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理论之收益确认与计量理论PPT(19张)
- 格式:ppt
- 大小:1.13 MB
- 文档页数:19
全面收益理论——一种新的收益观摘要:随着经济环境的复杂化,企业经营的多样化,企业收益变得更加多样化,如何有效的报告企业的收益,成为会计报告的一个新问题。
会计学中的收益概念也正面临诸多挑战。
在这一背景下,全面收益理论作为一种全新的收益理论正日益为人们所接受,基于此理论而编制的全面收益表,被西方发达国家作为“第四张报表”展现在人们面前。
收益全面收益确认计量一、全面收益的概述(一)收益的不同概念1、经济学收益概念从历史来看,收益概念起源于经济学。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将收益定义为“那部分不侵蚀资本的可予消费的数额”,把收益看作是财富的增加。
后来,大多数经济学家都继承并发展了这一观点。
1980年的艾·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把亚当·斯密的“财富的增加”这一收益观引入企业,提出区分实体资本和增值收益的经济学收益思想。
20世纪初,XX经济学家尔文·费雪发展了经济收益理论。
在其《资本与收益的性质》一书中,首先从收益的表现形式上分析了收益的概念,提出了三种不同形态的收益:(1)精神收益;精神上获得的满足;(2)实际收益;物质财富的增加;(3)货币收益;增加资产的货币价值。
后来,J.R.希克斯在1946年著的《价值与资本》一书中又提到一中经济学收益的概念。
他认为,收益是“一个人在某一时期可能消费的数额,并且他在期末的状况保持与期初一样好”。
这个收益概念获得相当广泛的认可,并对会计的收益理论产生很大的影响。
实际上,它还涉及到资本保持的涵义。
2、会计学收益概念会计学上的收益概念称为会计收益。
根据传统观点,会计收益又称为利润或盈利,它是指来自企业期间交易的已实现收入和相应费用之间的差额。
会计学对收益的界定比经济学对收益的界定,不仅从时间上看更晚,其定义本身也更有针对性、实用性。
会计人员面对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经济环境,为避免职业判断和估计的随意性、片面性,如何才能既达到会计计量的可行性又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在会计实践中,人们逐渐形成并认同了“产出价值大于投入价值的差额就是收益”这一观点,有不少人认为这一表述表面上看与经济学的收益观甚为一致。