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臂指数对不稳定心绞痛患者预后判断的价值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踝臂指数(ABI)在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中的诊断价值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疾病(Lower Extremity Atherosclerotic Disease,LEAD) 是指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动脉狭窄甚至闭塞,使下肢组织出现慢性或急性缺血症状的疾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症。
ABI是目前诊断LEAD最常用、最普遍的无创性辅助检查,低ABI值(<0.9)对评估LEAD的病变程度、病程进展、预后判断均具有重要价值。
ABI测定意义1.1判断从心脏到踝部之间是否存在严重循环阻塞性疾病;1.2对阻塞严重程度提供初步评估的依据;1.3有助于鉴别诊断,如患者存在其他原因引起的下肢疼痛,则ABI可以正常或踝部动脉压力与症状不符;1.4可用于预测肢体存活程度,伤口愈合情况和患者生存率;1.5可用于检测无症状肢体的血管病变。
2ABI的诊断标准2.11988年Fowkes FGR制定的一个详细的ABI诊断标准2.1.1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0.9~1.1是正常;2.1.2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0.7~0.89是轻中度动脉度动脉硬化狭窄;2.1.3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小于0.7提示中重度狭窄。
2.21993年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心脏学会(ACC/AHA)指南推荐ABI<0.90作为诊断外周动脉疾病的界值标准其判断标准为:2.2.10.9<ABI<1.3为正常;2.2.2ABI≤0.9为有动脉阻塞的可能性;2.2.3ABI≤0.8为动脉阻塞的可能性极高;2.2.40.5≤ABI<0.8为至少有一处动脉阻塞;2.2.5ABI<0.5为有多处动脉阻塞存在;2.2.6ABI≥1.3为血管有疑似钙化。
2.32007年《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中,ABI的诊断标准:2.3.1静息ABI<0.9:通常可确诊LEAD,其检出血管造影阳性的周围动脉疾病的敏感性为90%左右,特异性约95%;2.3.2ABI;0.4~0.9:提示轻一中度周围动脉疾病;2.3.3ABI<0.4:提示重度周围动脉疾病;2.3.4ABI>1.3:需进一步检查是否存在周围动脉疾病,如用二维超声或血管功能仪检查;2.3.5ABI0.9~1.3:属临界值,需行平板运动试验。
心内科主治医师专业知识模拟题2019年(3)(总分100, 做题时间90分钟)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
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以下关于急性纤维蛋白性心包炎胸痛描述正确的是• A.卧位时减轻• B.前俯位时减轻• C.屏气时加重• D.疼痛不放射到其他部位• E.随渗液量的增多而加重SSS_SIMPLE_SINA B C D E分值: 2答案:B急性纤维蛋白性心包炎疼痛多在卧位、咳嗽、深吸气时加重,前倾位时减轻。
2.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病理生理学依据是• A.多数急性心肌梗死尸检证实为冠状动脉栓塞• B.多伴有斑块破裂• C.斑块中重度狭窄• D.多伴有内膜破裂出血• E.闭塞性血栓形成SSS_SIMPLE_SINA B C D E分值: 2答案:E闭塞性的血栓形成应用溶栓治疗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开通。
3.以下诱发心源性休克的最主要原因是• A.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 B.病毒性心肌炎心肌局灶性坏死• C.心肌供血不足• D.感染• E.急性下壁心肌梗死SSS_SIMPLE_SINA B C D E分值: 2答案:A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引起左心室衰竭,心排血量显著降低。
4.口服地高辛后心电图出现ST-T鱼钩样改变,表示• A.洋地黄过量• B.使用过洋地黄• C.停药指征• D.出现心肌缺血• E.电解质紊乱SSS_SIMPLE_SINA B C D E分值: 2答案:B心电图上常有ST-T呈鱼钩样改变,称为洋地黄影响,这是由于洋地黄类药物缩短了动作电位1、2、3时相所引起的,而不是洋地黄中毒的表现。
5.关于室性逸搏的心电图特征以下错误的是• A.在一个长的间歇之后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波群的时限>0.12秒•**波群前后无相关P波•**波的方向与QRS波群的主波方向相同E.常在窦性停搏或窦房阻滞时出现SSS_SIMPLE_SINA B C D E分值: 2答案:D室性逸搏的心电图表现为长间歇后出现宽大畸形的QRS波,QRS时限一般>0.12秒,T波方向与主波方向相反。
血管无损伤检查的临床意义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由于动脉管腔的狭窄或闭塞造成肢体血流动力学障碍,产生诸如间歇性跛行、静息痛、溃疡和坏疽等一系列症状,重者可致残。
放射介入或旁路转流术可解除动脉的血流动力学障碍,使患者重建生活信心和恢复生活能力。
但由于常规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本身的主观性和局限性,不易对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提供客观、公正的评价,故而血管无损伤检查技术(NoninvasiveVascularTechnique)成为一种常规的、可反复进行的检查手段。
通过对疑有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进行无创检查,可了解:(1) 动脉闭塞性病变的存在与否、病变的部位和严重程度:(2) 肢体溃疡治愈的可能性或截肢平面的判断;(3) 疑有血管损伤的病例,明确有无手术探查的指征;(4) 区别功能性和病理性动脉闭塞。
无创检查是唯一适用于间歇性动脉闭塞的检查方法,例如陷迫综合征(EntrapmentSyndromes)。
血管无损伤检查仅是对患者病史、体检和动脉造影等资料的补充,全面评价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需要对上述各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 压力测定动脉压力的测定可判断有无动脉病变和其严重程度,优于动脉血流速度的测定。
在动脉狭窄的病例,即使血流速度正常,也存在狭窄两侧的压力差改变。
踝压(Ankle Pressure)在判断动脉闭塞性疾病严重程度方面,踝部压力测定是简单有效的方法。
将气体袖带绕于踝部,多普勒超声探头置于足背或胫后动脉处,测取血压。
正常人群,这两个部位压力差不超过10mmHg。
压力差大于15 mmHg,提示低压力动脉近段有狭窄或闭塞。
用这个部位中高的压力数值作为踝压。
偶尔,胫后和足背动脉处都没有探及多普勒信号。
此时,可用置于足部或足趾的容积描记器来测定踝压。
正常情况下,踝部收缩压超过上臂压12±8到24±9mmHg。
这个差异反映了血流在外周血管中运行产生的收缩压的增加。
在狭窄的远端,踝压明显降低,常提示:(1)动脉管径减少超过50%的单纯的狭窄:(2)轻度的、多平面的动脉病变,踝压至少降低10mmHg。
ABI与CA VI检测在单纯高血压与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应用[摘要]目的探讨踝-臂指数(ABI)与心踝指数(CA VI)在单纯高血压与合并冠心病患者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单纯高血压患者53例及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58例。
分别分析比较ABI和CA VI的测值。
结果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较单纯高血压组ABI明显降低(P<0.05);单纯高血压组CA VI值处于临界值,而合并冠心病组CA VI较单纯高血压组明显增高(P<0.05)。
结论ABI与CA VI 测值能反映心血管疾病患者动脉硬化的程度,有利于尽早指导干预心血管病高危人群。
[关键词]踝臂指数;心踝指数;心血管疾病踝-臂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与心踝指数(Cardio anklevascular index,CA VI)测定,是一种无创、有效、简易发现血管壁的硬度及弹性改变的检测方法,在临床上被日益广泛认可和应用。
本文通过ABI与CA VI测定,观察单纯高血压与合并冠心病患者动脉硬化的改变程度,以期尽早干预和治疗心血管病高危人群,预防心血管事件发生,指导临床用药。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我院就诊的单纯高血压病患者53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患者58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血压等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 5),见表1。
高血压患者入选标准,根据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制定的诊断标准[1]。
冠心病入选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制定的冠心病诊断标准[2]。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患者需符合上述两者要求。
排除标准: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糖尿病、肾脏损害、心力衰竭、脑血管疾病、妊娠及哺乳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
1.2 方法:使用日本福田公司的VaSeraTMVS_1000动脉硬化检测仪,使受检者安静仰卧于床上,将测量电极夹在两手腕,测量心音的微音器放置在胸骨的第二肋缘处,四个箍带分别缠在两上臂和两脚踝上,仪器测量开始后,先给右侧上下肢的箍带充气,存储波形;然后放气完毕后再给左侧的上下肢充气,存储波形,并获得由动脉硬化检测仪自动计算出的CA VI 与ABI数值,整个过程大约5分钟。
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欧阳光明(2021.03.07)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近年来,对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和非段抬高心肌梗死(Non-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病理生理机制的认识逐步深人,有关大规模临床试验结果陆续问世,其临床治疗也有重要进展。
为了更好的总结这些经验,合理指导临床实践,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根据近年来有关临床试验的研究结果,参考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及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的有关指南,并结合我国心血管病防治的具体情况,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了我国UA和NSTEMI诊断和治疗指南,相信它对提高我国UA和NSTEMI综合防治水平、推进临床实践的规范化进程均将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为了便于读者了解某一诊断性操作或治疗的价值或意义,本指南对适应证的建议以国际通用的方式表达如下:I类:已经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有益、有用和有效的操作或治疗;II类:某诊疗措施的有用性和有效性的证据尚有矛盾或存在不同观点;IIa类: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倾向于有用和(或)有效;IIb类: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尚不能充分说明有用和(或)有效;III类:己经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某诊疗措施无用和无效,并在有些病例可能有害,不推荐应用。
对证据来源的水平表达如下:证据水平A:资料来源于多项随机临床试验或汇总分析;证据水平B:资料来源于单项随机试验或多项非随机试验;证据水平C:专家共识和(或)小型试验结果。
一、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ACS是一大类包含不同临床特征、临床危险性及预后的临床症候群,它们有共同的病理机制,即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并导致病变血管不同程度的阻塞。
根据心电图有无ST段持续性抬高,可将ACS区分为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两大类,前者主要为ST段抬高心肌梗死(大多数为Q波心肌梗死,少数为非Q波心肌梗死),后者包括不稳定心绞痛和NSTEMI。
踝臂指数的研究进展【Keys】踝臂指数研究进展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威胁我国人口健康的主要疾病,占我国疾病死因的首位。
动脉血管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是贯穿其中的病理基础,最终发生器质性的动脉硬化,导致靶器官的缺血或出血性损害。
但动脉硬化是一个漫长的、弥漫性的、进行性的过程,如果能在早期发现血管病变,我们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从而提前干预,防患于未然。
美国心脏协会(AHA)和ATP-Ⅲ在指南中强调,无症状动脉粥样硬化者是未来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高危人群,应做好一级预防,并建议使用无创、简便、可诊室应用的筛查方法[1]。
近年来,血管病变的检测技术迅速发展,比较成熟的技术包括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踝臂指数、脉搏波传导速度、血流量介导的肱动脉扩张等。
踝臂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 ABI)为踝部动脉收缩压和双侧肱动脉收缩压的最高值之比。
ABI基于的原理是外周动脉狭窄达到临界水平并导致狭窄远端灌注压的降低程度大致与病变的严重程度成正比[2]。
近年来,国外多项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已经证实:ABI检测是诊断外周动脉病(PAD)的有效、无创的手段;ABI异常是心、脑血管事件和死亡率的强有力的预测因子。
ABI的临床应用价值在国外已得到广泛认可。
本文就踝臂指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 ABI测算方法及正常值AHA公布的测算方法:先测量双侧肱动脉收缩期血压并取其平均值,若两侧血压差值大于10 mmHg(1 mmHg=0.133 kPa)则以高值作为肱动脉收缩压;再测同侧胫后动脉和足背动脉,取其中的高值作为踝部收压;最后用选定的踝部收缩压除以选定的肱动脉收缩压,所得的值即这一侧的ABI[3]。
双侧下肢的ABI均需测量,取较低的ABI值用于预测心血管风险。
ABI测量可以用听诊器、光传感器或带血管探头的多普勒(Doppler)超声探测仪等多种仪器测量,但以Doppler法最为简便和准确,是测量ABI的金标准[4]。
通常认为ABI≥1为正常,研究中常取<0.9为异常,数值为0.6~0.9时,预示着轻度异常,若<0.6则意味着明显异常[4]。
踝臂指数对不稳定心绞痛患者预后判断的价值[摘要]目的观察踝臂指数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预后的预测价值。
方法选取
7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37例正常对照组,观察ABI与心肌梗死事件的关系。
结果ABI与UA严重程度成负相关,ABI越低,UA严重程度越高。
正常组、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ABI的曲线下面积为0.722,95%CI为0.602-0.841。
结论ABI是预测UA发生心肌梗死一个比较有效的指标。
[关键词]踝臂指数;不稳定型心绞痛;预测
踝臂指数(ankle-brachialindex,ABI)是下肢踝部收缩压与上肢肱动脉收缩压的比值,它不仅用于周围动脉疾病的诊断,而且可用于心脑血管的初筛、病变严重程度的判断、病变进展的监测、预后的判断和治疗效果的评估等[1,2]。
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anginapectori,UA)极易发展成急性心肌梗死。
本研究旨在初步探讨踝臂指数与
不稳定型心绞痛预后的关系。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7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其中男49例,女30例,平均年龄(65±7)岁,根据UA病人的严重程度不同,临床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组。
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诊断及分组均符合《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3]。
排除曾接受冠脉介入治疗,冠脉旁路移植术患者。
对照组37例,其中男22例,女15例,平均年龄(66±5)岁。
病例组与对照组相比,性别、年龄、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及血脂无显著差异(P<0.05)。
1.2研究方法
1.2.1踝臂指数的测量方法
被试者采用标准仰卧位静息5分钟后用标准血压计进行右臂和右踝收缩压的测量,踝部的血压测量足背动脉,将适当尺寸的袖带裹在上臂上,标准的12cm袖带裹在脚踝上,上臂袖带气囊标志对准肱动脉,袖带下缘距离肘窝横纹2~3cm,袖带松紧度以恰好能放进一指为宜;下肢袖带气囊标志处位于下肢内侧,袖带下缘距内踝1~2cm,袖带松紧度同上,袖带迅速充压,然后以2mmHg/s的速度释压,出现的第1个Korotkoff音被记录作为收缩压,1~2min后再测量1次,取平均值。
下肢踝部收缩压与上肢肱动脉收缩压的比值即ABI。
ABI的正常值为1.0~1.4,ABI≤0.9为异常[4]。
1.2.2心肌梗死的观察方法
全部UA患者卧床休息,接受药物治疗,包括静脉滴注硝酸甘油,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口服阿司匹林和β受体阻滞剂或钙拮抗剂等,观察患者住院期间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
1.3统计学方法
用SPSSl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使用方差分析或t检验进行比较。
ABI预测价值的评价采用ROC曲线。
规定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ABI与UA严重程度分级的关系
ABI与UA严重程度成负相关,ABI越低,UA严重程度越高。
正常组、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ABI判断不稳定型心绞痛预后的临床价值
7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有17例发生心肌梗死,发生率为21.5%。
ABI 的曲线下面积为0.722,95%CI为0.602-0.841,与参考线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图1)。
3.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介于稳定性心绞痛和AMI之间的中间状态,其病理生理基础主要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冠脉血管不完全狭窄,极易发展成急性心肌梗死,因此临床医生迫切需要一种能对其预后进行判断的指标,以便能在心肌梗死发生前进行前瞻性观察,为尽早采取相应措施提供依据,降低心肌梗死的发生率。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系统性疾病,常累及全身多处血管床,所以ABI不但能反映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而且可以反映全身其他动脉的粥样硬化程度,有许多研究[5-7]已证明ABI与心脏事件有很大程度的相关性,通过测量ABI可以检测冠心病的动脉粥样硬化程度,ABI值越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越高。
本研究也有类似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严重程度与ABI呈负相关,ABI值越低,患者病情越严重。
国内外研究[8,9]认为,ABI是心血管病事件的一个强有力的、独立的预报因子。
本研究显示ABI预测UA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22,95%CI为0.602-0.841,与参考线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ABI可以判断不稳定型心绞痛预后。
总之,ABI作为一种无创、简单易行、价格低廉、操作重复性较好的临床检查手段,对冠心病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和预后都有较好的预测价值,结合其它指标,
能甄别出将发生心肌梗死的高危患者,给予更积极的治疗。
但本研究样本量较少,尚需进一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