-ce dur e w as per f or m ed i n gr ade m port al vei n t h r om bosi s.R es ul t s:D ono r f iver f unc t i on r e cove r ed s at i s factor i ly i n al l cas es,no on e di e d du r i n g t he per i o per at i ve per i od.C o ncl usi o n:Por t al vei n t h r om b osi s i s not a rt abso l ut e eont r ai n di cat i on f or f iver t r ai l s—pl antat i on.sat i sf at or y r es ul t s Cal l be ac hi eve d i f r ea sonab l e t r eat m ent ca l l be perf orm e d f or por tal vei n t h r om b osi s pa t i ent a.【K ey w or d s]H epat ocel l u l ar car ci no m a;H epat oci r r hos i s;Li ver t r anspl ant at i on;Port al vei n t hr om bosi s;T hr om be ct om y门静脉血栓曾被认为是肝移植的禁忌证。
肝硬化患者肝移植术后的并发症预防肝硬化是一种严重的肝脏疾病,当病情发展到晚期,肝移植往往成为患者延续生命的重要选择。
然而,肝移植术后并非一劳永逸,患者可能面临多种并发症的风险。
了解并预防这些并发症对于提高患者的术后生存质量和长期生存率至关重要。
一、感染感染是肝移植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由于手术过程中的创伤、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导致免疫系统功能下降,患者更容易受到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体的侵袭。
预防感染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医护人员在手术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减少细菌的侵入。
其次,术后要加强病房的消毒和管理,限制探视人员,保持环境清洁。
患者自身也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勤换衣物。
在饮食方面,要确保食物的新鲜和卫生,避免食用生冷、不洁的食物。
对于免疫抑制剂的使用,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在有效抑制免疫排斥反应的同时,尽量减少对免疫系统的过度抑制。
定期监测患者的免疫功能指标,如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亚群等,以便及时发现免疫功能的异常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二、排斥反应排斥反应是肝移植术后另一个需要密切关注的问题。
急性排斥反应通常发生在术后的数天至几周内,而慢性排斥反应则可能在术后数月甚至数年后出现。
为了预防排斥反应,术后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如胆红素、转氨酶等,以及通过肝穿刺活检等方法明确是否存在排斥反应。
免疫抑制剂的合理使用是预防排斥反应的关键。
目前常用的免疫抑制剂包括糖皮质激素、环孢素、他克莫司等。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免疫抑制方案,并在术后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物浓度进行调整。
患者需要严格按照医嘱按时服药,不得擅自增减药量或停药。
同时,要定期到医院复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排斥反应。
三、血管并发症血管并发症主要包括肝动脉血栓形成、门静脉血栓形成和下腔静脉狭窄等。
这些并发症会严重影响肝脏的血液供应,导致肝功能损害甚至移植肝失功。
预防血管并发症需要在手术过程中精细操作,确保血管吻合的质量。
第9卷第4期2018年7月Vol. 9 No. 4 Jul. 2018器官移植Organ Transplantation作者简介:傅志仁,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现任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解放军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移植外科技术专委会及上海市 医学会器官移植专科分会主任委员、解放军器官移植专业委员会及中国免疫学会移植免疫分会 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及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常务委员等。
从事肝胆外科30余年,在各种肝叶段切除、肝癌复杂手术以及肝移植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
1996年成功实施了国内首例儿童肝移植,保持着国内单次肝移植最长存活记录(20年)。
承担国家及省部级课题10余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8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得省部级二等以上成果奖励4项,主编或参编专著6部。
【摘要】 门静脉血栓(PVT )的处理目前仍然是肝移植手术技术方面的一大挑战,复杂的PVT 需要根据血栓的范围、机化及其与血管壁的粘连程度、侧支血管的代偿分流情况等,选择最适合的处理方案,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门静脉取栓后血流再通情况和门静脉重建方案的PVT 分类方法,并进一步分析了3类PVT 相应的处理方案。
采用基于门静脉重建方案的PVT 分类,对PVT 患者肝移植的预后具有较为准确的评估价值,可以尝试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 肝移植;门静脉血栓;门静脉重建;分类;分流血管;结扎;吻合【中图分类号】R617,R364.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445(2018)04-0001-05肝移植中基于门静脉重建方案的门静脉血栓分类及处理策略滕飞 傅志仁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8.04.00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470900、81702923);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医学领域科技支撑项目(15411950403);海军军医大学精准医学转化应用研究专项(2017JZ50)作者单位:200003 上海,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器官移植科 解放军器官移植研究所作者简介:滕飞,男,1982年生,博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肝癌肝移植的临床与基础,Email :flyteng5635@ 通讯作者:傅志仁,男,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肝胆外科、肝移植,Email :zhirenf@·述评·肝移植作为终末期肝病最为有效的治疗手段,其疗效已经得到普遍的认可,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早期一些极为棘手的技术难题如活体肝移植或儿童肝移植中动脉的显微重建、变异血管或胆道的整形处理等已经得到妥善的解决,但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 ,PVT )的处理在最近10年来进展有限,广泛或者复杂的PVT 仍然是肝移植的相对禁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