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人教版)最新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六 变异、育种和进化 考点17 变异类型学案【经典练习】
- 格式:doc
- 大小:286.62 KB
- 文档页数:6
第3讲生物变异、育种与进化基础自查明晰考位[纵引横连建网络]提醒:特设长句作答题,训练文字表达能力[边角扫描全面清]提醒:判断正误并找到教材原话1.(1)经低温处理过的植物根尖,放入卡诺氏液中浸泡,以固定细胞形态,再用盐酸冲洗。
(×)(2)解离液:盐酸和酒精,其中盐酸的作用是使洋葱细胞的细胞壁软化,并使细胞间的中胶层物质溶解,有利于植物细胞分离开来。
解离后的漂洗用的是清水。
改良苯酚品红也是碱性染料。
(√)(3)低温处理时,植物细胞还是活的,低温抑制了纺锤体的形成以及细胞分裂,同时抑制着丝点的分裂,所以有些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
(×)(4)最后,视野中既有正常的二倍体细胞,也有染色体数目改变的细胞(因为低温处理时,不是每个细胞都恰好正要分裂且正要形成纺锤体)。
(P88实验)(√)2.X射线照射野生型链孢霉能使其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但加入某种维生素则立即能生长,说明基因突变可能影响了酶的合成从而影响了该维生素的合成。
(P96技能应用)(√) 3.选择育种是不断从变异个体中选择最好的进行繁殖和培育,其缺点是周期长,可选择的范围广。
(P107本章小结)(×)4.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的个体,而且是个体的表现型,但研究进化不能只研究个体表现型,还必须研究群体的基因组成的变化。
(P114中部正文)(√)5.捕食者往往优先捕食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减少物种多样性。
(P123小字)(×)6.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它是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P124中部正文)(√)考点梳理整合突破整合考点10 “千变万化”的生物变异及育种命题分析[考点突破固考基]一、变异类型的判别1.判断可遗传变异和不遗传变异的方法(1)两类变异的本质区别是遗传物质是否改变。
遗传物质改变产生的变异可以遗传,但是否遗传给后代,关键要看遗传物质的改变是否发生在生殖细胞中。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核心知识回顾六、变异、育种和进化【知识点总结】1.基因突变对氨基酸序列的影响(1)替换:除非终止密码子提前或延后出现,否则只改变1个氨基酸或不改变。
(2)增添:插入位置前的氨基酸序列不改变,影响插入位置后的氨基酸序列。
(3)缺失:缺失位置前的氨基酸序列不改变,影响缺失位置后的氨基酸序列。
2.细胞癌变(1)原因:致癌因子(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等)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
①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是细胞正常的生长和增殖所必需的。
②抑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能抑制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或者促进细胞凋亡。
(2)特征: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癌细胞间的黏着性显著降低,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
3.“三看法”判断可遗传变异的类型(1)“一看”基因组成:看染色体上的基因组成是否发生改变,若发生改变,则为基因突变。
(2)“二看”基因位置:若基因的种类和数目未变,但染色体上的基因位置改变,则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或“倒位”或基因重组中的“互换”。
(3)“三看”基因数目:若基因的数目改变,但基因的种类和位置未变,则为染色体数目变异;若基因数目和位置改变,但基因的种类不变,则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或“缺失”。
4.染色体组数的判定方法(1)染色体组的概念:在大多数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都是两两成对的,也就是说含有两套非同源染色体,其中每套非同源染色体称为一个染色体组。
(2)判定染色体组数的三种方法:一看细胞内形态相同的染色体数,有几条,就含几个染色体组;二看生物体的基因型,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出现几次,就有几个染色体组;三根据染色体数和染色体形态数来推算,染色体组数=染色体数/染色体形态数。
5.“两看法”界定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未分离,造成某生物个体的细胞内染色体组数加倍,加倍后,染色体组有几个,该生物就叫几倍体。
高考生物学常见必考的考点清单—变异、育种与进化1.诱变因素不能决定基因突变的方向:诱变因素可提高基因突变的频率,但不会决定基因突变的方向,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的特点。
2.基因突变时碱基对的改变可多可少:基因突变是DNA分子水平上基因内部碱基对种类和数目的改变,只要是基因分子结构内的变化,1个碱基对的改变叫基因突变,多个碱基对的改变也叫基因突变。
3.基因突变不会改变DNA上基因的数目和位置:基因突变发生在基因内部,只是产生了新的等位基因或新基因,并没有改变DNA上基因的数目和位置。
4.基因突变的利与害取决于环境或研究对象的不同,如小麦的高秆对小麦本身有利,但对增产不利。
5.如果是有丝分裂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上基因不同,则为基因突变的结果。
6.如果是减数分裂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上基因不同,则是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的结果。
7.自然条件下,原核生物一般不能进行基因重组。
但是特殊情况下可以,如肺炎双球菌的转化。
8.基因重组只产生新的性状组合,不产生新性状。
9.基因突变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属于分子水平的变化,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缺失属于细胞水平的变化,在光学显微镜下能观察到。
10.单倍体不一定仅含1个染色体组:单倍体所含染色体组的个数不定,可能含1个、2个或多个染色体组,可能含同源染色体,可能含等位基因。
11.单倍体并非都不育。
由二倍体的配子发育成的单倍体,表现为高度不育,而多倍体的配子若含有偶数个染色体组,则其发育成的单倍体中含有同源染色体就可育并能产生后代。
12.“可遗传”≠“可育”。
三倍体无子西瓜、骡子、二倍体的单倍体等均表现为“不育”,但它们均属于可遗传变异。
13.诱变育种与杂交育种相比,前者能产生新基因,创造变异新类型;后者不能产生新基因,只是实现原有基因的重新组合。
14.诱变育种尽管能提高突变率,但仍然是未突变个体远远多于突变个体,有害突变多于有利突变,只是与自然突变的低频性相比,有利突变个体数有所增加。
生物必修二变异、育种、进化考点2021生物不像物理和数学,很多问题只要记住一个公式,可以凭借自己的聪明和智慧去推测下面是小偏整理的生物必修二变异、育种、进化考点2021,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生物必修二变异、育种、进化考点20211.基因突变的四个要点(1)三个来源: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
(2)三个诱变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
(3)五个特点:普遍性、随机性、低频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
(4)三个意义:①新基因产生的途径。
②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③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2.基因重组的三个要点(1)一个时期: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
(2)两个来源: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同源染色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
(3)一个意义: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
3.染色体结构的变异(1)类型:缺失、重复、倒位、易位。
(2)结果:染色体结构的改变,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性状发生改变。
4.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1)单倍体: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来的个体,无论体细胞中含有多少个染色体组,都是单倍体。
(2)二倍体和多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就称为几倍体。
(3)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原理是抑制纺锤体形成。
5.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四个要点(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4)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
6.隔离的两种类型(1)地理隔离:物种形成的一般环节,但不是必需的环节。
(2)生殖隔离: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7.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
8.共同进化的两个动力来源(1)不同物种之间的种间互助和种间斗争。
(2)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9.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高中生物学习方法一背背背背(一)理解性记忆≠不去记任何一个学科,基础的知识点不可能不去识记的。
考点17 变异类型1.抓住“本质、适用范围”2个关键点区分3种可遗传变异(1)本质:基因突变是以碱基对为单位发生改变,基因重组是以基因为单位发生重组,染色体变异则是以“染色体片段”“染色体条数”或“染色体组”为单位发生改变。
(2)适用范围:基因突变适用于所有生物(是病毒和原核生物的唯一变异方式),基因重组适用于真核生物有性生殖的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异适用于真核生物。
2.抓住“镜检、是否产生新基因、实质”3个关键点区分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1)镜检结果:前者能够在显微镜下看到,而后者不能。
(2)是否能产生新基因:前者不能,而后者能。
(3)变异的实质:前者是“基因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而后者是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
3.抓住“图解、范围和所属类型”3个关键点区分易位和交叉互换4.需掌握的一个技法——“二看法”判断单倍体、二倍体与多倍体5.利用3大方法快速判断染色体组个数(1)看细胞内形态相同的染色体数目。
(2)看细胞或个体的基因型。
(3)根据染色体数目和形态数来推算。
6.澄清“可遗传”与“可育”(1)三倍体无子西瓜、骡子、单倍体等均表现“不育”,但它们均属于可遗传的变异——其遗传物质已发生变化;若将其体细胞培养为个体,则可保持其变异性状,这与仅由环境引起的不可遗传变异有着本质区别。
(2)无子番茄中“无子”的原因是植株未受粉,生长素促进了果实发育,这种“无子”性状是不可保留到子代的,将无子番茄进行组织培养时,若能正常受粉,则可结“有子果实”。
7.有关可遗传变异的4个易错点提示(1)体细胞中发生的基因突变一般不能通过有性生殖传递给后代,但有些植物可以通过无性繁殖传递给后代。
(2)基因重组一般发生在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间,至少两对或者两对以上的基因,如果是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后代出现新类型可能来源于性状分离或基因突变,而不会是基因重组。
(3)自然条件下,细菌等原核生物和病毒的可遗传变异只有基因突变;真核生物无性繁殖时的可遗传变异有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4)单倍体并非都不育,其体细胞中也并非都只有一个染色体组,也并非都一定没有等位基因和同源染色体,譬如若是多倍体的配子发育成的个体,若含偶数个染色体组,则形成的单倍体可含有同源染色体及等位基因。
题组一辨析变异的类型1.如图为某哺乳动物某个DNA分子中控制毛色的a、b、c三个基因的分布状况,其中Ⅰ、Ⅱ为非基因序列,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替换属于基因突变B.若b、c基因位置互换,则发生了染色体易位C.若b中发生碱基对改变,可能不会影响该生物性状D.基因重组可导致a、b位置互换答案 C解析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改变,发生在Ⅰ、Ⅱ片段上碱基对的改变,不属于基因突变,A错误;若b、c基因位置互换,属于染色体的倒位,B错误;由于氨基酸的密码子具有简并性,b中发生碱基对改变,但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可能不变,因而可能不会影响该生物性状,C正确; a、b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a、b位置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倒位,不属于基因重组,D错误。
2.研究发现,某二倍体动物有两种性别:性染色体组成为XX的是雌雄同体(2n),XO(缺少Y染色体)为雄体(2n-1),二者均能正常产生配子。
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雄体为该物种的单倍体B.雄体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来的C.XO个体只产生雄配子,且雄配子间的染色体数目不同D.XX个体只产生雌配子,且雌配子间的染色体数目相同答案 C解析单倍体是指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而雄体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只是较正常的雌雄同体的个体少了一条,所以雄体不是该物种的单倍体,A错误;雄体不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来的,因为未受精的卵细胞含有n条染色体,而雄体的体细胞中含有(2n-1)条染色体,B错误;XO个体为雄体,只产生两种雄配子,一种含有n条染色体,另一种含有(n-1)条染色体,C正确;XX个体是雌雄同体,既能产生雌配子,也能产生雄配子,且雌配子间或雄配子间的染色体数目相同,D错误。
3.将易感病的水稻叶肉细胞经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得到的原生质体经60Co辐射处理,再进行原生质体培养获得再生植株,得到一抗病突变体,且抗病基因与感病基因是一对等位基因。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抗病突变体为1条染色体片段缺失所致,则感病基因对抗病基因为完全显性B.若抗病突变体为1条染色体片段重复所致,则该突变体再经诱变不可恢复为感病型C.若抗病突变体为单个基因突变所致,则该突变体再经诱变不可恢复为感病型D.若抗病基因是感病基因中单个碱基对缺失所致,则合成的蛋白质氨基酸数量相同答案 A解析如果抗病突变体为1条染色体片段缺失所致,说明缺失染色体上的基因为显性基因,未缺失染色体上的基因为隐性基因,并且为完全显性,A正确;如果突变是由染色体片段重复所致,可通过缺失再恢复为感病型,B错误;基因突变具有可逆性,C错误;如果发生碱基对缺失,可能会使蛋白质的氨基酸数量改变,D错误。
题组二变异类型的实验探究4.一个自然繁殖的直刚毛果蝇种群中,偶然出现了一只卷刚毛雄果蝇。
为了探究卷刚毛性状是如何产生的,科学家用这只卷刚毛雄果蝇与直刚毛雌果蝇杂交,F1全部为直刚毛果蝇,F1雌雄果蝇随机自由交配,F2的表现型及比例是直刚毛雌果蝇∶直刚毛雄果蝇∶卷刚毛雄果蝇=2∶1∶1。
最合理的结论是( )A.亲代生殖细胞中X染色体上基因发生隐性突变B.亲代生殖细胞中X染色体上基因发生显性突变C.亲代生殖细胞中常染色体上基因发生隐性突变D.亲代生殖细胞中常染色体上基因发生显性突变答案 A解析由于这只卷刚毛雄果蝇与直刚毛雌果蝇杂交,F1的表现型全部为直刚毛,说明直刚毛是显性性状。
而让F1雌雄果蝇随机交配,F2的表现型及比例是直刚毛雌果蝇∶直刚毛雄果蝇∶卷刚毛雄果蝇=2∶1∶1,说明该性状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控制刚毛形态的基因不在常染色体上,所以很可能是亲代生殖细胞中X染色体上的基因发生了隐性突变。
假设控制刚毛形态的基因用A、a表示。
则卷刚毛雄果蝇(X a Y)与直刚毛雌果蝇(X A X A)杂交,F1全部为直刚毛果蝇(X A X a、X A Y),F1随机自由交配,F2的表现型及比例是直刚毛雌果蝇(X A X a、X A X A)∶直刚毛雄果蝇(X A Y)∶卷刚毛雄果蝇(X a Y)=2∶1∶1。
A正确。
5.某二倍体植物宽叶(M)对窄叶(m)为显性,高茎(H)对矮茎(h)为显性,红花(R)对白花(r)为显性。
基因M、m与基因R、r在2号染色体上,基因H、h在4号染色体上。
现有一宽叶红花突变体,推测其体细胞内与该表现型相对应的基因组成为图甲、乙、丙中的一种,其他同源染色体数目及结构正常。
现只有各种缺失一条染色体的植株可供选择,请设计一步杂交实验,确定该突变体的基因组成是哪一种。
(注:各型配子活力相同;控制某一性状的基因都缺失时,幼胚死亡)实验步骤: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观察、统计后代表现型及比例。
结果预测:Ⅰ.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为图甲所示的基因组成;Ⅱ.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为图乙所示的基因组成;Ⅲ.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为图丙所示的基因组成。
答案答案一:①用该宽叶红花突变体与缺失一条2号染色体的窄叶白花植株杂交,收集并种植种子,长成植株Ⅰ.子代宽叶红花∶宽叶白花=1∶1Ⅱ.子代宽叶红花∶宽叶白花=2∶1Ⅲ.子代中宽叶红花∶窄叶白花=2∶1答案二:①用该突变体与缺失一条2号染色体的窄叶红花植株杂交Ⅰ.子代中宽叶红花与宽叶白花植株的比例为3∶1Ⅱ.子代全部为宽叶红花植株Ⅲ.子代中宽叶红花与窄叶红花植株的比例为2∶1解析确定基因型可用测交的方法,依据题意选择缺失一条2号染色体的窄叶白花植株mOrO(缺失的基因用O表示)与该宽叶红花突变体进行测交。
若为图甲所示的基因组成,即MMRr与mOrO,后代为MmRr、MORO、Mmrr、MOrO,宽叶红花∶宽叶白花=1∶1;若为图乙所示的基因组成,即MMRO与mOrO杂交,后代为MmRr、MORO、MmrO、MOOO(幼胚死亡),宽叶红花∶宽叶白花=2∶1;若为图丙所示的基因组成,即MORO与mOrO杂交,后代为MmRr、MORO、mOrO、OOOO(幼胚死亡),宽叶红花∶窄叶白花=2∶1。
也可用缺失一条2号染色体的窄叶红花植株进行测交。
6.玉米紫株(B)对绿株(b)为显性,当用X射线照射纯种紫株玉米花粉后,将其授于绿株的个体上,发现F1有732株紫、2株绿。
对这2株绿株的出现,有人进行了如下推测:推测一:绿株是由于载有紫株基因的染色体部分区段缺失导致的。
已知该区段缺失的雌、雄配子可育,而缺失的纯合子(两条同源染色体均缺失相同片段)致死。
推测二:绿株是经X射线照射的少数花粉中紫株基因突变为绿株基因。
(1)某人设计了以下实验,以探究X射线照射花粉后产生的变异类型:第一步:选F1中绿株与纯种紫株杂交,得到F2;第二步:F2自交,得到F3;第三步:观察并记录F3植株的颜色及比例。
①若F3紫株∶绿株为________,说明X射线照射的少数花粉中紫株基因突变为绿株基因。
②若F3紫株∶绿株为________,说明X射线照射的少数花粉中载有紫株基因的染色体部分区段缺失。
(2)若X射线照射的少数花粉中载有紫株基因的染色体部分区段缺失,试写出该实验F1得到F3的遗传图解,并以简要文字说明(缺失基因用下划线“_”表示)。
答案(1)①3∶1②6∶1(2)遗传图解如图所示F1b_绿株×BB紫株↓F21/2Bb紫株1/2B_紫株↓自交↓自交F3BB、Bb紫株绿株bb BB、B_紫株 _ _(植株死亡)3/81/83/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