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长短、比高矮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3
小班数学《比长短比高矮》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班数学教材第三章《比较与排序》中的第2节,详细内容主要围绕“比长短比高矮”展开。
通过实物和图片的对比,让学生掌握长短和高矮的概念,学会用直观的方式进行比较。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长短和高矮的概念,能够正确使用比较词汇。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数学比较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长短和高矮的比较方法。
教学重点:长短和高矮的概念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实物(铅笔、书本、尺子等)、图片。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长短和高矮对比,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2. 例题讲解(15分钟)(1)长短比较:以铅笔为例,引导学生观察铅笔的长短,学会使用“长”、“短”等词汇。
(2)高矮比较:以书本为例,引导学生观察书本的高矮,学会使用“高”、“矮”等词汇。
3. 随堂练习(10分钟)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长短和高矮的比较。
4.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合作完成实物和图片的长短、高矮比较,并分享结果。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强调长短和高矮比较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六、板书设计1. 长短比较:铅笔A > 铅笔B铅笔B < 铅笔A2. 高矮比较:书本A > 书本B书本B < 书本A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比较下列铅笔的长度,用“>”或“<”表示。
铅笔C:______ 铅笔D铅笔E:______ 铅笔F(2)比较下列书本的高矮,用“>”或“<”表示。
书本C:______ 书本D书本E:______ 书本F2. 答案:(1)铅笔C > 铅笔D铅笔E < 铅笔F(2)书本C > 书本D书本E < 书本F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物和图片的对比,让学生掌握了长短和高矮的概念,但部分学生在比较时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比长短,比高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使学生体会到长和短也是相对的,进一步建立比较的意识。
在比较的过程中,差别比较明显的,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结论,差别不明显的,就要利用数量进行
刻画,再比较。
3、学生在不同的解题策略过程中,选择自己认这最为适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
优化意识。
教学重、难点:
在比较过程中,差别比较明显的,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结论;差别不明显的,
就要利用数量进行刻画再比较。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准备:长短不同的绳子、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问:今天我们就学习他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精神,看谁观察最仔细!
二、主动探究
老师出示二根长短不同的铅笔,二根长短不同的尺子。
请学生认真观察:
看看你发现了什么?请小朋友比一比,看一看谁比谁长,谁比谁短?
你能用一句话完整的话来描述它们呢?,你是怎样知道的?
板书:。
比。
长,短。
请每个小朋友动手拿出一支铅笔,然后比一比,看一看,谁比谁长,谁比。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课题名称:《比长短比高矮》教学年级:一年级一、教学内容分析1.“长短”“高矮”是在学生学会了事物的多少之后所安排的一个教学内容。
它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长、短、高、矮的概念,二是比长短、高矮的方法。
2.长短、高矮都属于比较物体长度的问题,在实际生活中,长短、高矮联系较为紧密,所以我将它们放在一个课时处理。
二、学生分析学生已经在生活中有了比较长短的经验,在课堂中学生出现了许多比较的方法。
例如第9页做一做的四个活动,老师们可以看一下,教材中比较绳子长短的两个学生将绳子的一端对齐;比较伸开的手臂长短的两个学生将一端的指尖对齐;比较手掌长度的老师和学生也是将手掌的一端对齐,教材中给出的都是采用一端对齐的一般的方法进行比较。
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并不完全用这种最基本的方法出现了许多比较的方法,如教师从袋子中取出几种物品,让学生们小组讨论判断长短,并汇报是如何判断的。
在“比两根绳子的长短”的活动中,有一个小组是这样汇报的。
第一个学生先拉直长一些的绳子举起来,第二个学生拉直短一些的绳子放在第一根绳子的中部,这样比着放,第三个学生站起来说左边短一块,右边短一块,所以短。
还有的学生不比,说我是看出来的,一看我就知道了哪个长,哪个短。
在“两个小朋友比伸出手臂的长度”的活动中教材上给出的是一端对齐的方法,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时,没有一组学生是一端对齐的。
孩子们面对面站着,强调的是鼻子尖对齐,然后左右看一看,两边各短一点,所以短一些。
在“老师与学生比手掌的长度”的活动中,教材上给出的是一端对齐的基本方法,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时,教师与学生的手掌也不对齐。
孩子们的小手很小,他们就直接放到老师的手掌上,一下子就看出比较的结果了。
三、学习目标(以学生为主语)1.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通过学生操作学会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知道长和短是比出来的。
通过小组活动探讨对比高矮的不同办法。
2.培养学生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园小班数学《比长短比高矮》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材《比长短比高矮》,主要内容包含了比较物体长短和高矮的方法。
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幼儿学会用目测和手测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大小、长短和高矮,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能够理解长度和高度的概念,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区分物体的长短和高矮。
2. 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培养幼儿的目测和手测能力,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掌握比较物体长短和高矮的方法。
难点:让幼儿能够用语言描述物体长短和高矮的区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实物模型、卡片学具:幼儿操作材料、画笔、彩纸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幼儿观察教室里的桌子、椅子、书本等物品,引导他们发现物品之间的长短和高矮差异。
2. 概念讲解:通过PPT课件展示,讲解长度和高度的概念,让幼儿初步认识长短和高矮。
3. 操作练习:分发幼儿操作材料,让幼儿在老师的指导下,用卡片比较实物模型的长短和高矮,巩固所学概念。
4. 小组讨论:将幼儿分成小组,让他们相互比较各自的长短和高矮,并用语言描述。
5. 游戏环节:设计“长短和高矮接力”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进一步巩固比较方法。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比较长短和高矮的方法1. 目测比较:观察物品的长短和高矮,用眼睛判断。
2. 手测比较:用手测量物品的长短和高矮,进行比较。
3. 语言描述:用语言描述物品长短和高矮的区别。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比较图片中的物品长短和高矮,并用语言描述。
答案:请根据图片实际情况进行比较和描述。
2. 作业题目:与家长一起找出家里的长短和高矮物品,进行比较,并拍照记录。
答案: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比较,并将照片提交给老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回顾课堂教学,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掌握情况,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
2 比一比:比长短、高矮 说课稿一、说教材: “长短”“高矮”是在学生学会了事物的多少之后所安排的一个教学内容。
它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长、短、高、矮的概念,二是比长短、高矮的方法。
在实际生活中,长短、高矮联系较为密切,而且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高矮的经验,普通他们都会进行直接判断。
因此,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1. 认知目标: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通过操作,学会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通过小组活动探讨比高矮的不同办法,知道长与短、高与矮是比出来的。
2.能力目标:通过比长短、比高矮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
3.情感目标:在小组活动中,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到用数学的乐趣,培养子细观察、认真思量的良好习惯。
二、说教法学法: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
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
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创设情境,设计了色采明艳的课件,让学生在课件所创设的情境中学习。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比一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三、总体设计:本节课我安排了三大教学环节:(一)游戏引入,教学长短(二)创设情境,教学高矮(三)拓展思维,总结全课(一)游戏引入,教学长短这个环节,我分三大步骤来完成第一步骤是:游戏引入课一开始,我先出示2支铅笔,用手捏住一端,这样让学生产生一个错觉,再放开手,让学生重新进行判断,从而得出比较2个物体的长短要一端对齐的方法。
从游戏引入,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同时又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由学生轻松得出比较长短的方法,为下面的活动做好了知识铺垫,既有趣,又有效。
小班数学《比长短比高矮》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班数学教材第四章《比较与排序》,详细内容为第一、二节,主要围绕“比长短比高矮”展开。
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比较物体长短和高矮的基本方法,培养其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比较物体长短和高矮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比较方法的灵活运用。
教学重点:掌握比较物体长短和高矮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实物(铅笔、书本、玩具等)。
学具:每组一套长短不一的铅笔、书本、玩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长短和高矮对比情景,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2. 讲解概念(5分钟)通过实物演示,讲解“长”、“短”、“高”、“矮”的概念。
3. 例题讲解(10分钟)利用PPT展示例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共同探讨比较方法。
4.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分组,利用学具进行长短、高矮比较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6. 互动游戏(10分钟)设计“找不同”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比较方法。
六、板书设计1. 《比长短比高矮》2. 内容:长短概念高矮概念比较方法互动游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比较铅笔的长度,将它们从长到短排列。
(2)观察教室里的物品,找出长短、高矮不同的物品。
2. 答案:(1)铅笔排列顺序:①②④③⑤(2)如:桌子比椅子高,黑板比桌子长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长短、高矮现象,培养其观察力。
2. 设计更多有趣的互动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方法,探索其他方面的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5.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和互动游戏设计6. 板书设计的信息量与逻辑性7.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答案的准确性8.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深度与广度一、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教学内容应紧密结合小班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适合的实物和例子,使学生在直观感受中理解长短和高矮的概念。
小班数学《比长短比高矮》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材《比长短比高矮》。
该章节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认识长度和高度的差异,学会使用比较词汇“长”、“短”、“高”、“矮”来描述物体的特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比较词汇“长”、“短”、“高”、“矮”,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掌握比较词汇“长”、“短”、“高”、“矮”,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难点:让学生学会通过观察和比较,找出物体的长度和高度差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卡片、小玩具等。
学具:画纸、彩笔、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物体的长短和高矮。
2. 讲解知识点:教师通过课件讲解“比长短比高矮”的方法和技巧。
3.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 stepstep 解题,让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
4. 随堂练习:教师出示随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合作: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互相比较长短和高矮,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比长短比高矮1. 比较词汇:长、短、高、矮2. 比较方法:观察、触摸、测量3. 表达方式:语言表达、图形表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用比较词汇“长”、“短”、“高”、“矮”描述下列物体。
答案:长、短、高、矮2. 作业题目:请找出生活中长短和高矮不同的物体,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情况良好,但在小组合作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出较强的依赖心理,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2. 拓展延伸:邀请家长参与课堂,让学生在家庭环境中运用比较词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材《比长短比高矮》。
第一课:比长短、比高矮
教学内容:比长短、高矮
教学目的:1、经历对客厅全景观察的过程,体会比较长短,高矮是生活中的数学。
2、联系生活实际认识长短、高矮的含义,了解长短、高矮是比较的结果。
初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学会比较的方法。
用自己的语言较完整、正确地叙述比较的结果。
3、初步运用简单的推理、判断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感知长和短,知道有比较才有长短之分。
教学难点:会比较物体的长短。
教学准备:挂图、吸管、饮料瓶、杯子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请一个小朋友上台和教师比身高,请学生说一说比的结果。
(说明:高和矮是比较的结果,长和短也是比较的结果,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到小红家去作客,我们一起找一找,比一比物体的长短和高矮,好吗?)揭示课题。
联系生活比一比。
二、通过观察、比较,初步感知长短、高矮。
(1)、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从左往右或从上往下观察主题图,说说客厅里有些什么东西。
(2)、指导学生比较两根吸管,两件衣服的长短,比较饮料瓶、玻璃杯的高矮。
(3)、同桌交流比较的结果,相互说说自己是如何比较的,为全班交流做准备。
(4)、交流反馈,说说比较物体长短、高矮的方法,重点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比较两盆花草的高矮,通过学生间的相互汇报交流体会比较的方法,感受长短、高矮都是比较的结果。
(5)、以吸管为例,引导学生用谁与谁比长(高)或谁与谁比短(矮)表述两个物体比较的结果,其余3幅图请学生在四人小组内相互说一说,再指名回答。
三、通过开放性
地找一找,比一比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比长短,杯的高矮。
(3)、同桌交流比较的结果,相互说说自己是如何比较的,为全班交流做准备。
(4)、交流反馈,说说比较物体长短、高矮的方法,重点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比较两盆花草的高矮,通过学生间的相互汇报交流体会比较的方法,感受长短、高矮都是比较的结果。
(5)、以吸管为例,引导学生用谁与谁比长(高)或谁与谁比短(矮)表述两个物体比较的结果,其余3幅图请学生在四人小组内相互说一说,再指名回答。
三、通过开放性地找一找,比一比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比长短,高矮的方法。
(1)、提问:图中哪些物体之间还可以比一比长短与高矮?(2)、组织小朋友先在小组内交流讲座,教师巡视指导,搜集讨论信息,以便有目的地指导交流。
(3)、要求小组内推选代表交流找到的比较物体,说说自己是如何比较的。
以不同的方式表述比较的结果。
如桌子高,板凳矮;桌子比板凳矮;桌子比板凳高;板凳比桌子矮等等。
组织讨论,加深学生对长短、高矮是比较结果的认识。
出示一枝铅笔,组织学生讨论这枝铅笔是长还是短。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没有比较就没有长短、高矮之分。
四、拓展1、“想想做做”第一题。
(1)、“爸爸和孩子好像一样高,”这种说法你有意见吗?(2)、引导学生运用今天学到的比的方法,提出自己的正确意见。
(3)、适时进行关心和帮助残疾人的思想教育。
(4)、读题,指导学生在书本上完成练习。
教学反思:通过三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对实际生活中的长短、高矮正确的判断,但由于不会开口说话,很难用语言描述。
教学内容:实用数学第二册数前概念综合练习二《高矮》。
教学目标:A 标1、通过目测比较高矮,知道什么高,什么矮,感知高矮的相对性。
2、学会简单的比较方法,发展学生的观察、比较、判断能力,
3、能够进行简单的对话,能与老师进行简单的沟通能力,能用自己的话描叙高矮。
B标:能够初步感知高和矮,能够参与课堂学习,跟着学,跟着说。
C标:不破坏课堂教学秩序,要求其能跟着学。
教学重点:通过目测比较高矮,知道什么高,什么矮,感知高矮的相对性。
教学难点:能够进行简单的对话,能与老师进行简单的语言沟通,能用自己的语言描叙高矮。
教学过程:一、目测比较物体的高矮。
1、比较学生的高矮。
(1)这是谁?我们仔细观察,比一比,谁高?谁矮?板书课题:高——矮(2)教师和学生进行简单的对话练习,反复比一比,说一说,谁高?谁矮? (3)小游戏:身高高的同学站在高字下,矮的同学站在矮字下。
2、比较水瓶和杯子的高矮。
(1)出示事物,引导学生观察,比一比,说一说谁高谁矮。
(2)学生和老师进行简单的对话练习,进行语言训练。
二、巩固练习: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
1、依次出示插图,比一比,说一说,谁高谁矮。
2、学生按要求依次完成习题,教师一旁巡回辅导。
3、穿插:听歌放松,活跃课堂,舒展身心。
4、排队游戏:把学生分成两组,按从矮到高的顺序排好队。
比一比,看谁排的又好又快。
4、比较事物的高矮。
让学生比较具体事物的高矮,在老师的引导下,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事物的高矮。
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什么? (高—矮) 反复认读。
五、布置作业A标学生:描红高、矮两字;B标学生:描红高字;C标学生:写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