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问题导读-评价单
- 格式:doc
- 大小:91.00 KB
- 文档页数:5
“碰撞问题”的教学设计与反思长岭四中黄奇辉教学内容解析巩固碰撞有关的基础知识,如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
通过建立物理情境让学生体会碰撞屮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与否,熟练应用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抽彖思维能力。
学习冃标1、巩固学习弹性碰撞与非弹性碰撞的典型例题和规律。
2、了解微粒的散射3、通过体会碰撞屮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与否,体会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4、感受不同碰撞的区别,培养学牛勇于探索的精神学习重难点重点:用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讨论碰撞问题难点:对各种碰撞问题的理解学法指导讨论,总结;讲练结合预习评价(一)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1.弹性碰撞在弹性力作用下,碰撞过程只产生机械能的,系统内无机械能的碰撞,称为弹性碰撞。
例如: 通常情况下的钢球、玻璃球等坚硬物体之间的碰撞及分子、原子等Z间的碰撞皆可视为弹性碰撞。
2.非弹性碰撞(1)非弹性碰撞:受非弹性力作用,使部分机械能为内能的碰撞称为非弹性碰撞。
(2)完全非弹性碰撞:是非弹性磁撞的特例,这种碰撞的特点是碰后粘在一起,其动能损失最大。
(试试如何推导?)注意:碰撞示发生永久性形变、粘在一起、摩擦生热等的碰撞往往为非弹性碰撞。
(二)散射:在粒子物理和核物理中,常常使一朿粒子射人物体,粒子与物体屮的微粒碰撞。
这些微观粒了相互接近时并不发生育接接触,这种微观粒了的碰撞叫做散射。
由于粒子与物质微粒发生对心碰撞的概率很小,所以多数粒了在磁撞后飞向四面八方。
课堂学习流程设计一、基础型习题。
1.弹性碰撞在弹性力作用下,碰撞过稈只产生机械能的转移,系统内无机械能的损失的碰撞,称为弹性碰撞。
2.非弹性碰撞(1)非弹性碰撞:受非弹性力作用,使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碰撞称为非弹性碰撞。
(2)完全非弹性碰撞:是非弹性磁撞的特例,这种碰撞的特点是碰麻粘在一起(或碰后具有共同的速度),其动能损失最大。
(试试如何推导?)例1. A.〃两小物块在光滑水平血上沿同一直线同向运动,动量分别为^=6. Okg-m/s,8. Okg-m/s.力追上〃并与方相碰,碰后力、〃的动量分别为/V和/V, P A\ /V的值可能为()A.Pj = P H" =1. Okg-m/sB. P\,= 3. Okg-m/s, A"-11. Okg-m/sC. PJ = -2. Okg-m/s, A'-16. Okg-m/sD. P/ = -6. Okg-m/s, P/-20. Okg-m/sK解析』这一碰撞过稈应符合以下三个条件:①碰撞屮动量守恒.②碰后动能不大于碰前.③月碰后动量大小一定小于碰前・4.后面物体的速度一定不大于前面物体的速度。
《碰撞》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理解“碰撞”这一概念在不同领域中的含义和表现形式。
2、探究碰撞所带来的影响,包括积极和消极的方面。
3、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与碰撞相关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内容(一)物理领域中的碰撞1、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的定义与区别。
弹性碰撞:在理想情况下,碰撞前后系统的动能守恒。
非弹性碰撞:碰撞过程中有部分动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内能等。
2、碰撞中的动量守恒定律。
理解动量的概念以及在碰撞过程中的守恒原理。
通过实例计算,掌握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3、常见的物理碰撞现象及其分析。
如台球桌上的球与球之间的碰撞。
车辆在交通事故中的碰撞情况。
(二)思想与文化的碰撞1、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
举例说明不同国家、地区文化在交流中产生的碰撞和融合。
分析文化碰撞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2、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碰撞。
介绍历史上著名的思想流派及其主要观点。
探讨思想碰撞如何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
(三)人际关系中的碰撞1、人际交往中的冲突与碰撞。
分析产生冲突的原因,如价值观差异、利益冲突等。
探讨如何化解人际交往中的碰撞,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团队合作中的碰撞与协作。
研究团队成员在合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见不合和碰撞。
总结有效促进团队协作、克服碰撞的方法。
三、学习资源1、相关的物理教材和科普读物,如《物理学基础》、《趣味物理学》等。
2、文化研究的书籍和论文,如《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多元文化的世界》等。
3、关于人际关系和沟通技巧的书籍,如《非暴力沟通》、《人性的弱点》等。
4、网络资源,包括科普视频、学术讲座、在线课程等。
四、学习活动(一)课堂学习1、教师讲解物理、文化、人际关系中碰撞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组织小组讨论,分享对不同领域碰撞现象的理解和看法。
(二)实验探究1、进行物理碰撞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分析数据。
2、设计模拟文化交流和思想碰撞的情境实验。
(三)案例分析1、分析实际生活中人际关系碰撞的案例,提出解决方案。
《碰撞》问题导读-评价单设计人: 刘桂祯审核人:序号:班级:组名:姓名:日期:2014.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弹性碰撞与非弹性碰撞,认识对心碰撞与非对心碰撞2.了解微粒的散射(二)过程与方法通过体会碰撞中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与否,体会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不同碰撞的区别,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用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讨论碰撞问题教学难点对各种碰撞问题的理解.学法指导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知识链接动能定理,能量守恒定律预习评价(一)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1.弹性碰撞在弹性力作用下,碰撞过程只产生机械能的,系统内无机械能的碰撞,称为弹性碰撞。
例如:通常情况下的钢球、玻璃球等坚硬物体之间的碰撞及分子、原子等之间的碰撞皆可视为弹性碰撞。
2.非弹性碰撞(1)非弹性碰撞:受非弹性力作用,使部分机械能为内能的碰撞称为非弹性碰撞。
(2)完全非弹性碰撞:是非弹性磁撞的特例,这种碰撞的特点是碰后粘在—起,其动能损失最大。
(试试如何推导?)注意:碰撞后发生永久性形变、粘在一起、摩擦生热等的碰撞往往为非弹性碰撞。
(二)对心碰撞和非对心碰撞1.对心碰撞:两球碰撞时,碰撞之前球的运动速度与两球心的连线在上,碰撞之后两球的速度仍沿着这条直线,这种碰撞称为对心碰撞,也叫正碰。
2.非对心碰撞:两球碰撞时,碰撞之前的运动速度与两球心的连线不在上,碰撞之后两球的速度都会偏离原来两球心的连线。
这种碰撞称为非对心碰撞,也叫斜碰。
斜碰也遵循动量守恒定律,但情况较复杂,中学阶段不作要求。
(三)散射:在粒产物理和核物理中,常常使一束粒子射人物体,粒子与物体中的微粒碰撞。
这些微观粒子相互接近时并不发生直接接触,这种微观粒子的碰撞叫做散射。
由于粒子与物质微粒发生对心碰撞的概率很小,所以多数粒子在磁撞后飞向四面八方。
练习1:1:两物体的速度方向碰撞前后均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碰撞称为( )或( ),属于一维碰撞,两物体碰撞前后的速度方向偏离原来直线的碰撞称为( ),属于二维碰撞,在高中阶段我们只研究对心碰撞。
《碰撞》问题拓展-评价单设计人: 刘桂祯审核人:序号:班级:组名:姓名:日期:2014.请同学们在有效的时间内高效完成下列每题(时间:40分钟总分:80分)一、选择题1.在光滑水平面上,两球沿球心连线以相等的速率相向而行,并发生碰撞,下列现象可能的是( )A.若两球质量相同,碰后以某一相等速率互相分开B.若两球质量相同,碰后以某一相等速率同向而行C.若两球质量不同,碰后以某一相等速率互相分开D.若两球质量不同,碰后以某一相等速率同向而行2.如图16-4-14所示,一轻质弹簧,上端悬于天花板,下悬一质量为M的平板,处于平衡状态,一质量为m的均匀环套在弹簧外,与平板的距离为h,让环自由下落,撞击平板.已知碰后环与板以相同的速度向下运动,使弹簧伸长,则( )图16-4-14A.若碰撞时间极短,则碰撞过程中环与板的总动量守恒B.若碰撞时间极短,则碰撞过程中环与板的总机械能守恒C.环撞击板后,板的新的平衡位置与h的大小无关D.在碰撞后环与板一起下落过程中,它们减少的动能等于克服弹力所做的功3.物体A的质量是B的2倍,中间有一压缩的弹簧,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由静止同时放开后一小段时间内( )A.A的速率是B的一半B.A的动量大于B的动量C.A受的力大于B受的力D.总动量为零4.甲、乙两人站在小车左右两端,如图16-4-15所示,当他俩同时相向而行时,发现小车向右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轨道光滑)( )图16-4-15A.乙的速度必定大于甲的速度B.乙的动量必定小于甲的动量C.乙的动量必定大于甲的动量D.甲、乙动量总和必定不为零5.质量为m1、m2的滑块分别以速度v1和v2沿斜面匀速下滑,斜面足够长,如图16-4-16所示,已知v2>v1,有一轻弹簧固定在m2上,求弹簧被压缩至最短时m1的速度多大?图16-4-166.如图16-4-20所示是某游乐场过山车的娱乐装置原理图,弧形轨道末端与一个半径为R的光滑圆轨道平滑连接,两辆质量均为m的相同小车(大小可忽略),中间夹住一轻弹簧后连接在一起,两车从光滑弧形轨道上的某一高度由静止滑下,当两车刚滑入圆环最低点时连接两车的挂钩突然断开,弹簧将两车弹开,其中后车刚好停下,前车沿圆环轨道运动恰能越过圆弧轨道最高点,求:(1)前车被弹出时的速度;(2)前车被弹出的过程中弹簧释放的弹性势能;(3)两车从静止下滑时距最低点的高度h.图16-4-20自我评价:()A.完全理解的小组长评价:()A.掌握到位的B.不太理解的 B.掌握不太到位的学科长评价:( ) 优良中《碰撞》问题拓展-评价单参考答案1、AD解析:在A项中,碰撞前两球总动量为零,碰撞后也为零,动量守恒,所以A 项是可能的;在B项中,若碰撞后两球以某一相等速率同向而行,则两球的总动量不为零,而碰撞前为零,所以B项不可能;在C项中,碰撞前、后系统的总动量的方向不同,所以动量不守恒,C项不可能;在D项中,碰撞前总动量不为零,碰后也不为零,方向可能相同,所以D项是可能的.2、AC解析:碰撞过程内力远大于外力,所以动量守恒,但机械能要损失;新的平衡位置是重力等于弹力的位置,与环下降的高度无关;克服弹力所做的功与减少的重力势能之差等于动能的减少量.3、AD4、CD解析:在用动量守恒定律分析时,本题的研究对象应是甲、乙两人和小车共同构成的系统.由于开始都处于静止状态,所以在甲、乙相向运动的过程中,系统的合动量始终为零,设它们的动量大小分别为p甲、p乙和p车,取向右为正方向,则:p甲-p乙+p车=0,所以p乙=p甲+p车,即p乙>p甲,故选项B错,C正确;又甲和乙的质量关系不确定,所以二者速度大小关系也不能确定,故选项A错;甲、乙的动量之和与车的动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选项D正确.5、解:两滑块匀速下滑所受外力为零,相互作用时合外力仍为零,动量守恒.当弹簧被压缩时m1加速,m2减速,当压缩至最短时,m1、m2速度相等.设速度相等时为v ,则有m 1v 1+m 2v 2=(m 1+m 2)v解得弹簧被压缩至最短时的速度v =m 1v 1+m 2v 2m 1+m 2.6、解:(1)设前车在最高点速度为v 2,依题意有mg =mv 22R①设前车在最低位置与后车分离后速度为v 1,根据机械能守恒12mv 22+mg ·2R =12mv 21 ② 由①②得:v 1=5Rg(2)设两车分离前速度为v 0,由动量守恒定律2mv 0=mv 1得v 0=v 12=5Rg2设分离前弹簧弹性势能为E p ,根据系统机械能守恒定律得E p =12mv 21-12·2mv 20=54mgR(3)两车从h 高处运动到最低处机械能守恒有2mgh =12·2mv 20,解得:h =58R .。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问题导读-评价单设计人:审核人:序号:班级:姓名:组名:【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和能量转化原因;认识能量的释放或吸收是以发生变化的物质为基础的,能量的多少决定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
2、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
3、认识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4、能根据热化学方程式判断和分析反应热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1、通过化学反应的实质回顾,逐步探究引起化学反应热效应的内在原因。
2、通过自学教材,用对比的方法找出所给热化学方程式与普通化学方程式的异同点,并归纳出热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学、勤于思考的态度,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难点】1、重点:焓变、反应热的含义;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及书写。
2、难点:△H的“+”与“-”;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知识链接】反应热,通常是指:当一个化学反应在恒压以及不作非膨胀功的情况下发生后,若使生成物的温度回到反应物的起始温度,这时体系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称为反应热。
也就是说,反应热通常是指:体系在等温、等压过程中发生物理或化学的变化时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化学反应热有多种形式,如:生成热、燃烧热、中和热等。
化学反应热是重要的热力学数据,它是通过实验测定的,所用的主要仪器称为“量热计”。
焓变(enthalpy)即物体焓的变化量。
焓是物体的一个热力学能状态函数,即一个系统中的热力作用,等于该系统内能加上其体积与外界作用于该系统的压力的乘积的总和。
【学法提示】学习本文要在实现结构化预习基础上,结合重点难点、教学目标来思考,主动应用六字诀解决导读评价单的主要问题。
1、通过阅读“焓变反应热”这一部分教材,你还产生了那些疑问呢?例如:有没有既不放热又不吸热的反应呢?2、通过阅读教材例2中的两个热化学方程式,你会发现:⑴反应物、生成物都注明了状态,不注明可以吗?⑵热化学方程式中氧气前的化学计量数是二分之一,是指半个氧分子吗?⑶不论是1mol氢气还是2mol氢气反应,反应热△H的单位都是KJ/mol,为什么呢?3、每位同学将发现生成的问题填入问题生成卡并交与学科长。
25《好的故事》问题综合解决——评价单
班级姓名书写等级作业等级
【预习评价】
问题一、整体感知,初步感受梦境的美好,思考作者写景与我们写景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问题二、朗读课文,边说边想象画面。
问题三、根据提纲,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问题解决】
问题一、了解作者的写作年代(时代背景)。
问题二、作者怎样写“好的故事”的?
问题三、作者梦境里分别回忆和看到哪些景物?
问题四、“梦境”和“昏沉的夜”象征什么?感受对比和象征的表达特色,进一步理解课文。
【问题训练】
课后,同学们可以读一读《野草》中的其他散文诗,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和父母、老师交流,也可以到图书馆或者网上查找资料,帮助自己理解。
【我的收获】。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素养评价一碰撞(25分钟50分)1.(10分)如图所示,在实验室用两端带有竖直挡板C和D的气垫导轨和有固定挡板的质量都是M的滑块A和B做“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的实验,实验步骤如下:Ⅰ.把两滑块A和B紧贴在一起,在A上放质量为m的砝码,置于导轨上,用电动卡销卡住A和B,在A和B的固定挡板间放入一轻弹簧,使弹簧处于水平方向上的压缩状态;Ⅱ.按下电钮使电动卡销放开,同时启动两个记录两滑块运动时间的电子计时器,当A和B与固定挡板C和D碰撞时,电子计时器自动停表,记下A至C的运动时间t1,B至D的运动时间t2;Ⅲ.重复几次,取t1和t2的平均值。
(1)在调整气垫导轨时应注意。
(2)应测量的数据还有。
(3)只有关系式成立,即可得出碰撞中守恒的量是动量的矢量和。
【解析】(1)使气垫导轨水平。
(2)滑块A的左端到挡板C的距离s1和滑块B的右端到挡板D的距离s2。
(3)由动量守恒定律列方程式。
=。
答案:见解析【加固训练】1.如图所示,A、B两摆摆长分别为L1和L2,摆球质量分别为m1和m2,且m1<m2。
静止时,两球在悬点正下方刚好接触且球心同高,现将A摆在纸平面内向左拉离平衡位置,使摆线水平,然后释放。
当A摆摆到最低点时两球碰撞,碰后A球被反弹,反弹后最大偏角为α,B球向右摆动,最大偏角为β,则碰撞过程中一定守恒的是(选填“动能”或“动量”),守恒的关系式为。
【解题指南】可按如下思路解答本题:(1)由“单摆探究碰撞中的守恒量”可知“动量守恒”。
(2)根据机械能守恒可求出碰撞前后的速度。
【解析】两球在最低点碰撞时,动量守恒,设碰前瞬间A球速度为v1。
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对A球:m1=m1gL1①设A、B球碰后瞬间的速度分别为v1′和v2′,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对A球:m1v=m1gL1(1-cosα) ②对B球:m2v=m2gL2(1-cosβ) ③由动量守恒得m1v1=-m1v1′+m2v2′④由①②③④式得:m1(1+)=m2。
《碰撞》问题解决-评价单设计人: 刘桂祯审核人:序号:班级:组名:姓名:日期:2014. 请同学们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完成下列每题题型一:弹性碰撞【例1】质量m1=10g的小球在光得的水平面上以v1=30cm/s的速度向右运动,恰遇上质量m2=50 g的小球以v2=10cm/s的速度向左运动。
碰撞后,小球m2恰好静止。
那么碰撞后小球m1的速度多大?方向如何?题型二:非弹性碰撞【例2】如图所示,P物体与一个连着弹簧的Q物体正碰,碰撞后P物体静止,Q物体以P物体碰撞前速度v离开,已知P与Q质量相等,弹簧质量忽略不计,那么当弹簧被压缩至最短时,下列的结论中正确的应是 ( )A.P的速度恰好为零 B.P与Q具有相同速度C.Q刚开始运动 D.Q的速度等于v【例3】.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重锤自h高度由静止开始下落,砸到质量为m的木楔上没有弹起,二者一起向下运动.设地层给它们的平均阻力为F,则木楔可进入的深度L是多少?题型三:【例4】在光滑水平面上,有A、B两个小球向右沿同一直线运动,取向右为正,两球的动量分别是p A=5kgm/s,p B=7kgm/s,如图所示.若能发生正碰,则碰后、△p B可能是()两球的动量增量△pA.△p A=-3kgm/s;△p B =3kgm/sB.△p A=3kgm/s;△p B =3kgm/sC.△p A=-10kgm/s;△p B =10kgm/sD.△p A=3kgm/s;△p B =-3kgm/s练习提高1.如图16-4-13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有大小相同的A、B两球在同一直线上运动.两球质量关系为m B=2m A,规定向右为正方向,A、B两球的动量均为 6 kg·m/s,运动中两球发生碰撞,碰撞后A球的动量增量为-4 kg·m/s.则( )图16-4-13A.左方是A球,碰撞后A、B两球速度大小之比为2∶5B.左方是A球,碰撞后A、B两球速度大小之比为1∶10C.右方是A球,碰撞后A、B两球速度大小之比为2∶5D.右方是A球,碰撞后A、B两球速度大小之比为1∶102.在光滑水平面上,动能为E0,动量大小为p0的小钢球1与静止小钢球2发生碰撞,碰撞后球1的运动方向相反.设碰撞后球1的动能和动量的大小分别为E1、p1,球2的动能和动量的大小分别为E2、p2,则( ) A.E1<E0 B.E2>E0 C.p1<p0 D.p2<p0自我评价:()A.完全理解的小组长评价:()A.掌握到位的B.不太理解的 B.掌握不太到位的学科长评价:( ) 优良中《碰撞》问题解决-评价单参考答案例1[解析] 设v 1的方向为正方向(向右),则各球的速度为v 1=30cm /s ,v 2= —10cm /s ,v 2/=0,据m 1v 1+m 2v 2=m 1v 1 /+m 2v 2 / 解得v 1 /= —20cm /s ,负号表示碰撞后m 1的运动方向与v 1的方向相反,即向左。
人教版选修3《碰撞》评课稿一、导入部分1.1 课程简介《碰撞》是人教版高中选修3教材中的一篇短篇小说。
本文围绕主人公在车祸中失去亲人的经历展开,通过描写碰撞后的心理变化,探讨了亲情和生命的意义。
本文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巧妙的情节安排,深入浅出地呈现了人生的真实与关切。
1.2 教材背景本文是人教版高中选修3教材中的一篇短篇小说。
该教材的整体设计力求贴合高中生的实际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写作能力。
选修3主要涉及现代文学与生活,选取了多个经典文学作品,以丰富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和感悟。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碰撞》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2.引导学生思考亲情和人生意义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和珍惜;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3.1 教学重点•分析《碰撞》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提炼主题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亲情和人生意义,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和珍惜;•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如何启发学生在写作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动力。
四、教学方法与学生活动安排4.1 教学方法•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对亲情和人生意义进行思考;•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小说的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写作练习: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并培养批判性思维。
4.2 学生活动安排•学生阅读课文并做读书笔记;•学生分组讨论小说中的问题,并展示讨论结果;•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写一篇关于亲情和人生意义的短文。
五、教学内容与步骤5.1 导入与呈现老师简要介绍《碰撞》的背景和主题,引导学生思考亲情和生命的重要性。
5.2 分析与讨论老师带领学生分析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分组讨论小说中的问题:主人公的心理变化、作者通过碰撞表达的意义等。
《碰撞》问题导读-评价单
设计人: 刘桂祯审核人:序号:
班级:组名:姓名:日期:2014.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弹性碰撞与非弹性碰撞,认识对心碰撞与非对心碰撞
2.了解微粒的散射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会碰撞中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与否,体会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不同碰撞的区别,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用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讨论碰撞问题
教学难点
对各种碰撞问题的理解.
学法指导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知识链接
动能定理,能量守恒定律
预习评价
(一)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
1.弹性碰撞
在弹性力作用下,碰撞过程只产生机械能的,系统内无机械能的碰撞,称为弹性碰撞。
例如:通常情况下的钢球、玻璃球等坚硬物体之间的碰撞及分子、原子等之间的碰撞皆可视为弹性碰撞。
2.非弹性碰撞
(1)非弹性碰撞:受非弹性力作用,使部分机械能为内能的碰撞称为非弹性碰撞。
(2)完全非弹性碰撞:是非弹性磁撞的特例,这种碰撞的特点是碰后粘在—起,其动能损失最大。
(试试如何推导?)
注意:碰撞后发生永久性形变、粘在一起、摩擦生热等的碰撞往往为非弹性碰撞。
(二)对心碰撞和非对心碰撞
1.对心碰撞:两球碰撞时,碰撞之前球的运动速度与两球心的连线在上,碰撞之后两球的速度仍沿着这条直线,这种碰撞称为对心碰撞,也叫正碰。
2.非对心碰撞:
两球碰撞时,碰撞之前的运动速度与两球心的连线不在上,碰撞之后两球的速度都会偏离原来两球心的连线。
这种碰撞称为非对心碰撞,也叫斜碰。
斜碰也遵循动量守恒定律,但情况较复杂,中学阶段不作要求。
(三)散射:
在粒产物理和核物理中,常常使一束粒子射人物体,粒子与物体中的微粒碰撞。
这些微观粒子相互接近时并不发生直接接触,这种微观粒子的碰撞叫做散射。
由于粒子与物质微粒发生对心碰撞的概率很小,所以多数粒子在磁撞后飞向四面八方。
练习1:
1:两物体的速度方向碰撞前后均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碰撞称为( )或( ),属于一维碰撞,两物体碰撞前后的速度方向偏离原来直线的碰撞称为( ),属于二维碰撞,在高中阶段我们只研究对心碰撞。
2:依据碰撞中机械能损失的情况把碰撞分为:①碰撞中机械能守恒的碰撞称为( )碰撞;②碰撞中机械能不守恒的碰撞称为( )碰撞;③碰撞中机械能损失最多的碰撞称为( )碰撞,即碰撞后两物体连成一个整体的情况。
3:两速度不为零的两物体在一维弹性碰撞中联立( )守恒和( )守恒两式即可推导碰撞后两物体的速度分别为:1v '=
()22121
12
2m v m m v m m +-+,
2v '=
()11212
12
2m v m m v m m +-+。
故可以做以下讨论:①若m 1= m 2,即两个物体质量相等,
则1v '=2v ,2v '=1v ;②若m 1>> m 2,由于m 1-m 2 m 1,m 1+m 2 m 1,则1v '=1v ,
2v '=122v v -;③若m 1<<m 2,由于m 2-m 1 m 2,m 1+m 2 m 2,则1v '=212v v -,2v '=2v 。
4:在粒子物理和核物理中由于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大,相互接近时不能( ),很少能够发生对心碰撞,故多数粒子撞后将飞向四面八方,我们称为( )。
练习2
1.质量m 2=9 kg 的物体B ,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另一个质量为m 1=1 kg 、速度为v 的物体A 与其发生正碰,碰撞后B 的速度为2 m/s ,则碰撞前A 的速度v 不可能是( )
A .8 m/s
B .10 m/s
C .15 m/s
D .20 m/s
2.物块1、2的质量分别是m1=4 kg和m2=1 kg,它们具有的动能分别为E1和E2,且E1+E2=100 J.若两物块沿同一直线相向运动发生碰撞,并黏在一起,欲使碰撞中损失的机械能最大,则E1和E2的值应该分别是( ) A.E1=E2=50 J B.E1=20 J,E2=80 J
C.E1=1 J,E2=99 J D.E1=90 J,E2=10 J
3.如图16-4-12所示,质量为m的物块甲以3 m/s的速度在光滑水平面上运动,有一轻弹簧固定其上,另一质量也为m的物体乙以4 m/s的速度与甲相向运动.则( )
图16-4-12
A.甲、乙两物块在弹簧压缩过程中,由于弹力作用,动量不守恒
B.当两物块相距最近时,甲物块的速率为零
C.当甲物块的速率为1 m/s时,乙物块的速率可能为2 m/s,也可能为0 D.甲物块的速率可能达到5 m/s
自我评价:()A.完全理解的小组长评价:()A.掌握到位的
B.不太理解的 B.掌握不太到位的
学科长评价:( ) 优良中
部分参考答案:
练习1
1:正碰,对心碰撞,非对心碰撞
2、弹性,非弹性,完全非弹性
3动量,机械能
4直接接触,散射
练习2
1A
解析:根据动量守恒,动能不增加的原理逐个验证答案.
2B
解析:p1=2m1E1,p2=2m2E2,只有当两者动量等大时,相撞后速度为零时,动能损失最大,即p1-p2=0,代入验证后得B是正确的.
3 C
解析:甲、乙、弹簧为一系统,它们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动量守恒,只有弹力做功,它们相距最近,弹簧压缩最大时,速度相同.由碰撞特点可知,当甲物块的速率为1 m/s时,有向左或向右两种情况,所以由动量守恒可得两解.当弹簧再次恢复原长后,甲、乙就会分开,所以甲物块的速率不可能达到5 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