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以宜春市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285.81 KB
- 文档页数:5
乡镇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吴晶晶;张扬扬;孟庆香;张宏磊【摘要】根据农村居民点用地特征,结合淇县实际情况,从土地利用的结构、程度、投入程度和产出效益4个方面建立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计算综合分值,采用聚类分析将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程度分为优化整理利用、加强整理利用和重点整理利用3级,并阐述各级别在今后土地集约利用方面的对策.【期刊名称】《河南农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3(047)002【总页数】5页(P206-210)【关键词】农村居民点;集约评价;聚类分析【作者】吴晶晶;张扬扬;孟庆香;张宏磊【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河南郑州450002;河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河南郑州450002;河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河南郑州450002;河南省高校农业资源与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郑州450002;河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河南郑州4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1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已成为当前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也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一项重点工作.在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在利用和管理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不容忽视,如:村庄建设的“无序化”、居民点的“空心化”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化”等,这些显然不符合新农村和小城镇建设的目标和要求[1~4].因此,积极开展农村居民点土地的集约利用工作,调整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十分必要.同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是“十二五”规划的战略之一.有关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在中国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由于起步较晚,土地集约利用技术标准体系尚不完善,有关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都集中在城市居民点、工业用地以及经济开发区,较少涉及乡镇农村居民点用地[5~7].随着新农村社区和城镇化的建设,有关小城镇、农村居民点的土地集约利用研究呼之欲出.本研究以河南省淇县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乡镇农村居民点用地情况的研究,提出适用于乡镇农村居民点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的模式和方法,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级.1 研究区域概况淇县地处豫北平原,辖朝歌镇、高乡镇、北阳镇、西岗镇、桥盟乡、庙口乡、黄洞乡、铁西区8个乡镇区,175 个行政村[8],总面积567.43 km2,森林覆盖率21.7%.2010年总人口25.6万人,城市化水平50.50%,全县生产总值为48.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为19 062.5元.全县农村居民点用地3 360.41 hm2,人均建设用地约259.89 m2·人﹣1.由于朝歌镇为淇县县城的所在地,已具有小城市的性质,因此不在本次评价之列.2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综合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比性原则、规范性原则与可操作性原则进行构建[9].根据这些原则,并结合淇县各乡镇用地特点,构建了包含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3个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表1).表1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Table 1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weight of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intensive utilization目标层Target layer准则层Rule layer权重Weight指标层Index layer权重Weight指标性质The nature of the indicators乡镇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A1 Evaluation of l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rural residents at the township level point土地利用结构B1 0.09 人口规模C11/人 0.02 正居住建筑用地占乡镇用地的比例C12/% 0.06 适度公共设施用地占乡镇用地的比例C13/% 0.01 适度土地利用程度B2 0.49 人均道路用地面积C21/m2 0.06 适度人均居住用地面积C22/m2 0.23 适度人均建设用地面积C23/m2 0.14 适度闲置用地面积/乡镇用地面积C24/% 0.06 负土地利用投入B3 0.16 固定资产价值/乡镇用地面积C31/% 0.09 正从业人员人数/乡镇用地面积C32/% 0.04 正绿地面积/乡镇用地面积C33/% 0.03 正土地利用效益B4 0.26 居民居住条件满意度C41/% 0.11 正居民人均可支配纯收入C42/元 0.11 正污水处理率C43/% 0.01 正垃圾处理率C44/% 0.03正2.2 评价指标体系的解释农村居民点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系统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复杂系统.要对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进行评价,需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建立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指标体系,使它能反映出土地利用的节约集约现状,达到准确刻画农村居民点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目的.因此,不仅要考虑集约的程度,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追求农村居民点土地整体功能和利用效益的最大化.从土地利用的结构、程度、投入程度、产出效益4个层面出发,构建评价指标体系.2.2.1 土地利用结构“人口规模”反映乡镇规模.居住建筑用地占乡镇用地的比例和公共设施用地占乡镇用地的比例,分别衡量乡镇用地的内部和外部利用结构的合理性,乡镇用地的利用结构越合理,乡镇用地利用也就越节约集约.2.2.2 土地利用程度人均道路用地、人均居住用地和人均建设用地越小,乡镇土地承载能力越大,土地利用程度越集约;闲置用地率指标值越小,土地利用程度越高,利用越充分.2.2.3 土地利用投入单位面积固定资产投资、单位用地从业人数及单位用地绿地面积指标值越大表示土地投入水平越高,土地利用水平越集约.2.2.4 土地利用效益从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综合考察,具体选取居民居住条件满意度、居民人均可支配纯收入、污水处理率、垃圾处理率指标.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权重.采用专家咨询的方法对评价指标进行打分,赋以权重,得到各层次判断矩阵,再用和积法求解判断矩阵A的最大特征根及所对应的特征向量,最后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经计算,判断矩阵具有令人满意的一致性,各指标的特征向量即为权重(表1).3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的评价3.1 评价指标数据的来源根据2010年《淇县统计年鉴》、土地利用状况统计数据及相关资料分析,2010年淇县各乡镇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如表2.3.2 评价指标数据的无量纲化为使各指标具有可比性,需要对指标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表3).评价指标分3种:正指标、负指标和适度指标.正指标是指对土地集约利用起正面作用的指标,值越大集约度越高;负指标是指对土地集约利用起负面作用的指标,值越小集约度越高;适度指标是指因素指标值在适度值上,集约性最好[8~10].指标处理公式分别为:表2 淇县各乡镇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数据Table 2 Data of landintensive using evaluation of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in villages and towns of Qi county西岗镇Xigang 47 620 0.52 0.15 9.4 259.6 280.3 0.02 87.43 67.83 0.4 0.4 3 980 0.3 0.5庙口乡Miaokou 29 698 0.36 0.18 9.37 255.3 275.9 0.02 120.6 63.47 0.38 0.6 3 676 0.5 0.5黄洞乡Huangdong11 009 0.58 0.16 9.29 266.5 277.2 0.02 70.22 58.05 0.48 0.4 3 352 0.3 0.3北阳镇Beiyang 38 658 0.37 0.16 8.39 214.6 265.2 0.02 123.4 69.99 0.47 0.8 4 320 0.9 0.5桥盟镇Qiaomeng 28 931 0.43 0.15 12.79 211.7 262.3 0.02 124.2 66.09 0.43 0.6 3 590 0.5 0.3高村镇Gaocun 44 548 0.52 0.15 7.15 246.7 267.3 0.02 146.8 75.25 0.18 0.6 4 020 0.5 0.5铁西区Tiexi 11 235 0.45 0.15 10.86 228.8 269.5 0.02 124.3 59.78 0.4 0.8 4 370 0.9 0.5表3 原始数据无量纲化处理结果Table 3 The dimensionless results of the original data西岗镇Xigang 0.22 0.17 0.14 0.08 0.13 0.13 0.86 0.11 0.15 0.15 0.10 0.15 0.08 0.16庙口乡Miaokou 0.14 0.15 0.14 0.14 0.13 0.14 0.85 0.15 0.14 0.14 0.14 0.13 0.13 0.16黄洞乡Huangdong0.05 0.12 0.14 0.05 0.12 0.14 0.84 0.09 0.13 0.18 0.10 0.12 0.08 0.10北阳镇Beiyang 0.18 0.15 0.14 0.25 0.17 0.15 0.86 0.15 0.15 0.17 0.19 0.16 0.23 0.16桥盟镇Qiaomeng 0.14 0.14 0.14 0.26 0.17 0.15 0.86 0.16 0.14 0.16 0.14 0.13 0.13 0.10高村镇Gaocun 0.21 0.13 0.14 0.06 0.14 0.15 0.86 0.18 0.16 0.06 0.14 0.15 0.13 0.16铁西区Tiexi 0.05 0.14 0.14 0.15 0.15 0.14 0.86 0.16 0.13 0.15 0.19 0.16 0.23 0.16式中:Pij为第i个评价单元的第j个评价指标的相对分值;Xij为第i个评价单元的第j个评价指标的原始数据;a为第i个评价单元的第j个评价指标的最适值,对适度指标值Xij进行变换后X'ij相当于1正指标,利用正指标对应的标准化公式转化即可.3.3 综合评价分值计算由于评价对象的指标较为复杂,使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计算乡镇土地集约利用更为简单准确.因此本次评价选择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将各个评价指标运用数学模型“融合”为一个整体,得到一个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分值[12].相应的公式为:式中:F为评价单元土地集约利用综合程度,Ii为评价单元在第i项指标上的标准化值,Wi为第i项指标的权重.根据上述的评价方法计算评价综合分值,得到淇县7个乡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综合分值及排序情况,如表4所示.3.4 评价结果的系统聚类分析本研究在7个评价单元得分的基础上,用系统聚类分析的方法,通过DPS统计分析软件对各乡镇用地集约利用综合值进行分类,用最短距离法、重心法、离差平方和法[12,13]分别进行分析.从 3 种方法的聚类分析结果看,以离差平方和法的聚类效果最好,它将淇县各乡镇集约利用的评价值很明显地分成了3类,所以选用离差平方和法划分的聚类结果,结合《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标准》的规定:平原区人均建设用地≤100 m2;住宅用地占建设用地比例为:55% ~75%;公共设施用地占建设用地比例为:8% ~15%;绿地率≥30%,以优化整理利用Ⅰ、加强整理利用Ⅱ和重点整理利用Ⅲ来分别命名所划分出的3个等级.划分结果详见表5. 表4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值及排序Table 4 Ordering an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value of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intensive utilization表5 聚类划分结果Table 5 Clustering result等级Grade ery gradeⅠ各等级所属乡镇名称The name of the township which affiliated to ev北阳镇Ⅱ 桥盟乡铁西区高乡镇庙口乡西岗镇Ⅲ 黄洞乡4 评价结果分析从评价结果看,淇县所辖各乡镇的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程度差别较大,北阳镇的集约程度最大,为0.210,黄洞乡的集约程度最小,为0.156.根据《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标准》中的规定,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不宜超过100 m2,因此,淇县所辖各乡镇集约利用程度总体较低,集约利用水平不高.今后一段时期,各级别在积极推进城镇化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如下.4.1 优化整理利用Ⅰ级优化整理利用是指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水平较高,需要对基础设施和绿地等公共服务用地进行完善及优化整理.北阳镇居住建筑用地占本乡镇用地的比例相对较低,居民居住条件满意度、人均可支配纯收入、污水和垃圾处理率均比较高;同时北阳镇作为鹤壁市小城镇建设重点镇,镇域交通条件便利,京广铁路、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纵贯南北;文化底蕴丰厚,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因此,北阳镇对周边村庄的辐射力、吸引力较大,在整理过程中,要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逐步提高其集约利用水平.4.2 加强整理利用Ⅱ级加强整理利用是指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需要政府加强引导和控制,做好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整理工作,逐步降低居民点用地规模.桥盟乡、高乡镇、铁西区、庙口乡、西岗镇5个乡镇人均居住面积、人均建设面积均较大,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较高.铁西区、桥盟乡等是淇县积极发展建设的小城镇,高乡镇、庙口乡距鹤壁市市区较近,区位条件较好.这5个乡镇要发挥其自身优势,抓住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有利时机,加大力度推进村庄集聚.按照布局合理、节约集约用地、改善居住环境的原则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4.3 重点整理利用Ⅲ级重点整理利用是指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水平、集约程度较低,在今后的土地整理工作中需要重点整理的区域.黄洞乡地处淇县西北偏僻山区,受地形及区位的影响,其经济发展缓慢,人均建设面积、人均居住面积、闲置率均较大,形成“满天星”式的居民点体系格局.黄洞乡今后的土地整理工作不仅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同时需要加强当地农民的节约集约用地意识,提高农民对乡镇规划和土地政策认识水平.有效引导农民在中心村集中建房,对旧村整理改造,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和完成居民点整理工作,科学合理地推进城镇化.5 结论本研究根据淇县的实际情况,建立乡镇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进行计算,通过对淇县各乡镇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综合分值进行聚类分析,将集约利用程度分为3个级别:优化整理利用、加强整理利用和重点整理利用.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分析:优化整理利用区需要对基础设施和绿地等公共服务用地完善及优化整理;加强整理利用区需要政府加强引导和控制,做好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整理工作,逐步降低居民点用地规模;重点整理利用区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水平、集约程度较低,是今后的土地整理工作中需要重点整理的区域.通过对各乡镇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进行全面分析,指出各乡镇在今后的土地整理工作中的工作重点,为当地政府科学地推进土地整理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淇县乡镇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应以土地集约利用为原则,合理配置各项用地,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以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要求.参考文献:[1]石诗源,张小林.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9):368-371.[2]刘彦随,郑伟元.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3]邵晓梅,王静,许月卿,等.小城镇农村居民点土地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以浙江省慈溪市周港镇为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7,12(3):100-104. [4]朱苹.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0.[5]邵晓敏,刘庆,张衍毓.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6,25(2):85-94.[6]《昆山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课题组.区域发展与土地利用研究[J].中国国土资源报,2005,8,22.[7]曹建海.我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基本思路[J].中国土地,2005,10:19-21.[8]李昕,李旸.长葛市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及驱动因素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44(6):698-703.[9]陈逸,黄贤金,陈志刚,等.城市化进程中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以苏州高新区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08,22(6):11-16.[10]魏洪斌,廖和平.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重庆开县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1):181-186.[11]赵小敏,邓建宇.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评价研究[J].资源与产业,2012,14(2):54-59.[12]孟庆香,张宏磊,吴晶晶,等.遂平县褚堂乡土地整治后的土地质量评价与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46(1):92-96.[13]邵晓敏,王静.小城镇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浙江省慈溪市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8,27(1):75-81.。
中国土地科学China Land Science s Vol.26No.1Jan.,2012第26卷第1期2012年1月收稿日期:2011-08-20修稿日期:2011-12-22基金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村镇住宅土地利用分区管制技术研究”(2008BAJ08B03)。
第一作者:徐保根(1963-),男,河南焦作人,博士,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
E-mail:xubaogen@zufe.edu.cnFeasibility Assessment on the Rural Residential Land Use Types in the Land Use Planning at Village-levelXUBao-gen,ZHAOJian-qiang,XUEJi-bin,GUHui-na,FANGAi-jun,DONGChuan-de(InstituteofRealEstate,ZhejiangUniversityofFinance&Economics,Hangzhou310018,China)Abstract:Thepurposeofthispaperistoassessthefeasibilityofruralresidentiallanduseinordertoprovidesufficientreferencesforlanduseplanningatvillagelevelandruralresidentiallandreconsolidation.Methodsusedincludedliteraturereview,expertconsultation,comparativeanalysis,andsumofweights.Theresultsindicatedthatruralresidentiallandusetypesinnewresettlementareascouldbedividedintothreebasicones,i.e.,urban-type,town-typeandcentral-villagetype.Themaininfluencingfactorswerethestructureoffarmers’employment,theeconomiccapacitiesoffarmers,villagecollectivesandthetownandcitythevillagelocates,etc.HuoyutangVillageandXichengVillageinYiwuweretheurban-type;HenggangvillageandBailianVillageinHaiyanwerethetown-typeruralresidentialareas.Itwasconcludedthattheindexsystemandmethodforthesuitabilityassessmentofruralresidentialareashadcertainvalueofapplicationandcouldguidetheruralresidentiallandreconsolidationandlanduseplanningatvillagelevel.Key words:landadminstration;ruralresidentialland;usetypes;suitabilityassessment村级土地规划中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方式适宜性评价徐保根,赵建强,薛继斌,顾慧娜,方爱军,董传德(浙江财经学院不动产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8)摘要:研究目的:对农村居民点用地方式的适宜性进行评价,为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和农村土地整治提供依据。
宜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宜春市农村宅基地管理试点工作考核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宜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8.05.16•【字号】•【施行日期】2018.05.1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宜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宜春市农村宅基地管理试点工作考核办法》的通知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市直有关单位: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将《宜春市农村宅基地管理试点工作考核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2018年5月16日宜春市农村宅基地管理试点工作考核办法为全面完成全市农村宅基地管理试点工作任务,确保试点工作取得实效,根据《宜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宜春市进一步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宜府办发〔2018〕2号)要求,特制定本办法。
一、总体目标全市农村宅基地管理试点工作以中央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为指导,以宅基地管理试点为统领,以秀美乡村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宅基地管理制度,严格“一户一宅”,全面实现节约集约用地,切实保护耕地;健全农民住房保障机制,提升农村宅基地管理水平,实现农民户有所居;建立宅基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保障农民宅基地权益,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让农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健全农民集体土地补偿分配制度,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促进乡村振兴;把试点村庄建设成有特色、有韵味、有活力的秀美乡村。
二、考核对象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三、考核内容农村宅基地管理试点村按“工作保障、营造氛围、建章立制、工作实绩”四大类设置18项考核指标(详见考核评分细则),总计100分。
(一)工作保障(23分)1.组织领导:各县(市、区)政府、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成立主要领导任组长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挂点试点村、主持召开相关会议、布置协调工作、下基层调研等情况;2.目标考核:建立健全试点工作考核制度,纳入各县(市、区)政府、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年终工作目标考核,健全奖惩办法,明晰责任清单和考核目标等情况;3.方案制定: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方案或工作细则,并严格执行方案,按照“项目化、时间表、责任人”的要求,挂图作战等情况;4.资金整合:结合秀美乡村建设、土地整治、增减挂钩试点、脱贫攻坚贫困村整治、耕地占补平衡交易、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等,整合多方面资源和资金用于农村宅基地管理试点,各县(市、区)政府、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管委会资金投入等情况;(二)氛围营造(9分)5.广泛动员:召开动员会议、推进会议、现场会议,开展业务指导培训等情况;6.宣传报道: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报道试点过程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定期上报信息,为试点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等情况;(三)建章立制(18分)7.健全宅基地管理制度:健全“一户一宅”合理分配机制,“户有所居”保障机制,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流转、退出以及村民自治等机制,完善宅基地审批和监管机制,强化措施,明确责任,严格考核,规范宅基地管理秩序,保障农民建房合法权益等;8.建立增加农民收入相关机制: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农房和宅基地,探索宅基地使用权可采取出租、互换等方式,增加农民个人财产性收入;探索制定农村宅基地抵押政策,建立健全农村信用体系,使得金融机构给予村民贷款等;9.建立壮大集体经济相关机制:研究对村内“一户多宅”的住房和闲置废弃的畜禽舍、砖瓦窑、学校、村部等集体建设用地,收归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由集体经济组织出租、流转经营,所得收益用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等;(四)工作实绩(50分)10.试点工作成效显著:有序退出危旧房、废弃房、“一户多宅”不符合村庄建设规划的房屋,退出比例在80%以上;“一户一宅”超面积占用宅基地、“一户多宅”无法退出的,实行宅基地有偿使用,有偿使用费收取率为100%;对退出的宅基地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的原则,进行综合整治;11.试点覆盖率高:2018年秀美乡村建设点开展宅基地管理试点,覆盖率100%;各乡镇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分别抓好一个试点村;12.规划编制科学合理: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编制村庄规划;按照城乡一体化建设总体要求,推行“多规合一”,编制各乡镇(街道)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每个自然村庄的建设规划;严格执行“一户一宅”和节约集约用地规定;13.违规违法用地得到有效控制:农民建房违规违法用地宗数和面积分别比上年减少50%以上;14.宅基地档案管理规范:以“房地一体”的农村宅基地和农民住房确权登记发证为契机,建立完整规范的宅基地档案;15.工作创新有亮点:主要在激发内生动力、推动无偿退出、破解资金难题等方面创新工作;16.总结经验切实可行:总结试点实践经验,形成可复制、能推广的试点成果;17.便民服务设施齐全:试点村建设设备齐全的村民议事室、文化室、便民服务点;18.社会和谐乡风文明:试点村开展乡风文明“四个一”活动:有一个村规村约宣传栏、一组家风家训宣传标语、一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墙、一个善行义举光荣榜。
全文共计3912字摘要:文章通过对江苏省农村居民点用地利用情况的现状分析,运用动态分析、聚类分析和比较分析等方法进行集约利用评价,指出区域差异,提出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区别性地制定相关政策,提高农村土地市场化配置程度,从而提高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水平。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区域差异一、引言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其工业化进程中,总是伴随着资源的大量消耗,耕地资源也不例外。
我国人地矛盾十分尖锐,要解决这个矛盾的途径不外乎两条:开发后备资源;提高现有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率。
而我国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并且开发这些资源要付出很高的经济和生态代价。
因此只有通过内涵挖潜,提高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水平来缓解人地矛盾。
江苏省位于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建设用地范围的急剧扩张与农地保护之间矛盾越发凸显。
以土地资源要素为代表的资源供给缺口已经成为制约江苏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瓶颈。
但是,由于政府对农村建房普遍缺乏必要的监督和指导,农民建房的自主性形成了村落的无序发展,存在着农村居民点面积较大,布局分散、零乱、随意性大,利用粗放,过剩闲置,老宅基地利用率不高等不集约的现象。
甚至还出现了集体和农民在利润的驱动下利用宅基地进行“以地生财”的隐形交易,形成“地下”宅基地市场。
2019年江苏省农村人均居民点用地数量比2019年增加了0.96m2,达到184.18m2/人,而国家政策规定村镇建设用地人均标准最高限为150m2。
可见,江苏省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亟待提高,应通过合理规划设计和严格管理以节约土地,
1。
2009.8 当前农户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意愿的实证分析*——以江西省为例陈美球1何维佳1刘桃菊1王亚平2吴其生2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江西省5市8个县(区)20个自然村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专题调研,以农户“是否愿意服从政府的统一规划来建房”作为衡量农户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意愿的指标,在提出有关理论假设前提的基础上,通过建立Logistic模型,从农民自身特征、农户家庭特征、农户现有居住特征和区域社会经济特征四个方面进行了实证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在农民自身特征、农户家庭特征、农户现有居住特征、区域社会经济四类指标中,农民文化程度、常年居住在家人口数量、人均年收入、与邻院的最近距离、人均宅基地面积和离县城的距离六个因素对农户集约利用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意愿有着显著的影响。
关键词:农户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意愿一、引言针对日益突出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利用粗放的问题,如何有效地提高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已成为了当前学术界广泛讨论的一个热点,这也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实际工作中的一个焦点(孙文盛,2005;申永军,2009)。
目前,有关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其集约利用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探讨宏观对策几个方面(例如姜广辉等,2005;佟香宁,2007;尚成柱,2008)。
这些研究从宏观上提出应通过农村居民点整理、迁村并点等手段,完善宅基地置换、流转制度,推动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集约利用。
不过,针对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利用主体——农户的集约利用行为或意愿的研究却很少。
而农户恰恰在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他们在这方面所表现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对推动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集约利用产生着最直接的影响(韩俊等,2007;李楠,2007)。
江西省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和其它农业地区一样,农户习惯于把方便生产、临水沿路作为建房选址时考虑的主要因素,长期以来形成了“依田而住、逐水而居、沿路而建”的零乱而分散的农村居民点布局。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
农村经济逐渐强大,农民建房数量随之增多。
文章以抚州市临川区为例以县域为评价单元对临川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状况进行研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临川区未来农居点用地集约利用提出建议。
目前临川区农居点用地呈现上升态势,土地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突显,化解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农居点用地集约利用。
文章分析了农居点用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和类型。
从经济、社会、自然三个方面构建了土地集约利用的指标体系,建立了评价模型。
以县域农居点为评价单元,对农居点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实证研究,按照综合分值高低将县域农居点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划分成四个级别,分别对应集约利用、适度利用、低度利用和粗放利用。
基于上述研究,分析临川区在城镇化过程中农居点用地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农居点用地集约利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1 研究区域概况临川区位于江西省东部抚河中游,地处赣抚平原向武夷山脉过渡地带地形狭长,东西宽58 km,南北长82 km,总面积2 125.72 km2。
全境地势南高北低,四周多为丘陵,中间为冲积平原。
盆地中部,地势比较复杂,平原、岗地、丘陵呈交错分布,南部的芙蓉山是境内的最高峰,海拔1 176 m。
2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2.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原则:综合性原则、可比性原则、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兼顾原则、代表性原则。
2.2 评价指标的选取及权重的确定判断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状态很难有统一的、绝对的标准,需要根据各个县域农居点的特点和发展阶段来选取较为合理的标准。
集约利用指标合理值主要采用以下方法确定:采用国家或地方制定的规范为标准;采用全国平均水平为标准;向有关土地方面的专家咨询;采用同一等级或同一类型县域相关数据的最高值为标准。
综合采用以上几种方法,确定临川区土地集约利用指标合理值。
3 评价指标标准根据各项指标的内涵,采用国家、省级的有关规定确定各指标评价标准,对于没有绝对标准的指标,视具体情况参考其它地区标准、采取统计数据或专家咨询,确定相对标准。
江西省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分析卓成刚;刘秀慧【摘要】Land use change and its driving mechanism are the focus of research on land use transition. In this paper, we take 9 prefecture-level cities in Jiangxi Province as the study area, with using land use remote sensing data and Jiangxi Statistical Yearbook as the data sources, to analyze the dynamic change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use change in Jiangxi Province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with using the methods of singularity dynamic change of land use and the transfer matrix. We then ifnd the structural change of direction of land use and the transfer between different land types were analyzed. The main driving forces were analyzed from the aspects of population change, economic development, residents' life and policy, with aim to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sustainable land use.%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是土地利用转型研究的重点。
第4期2024年2月江苏科技信息Jiang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No.4February,2024作者简介:李晓宁(1988 ),女,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自然资源调查与保护信息化㊂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以南京为例李晓宁,柯红军,张美娟,李㊀祥(南京市国土资源信息中心,江苏南京210005)摘要:开展村庄建设用地盘活利用,对于激活农村土地资源资产㊁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㊁破解乡村发展用地难题具有重要意义㊂文章以南京市乡村地区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国土变更调查㊁镇村布局规划㊁ 三区三线 划定等数据成果,运用定性㊁定量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乡村地区人地关系现状㊁村庄建设用地规模及空间分布,并对乡村地区村庄建设用地进行集约利用评价,为科学编制 多规合一 的实用性村庄规划㊁促进乡村振兴等工作提供数据基础和决策依据㊂关键词:乡村振兴;人地关系;集约利用中图分类号:TU982.29㊀㊀文献标志码:A0㊀引言㊀㊀中共中央㊁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 2022)“要求 分类推进乡村发展 完善农村土地利用管理政策体系,盘活存量,用好流量,辅以增量,激活农村土地资源资产,保障乡村振兴用地需求 ㊂开展乡村地区存量用地盘活利用,对于激活农村土地资源资产㊁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㊁破解乡村发展用地难题具有重要意义[1]㊂随着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以及高铁㊁高速公路等交通网络快速发展,农业转移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镇人口规模迅速扩张[2]㊂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简称 七普 )数据,南京市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808.52万人,比 六普 增加184.71万人,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122.95万人,比 六普 减少53.61万人,城镇人口占比为86.80%,乡村人口占比仅为13.20%㊂目前,乡村发展还存在村庄规模小㊁布局较分散㊁人口流失现象突出㊁人均占地过多㊁村庄空心率等问题,摸清乡村地区建设用地盘活潜力,为激发乡村活力㊁缓解建设用地压力㊁科学编制 多规合一 的实用性村庄规划㊁促进乡村振兴等工作提供数据基础和决策依据[3]㊂1㊀乡村地区人地关系现状分析1.1㊀村庄规模小,布局较分散㊀㊀从人口规模来看,根据2019年南京市镇村布局规划成果,南京市涉及8个行政区(包含江北新区直管区)55个街镇,545个行政村(社区),7237个自然村㊂根据 七普 数据,乡村地区常住人口122.95万人,南京市7237个自然村平均人口规模为55.5户170人,其中,规模在100人以下的有1207个自然村,101~300人的有4362个自然村,301~500人的有1015个自然村,501~1000人的有522个自然村,1001人以上的有131个自然村㊂300人以下的村庄占比77%,300人以上的村庄占比仅23%(见表1),自然村规模较小㊂表1㊀南京市乡村地区平均人口规模平均规模村庄/个占比100人以下1207101~300人436277%(300人以下)301~500人1015501~1000人5221001人以上13123%(300人以上)1.2㊀人口流失现象突出㊀㊀从人口总量上看:2010年 六普 数据显示乡村地区户籍人口207.17万人,常住人口176.55万人;2020年 七普 数据显示乡村地区户籍人口194.78万人,常住人口122.94万人㊂10年内户籍人口减少12.39万,年平均户籍人口减少1.24万;常住人口减少53.61万,年平均常住人口减少5.36万,减少速度是户籍人口减少的4.32倍,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差值由30.62万增加为71.84万,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比值下降22%(见表2),说明乡村地区的人口流失越来越严重㊂1.3㊀人均占地过多㊀㊀据2020年国土变更调查,南京市村庄居民点203㊀㊀表2㊀南京市乡村地区2010 2020年人口变化情况年份户籍人口/人常住人口/人差值/人常住人口占比2010年207.17万176.55万30.62万0.852020年194.78万122.94万71.84万0.6310年变化值12.39万53.61万41.22万0.22用地总面积55741hm 2,按照 七普 数据,南京市乡村地区户籍人口194.78万人,户数63.64万,人均村庄居民点用地达到286m 2,户均村庄居民点用地为876m 2,人均宅基地面积为133m 2,户均宅基地408m 2,远远高于江苏省户均宅基地标准,人均占地过多㊂依据2010年国土变更调查数据,人均村庄居民点用地为278m 2,2020年在户籍人口减少12.39万的情况下,人均村庄居民点用地反而增加了8m 2㊂2㊀村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2.1㊀村庄建设用地现状分析㊀㊀依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简称 三调 )工作分类和技术规程,将村庄建设用地分为宅基地㊁经营性建设用地㊁公益性建设用地㊁其他建设用地㊁村庄居民点内部未建设用地五大类,如表3所示㊂为掌握城镇村庄内部具体的土地利用状况, 三调 对城镇村庄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进行了细化调查,查清了城镇村庄内部各类土地的利用现状,如商业服务业用地㊁工矿用地㊁住宅用地㊁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及轨道交通用地㊁城镇村道路用地㊁交通服务场站用地㊁空闲地等的土地利用状况㊂同时,也对城镇村庄内部尚未建设的土地进行细化调查,现状为农用地㊁水域㊁草地等,这些土地纳入相应的城市用地㊁建制镇用地或村庄用地统计㊂表3㊀村庄建设用地分类类型二级类宅基地农村宅基地(0702)经营性建设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05H1)㊁物流仓储用地(0508)㊁工业用地(0601)㊁采矿用地(0602)公益性建设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08)其他建设用地特殊用地(09)㊁交通运输用地(10)村庄居民点内部未建设用地农用地(01)㊁河流水面(1101)㊁湖泊水面(1102)㊁内陆滩涂(1106)㊁其他草地(0404)㊁裸岩石砾地(1207)2.1.1㊀村庄建设用地规模容量㊀㊀乡村建设用地的规模容量即用地面积的大小,以南京市2020年国土变更调查结果为基础,通过ARCGIS 平台,以镇村布局规划的545个行政村为评价单元,使用地类编码(DLBM)和城镇村属性码(CZCSXM)进行判断,对乡村建设用地进行分析,按照宅基地㊁经营性建设用地㊁公益性建设用地㊁其他建设用地㊁未建设用地5类进行统计,结果见表4㊂其中宅基地占比最高,共26380hm 2,约占总量的49%;其次为未建设用地,共16082hm 2,约占总量的29%;然后是经营性建设用地,共8688hm 2;最后是公益性建设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分别是1677和1468hm 2,约占总量的6%㊂从规模上来看,未建设用地16082hm 2,占比29%,已建设的宅基地㊁经营性建设用地㊁公益性建设用地㊁其他建设用地38213hm 2,占比71%㊂表4㊀南京市村庄建设用地规模用地类型包含地类面积/hm 2占比/%宅基地农村宅基地(0702)2638049经营性建设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05H1)㊁物流仓储用地(0508)㊁工业用地(0601)㊁采矿用地(0602)868816公益性建设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08)16773其他建设用地特殊用地(09)㊁交通运输用地(10)14683村庄居民点内部未建设用地农用地(01)㊁河流水面(1101)㊁湖泊水面(1102)㊁内陆滩涂(1106)㊁其他草地(0404)㊁裸岩石砾地(1207)16082292.1.2㊀乡村建设用地空间分布㊀㊀根据2020年国土变更调查数据,南京市涉农行政区总面积为167624hm 2,对应545个村庄203用地总面积为54297hm 2,占比32%,各区村庄203用地占建设用地总面积比例如表5所示,其中江北新区㊁栖霞区㊁雨花台区㊁江宁区村庄面积占比低于南京市平均水平,江北新区最低,仅为8%;浦口区㊁六合区㊁溧水区㊁高淳区村庄面积占比高于南京市平均水平,说明南京市村庄主要在分布在这4个区,六合区面积占比最高,为53%㊂表5㊀南京市2020年各涉农行政区村庄203用地面积分布行政区建设用地总面积/hm2545个村庄203用地面积/hm2占比/%栖霞区17436179210雨花台区8867100811江宁区470091472831浦口区151********六合区253951353153溧水区19698840943高淳区14482639644江北新区1956116258南京市1676245429732㊀㊀因村庄的布局形态仍然沿袭村落自然形成过程中 逐水而居 沿路而建 的观念至今[4],南京市的乡村村庄布局主要呈现3种形式:以道路㊁河流为主线呈 一 字式排布;以道路㊁河流为中轴线,呈 非 字式排布;以历史形成的中心为核心的小型组团式散落群居㊂一些还未开始村庄规划的村庄,村民新宅基地选址具有自发性,村庄形态沿袭了原来的发展规律,在临近道路的两旁呈线性扩张或在村庄外围蔓延式扩张㊂2.2㊀村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㊀㊀本文以行政村(社区)为尺度,采用 建设用地情况的相关指标+乡村社会经济发展指标 来建立村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对乡村地区建设用地进行集约利用评价㊂南京市545个行政村剔除未有村庄建设用地的33个行政村(社区)后,共包含512个评价单元㊂通过建立多指标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村庄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评价,旨在探析南京市乡村地区村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与地区间的差异㊂2.2.1㊀建立评价指标体系㊀㊀根据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与数据可获性,从乡村地区建设用地开发利用度和结构合理度两个维度,选取乡村地区建设用地利用率㊁交通线路密度㊁人均乡村地区建设用地面积㊁人均宅基地面积㊁人均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面积㊁居住用地占比㊁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占比㊁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占比㊁绿地与广场用地占比等9项评价指标[5]㊂各指标标准值与正负向见表6,指标数据来源于南京市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和南京市各区2019年镇村布局规划㊂表6㊀南京市乡村地区村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目标层因素层指标因子层标准值及来源正负向权重乡村地区村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建设用地开发利用度建设用地结构合理度乡村地区建设用地利用率 +0.07交通线路密度 +0.12人均乡村地区建设用地面积0.014hm2(GB50188 2007‘镇规划标准“)0.03人均宅基地面积0.002~0.0025hm2(‘江苏省土地管理条例“)0.10人均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面积0.00012~0.0006hm2(‘南京市乡村地区公共设施配套规划标准(2019年)“)0.06居住用地占比0.5~0.7(‘村庄规划标准“(征求意见稿))0.01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占比0.06~0.12(‘村庄规划标准“(征求意见稿))0.12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占比0.08~0.12(‘村庄规划标准“(征求意见稿))0.03绿地与广场用地占比0.02~0.06(‘村庄规划标准“(征求意见稿))0.472.2.2㊀村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结果㊀㊀根据建立的乡村地区建设用地集约评价指标体系和各指标权重值计算得到各评价单元的集约评价值㊂对各评价单元的集约利用评价值进行归一化处理,将评价值由低到高划分成5个等级:低水平0~ 0.17,较低水平0.18~0.24,中等水平0.25~0.33,较高水平0.34~0.49,高水平0.50~0.74,得到南京市乡村地区村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空间分布情况(见表7)㊂集约利用水平高值区包括13个(2.54%)评价单元,集约利用水平较高值区包括32个(6.25%)评价㊀㊀表7㊀村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结果分级区间村庄/个占比/%低水平0.00~0.1716632.42较低水平0.18~0.2423345.51中等水平0.25~0.336813.28较高水平0.34~0.4932 6.25高水平0.50~0.7413 2.54单元,集约利用水平中值区包括68个(13.28%)评价单元,集约利用水平较低值区包括233个(45.51%)评价单元,集约利用水平低值区包括166个(32.42%)评价单元㊂数据显示,浦口区桥林街道南驿社区集约利用水平最高(0.74),浦口区永宁街道永宁社区集约利用水平次之(0.73);浦口区桥林街道林东社区㊁栖霞区龙潭街道上首村㊁雨花台区雨花经济开发区近华社区㊁栖霞区龙潭街道陈店村㊁高淳区古柏街道唐翔行政村的集约利用水平均较低,为0.03㊂总体而言,南京市大多数行政村乡村地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处于中等偏低水平㊂3 结论㊀㊀(1)综合利用国土变更调查㊁镇村布局规划㊁ 三区三线 划定等数据成果,运用定性㊁定量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乡村地区人地关系现状㊂首先分析7237个自然村村庄规模大小,可以看到300人以下村庄的占比77%,300人以上的村庄占比仅23%,自然村规模较小㊂其次对比南京市 六普 和 七普 人口,发现10年内乡村地区年平均户籍人口减少1.24万人,年平均常住人口减少5.36万人,并且常住人口减少速度是户籍人口减少速度的4.32倍,乡村地区人口流失现象较严重㊂最后根据2020年国土变更调查,计算乡村地区人均村庄用地达到286m2,户均用地为876m2,人均宅基地面积为133m2,户均宅基地408m2,远高于江苏省户均宅基地标准,人均占地较大,并且随着人口的减少,人均村庄居民点用地不降反而增加㊂(2)根据2020年国土变更调查数据,对南京市乡村地区村庄建设用地进行分类统计,从规模上来看,未建设用地16082hm2,占比29%;已建设的宅基地㊁经营性建设用地㊁公益性建设用地㊁其他建设用地38213hm2,占比71%㊂南京市村庄主要在分布浦口区㊁六合区㊁溧水区㊁高淳区,村庄面积占比均高于南京市平均水平㊂初步分析了南京市村庄空间布局形态,南京市的乡村村庄布局主要呈现3种形式:以道路㊁河流为主线呈 一 字式排布;以道路㊁河流为中轴线,呈 非 字式排布;以历史形成的中心为核心的小型组团式散落群居㊂(3)采用 建设用地情况的相关指标+乡村社会经济发展指标 建立乡村地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对乡村地区建设用地进行集约利用评价,集约利用水平中等偏下的村庄个数占比66.7%,说明南京市乡村地区建设用地存在一定的再开发利用潜力㊂参考文献[1]陈桑.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建设用地高效利用研究 以四川省雅安市为例[D].重庆:重庆大学,2022.[2]朱香玉.乡村振兴视域下农业现代化现实困境和突破路径[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 (3):13-17.[3]潘树锋.乡村振兴背景下盘活利用存量用地对策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J].村委主任,2023(11): 120-123.[4]周扬,黄晗,刘彦随.中国村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学报,2020(10):2206-2223. [5]刘洋兵,何琪,章飞飞,等.多维视角下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以安徽省天长市为例[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22(10):83-89.(编辑㊀李春燕)Research on 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village construction lan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rural revitalization taking Nanjing as an exampleLi Xiaoning Ke Hongjun Zhang Meijuan Li XiangNanjing Land Resource Information Center Nanjing210005 China Abstract Carrying out active utilization of village construction lan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activating rural land resource assets promoting land resource conservation 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and solving the problem of rural development land use.This article takes rural areas in Nanjing as the research object comprehensively utilizing data results such as land change surveys town and village layout planning and the delineation of three zones and three line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spatial analysis methods are used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uman land relations in rural areas the scale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village construction land and to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 the utilization of collective construction land in rural areas in order to scientifically formulate practical village plans that integrate multiple regulations provide data basis and decision-making basis for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other work.Key words。
第43卷第4期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年4月V o l.43 N o.4J o u r n a l o f S o u t h w e s t U n i v e r s i t y(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A p r. 2021D O I:10.13718/j.c n k i.x d z k.2021.04.013基于P S R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苏州市为例孙小祥1,3,秦艺娟21.盐城师范学院城市与规划学院/苏北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院,江苏盐城224007;2.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昌330031;3.中国科学院流域地理学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08摘要: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能够有效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为我国发达地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构建的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 S R)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运用熵权法计算权重,采用障碍度模型进行障碍因子诊断,对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①2008-2017年,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压力㊁状态㊁响应3个子系统得分不断上升,但三者增长率差异显著.②指标层第一障碍因子由地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向人均建设用地转变,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核心因素由经济发展因素向人口压力转换.③压力㊁状态系统的障碍度处于增长态势,土地状态系统是阻碍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重要因子.关键词:土地集约利用;P S R模型;熵权法;障碍度中图分类号:F30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868(2021)04010009在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优化土地资源利用结构㊁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益㊁提升城镇化发展内涵与质量,已成为新时期城市发展不可忽略的问题[1].在大规模的快速城镇化建设中,各类问题突显:①大量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建成区不断扩大㊁耕地逐渐减少,建设用地与农用地矛盾日益突出;②城市开发中规划欠合理,部分城市边界无序扩张蔓延,土地低效利用现象普遍存在[2-5].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科学㊁准确评价,有助于优化配置土地资源㊁落实新型城镇化建设[6].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是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前提条件,加强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障碍因素的研究,对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是土地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国内外相关学者对此开展了大量研究[7-18],针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建立了一系列综合模型,如C L U E模型㊁C A模型㊁C E L L U L A R模型和G E OMO D模型等,并有学者采用不同模型与方法(P S R模型㊁S T I R P A T模型㊁G P C A方法㊁改进熵值模型㊁多边形图示法㊁R S与G I S相结合等)对不同尺度(城市群㊁城市㊁开发区等宏观尺度以及街区㊁宗地等微观尺度)土地集约利用进行评价,研究成果众多.然而,由于不同学者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和本质存在认知上的差异,在评价指标选用以及标准值和权重的确定上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体系[19].因此,本研究拟选取应用广泛的压力状态响应(P S R)模型,从压力㊁状态㊁响应3方面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权法计算权重,对苏州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引入障碍度模型进行障碍因子诊断,使评价结果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以期为进一步提升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收稿日期:2019121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01594,41771199);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B K20160445);中科院流域地理学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W S G S2015007);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项目(1501080C).作者简介:孙小祥,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的研究.1 研究对象与数据1.1 研究区概况苏州市位于北纬30ʎ47'-32ʎ02'㊁东经119ʎ55'-121ʎ20',地处江苏省东南部㊁长三角中部,东临上海,南接嘉兴,西抱太湖,北依长江,下辖市辖区有姑苏区㊁虎丘区㊁吴中区㊁相城区㊁高新区㊁工业园区和吴江区,以及常熟市㊁张家港市㊁昆山市㊁太仓市4个县级市.截至2017年末,苏州市常住人口1068.3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09.82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75.8%,土地总面积8657.32k m 2,地区生产总值达17319.51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629.59亿元.苏州市是我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之一,是江苏省经济㊁对外贸易㊁工商业和物流中心,是江苏省人口最多㊁经济总量最大㊁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同时也是重要的交通中心[20].1.2 数据来源本研究所涉及的有关苏州市的社会经济发展㊁土地利用现状和城市建设现状等相关数据主要来源于2009-2018年‘苏州市统计年鉴“以及相应的统计公报.2 研究方法2.1 指标体系的确定P S R (P r e s s u r e -S t a t e -R e s p o n s e )模型最初由加拿大统计学家D a v i d J .R a p p o r t 和T o n y Fr i e n d 提出,20世纪80年代由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 E C D )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 N E P )以 可持续发展 为核心提出将P S R 模型作为研究环境问题的概念模型[21].结合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现状,本研究根据P S R 模型的原理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将评价体系分为目标层(G )㊁系统层(S )㊁指标层(I )3个层次.目标层(G )表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系统层(G )包含压力指标㊁状态指标和响应指标3个层次;指标层(I )包含人口密度㊁建成区绿地覆盖率等13项指标(表1).其中,压力指标描述人类对土地集约利用施加的直接压力或干扰,如人口密度㊁建成区绿地覆盖率等指标,用来衡量对土地集约利用造成的压力;状态指标描述由于人类活动而导致的土地集约利用变化,如地均工业总产值㊁地均财政收入等,用来衡量当前土地集约利用的状态和变化趋势;响应指标表征社会对提高土地集约利用而进行的努力,如地均固定资产投资㊁地均房地产开发投资额等,用来衡量土地集约利用改进措施的实施状况.表1 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目标层(G )系统层(S )指标层(I )单位方向性压力指标(S 1)人口密度(I 1)人/k m2正向建成区绿地覆盖率(I 2)%正向第二㊁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I 3)%正向建设用地增长率(I 4)%正向状态指标(S 2)地均工业总产值(I 5)万元/h m 2正向地均第二㊁第三产业G D P (I 6)万元/h m2正向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地均财政收入(I 7)万元/h m2正向人均建设用地(I 8)h m 2/万人负向地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I 9)万元/h m2正向人均公园绿地面积(I 10)m 2/人正向响应指标(S 3)地均固定资产投资(I 11)万元/h m 2正向地均房地产开发投资额(I 12)万元/h m2正向污水处理率(I 13)%正向101第4期 孙小祥,等:基于P S R 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苏州市为例2.2 指标权重的确定将13个指标分为正向指标和负向指标,正向指标的数值越大代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越高,负向指标的数值越大代表城市的集约利用程度越小.为方便比较评价指标,消除指标间量纲差异,采用如下标准化公式:正向指标:X 'i j =X i j -mi n {X j }m a x {X j }-m i n {X j }(1) 负向指标:X 'i j =m a x {X j }-X i j m a x {X j }-mi n {X j }(2)式中:X 'i j 表示第i 个年份第j 项指标标准化后的数据;X i j 表示第i 个年份第j 项指标的初始数据;m i n {X j }表示所有年份中第j 项指标数据中的最小值;m a x {X j }表示所有年份中第j 项指标数据中的最大值.为尽量剔除主观因素,本研究采用熵权法来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公式如下[22]:计算第i 年份第j 项各指标值的比重Y i j:Y i j =X 'i jðmi =1X'i j(3) 计算指标信息熵e j :e j =-k ðmi =1(Y i j ˑl n Y i j)(4) 计算信息熵冗余度d j d j =1-e j(5) 计算指标权重W i :W i =d jðnj =1dj(6)式中:m 为评价年数;n 为指标数;k =1/l n m .2.3 综合评价模型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应该是压力㊁状态㊁响应3个子系统各个指标数据进行综合计算的结果,计算公式如下:W =S a ðj j =1I jX j +S b ðk k =1I k X k +S c ðmm =1I m X m (7)式中:S a ,S b ,S c 分别表示压力指标㊁状态指标㊁响应指标所代表的权重;I j ,Ik ,I m 分别表示各个系统层下13个指标的权重;X j ,X k ,X m 分别表示各个指标数据标准化后的数值;W 代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综合数值.2.4 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指标障碍因子为进一步提高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有必要从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各个指标中找出主要障碍因子.计算指标有4个:因子贡献度(C j )表示单项指标对评价结果的影响程度;指标偏离度(D i j )表示单项指标与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之间的差距;单指标障碍度(h i )表示单项指标对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影响;子系统障碍度(H i )表示子系统对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影响[23-24].主要公式如下:因子贡献度(C j ):C j =W i ˑW i j(8)201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 t t p ://x b b jb .s w u .e d u .c n 第43卷指标偏离度(D i j ):D i j =1-X 'i j(9) 单指标障碍度(h i ):h i =D i j ˑC jð13j =1(D i j ˑC j )ˑ100%(10) 子系统障碍度(H i ):H i =ðh i(11)式中:W i 代表第i 个指标的权重;W i j 代表的是第i 个指标在第j 个年份的权重;X 'i j 代表第i 个指标在第j 个年份数据标准化后的数值.3 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分析3.1 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压力层分析由图1可知,苏州市土地压力状态总体呈缓慢起伏上升态势.2008-2014年苏州市土地压力状态处于稳定上升,其中,2011年受建设用地增长率㊁建成区绿地覆盖率下降影响,压力层状态有所下降;2014-2016年,苏州市土地压力层呈降低趋势,主要原因是城市建设用地增长率持续降低,2016年苏州市建设用地增长率达到-3.3%,为近10年最低值;2017年苏州市土地压力综合评价数值达到0.196,为近10年的高峰值,比2016年增长36.3%.这是因为第二㊁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㊁人口密度和建设用地增长率达到了近10年最高值.人口密度指标除2015年有所下降外,总体处于上升状态,说明苏州市的人口在不断扩张.图1 2008-2017年苏州市压力层指标值与压力层总体变化趋势图3.2 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状态层分析由图2可知,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状态层数值从2008年的0.143到2017年的0.334,总体呈上升趋势.2015年苏州市的土地状态层评价数值比2014年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人均建设用地每万人仅168h m 2,为近10年最低值,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也大幅下降.从具体指标来看,地均工业总产值㊁地均财政收入以及地均社会消费零售额不断上升,表明苏州市经济发展水平始终保持上升趋势;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在2011-2014年间比较平稳,之后苏州市人口数量的增速高于公园绿地面积增速,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指标显著下降,2017年仅为14.4m 2/人;人均建设用地总体呈波动变化趋势.总的来说,苏州市的土地状态层要保持上涨趋势,必须增加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减少人均建设用地面积.301第4期 孙小祥,等:基于P S R 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苏州市为例图2 2008-2017年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状态层指标值与状态层总体变化趋势图3.3 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响应层分析由图3可知,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响应层评价数值始终保持上升趋势,从2008年的0增加到2017年的0.282.其中,2012-2013年苏州市土地响应层评价数值变化幅度最大,数值增加了0.073,主要原因是污水处理率指标数值增幅较大,其他指标也保持上升趋势;2014-2017年,苏州市土地响应层评价数值增幅较小,变化较为平稳,虽然地均固定资产投资不断下降,但地均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和污水处理率一直保持上升趋势.总的来说,苏州市的土地响应评价数值一直在增加,接下来需要进一步增加对固定资产的投资.图3 2008-2017年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响应层指标值与响应层总体变化趋势图3.4 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2008-2017年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综合评价数值总体呈上升趋势(图4),但是2015年比2014年降低了0.015,主要原因是状态层的数值有所下降.具体来看,2008-2011年,压力层数值高于响应层,表明苏州市前期土地集约利用压力较大;2011年以后,响应层和状态层的数值开始超过压力层的数值,表明政府开始采取措施应对土地粗放利用带来的压力,苏州市土地状态以及做出的响应有利于土地集约利用;2013年以后,响应层和状态层与压力层的数值差距开始拉大,这意味着苏州市一系列的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对土地集约利用效果显著.401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 t t p ://x b b jb .s w u .e d u .c n 第43卷图42008-2017年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综合评价以及系统层变化4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障碍因子诊断4.1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各指标障碍度分析根据土地集约利用障碍因子的计算方法,对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指标层的各个指标进行障碍度计算(表2),并选取障碍度位于前5的障碍因素进行分析.表2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障碍因素以及障碍度年份序列123452008年障碍因素I9I6I7I13I12障碍度/%14.5613.2312.5112.1811.65 2009年障碍因素I9I6I13I7I12障碍度/%14.8913.6413.0512.9012.86 2010年障碍因素I9I13I6I12I7障碍度/%14.8713.7712.8212.5011.67 2011年障碍因素I9I13I6I12I7障碍度/%14.7514.1011.9211.6210.18 2012年障碍因素I9I12I8I13I6障碍度/%14.5612.9012.2511.4011.03 2013年障碍因素I8I9I12I6I1障碍度/%23.0714.5012.6510.948.46 2014年障碍因素I8I9I7I6I12障碍度/%31.0612.0911.089.759.03 2015年障碍因素I8I10I1I9I6障碍度/%32.6218.128.478.347.27 2016年障碍因素I8I10I4I1I6障碍度/%26.8923.949.435.495.42 2017年障碍因素I8I10I2I11I4障碍度/%43.3735.3113.964.852.52501第4期孙小祥,等:基于P S R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以苏州市为例研究发现,2008-2012年对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影响最大的障碍因素是地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其次是地均第二㊁第三产业G D P ㊁污水处理率㊁地均房地产开发投资额㊁地均财政收入,这些指标主要集中在土地状态系统和土地响应系统,说明苏州市的经济快速发展对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并且污水处理率这一指标障碍度较高,表明苏州市需进一步增强环境保护力度;2013-2017年对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影响最大的障碍因子是人均建设用地,其次是地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㊁人均公园绿地面积㊁地均房地产开发投资额㊁人口密度㊁地均第二㊁第三产业G D P ㊁建设用地增长率.自2013年开始障碍度较高的指标开始出现在土地压力系统内,人口密度指标在2013年㊁2015年和2016年障碍度较高,说明苏州市近年来人口的增长对土地产生了压力,影响了苏州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建设用地增长率在2016年和2017年障碍度排名较高,随着苏州市发展的需要,建设用地的增加对土地集约程度造成了一定的压力.此外,土地状态系统和土地响应系统的部分指标近5年对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是相较于2008-2012年地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这一指标的障碍度有所降低,说明土地利用效益提升迅速,对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具有较大贡献.人均建设用地在2008-2012年间障碍度较低,但在2013-2017年间障碍度却最高,尤其是2017年障碍度达到了43.37%,说明苏州市土地利用程度对土地绩效的影响在近5年较大.除此以外,2013-2017年地均财政收入㊁地均固定资产投资㊁建成区绿地覆盖率这3个指标的障碍度排名也较高.地均财政收入这一项指标近3年没有出现在前5位,相较于2008-2012年障碍度出现的频度是减少的,说明其对土地利用状态有改善的作用.建成区绿地覆盖率在2017年障碍度较高,但是2008-2016年这一指标的障碍度较低,说明苏州市应提高对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重视程度.图5 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P S R 模型各系统层障碍度4.2 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子系统障碍度分析研究表明,苏州市土地状态系统的障碍度相对较高(图5),总体呈上升趋势,土地压力系统障碍度相对稳定,而土地响应系统障碍度正在下降.2008-2013年,响应系统的障碍度高于压力系统,但2014-2017年压力系统的障碍度高于响应系统.土地压力系统的障碍度从2008年的14.79%增加到2017年的16.48%,年增长率为0.17%,土地状态系统的障碍度从2008年的53.81%增长率到2017年的78.68%,年增长率为2.49%,土地响应系统的障碍度从2008年的31.4%下降到2017年的4.85%,年均减少率为2.66%,表明苏州市在土地响应系统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并取得了一些成果.状态系统方面,2011-2015年障碍度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虽然2016年有所下降,但在2017年又表现出增长的趋势,长此以往,土地状态系统的问题会成为阻碍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主要原因之一.土地压力状况相较于土地状态系统其增长速度较慢,2016年障碍度达到最高,但在2017年数值又有下降的趋势,这是因为人口密度㊁第二㊁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㊁建设用地增长率这3项指标都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虽然之后情况有所改善,但是仍需提高警惕,因为建成区绿地覆盖率的障碍度出现了增长的趋势,并且建设用地增长率在2017年障碍因素的障碍度中数值最高.可见,要提升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需要从土地状态系统和土地压力系统入手,同时注意土地的响应系统的状态.4.3 提升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对策建议①人口集聚能通过规模经济效应促进城市经济增长,从而提高单位面积土地投入产出水平,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具有积极影响;相关部门加快出台人才落户政策和人才引进政策,放宽落户门槛,吸引集聚人力资源,加快壮大产业㊁技能人才队伍.②精选优质项目,提高土地供地投资强度标准,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把单位面积投入强度和产出效率作为衡量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重要指标.③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强调规划引领,严格控制苏州市建设用地规模,逐步实现建设用地减量化发展,601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 t t p ://x b b jb .s w u .e d u .c n 第43卷努力实现建设用地 零增长 甚至负增长;通过清理 僵尸企业 ㊁闲置土地㊁低效厂房等措施,加快存量建设用地盘活,盘活土地优先用于新产业㊁新业态项目,同时加快存量建设用地的开发改造,从而提升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5 结 论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如何寻求城市发展和土地合理利用之间的平衡一直是政府和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本研究基于P S R 模型选取苏州市2008-2017年人口密度,建成区绿地覆盖率,第二㊁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等13项指标,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系统.1)苏州市近10年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土地压力系统㊁土地状态系统和土地响应系统的综合评价数值均呈上升的趋势.苏州市近10年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改善.2)通过建立障碍度模型,分析13个障碍因素对苏州市2008-2017年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障碍度.从系统层3个系统的障碍度来看,状态层的障碍度最高,2008-2013年响应层的障碍度高于压力层,2014年压力层的障碍度高于响应层.从各指标的障碍度来看,2008-2012年障碍度最高的是地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013-2017年障碍度最高的是人均建设用地.3)苏州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呈不断改善的状态,这得益于苏州市在城市不断扩张的同时,对土地集约利用予以高度重视,但是人口的增长造成的人地关系紧张㊁建设用地的不断增加造成的生态绿地面积的减少等问题,依旧需要相关部门出台政策去改善.参考文献:[1]姚士谋,张平宇,余 成,等.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问题[J ].地理科学,2014,34(6):641-647.[2] 姚士谋,冯长春,王成新,等.中国城镇化及其资源环境基础[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3] 王 静,郑振源,黄晓宇,等.对中国现行土地利用战略解决土地供需矛盾的反思[J ].中国土地科学,2011,25(4):9-12.[4] 孙宇杰,陈志刚.江苏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水平协调发展研究[J ].资源科学,2012,34(5):889-895.[5] 张乐勤,陈素平,陈宝平,等.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耦合协调度测度 以安徽省为例[J ].城市问题,2014(2):75-82.[6] 张 祚,周 敏,金 贵,等.湖北 两圈两带 格局下的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协调度分析[J ].世界地理研究,2018,27(2):65-75.[7] P R OM P E R C ,P U I S S A N T A ,MA L E T J P ,e t a l .A n a l y s i s o f L a n d C o v e r C h a n ge s i n t h e P a s t a n d t h e F u t u r e a s C o n -t r i b u t i o n t o L a n d s l i d e R i s k S c e n a r i o s [J ].A p p l i e d G e o g r a p h y,2014,53:11-19.[8] T A L E A I M ,S HA R I F I A ,S L I U Z A S R ,e t a l .E v a l u a t i n g t h e C o m p a t i b i l i t y of M u l t i -F u n c t i o n a l a n d I n t e n s i v e U r b a n L a n d U s e s [J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J o u r n a l o f A p pl i e d E a r t h O b s e r v a t i o n a n d G e o i n f o r m a t i o n ,2007,9(4):375-391.[9] WA R D D P ,MU R R A Y A T ,P H I N N S R.A S t o c h a s t i c a l l y C o n s t r a i n e d C e l l u l a r M o d e l o f U r b a n G r o w t h [J ].C o m pu t -e r s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n d U r b a n S ys t e m s ,2000,24(6):539-558.[10]P O N T I U S G R ,MA L A N S O N J .C o m p a r i s o n o f t h e S t r u c t u r e a n d A c c u r a c y o f T w o L a n d C h a n ge M o d e l s [J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J o u r n a l of G e og r a ph i c a l I n f o r m a t i o n S c i e n c e ,2005,19(2):243-265.[11]熊 鹰,陈 云,李静芝,等.基于土地集约利用的长株潭城市群建设用地供需仿真模拟[J ].地理学报,2018,73(3):562-577.[12]杨 忍,王 洋,徐 茜,等.中国城市土地利用集约水平空间特征及其优化战略决策解析[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6,30(10):53-58.[13]魏宁宁,陈会广,徐 雷.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对比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7,26(10):1556-1563.[14]吴 佳,邓旭晖,刘平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度评价研究[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9(5):828-831.[15]谢 天,濮励杰,张 晶,等.基于P S R 模型的城乡交错带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以南京市栖霞区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22(3):279-284.701第4期 孙小祥,等:基于P S R 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苏州市为例801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h t t p://x b b j b.s w u.e d u.c n第43卷[16]廖喜生.基于S T I R P A T模型的土地集约化利用效应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8(2):94-97.[17]李景刚,张效军,高艳梅,等.基于改进熵值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动态评价 以广州市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31(4):118-123.[18]吴嵩,姜琦刚.基于R S和G I S的小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状况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S1):53-57.[19]王群,王万茂,金雯.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中的新观点和新方法:综述与展望[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S1):95-100.[20]乔伟峰,孙在宏,兰晓华,等.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土地利用结构演化比较 以江苏省苏州市和安徽省宿州市为例[J].经济地理,2012,32(12):127-132.[21]邓际洪.基于P S R模型的四川省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D].成都:四川农业大学,2015.[22]曹竞文,李淑杰,李高行,等.基于P S R模型和熵权法的扶余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51(1):125-132.[23]钟少华,时鹏,杨文刚,等.基于P S R模型的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 以延长县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9,26(2):283-289.[24]郑华伟,张锐,杨兴典,等.基于P S R模型的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21(9):1099-1105.A n E v a l u a t i o n S t u d y o f U r b a n L a n d I n t e n s i v eU t i l i z a t i o n i n S u z h o u B a s e d o n P S R M o d e lS U N X i a o-x i a n g1,3, Q i n Y i-j u a n21.C o l l e g e o f U r b a n a n d P l a n n i n g/N o r t h J i a n g s u I n s t i t u t e o f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a n d R u r a l 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Y a n c h e n g T e a c h e r s U n i v e r s i t y,Y a n c h e n g J i a n g s u224007,C h i n a;2.S c h o o l o f P u b l i c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N a n c h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N a n c h a n g J i a n g x i330031,C h i n a;3.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W a t e r s h e d G e o g r a p h i c S c i e n c e s,C A S,N a n j i n g210008,C h i n aA b s t r a c t:I n o r d e r t o f u r t h e r p r o m o t e t h e e c o n o m i c a l a n d i n t e n s i v e u s e o f l a n d i n S u z h o u a n d t o p r o v i d e a s c i e n t i f i c b a s i s f o r t h e i n t e n s i v e u s e o f l a n d i n o t h e r d e v e l o p e d c i t i e s i n t h e e a s t o f C h i n a,a n e v a l u a t i o n i n-d e x s y s t e m o f u r b a n l a n d i n t e n s i v e u t i l i z a t i o n b a s e d o n P S R m o d e l w a s c o n s t r u c t e d.T h e w e i g h t w a s c a l c u-l a t e d w i t h t h e e n t r o p y w e i g h t m e t h o d,a n d t h e o b s t a c l e f a c t o r d i a g n o s i s w a s c a r r i e d o u t,u s i n g t h e o b s t a c l e d e g r e e m o d e l t o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l y e v a l u a t e t h e i n t e n s i v e u t i l i z a t i o n o f l a n d i n S u z h o u.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e d t h a t f r o m2008t o2017,t h e o v e r a l l t r e n d o f l a n d i n t e n s i v e u s e i n S u z h o u r o s e i n a f l u c t u a t i n g w a y,a n d t h e s c o r e s o f p r e s s u r e,s t a t e a n d r e s p o n s e w e r e c o n s t a n t l y r i s i n g,b u t t h e g r o w t h r a t e s o f t h e t h r e e s u b s y s t e m s w e r e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d i f f e r e n t;t h a t t h e f i r s t o b s t a c l e f a c t o r o f t h e i n d e x l a y e r c h a n g e d f r o m t h e a v e r a g e r e t a i l s a l e s o f c o n s u m e r g o o d s t o t h e p e r-c a p i t a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l a n d,a n d t h e c o r e f a c t o r o f i n t e n s i v e l a n d u s e i n S u z h o u s h i f t e d f r o m e c o n o m i c d e v e l o p m e n t t o p o p u l a t i o n p r e s s u r e;a n d t h a t t h e o b s t a c l e d e g r e e o f p r e s-s u r e a n d s t a t e s y s t e m w a s g r o w i n g,a n d t h e l a n d s t a t e s y s t e m w a s a n i m p o r t a n t f a c t o r t h a t h i n d e r e d t h e i n-t e n s i v e u t i l i z a t i o n o f l a n d i n S u z h o u.K e y w o r d s:i n t e n s i v e u t i l i z a t i o n o f l a n d;P S R m o d e l;e n t r o p y m e t h o d;o b s t a c l e f a c t o r责任编辑胡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